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彻执行中央关于金融工作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方针、政策,会同市有关部门研究起草本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地方性法规草案、规章草案以及相关金融政策,并组织实施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根据中央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及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拟订本市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本市金融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完善对各类金融机构、金融人才的服务体系,研究提出引进、服务金融人才的政策建议,制定相关工作措施,并会同市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加强对金融人才的公共服务,推进金融人才职业能力认证体系建设;为各类金融机构在沪发展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平台、服务措施;配合市有关部门发布金融人才需求信息。
(四)推进金融市场体系建设,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推进货币、外汇、股票、债券、商品期货、金融衍生品、保险、黄金市场等建设,支持金融市场开展产品和工具创新,促进金融市场协调发展;为金融市场登记、托管、清算、结算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服务和支持;促进金融机构体系建设,牵头拟订促进金融机构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并会同市有关部门组织实施;鼓励和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总部以及大型金融机构营运中心集聚本市,加强对在沪金融机构的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推进金融创新成果在本市实施和应用;牵头拟订促进航运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并会同市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五)推动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拟订促进金融服务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开发适应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金融业务;拟订有效利用担保机制加大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会同市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协调建立金融资源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对接机制,加强交流和信息沟通,促进业务合作;支持地方社会管理工作引入商业保险机制。
(六)受市国资管理部门委托,按照国家金融国资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承担地方金融国资日常监管工作;提出地方金融国资总体布局的建议;负责市属金融企业的管理,推进市属金融企业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和改革发展,提出优化地方金融资源配置和战略重组的建议,并会同市有关部门实施。
(七)负责由地方政府管理的各类新兴金融行业的日常监督和管理;负责本市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审批,会同区县政府做好小额贷款公司的日常监管和风险处置;与市有关部门共同研究促进股权投资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会同市有关部门建立和管理本市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
(八)促进金融中介服务业发展,参与拟订促进会计审计、法律服务、信用评级、资产评估、投资咨询、精算公估、金融资讯等与金融业密切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规划,并配合市有关部门实施。
(九)配合市有关部门做好本市企业上市审核工作,推进企业改制上市;推进本市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并购重组。
(十)会同市有关部门编制金融功能区域布局规划,完善本市金融业空间布局,加强对金融功能区的服务和指导。
(十一)促进区域金融合作,配合金融管理部门促进长三角地区的金融合作与协调发展;推动本市与内地其他地区金融合作、交流;推进本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交流;加强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交流;负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宣传、推介工作。
(十二)协助配合金融管理部门和市有关部门整顿与规范金融秩序,保护银行债权,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等金融犯罪活动;会同金融管理部门和市有关部门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建立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机制,协调处理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维护金融稳定与安全;配合市有关部门推进金融业统一的征信平台建设和信用环境建设。
(十三)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Ⅱ 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局的领导信息
施海宁 党组书记、局长
主持局党组、行政全面工作。
简历:
施海宁,男,1967年12月生于南京,汉族,籍贯江苏海门,198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6月浙江大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9年5月美国Kent State 大学商学院全日制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和MBA学位。
施海宁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中国银行、深圳商业银行工作,1996年赴美留学,1999年起在OfficeMax全球总部任高级金融分析师,2002年经招聘回国,历任浦东新区发改委(发展计划局)副处长、处长、主任助理、副主任,兼任浦东新区金融办副主任、常务副主任、主任,2003年7月至2008年4月参与迪士尼项目谈判,担任中方商务计划组执行组长。2009年8月起任现职。
施海宁拥有美国注册会计师资格。
董勤发 党组成员、副局长
协助负责干部工作,负责党建、统战、双拥、精神文明、工青妇等工作,分管经济处、主持新区上市办日常工作。
简历:
董勤发,男,1962年1月生于上海,汉族,籍贯浙江绍兴,198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1988年1月和1996年6月在上海财经大学财政金融系先后全日制本科(金融学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外国财政研究方向)和在职博士研究生(西方财政理论与政策研究方向)毕业,分别获经济学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
1988年1月留校任教,先后担任上海财经大学财政系外国财政教研室和财政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以及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等职。1998年1月以后先后在浦东新区财政(税务)局、云南省财政厅、浦东新区审计局等担任局办公室副主任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处长、局长助理、厅长助理(挂职)、副局长等职。曾兼任浦东新区财政学会会长、内部审计师协会会长等职。2009年9月起任现职。
董勤发曾获“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 “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六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等奖项和荣誉称号。
张涌 党组成员、副局长
负责纪检监察、信访、宣传、法制、保密等工作,协助负责综合文秘工作,负责新区重点项目融资和新区担保公司筹建等专项工作,分管创新处。
简历:
张涌,男,1975年11月生于宁波,汉族,199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副研究员。张涌1993年9月起在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学习,曾任校学生会副主席,2003年1月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其间作为福克斯国际学者在美国耶鲁大学学习一年。
毕业后,张涌先后担任浙江省台州市发改委主任助理、副主任和浙江省政府研究室经济处副处长,其间完成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张涌被引进到上海工作,先后担任浦东新区区委研究室副主任、区委办公室研究一处(决策咨询工作处)处长,2012年5月起任现职。
张涌曾获第二届陈彪如国际金融学术基金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研究》。
过志英 党组成员、局长助理
负责人才工作,协助负责人事、财务等工作,分管机构处、管理办,协助分管交流中心服务工作。
简历:
过志英,女,1971年10月生于上海,汉族,籍贯江苏吴县,200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7月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0年1月复旦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在职研究生班结业。
过志英大学毕业后进入华晨集团(NYSE:CBA)投资金融部工作,1995年到新区工作,历任浦东新区综合规划土地局、发改委(发展计划局)、金融局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兼任浦东新区金融办主任助理。2011年10月起任现职。
过志英拥有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
陈浒 局长助理、聘任制公务员
负责外事和国际交流以及挂靠的社团、民非组织和其它单位的管理,分管协调处、发展办,协助分管交流中心交流培训工作。
简历:
陈浒,男,1975年8月生于南京,汉族,籍贯江苏南京,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毕业,获理学士学位,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全日制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Wharton 沃顿商学院全日制MBA毕业,获MBA学位。
陈浒先后任职于知名国企和外资金融机构,2009年初经招聘从美国回到浦东,任浦东新区金融办副主任,2009年8月起任现职。陈浒曾是上海迪士尼项目中方商务谈判组成员。
Ⅲ 上海的发展对全国意味着什么
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大海啸带给中国经济的一大反思就是:改革开放30年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也领会了勤劳致富、科技治国的深刻含义。但是,由于我们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中,无论是个人的收入能力还是产业和贸易结构的定位方式都无法通过现有内需能量来支撑我们企业日益膨胀的产能,所以,中国的财富先天就带来汇率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缺陷,只不过政府以稳定的汇率和结售汇制度的方式承担了大部分的汇率风险,今天在美联储启动印钞机购买美国国债的时候,我们更加意识到挽救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市成本也在让中国这个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债权国在承担。于是,如何管理好我们自己创造的财富就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今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揽子政策的申请已获国务院同意”这则消息的公布,向海内外释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以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宏伟目标和挑战现有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胆略将努力把中国在不远的将来打造成为能和现在制造大国相媲美的金融强国。 今天,在周边市场外需瘫痪的倒逼机制中,我们意识到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缺乏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学生的创业、中小企业家的商业开拓无法在一个缺乏规避风险和分散风险的环境中完成。美国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中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专利和经济运行的标准,完全仰仗于它金融创新及其由此推动的技术创新的能力。只不过“次贷危机”暴露了美国的金融创新能力偏离了实体经济支撑的巨大缺陷,而我们无法否认美国实体经济面的核心竞争力今天依然是它对冲风险的杀手锏。所以,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起飞,中国财富的积累已经让我们具备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条件,但关键是我们的金融创新能力无法胜任这样的社会使命,这也是今天需要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以此来推动创造中国品牌和中国标准的新型企业的诞生、成长和发展的真正用意所在。同时中心的建设也能培养出一大批能够管理金融风险、开拓多元化金融市场、驾驭各种国际金融业务的高端金融服务人才,从而使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更具有国际竞争力、高附加价值性和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性。 上海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一扇具有代表性的窗户,从里面既能看到中国经济利用世界的舞台发展壮大的成果,也能看到今天她直面受到危机所带来的巨大挑战。从已有的产业模式中去挖掘利润降低成本的那种被动应对危机的方法,效果会变得越来越有限。为了增强中国大众抗击风险战胜危机的信心,我们必须要主动出击,寻找新的增长点,先声夺人,开出中国经济自身所拥有的一片新的发展天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就是一个水到渠成、转危为安的切入点。事实上,截止到2008年12月底,上海已经有外资法人银行17家、法人银行分行和保留分行31家,单一分行33家,支行64家。而且,2008年上海外资法人银行资产、贷款、存款和利润四项指标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外资银行增幅7.28、4.25、2.96和16.85个百分点。四项指标分别占全国外资银行的63.06%、60.95%、78.34%和63.44%。这些数据都表明,上海产业结构的转型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起步完全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选择。 当然,从今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先行先试”的一些新开创的业务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所面临的挑战并不少: 首先,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没有到位,外贸产业的发展还需要一个稳定的金融要素价格体系(利率和汇率等)、结售汇体系以及外资管理体系的情况下,如何吸引大批的海外投资机构和企业参与到人民币投融资和贸易结算的行列中,现有的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如何提升自己管理国际金融业务的能力和服务意识,都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追求和其他国际金融中心运作形式上的“貌似”并不困难,但关键是能否做到在外部冲击面前能否掌控风险保持收益的“神似”,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至少,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在监管制度的建立、激励机制的设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一流人才的集聚等方面,去不断追求国际金融中心所必需要发挥的六大基本功能——那就是金融产品的价格发现,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保障,社会全体的风险分散,金融市场参与者挖掘和披露真实的信息,金融体系对投融资双方的公司治理机制,以及金融活动所带来的价值创造的能力。而绝不能在“先行先试”的保护伞下,钻制度的漏洞以牺牲大众投资者和企业的利益为代价来获取自己的暴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部门要鼓励制度、技术和产品创新,对所出现的问题要敢于承担一定的风险,通过制度的创新来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而不能一出问题就打退堂鼓,就把金融创新的节奏放慢下来。面对问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都是中国金融创新、积累国际金融中心运营经验所需要付出的学费,欧美在金融创新的历史上也经历过无数次的波折,结果在危机过后金融创新能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变得越来越强。 第二,金融中心的建设和推进会带来集聚效应,在某种程度上会推高上海的商务成本,如果不能及时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全有可能造成其他金融中心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的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所以,上海航运中心建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配套发展,既反映了上海产业的比较优势,也反映了国家对上海健康平衡发展的长远战略。具体而言,上海应该通过大力发展船舶融资、海上保险、国际结算、资金管理、外汇交易和中介服务等,来谋求上海整个产业结构向高附加价值升级和转型的效果,从而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提供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为了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创造人民币国际化的良好生态环境,上海最最短缺的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需要的软实力!它体现在行政部门的高效有序的服务意识上,也体现在全体参与者对金融中心建设的认同感,更反映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对金融业所带来的财富效应和形影不离的金融风险的正确理解和包容的良好心态。否则,没有这些方面的逐步改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就将停留在一个形象工程的水平上,它无法在伴随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打造出一大批一流的、能够创造出中国品牌的企业家,也无法通过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服务提升我们金融体系整体管理财富的能力,更无法让我们的国民真正享受到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所带来的便利性和财富效应的好处。 事实上,根据08年《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指数》所罗列的指标,建设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确立一个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它包括一流的金融人才团队、高附加价值的金融创新服务以及社会整体认知风险的金融文化水平这三大因素。这里,根据国际金融机构对影响金融中心建设的诸因素所做的重要性评价,按序排列如下,可以看出,下面绝大部分的要素都是对金融生态环境建立的具体要求: 1,金融业务顺利展开所需要的宽松的制度环境。这对实体经济发展放在首位的东亚国家来说是最大的挑战。国际资本的自由进出就意味着能够容忍投机资本的冲击,意味着有充分的自信能够化解冲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要能够成为各个洲际或国家及地区金融服务的中枢,即非常便捷的能够把每一笔交易都及时地通过有效的“网点”,在成本最低、质量最高的地方迅速完成。 3,要具有良好的外部网络效应——随时能够汇集需要服务的广大客户。上海被海内外金融机构看好的很大原因是未来中国实体经济的繁荣所需要的庞大的金融业务的支撑。 4,在开展一切金融业务的活动中,要能够享受完全同等的国民待遇。这需要中国社会上下要拥有一个包容的胸怀。 5,改善经营环境过程中所需要政府的迅速和及时地回应,政府的行政效率,决定金融中心的发展能量。 6,要具备合理的企业税制度。这并不意味着税负越低越有吸引力。伦敦的企业税负一点儿也不低,但是人们还是愿意聚集那里,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伦敦得到了比付出更多的回报。 7,要使开展金融中心业务所需要付出的运营成本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其中,当然包括最关键的人力资本的成本因素。 8,能够及时提供最好的专业化后勤服务。一旦出现故障,就能够迅速的得到援助,迅速解决,使金融活动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9,保证一流的生活的环境和质量。金融人才由于超强的工作压力,在闲暇时间能否通过舒适的生活环境来缓解身心疲劳这一点,也看得较为重要。比如,在日本,很难签发为外国金融人才提供后勤服务的专职保姆所需要的入国签证。这一问题在日本国际银行协会撰写的“东京应该作为全球范围的金融中心” 报告中还被重点指出,并告诫政府这一困难将严重阻碍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 10,是否具有容易融入的文化和可以交流的语言也是金融人才评价自己的能力能否正常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东亚在文化上有着很大的亲和感,但语言的交流还有很大的障碍,日本反省自己金融主导权弱化的一大原因是他们缺乏能够流利地用英语交流的专业金融人才。 11,开展金融业务所需要的房地产质量和数量。如果没有一个现代化的金融街乃至金融城,很难形成金融业务所需要的集聚效应,从而发挥不了其规模经济性的比较优势。 12,最后才是考虑个人所得税的优惠程度。所以,中国政府在吸引人才政策上,更应该关注上述金融人才所需要的投资环境。 总之,这些成为全球化金融中心的条件,伦敦做到了,纽约也基本做到了,而东亚国家,包括OECD成员国日本和韩国在内,都还有很多缺陷,真是因为彼此之间不分上下的缘故,才使得具有全世界三分之二外汇储备的亚洲国家,今天争夺金融主导权的竞争变得如此白热化。而且,它会随着对美国次贷危机给东亚制造大国所带来的负面冲击的反思不断深入,也会随着美元的疲软和欧美市场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而变得越来越激烈。因此,只有发挥和协调好上述金融体系的六大基本功能,上海,才能以它优良的投资环境来吸引来自全球的高端金融人才,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建立起一个具有支撑亚洲乃至世界的强大实体经济所需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从而才能使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较高和较稳定的金融主导权。
Ⅳ 为什么金融专业的去上海有发展
上海作为不仅在国内,在亚洲地区也是名列前茅的繁华大城市,是金融中心,自然有很多金融业就业机会和足够的发展空间,谁不向往?
Ⅳ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的机构领导
潘志纯 中共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书记
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干部(人回事)、人才、答干部教育培训、老干部工作。
方星海 中共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
主持金融办全面工作;分管政策研究室(发展规划处)工作、行政监察工作。
徐权 中共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
分管综合协调处、金融市场服务处(上市重组处)工作;协助分管干部(人事)、人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范永进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
分管地方金融服务处(新型金融行业发展处)、联络推广处工作;联系上海金融业联合会。
马弘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
分管金融合作处、金融稳定处、金融发展服务中心工作和非市属金融机构联系服务工作。
葛大维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
分管办公室工作、市属金融国资国企监管和发展工作;协助分管政策研究室(发展规划处)工作。
石琦 中共上海市金融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机关党委书记
分管纪检、组织、宣传、统战、精神文明建设、机关党建工作。
盛裕若 中共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副巡视员
分管工会、青年、妇女工作;协助分管老干部工作。
Ⅵ 上海金融服务办公室会转制成为行政单位吗
金融办是属于市政府来的直属机关单位,源所以不管怎么样都是行政单位,公务员编,你说的那种服务中心是事业编,中心的领导是行政编制,但是中心是不可能转成公务员单位的,不然没个行政单位下面的事业单位都一大把要是都转成公务员单位了怎么得了,国家也没那么多公务员编制。
Ⅶ 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局的介绍
贯彻执行中央和上海市有关金融工作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内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容、政策;根据市关于浦东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以及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拟订推进新区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规划、新区金融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Ⅷ 上海市场金融情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新的金融体系的建立,中国的金融市场在不断探索中发展。目前,一个初具规模、分工明确的金融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l.建立了较完善的货币市场
中国的货币市场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1996年1月建立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并第一次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自1996年6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同业拆借利率上限,全面放开拆借利率。统一拆借市场的形成,结束了市场分割、多头拆借的局面,规范了各金融机构的拆借行为,提高了银行之间融通资金的效率,推进了利率市场化,并为中央银行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了条件。这几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量逐年扩大,到2001年底,已累计成交3.4万亿元。同业拆借市场已成为金融机构管理头寸的主要场所。
1997年6月,中国建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允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回购和现券买卖。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成为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资金市场,并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平台。到2001年底,债券回购累计交易量达6.1万亿元,现券交易累计交易量为1597.6亿元。
中国的票据市场以商业票据为主,近年来这一市场在规范中稳步发展。票据市场正逐步成为企业短期融资和银行提高流动性管理、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传导机制。2000年底全国商业汇票的贴现余额为1236.3亿元,较1999年增长了154.2%;中央银行再贴现余额1258.27亿元,较1999年增长了151.5%。
2.资本市场在规范中发展
1990年10月和1991年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经过12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债券和股票为主体的多种证券形式并存,包括证券交易所、市场中介机构和监管机构初步健全的全国性资本市场体系,有关交易规则和监管办法也正在日益完善。到2001年底,中国境内上市公司已达1160家,市价总值4.35万亿元,流通市值1.45万亿元,市价总值与GDP的比为45.4%。1991年以来,A、B、H股累计筹资7700亿元。证券市场在改革投融资体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股票市场的迅速发展也可以从股票市场筹资规模的扩张以及股票筹资额和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率变化中得以体现。1993年境内股票筹资额为276.41亿元,占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率为4.36%,而2001年境内股票筹资额达到1182.15亿元,与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例上升到9.15%。
除了股票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外,债券发行规模的扩张,特别是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扩张,也是推动中国金融资产规模扩张、改变金融资产结构的重要力量。在开始发行企业债和金融债的1986年,国债余额占各种债券余额的比重为73%,1994年以后,国债发行的绝对规模迅速攀升,国债发行额与GDP的比率也不断上升,1995年新开辟了政策性金融债,形成了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共同主导债券市场的局面。到2001年底,国债余额、政策性金融债券余额和企业债额分别为15618亿元、8534.48亿元和1008.63亿元,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余额占债券总余额的96%。
3.保险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
中国保险市场快速发展,保险业务品种日益丰富,保险业务范围逐步扩大,保费收入较快增长。1989年末全国保费收入142.4亿元,2001年为2109.4亿元,年均增长25,2%。2001年,中国保险机构共对19.3万亿元财产进行了保险。全年保费收人与GDP的比率(保险深度)为2.2%,同比增加0.4个百分点人均保费收入(保险密度)168.8元,同比增加41.1元;保险公司支付赔款和给付598.3亿元,同比增加70,9亿元。商业保险已成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市场的发展在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外汇市场的发展
1994年4月,中国在上海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将原来分散的外汇交易集中统一起来,为成功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体制奠定了重要的市场基础。8年多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效率不断提高,成交规模不断扩大。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办了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对人民币的交易。到2001年底,已累计成交各币种折合美元4397.7亿美无其中,2001年各币种外汇交易折合750亿美元。
——粒粒贷竭诚为您服务——
Ⅸ 上海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
中国众多的一线城市都比较有实力,上海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
首先,上海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
第三,上海拥有规模庞大的金融机构。
上海有数量众多的金融市场体系,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票据业务中心等等类型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上海是我国中外资金融机构的最大聚集地,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上海不仅是大陆金融产品最丰富、最集中的地方,还汇聚了世界上主要金融市场种类。随着上海金融市场的规模日益扩大,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Ⅹ 上海富友金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2009年
富友金来融为10家全国性银自行信用卡中心全面提供跨行信用卡还款服务。
2011年
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银行卡收单和互联网支付牌照,同时获得人民银行颁发的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牌照。
2012年
获得全国范围商业保理许可,并成立上海富友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2013年
成为首批获得中国银联“收单外包机构注册认证”的企业 ,在全国范围建立银行卡收单服务网络。
2013年
获得国家外汇管理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资质,在上海自贸区获准成立上海富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2014年
成为“上海市网络信贷服务业企业联盟”成员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