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投资 > 我与互联网金融演讲稿

我与互联网金融演讲稿

发布时间:2021-09-12 13:08:02

『壹』 求一篇与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文章

余额宝与存款利率市场化
2014年1月15日,余额宝对应的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规模已经突破2500亿元,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单只基金。与此同时,微信也悄悄开始试运行理财通——与华夏基金合作的货币基金,试图携数亿用户之势分理财市场一杯羹。
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盛行,以支付宝推出的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弯道超车,成为散户投资的重要渠道。对老百姓来说,存钱到银行,一年定期存款的利率不过3.25%,更不用说活期存款那等同于无的利息。而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的峰值近7%,货币基金流动性高,安全性也可与银行存款媲美,收益率又长期远高于活期存款。
一般货币基金的投资门槛远远高于银行存款,普通居民投资货币基金不方便,多数单只货币基金的规模也不大。而支付宝和微信提供的余额宝和理财通直接打通了老百姓与货币基金间的障碍,甚至比去银行存款还方便,而超过6%的货币基金的收益率,意味着一年期及以下的存款将开始从银行搬家。目前余额宝开启的这个势头已经蔓延到各大银行、基金。
中国的存贷款利率受到抑制,利率由央行决定,使得居民存款的收益率远远低于投资其他金融产品,这既成为银行获得超额利润的源泉,也是近十几年来央企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低成本贷款的基础。
随着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化,资本市场的利率相较信贷市场越来越高,金融市场的利率整体趋向于市场化。企业、金融机构与大额资产所有者通过PE(私募股权投资)、信托股票一级市场等多种投资方式获取收益,就算存在银行里,也可以享受协议存款的高利率优惠。相反,一个存款不多的小老百姓却没什么好的办法分享这种收益(银行理财产品大多有5万元的门槛)。
这也符合过去经验上的利率自由化的进程:先惠及金融机构,再惠及零散储户;先惠及大额资金持有人,再惠及小额储蓄;先惠及富人,然后惠及穷人。在改革议程的设计上也是遵循这种路径,普通小储户的利益总是被放在最后。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抛开小储户人多力散、无法形成有效的推动改革的力量等原因以外,在传统社会,银行要收集小储户的钱,就要建更多的网点,打更多的广告,养更多的客户经理,因此,为小储户的钱进行理财的成本太高,不合算。其他金融机构没这个积极性去抢银行的这个客户群体。
但到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就是以技术进步降低收集用户的成本,低成本吸引大量用户后,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增加用户的黏性。此后,互联网巨头们一面维护着海量用户,一面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设计金融产品,用余额宝、理财通等产品让小储户直面高收益的金融产品,这实在是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
这种存款利率自由化的路径是发达国家经验中闻所未闻的,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存款利率自由化必须正视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变化,如果放任这种情况发展而不作改变,银行的存款将迅速向资本市场搬家,尤其是那些最基础的储蓄存款。
这将带来多方面的风险。首先,银行将不得不更早就开始高息揽储,银行的经营风险会迅速提升;其次,资本市场的高收益对应着高风险,但小储户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旦风险来临,尤其是较大面积或系统性风险出现时,将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如此之高,已经相当不正常,它对应着近几年社会融资利率水平的全面提升,全社会的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能否有7%的增长都很难说。货币基金也并不是保本保收益的,2008年就有货币基金曾出现过负收益,可想而知,当储户辛辛苦苦把钱搬到余额宝,居然还亏钱了,小储户们能接受这一现实吗?
化解这一切的唯一路径,只有让存款利率更快地市场化,为了防止道德风险和搭国家信用的便车,就必须让银行自担经营风险,这意味着酝酿已久的存款保险制度需要尽快面世,在保障小储户利益的情况下,让银行自行决定存款利率,吸纳存款,也让各类储户自行权衡收益与风险。

当金融遇上互联网
想赚钱,得先知道点机密。
全靠包装
“每天看一眼收益就挺开心的。”这是朱女士对余额宝的切身体会,“反正小钱闲着也是闲着。”
许先生也关注互联网理财产品。他说:“以前总收到银行的广告短信,说是有5%、8%左右收益率的理财产品,现在看看好像网上买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更高。”
机密:作为互联网和金融的联姻产物,互联网理财产品其本质大多是基金,创新性体现在销售渠道、流动性、功能性等应用方面,内在的收益和风险都与传统产品相差不多。但这类产品在推广时往往会将本金安全问题淡化、将收益与活期存款比较,其实安全性仍比不上银行存款,收益率也会经常波动。
低风险不等于无风险
“百发”在前期宣传中被描述为一款年化收益率高达8%的无风险产品。事实上,略有投资常识的人立刻会产生疑问。
首先,“百发”是一款与华夏基金合作的货币基金产品,以货币基金的平均收益水平来看,达到8%的年化收益率实属偶然事件;其次,该产品被描述为“无风险”,在同一市场中,无风险而利率能达到8%,难以想象有风险产品的收益率会达到怎样的水平。因此,“百发”虽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了大量眼球,但立刻引起了证监会的关注。随后,“百发”撤回了前期宣传,在产品正式首发中也没有出现“无风险”“年化收益率8%”的宣传语。
机密:目前市场上推出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数量不少,但类型单一,主要集中在货币市场基金和短期理财基金上。以风险属性来看,货币基金和短期理财基金都属于较低风险的品种。对投资者来说,既要对货币基金、理财基金的这种收益风险特点有所认知,也要意识到,产品的收益取决于市场环境,“低风险”和“无风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投资者还要注意互联网理财账户的安全问题,包括网站是否具有充分的安全防卫措施、认证手段是否充足等。投资者自身在使用时也需要保持良好的习惯,如不使用公共场所的网络进行操作、不轻易将自己的密码告诉他人及尽量采用复杂的认证手段等。
想钓大鱼?换个鱼池吧
虽然对基金并不了解,何女士还是把5万元钱都投进了一款互联网理财产品中。看着每天账户里的资金收益一点点地增长,何女士很开心:“又方便又有效,以后投得多了赚得会更多。”
机密:像何女士这样的投资者其实不在少数,但这样的投资行为有着盲目跟风、方式单一的问题。一方面,投资者对所购产品是什么、如何盈利、收益为何波动均不了解,无法正确分辨其好坏、认识其风险;另一方面,把资金全部集中投向某一种理财产品,不能有效地防范投资风险,也难以获得理想的投资收益,是投资理财中的大忌。
建议投资者对长期闲置的资金有一个配置的理念,选择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同时,要不忘将高收益、高风险和低收益、保本稳健型的理财产品进行混搭。在投资期限上,也应尽量错开,区分好灵活短期的投资产品和较长期的投资产品。
高收益都是凑出来的
小胡是互联网理财达人,他认为理财保险产品的优势不少:一是产品的选择余地大,二是具有投资和保障两种功能,三是收益率显著地“高出一筹”。
机密: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一款收益率高出一筹的理财保险的话,就会发现其实际收益和大部分人所预期的有不小差异。作为一款万能险产品,保险公司给出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为5.2%;在此基础上,投资者每投资1000元可获1200个集分宝,100个集分宝可抵扣1元钱,换算为收益率的话相当于1.2%的返还。因此,两项收益相累加,在实现预期年化收益率的前提下,这款投资期为一年的产品,其收益率能够达到6.4%。
对于理财保险,产品销售时,万能险仅能够保障最低的收益率水平,大约为2.5%(年化),其宣传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只是一个“预期”的概念,结果出现偏差也属正常。
忽悠你没商量
投资灵活、收益高、门槛低,这些理财之“宝”正好满足了理财新人小连的需求。于是,他用自己活期账户的两万元购买了一款互联网理财产品,但他很快发现,理财产品的收益并不像自己期望的那样高,同时收益也不稳定。
机密:互联网搭建起了新的理财平台,但投资者有必要厘清的是,自己所投资的产品究竟是什么,收益又是如何来确定的。像很多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实质是与货币市场基金进行了“链接”,投资者购买了这些产品其实就是认购了某一支货币市场基金。因此,这些产品的收益率准确地来说,是指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
P2P“保本”存风险
邹先生前几年在朋友的推荐下,决定尝试P2P网贷。和其他尝试者一样,邹先生一开始只投了5万元,一个月后他就拿到了第一笔利息。邹先生渐渐地越投越多,8万元、10万元……但不到一年,邹先生投标的P2P网贷平台突然崩溃,他前后投资的近15万元血本无归......
望楼主满意,采纳喔

『贰』 互联网金融的初心是什么

引言: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互联网金融可以为全国人民提高一个层次。在它逐渐发挥出重要作用的同时,相关的部门也对他进行了高度的监管。互联网金融经常的出现不同的热点里面的同时也被给予了更高的使命感。

三、加强监管,刻不容缓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的事物,需要发挥它的正面作用,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完善有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制约。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金融活动,都应该进入监管的范围,而不是说放任着不管。这样会让不怀好意的人有机可乘,随着时代的发展,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管理是刻不容缓的。

『叁』 我与互联网的作文

我和网络
在二十世纪60年代,人类用无穷、神奇的智慧编织了一张特别神奇的“网”,它是以无数台计算机通过软件、硬件设备,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系统。把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网络。
二年级时,我家购买了一台电脑,也算是跟上了网络时代的步伐,当时,我那个高兴尽就别提了。因为当时我只知道,电脑的用途实在是太多了!
在学习上,电脑可真是我的好帮手。有一次,上《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老师要我们收集资料。我在网络上查找到了许多有关圆明园遗址的图片和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我把这些资料都保存在自己的软盘里。上课时,我向同学们展示了我所查找到的资料。当夏日景色迷人的狮子林和如海市蜃楼般的仙山亭出现在画面上时,我向同学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台下不时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便会钻进网络,因为那里有许多高级教师为我解答疑问。我先从成语解释到古诗文的翻译;再从自然现象到奥数难题……网络给了我知识的补充,使我在不断地进步着。
节假日,网络便成了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我轻轻移动鼠标,翻过一张张网页,网络便带领我来到了“神州”六号的发射现场,感受到了那壮观的场面;随后又来到了非洲的热带丛林,经历了一次次心灵的历险;然后还欣赏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又品尝了一次清朝的“满汉全席”;网络还让我爬上了万里长城,了解了中华五千年的辉煌历史……
网络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而且同时也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但是,网络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对我们青少年健康成长既有好的作用,又有不利的因素,对于一些不良信息,我们要做到不收不看、不信不传。因为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所以,要时刻保持警惕,以免上当。还有,上网得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要懂得爱护身体,拥有健康的体魄,这样才可能拥有幸福的未来。
你准备好了吗?来和我一起跨上信息高速公路,进行一次魔幻神奇的体验吧!Les's go

『肆』 谁能帮我写一篇关于金融发展与服务的演讲稿呀!急用呀!感谢各位大侠了!

上网查,查完自己组织一下,这样你有个思路,要么就等于你在读课文了,演讲不仅要打动听众,还要把要说的中心吐出来。还是自己组织下好的。

『伍』 我们学院有一个演讲比赛,主题,《我与互联网+》,这个怎么写演讲稿啊大概4分钟,一千字的样子。。。

编不出的话就写真实的吧,比如你利用互联网购物的体验,如果你也做过网商那1500字很好写

『陆』 求一篇8000字关于“互联网金融”论文。

互联网金融的,,
要求是什么。。
什么时候要。

『柒』 谈谈你对网络金融的认识

所谓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是指基于金融电子化建设成果在国际互联网上实现的金融活动,包括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交易、网络金融市场和网络金融监管等方面。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开展的金融业务,包括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金融服务及相关内容;从广义上讲,网络金融就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金融活动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内容,还包括网络金融安全、网络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e- commerce)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网络金融的发展是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分析。完整的电子商务活动一般包括商务信息、资金支付和商品配送三个阶段,即为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三个方面。网络经济众所周知, 知识经济是以电脑、卫星通信、光缆通信和数码技术等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信息网络“爆炸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实经济运行主要表现为信息化和全球化两大趋势。这两种趋势的出现无不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的效率,加速了科技开发与创新的步伐,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从而使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程度空前提高; 全球信息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和扩散,使传统的国家、民族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从而使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因此,知识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网络经济。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网络经济概括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 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绝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深化对知识经济的研究和认识,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目前人们对未来经济的描述有多种说法,诸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后工业经济、新经济、注意力经济等等,但它们的基础是相同的,这就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

『捌』 关于话题‘互联网金融’一分钟脱稿演讲,大家帮帮忙啦,我完全没概念啦。最好有完整的草稿,谢啦。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演讲(全文如下,可根据你的具体情况从中删减)

大家在那里聊得更多还是财经类的话题,我把他定义为财经类微博。是个很不错的财经认识交流财经专题的地方。其实,我来这里之前,特地还在半夜写了一篇文章,因为我不太适合在公众场合做演讲,没有这个能力,喜欢一个人在小房间写东西,尤其是大半夜的写,思路比较清晰。因为人多有时候往往比较难理清思路,一个人就比较容易明白。

我觉得我今天有点像被赵本山给忽悠了的范伟,本来是听万总讲完以后挺有道理,很有逻辑,讲得很好,听高总讲了以后,我也觉得很有道理,也很有逻辑,然后我就闷了,脑子很乱,把昨天晚上好不容易写的准备今天说的东西全部忘光了,不知道怎么发言了。因为互联网和金融这两种思想实在是太“诡异”。互联网和金融的思维在这里体现得就非常明显。我自己做基层信贷出身,一直在这个领域,也办过几个网站,这个时候让我发言,我就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发,因为都听得挺对的。昨天的文章我已经发在微博上,这里干脆就撇开文章,说说我的想法。

第一个想法,我很多场合都提过,互联网金融其实是伪为命题。因为中国金融首先是分业经营,必然意味着金融与金融之间会存在缝隙。我喜欢把互联网金融定义为夹缝金融。甚至小贷机构,担保机构,我都定义为夹缝金融。包括民间借贷,也都是,都是为了弥补我国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竞争低效率的问题而出现,事实上,中国的金融机构过去几年发展很快,但是这并不是说你有多少能干,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你有一张牌照。而刚好又碰上了中国最好的十年,就是过去十年。

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给他牌照,使人家进入不了这个行业。所以只要你是银行,有牌照,就可以高速成长。所以,你会发现过去十年,银行哪怕服务态度多烂,水平多臭,都可以活的很好,这个也就导致在中国只要拿了牌照以后,就谁也不肯精耕细作,不要干辛苦的事情,躺着赚钱,也就没人愿意干脏活苦活,就是这种情况下,大量进入不了银行体系的机构,就得到了很大的机会。

我们银行反应很慢,是头恐龙,下面挠痒,上面没反应,审批效率也很慢,你们去想想,现在去银行开个帐户,得多麻烦啊,但是在支付宝点个手机号就可以了,而从结果来看那,银行过了那么多手续之后,依然有很多纠纷不断。支付宝那么简单的注册,也好像这么多年没发生什么大的事情过,这样的情况下,支付宝优势势必显现出来了。民间机构利用更好的服务效率,更好的市场切入,硬生生的拉开了一道夹缝。很多夹缝金融就是这样出现的,利用了牌照机构的低效率和短视,一点点的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断的成长。

未来,随着银行开始发现好日子过到头了,本来可以大鱼大肉,将来可能要去种菜了,银行必然沉下心来,你们去看,在过个几年,银行可能会沉到你都无法想象的地步和姿态里去,没办法,因为随着高速发展的态势降低,未来的银行必然意味着一家银行有饭吃,别的银行就没饭吃的格局,所以走出固有的领域,形成差异化的格局都是各大银行的战略性目标了。这种情况下,本来还能在银行夹缝之间生存的夹缝金融,也就要面临着很大的考验。夹缝金融中的一些机构生存越来越困难。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夹缝金融全部会活不下去,他们中一些很好的机构,一样可以活的很好,甚至能打败金融机构也不一定,但是总体而言,这样的概率较小,难度很大。互联网金融就是这种业态,大量的非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夹缝中挤出一块领地,切入一个市场,完全是可行的,但是,我自己的感觉是媒体对于互联网金融抬得太高,也捧得太重,回到最后,互联网金融应该是金融领域的一个部分,一旦互联网金融真正进入了金融领域,那么如同刚才万总说的,满人入关就成了中国人一样的道理,互联网金融进入金融领域,回到最后大家就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只是走了不同的差异化路线。有的金融机构致力于大型基础建设领域,有的立足于零售业务,有的立足小微领域,而互联网金融则立足于互联网具备优势的领域,现在很多观点说,互联网颠覆金融。我一直很纳闷,互联网是技术应用,如何颠覆金融呢?金融的核心是信贷,互联网如果要颠覆金融,是不是想说有了互联网就不用还钱?这个才叫颠覆吧,否则最多是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改造金融目前的运行方式吧。利用了互联网技术之后,金融的运行可能更健康和稳健,但是颠覆这两个词语用的太生猛了。

这里还有个关键点是互联网本身其实不是行业,而是一种新兴技术,他的覆盖面总是有限的,当前市面上叫的最生猛的是阿里金融颠覆银行体系,我听了就很好笑,阿里金融是依附于淘宝体系上的,离开了淘宝体系,阿里金融没有任何优势,而事实上阿里金融的客户跟银行压根就没有交叉,阿里金融哪怕把所有的淘宝客户都做了,也跟银行一点关系也没有,那么他是如何实现颠覆的呢?当然如果有一天淘宝替代了所有的行业,淘宝能造船了,淘宝能造飞机了,淘宝造高速公路了,或许颠覆到是有可能。只是那个时候,我个人感觉阿里也没必要做金融了。

扯的有点远,事实上,我国当前的互联网金融表现出来的特征,其实最终还是金融机构如何快速提高效率的一个概念,并不是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前面说了,互联网金融如果只是纯粹的还是按照传统金融机构的模式进行金融运作,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的区别只是有无互联网这层外衣罢了。核心的实际意义有限。我虽然经常讽刺阿里巴巴,但是事实上不得不承认,在中国能称得上互联网金融的只有阿里一家,因为,阿里一开始就想明白了一个事,他其实是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金融机构所在走的前后台分离,人工审核信贷的传统模式。目前阿里在走这么一条路,而这条路反映的是互联网金融该干的事儿。用互联网的思维来考虑金融,一定要凸显出互联网的优势,而不是说你又变成一家金融机构,这个丝毫没有意义。事实上,我国金融机构已经不少了,远远的多了,在多一家叫互联网的银行,实在是意义有限。

现在中国做信贷类业务,考量的绝对不是风控能力,而是有多大的风险容忍度。A银行可以这样干,不要抵押,B银行说不但不要抵押,给给你降利率,这不是风控模式的创新。互联网金融加入进来不在风控上下功夫,在这些地方上跟银行去做竞争,我用屁股想想,也能想明白,这是一条死路,你一个互联网公司比资金成本比不过银行,比风控经验比不过银行,比人力优势,比不过银行,哪怕比砸钱也一样比不过,你跟人家玩,除非人品爆发,否则毫无机会。所以,我一直强调,互联网金融到目前为止,我个人感觉还没开始,没有真正的互联网的金融的开始,有的只是金融的互联网。

高总说互联网的模式就是不断走流量。我说这样的互联网如果真的能够创造出流量,如果真的长年收租,他干金融干嘛?金融其实是消耗流动性最好,最快的办法,尤其在中国没有牌照干金融十有八九是死的一塌糊涂的。别看那些放高利贷的一个个玩的很好,那是因为他们身后死了很多人,你看不到。所以,如果让我有每年收租我才不干金融呢,真没必要。

其实,马云是个聪明人,你们自己去看阿里金融,事实上马云真要干金融,他完全可以干的更大,但是他没有啊。你想想人家一万亿的淘宝,他才干了多少,大概也额就干了20来亿吧,人家为什么不干多点,他是因为没钱?你信么?他是因为知道金融这口饭不好吃,所以宁愿打公关稿,也不愿意真去做金融。

阿里金融四个部分,阿里小贷是一部分,虚拟卡是一部分,在线理财产品销售是一部分,还有虚拟信用卡对应的阿里担保,我可以铁定认为阿里小和阿里虚拟信用卡,不太可能是阿里金融的核心,因为这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带有太明显的金融特征,另外一方面这种业务就必然是个性化的,真要操作难度也很大。我举个例子,我们真的把我个人放到台上,我把我所有家底掏给你们看,最后也判断不了你借我的钱我还不还的了,不是说你把我翻个底朝天,你知道我的家底了,就可以知道我是否能还钱了。大数据说他理论上可以降低违约度,并不代表真的降低了,至少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可以下定论是肯定可以降低的案例来,全球都没有。信贷这个事情整体上而言,我个人感觉靠概率难度还是很大的,具体你们可以去看下我有篇关于小微企业贷款的文章,里面提到了概率不适用信贷案例的阐述。

互联网的优势其实是他的边际成本非常低,可以快速超越区域隔离,可以把一个标准化的东西快速的成长起来,所以保险产品的在线化的成功概率就很高,因为阿里有这个基因在,也有直接的客户群体在,保险又是标准化产品,属性相当。基本可以等同于卖产品,这个模式是容易的,而理财产品的在线化可能没有那么容易,因为他还带是有风险特征的。如果我在淘宝上买东西,十个九个亏,我可能就不在淘宝上买。这里面还涉及到每个人的风险偏好都不一致,你无法进行批量化处理,如果你也开始配置专门的投资经理了,那你又回到金融机构的通行做法了,你的优势就不明显了。

所以,像诺亚、好买公司,我说回到最后,其实他们还是个传统的投资咨询公司,哪怕他们把网站做的再好,在线化程度多高,他们的背后还是要配投资经理,客户从网络端口进来,还是需要针对性的客户服务的?所以我昨天晚上那篇文章的核心就是在于区分个性化金融和批量化金融产品的互联网化的差异,个性化主要指信贷类等带有很强风险特征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其实很难实现互联网化的。大数据等一些手段是一种尝试,但是至少才目前来说,也只是大家的一种期望,觉得可以改变金融特征,真的效果如何,还处于设想状态,结果如何都很难说。在这种情况下,我对于那些用传统思维进行金融运作的所谓互联网金融公司,基本上就持有负面的评价了,主要是指P2P的模式。说句难听点,P2P在这么走下去,走到非法集资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很多人说我带有传统金融的优越性,其实我只要问一句,P2P公司在什么地方采用了什么办法超越了传统的金融机构?

除了在放款和吸收存款两个层面放低了门槛外,在核心的风控层面,你找不到一个更优越于传统金融的地方,连P2P自身都在模仿传统金融机构,采取的也都是通行的审核标准,那么我又何来的传统金融的优越性呢?

我在拍拍贷上看到过一笔40万的借款,800人借出,我当时第一设想,这个案子符合了中国非法集资的三大要素,只是因为互联网金融,所以可能监管部门也一直在看,但是最终的最终肯定也是结果说话吧。P2P平台还是要学会自我保护,没必要去打这种擦边球,意义不大。

我们如果从理论假设,只要政府不倒闭,理论上,中国的金融机构就不会倒的,银行,他可以活一万年。根据类似的办法,假设我成立一个P2P公司,我不断的做形象,专门给一百万以下的投资人许诺远高于银行存款的利息,在当前一百万以下的投资人没有投资渠道的中国,其实,哪怕我的P2P90%的坏帐率又怎么样呢?我一样规模可以不断的做大,为什么呢?事实上,因为目前的P2P带有银行的特征,但却没收到像银行的监管,所以只要不挤兑,就能存活,如何不挤兑呢?那就不断的把盘子做大呗,顺利兑付,形象不断的提升呗。

因为不在同一条线上竞争,银行要定期审查,接待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应付这些人我要干多少事,而P2P什么都不用。所以两者各自的监管成本也不一样的,在加上银行短期内的相对低效,P2P的快速成长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我们来问一句,为什么要对银行进行审慎的监管?核心其实还是为了保护投资人的利益。

而中国大量的互联网是没有干这个事情,他本身就获得了监管上的优势。如果互联网还是以目前的模式,发展下去,一旦出现类似银行的挤兑,那么出事的概率就会大上很多。所以说到最后,我们很多人在想的互联网可以怎么样,可以怎么样,但是在实践中可能性非常小。互联网技术如果只是比风险容忍度,他比得过银行,他比银行有先发优势,但能不能走到最后,我个人感觉很悬。我们现在规模不大,没关系,反正一两百亿,一千亿之内玩,没关系,政府也先看着,不管你,结果好,表彰你,结果不好,对不起,进去再说。很悲惨,但是却是现实。

我跟PROSEPER负责人聊过,他们玩了那么久才四五亿美金。而且人家是鼻祖,为什么中国能远远超过美国?互联网金融如果只是说在提谁能更快把规模做起来,流量做得越大,对社会冲击越大,遭受损失就越大。所以监管现在管不管?没人管。法不责众,每个P2P都想到最后干成既成事实,规模拼命做大,做大到倒逼监管层不能管的层面,从而形成所谓的大而不能倒的局面。我只想说,最后可能成功的可能只有一家,大部分是做不到的,做不到的人会怎样,很难想象。很多创业无非只是归零,但是金融绝对不是,他从一开始就是一只脚在棺材里面,一只脚在棺材外面,哪只脚是你的,要到最后你才知道。而且全身而退的可能性很小,因为金融带有很大负面性。

我在微博上苦口婆心的互联网金融的创业者,也劝互联网金融的投资人,被人骂了很多次,说我不懂互联网,说我别有用心,今天听了万老师的讲话,很开心,终于感觉找到一个盟友。因为在互联网上,微博上都是在从事互联网的人,他思维不一样,他骂他的,我做我的,他说我不懂互联网,我说他不懂金融。我今天终於找到了一个可以支撑我部分观点的老师。感觉特别欣慰。我一直有在孤军奋战的那种感觉,所以今天很高兴。

阅读全文

与我与互联网金融演讲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860日币是多少人民币 浏览:373
房奴如何理财 浏览:803
南昌住房公积金贷款计算器 浏览:427
国盛华兴投资有限公司 浏览:822
工行贵金属挂单四种 浏览:918
主力资金进出散户资金进出指标公式 浏览:880
报雷理财 浏览:898
广信股份股票 浏览:472
小额贷款怎么收账 浏览:798
基金交银蓝筹净值519697 浏览:222
杏花村国贸投资公司销售情况 浏览:395
什么时间银行理财产品利率会高些 浏览:231
深大通资金流向个股行情 浏览:73
生活理财分类 浏览:435
北京公积金贷款代办 浏览:210
万达股票下 浏览:170
碳元科技投资 浏览:492
n派思股票 浏览:483
冠军1号系统指标公式 浏览:924
黄金怎样知道真假 浏览: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