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1,政策的放量宽松,发达经济体过剩。
2,香港市场大幅走高。货币兑的汇率上限的连续冲击。
3.当境外有大量资金连续进入一个地区,会连续刺激当地的经济体系,引发当地商品供不应求,市场的活跃带动周边国家以及商业投资者的大批入驻,产生强有力的资金链接。进而带动市场的积极活跃性。
4,实时关注境外资金来历以及时间周期,以防止,短时间内市场经济货币冲击造成本地货币的贬值以及货物产品流失。再者,针对外来经济体系的入驻,制定一定的相关条例,以防止。市场的恶性发展。最后,根据入驻的经济体系,制定出相应的回复措施,以带动经济体系入驻的同时,也同时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并且防止投机分子以混乱市场为目的的现象产生。
㈡ 《国际金融》案例五:套利交易
存在套利可能,买入英镑对美元,三个月后获得的利息为(本金:版USD除以汇率:1.5828再乘以12%),权然后三个月掉期利率贴水为100点,就是1.6128,你拿英镑3个月获得的利息去减去美元同期利息再和1.6128以上的汇率损失相比就得出答案了。
㈢ 急急急!!!有哪位大哥读过(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啊我要写2500字的读后感啊请教请教各位啦
这个很好办啊,
你去网上收下《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这本书的
内容提要和大纲,以及书中精华部分的摘要以及书评
参照这些写个读后感就行了嘛
㈣ 金融超限战读后感
[金融超限战读后感]
陈志武也不太喜欢郎咸平,这种不喜欢,不是个人好恶层面的,而是学术切磋层面的,金融超限战读后感。陈志武也很较真,可对政府较真的比较平和,对经济学同事较真的比较严谨,因为陈是潜心学术的,学术必须严谨的较真。《金融超限战》虽然把问题说的很严重,但关键是说出了问题。看完之后,再来回顾2006年-2007年这一波牛市,或许真不能简单的以为是经济向好在资本市场里的回应表现。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初已经破产的冰岛,股市也就跌了90%而已,中国从6124-1664,跌去了多少?将近70%%,在亚洲仅次于越南。这是一个金融体系还没有受到冲击的发展中大国的股市表现吗?郎咸平把06-07年的股市暴涨归结为危机前的回光返照,什么危机?制造业危机。简单梳理,就是从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升值近20%,劳动合同法在各方面都不成熟的情况下仓猝推出,导致人力成本增加,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也导致资源要素成本增加,制造业在此轮金融危机蔓延之前其实已经捉襟见肘,度日勉强,只是当时外需还算可以维系,但已经有大量实业资本被迫撤离,寻找更高利润渠道,哪里利润更高?股市,楼市。如果以此观测,股市作为虚拟经济,上轮股市暴涨和实体经济到底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股市暴涨需要大量资金流动性助推,这种流动性如果是民营经济投资经营环境恶化而流出的闲散资金,股市虚高是实体经济繁荣还是危机前兆?再一个是国际金融炒家问题。郎教授认为,和日本1989年以后股市长期萧条比较,我们的股市和楼市已经就差半步就将堕入深渊。楼市继续暴涨,结果很容易明白。拿股市说,日本在股指最高点之前,也推出了股指期货,然后更关键的是,允许国际金融资本进入成为日经会员,我们现在也刚刚推出股指期货,现在差什么,就差允许国际金融资本进入这一个门槛。一旦这个门槛放行,中国之前股市的所有经验都将作废。将有一大批技术派股神们被消灭。一个股指期货已经足够改变之前的单边市经验,更何况国际金融资本兴风作浪的诡异威力。国际金融炒家,陈志武说不能太过放大这种阴谋论,而应该看到金融开放的很多正面因素。但这一点我对陈志武持保留的赞同意见。金融市场肯定需要逐渐开放,但我们不能低估国际投机势力的威力。以国际油价为例,全球股市狂泻之初,为什么国际油价却能飙升到147美元,然后急转直下,沉沦到35美元以下,这一波大震荡难道是供求关系的影响?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这一经济学永恒论调,到现在是不是需要矫正,加入新的变量?国际油价飙升那段,我们的国有企业算是损失惨重了!现在中石油中石化到处海外抄底,一时风光无二,当初亏损时候的焦头烂额又有谁去问责呢?中石油,中石化,南航,深航,中信泰富,中铝,单单国际油价这一波冲击,套期保值合同,就让很多国企亏损巨大。(暂别提次级抵押债券)怎么赔的?或者中国企业怎么进套的??郎咸平描述的是很浅显和形象的。油价涨到80美元了,高盛摩根这些国际金融炒家马前卒,就来怂恿我们了,你看现在油价80美元,你可以跟我签个套期保值合约,半个月后,油价会涨到90,你就会赚很多,读后感《金融超限战读后感》。国企高管们会想,油价这么高,他忽悠我,不能上当。结果半个月后,真涨到90了,高盛又来游说了,你看现在90,你跟我签个套期保值合约,半个月后,就涨到100。国企高管们又想,80我都没有买,真是亏了啊,可现在90更高了,怎么敢买。结果半个月后,油价真涨到100了,高盛又来了,你赶快跟我签吧,再不签,油价半个月以后就涨到110了,我们已经有些胆儿颤了,买还是不买,这是个问题,结果还是没有买。结果半个月后,油价就真涨到110了,看着油价从80美元涨到110美元,应该是一件十分折磨人的事情吧。高盛这时候又来了,还没开口,国企高管就说:您不用说了,我买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赶快签掉了。很多国企在油价110美元,120美元,130美元附近签了套期保值合同。油价果然冲到了147美元,最初确实感觉赚翻了。结果呢,奥巴马突然风雷一转,集结高盛摩根这些投行高管们,开会批判,油价涨到147美元,你们这些国际金融炒家是反了天了吧?还让不让老百姓开车?还让不让我这一届政府混了??其实这是十分双簧的事情,因为奥巴马的民主党背后的支持财团正是华尔街金融资本。结果从那天开始,油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了。当油价跌到100美元时,我们多少或许还有触底反弹的幻想,当油价跌到70美元的时候,就只有减少巨亏的希冀了,可油价仍然一泄千里的来到了35美元下方。郎咸平觉得,国际金融炒家的力量是不可轻视的。他们能帮助日本1990年之后失去10年,帮助泰国韩国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濒于破产,帮助冰岛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初走入冰窟,帮助迪拜09年成为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帮助希腊现在直接用债务危机拖垮欧元,他们也就有能力帮助中国进入水深火热之中。就股市看,6124到1664的一轮,有数以万计的中产家庭,已经感受到了什么是水深火热,那么是否中国的民间财富在过去30年中积累的足够富裕,还能不能抗住下一轮?而在股指期货推出以后,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如尚福林所说的,更加稳健的资本市场。我们看到的是兄弟阋墙,一个个杀红眼的期货空头们,贪婪垂涎散户们手里仅剩的闲余资金,借着外围市场混乱和国内楼市调控,将股指砸向了更低点。而这些所谓的期货空头们,他们或许根本不知道,国际金融大鳄们正在无时无刻睁着更血红的眼睛,密切盯着包括基金经理在内的万千勤劳中国人的口袋。在美元已经开始绞杀欧元的时候,中国也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所谓自助者天助。如果从此痛下决心,真正站在民生角度,严控国进民退,放开民营经济,提高百姓收入,坚决打压楼市投机,狠心整抓党风党纪,真正推进法制和市场的实际意义上的完善,让普通百姓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中国内需才会提速,财富积累才会继续不断扩大,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才会不断增强,这样,跟国际金融资本大决战的时间,或许将会推后,我们也还会有足够的时间来完善和发展自身的金融体系。如果仍然满足于4万亿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高投资下11.9%的虚幻数据,继续恶化民间资本的生存空间。或许,我们在能够遇见的未来里,根本看不到下一个6124的出现。《金融超限战》是郎咸平的书。我不知道是他自己编的,还是书贩子编的。基本上是他的演讲稿。章节里重复的内容不少,让人感到罗嗦。好多内容我以前在网上看过,即使在这个博客里也有收藏。除了讲金融,还有一大章讲食品行业,其实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抓住行业本质。还有一本书《郎咸平说》我也在看。因为买的都是盗版书,也不知道是不是书贩子乱编的,有些内容和《金融超限战》是重叠的。我觉得郎咸平是个资产阶级的学者,对资本主义的运行还是有心得的,所以他的一些预言尤其是对中国经济的一些预言还是准确的。最欣赏的是他的微观经济学,外科手术刀式的解剖企业,让人叹服。以国际化为旗帜,用金融做后盾对别国进行颠覆和掠夺,是当代国际资本大鳄程式化的手段了。美国,现在这个世界上最贪婪、最虚伪、最无耻的国家就是金融战的策源地,华尔街的大鳄就是幕后的黑手。
㈤ 求一篇关于金融类书籍的读书笔记。2000字左右。例如《金融学》《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之类的。
你去读《操作手回忆录》吧
㈥ 国际金融案例分析题
外汇管制可以追溯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当时马国政府为了防止国外货内币炒家阻击马币容而进一步限制马币在马国以外的流通性。
1997亚洲金融风暴时开始管制外汇。2005年开始放松管制。
一、外汇管制主要有三种方式:
1、数量性外汇管制2、成本性外汇管制3、混合性外汇管制
二、定义:
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而对外汇进出实行的限制性措施。
三、利弊:
实施外汇管制的有利方面在于,政府能通过一定的管制措施来实现该国国际收支平衡、汇率稳定、奖出限入和稳定国内物价等政策目标。其弊端在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由于人为地规定汇率或设置其他障碍,不仅造成国内价格扭曲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而且妨碍国际经济的正常往来。一般情况是,发展中国家为振兴民族经济,多主张采取外汇管制,而发达国家则更趋向于完全取消外汇管制。
网上摘抄的,你看着写
㈦ 国际金融案例的编辑推荐
本书所涉案例研究提供了一个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金融决策的独特视版角,为了解国际金融市场权——包括汇率市场及国际资产配置——奠定了基石,并思考了金融及投资决策如何适应国际环境。案例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重要的企业金融决策——从外汇套利战略。跨国企业分支机构的融资、跨国界评估到如何度量及管理新兴市场的运营风险。
㈧ 跪求一篇华尔街纪录片观后感
《华尔街》系列纪录片观后感(2010-10-08 08:10:57)转载标签: 财经美国华尔街资本市场创业板杂谈
昨天一口气看完了10集的纪录片《华尔街》,然后就有写些东西的冲动。虽然我本身学的不是经济金融方面的专业,以后可能也不会去华尔街谋职,但华尔街一直是非常吸引我的一个概念。相比于中国的股市,华尔街给美国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起伏的股票交易市场,更多的带来了一种模式,一种利用资本市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通过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在客观上以非常高的积极性做成了一件非常有利于全社会的大事情,而不是通过政府拍板从全国人民的财富中强行拿出一部分来干政府认为正确的事情。这样的模式的好处在于实际上这个决策过程更加地民主化了,如果项目能够筹集足够的资金,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项目被足够多的人认可了。而且通过华尔街的参与,不仅国内人民的财富能够帮助政府来做事,国外的资本也能通过资本市场流入国内,帮助本国进行建设,这也是一种创新。
以连接美国五大湖和哈德逊河的伊利运河为例,本来纽约州时任州长德威特·克林顿希望通过财政部拨款七百万美元、在十年之内建成的巨大水利项目,被财政部拒绝了,于是他转而求助华尔街。与政府官员犹豫不决到最终拒绝克林顿的建议相反,华尔街的经纪商们想方设法帮助克林顿实现这一提案在议会中的通过,因为如果他们帮助克林顿成功筹集这700万美元,那么按照当时的佣金率1%,他们就可以得到7万美元的收益。最终由于工程的确过于巨大,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工程分期进行,华尔街发行伊利运河的分期债券,通过向全社会集资的方式成功地为伊利运河的工程筹集到了大量资金,当伊利运河一期在投资100多万美元却能够得到每年25万美元的收益的结果公示之后,伊利运河的债券成为了整个资本市场追逐的金融产品。甚至在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伦敦,伊利运河债券都是炙手可热,最后十年的工期由于资金的重组被整整缩短了两年,伊利运河也为美国东西部运输节省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和四分之三的运输成本,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美国后来的发展更加离不开华尔街,有了之前的成功案例,美国后来的大型工程很多都放弃了政府筹资的方式。正如同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说过的“国债,如果不太多的话,将是一种对国家的恩赐。”,一定程度的工程债务对于整个工程的建设来说也是一种恩赐,因为这种融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给出了一个承诺:只要工程的确在长远利益上有利可图,那么就能够保证资金链的稳固。因为工程债券作为一种金融产品,是可以进行实时买卖的,不同于国家投资,在投资之后很多年可能才会获得相应的回报,购买债券的人可以随时通过资本市场将手中的债券套现,所以只要之前的工程表现良好,债券受到市场追捧,那么投资下一期债券的资金就会有了保证。美国在19世纪末出现的石油大王、钢铁大王、铁路大王等巨大财富和企业的拥有者身后都是华尔街的摩根财团,而摩根个人的资产也不过六千万美元,却能够帮助卡耐基实现个人财富超过四亿美金,帮助洛克菲勒突破十亿美元大关,这完全是华尔街的融资手段所表演的魔术。在这种资本力量的带领下,美国逐步从一个刚建国就背负六千万美元(当时的天文数字)债务的穷国,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体。
华尔街的魔术不仅在于为政府筹资,纳斯达克——很多科技企业的梦想之地,也为新经济中大量中小企业的创业提供了一个融资的平台。从1971年纳斯达克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开始,它已经帮助微软、思科、google、ebay等众多今天耳熟能详的高新技术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而中国的网络、携程等互联网企业也在纳斯达克登陆,品尝到了国际金融市场给初创企业带来的资本力量。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源于纳斯达克本身的宽松环境,公司只要过了12个月的存活期,就能够在纳斯达克上市。在此之前,其他的上市要求都极其严格,甚至说苛刻,对于初创企业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国内的上市要求最低要有连续三年的盈利)。而正是纳斯达克这样一种全新的交易平台的出现,让美国再一次在全球高新技术竞争中占得优势。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虽然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金融体系,有了自己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但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的股市尚有不足,并没能够承担一个国家加速发展的最大源泉,我们还是太依赖政府投资、吸引外资投资。我们的资本市场也没能够给创业公司带来真实的好处,虽然有了创业板,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成功,最后很多高新企业还是选择去国外上市,避免被国内的较为盲目的投资带来的波动所干扰。虽然中国的经济实力在这三十年有了飞速的提高,但是与此对应的制度建设和文化观念转型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需要一个健全成熟的投资市场,同时我们也需要民众形成投资的理性,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风。虽然现在的股市又一次沉寂了下去,没有了前几年的狂热。但以史为鉴,当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碎后的几年,美国的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行业导致房地产的价格飞涨,最后一连串的投机行为最后导致次贷危机,全球金融恐慌的历史尚未过去很久,中国却初现这种端倪。很难说历史是否会在中国重演,在房产泡沫破碎的那一天,不知道又会让中国的经济受到怎样的拖累,如果这个泡沫永远不被抹去,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来说是否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虽然华尔街有很多不成功,甚至很多人觉得非常黑暗,但作为全球第一的金融中心,全球相对最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之一,华尔街的历史值得我们去研究,其经验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当然还有更多的教训值得我们去反思。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必然会转移到亚洲,无论是上海、香港,抑或是新加坡,可能会逐步取代纽约成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到那个时候,我们又将如何利用好自己的金融地位,让我们国家的发展突破现在的模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值得我们这些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们关注和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