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投资 > 二战后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秩序的变动趋势

二战后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秩序的变动趋势

发布时间:2021-07-23 18:15:33

Ⅰ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维持较长时期的世界和平与稳定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1)世界大战特别是核战争的主要根源即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现在已不存在。(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虽然存在严重的矛盾与竞争,但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联系依赖日益加深,它们之间存在着协调与合作。(3)冷战后大国关系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借重、相互制约、保持相对稳定的局面。(4)由于局部武装冲突中高科技的含量明显增强,大国发动局部战争的规模能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5)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一直没有停止。
但是,当前国际形势的动荡和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引发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西方大国以某种借口干涉他国内政的事例层出不穷,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又有新的发展。总之,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的同时,世界局势并不太平,和平问题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战略性问题。
4.大国关系深入调整。
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成为推动大国关系中首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因素。大国关系调整中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军事为后盾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主要内容,各大国力求建立一种面向2l世纪的新型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求同存异,发展合作;不相互敌对,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这种关系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对冷战时期大国间相互对抗的不正常国家间关系的否定。大国关系的调整,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目前大国之间建立起了各个层次的对话机制、协调机制和沟通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反过来又明显强化了大国间的相互关系,增强了大国间的互动和制衡,促进世界格局走向多极。
但是大国关系的这种调整还是初步的,大国之间还存在诸多分歧和矛盾,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阻碍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和国际新秩序的形成。处在世界格局转换历史时期的大国关系调整,明显带有新旧两个历史阶段过渡时期的两重性特征。一方面,适应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适应各国人民共同利益日益增长的现实,和平、合作、协商、对话成为大国关系改善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旧的冷战思维模式,以损害他国利益来获取本国利益,强化军事同盟、谋求绝对安全、继续维护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的霸权强权主义色彩也在发展。美日重新确立安保体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断实行东扩并推出北约“战略新概念”,以及美国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等,就是最为典型的表现。
5.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冷战时期,在国际关系中军事因素占有突出地位,而现在,经济技术因素占有突出地位,在国际关系中起着显著的作用。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也使人们意识到仅凭军事力量并不足以压倒对方,军事力量强大,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技术力量作基础。否则,军事负担超过经济可能承受的限度,就会造成国力的削弱,甚至导致社会的动荡与国家的解体。
经济因素不仅对各国国内政治,而且对国际政治产生重要影响。冷战结束后,各国都把发展科技、经济放在首位,把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和科技合作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在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经济的矛盾与争夺、控制与反控制、制裁与反制裁,成为国际斗争的重要形式。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日益加大的原因在于:(1)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直接导致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升降,从而影响到国际力量的对比状况。(2)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的首要目标,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经济成为外交的主要内容。各国不仅认识到要利用外交关系发展和扩大对外经济关系,开展对外经济活动,而且也认识到利用经济实力和经济手段开展外交,以及加深经济关系对改善各国关系和对世界稳定发展的重大意义。(3)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联系更为密切,这种联系制约着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抗。
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日益增大,并不是排除和取代政治、军事因素的作用,在一定时期里政治、军事、文化因素还会成为国际社会中的突出问题,世界政治发展更趋复杂。6.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因素。按照威胁程度和大小,可以划分为军事竞赛、军事威胁和战争三类。非传统安全威胁,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等。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突发事件,标志着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后最为深刻的变化。来自经济安全、恐怖主义、环境恶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更趋突出。特别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受到各国人民的共同谴责。这一事件的发生再次表明,恐怖主义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国际社会应坚定不移地谴责和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7.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有时表现得还非常突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把本国的利益凌驾于其他一切国家的利益之上,凭借经济军事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动荡不安,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霸权主义的具体表现是:(1)强迫别国接受和照搬自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2)利用“民主”、“人权”甚至“价值观”等各种借口,任意干涉别国内政。(3)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到处侵略。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明显向美、日、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倾斜。原来在世界经济中处于垄断地位的西方国家,现在在国际政治中获得一时的优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炮制了包括“新干涉主义”在内的种种“理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重大事件,置联合国安理会于不顾,公然践踏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其目的是要用武力手段建立一个符合它们自己利益的国际新秩序,确立其主宰世界的地位。当今世界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对立的社会制度以及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一个国家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信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崇尚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更不能把本国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友好相处。大国强国在贸易谈判中加入政治条款,或把经贸当做推销本国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干涉别国内政的筹码,实际上仍然是一种冷战思维。为了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维护按本国国情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必须反对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Ⅱ 二战后的国际贸易与工业革命后的国际贸易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原因何在

1、从形式上,工业革命时期的国际贸易以直接出口货物为主,而二战后直接在外国投资成主流;
2、从内容上,工业革命时期的国际贸易具有偶尔、单纯、片面的劳务输出或商品输出,贸易涉及的商品大都是工业成品和初级原料。二战后,国际贸易形式多样、商品层次丰富,涵盖三大产业;
3、从组织上,工业革命时期缺乏国际贸易组织,出口大都业余偶然,很少有专门从事贸易转换的公司,分工不细。二战后,成立了WTO等协调各国贸易,制定贸易原则,而且跨国公司基本垄断国际贸易,分工很细;
4、从范围上,工业革命时期国际贸易往往局限于殖民地和宗主国、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而且牵涉面窄(指民众)。二战后,全世界均受波及,没有哪个国家置身于国际贸易之外;
5、从意识形态上,工业革命时期重商主义较为盛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圈占殖民地;二战后,虽然一度出现冷战两大阵营的贸易互不往来,但基本实现自由贸易。

呵呵,这估计是高中生提的问题,我已经大二啦,也不是学人文类的,难免疏忽,帮你分析一下吧,以后可要自己想喔,多角度一些。

原因:
1、生产力的进步,分工细化,导致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在满足本国之后有剩余出口;
2、科技不断进步,包括交通运输、冷冻技术、重型货轮等,为长途贸易提供必要条件;
3、两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原有的殖民体系,成立了联合国和WTO,为各国自由竞争创造了条件;
4、人类思想的不断进步。
......

呵呵,我暂时只能想这么多啦,你也参考一下别人的意见吧。

Ⅲ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那些变化急求

(3)1900年以后国际贸易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放在12章中介绍)战后初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化,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总的变化趋势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社会主义国家所占的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从个别国家来看,8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始终是占世界第一位的进出口国家但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50年代起,德国、日本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变化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反映。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明显地超过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新兴工业部门出现,大量新产品涌现并投入世界市场。第二,科技的进步,使原材料的使用更为经济有效,节约了原材料的使用,导致初级产品贸易的相对下降。第三,合成材料工业有了迅速发展,减少了天然原材料的使用率。第四,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制成品的出口量,减少了初级产品的出口量。第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和鼓励国内农业发展的政策,提高了农产品的自给率,减少了对农产品的进口需要。第六,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实行工业化,大量进口资本货物,也增加了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量。第七,随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更大,增加了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量。然而,造成在世界贸易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下降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上升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初级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不断下降,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不断上升,从而出现了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日益下降的趋势。战后,制成品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机器设备在世界制成品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地位日益重要。其主要原因是:(1)世界工业结构变化巨大,重工业不止不断上升,轻工业比重下降。(2)国际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机器设备专业化生产协作日益加强,使这些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数量和比重大大增加。(3)国际贸易中的新产品绝大部分机器设备产品。(4)居民对汽车、家电等的需求增长。战后在初级产品贸易方面的一个特点是燃料的重要性明显增长。这主要是由于:第一,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和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量。第二,1973年和1979年世界市场原油价格两次大幅度上涨,是石油在初级产品贸易中的比重在70年代急剧上升的重要原因。战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初级产品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发达国家所占比重则明显上升。军火贸易的不断扩大,是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中的一个突出现象。8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革命新高潮的兴起,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主要有:(1)世界制成品贸易呈进一步上升趋势,深加工、高附加价值产品的贸易增长更快。(2)技术密集型产品,尤其是尖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发展迅速,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3)能源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下降。

Ⅳ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发达国家奉行凯恩斯主义 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使当时出现滞涨的现 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各国开始奉行新自由主义 以克林顿和萨奇尔夫人为代表反对国家对于国内经济的干预。提出自由应该是制度框架内的自由,而不是放任自流。宣扬资本主义和市场自由的普遍性,反对社会主义,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是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和核心。认为自由选择是经济和政治活动最基本的原则。应当自由地拥有私人财产,自由地交易、消费和自由地就业。新自由主义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和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经济全球化并不排除政治和文化的多元化,更不等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新自由主义并不是一般地鼓吹经济全球化,而是着力强调要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

Ⅳ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有什么变化

楼层: 1[思路分析]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名符其实的霸主,欧洲国家处于从属地位。六七十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
[解题过程]
第一阶段: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霸主。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大发横财,战后,它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控制国际金融,通过关税与贸易协定拓展世界市场。而欧洲和日本在大战中遭受重创,经济普遍衰落,依赖美国的援助和扶植。

第二阶段,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欧共体国家和日本经济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

第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增强。原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和经济方面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和经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在二战至今不到六十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格局却发生了三次重大演变,每一次演变都给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第一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战后初期至70年代)

原因:

二战使西欧各国遭到严重削弱,美国远离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后勤物资等,获取了大量财富。
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美国资产阶级还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表现:

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黄金储备也最丰富。在战后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美国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此外,美国还倡导和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影响:

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势力,不断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日本等进行渗透,企图控制这些国家。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使西欧、日本等国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还凭借其经济势力,大肆推行强权主义政策,使整个世界动荡不安,难以稳定。

二.第二次: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演变(70年代前期至80年代后期)

原因:

经过短暂的恢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各国政府还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大力发展本国经济。1973年,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危机结束以后,又进入“滞涨”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

表现:

日本和欧洲共同体同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崛起,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

影响:

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崛起,严重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使美国即使在美苏争霸中也一度处于守势。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冲击了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使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同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其利益冲突,甚至对抗不断发生。

三、世界经济呈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90年代至今)

原因:

1、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又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为维护自身利益,增强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出现。

表现:

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联系日益紧密,跨国公司控制着世界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经济领域的重要特征。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遭受巨大损失,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出现,都是世界经济新变化的有力证据。

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新一轮扩展。它一方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另一方面也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其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同时,还给一些国家的社会稳定、地区和平带来了威胁。

区域经济集团化则促进了参加国经济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也有利于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的形成。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也使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同时也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

经济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加快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http://learning.sohu.com/20051024/n240575692.shtml

Ⅶ 二战后国际格局有何新变化,新趋势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变动(雅尔塔,凡尔塞华盛顿体系,多极化格局)
背景(条件):是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概念:是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实质:美苏的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内容。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演化:二战到50年代中期: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抗(北约与华约的形成是这种对抗的表现形式之一);50年代后期起开始:表现为美苏争霸,直到90 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这段时期世界两极格局是世界基本特征。冲击这种格局的因素有:日本、西欧、第三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特点:(1)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
(2)对抗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
(3)美苏作为双方的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
(4)这一格局的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
评价:雅尔塔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胜利的产物,积极作用
(1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2使世界顺利地实现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3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
(4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均势的基础之上,它是美英法三大国经过长期的相互妥协的产物。消极作用:
(1体现大国强权政治。
(2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人口大迁移。
(3保持和形成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紧张局势和大战危险的根源。
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开始与1870年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化时代。电气化时代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和法国赢得战争却输掉优势,而美日日益崛起,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开始向欧洲的两侧即美国所在的美洲、日本所在的亚洲转移。国际关系格局由英国独霸世界、欧陆势力均衡让位于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应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一战后德国借口无力偿还债务,要求延期支付赔款,于是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区鲁尔。但是德国不但没有得到应得的赔款,相反却支付了大量大军事占领费,酿成鲁尔危机。于是赔款问题的主动权由法国手中转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国手中。美国出台了德国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学生演示)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美元充斥欧洲市场:德国从美国取得贷款,经济复苏;然后偿还英法的赔款,英法将德国大赔款偿还战争时所欠的美国的债务。于是,美国的金元不仅恢复了欧洲的经济,而且操纵了欧洲的经济市场。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普法战争时被各国割去的阿尔撒斯和洛林由法国收回,德国的撒尔矿区由法国占领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莱茵河东岸五十公里以内德国不准设防,于是莱茵河两岸成为非武装区。但是法国并未因此而高枕无忧,它在欧洲组织小协约国以形成对德包围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国在瑞士洛伽诺召开会议解决欧洲安全问题,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
道威斯计划和洛伽诺公约改写了凡尔赛体系关于在政治、经济上限制德国的规定,从遏制德国到扶持德国。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可是为什么法国一战元帅福熙却说“凡尔赛和约只是二十年的休战”?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战胜国信奉“强权即公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因此列宁说“靠凡尔赛体系所维系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体系随时随地会崩溃、瓦解。
是什么事件打开了凡尔赛体系的缺口?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同协约国签定了《洛桑和约》,粉碎了构成凡尔赛体系的《色佛尔条约》打开了体系瓦解的缺口。1935年德国大力扩展陆军,撕毁了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河非武装区,进一步破坏凡尔赛和约,法西斯德国的扩军备战使凡尔赛体系名存实亡;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突破了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终于使体系彻底瓦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战到二战其间的国际关系。在这其间,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演变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扩张之间的矛盾。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支配作用,从而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一转变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
多极化是中国外交战略、外交思想、外交原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大体包括三部分内容:1、政治多极化是国际政治发展的大趋势,与经济全球化一起构成了中国对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国际形势的总的判断,是中国分析和认识国际形势及制订中国自己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基本依据;2、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表明了中国对多极化的一种价值判断,即中国肯定这种发展趋势,认为它不仅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而且也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3、中国要积极推动多极化趋势,这构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战略有着重大的基础性意义。

Ⅷ 二战后的国际贸易与工业革命后的国际贸易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原因何在

1、从形式上,工业革命时期的国际贸易以直接出口货物为主,而二战后直接在外国投资成主流;
2、从内容上,工业革命时期的国际贸易具有偶尔、单纯、片面的劳务输出或商品输出,贸易涉及的商品大都是工业成品和初级原料。二战后,国际贸易形式多样、商品层次丰富,涵盖三大产业;
3、从组织上,工业革命时期缺乏国际贸易组织,出口大都业余偶然,很少有专门从事贸易转换的公司,分工不细。二战后,成立了WTO等协调各国贸易,制定贸易原则,而且跨国公司基本垄断国际贸易,分工很细;
4、从范围上,工业革命时期国际贸易往往局限于殖民地和宗主国、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而且牵涉面窄(指民众)。二战后,全世界均受波及,没有哪个国家置身于国际贸易之外;
5、从意识形态上,工业革命时期重商主义较为盛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圈占殖民地;二战后,虽然一度出现冷战两大阵营的贸易互不往来,但基本实现自由贸易。
呵呵,这估计是高中生提的问题,我已经大二啦,也不是学人文类的,难免疏忽,帮你分析一下吧,以后可要自己想喔,多角度一些。
原因:
1、生产力的进步,分工细化,导致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在满足本国之后有剩余出口;
2、科技不断进步,包括交通运输、冷冻技术、重型货轮等,为长途贸易提供必要条件;
3、两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原有的殖民体系,成立了联合国和WTO,为各国自由竞争创造了条件;
4、人类思想的不断进步。
......
呵呵,我暂时只能想这么多啦,你也参考一下别人的意见吧。

Ⅸ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原因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是我们了解现实世界的一个依据,从美国称霸世界经济的单极世界走向多极,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质的改变。
战后初期美国之所以能够称霸世界经济领域,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占据了经济霸主地位,形成了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与美国当时拥有的雄厚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分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世界主要经济力量的对比态势是:德、意、日三国战败,英、法等战胜国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经济十分虚弱。只有美国利用战争扩展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在工业生产、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美国正是凭借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突出的优势地位,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形成了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同样,正是由于战后世界上出现了另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即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成为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相抗衡的力量,所以美国未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其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梦想。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领域力量对比的这种态势,决定了当时世界经济格局中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并称霸世界经济领域的特点。
同样,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转向多极与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和多种经济力量的迅速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是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实力地位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美国的经济地位相对削弱。随着西欧、日本的经济增长,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逐步形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当时世界经济格局中多种力量的发展还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成长壮大,正是由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决定的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促使世界经济格局从单个国家拥有经济霸权的时代转向多极,西欧、日本、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经济中心,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而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以石油为武器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斗争,打乱了旧的国际贸易价格体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因此受到冲击。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剧烈反抗使那些实力迅速增长但国内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的西方发达国家从自身经济安全利益出发,挑战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美日欧之间在贸易、金融、投资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70年代的经济动荡和调整过程中,世界经济格局开始走向多极。

阅读全文

与二战后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秩序的变动趋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房奴如何理财 浏览:803
南昌住房公积金贷款计算器 浏览:427
国盛华兴投资有限公司 浏览:822
工行贵金属挂单四种 浏览:918
主力资金进出散户资金进出指标公式 浏览:880
报雷理财 浏览:898
广信股份股票 浏览:472
小额贷款怎么收账 浏览:798
基金交银蓝筹净值519697 浏览:222
杏花村国贸投资公司销售情况 浏览:395
什么时间银行理财产品利率会高些 浏览:231
深大通资金流向个股行情 浏览:73
生活理财分类 浏览:435
北京公积金贷款代办 浏览:210
万达股票下 浏览:170
碳元科技投资 浏览:492
n派思股票 浏览:483
冠军1号系统指标公式 浏览:924
黄金怎样知道真假 浏览:37
手机换外汇吗 浏览: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