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金融的逻辑思维陈志武电子书下载
B. 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我学的是经济学流通系统的专业,对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等都学过一些皮毛,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因此,读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并不是觉得困难。
这本书也是2010年销售榜上100位以内的畅销书,看过之后,推荐大家看看,是本能改变世界观的好书。
读完这本书是在2010年年中左右,近日又把这本书借给了别人——好书要大家分享,呵呵。
简单的总结一下陈志武《金融的逻辑》的读后感: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空间的价值交换。在古代社会,因为交通、生产的不发达,金融的发展没有社会土壤,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的不存在。
世界各地的人都会把家作为基本单位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发展。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基础是契约架构与个人权力的保障,因为价值的跨空间、时间交换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去确保交换的公平性。
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其实就是一种规避未来风险的隐形投资,而血缘关系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约架构。典型例子就是“养子防老”,父母担心老无所养,在年轻时会把大量时间、金钱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养,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资。“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金融学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释。
如上所说,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家隐性来说是为了规避未来风险,是经济交易的初期形式。父母养孩子的目的是防老无所养,因此,小时候孩子必须对父母服从,要不长大还了得。
这种情况就削弱了家的另一种功能---情感交流,孩子的个性受到严重压制,整个社会缺失创新气氛。儒家的长幼有序,三纲五常从道德上给与限制,是孝文化的制度保障,如果子女不孝,那么不仅家庭内部,社会方面也会给与不孝子女以巨大压力。
这样,家文化带有很重的责任与义务感,极大地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压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所以就要找另一种方式去规避家庭风险,那就是现代金融。
经济独立是个人自由的基础。
如果老年人也能经济独立,那么他们将不会对孩子的行为过分干预,退休基金、养老保险等为规避未来风险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老人参与这些金融活动就会在年老时享受金融投资带来的回报。上面的描述只是从家的角度分析金融的存在以及其重要性,那么对于社会而言其存在性以及发展的必要就不言而喻。
金融初期主要形式是银行以及保险。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是其发展的摇篮。
这些国家为了拓展其海外贸易,维护海上霸权地位,大力发展银行以及保险业务,后来为了维持战争需要,又大量发行国家债券,从而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英国是最早发行股票的国家,但由于缺乏相关监督契约制度,发生南海股市大泡沫,英国决定限制股票发展,从而逐渐在竞争中失去金融霸主地位而被美国取代,读后感《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证券,保险,基金,债券,说到底,就是为了优化资金的配置,将未来收入流现金化,也即资本化。
人们一般在青壮年时期消费需求最大,但此时的钱也最紧张,而到老年时最不需要花钱却最不缺钱,为此利用金融,他们可以通过借贷以及分期付款的方式来满足消费的需求。
这样做的好处:
1、优化资金的配置,使资金能按需分配,避免出现没钱时消费需求最大而有钱时消费需求弱的现象;
2、减轻一次购买时的压力,提前享受生活;
3、促进社会消费,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因此美国式的消费模式是一种合理理财与投资的模式,是先进的。
那么,为什么美国还会成为经济危机的源头呢?这是否说明美国式消费的终结?
答案是:不是。
美国的金融危机的确来源于这种借贷消费,但不是模式本身所带来的。
举美国住房按揭贷款为例:A想买一套房,但他付不起全额资金,于是他向银行借贷,以未来的收入作为抵押买下这套房。假设还款期限为30年,那么银行就只能在30年后才能连本带息收回所有钱,这就存在流动性风险,如果银行中间需要钱或者30年后收不回来这笔钱怎么办?这势必影响银行的借贷,影响金融的发展。
伴随这个问题的产生就有了联邦住房按揭贷款协会(FM),他的作用是专门买那些银行想转手的按揭贷款(现金支付),于是死钱又变活钱了。银行承担的风险小了,贷款量也多了。
接下来的挑战是FM的钱也不是无限的,于是70年成立了GM,专门将从美国买来的各种住房按揭到款打成包,然后将贷款包分成股份,以可交易证券的形式向资本市场投资者出售,即按揭贷款证券。这样就将风险分担到社会中,同时使活钱的来源无限变大,但同时借贷者与资金提供者的距离越来越长,交易链长了,风险就大了,中间夹杂着很多的代理商、代理机构,他们很多只负责收取中介费而不管其他的,一环坏了,那么全环就可能出问题。从而引发次贷危机,又因为房贷已经同众多金融产品及其衍生物密切相关所以导致金融危机也就不足为怪了。每次发生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会暂时性地接管大公司,也即救市。
通过政府自掏腰包替这些公司承担损失,金融危机过后又会以某种缓和方式进行私有化。每次危机都促使保障金融的体系制度发生一些变化,使之更适应金融的发展,所以美国式的消费模式不会改变。
而中国的金融洋务运动之所以步履维艰就在于相应契约执行机制,权利保障机制的缺失与不健全。
其中以证券市场的发展最为艰难。
初期上证的建立就是为了给国有企业融资,现今虽说民营企业上市的数量也在增加,但在规模上远不如国有企业。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让当地国企上市就虚报利润,欺骗大众,而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相应也缺失责任感,反正损失的也是国家的,他们所承担的责任有限,因此虚假信息充斥着股票市场,炒股有时还不如赌博。
与证券相关的法律的发展也是步履维艰,很多上市公司是国有的,如果让违法上市公司赔偿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股民来自全国各个地方,如果收到虚假信息的损害那么可能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提起诉讼,各个法院不好判决,若判决不一样有失法律的威严,因此中国对证券诉讼是有严格规定的,且不受理集体诉讼。
但证券诉讼又具有两大特征:
1、股民的损失计算快捷清晰,
2、受害人利益相关性强,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法律发展;
因此证券民事诉讼在中国的发展还是较快的,至少比与消费品相关的法律发展快。
另外作者还主张放开并鼓励民间借贷的发展,他认为金融越发达,利息就越低。
再列举一些陈志武的经典语句:
1、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有财富但没有资本的社会;
2、
千万不要因为美国的金融创新带来的问题,就认为我们不放开金融创新的做法是对的。中国必须学会游泳,即使要交学费,也应该去学;
3、 只要股市还不对民营企业真正开放,培养中国的创新文化要么是一句空话,要么就只能继续依赖香港和美国的资本市场;
4、
金融证券品种的发展不发展,最终不仅影响到GDP的增长快不快,而且会影响到我们到底娶什么样的媳妇,嫁什么样的丈夫,有多少自己的自主权和尊严;
5、 证券金融技术和西方制度文化是套餐,要么就不要,要么就全要,而不能像超市购物那样只挑自己喜欢的;
6、
当一种经济交易夹杂着其他因素---友谊、情感和亲情---那么,只会污染人类关系的灵魂。从人类的经验看,经济交易交给市场,感情交流留给家庭,这是最好的一种安排,也是市场化分工发展的总趋势。
〔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C. 你如何评价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
《金融逻辑》这篇文章具有通俗的语言,还是有着独到的观点。总得看起来就像是一篇网络的文章,不像是一本经济类的书籍。这本书总得来说并没有什么严谨的逻辑和知识体系。看完这本书,可能会有一种洗脑的感觉,有可能会刷新自己的三观,改变自己对金融经济的认识。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本书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且涉及到了许多国外的经济发展历史。
对于我个人,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觉得金融业界是上层人玩的游戏,对股票证券这类金融产品有着一种神秘感和三分敬畏。从这种层面上多少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无知,更准确的来说是,我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是多么的无知,至少我能不能代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这个论断还需商榷。
D. 陈志武老师写的都哪些书 除了《金融逻辑》
陈志武: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非理性亢奋(中信出版社);金融的逻辑;24堂财富课;陈志武说中国经济
你可以上买书的网站上看看,输入作者,就能看到他都写了那些书
E. 求陈志武《金融通识课》资源
有
F. 求完整版 金融的逻辑 作者:陈志武
金融的逻辑 陈志武的
G. 想从事金融行业,需要看哪些金融方面的书集呢喜马拉雅有一门耶鲁陈志武的金融课怎么样呀
陈志武的课程非常好,这次在喜马拉雅的课程也是非常受欢迎
课程涉及平常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俗易懂,很常见的案例
每一节课都有问答,还留有问题,很有针对性。
但是平台上差不多两百块,不过有一个“学富吧”的平台也有这门课,价格低的不敢想象,我都是听那里的,你网络一下看能不能找到。
H. FC在金融领域里是什么意思
它有多种意思:
Financial Consultant 金融顾问
Finance Company 金融公司
Financial Cooperation 融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