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银行出现的挤兑现象指的是
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14日宣布,向在波及全球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中陷入融资困难的北岩银行提供金融援助。北岩银行当天宣布,银行今年盈利将比预计低20%左右。这一消息引得银行大批储户排起长队,取出存在北岩银行的存款。
求救
房贷佼佼者遭遇"滑铁卢"
英国政府、英格兰银行与英金融管理局14日发表联合声明说,政府授权央行向北岩银行提供金融援助。这是英格兰银行自1997年开始独立调整利率以来首次出资"拯救"陷入困境的银行。
北岩银行13日向央行提出金融援助申请。英格兰银行、英国财政部与金融管理局当晚召开紧急会议,同意了北岩银行的申请,但没有公开向其提供资金的具体数额。
北岩银行总部设在英格兰西北部城市纽卡斯尔,是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其今年上半年新增抵押贷款额排名英国第一,拥有大约150万储户,向80万购房者提供房贷。但北岩银行在房贷市场的"佳绩"却因美国次贷危机而遭遇"滑铁卢",不得不向央行求救。
告急
英政府接连出招
英国最权威的金融类报纸《金融时报》当天报道此事的标题是《北岩银行信心崩盘》。
为稳定人心,英国财政大臣阿利斯泰尔·达林对英国广播公司说:"金融系统有足够的钱,各银行都有钱……它们只不过现在不愿意短期拆借,让北岩银行等机构遇到融资困难。"英格兰银行与英财政部和金融管理局的联合声明也说:"金融管理局确定北岩银行有偿付能力,资本超过规定要求,贷款质量良好。"储户在北岩银行存有大约240亿英镑存款。
疯狂
储户信心崩盘排队提款
按照英国的金融补偿条例,如果银行倒闭,存款数额少于2000英镑的储户可获全额补偿。但如果存款超过2000英镑,补偿的上限则到3.5万英镑为止,超出2000英镑的部分只能获得90%补偿。也就是说,存款3.5万和35万英镑的储户最后都可能只获得3.17万英镑补偿。
央行出资"拯救"北岩银行让在这家银行拥有存款的英国储户无比紧张。从伦敦到纽卡斯尔,北岩银行各分行门口排起长队,储户争相取款,在纽卡斯尔甚至出现了储户为争夺队伍位置而扭打的混乱场面。
㈡ 银行挤兑的主要案例
央广网射阳3月26日消息(记者杨守华 黄传艳 实习记者董郢)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3月24号晚,网上一条有关“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遭遇近千群众挤兑现金”的新闻成为关注热点。报道称,当天,射阳农村商业银行设在盐城环保产业园的一个网点,遭遇近千群众挤兑现金,取款队伍一直排到营业厅外。
而引发“挤兑事件”的起因是一条关于“射阳农村商业银行要倒闭”的谣言,最终导致射阳农村商业银行不得不紧急调取大批现金,保障兑付供应,到目前为止,银行网点正在恢复秩序。
24号下午,盐城环保产业园庆丰村的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庆丰分理处门前人头攒动,许多人正在向营业大厅内挤。银行门口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不要相信谣言的字幕。在营业大厅内,多名警察在维持秩序,银行工作人员也不停的用喇叭向群众喊话,劝大家不要相信谣言。
㈢ 银行挤兑是属于信用风险还是流动性风险
属于流动性风险,前提是银行“有能力清偿”“当前无法及时完全清偿”。信用风险一般是指借款人违约,无法按期足额偿还银行贷款这种情况。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因信用风险带来的流动性风险,比如某小银行的大客户违约了,储户对小银行不太有信心,就赶紧去取款,这样引起挤兑,但归根到底储户们担心的不是“借款企业违约”,而是“这笔账烂了,银行的钱不够了,晚去取钱可能就取不到了”,即对银行“及时足额清偿”的质疑。
参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09]87号)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如不能有效控制,将有可能损害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流动性风险可以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无法及时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
㈣ 金新信托挤兑风波是什么
你说的是来应该是金信信自托吧?金信当年以7个人、5000万元资本金起家,到2005年末,已经成为拥有10.18亿元注册资本金、经营82.50亿元资产、控制200多亿元证券资金的全国性金融机构。后因涉嫌违规操作而陷入挤兑和破产的境地。金信其实是另一个德隆,都因盲目扩张而导致资金链断裂。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㈤ 中国的银行会不会发生挤兑
引起挤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银行券持有人或存款人对发行银行的信用产生动摇,纷纷撤回存款;二是由于银行券贬值,银行券持有人不得不赶快把银行券抛出,以防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
挤兑往往是伴随着普遍提取存款的现象发生的,并进一步形成金融风潮。在出现挤兑时,市场银根异常紧缩,借贷资本短缺,利息率不断上涨,迫使一些银行和金融机构倒闭或停业,从而更进一步加剧了货币信用危机,引起金融界的混乱。
对银行挤兑危机问题的研究可以采用现代经济学的一些主流方法,例如博弈论。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论采用的是非价格制度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更接近现实,因此成为近年来许多经济学科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中普遍运用的工具。从博弈论角度,对中国三类商业银行的挤兑危机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防范及化解银行挤兑危机的建议。
银行挤兑,又称挤提,挤提也称为挤兑,提指的是提款,兑则是兑现。是银行因信用度下降、传闻破产等原因,大量的银行客户因为金融危机的恐慌或者相关影响同时到银行提取现金,这会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进而破产倒闭,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不足以支付,所出现的情况就叫银行挤兑。
银行挤兑在信用危机的影响下,是一种突发性、集中性、危害性的危机。这种现象是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信用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既是银行危机的一种表现更是银行危机的一种诱因,因此防范和平息银行挤兑从最根本上讲是怎样避免银行危机。
㈥ 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的挤兑事件
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设在盐城环保产业园的一个网点,遭遇近千群众挤兑现金,经了解:这是由一则“射阳农商银行将要倒闭”的谣言被民众一传十,十传百,因而引发挤兑风潮。
《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被传倒闭引挤兑》在短短4天时间里引发了相关新闻报道达1370多条,相关微博达到近7000条,国内外财经媒体、主流媒体、都市媒体都给予了全面报道,深入分析。不少金融从业者和研究者表示:挤兑背后暴露的、快速城镇化地区金融生态稳定性不足的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在中国,银行被认为是有政府信用的隐性担保,而此次射阳农商行挤兑事件显现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控待加强,也使外界普遍担忧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
26日的“中国新闻网”指出:“倒闭”谣言引发千人挤兑事件,倒逼村镇银行反思风险管理。由于村镇银行具有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等先天不足,因而自创立之初,就有必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认清经营风险所在,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始终坚持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毕竟,只有确保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生事物才能够生存下去,才能为农村经济提供健康稳定的金融服务。
《广州日报》则认为:其实谣言引发的挤兑并不可怕,信用“挤兑”才是银行的最大危机。可是,如今某些银行有滥用这种信用谋取一己之私的趋势,比如银行近年来“嫌贫爱富”,对中小储户的服务不到位。许多银行为了牟利,近年来推出的各种所谓的理财产品,却片面向客户鼓吹其高收益而忽略其高风险。
㈦ 金融机构挤兑风波舆情处置方案
当前,金融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但金融机构社会声誉、公众评价上却时常陷入负面境地。这一方面是由于金融机构直接面向民众,其经营水平与金融消费者期待之间存在落差;另一方面与媒体在市场压力之下的倾向性监督有关。市场化经营压力促使媒体积极开展舆论监督,为百姓代言,但舆论监督时常面临的种种风险(行政干预、法律诉讼、暴力阻挠等)也使媒体倾向选择"安全"的监督对象。金融机构社会关注度高,又普遍重视声誉成本,于是新闻媒体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批评和监督就愈发密集。
金融舆情的扩大——网民的情绪倾向。《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60%人为30岁以下,他们表达意见往往带有情绪性和随意性。金融舆情多涉及公众利益,容易引发贫富差距等联想,造成话题被不断炒热,如不久前因银行年报披露而引发的银行"暴利"问题。
金融舆情的传播规律——快速出现,迅速消退,常有反复。网络舆情来得快,可能因为一个帖子、一篇报道而突然形成焦点,但也退得快,网络热点层出不穷。不过有的金融舆情在平息后,会在某一时刻再次因为新的由头而爆发,如近年来银行收费问题,就几度出现、几度平息而又几度风波再起。
面对这样的舆情现状和特点,金融机构如何及时回应,成为关键。
解决方案
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之金融舆情综合解决方案通过融合最新的海量网络信息搜集、处理、存贮、全文检索、中文处理和文本挖掘技术,可以7×24小时实时监控成千上万的新闻、论坛、博客、微博的最新舆情信息,帮助用户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网络动态,了解自身的网络形象、提高自身的公关应变能力和重大事件处置能力。主要功能包括:
及时全面:高并发、分布式的爬虫技术,确保金融行业信息采集全面与及时。
专业服务:专业的数据分析与技术支持团队,适应金融行业事件信息的随机性、突发性、高并发的特点,随时解决用户所需。
省时省力:内置数万个较高影响力的重点网站,提供优先采集机制。
更加精准:独有的关键词与去重技术,使采集到的数据更为精准。
超强分析能力:强大图表分析,动态提供各种业务数据,使金融行业用户使用更直观、更便捷。
应用领域:金融行业。
㈧ 银行发生挤兑原因有哪些
资金流量紧张 或出现大面积人取款 要求兑付理财产品时 银行付不出 付不全 因为钱贷出去了
㈨ 挤兑的银行的定义
“挤兑”英文名“run on banks”。在银行业中为固有名词,是指在银行券流通的条件下,银行券持有者争相到发行银行券的银行要求兑现贵金属货币的现象。当一家银行的信用发生动摇,准备金不足,银行券兑现发生困难,就会发生挤兑。挤兑可能使一家银行倒闭,甚至波及整个银行业。现在一般是指存款户集中地大量地到银行提取现钞。
2014年3月江苏射阳一银行遭遇近千群众挤兑现金。据悉,这是由一则该行要“倒闭”的谣言引发的挤兑事件。 银行对挤兑具有较差的免疫力以及由银行提供的储蓄契约的本质。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看,银行挤兑的成本是相当高的,如果一个银行倒闭,它只好收回所有存款,这会带来两方面的负面影响,终止生产性投资破坏了存款者之间的最优风险分担,另外一方面如果银行挤兑发生,货币系统的瓦解以及其他经济问题都会出现。
存款保险可以有效地防止挤兑平衡,原因在于银行合同实现了最优化,使得晚期消费存款人不参加挤兑。总的来说,政府存款保险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在不改变原有均衡的情况下,去除了其中的一个“坏均衡”-挤兑均衡,从而保证了银行的正常经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