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投资 > 重庆市金融机构体系现状

重庆市金融机构体系现状

发布时间:2021-07-22 16:28:12

『壹』 金融理论与实务题论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现状

重点章节: 第十二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第十四章 货币政策 重点知识点: 国家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单利和复利的计算 利率的种类 汇率及标价方法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金融工具的特征 金融市场的功能 国库券发行

『贰』 简述银行金融机构体系与结构

(1)现代银行的产生和特征
最早的金融机构是货币经营业,而后演变产生现代银行。
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要环节。现代资本主义银行形成的途径:①由早期高利贷性质银 行转化而成;②由资本家合股建立的股份银行。现代银行具有不同于货币经营业的特征。
早期的现代银行都是商业银行,而后从其中分离出另一类型银行--中央银行。
(2)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机构体系,是指一国金融机构按照一定的结构形成的整体。
各国金融体系各有特点,一般都包括以下三类环节:商业银行;中央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
(3)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途径:在各解放区银行的基础上组建中国人民银行,没收官僚资本银行,改造民族资本银行,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由此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的"大一统"金融机构体系。
(4)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
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①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体系;②多元混合型金融机构体系。③中央银行制度下的金融机构体系。
2、政策性金融机构
(1) 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活动,支持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配合宏观经济调控的金融机构。其特征有:经营目标是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资金主要来自国家预算拨款,在国内发行金融债券和发行国外债券等。资金运用以中长期贷款为主;贷款重点是政府产业政策、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重点扶植的项目。
(2)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种类:开发性;农业政策性;进出口政策性等。
(3) 我国现有的政策性银行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叁』 在当今金融危机下,金融机构体系存在哪些问题有何解决办法

国际金融机构,说白了是各个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风险控制上出了问题专,导致一味追逐利润属,忽视风险的逐步积累,最终崩盘。
解决办法有倒是有,可太难实施。一是提高准备金率,二是严格贷款制度,三是创新产品的监管,四是接受外部监督。像美国的储蓄率那么低,可能提高到20%的准备金率吗?

『肆』 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1)现代银行的产生和特征 最早的金融机构是货币回经营业,而后演变产生现代答银行。 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要环节。现代资本主义银行形成的途径:①由早期高利贷性质银 行转化而成;②由资本家合股建立的股份银行。现代银行具有不同于货币经营业的特征。 早期的现代银行都是商业银行,而后从其中分离出另一类型银行--中央银行。 (2)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机构体系,是指一国金融机构按照一定的结构形成的整体。 各国金融体系各有特点,一般都包括以下三类环节:商业银行;中央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 (3)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途径:在各解放区银行的基础上组建中国人民银行,没收官僚资本银行,改造民族资本银行,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由此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的"大一统"金融机构体系。 (4)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 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①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体系;②多元混合型金融机构体系。③中央银行制度下的金融机构体系。

『伍』 我国金融机构的现状存在哪些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问题: (1)金融机构体系的结构性比例失衡,专抑制了金融机构机构之属间的平等竞争。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制约了金融机构间的平等竞争,新型商业银行难与国有商业银行开展平等竞争。 (2)金融机构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仍比较突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差距过大,证券业保险业整体规模偏小。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体系一直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直接融资发展缓慢,导致证券也发展规模明显偏小。与国际大型投资银行相比,初总股本外总资产及管理总规模仍然过小。 (3)证券业的市场集中度不足,市场份额过于分散。这种小型化分散化的格局,很难与国际化全能化投行相竞争。

『陆』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

一、银行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过程及现代银行体系建立的途径

银行是在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易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因而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后,就出现了早期的金银兑换、保管和汇兑业务,形成了早期的货币兑换商和钱在银号等机构。如在欧洲的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就有了大量的金银保管兑换与放贷的记载。但一直至漫长的中世纪结束前,这种钱庄业务一直停留在传统的形式上。

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工业革命,是传统的货币经营业向现代金融业转变的主要动力。到16世纪中叶,地中海沿岸各国的工商业与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与存款。贷款的要求,出现了最早的商人银行,这些商人银行既办理存款与贷款,也从事转帐结算业务。但他们的贷款往往带有高利贷性质,使一般工场手工业主和商人很难获得贷款,即使获得也会因高额利息而无利可图。这显然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资本主义的银行。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推动下,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银行在17世纪末至明世纪中逐步发展起来了。现代银行体系的建立并取代传统的货币经营业、高利贷商,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旧式的高利贷银行在新的经济条件下,调整放款原则而逐渐转变为现代的银行,主要特征是较大规模地吸收社会资金,同时以较低的利率发放贷款;二是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的股份制银;行,其一开始就具有现代商业银行的性质,并从事大规模的融资与贷款活动,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因其资本雄厚、融资能力强,贷款利率低,所以逐步成为现代信用领域的主导形式,银行成为整个社会信用的中心。1694年,英格兰成立了第一个现代银行——英格兰银行,其建立标志着高利贷在信用领域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从此以后,现代银行在欧洲就广泛地发展起来了。

二、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如何理解?

银行是一种金融机构,也是一种企业。说它是企业,是因为它与一般的工商企业有共同之处。企业的共同特征是:从事直接的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资金,独立核算,并通过经营活动获取利润。银行具有企业部门的一切特征,它是实现资本循环周转的一个必要环节。

与其他企业相比,银行又具有一般企业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银行的特殊利益。银行的特殊利益大致可概括为两个:①从行业特点得到的好处,即不需投入很多的自有资本即可进行经营活动,并可赚取可观的收益。②从国家的干预以及与国家政权的密切关系中得到的好处。

2.银行的特殊风险。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它与客户之间并非是一般的商品买卖关系,而是一种以借贷为核心的信用关系。这种关系在经营活动中表现为以信用为基础,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即银行以存款方式向公众负债、以贷款方式为企业融资。银行经营活动的这种特殊性,在激烈的竞争中产生特殊的风险:①信用风险,即借款人不能或不愿意按期偿还贷款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②来自资产与负债失衡的风险。③来自公众信任的风险。④竞争的风险。

3.银行的特殊作用。银行的特殊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经济发展在资金上的支配性作用。银行经营的对象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一种特殊商品——货币资金。银行的业务活动对货币资金在经济部门之间的流动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国民经济中各部门的发展。哪个部门能从银行得到大量资金支持,哪个部门就有了发展优势,反之,在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境地。二是在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家通过银行影响货币供给量、利率。贷款额度等经济指标,进而实施对经济的干预。

可见,现代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并具有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特殊作用。

三、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成

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一般都拥有一个规模庞大、分工精细、种类繁多的金融机构体系,包括银行性金融机构与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两大类。其中,银行性金融机构居支配地位。

银行性金融机构按照其各自在经济中的功能可划分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专业银行三种类型的银行。它们所构成的银行体系通常被称为现代银行制度。商业银行是办理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的银行,且是唯一能接受活期存款的银行。中央银行是在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一国的金融管理机构,被称为“发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银行的银行”。专业银行是集中经营指定范围业务并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的银行,包括:投资银行、不动产抵押银行、开发银行、储蓄银行、进出口银行等。现代银行制度中,中央银行处于核心地位,商业银行居主导地位,其他专业银行仍然有存在和发展的余地。

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整个金融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是衡量一国金融体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木以吸收存款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却以某种特殊方式吸收资金,并以某种特殊方式运用其资金,且从中获取利润。这类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信用合作社、消费信用机构、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等。

金融体系的分工与组成是在不断变化的。长期以来大多数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中,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有较明确的业务分工,如美国、英国等国30年代后采用的分业经营模式,就是以长短期信用业务分离,一般银行业与信托业务分离,与证券业务分离为特点。80年代以来,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模式逐渐被打破,各种金融机构的业务不断交叉,各种金融机构原有的差异日趋缩小,综合性经营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

四、金融机构体系中银行性金融机构与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的异同及相互关系

一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由银行性金融机构与非银行性金融机构构成,其中银行性金融机构占支配地位。

银行性金融机构与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的共同点表现在两者都是以某种方式吸收资金,又以某种方式运用资金的金融企业,都具备金融企业的基本特点,表现在:都以盈利为经营目的;主要从事与货币资金运动有关的各项业务活动;在经济运行中都发挥着融通资金的作用。

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吸收资金的方式不同。银行金融机构主要以吸收存款的方式吸收资金,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则以其他方式吸收资金;③业务方式不同。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方式是存款和贷款,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方式则呈现出多样化,如保险公司主要从事保险业务,信托公司从事信托业务,租赁公司主要从事租赁业务,证券公司则主要从事投资业务等;③在业务中所处的地位不同。银行在其业务中,一方面是作为债务人的集中,另一方面是作为债权人的集中,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则比较复杂,如保险公司主要是作为保险人,信托公司则主要充当受托人,证券公司则多作为代理人和经纪人;④在金融领域中发挥的具体职能不同。银行性金融机构主要发挥信用中介职能,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则根据其业务不同而发挥不同职能,如保险公司主要发挥社会保障职能,信托公司则主要发挥财产事务管理职能等等。

银行性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都是一国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为社会提供全面完善的金融服务。银行性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机构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的存在则丰富了金融业务,充分满足现代经济对金融的多样化需要,因此,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程度是一国金融机构体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五、本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金融机构的发展呈现的趋势

本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金融机构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首先,银行在业务上不断创新,并向综合化方向发展。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等领域的创新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同时,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结合促进银行发展为;全能性商业银行。其次,跨国银行的建立使银行的发展更趋国际化。各国银行纷纷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成立跨国银行,并从事国际银行业务及开拓境外金融业务。第三,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重组资本结构和经营结构。国际清算银行提出的这套国际金融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为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所遵守。第四,兼并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调整的一个有效手段。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西方银行业内部更是不断重组,以期适应形势的变化与要求。第五,银行性金融机构与非银行性金融机构正不断融合,形成更为庞大的大型复合型金融机构。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逐渐被打破,各种金融机构的业务不断交叉,各种金融机构原有的差异日趋缩小,形成多元化、综合性经营的趋势。

正确认识和把握西方国家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还应分析这一趋势的历史背景与内在原因。

首先,7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中,经济自由主义在与国家干预主义的交战中占了上风。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各国政府为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更好地发挥市场对经济的作用,开始放松金融管制。这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激烈的竞争促使了许多新事物的产生:银行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并提供全方位服务吸引客户;银行业通过兼并带来优势互补,拓展业务领域,争取广泛客户;分业经营向多元化、综合性经营过渡。第二,新技术的出现,特别是电子通讯、信息处理、计算机广泛应用于金融业,为金融创新以及跨国银行的跨地区经营提供了支持。第三,随着各国金融市场联系日趋密切,各国银行业运作规则的接轨、银行业经营的监管、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防范问题也逐步提到议事日程。因此,产生了巴塞尔委员会等国际金融组织进行国际间协调与管理。

可见,上述发展趋势有其客观必然性。它促进了世界金融业的融合与发展,促进了国际间资金的流动,利于银行提高经营效率,但同时也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国际银行业的有效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我国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应借鉴西方国家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提高银行业竞争实力,推动我国金融国际化的进程。

六、我国的金融体系经历了哪些调整与改革?从其演变过程中,如何理解社会经济条件对金融机构体系形成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这一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模式下的金融体系。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办法为主的单一的国家银行体系。其特点是:①在银行设置上,全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办理全部银行业务,下设众多分支机构,遍布全国,统揽一切银行信用。②人民银行集货币发行和信贷业务于一身,既执行中央银行职能,又兼办普通银行的信贷业务。

2.1979一1982年的金融机构体系。打破长期存在的人民银行~家金融机构的格局,恢复和建立了独立经营的专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与人民银行一起构成了多元化银行体系。

3.1983~1993年的金融机构体系。1983年起在金融机构方面进行了如下改革: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专设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人民银行负责的信贷及城镇储蓄业务;增设交通银行等综合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区域性银行;设立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国际金融机构在加强国际合作,发展世界经济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表现在:①提供短期资金,缓解国际收支逆差,这在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支付危机。③提供长期建设资金,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③调节国际清偿能力,应付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④稳定汇率,促进世界贸易增长。

当然,目前的国际性金融机构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贷款条件比较严格,贷款利率不断提高,加重发展中国家的支付困难。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附加条件,干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

随着国际性金融机构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它们在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领域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柒』 中国金融体系现状

(一)金融发展格局还不合理

我国间接融资比重高,金融发展格局还不合理等问题仍未解决。金融体系仍然由银行主导,银行业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0%以上,全社会的融资风险仍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资本市场仍具有新兴加转轨的基本阶段性特征,证券业业务结构雷同且业务种类单一,资本扩张和市场融资能力有限;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保险密度和深度较低,保险产品不丰富保障功能发挥不够。

(二) 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服务需要加强与完善

从组织体系看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足,银行业对民营资本的市场开放仍有空间。从服务领域看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强化,截至2009年末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还有2792个。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服务不到位。同时,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往往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金融体系对对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仍不足。2012年5月26日,中国银监会制定《中国银监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2013年7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这些举措表明意在完善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

(三) 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些金融改革偏重于机构的增减和人员变动,对金融制度和组织结构创新不够重视。银行业战略规划比较薄弱、竞争同质化考核机制和经营模式不科学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观。农村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较为突出,证券公司业务模式比较传统,创新能力较弱。一些保险公司内控和基础管理较为薄弱,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市场竞争行为仍不规范。

(四) 金融机构潜在风险和金融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

银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仍然突出,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内部控制需要进一步加强。银行巨量信贷增长存在风险隐患,贷款集中度风险日趋突出,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有所加剧。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普遍存在资本金补充压力,证券保险类机构的经营机制和风险管控能力需要加强。普遍存在的顺周期行为和监管、会计等制度因素不利于防止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在分业监管体制下对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监管存在缝隙,此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融资主体和部分金融产品存在风险隐患。

『捌』 重庆市概况知道的请介绍一下

概况
重庆市简称“渝”,位于我国西部中纬度地带, 介于东经105°11′--110°11′, 北纬28°10′--32°13′之间; 东邻湖北省、湖南省, 南连贵州省, 西接四川省, 北与陕西省接壤,是我国中西部地带经济发展东联西引的结合部。
重庆位于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三峡库区重庆段包括巫山、奉节等18个区县(市), 面积达4.6万平方公里, 占全市总面积的55.82%。三峡水库建成后, 形成蓄水393亿立方米的世界上最大河谷水库, 万吨级船队可直航重庆, 实行江海联运, 提高其运输能力和扩大物资交流, 有利于重庆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面积〕 全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总面积的2.39倍, 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
〔人口〕 1999年全市总人口为307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44%。
〔民族〕 有汉、回、苗、土家等十几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5.7%。
〔行政区划〕 1997年3月14日重庆市被正式批准设立直辖市,现辖渝中、渝北、沙平坝、北碚、南岸、万盛、万州、涪陵等13个市辖区,江津、合川、永川、南川4个县级市,18个县,5个自治县。

自然条件
〔地形〕 重庆地区地形地貌结构较为复杂。地貌类型按其形态划分, 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坝)五大类。中山分布于重庆市的北部和东南部, 构成四川盆地边缘山地, 面积42590平方公里, 占全市总面积的51.2%,天池山主峰兰英寨, 海拔2793.8米, 是重庆市最高峰;低山面积为19876平方公里, 占全市面积的24.1%; 丘陵面积为14954平方公里, 占全市面积的18.2%, 主要分布于长江左岸的西部地区;台地面积2943.36平方公里, 占全市面积的3.6%,;平坝面积1970.775平方公里, 占全市面积的2.4%。
〔水文〕 重庆境内河流密布。总计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374条。除北部的任河汇入汉水, 东南部的酉水注入沅江、濑溪河和大清河注入沱江外, 其余均汇入境内长江。左岸河流多而长, 呈格子状系; 右岸一般短而少, 呈树状水系。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和乌江。
〔气候〕 重庆气候属中亚热湿润季风气候类型, 其特征是:(1)夏热冬暖, 无霜期长。重庆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在长江谷地为18.4℃(沙坪坝)、云阳18.8℃;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34.4℃, 极端最高气温达44.1℃(丰都), 为长江三大“火炉”之一。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大于4℃, 无霜期340--350天, 大于0℃活动积温6010--6900℃, 是同纬度无霜期最长地区。(2)降水量充沛, 时空分配不均。重庆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 夏季占年降水量40%--50%, 冬季只占4%--5%; 多暴雨, 又受青藏高压和副热高压的影响, 7、8月份常出现30--50天的干旱。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一般多雨年为少雨年降水量的2.5--3倍; 降水量由东向西北逐渐减少, 黔江年降水为1445.3毫米, 而西部的潼南仅987.5毫米。(3) 秋多阴雨, 冬多云雾, 日照时数少。重庆秋季阴雨平均机率1.1--2.3次, 常年≥0.1毫米雨日平均13.7--15.8天, 降水量268--424毫米, 占年降水量的24%--31%; 重庆年平均雾日67.8天(沙坪坝)。最多年份达148天, 故有“雾都”之称。(4)气候垂直分异明显。重庆地区相对高差达2720.7米, 形成明显立体气候带谱。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 其递减率一般为0.57℃/100米, 年活动积温递减率为207℃。但因受地形影响, 重庆地区一般存在着500--600米、800米左右二个逆温层。降水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多, 多雨带各地不一, 酉阳八面山出现在1200米处, 年降水量多达1852.1毫米, 南川金佛山则在1600米处, 年降水量为1654.4毫米。(页首)

资源状况
〔气候资源〕 光能资源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源泉和形成产量的必要条件, 以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量数为指标。重庆因多云雾, 是全国光能最低值地区之一。日照时数多年均为1112.8--1655.8小时, 年百分率仅25%--30%。比同纬度的上海、汉口、拉萨少得多。日照时数年内分配不均, 夏季最多, 占全年的42%--46%, 冬季仅占11%左右; 日照时数又随海拔升高而减少, 丘陵地区(海拔<500米)年日照时数为1112.6--1655.8小时, 海拔500至1000米的低山地区1112.6--1214小时, 海拔1000米以上中山区为970--1135小时。重庆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70.52千卡/平方厘米至92.75千卡/平方百米,太阳辐射总量年内比, 夏季占42%, 冬季占11%左右。
热量资源以气温值表示。重庆年平均气温14.9--18.9℃, 最热月平均气温25.5--29.4℃, 极端最高气温丰都高达44.1℃, ≥35℃的平均日数36.4--41.2天; 最冷月平均气温2.8--7.2℃, 极端最低温奉节达-9.2℃, 比南京高4.8℃, 比汉口高8.1℃, 是我国中纬度地带热量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
〔水资源〕 重庆地区水资源非常丰富, 各类水资源合计4648亿立方米, 由当地地表水、过境水和地下水组成。

地表水。重庆当地地表径流总量为511.4亿立方米, 其地域分配与当地降水量成正相关。东南边缘山区, 北部大巴山地多年平均径流深分别为741.6毫米(黔江)、753毫米(开县), 而地区西部丘陵地区的永川仅360毫米, 相差达1倍多。当地地表径流年际变化也很大, 最多年为最少年的1.5--4.2倍。重庆地区入境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等36条, 通过长江于巫山县碚口出口。据推算, 入境地表径流总量为4005亿立方米, 出口为4292亿立方米。
地下水。重庆地区地下水年储量为131.7 亿立方米, 可开采量为44.9亿立方米。全市碳酸盐岩类出露面积2903平方公里, 占全市总面积35.3%, 喀斯特水占地下水总量的78%, 主要分布于大巴山、武陵山地; 基岩裂隙水仅占6%, 分布于西部红层丘陵区。
地下热水。据不完全统计, 重庆境内温泉26处(不含原涪陵及黔江地区), 水温属低温热水(20--40℃)有19处; 中温热水(40--60℃)有南泉等6处; 高温热水(大于60℃) 1处。水质类型70%属硫酸盐型热, 并含有氧、溴、碘、锶等多种微量元素。同时经勘探钻孔证明, 重庆地区地下热水储量极为丰富。地下热水不仅具有旅游、疗养等功能, 而且是有待开发的宝贵能源资源。
〔土地资源〕 重庆土地总面积82339.36平方公里, 其中农用地为61634平方公里, 占土地总面积的74.85%,耕地面积25564平方公里, 占土地总面积的31.05%; 林地30078平方公里, 占36.53%; 园地1626平方公里, 1.98%; 牧草地占2059平方公里, 占2.5%; 水面2307平方公里, 占2.79%。1996年人均土地仅为0.273公顷, 为全国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084公顷, 比全国人均少0.02公顷; 人均林地0.1公顷, 比全国人均少0.087公顷, 人均草地0.007公顷, 仅有全国人均草地的1/33。
〔生物资源〕 重庆市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植物资源。重庆自然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其主要由栲树属、青罔属、栎属、木兰属等树种构成。重庆地区自第四纪以来, 未受冰川“入侵”, 成为植物的“避难所”, 有维管束植被为1154种。孑遗植物和珍稀植物极为丰富, 属国家1--3级保护植物多达50多种, 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银杉、水杉、珙桐、秃杉、桫椤等。水杉(万州盐井溪)、银杉(南川金佛山)均为我国最早发现地区, 曾轰动了世界。二级保护植物有银杏、光叶珙桐、香果树、鹅掌楸、红豆杉等; 三级保护植物有黄杉、穗花杉、白桂木等。
动物资源。重庆动物种类繁多,有兽类69种、鸟类191种、爬行类27种、两栖类28种、鱼类146种, 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珍稀动物有4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有金丝猴、黑叶猴、云豹、白鹤、中华鲟、长江鲟等;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金冠鹿、穿山甲、林麝、水獭、大鲵等; 国家三级保护动物有青羊、小灵猫、白腹锦鸡等。上述珍稀生物种类, 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更重要的是它们与生息繁衍的自然环境构成“生物基因库”, 是研究生态环境变迁和生物演化的宝贵场所。
[矿产资源] 重庆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类型多, 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截至1996年底, 全市已发现矿产75种, 已探明储量39种, 是全国特大城市中矿产资源最丰富地区。(1) 能源矿产有煤、天然气、地下热水等, 其中煤的保有储量20多亿吨, 是我国南方煤炭生产重要基地; 天然气储量达3200亿立方米, 名列全国前列。(2) 金属矿产: 锶矿储量185万吨, 居全国第一, 锰矿探明储量为我国第二, 钒、钼、钡探明储量为全国第三, 此外还有铝土矿、汞矿、锌铅矿等。(3)非金属矿产: 岩盐为我国最大矿区之一, 储量达3000亿吨, 重晶石、萤石等也较为丰富; 冶炼辅助材料有耐火粘土、溶剂石灰石、硅石、铸型砂等; 建筑材料有石膏、大理石、水泥石灰石等。
〔旅游资源〕 重庆地区自然环境复杂, 在长期演变过程中, 形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重庆自然旅游资源特征有: (1)多样性。山地型有巫山12峰、缙云山9峰、四面山丹霞地貌等; 喀斯特型溶洞有夏冰洞、芙蓉洞、双溪洞等; 万盛石林; 小寨天坑地缝等。峡谷型有长江三峡、嘉陵江小巫峡、大宁河小三峡、乌江峡谷等。水体类有南、北温泉、统景温泉等; 湖泊有长寿湖、小南海等。生物类有金佛山、四面山、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仙女山、红池坝山地草地等, 集“山、洞、峡、泉、林、草”于一身, 具有观光、避暑、消夏、疗养保健、探险科考等功能。(2) 独特性。据不完全统计, 重庆境内自然旅游资源共有1331处(含人文景观), 其中有世界上最大奉节小寨天坑(漏斗)地缝(盲谷), 以及巫溪夏冰洞、长江三峡、大宁河峡谷和乌江峡谷群, 实属国内罕见。(3)集中性。以长江干流为横轴, 乌江、大宁河为纵轴, 依托重庆主城区、涪陵、万州为中心, 构成“三点三线”地域组合格局。三峡工程完工后, 不但形成长达600公里“高峡出平湖”的天下奇观, 还将新增景点70多处, 使整个三峡库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家级公园和世界级风光景区。重庆市还有众多的人文旅游景观,以三国为背景的历史遗迹白帝城、张飞庙;以民俗为背景的丰都鬼城、大足石刻; 以及革命历史遗迹红岩村革命纪念馆歌乐山烈士陵园等。(页首)

基础设施
〔电信〕 进入90年代, 重庆市邮电通信产生了质的飞跃。建成了多条光缆线, 长途枢纽站, 开通了卫星地面通信站, 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本地市话网,初步形成了通信手段多样化、立体化、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全方位通信网络。至1998年底, 全市的长途交换机容量达4万路端, 市话266.2万门, 住宅电话93万户,移动电话37万户。邮政线路达966条, 邮件可邮往145个国家和地区。
〔交通〕 目前,重庆市已初步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的有一定规模的“水、陆、空”立体运输体系。经过不断建设, 重庆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建成了成渝电气化铁路、成渝高速公路、210国道、机场高速公路、江北机场等重要交通项目及一批客运站、港口码头设施。到1998年, 全市境内拥有公路里程27210公里, 高等级公路137公里, 铁路595.5公里, 港口41个, 开通了70余条国内航线和至香港、澳门、高雄、名古屋、曼谷、吉隆坡等国际航线。
〔能源〕 自“七五”开始, 重庆加大了对能源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建成了重庆发电厂扩建工程、珞璜电厂一期工程、合川渭沱电站, 铜梁安居电站、天府、松澡煤矿扩建工程, 以及一批中小型火电站、水电站和送配电设施, 完成了110千伏变电站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 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重庆电力紧缺的状况。目前, 正在进行总投资达20亿元的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建设。(页首)

经济建设
到1998年, 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434年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1978年增长5倍, 平均每年增长9.9%, 高于全国同期年均增长速度, 提前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格局已经形成。
[工业] 改革开放的20年间,重庆工业连续保持高速度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12.24%。到1998年, 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288.6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80亿元。全市基本建成了汽车摩托车生产基地, 钢材生产和有色金属加工基地,以天然气化工为基础, 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化学医药为主体的综合化工基地、医药生产基地, 同时建材工业、日用化工、日用陶瓷、食品工业、大中型输变电设备、机床、制冷机械、造船等行业也很发达, 在国内占有相当地位。1998年,汽车产量15.74万辆, 摩托车产量126.90万辆, 成为全国五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
[农业] 1998年,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30.69亿元, 粮食总产量1155.36万吨, 油料总产量达到25.1万吨, 肉类总产量达144.1万吨,粮食、猪肉、蚕茧等农副产品产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于首位。主要农产品供给结束了长期短缺的历史、肉类、蔬菜、禽蛋、水产、水果等农产品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油桐、生漆、长毛兔、榨菜、黄连产量名列全国前茅, 柑桔、茶叶、蚕茧产量居全国的第5--8位。
〔第三产业〕 改革开放以后,重庆市的第三产业空前发展,经过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7.4%上升至1998年的37.8%,全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为542亿元。1998年,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53.7亿元, 近十年, 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年均递增率10%以上。贸易及餐饮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998年10%。全市销售规模上亿元的大型商场超过了10户。商贸流通领域从业人员达到93万人。金融保险业发展很快,到1998年止, 全市各类各级金融机构总计5741个, 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306亿元, 贷款余额为1358.6亿元, 保险业保费收入为22.7亿元, 承保金额达2595.41亿元。建国50年来, 全市共投入210.5亿元进行住宅建设, 累计竣工住宅面积5792万平方米, 人均居住面积由3.1平方米提高到8.3平方米。 重庆山环水绕, 历史源远流长, 旅游资源丰富, 全市有1300多个景点。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正在发展壮大。房地产、旅游业成为重庆市新的经济增长点。(页首)

社会文化
〔教育〕 50年来,重庆市的教育事业全面发展。1997年, 全市普通小学校16261所, 在校生285.43万人, 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已达到99.96%。全市普通初中学校1327所, 在校生86.9万人, 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例平均达90%。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6.5年。全市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适龄幼儿入园率平均为55.5%, 城市和近郊农村已基本普及幼儿学前教育。
全市现有普通中等技术学校81所, 普通高中279所, 职业高中200所, 技工学校110余所, 职工中专学校52所。58%的初中毕业生可以升入高中阶段学习。
全市现有普通高校22所(其中本科院校16所), 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25所,有12所普通高校(含机构), 拥有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南农业大学等4所国家重点大学。
〔科技〕 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兴建和迁入重庆,形成了较完善的科研体系。在过去的50年中,重庆市在生物工程、冶金、航天、船舶、医疗卫生、核工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就。同时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的科技人员队伍。1998年, 全市有部、省、市科研机构399个, 民营科技机构2600多个, 有一批在全国具有相当优势的研究所, 其中在声、光、电、计算机、仪表、材料、模具、涂料、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和实力处于国内前列。全市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5万人, 其中高级职称近10万人, 各类技术拔尖人才近1000人, 两院院士7人。
〔文化〕 重庆市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建设,文艺创作和文化设施的建设呈现可喜的局面。全市文化事业繁荣兴旺,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共有重庆电视台、重庆电视二台、重庆有线电视台、重庆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商业台、交通台等7个市级广播电视台。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均在85%以上;文博事业再现活力。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文物藏量丰富, 现有文物点12212处, 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 省级152处。其中一级文物1000余件。同时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文化设施日趋完善。20年来,投资新建、扩建了文化馆25座,建设了1222个乡镇文化站,图书馆由8个上升到42个,总面积达到90721平方米。规划保护了重要的历史遗迹,新建了万州三峡博物馆、涪陵博物馆等19个文博机构。
〔体育〕 经过50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快速发展,重庆的体育事业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到1998年,参加经常性体育运动的人口达到45%; 90%以上的青少年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市已经具备承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的接待能力, 群众性体育活动与竞技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全市开展了大规模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90%以上的区、县(自治县、市)拥有体育场、综合体育馆、游泳池。
〔卫生〕 经过50年的发展,重庆市卫生事业已形成了医学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医疗、卫生监督执法等较为完整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城乡医疗卫生保健网。到1998年, 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达2438个, 县及县以上医院278个, 城市街道和农村卫生院2130个, 防疫和保健机构115个。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8769人, 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由建国初的1.26人上升为2.9人。全市卫生床位数已达65934张, 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由解放初的0.3张上升到2.2张。(页首)

人民生活
〔收入〕 1998年,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67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720元, 收入的增长带动了居民储蓄水平的提高。1998年, 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368元。
〔消费〕 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变化。1998年, 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到2056元。城市居民消费中用于教育、旅游、住房的支出比重加大,电脑、移动电话、旅游和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在农村,居民消费城市化特征明显增强,消费层次明显提高。 〔社会保障〕 1998年, 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和失业保险职工均达180万人以上, 占企业职工人数的81%。9个区县, 833户企业, 8万职工参加了大病医疗社会统筹试点。21个区县, 2377户企业, 33万职工实行工伤社会保险统筹试点。在12个区县, 1351户企业, 17万女职工中建立了生育社会保险统筹制度。职工工资收入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受到法律保障。(页首)

对外开放
1997年3月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 在直辖效应下, 重庆成为外商投资热点, 1997年一年, 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5.74亿美元。截至1998年底, 全市累计批准外资项目超过3000多项, 签订直接利用外资合同2677个; 累计协议外资金额56.3亿美元, 其中直接投资金额38.39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46.95亿美元。
已进入重庆投资落户的世界知名大跨国公司近40家, 其中排名世界500强企业有16家, 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到30多个。重庆已有外资企业近1000家, 据1997年统计, 这批企业共吸纳12万人, 年产值153亿元, 年进出口额2.7亿美元。

『玖』 金融机构体系

1、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1)现代银行的产生和特征
最早的金融机构是货币经营业,而后演变产生现代银行。
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要环节。现代资本主义银行形成的途径:①由早期高利贷性质银 行转化而成;②由资本家合股建立的股份银行。现代银行具有不同于货币经营业的特征。
早期的现代银行都是商业银行,而后从其中分离出另一类型银行--中央银行。
(2)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机构体系,是指一国金融机构按照一定的结构形成的整体。
各国金融体系各有特点,一般都包括以下三类环节:商业银行;中央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
(3)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途径:在各解放区银行的基础上组建中国人民银行,没收官僚资本银行,改造民族资本银行,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由此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的"大一统"金融机构体系。
(4)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
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①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体系;②多元混合型金融机构体系。③中央银行制度下的金融机构体系。
2、政策性金融机构
(1) 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活动,支持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配合宏观经济调控的金融机构。其特征有:经营目标是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资金主要来自国家预算拨款,在国内发行金融债券和发行国外债券等。资金运用以中长期贷款为主;贷款重点是政府产业政策、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重点扶植的项目。
(2)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种类:开发性;农业政策性;进出口政策性等。
(3) 我国现有的政策性银行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下面这个网址点击后 点保存 你会看到更多

阅读全文

与重庆市金融机构体系现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投融资会上的讲话 浏览:45
富国互联科技股票基金封闭期 浏览:120
bf一款神奇的游戏理财 浏览:11
招商融资发布会 浏览:20
租赁表外融资 浏览:575
中国股票价格为什么高 浏览:803
适合20岁怎么理财 浏览:83
理财保险的意义与功用 浏览:533
黄金藤价格价格 浏览:503
85港币折合人民币是多少人民币 浏览:505
江苏八方贵金属软件下载 浏览:344
证监会首批批准证券投资机构 浏览:928
趋势投资利润回吐 浏览:593
益民集团产业投资 浏览:398
平安综合理财 浏览:461
不良贷款不良资产 浏览:307
如何用100万来投资理财 浏览:793
县域理财 浏览:425
理财王冠 浏览:623
理财客户细分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