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可以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来控制吗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可以利用大数据优势来规避风险,但是不能完全依据它,还是要做到有抵押有担保……
㈡ 互联网金融借力大数据玩转风险控制
互联网金融借力大数据玩转风险控制
近两年,金融行业内竞争在网络平台上全面展开。大数据时代,这种竞争说到底就是“数据为王”。为什么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金融”具有共享性,提供了“大数据”和更充分的信息,即通过更完善的价格信号,帮助协调不同经济部门非集中化决策。
信息占据核心地位
信息占金融市场核心地位。金融市场是进行资本配置和监管的一种制度安排,而资本配置及其监管从本质上来说是信息问题。因此,金融市场即进行信息的生产、传递、扩散和利用的市场。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信息的传递和扩散更加便捷,信息的生产成本更为低廉,信息的利用渠道和方式也愈发多元化,从而越来越容易实现信息共享。这种共享不仅包含着各类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而且包含着金融机构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信息共享、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及企业间的共享等。
信息共享并由此形成的“大数据”,降低了单个金融机构获得信息、甄别信息的成本,提高了信息利用的效率,使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充分而顺畅,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信息的不完备和不对称程度。“大数据”不仅使投资者可以获取各种投资品种的价格及影响这些价格的因素的信息,而且筹资者也能获取不同的融资方式的成本的信息,管理部门能够获取金融交易是否正常进行、各种规则是否得到遵守的信息,使金融体系的不同参与者都能作出各自的决策。
正确看待大数据征信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火了P2P市场,也折射出风控体系建设的缺失。P2P跑路现象主要原因就是风控缺失,体现在“重担保、轻风控”和“重线上风控、轻线下调查”。
当前,多数P2P平台“重担保、轻风控”的思路是不正确的,担保是外界因素,风控是内在因素,一味强调用外在的因素而不解决自身的问题,不可能实现良好运转。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不在规则之中,而在互联网和金融双重叠加的对象之中,其最基本的风险边界应是保证投资者的资产安全。守住了安全底线,这些平台才能健康成长。所以,P2P平台根本的安全底线还在于加强自身对象的风控。
另一方面,风控分为贷前、贷中、贷后风控。目前有些P2P平台从最开始的贷前风控就缺失,贷前风控最重要的是要实现“线下调查”,即通过线下实地走访和考察,对客户信息进行交叉验证和真实性验证,包括对借款人银行流水、征信报告、财产证明、工作证明等的审查,通过审查评估借款人还款能力。这些线下风控是不可或缺的,不能迷信或过分夸大“互联网+”的效率和普惠,线上的大数据和线下的实地考察必须结合。
基于大数据、个人征信的风控手段已有很多,大数据征信是实现P2P风控的创新路径。但是也需要正确看待,既不能要求大数据征信一步登天,一下子带来质的改变;也不能风声鹤唳,一有创新就以各种名义围追堵截,而需要给予更多理性的包容和试错的空间,在渐进创新中不断完善大数据征信体系。
目前存在的困难:
一是数据的虚拟性和“信息噪音”。虽然大数据及其分析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数量和精度,但由于虚拟世界中信息大爆炸造成的“信息噪音”,导致交易者身份、交易真实性、信用评价的验证难度更大,反而可能在另一层面更强化信息不对称程度,也更容易存在信息垄断。
二是信用数据关联的不确定性。信用数据是多样化的,包括朋友信用、爱情信用、事业信用等。所谓忠孝不能两全,一个对朋友忠诚的人不一定对事业忠诚。对事业或工作忠诚,也不一定能说明他的金融信用好。大数据通过日常信用来判断金融信用会出现偏差。
三是“数据孤岛”不能实现数据共享。互联网平台具有强烈的规模效应,平台越大越容易产生数据,越容易使用数据。例如,阿里小贷主要通过卖家累计的海量交易信息及资金流水,也可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在几秒内完成对商家的授信。但是,阿里小贷的数据,不可能提供给其他公司使用。因此,下一步应推动数据的整合和共享。
玩转大数据风控系统
传统的风控模式更多关注的是静态风险,对风险进行预判。而P2P市场让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企业转型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技术要对风险进行实时把握,要做到两点:大数据和云计算结合以及大数据的流处理模式。
大数据和云计算结合,实现了实时监控。云计算为大数据实时把握提供了硬件基础,可以实现秒级的数据采集、分析和挖掘。流处理模式实现了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的有效结合。一种人习惯先把信息存下来,然后一次性地处理掉,也叫批处理,如定期处理过期邮件;另一种人喜欢信息来一点处理一点,无用信息直接过滤掉,有用的存起来。后者就是流处理的基本范式,实现了实时监控。
怎样才能针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业务方向,玩转大数据风控系统,使其发挥到最大作用?我认为,要关注“大众数据”。要意识到互联网“长尾效应”的作用,互联网环境下“得大众者得天下”,关注大众数据,要了解大众心态,在归属感、成就感和参与感上下功夫。
还要将业务驱动转向数据驱动。理解数据的价值,通过数据处理创造商业价值,看似零散的数据背后寻找消费逻辑。此外,还应改造公司数据相关的IT部门,将其从“成本中心”转化为“利润中心”,充分认识大数据是核心竞争力,重视其挖掘和预测的能力。
当然,实时大数据风控还需要很多方面的探索,如何借助大数据建立全生命风控体系,形成贷前、贷中、贷后流程管理系统和决策系统。另外,还需加强信用数据相关性研究和量化模型的开发,金融信用(主要指借贷数据)可获得性比日常信用数据难,以金融信用为中心,通过日常信用,构建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㈢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可以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来控制吗
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
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
任何投资都具备风险,不仅是在互联网的金融领域里存在。大数据的主要作用,是针对以往及现在的金融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果,预测未来金融方向的走向。
但是,金融除了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外,也受到政治的影响。因此,只是靠大数据是无法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控制,只能是最大化的规避风险,最小化的降低损失,获得高回报的收益。
㈣ 金融大数据应用面临哪些风险
1.金融科技巨头可能产生数据垄断
一些金融科技巨头凭借其在互联网领域的固有优势,掌握了大量数据,客观上可能会产生数据寡头的现象,可能会带来数据垄断。一些机构掌握了核心的信用数据资源,由于缺乏分享的激励机制,导致与征信的共享理念存在冲突。
2.存在数据孤岛现象,数据融合困难
政府和企业都面临数据孤岛难题。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成为核心资源,企业出于保护商业机密或者节约数据整理成本的考虑而不愿意共享自身数据,一些政府部门也缺乏数据公开的动力。数据孤岛现象的存在,将导致大数据信用评估模型采用的数据维度和算法的不同,大数据征信模型的公信力和可比性容易遭到质疑。
3.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难度升级
目前,大数据的获取大致有四种方法:自有平台积累、通过交易或合作获取、通过技术手段获取、用户自己提交的数据等。但是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数据交易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甚至出现数据非法交易和盗取信息的现象。大数据来源复杂多样加大了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其一,我国金融大数据行业的发展乃至Fintech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互联网应用场景的发展,而大数据从互联网应用场景向金融领域的转移往往发生在一些金融科技企业的集团内部,这个过程缺乏监管和规范,可能会侵犯到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其二,应用数据存在多重交易和多方接入的可能性,隐私数据保护的边界不清晰;其三,技术手段的加入,加大了信息获取的隐蔽性,一旦出现隐私泄露纠纷,用户将面临取证难、诉讼难的问题;其四,大数据采集数据的标准不一,用户的知情权、隐私权可能受到侵犯。可见,在大数据环境下,个人数据应用的隐私保护是一个复杂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涉及到道德、法律、技术等诸多领域。
㈤ 做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有哪些
第一是流动性风险。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加基金类”的产品不断涌现,比如余额宝,回但当中也蕴藏着期限错答配的风险,也蕴藏着货币市场波动、出现投资者大量赎回的风险。
第二是信用风险。由于网上“刷信用”、“改评价”的行为仍然存在,网络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会受到影响。另外,部门互联网平台缺乏长期的数据积累,风险计量模型的科学性也有待验证。所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信息不对称依旧存在。2013年,活跃的P2P平台超过350家,全年累计交易额超过600亿元,但也发生了部分平台卷款跑路的风险事件。
第三,声誉风险。部分互联网机构用所谓的“预期高收益”来吸引消费者,推出高收益、实则也有风险的产品,但却不如实揭露风险,甚至误导消费者。
第四是信息泄露风险。阎庆民表示,互联网金融的一大基础,是在大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对客户行为进行分析,但同时也对客户信息和交易记录的保护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些交易平台并未建立保护客户信息的完善机制。
第五是技术安全风险,即IT系统安全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依托的是计算机网络,网络系统自身的缺陷、管理漏洞、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等都会引起技术安全风险。
㈥ 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风控到底怎么玩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已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做好互联网金融,要立足于三个基本点:平台、数据、金融。而在这其中,大数据,作为连接平台、用户、金融等方面的工具,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由于互联网金融涉及广泛、囊括多个领域,各领域的风控策略也不尽相同,不能一概而论,下面就大数据风控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运用做一个大致的分类和解析。
首先,如何理解大数据风控
大数据风控的有效性除了强调数据的海量外,更重要的在于用于风控的数据的广度和深度。其中:
数据的广度:指用于风控的数据源多样化,任何互联网金融企业并不能指望依据单一的海量数据就解决风控问题,正如在传统金融风控中强调的“交叉验证”的原则一样,应当通过多样化的数据来交叉验证风险模型。互联网金融的风控策略也如此,可能对同一风险事件采用了多种策略。
数据的深度:指用于风控的数据应当基于某个垂直领域真实业务场景及过程完整记录,从而保证数据能够还原真实的业务过程逻辑。例如,很多第三方支付平台有丰富的真实交易记录,但由于大部分场景下无法获取交易商品的详细信息及用户身份,在用于风控时候价值大打折扣,因而数据的完整性和垂直深度很重要。
互联网金融产品如何利用大数据做风控,大致有以下一些分类和方向:
1、基于某类特定目标人群、特定行业、商圈等做风控。由于针对特定人员、行业、商圈等垂直目标做深耕,较为容易建对应的风险点及风控策略。
例如: 针对大学生的消费贷,主要针对大学生人群的特征
针对农业机具行业的融资担保。
针对批发市场商圈的信贷。
2、基于自有平台身份数据、历史交易数据、支付数据、信用数据、行为数据、黑名单/白名单等数据做风控。
>>>>身份数据:实名认证信息(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单位、职位)、行业、家庭住址、单位地址、关系圈等等。
>>>>交易数据/支付数据:例如B2C/B2B/C2C电商平台的交易数据,P2P平台的借款、投资的交易数据等。
>>>>信用数据:例如P2P平台借款、还款等行为累积形成的信用数据,电商平台根据交易行为形成的信用数据及信用分(京东白条、支付宝花呗),SNS平台的信用数据。
>>>>行为数据:例如电商的购买行为、互动行为、实名认证行为(例如类似新浪微博单位认证及好友认证)、修改资料(例如修改家庭及单位住址,通过更换频率来确认职业稳定性)。
>>>>黑名单/白名单:信用卡黑名单、账户白名单等。
3、基于第三方平台服务及数据做风控 互联网征信平台(非人行征信)、行业联盟共享数据(例如小贷联盟、P2P联盟) FICO服务、Retail Decisions(ReD)、Maxmind服务。
>>>>IP地址库、代理服务器、盗卡/伪卡数据库、恶意网址库等;
>>>>舆情监控及趋势、口碑服务。诸如宏观政策、行业趋势及个体案例的分析等等
4、基于传统行业数据做风控 人行征信、工商、税务、房管、法院、公安、金融机构、车管所、电信、公共事业(水电煤)等传统行业数据。
5、线下实地尽职调查数据
包括自建风控团队做线下尽职调查模式以及与小贷公司、典当、第三方信用管理公司等传统线下企业合作做风控的模式。线下风控数据也是大数据风控的重要数据来源和手段。
希望能帮助到你,如想了解更多,可以关注微信号“大数据风控圈"哦~,很多互联网行业资讯分享。
㈦ 互联网金融可能存在哪些风险呢
第一,法律和监管套利风险。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创新之所以能够呈现如此迅猛态势,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法律和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大量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交易方式创新游走于“灰色”地带,监管套利空间广阔。
第二,更加隐蔽的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依托网络平台和大数据技术降低信息形成、传递和利用成本,理论上能够有效提高信用风险跨主体、跨时空配置、转移和定价的成本。但实践中由于网络信息甄别能力差、征信体系不健全、投资者教育不足等问题,信息失真、“逆向选择”等问题事实上可能变得更加隐蔽、影响更加广泛。
第三,更高的流动性风险。期限配置和缺口管理是商业银行基本盈利机制之一,但由于遵循存款准备金、风险拨备、资本充足率、存款保险等审慎监管规定,风险缓释空间较大,流动性风险不可控的几率很小。比较而言,互联网企业不受上述制度约束,实质性流动性风险也就更大。
第四,非合规运营风险。由于进入门槛低,缺乏严格监管,互联网金融机构数量迅速膨胀,其中大部分机构并不具有规范的治理架构和运营机制,严重背离金融业审慎经营的理念和文化,风险隐患普遍存在于业务流程各个环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关联交易普遍存在,一些网贷、众筹平台事实上是机构自融的利器;各种形式的加盟门店层级蔓延,不具备金融从业能力的工作人员违规招揽业务;一些机构“委托”商业银行网点代售产品,假借商业银行“背书”兜售产品,使得上述风险呈现向传统金融体系蔓延的态势。
第五,伴生的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金融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必然产物,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金融由于更加依托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天然就具有更高的技术风险。参考银监会《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IT技术衍生操作风险至少包括设施设备运营中断风险、互联网恶意入侵风险、交易数据传输泄密风险、员工不当操作风险、客户信息安全经验不足等风险。
第六,舆论单向引导风险。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迅猛发展获得了“普惠金融”、“草根金融”等诸多美誉,潜在风险鲜少提及。在投资者教育不足的市场环境中,倾向性、单一性舆论氛围更容易激发盲目的“羊群效应”,使得理性预期得不到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