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衡阳的经济发展
衡阳是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中国现代服务业最佳投资城市、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全国现代物流枢纽城市、中南地区区域性物流中心。
衡阳开放平台建设居湖南省之首,拥有国家级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衡阳综合保税区、衡阳白沙洲工业园、衡阳松木工业园区、衡阳钢管深加工产业聚集区、耒阳经济开发区、衡阳西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衡阳南岳旅游经济开发区、衡南云集工业园、衡阳大浦工业园区、衡山经济开发区、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祁东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祁东县归阳工业园区。
2012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57.70亿元,增长11.8%。其中,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2.89亿元,增长4.3%;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49.51亿元,增长13.2%;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85.30亿元,增长13.5%。一、二、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2%、53.1%、40.7%,分别拉动全市GDP增长0.7、6.3、4.8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7258元,增长11.4%。
2013年,衡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69.44亿元,财政总收入211.8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37.3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3129.37亿元,同比增长12.7%;规模工业增加值901.15亿元,同比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1.9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62亿美元,实际到位内资226.82亿元,引进17家世界500强、17家大型央企,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 26.25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9亿美元。至2013年6月末,衡阳市银行企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2024.28亿元、同比增长20.30%,;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788.21亿元、同比增长20.74%。 衡阳地处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优良,农业以种植蔬菜为主,其次有猪、鸡、鱼等养殖业。
2012年衡阳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7.15亿元,增长4.3%。其中,农业产值219.32亿元,增长3.0%;林业产值25.77亿元,增长9.7%;牧业产值235.4亿元,增长3.8%;渔业产值36.14亿元,增长9.6%。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57.39千公顷,增长2.6%;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56.84千公顷,增长1.5%;油料种植面积201.60千公顷,增长2.4%;蔬菜种植面积99.19千公顷,增长4.5%。粮食总产量329.71万吨,增长1.9%;出栏肉猪961.83万头,增长3.1%;出栏牛12.59万头,增长7.9%;出栏羊57.18万头,增长6.7%;出笼家禽10929.41万羽,增长5.1%;水产品产量26万吨,增长3.6%。
截至2012年底,衡阳市农产品加工企业3997家,其中国家级及省级龙头企业33家。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及利润分别为249亿元、42.2亿元、32.2亿元,分别增长26.8%、16.7%、14.7%。农民专业合作社1296个,增长22.3%;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8.59万人。2012年衡阳市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3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6千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14.61亿千瓦时,增长5.5%。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60.14万千瓦,增长6.5%。 抗战中后期到解放初期,衡阳的工业以轻工业、手工业为主,广州沦陷,武汉相继弃守,长沙文夕大火之后,衡阳暂时成为西南各省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采购物资的吞吐口。同时内迁和新建了一些中小工业,使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是重要的工业城市。由于日本入侵,衡阳会战爆发,衡阳沦陷,工业发展好景不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衡阳的工业得到恢复,重新成为中南地区的重要的工业城市。
衡阳市境内有机械、冶金、化工、建材、纺织、食品加工等工业。主要工业产品有叉车、客车、小型拖拉机、柴油机、变压器、水泵、钢材、电缆、电线、自行车、手表、仪表、灯泡、陶瓷、民用锁、拉链、棉纱、棉布、服装、皮革、盐、卷烟、机制纸、塑料制品、化学药品、制冷设备、矿山机械等。
2012年衡阳市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803.88亿元,增长14.8%。在规模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175.60亿元,增长10.6%;重工业增加值628.28亿元,增长16.0%。2012年末,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126家。
2012年,衡阳市市规模工业实现产销率99.6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其中:原煤产量1199.78万吨;发电量62.27亿千瓦时;饲料126.15万吨;水泥1063.03万吨;钢材125.84万吨;变压器9489.95万千伏安;十种有色金属28.30万吨,增长5.8%。2012年全市规模工业中,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277.07亿元,增长25.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81.88亿元,增长77.3%,分别比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高11.1个和62.5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71.63亿元,增长95.5%,增速比上年提高39.5个百分点以上。六大高耗能产业增长得到抑制,全年增长16.7%。2012年衡阳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54.2%,提高12.1百分点。全年规模工业实现销售产值2759.57亿元,增长15.3%;利税249.08亿元,增长14.1%;利润132.97亿元,增长16.1%。 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1072.38亿元(含跨区项目投资8.63亿元,不计增速),增长36.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91.77亿元,增长24.3%。在城镇投资中,国有投资278.09亿元,增长35.1%。
2012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77.98亿元,增长32.2%。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512.4亿元,增长34.9%;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4.3%。其中,制造业投资486.05亿元,增长40.0%;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28.38亿元,增长85.6%。
2012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162.63亿元,增长30.9%;其中,交通运输、水利设施、民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10.1%、31%、24.5%、28.3%。
2012年全市房地产投资完成96.75亿元,增长19.8%,增速回落3.8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312.75万平方米,下降12.4%,增速回落28个百分点,房地产调控成效有所显现。 全市现有A级景区18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3个;省级旅游强县3家,特色旅游名镇4家,特色旅游名村14家;星级饭店33家,其中待评五星级饭店2家,四星级饭店8家,旅行社60多家。2015年,全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04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6.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21%和16.02%。
衡阳也正在打造“大南岳衡山旅游圈”,这个旅游圈由“一山一江一城三圈”组成,即以南岳衡山、湘江、衡阳城,构筑以南岳为龙头、以湘江为纽带、以衡阳市区为中心,辐射其他省市的大旅游格局。
⑵ 如何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根据国家规定,农村可以兴办多种所有制的金融机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各类金融机构都要积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农业银行要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强化职能、落实责任,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农业发展银行要拓展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邮政储蓄银行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改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保持市(县)社法人地位稳定,发挥为农民服务主力军作用。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加强监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⑶ 县域金融怎样服务三农,服务农村
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党的各项农村工作方针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实。
一、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
1.农村信用社正在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市场,而农村信用社依靠其网点多人员多的优势,不断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加大支农力度,拓宽支农领域,增强服务效能,存贷款业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场份额不断攀升,社会影响逐步扩大,支农服务的主力军作用日益显现。
2.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仍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广泛吸收农民的闲散资金,大力开展组织资金工作,各项存款增长很快。同时农信社还加大了贷款投放,办理了助学贷款、扶贫贷款、农户小额贷款、联保贷款等,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3.农民金融意识增强。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金融意识明显增强。逐渐明白了“借鸡生蛋”、“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道理,农民金融意识的提高也反映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制约因素
1.服务主体缺位。国有商业银行大幅度地撤并农村营业机构,向大中城市集中,致使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作用弱化;作为承担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重任的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仅仅围绕粮棉油收购做文章,成为“粮食银行”,难以体现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农业发展中的支持作用;此外,农村保险机构缺乏;邮储只吸存不贷款,资金分流现象严重。农村市场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提供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明显缺位。
2.服务品种单一。银行票据承兑、代理收费等中间业务在农村没有开展;各种金融产品及服务项目例如理财和网上银行、银行卡业务鲜有办理;保险在农村开办的品种也不多,致使投保率低和人均保险金额少。农信社除了提供信贷资金外,金融服务品种不多,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多层次的需求。
3.服务总量不足。最重要的农业信贷投入相对不足,一是农信社资金通过拆借和购买有价证券方式转移;二是邮政吸收的储蓄上存转移了资金;三是国有商业银行乡镇分支机构的存款上存,而使农村资金向其他行业转移和分流,导致了农村信贷资金来源不足,农业信贷总量投入不足,信贷投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增长。
4.服务机制不顺。首先,农村经济分散化经营同农村金融集约化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以农户为单位分散经营,农户贷款的发放额小、面广、量大,而农村金融在向商业化转轨的进程中实行集约化发展战略,这使农业发展中的经营分散化与金融服务集约化目标产生冲突。其次,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服务专业化的发展步调不一致。在市场的导向下,各地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农业产业化趋向,而农村金融机构却不能提供相配套的信贷、进出口结算等专业化服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再次,当前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日益扩大及多元化的趋势,但农村金融服务不论是在体制设计,还是在产品、服务的需求满足程度上都存在着缺陷。
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扩大其业务范围,增加农业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中长期信贷业务。二是加快农信社改革,建立规范化的合作金融体制,完善服务功能,为“三农”提供快捷、优质的金融服务。三是放开管制,允许设立民营银行,增加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
2.创新金融产品。尽快开办通存通兑、异地存取款、办理代缴费等业务;尽快开发一些低费率、广覆盖的保险服务产品,特别是要推出进城务工民工的保险险种。
3.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一是扩大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浮动幅度,增强其组织资金的能力;二是中央银行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再贷款支持力度;三是进一步建立完善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机制;四是规定商业银行每年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到农业或涉农领域。
4.拓宽支农领域。开发创业贷款、劳务输出贷款等产品。要把信贷与科技开发结合起来,支持科技研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把信贷与农村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切实提高素质,使其成为新时代知识农业的主力军。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信贷投向,拓宽支农领域,提升信贷服务的层次。
5.改进支农方式。针对农户贷款额小、面广、量大的特点,农村信用社要继续增加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投放,完善小额信贷机制,开展现场放贷,设立“贷款专柜”,简化手续,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
⑷ 如何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提升农村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就是金融的“平民化”;农村普惠金融,就是要将金融普及到农村所有群体,特别是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以及残疾人和其他弱势群体。《十三五规划纲要》在“普惠金融”前面加上“农村”二字,意味着十三五期间发展的普惠金融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普惠金融。
一、如何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深化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范围覆盖全部县域支行,加大“三农”信贷投放和资源配置力度。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功能定位,明确政策性业务范围,加大对农业开发和水利、贫困地区公路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力度,审慎发展自营性业务。
国家开发银行要创新服务“三农”融资模式,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投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提高资本实力和治理水平,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牢牢坚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定位,更好发挥支农服务主力军作用。
强化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服务功能,推动省联社加快职能转换,优化协调指导,整合放大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服务“三农”的能力。引导邮政储蓄银行稳步发展小额涉农贷款业务,逐步扩大涉农业务范围,持续拓展农村金融业务,促进农村资金回流。支持其他商业银行下沉机构网点,优化农村地区网点布局,适度扩大农村地区网点覆盖面。
二、如何提升农村金融服务
稳步培育发展村镇银行,鼓励按照规模化组建、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的原则集中连片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对设立村镇银行超过一定数量的发起行,允许设立村镇银行管理服务子公司。允许评级良好、管控能力强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到西部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重点布局老少边穷地区、农业主产区和小微企业聚集地区,不断提升村镇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
加强融资担保公司管理,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鼓励其开展涉农融资担保业务,完善银担合作和风险分担机制。协调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完善管理政策,健全管理制度,强化自律管理,引导发挥支农服务作用。
⑸ 农业贷款扶持最新政策
我记得最近看到过一则跟农村贷款相关的新闻。
2017年农村金融改革将实现全方位推进。据悉,政策层面上,多部门正在制定措施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为其建立贷款担保体系;试点层面上,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等“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正大范围推开,各地进行了大量创新型探索,今年年底前将完成,并总结经验用于未来修法;企业层面上,大量互联网金融企业瞄准了传统金融机构触不到的领域,今年将加大涉水农村金融的力度。
据农业部透露,新型经营主体贷款难、融资贵、保险少,仍是金融服务方面的一个短板。因此,目前多个部门正在制定相关措施,支持新型经营主体融资。从2015年开始,农业部和财政部每年安排200多亿元建立担保基金,为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提供担保。为更好地完善这一服务,农业部正在建立规模经营主体的直报系统,使信息更透明,有利于其尽快得到生产经营的融资支持。
“两权”抵押贷款一直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头戏,这项改革今年将继续深化推进。各个试点地区和金融机构均在实践“两权”抵押贷款的过程中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以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为例,当地探索制定了“项目池”模式:从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选择经营状况好、信誉度高的优质主体,通过优先给予涉农项目扶持和金融扶持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其加入“项目池”。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借款人在申请贷款时,从“项目池”中选择一家经营主体,签订“承接协议”。一旦产生风险、借款人无法还贷,其抵押的农地经营权由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收储,根据协议,由承接主体流转经营,续缴农户土地租金,实现经营权二次流转。同时,通过借款人转让收益,协商清偿贷款本息额度,解决抵押物处置难问题。
东部省份某大型银行三农业务负责人表示,由于“两权”抵押贷款的抵押物处置变现存在一定困难,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做了几个“结合”:一是“两权”抵押与房产抵押、保单质押等方式相结合;二是“两权”抵押与财政担保基金相结合。这种组合担保的方式,既能为客户提供有效的增信措施,也能更稳妥地推进“两权”抵押业务发展。
为了增加“三农”贷款的可获得性,很多银行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拓一些新的担保和抵押方式。比如,针对一些农村规模化种养殖客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电商客户,引入仓单质押、核心企业担保、高端家庭成员担保等担保和信用贷款模式,解决“三农”客户缺乏抵质押物、找担保难的问题。还有想了解的可以咨询政策邦或者国家政策解读。
⑹ 衡阳衡牧农业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衡阳衡牧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07月29日,主要经营范围为种植等。
法定代表人:费添发
成立时间:2010-07-29
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30400000061132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湖南省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延安路20号2栋3012室
⑺ 衡阳盛大金禧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衡阳盛大金禧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03月05日,主要经营范围专为民间投融资信属息登记、发布等。
法定代表人:蒋毅
成立时间:2013-03-05
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30400000081481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蒸湘南路7号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