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是“最后一公里”现象
楼上误导。
从用户驻地业务集中点到用户终端之间的传输及线路等相关设施,俗称“最后一公里”,也就是说,通信公司把线路铺到小区后,由小区入户的那段距离。
通常一个小区会有若干家通信/网络运营商的线路入区,比如网通、铁通、电通、歌华等,这时用户应可以在不同运营商之间选择,这种情况下争抢客户的动作,称为“最后一公里”竞争。
“最后一公里”现象和你用无线接入没什么冲突。
❷ 金融扶贫的机制措施是什么样的,目的如何
两种机制法则
优化资源配置
持续加大扶贫信贷资金投入
为建立完善金融扶贫工作机制,云南银监局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局长担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动全省银行业金融扶贫工作。各银行机构也按要求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建立了领导联系、部门挂钩、分片督导的工作机制。
程铿介绍,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该局于2016年3月22日研究印发了《关于云南银行业全力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扶贫信贷投入持续有效增长、扶贫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础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三大目标和精准对接金融扶贫需求、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量身定制贫困群众金融服务、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易地扶贫搬迁等10大工作任务。
在具体措施上,各银行机构坚持支持扶贫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理念,将信贷资源更多倾斜配置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民生工程建设等领域,着力解决民族地区发展瓶颈制约。截至9月末,扶贫开发贷款余额348.35亿元,重点支持了农村路网以及贫困地区公路建设、农村基础水利和电力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改造及校安工程建设等项目。
按照省委省政府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云南银监局引导辖内银行机构把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和发展乡村旅游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结合起来,扎实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截至9月末,全省累计争取到易地扶贫搬迁贷款额度1169亿元,已累计投放贷款381.9亿元。
除此之外,该局鼓励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合机构及村镇银行发挥网点多、覆盖面广、贴近贫困户的优势,探索扶贫小额信贷有效模式,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等相关领域的支持。9月末,全省银行业扶贫小额信贷余额76.4亿元,同比增长44.2%;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8.9万户、67.9万人。
深化金融创新
努力提升精准扶贫质效
近年来,云南银监局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认识到,金融扶贫既是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也是发掘潜在客户、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机遇。同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政策要求,不仅提供融资支持,也要充分利用银行业的网络、信息和服务优势提供“融智”支持。
程铿表示,云南银监局非常支持银行机构通过基地、农户、企业主体、金融机构、担保的“五位一体”模式,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辖内银行机构结合当地产业发展规划,针对特定人群、特殊行业研发多类信贷新产品。”他举例说,如农村信用社开发“贷免扶补”、“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等25款创新信贷产品,目前该社已在全省累计发放“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61.45亿元,辐射带动10万多户基层群众户均增收超过1.5万元。
在担保方式的创新方面,云南省银行业稳妥开展林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三权”抵押融资业务。据悉,截至9月末,该省林权抵押贷款余额176亿元,居全国首位;农房抵押贷款余额16.46亿元,农土抵押贷款余额1.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3.13亿元和0.71亿元。
受特殊的自然地理、产业结构、社会历史以及交通教育医疗条件落后等因素影响,作为我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云南省脱贫任务十分艰巨繁重。
近年来,云南银监局紧紧围绕银监会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把金融扶贫列为各项工作重中之重,通过持续强化监管引导、推动优化金融扶贫工作机制、引导加大扶贫信贷投入、创新金融扶贫方式方法,为全省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11月9日,第80场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云南银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程铿以“云南银行业积极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主题,介绍了云南银监局引领当地银行业支持云南脱贫攻坚的相关情况。
据透露,截至2016年9月末,云南全省银行业对93个贫困县的贷款余额达到6328.5亿元,同比增长13.1%,比全省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此外,云南银监局还搭建桥梁,联合省扶贫办召开云南银行业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推进会议,与省扶贫办、财政厅、农业厅等相关单位建立沟通机制,定期获取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并向银行机构通报,提高贷款精准度,构建工作合力。
值得关注的是,为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夯实普惠金融基础,该局对在贫困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开辟市场准入“绿色通道”,并积极支持全省农村信用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同时,云南银监局牵头绘制金融服务网点乡镇分布、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分布地图,实施挂图作战,限期消除空白。各相关银行机构通过设立固定网点、简易服务站,布放惠农自助设备或提供流动服务等方式,促进金融服务到镇、到村、到户。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全省14262个行政村(含城区居委会、社区等)中,13312个行政村实现基础金融服务覆盖,覆盖率达93.3%;地处贫困县的10230个行政村中,9282个行政村实现基础金融服务覆盖,覆盖率达92.2%。
❸ 中国建设银行裕龙卡是什么
1.“裕龙卡”为载体进行惠农惠民金融服务和创新,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内“最后一公里”,真正把优质容服务送到了田间地头。
2.中国建设银行已经发行的信用卡都以“龙卡”冠名,同时,建设银行作为国内较早涉足发行信用卡的国有银行,目前已经有了不少的信用卡种类。
❹ 福州打通科技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这最后一公里具体是指什么
我们探讨农产品如何能穿透最后一公里,不如改变更准确的方法“生鲜电商最后一公里”。首先要修改问题的方法也是为了后面的理解。否则,农产品暂时容易变得新鲜和混乱。我们必须明确这是下游终端,即零售端用户的体验问题。这与上游生产团的距离有点远,即使想提及上游生产团,也有“质量”两个字。上游生产优质农产品(新鲜产品),经过中端流通,走向下游终端。对于打通“生鲜电商最后一公里”的模式,目前有两次尝试,最引人注目:社区团购和前仓。
为了前面的仓库费用问题,现在有一个叫“共享前面的仓库”的提法。也就是说,多个公司、多个类别共享一个配送仓库,共享一个配送团队。这种方式值得一试,当然,除了“社区共同购买”和“前仓”外,在小区内放置自动售货机,卖蔬菜和水果,也在尝试打通“生鲜电商最后一公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到谁说谁做得好。可能还在“损失”道路上疾驰。
❺ 中国建设银行裕龙卡是什么
1.“裕龙卡”为载体进行惠农惠民金融服务和创新,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专,真正把优质服务送属到了田间地头。
2.中国建设银行已经发行的信用卡都以“龙卡”冠名,同时,建设银行作为国内较早涉足发行信用卡的国有银行,目前已经有了不少的信用卡种类。
❻ 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是什么意思
意思: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跟进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扎实推进,一个方案一个方案有序推出。不仅要有动作还需要有结果。
就像开了朵美丽的花,却结不出果实,或者结出来的是歪瓜裂枣,人们不仅会埋怨果实没结好,还会责怪花是华而不实的“谎花”。种庄稼的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改革。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018年2月27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会议强调,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协调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改革举措,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
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6)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是什么扩展阅读:
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要着力打好组合拳。
1、坚持以“法治”打头
改革发展必须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才能确保方向正确、目标明确,也才能全面释放改革红利。
特别是在改革进入关键期、深水区,尤其需要以“法治”打头,才能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突破“中梗阻”,防止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
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要注重科学施政、推进依法行政、坚持高效履政、加强廉洁从政,一切依法办事。
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要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
2、坚持以“严明”立身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推进改革不断深入深化的核心和主体,其素质如何、作风怎样,将直接影响和决定改革的进程与成效。
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尤其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少数关键”。
要全面从严治党,特别要从严治官、从严治吏,巩固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扎实开展专项整治和整改落实“回头看”,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三严三实”主题教育。
严明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决执行中央决策的意识和能力,使讲规矩、守纪律、重落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
要严肃责任追究,加大对为官不为、为官不勤等的治理力度,对于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搞“中梗阻”、不作为、乱作为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坚决破除影响改革的障碍。
3、坚持以“全局”谋事。
改革是全面的、系统的、相互联系的,必须始终树立“一盘棋”思想,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增强大局意识、全局观念,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全面把握机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点带面,逐个击破,全面推进各项改革。
尤其是当改革进入“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时期、深水区域,更加需要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咬定发展不放松,狠抓改革不动摇,绝不能有部门利益观念和小团体、小九九思想。
要坚决向不合理的利益藩篱叫板,坚决拿不合理的体制开刀,始终维护国家的利益、全局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从而整体推进改革、助推发展,使改革的巨轮全面提速、联合前行。
4、坚持以“民本”为先。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始终坚持的执政思想和理念。
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尤其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要树立“让人民得实惠”的思想,始终将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只要有利于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改革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凡是群众不满意、不支持、不答应、得不到实惠的做法。
就要立即叫停、全面转型,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全面突破和打通“中梗阻”,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要在改革的同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待,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优化公共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5、坚持以“善终”收势。
行百里者,半九十。
改革越是到了关键期、深水区,越不能有松劲思想、畏难情绪,要妥善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坚决做到一以贯之,敬终如始,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对于老百姓而言,获得更多改革释放出的“红利”,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肯定和认同。
作为改革者来说,既要以“善始”开局,更要以“善终”收势,不仅要在改革方案谋划中动脑筋、出点子,更要在完成各项改革任务的过程中,以肩负历史责任的高度。
以壮士断腕的态度坚决推进改革,并且要树立改革永远在路上的思想,坚持做到收势不收场,始终将改革进行到底,使改革方案不致于沦为“一纸空文”而落空。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靠单兵突进就能立竿见影的,也不是毕其功于一役就能见效的,必须根据改革举措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度、推进条件,部署改革推进的步骤和次序,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要善于打组合拳,既要会打攻坚战,又要能打持久战,从而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❼ 政府职能转变,打通"最后一公里"什么意思
“最后一公里”原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最后的而且是回最关键的步骤答。
政府职能转变,打通"最后一公里"是指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打通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这是党解决好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利益的最关键、最重要的步骤。
❽ 最后一公里是什么意思
最后一公里(Last kilometer),在英美也常被称为Last Mile(最后一英里/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经常被用来描述公共交通末梢和微循环的问题。近年来,这一概念逐渐被一些行业所使用,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后而且关键性的步骤(通常此步骤还充满困难且意义重大)。这里探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不限于交通、通讯、网络等具有具体“线路最后一段”的狭义概念,而是城市建设管理与服务中善始善终、重视末端、重视细节、重视衔接、重视顾客满意度等更为广义的概念。办一件事,越到最后越要坚持,否则就前功尽弃;而作为公共服务,就需深入末端和“售后”、注重实效和长效,通过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体现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长效性。
❾ 什么是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深入推进党复的群众路制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紧密结合中心工作,坚持高起点开局、高标准开展、高质量推进,并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紧紧围绕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全面开展“双联系、双服务、双提升”专项工作,力求通过有效提升群众工作能力,从而从源头上着力打通服务群众、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