1.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与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
maybe 不对,你姑且听抄之。
存款主要是存款机构(商银,合作社之类)的,他们充当信用中介,将存款借贷给实体经济资金需求方,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所以这类金融中介在资金有效配置中的作用很大。存款余额大,说明可贷资金多,经济发展理论上会好。但金融创新导致“脱媒”,银行资金来源受到影响(都转到股票,货币基金,共同基金等eg,余额宝),资金成本变大,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受到冲击,这对于主要依靠银行作为资金来源的小企业影响会比较大,实体经济就会受到影响。当然各方面因素吧,很难确切说会好或会坏。企业也不是非要靠银行,商业票据市场什么的,看发展吧。
2. 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联系是什么。。。。
就金融体系而言,它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里存在的各种金融机构及其彼此间形成的关系。各国的金融机构体系虽各有特点,但在种类和构成上基本相同,我国主要由管理性机构、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三大类构成。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理论上是一个相互依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体系是伴随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完善的,实体经济有赖于金融的支持而不断发展壮大的。
目前世界金融体系主要表现为:一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二是以法德日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
在美国,银行资产对GDP的比重为53%,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一;相反,美国的股票市值对GDP的比重为82%,大约比德国高三倍。因此,美国英国的金融体制常常被称为“市场主导型”,而德国、法国、日本则被称为是“银行主导型”。
3. 公允价值计价与金融风险的关系
金融危机前,普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使得一些资产的账面价值虚高,这样为泡沫埋下了伏笔! 金融危机来临时,由于恐慌心理,造成资产账面价值大幅缩水,而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以市价作为计量的基础,最关键的问题是市价是否是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的反映。如果金融市场是有效的,市场价格反映了资产未来真实的盈利能力,以市值计价是最优的;但是,如果金融市场是有效的或者低效,尤其当金融系统出现不稳定因素时,以市值计价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结果。
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一)增加了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目前,现代银行的经营模式经历了重大的转型,传统的银行经营模式让位于“发起和销售”的银行经营模式。在传统模式中,发放贷款的银行持有贷款直至贷款被收回;而在“发起和销售”模式中,银行将贷款集中在一起,并分出不同的档次,经过证券化以后将它们销售出去。在这种经营模式下,资产的风险主要是由其融资的期限和被证券化资产的质量来决定。
在市场流动性差时,金融机构的长期资产仍依赖短期融资来为其持有资产而融资,是本次金融危机中不稳定的主要来源。由于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下降,以此为抵押物的资产风险增加,房贷违约率不断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类证券如MBS 、CDO 的价格持续下跌,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按公允价值对其计提减值,致使净资产账面价值大幅度缩水;由于这些损失会侵蚀银行的资本,进而拉低了资本充足率,引发了追加保证金或增加抵押资产的要求,在资本紧张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不能获得短期融资,被迫在短时间内变卖手中的次贷资产;引发新一轮由于更低市价引起的资产减值。由此,形成一个“死亡螺旋”: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恐慌抛卖—价格进一步下跌。特别是在目前的银行监管中,资本充足率是管制的重要指标,金融体系中一个银行通过贱卖调整其资本结构,以满足最低资本的监管要求,会导致其他机构的连锁反应,很多银行如果都被迫采取同样的行动,资本市场就会崩溃。Adrian and Shin (2009) 的证据表明,投资银行同样具有这种周期性行为。而在银行中,低价贱卖、信用紧缩具有极强的外部性,会造成整个经济的运转困难。其中,资产计量采用市值计价,加速或放大了金融系统的这种顺周期效应。
次贷危机中涉及的主要产品为场外产品,既缺乏活跃的市场价格,也缺乏相关产品价格。根据公允价值会计规定,如果不具有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的信息,就可以根据模型来定价。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受外界影响很小,众多金融机构可以相安无事。然而,当某一金融机构出现危机,需要卖出相关资产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活跃市场,通常只能采用拍卖的方式,而一旦拍卖价出来,就为同类资产提供了参考价。在谨慎的会计师和审计师坚持下,金融机构不得不根据市场上这种“挥泪甩卖价”作为手中持有次贷资产的价值,计提巨额的资产减值。
在这种制度下,只要有一家金融机构因为财务问题折价出售了某类流动性不佳的资产,市场上的所有机构就都必须按这一低价调整所持这类资产的公允价值,从而引发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使市场陷入恐慌性抛售持有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股票的狂潮,引发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二)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公允价值计量会形成明显的顺周期效应。即市场上涨时,公允价值计量会将价格上涨计入收益,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高估;而当市场低落时,公允价值计量将快速降低收益,进一步压低市场价格,形成交易价格持续下跌的恶性循环。
对于金融企业而言,由资产价格的上升或资产信用等级的提高而产生的未实现收益,增加了金融企业的利润和资金来源,为银行贷款的进一步扩张奠定基础。同时,过于宽松的信用条件和高比例的抵押贷款又加速资产泡沫的产生,美国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即是信贷市场泡沫,这与资产价格的顺周期特性是分不开的。
通常情况下,银行贷款的发放随实体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即在经济增长时,扩张信用贷款规模,在经济衰退时,收缩贷款规模。因而,从本质上说,银行贷款的发放是周期性的,而公允价值会计又可能提前确认收益或损失,进而,会增强发放贷款的周期性,并导致经济周期更加明显。因为,在经济增长时,公允价值会计提前确认收益,不可行的项目可能获得贷款;而在经济衰退时,公允价值会计提前确认损失,即使是前景非常好的项目也可能得不到融资,这将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以及投资行为的次优化。(三)加剧市场的趋势化
尽管从理论上说,在一个信息对称且市场有效的环境中,会计信息不会对市场产生任何影响。但是,在现实的金融市场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也不是完全理性,市场常常受心理、情绪等因素影响。在金融危机中,会计信息完全可能引发市场恐慌气氛,短期内引发市场大幅波动,对金融市场造成致命的冲击。
在这一过程中,公允价值会计已成为一个市场趋势的追随者,它试图反映出市场最新的价格。然而,在这种价格追随过程中,会计信息可能会加剧市场的趋势化。
美国60名国会议员联名写信给美国证监会(SEC),要求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他们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银行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银行不必按市值给其资产定价的话,金融危机就会消退。这种观点虽然有主观性,但它引申出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也就是在有限理性的市场中,某些会计信息可能存在很大的负面作用,而减少这种会计信息数量对市场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
(四)改变金融机构的行为模式
欧洲中央银行(ECB)2004年从金融稳定性视角 ,在设定四种情景下,包括信用质量的严重恶化、难以预期的利率变动、房地产危机以及权益价格的大幅度调整等,深入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对欧洲银行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允价值会计应用范围越广,就越可能导致银行损益账户的波动性的增加,因为经济条件的变化将更快地反映于财务报表之中。会计规范的确会对公司的行为产生影响。
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会计对市场变化过程的反映是不对称的,由于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经济上升周期中所引起的价值上升,会计通常不予反映,银行通常以权益或准备金的形式建立大量财务储备。这一方法一方面帮助银行应对经济下行的周期风险,另一方面,也使银行的经营与投资者不过度乐观。而公允价值会计广泛应用后,资产负债表项目波动性大幅增加,传统银行经营中所依赖的特定财务比率的临界值可能被打破,导致银行经营方式的改变。例如,影响他们的经营决策或风险管理实务。并且,从更一般的层面上看,这种波动性的增加将影响银行提供流动性的作用和对不同时期投资和储蓄进行平滑的功能的发挥。
在次贷危机中,大量金融机构进行去杠杆化交易 ,这是对会计制度的一种适应。并且,去杠杆化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即资产价格的下跌触发了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过程,而去杠杆化过程导致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
4. 金融危机 和 经济危机 什么关系
这要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说起。简单的说,金融危机是指金融市场出现问题专,而经济危属机是指实体经济出现问题。
金融危机会通过金融加速器效应影响实体经济。例如,当金融部门资金链断裂时,就会产生金融资产大幅贬值,导致投资者抛售金融资产造成金融机构的损失,金融机构缺钱就会产生惜贷行为,信贷量萎缩自然很多企业将得不到贷款。企业的投资和生产势必受到影响,这导致他们减少投资,因此企业产出减少,利润萎缩,严重的会使得工厂倒闭,工人大面积失业,居民收入减少,自然会较少消费和投资,经济增长会严重下滑。
这就是金融危机转化为经济危机的简单过程。
5. 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关系
商业性金融机构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关系
在一个实行现代市场经济的国家的金融业,可以分成两大类,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笼统的说,就是商业性金融机构根据市场机制和原则进行的资金融通行为。政策性金融,也就是在一国政府主导下的,为配合国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是有效率的,但也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也具有本身固有的缺陷,经济学称之为“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为政府 介入和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所以,作为现代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之一的金融市场在调节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当然也要以市场机制和原则为基础,这样才会有效率,同时对于金融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失灵问题和缺陷问题,也需要政府通过创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校正,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合理性的有机统一。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完整的金融统一体中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其中以市场机制进行运作的商业性金融是主体部分,以政府为主导进行运作的政策性金融是必要补充。
商业性金融机构与政策性金融机构都是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性质、行为特征、业务范围、融资原则是不同的。从性质上看,商业性金融机构从事商业性金融,是公司企业性质,具有商事性,赢利性;而政策性金融机构经营政策性的金融业务,是特殊的金融机构,体现国家意志性、社会性。从行为特征看,商业性金融机构作为经营金融交易的企业性法人,以市场为导向。一般在遵循国家有关法律的前提下,以追求自身财务效益和利润最大化为主要行为特征,社会效益体现于财务效益之中。而政策性金融机构则恰好相反,
它虽然不是完全不考虑自身财务效益问题,但从总体上看它作为政府的金融机构必须以执行国家社会经济政策为主和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行为特征是依政府政策导向行事和以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商业性金融机构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盈利最大化为目标。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政府的经济职能相联系,是贯彻政府政策的一种工具,其目标是政策效益和社会效益。从业务范围看,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是十分广泛的,现代金融制度中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业务发展具有综合化特征和趋势,即同时经营多样化的金融业务。而政策性
金融机构则由于与不同的政策导向和业务领域相适应,往往具有特定的业务范围和对象。如国家开发银行,就以国家重点建设为主要融资对象,主要办理国家重点建设(包括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的政策性贷款及贴息业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承担国家粮棉油储备、农副产品收购、农业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性贷款为主要业务;中国进出口银行主要为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进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从融资原则上看,商业性金融机构根据市场法则,出于商业标准的行为目标,以“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为融资准则,而政策性金融机构则一般要以政府的经济职能和政策为依据,按照政府的意向来安排其融资活动和资产负债结构。具体而言,其融资准则的特殊性在于:
(1)不介入商业性金融机构能够从事的项目,主要经营和承担私人部门和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搞的项目,为此政策性金融机构常被看作是填补资本市场空缺的机构;
(2)主要提供中长期的廉价(低息)资金,有的甚至不能按期偿还和价格低于筹资成本,为此而发生的亏损由政府予以补贴,以避开利润的诱惑和干扰;
(3)对其它金融机构所从事的符合政策性目标的金融活动给予偿付保证、利息补贴或投融资,以此予以支持、鼓励、吸引和推动更多的金融机构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另外,商业性金融机构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职能上的最大差别就是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信用创造,而政策性金融机构一般不办理活期存款、汇兑、结算和现金收付等商业银行业务,其负债是货币体系已经创造出来的货币,而其资产一般均为专款专用。因此,政策性金融机构一般不具备信用创造的功能。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商业性金融结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关系归纳为三种关系:
1.平等关系。商业性金融机构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它们是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商业性金融机构代理具体的金融业务,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虽然政策性银行享有某些优惠待遇,但并无凌驾于商业性金融机构之上的权利,否则就会构成对商业性金融机构利益的侵犯。因此,我们不能以政策性金融机构管辖商业性金融。
2.互补关系。从以上的阐述得知,商业性金融机构构成一国金融组织体系的主体,承办绝大部分的金融业务,而政策性金融机构则承办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办理和不能办理的金融业务,在商业性金融业务活动薄弱或遗漏的领域开展活动。两者之间形成主辅、互补而非替代、竞争的关系。?
3.配合关系。许多政策性银行因受分支机构缺乏的限制,其政策性业务的展是间接的,
即通过商业性银行转贷给最后贷款人。并且,政策性银行对商业银行从事的符合政府政策要求的业务活动给予再贷款、利息补贴、偿还担保等鼓励与支持,在业务上进行一定的监督。故两者之间又有一定程度的配合。
商业性金融机构与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从推动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和金融工作具有很大的共性,同时又具有互补性。地方经济需要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服务与投入,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商业性金融机构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从而实现区域内业务的快速发展。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推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服务,配合政府产业政策的需要,日益改善与当地政府关系,商业性金融机构本身才能不断的发展壮大。政府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建立起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但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必须认识到商业性金融机构是独立的市场化的企业法人,要依照市场机制进行商业性运作,这就必须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商业性金融机
构的独立性必须得到保障。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不能把商业性金融机构视为
其附庸,不能干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所以,《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的分支结构要按业务需要而非行政区划设置(第19条);除国务院批准的特定项目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令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和提供担保(第41条);商业银行除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第63条)、监事会(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监督(第18条)、发行金融债券和境外借款需报有关政府机关批准(第45条)外,不受任何其他行政干预。《保险法》第23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非法干预保险人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义务,也不得限制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取得保险金的权利。《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7条规定:信托投资公司从事信托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信托文件的约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第24条规定:信托投资公司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按照信托目的、信托财产的种类或者对信托财产管理方式的不同设置信托业务品种。《证券法》第135条规定:证券公司依法享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其合法经营不受干涉。
6. 保险是属于哪一类型的行业
属于金融和经济行业,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产品的特殊企业,包括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租赁和典当。
金融业的特点是指标,垄断,高风险,效率依赖和高债务管理。指数是指从不同角度反映国民经济总体和个人状况的财务指标。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一方面,垄断是指金融业受政府严格控制的事实。
未经中央银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开设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它指的是特定金融服务的相对垄断,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一起。在四大商业银行中,证券业务主要集中在国泰证券公司,保险业务主要集中在人保财险,平安和太平洋保险。
单位和个人,他们的商业决策中的任何错误都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利益依赖意味着经济利益取决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并受到政策的极大影响。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高负债经营的自有资金比例相对较低。
金融业能够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它属于金融和经济行业。
1、金融对象:货币(资金)。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具有垫支性、周转性和增值性。
2、金融方式:以借贷为主的信用方式为代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对象,一般是信用关系的书面证明、债权债务的契约文书等。
包括直接融资:无中介机构介入;间接融资:通过中介机构的媒介作用来实现的金融。
3、金融机构:通常区分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4、金融场所:即金融市场,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场等等。
5、制度和调控机制:对金融活动进行监督和调控等。
各要素间关系:总体讲各要素是既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金融对象、金融场所为金融体系硬件要素,金融方式、制度和调控机制为金融体系软件要素,金融机构为其综合要素。
具体讲金融活动一般以信用工具为载体,并通过信用工具的交易,在金融市场中发挥作用来实现货币资金使用权的转移,金融制度和调控机制在其中发挥监督和调控作用。
7. 简述美国金融危机与证券的关系
从金融发展的路径来看,经济货币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便是金融证券化的蓬勃发展,即通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款的比重相对下降,而利用发行可对第三者转让的金融工具的比重相对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有价证券市场,通过发行各种证券筹集和融通资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在整个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而同时,非货币性金融机构在全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则相应上升,最后超过银行资产。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有价证券市场的发展,使得经济体系内各经济体互相融通资金的能力不断增强,造成对银行信贷需求有所减弱,从而导致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银行在整个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和货币化指标的逐步下降,而同时非货币银行金融机构资产所占比重则相应上升。
中国的经济崛起取决于历史性机遇的出现和抓住机遇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面对美国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可能正悄然而至,今天的中国比任何国家和任何时候都更具备抓住这一机遇的能力,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认识。
一、是机遇而不是灾难
1、中国的货币体系、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相对独立。纵观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由于发达国家金融一体化的特点,美国的危机使得欧洲、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无一幸免。中国是不多的受危机影响较小,相对置身于美国金融危机之外、并能在这场危机中能够掌握主动权的大国。
由于中国在货币体系、资本市场体系及商业银行体系上都相对独立,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并不直接相关,这使得我们的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并未受到美国次贷和金融危机过多的影响,从而免受“金融海啸”的直接冲击,这些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2、中国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基本面尚好。无论是在改革开放的30年,还是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均10%的高速增长,这种增长势头并没有因为近年来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经济的衰退受到影响。即使是在美国饱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和国内企业微观面的业绩增长仍然是良好的。所以被人称为世界经济衰退沙漠中的绿洲,具有强大的内需市场的开拓能力和强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3、我国目前的财政和金融状况良好。和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遇到金融危机的特点不同:从银行的资产状况看,我们有46万亿元的银行储蓄总资产,其中居民储蓄近18万亿,存贷差约12万亿,资金相对充足。今年以来,虽然企业的资金普遍紧张,但那是由于双紧的宏观政策决定的。一旦我们为应付金融危机采用宽松的政策,就会具备流动性充足的特点。同时,经过2005年以来主要商业银行的上市,治理结构也得到了大的改善,因此,银行的资产质量也是比较好的。从外汇储备看,1.8万亿美元的储备也使得我们面对这场金融危机有足够的自保能力和应对能力。从国家财政收入看,2007年高达5.1万亿的财政收入,能使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在这场危机中保护自己。
4、中国具备庞大的内需市场开拓潜力。对中国的出口会有一定影响,但中国13亿人口和庞大的内需市场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即使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虽然美国消费的倒退使得我国出口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庞大的内需市场一旦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启动,是完全可以通过内需弥补出口下降的。从投资的角度,中国庞大的城镇和城市的基础设施有大量的项目需要资金,带动经济。无论是从资金的供应还是从项目的选择上,都有较大的潜力。我们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能力是足够的。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国际舆论普遍把中国当成是世界经济衰退“沙漠中的绿洲”,他们普遍希望中国担当新的领跑者,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站在一起来应对这场危机。一些跨国公司和企业家也把中国当作躲避这次金融危机的避风港和比较选择后的最佳投资地,他们看好中国,投资中国。与此同时,从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危机必然还会带来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的分工,中国要从制造业低端的打工者向金融和服务业的高端转型。
8. 论述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表达为:二者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互相作用。
具体来说,(1)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作用,金融则居从属地位,不能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金融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影响和副作用。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决定性作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二是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阶段和层次。
(2)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通过金融运作的特点、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及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这四条途径来实现的:①通过金融运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②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③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来提高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效率;④通过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直接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在经济发展中,金融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表现在因金融总量失控出现信用膨胀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因金融运作不善使风险加大,一旦风险失控将导致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因信用过度膨胀而产生金融泡沫,膨胀虚拟资本、刺激过度投机、破坏经济发展三个方面上。
正确认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重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防范金融对经济的不良影响。摆正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位置,使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健康成长,从而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9. 中国人民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如何概括表述
按我国金融机构的地位和功能进行划分,主要体系如下:
1、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的主要区别为:中国人民银行是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不办理具体存贷款业务;中国银行则承担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相同的职责。
2、金融监管机构:
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主要承担由中国人民银行划转出来的银行业的监管职能等,统一监督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及信托投资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依法对证券、期货业实施监督管理。
3、国家外汇管理局:
成立于1979年3月13日,当时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管;1993年4月,根据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设置及其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外汇管理局为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国家局,是依法进行外汇管理的行政机构。
4、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
监事会由国务院派出,对国务院负责,代表国家对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督。
5、政策性金融机构:
政策性金融机构由政府发起并出资成立,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的经济政策和意图而进行融资和信用活动的机构。
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其业务的开展受国家经济政策的约束并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指导。
6、商业性金融机构:
我国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三大类。
7、银行业金融机构:
包括商业银行、信用合作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是指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从事中间业务为主的营利性机构,主要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住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信用合作机构包括城市信用社及农村信用社。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等。
8、证券机构:
是指为证券市场参与者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包括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
这里所说的证券主要是指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发行和流通的股票、债券、投资基金、存托凭证等有价凭证,通过证券这种载体形式进行直接融资可以达到投资和融资的有机结合,也可以有效节约融资费用。
9、保险机构:
是指专门经营保险业务的机构,包括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保险公司和在华从事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分公司及中外合资保险公司。
(9)金融机构经济关系扩展阅读:
1、清算和支付功能
在经济日益货币化的背景下,建立一种有效的、适应性强的交易和支付体系至关重要。可靠的交易和支付系统应该是金融体系的基础。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系统,高交易成本必然伴随着经济效率的低下。有效的支付系统是社会交易的必要条件。
交换系统的发展可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促进社会专业化的发展,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因此,现代支付体系与现代经济增长是齐头并进的。
2、融资功能
金融系统的融资功能包含两层含义。调动储蓄和提供流动资金。金融市场和银行中介机构可以有效调动全社会的储蓄资源,或者改善金融资源的配置。
这使得对有效技术的初始投资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金融中介在促进更有效地利用投资机会的同时,还可以为社会储户提供相对较高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