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价格机制引导资源配置吗
随着价格改革的推进,我国基本实现了价格管理从直接制定价格水平向建机制、强监管的转变,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成效不断显现。
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基本建立。中 央 政 府定价项目由约100项缩减为20项,地方定价项目也由平均100项缩减为平均45项。按照价值量测算,中 央、地 方政 府定价比重分别为1.45%、1.54%,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调动了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激发了创业创新活力。
民生领域“保基本”政策框架初步确立。紧密结合我国中低收入群体人数较多的国情,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探索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保障了群众基本生活。
㈡ 价格机制是为了引导资源配置吗
如果不存在价格机制稀缺资源的配置方式可以有计划配置,如改革开放前的各类票证就是例子。
㈢ 我国是否已找到一套非常成熟非常合理非常科学的资产定价方法能够对国有企业的
如果企业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15%,这个可以用来合理避税;
企业可以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入驻税收洼地,免征企业所得税,可以合理避税;
企业的员工薪资方面,可以部分薪资以现金的形式支付,也可以采取雇佣员工的形式,降低企业人力成本以及社保;
㈣ 如何理解科学均衡定价法及其核心
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也就是商品的市场供给量与市场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供给,超额供给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需求,超额需求使市场价格趋于上升直至均衡价格。因此,市场竞争使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
㈤ 制定政府指导价及政府定价实行合理价差的依据有( )。
A,B,C,D
答案解析:
[解析]
《价格法》第三章主要对政府的定价行为进行规范,提高政府制定价格的科学性。制定政府指导价及政府定价应当依据社会平均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社会承受能力,实行合理的差价。
㈥ 为保证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推进,央行在引导金融机构科学合理定价方面还有哪些措施
为保证实现货币政来策调自控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在前述利率形成与调控机制的基础上,人民银行还将采取综合措施,引导金融机构科学合理定价,维护公平定价秩序。
一是在一段时期内央行将继续公布存贷款基准利率。在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完全建立前,央行公布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仍可为金融机构利率定价提供重要参考。
二是发挥好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行业自律作用。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按照激励与约束并举的原则,优先赋予利率定价较好的金融机构更多产品创新,以及贷款基础利率(LPR)等市场利率报价资格,并对高息揽储、扰乱市场秩序的金融机构予以自律约束。
三是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定价行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并研究通过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差别化存款保险费率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科学合理定价。四是继续督促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练好“内功”,不断增强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更好地适应利率市场化环境。
㈦ 央行降息的2015年8月26日降息降准
继2015年6月28日央行同时降息降准后,央行于8月25日晚间再次宣布决定自2015年8月26日起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央行2015年第四次降息和第四次降准。
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75%;其他各档次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贷款利率的下调意味着还款负担的降低。此次调整后5年期以上房贷利率降为5.15%,个人住房公积金5年以上贷款利率为3.25%。 1、此次出台降息降准等组合措施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仍存在下行压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风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球金融市场近期也出现较大波动,需要更加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此次降低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主要目的是继续发挥好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11月以来,人民银行先后四次下调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持续下降。2015年7月份,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7%,自2011年以来首次回落至6%以下的水平,社会融资成本高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虽然近两个月CPI略有回升,但主要是受猪肉价格明显上涨等结构性因素影响,总体物价水平仍处于历史低位,也为再次使用价格工具进一步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供了条件。为此,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下调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促进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和各类市场利率继续下行,巩固前期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
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根据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适当提供长期流动性,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人民银行近期完善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报价机制,并对过去中间价与市场汇率的点差进行了校正,外汇市场在趋近均衡的过程中,也会引起流动性的波动,需要相应弥补所产生的流动性缺口,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此外,此次还额外降低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以及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为了引导相关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以及扩大消费的支持力度。
2、此次结合降息放开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继续保持一年期以内定期存款及活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不变?
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近年来,人民银行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并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除存款外的利率管制已全面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已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5倍,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存单正式发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不断健全,央行利率调控能力逐步增强,存款保险制度顺利推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更趋成熟。同时,当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处于低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充裕,市场利率上行压力相对较小,也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环境和时间窗口。
在此情况下,寓改革于调控之中,结合降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放开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随着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空间的进一步拓宽,既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加快经营模式转型,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也有利于促使资金价格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经济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此次继续保留一年期以内定期存款及活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不变,体现了按照“先长期、后短期”的基本顺序渐进式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改革思路,也与国际上的通行做法相一致。从国际经验看,按此顺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培育和锻炼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为最终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稳定金融机构的存款付息率和整体筹资成本,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对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放开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后,如何引导金融机构科学合理定价?
答:放开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后,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相关配套措施,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科学合理定价,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一是继续按现有期限档次公布存款基准利率。进一步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为金融机构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定价提供重要参考。二是完善利率调控和传导机制。进一步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增强利率调控能力。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培育,完善市场利率体系,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三是发挥行业自律管理作用。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进一步发挥好行业定价自律的重要作用,按照依法合规、激励与约束并举的原则,对利率定价较好的金融机构继续优先赋予更多市场定价权和产品创新权,扩大大额存单发行主体和同业存单投资范围;对存款利率超出合理水平、扰乱市场秩序的金融机构加以必要的自律约束。
4、近期央行提供流动性的操作有哪些?
答:央行提供流动性的渠道和工具较多,除降准外,近期央行还实施了扩大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增加市场流动性和可贷资金的举措。8月份以来,累计开展逆回购操作投放流动性5650亿元,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操作投放流动性600亿元。8月19日开展6个月期MLF操作1100亿元,利率3.35%,在增加市场流动性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继续通过PSL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改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7月末PSL余额为8464亿元,比年初增加4633亿元。为适时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以及适应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今年以来三次下调PSL资金利率,以加大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力度,促进降低融资成本。此外,央行继续通过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7月末,支农再贷款余额21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2亿元;支小再贷款余额6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54亿元;再贴现余额12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8亿元。
下一步,央行将继续密切监测流动性变化,综合运用各种工具组合适当调节流动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稳定运行,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从大数据魔镜的分析工具来看,对于采用商贷的购房者来说,此次利率调整后,按照商业贷款100万元、20年等额本息还款法,降息后如果按照基准利率,月供将减少139.82元,全年可减负1677.84元。
对于采用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购房者来说,此次利率调整后,按照住房公积金贷款100万元、20年等额本息还款法,降息后如果按照基准利率,月供将减少127.64元,全年可减负1531.68元。
对于采用公积金和商业混合贷款的购房者来说,如果此次利率调整后,按照公积金和商业贷款各贷50万元、20年等额本息还款法,降息后如果按照基准利率,月供将减少133.73元,全年可减负1604.76元。
㈧ 央行降息的2015年5月11日降息扩大存款上浮1.5倍
央行有关负责人就下调人民币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答记者问
1、此次进一步下调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此次进一步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重点就是要继续发挥好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行,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人民银行先后两次下调金融机构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持续下降,市场利率明显回落,社会融资成本整体有所降低。当前,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外部需求波动较大,我国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同时,国内物价水平总体处于低位,实际利率仍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为继续适当使用利率工具提供了空间。鉴于此,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5月1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2、此次结合降息进一步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至基准利率1.5倍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目前,我国除存款外的利率管制已全面放开,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不断扩大,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显著提升,分层有序、差异化竞争的存款利率定价格局基本形成,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逐步健全。同时,存款保险制度的顺利推出,以及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加快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市场利率趋于下行,实际上已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和时间窗口。为稳妥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银行决定结合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5倍。由于目前存款利率“一浮到顶”的机构数量已明显减少,预计金融机构基本不会用足这一上限。
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的进一步扩大,是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这不仅拓宽了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有利于进一步锻炼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促进其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最终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资金价格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推动形成符合均衡水平和客户意愿的储蓄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
3、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进一步扩大后,如何引导金融机构科学合理定价?
答:为引导金融机构科学合理定价,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人民银行将继续公布存贷款基准利率,进一步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为金融机构利率定价提供重要参考。同时,进一步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此外,人民银行还将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进一步发挥好对金融机构利率定价的行业自律作用,按照激励与约束并举的原则,对利率定价较好的金融机构继续优先赋予更多市场定价权和产品创新权;对存款利率超出合理水平、扰乱市场秩序的金融机构加以自律约束。
4、下一步人民银行在利率调控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还有哪些考虑?
答:此次结合降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重点是适应经济基本面的变动趋势,继续促进实际利率回归合理水平,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根据流动性供需、物价和经济形势等条件的变化进行适度调整,综合运用价量工具保持中性适度的货币环境,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同时,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推出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存单,不断拓宽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空间,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并不断增强中央银行利率调控能力和宏观调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