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投资 > 金融服务贸易人力资本

金融服务贸易人力资本

发布时间:2020-12-23 07:08:50

㈠ 决定珠江三角洲外资来源的主要因素是

决定珠江三角洲外资来源的主要因素是地理位置

㈡ 国际服务贸易的推荐书目

书 名: 国际服务贸易
作者:刘东升
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ISBN: 9787563817870
开本: 16开
定价: 25.00 元
内容简介
《国际服务贸易》内容简介: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我国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逐渐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目前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已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的10个,涉及共计160个小类中的100个。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电信服务、分销等在内的100个服务贸易部门已经陆续开放,外资进入的规模和比重也不断提高。金融服务业已成为利用外资规模最大的领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已超过120亿美元。具有全球竞争实力的外资银行、保险、商业、运输和电信巨头持续扩大在华投资和经营范围,使缺乏足够竞争力的国内服务业面临较大的结构调整压力。所以,熟悉国际游戏规则,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就成为我国服务业的首要任务。
服务贸易是服务业进步的标志。扩大服务贸易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善服务贸易国际收支,优化我国外贸出口的整体结构,而且对于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为此,我们编写了《国际服务贸易》一书,希望在完善国际服务贸易知识结构、熟悉国际服务贸易规则方面为读者提供帮助。该书可以作为高职生、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国际服务贸易工作和研究者的参考读物。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国际服务贸易概述.
第二章 国际服务贸易中的价值和价格
第三章 国际服务贸易政策
第四章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内容
第五章 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经营
第六章 国际服务贸易外包
第七章 当代国际服务贸易的国别格局
第八章 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 书 名: 国际服务贸易
作者:韩玉军
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1
ISBN: 9787811228076
开本: 16开
定价: 2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介绍了服务、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基本概念,并通过提出创立服务劳动价值论以及对服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的阐述,纠正了人们对“服务”一词的一些片面认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际服务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发展的特征与趋向,服务贸易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关系,国际服务贸易对传统理论的修正与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模型,科技、知识及人力资本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影响,国际服务贸易政策,《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与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等理论与政策问题,最后结合中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中国人世后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的情况,阐释了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秩序。
本书内容理论性较强,为了使分析更直观,注重用图表数据进行阐述,但由于使用了较多的数学推导与模型,故较适于作为大学本科高年级或研究生教材。
本教材获得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中国经济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韩玉军,1958年2月生于山东省沂南县,1987年获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国际贸易硕士学位,1997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国际服务贸易,WTO与国际经济法。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5部,担任主编、副主编的教材6部,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3项。
图书目录
第1章国际服务贸易概述
第2章服务劳动与服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第3章服务贸易与国际贸易理论
第4章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模型
第5章科技、知识及人力资本与国际服务贸易
第6章国际服务贸易政策
第7章《服务贸易总协定》与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
第8章 中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第9章中国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
第10章 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秩序
参考文献 作者:汪素芹主编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2011-8-1
版次:1页数:373
字数:482000
印刷时间:2011-8-1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印次:1
I S B N:9787566300935
包装:平装
内容简介
20世纪60年代,世界产业结构开始调整,服务业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心。目前,在全球的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已占60%以上,全球FDI总额的一半以上流向了服务业,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69%。与服务业快速发展相适应,国际服务贸易也以超过货物贸易的速度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与当今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特征。
目录
第一篇理论政策
第一章服务、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概述
第一节服务及服务产品
第二节服务业及其分类
第三节国际服务贸易及其发展历程
第四节国际服务贸易分类与统计
第二章国际服务贸易基本理论
第一节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节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及其在服务贸易中的运用
第三节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服务贸易
第三章国际服务贸易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
第二节服务贸易的经济效应
第三节服务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
第四章国际服务贸易政策
第一节国际服务贸易政策概述
第二节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政策
第三节国际服务贸易保护政策
第五章服务贸易总协定与区域性协议
第一节服务贸易总协定
第二节服务贸易后续谈判
第三节服务贸易区域性协议
第二篇行业贸易
第六章运输和旅游服务贸易
第一节运输服务贸易
第二节旅游服务贸易
第七章金融服务贸易
第一节保险服务贸易
第二节银行服务贸易
第八章通讯、信息及技术服务贸易
第一节通讯服务贸易
第二节信息服务贸易
第三节技术服务贸易
第九章专业、咨询服务贸易
第一节专业服务贸易概述
第二节咨询服务贸易
第三节其他服务贸易
第十章国际服务外包
第一节服务外包概述
第二节服务外包理论依据
第三节国际服务外包对发包国与承接国作用
第四节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第三篇贸易格局
第十一章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格局
第一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格局
第二节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格局
第三节国际服务贸易格局发展趋势
第十二章主要经济体的服务贸易
第一节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
第二节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服务贸易
第三节主要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
第十三章中国服务贸易
第一节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概况
第二节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
第三节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11月1日)
丛书名:21世纪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列
平装: 345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309057619
条形码: 9787309057614
商品尺寸: 24.5 x 18.6 x 1.7 cm
商品重量: 599 g
品牌: 复旦大学出版社
定价:35.00元
内容简介
《国际服务贸易学》以独特的分析视角、系统的逻辑思路和全新的内容结构,深入探讨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理论与政策。全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全面描述服务业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特征事实与基本背景,并介绍学科及理论发展简史以及《国际服务贸易学》的内容结构安排。第二章讨论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所有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作为《国际服务贸易学》内容展开的概念基础。第三章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服务业进行分析。《国际服务贸易学》第四章到第六章按照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顺序,将国际服务贸易纳入到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框架,即第四章讨论传统贸易理论(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对国际服务贸易的适用性;第五章在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的分析框架内讨论国际服务贸易问题;第六章运用“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的基本思想与分析框架来分析服务外包、服务业FDI与跨国公司等问题。最后两章分别讨论国际服务贸易政策以及国际服务贸易的多边制度。
《国际服务贸易学》的适用对象为经济管理类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同时也可作为相关研究领域理论研究者的参考用书。
编辑推荐
本书以独特的分析视角、系统的逻辑思路和全新的内容结构,深入探讨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理论与政策。全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全面描述服务业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特征事实与基本背景,并介绍学科及理论发展简史以及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第二章讨论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所有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作为本书内容展开的概念基础。第三章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服务业进行分析。本书第四章到第六章按照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顺序,将国际服务贸易纳入到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框架,即第四章讨论传统贸易理论(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对国际服务贸易的适用性;第五章在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的分析框架内讨论国际服务贸易问题;第六章运用“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的基本思想与分析框架来分析服务外包、服务业FDI与跨国公司等问题。最后两章分别讨论国际服务贸易政策以及国际服务贸易的多边制度。
本书的适用对象为经济管理类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同时也可作为相关研究领域理论研究者的参考用书。

㈢ 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各包括哪些

生产性服务业据香港贸易发展局认为生产者服务包括专业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服务以及与贸易相关的服务。

主要包括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这几类服务行业。

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纲要》)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

生活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主要包括餐饮业、住宿业、家政服务业、洗染业、美发美容业、沐浴业、人像摄影业、维修服务业和再生资源回收业等服务业态。

(3)金融服务贸易人力资本扩展阅读: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

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生活性服务业是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它直接向居民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其产品、服务用于解决消费者生活中(非生产中)的各种需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生产性服务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生活性服务业

㈣ 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服务贸易总量分析
在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从规模来看,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917亿美元,24年间增幅超过43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增长到3.6%。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6的第8位。从服务贸易增长率看,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增长率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增长趋势,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06年中国服务出口年增长率达24%,远高于美国的10%,英国的11%,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所占GDP的比重相当低。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而我国2006年仅为39%。
2、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分析。根据1997-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分项目情况统计数据,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三大主要部门。旅游服务出口比重一直居于首位。其他商业服务出口从1997-2005年一直占服务出口比重的第二位,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的31.3%下降到2006年的21.5%,2006年位居第三位。运输服务2006年比重达23%,跃居第二位。此外,咨询业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占比达8.6%。其他服务部门出口比重较低。
服务贸易进口结构分析。根据1997-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分项目情况统计数据,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三大主要部门,其中运输服务进口表现为先降后升的趋势,2003年跃居第一位,成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第一大部门,2006年占比达34.3%。旅游服务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自1997年29.3%升至2000年36.6%的高位,又降至2006年的24.2%,为第二大服务进口部门。其他商业服务所占比重在10.7%-21.3%之间波动。值得注意的是保险、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它们所占比重分别达8.8%、8.4%、6.6%。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中国服务贸易都以传统的旅游、运输等行业作为支撑,其主要属于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资本密集型服务如航空、通讯、建筑以及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如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部门对中国服务贸易的贡献微弱,中国的服务贸易仍以传统的落后方式增长。第二,中国传统服务部门如运输部门的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逆差额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随着货物贸易的迅猛发展,运输服务需求量不断增加,中国运输部门尤其是航空运输在质量和价格方面与欧美一些大运输公司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第三,现代服务产品的需求迅速扩大,而中国在这些行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需求,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应对国际服务业对中国服务业冲击的需要,也是满足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二、制约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原因
中国服务业落后制约了服务贸易发展尽管中国服务贸易相对增长较快,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份额在不断扩大。
相对于国民收入水平而言,中国服务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较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60%,美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了72%有些发展中国家的比重也达到了64%(巴西),而同年中国的这一比重只有33.2%,2006年也只达到39.4%,2001年至2006年一直徘徊在40%左右。
中国服务业落后直接导致服务出口缺乏竞争力,从而造成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滞后于货物贸易。中国服务业落后是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等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必然导致较低水平的服务需求。
三、当今国际分工格局不利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
国际分工及其格局的形成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发展。2、国际生产关系制约了国际分工发展的方向和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因此,当今国际分工格局由生产力先进国家决定,水平分工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占主导地位,该格局首先符合先进国家利益,后进国家也可能取得一定程度收益,但与先进国家的收益比是不对称、不平等的。而后进国家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分工以垂直分工为主,当代国际分工的重要特征之一:先进国家主要从事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而后进国家则集中于产品的生产,它强化了分工参与者之间的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在这种分工格局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有掠夺性与强制性,发展中国家只有被迫迎合这种分工格局才可能获得发展机会,因此,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滞后是正常的。
四、人力资本投入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人力资本是指人们在学校教育、培训、医疗保健、迁移和信息取得等方面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而且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首先,人力资本造成各国服务业生产技术及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为以各国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为基础的服务业中不同部门之间的贸易(部门间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亚产业间贸易。
其次,人力资本的作用导致服务的生产通常存在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的存在导致服务业中相同部门之间的贸易(部门内服务贸易)成为可能--亚产业内贸易。
再者,从需求的角度看,人力资本与收入高度相关,收入与需求密切相连,服务需求量的放大和需求结构的多样化,成为服务贸易量扩大和贸易模式多元化的推动力。
五、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落后,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中国第三产业规模和比重较小,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部门、种类和设施尚不健全。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稳步推进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消费比重。培育生产者服务市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强产业链的连锁作用,加大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力度,完善交通、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推动技术和服务创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2、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民族文化等服务贸易出口;充分利用外资,利用外资企业在新型服务贸易部门的示范、人员培训和产业前后向关联等途径实现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3、积极培育国内服务外包市场
一是要积极稳妥地开放服务市场,放宽对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的限制,为跨国企业来我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创造条件。二是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专门政策措施,进行外包企业认定,仿照给予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政策,为外包企业提供低息信贷,减免企业开展离岸外包的所得税和营业税,对用于提供外包所需的进口设备可以免征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三是积极推进服务外包商务环境建设。
六、建立和谐均衡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在当今这个全球相互依赖的世界上,更为均衡的经济秩序,将使所有的国家受益。当代有2/3的人生活在低发展和越来越落后的国家里,有1/4的人营养不良和失业。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经济系统是岌岌可危的。更为均衡的秩序致力于弱化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冲突和矛盾,致力于资源分配、资金流动、市场分割和利益共享方面,促成南北之间、东西之间的更加公平合理。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从全球化中获益的机会;应当以诚信为基础,以此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为经济和社会活动有序地开展提供保障;应当以合作为途径,各国之间取长补短,互利互惠,发达国家应该做出更大的让步以促进发展在国家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为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增长创造更大的空间;应当以发展为核心,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与促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优化。
七、制定和完善服务贸易立法
由于许多服务业如运输、通讯、金融、保险与医疗、教育等部门涉及一个国家的基础结构;同时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服务贸易逆差扩大问题,因此,一方面致力于振兴我国服务业并积极推进出口,另一方面对国内新兴服务业予以一定的保护。按WTO 规则建立我国服务贸易竞争规则发展服务贸易, 应尽快制定和完善既符合我国实际又不违背服务贸易总协定和WTO 规则的法律法规。
八、强化政府职能,优化服务业市场秩序
首先,要加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制定措施,加大对服务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各种经济形式对服务业进行投资,以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改善国内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从总体上提高国内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其次,要大力推进服务业技术进步,加快科技手段在服务领域的应用。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投资力度。第三,要改善服务供给。打破国家对一些服务业如银行、保险、电讯等服务业的垄断,允许国内非公有制形式对这些行业的投资或参与经营,鼓励国内民营资本涉足这些服务领域,并强化竞争机制。

㈤ 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

服务贸易的分类

(一)民间分类
由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许多经济学家和国际经济组组织为了分析方便和研究的需要,从各自选择的角度对国际服务贸易进行划分,下面对有代表性和影响的分类加以扼要评述。
1.以“移动”为标准
R· M·期特恩在1987年所著的《国际贸易》一书中,将国际服务贸易接服务是否在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移动分为4类:
(l)分离式服务。它是指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国与国之间不需要移动而实现的服务。运输服务是分离式服务的典型例子。如民用航空运输服务,一家航空公司可以为另一国家的居民提供服务,但并不需要将这家航空公司搬到国外去,也不必要求顾客到这家航空公司所在国去接受服务。
(2)需要者所在地服务。它是指服务的提供者转移后产生的服务,一般要求服务的提供者需要与服务使用者在地理上毗邻、接近。银行、金融、保险服务是这类服务的典型代表。例如,一英国银行要想占有日本的小额银行业务市场份额,它必须在日本开设分支机构,这就要求在国与国之间存在着资本和劳动力的移动,也是一种投资形式。
(3)提供者所在地服务。它是指服务的提供者在本国国内为外籍居民和法人提供的服务,一般要求服务消费者跨国界接受服务。国际旅游、教育、医疗属于这一类服务贸易。例如,外国游客到中国的长城、桂林等游览接受中国旅行服务。此时,服务提供者并不跨越国界向服务消费者出口服务,对服务提供者而言,也不存在生产要素的移动。
(4)流动的服务。它是指服务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相互移动所接受和提供的服务,服务的提供者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并利用分支机构向第三国的居民或企业提供服务。如上述的设在意大利的一家美国旅游公司在意大利为德国游客提供服务。流动式服务要求服务的消费者和提供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移动。
这种分类方法以“移动”作为划分国际服务贸易类型的核心,其本质涉及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间的移动问题。由于这种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往往涉及到各国国内立法或地区性法律的限制,并涉及到在需求者所在国的开业权问题,因此,研究这类问题用这种分类方法比较合适。不过这种服务分类存在着难以准确、彻底地将服务贸易进行划分的缺陷,如上述在各国间相互开业提供的旅游服务就很难加以划分。
2.以行业为标准。
鉴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特点,一些经济学家以服务行业各部门的活动为中心,将服务贸易分为7大类:
(1)银行和金融服务。银行和金融服务是服务贸易中较重要的部门,其范围包括:a.零星银行业服务,例如储蓄、贷款、银行咨询服务等。b.企业金融服务,如金融管理、财务、会计、审计、追加资本与投资管理等。c.与保险有关的金融服务。d.银行间服务,如货币市场交易、清算和结算业务等。e.国际金融服务,如外汇贸易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服务的国际化,在金融服务贸易中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银行系统外部增加金融中介,国际金融市场的管制逐渐放松,金融机构扩大业务范围,权力越来越大,在金融活动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外汇管制也逐步放宽,所有这一切都大大推动了金融业的服务贸易。
(2)保险服务。保险服务其职能是为保险单持有者提供特定时期内对特定风险的防范及其相关的服务。如风险分析、损害预测咨询和投资程序。保险服务贸易既包括非确定的保险者,也包括常设保险公司的国际交换。目前,保险服务贸易主要体现在常设保险公司的业务。
(3)国际旅游和旅行服务。旅游服务贸易为国内外的旅行者提供旅游服务,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主要指为国外旅行者提供旅游服务。旅游贸易包括个人的旅游活动,也包括旅游企业的活动。其范围涉及旅行社和各种旅游设施及客运、餐饮供应、食品等,它与建筑工程承包、保险和数据处理等服务有直接联系,它与国际空运的联系极其密切。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比重较大。
(4)空运和港口运输服务。空运与港口运输服务是一种古老的服务贸易项目,一般的货物由班轮、集装箱货轮、定程或定期租轮运输,特殊的商品通过航空、邮购、陆上运输。港口服务与空运服务密不可分,它包括港口货物装卸及搬运服务。
(5)建筑和工程服务。这类服务包括基础研究、工程项目建设、维修和运营过程的服务。其中还涉及包括农业工程和矿业工程的基础设施和仪器仪表的生产和服务、专业咨询服务和与劳动力移动有关的服务。这类服务贸易一般要受到各国国内开业权的限制,并与经济波动、政策和各国产业政策、投资规划等引起的波动有密切关系。政府部门是这类服务的主要雇主,这类服务一般涉及政府的基础设施与公共部门投资项目。
(6)专业(职业)服务。这类服务主要包括律师、医生、会计师、艺术家等自由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的服务,以及在工程、咨询和广告业中的专业技术服务,国际专业(职业)服务贸易的层次性较强,在不同层次交易水平不同。目前主要有以下层次:a.由个人承担的专业服务;b.由国际专业服务企业承担的专业服务;C.作为国际多边集团经营的一部分专业服务;d.发达国家雇用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承包工程项目的专业服务。
专业服务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的交换进行,也可通过间接的销售渠道,如电信渠道进行交换,或通过某些机构、联盟或在海外的常驻代表把这种服务提供给消费者。专业服务的发展较迅速。
(7)信息、计算机与通信服务。这类服务涉及3个主要方式:
a.计算机信息服务。如数据搜集服务、建立数据库和数据接口服务,并通过数据接口在电信网络中进行数据信息的传输等。b.计算机服务。如数据处理服务,服务提供者使用自己的计算机设备满足用户的数据处理要求,并向服务消费者提供通用软件包和专用软件等。c.电信服务。包括基础电信服务,如电报、电话、电传等,以及综合业务数据网提供的智能化的电信服务等。电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受电信基础设施的影响。发达国家这类服务占有绝对优势。
上述分类方法以“行业”为核心,其本质涉及输出业务的范围和供求双方业务的深度和广度。各国生产要素在海外活动的收益和范围体现在各国出口的各种服务之中,所以,提供的服务范围越广泛,服务分工越细,供应方的收益也越大。从这种角度分析,采用这类分类方法是比较合适的。这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小组的划分有类似之处。
3.以生产过程为标准
(l)生产前服务。这种分类方法根据服务与生产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将服务贸易分为生产前服务、生产服务和生产后服务。
生产前服务主要涉及市场调研和可行性研究等。这类服务在生产过程开始前完成,对生产规模及制造过程均有重要影响。
(2)生产服务。生产服务主要指在产品生产或制造过程中为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的服务,如企业内部质量管理、软件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过程之间的各种服务等。
(3)生产后服务。这种服务是联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服务,如广告、营销服务、包装与运输服务等。通过这种服务,企业与市场进行接触,便于研究产品是否适销、设计是否需要改进、包装是否满足消费者需求等。
这种以“生产”为核心划分的国际服务贸易,其本质涉及到应用高新技术提高生产力的问题,并为产品的生产者进行生产前和生产后的服务协调提供重要依据。这使生产者能够对国际市场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以便改进生产工艺,进行新的设计或引人新的服务,最终生产出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因此,从提高生产力为中心进行的这种分类是有一定意义的。
4.以要素密集度为标准
沿袭商品贸易中所密集使用某种生产要素的特点,有的经济学家按照服务贸易中对资本、技术、劳动力投人要求的密集程度,将服务贸易分为:
(l)资本密集型服务。这类服务包括空运、通信、工程建设服务等。
(2)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这类服务包括银行、金融,法律、会计、审计、信息服务等。
(3)劳动密集型服务。这类服务包括旅游、建筑、维修、消费服务等。
这种分类以生产要素密集程度为核心,涉及产品或服务竞争中生产要素,尤其是当代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问题。发达国家资本雄厚,科技水平高,研究与开发能力强,它们主要从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如金融、银行、保险、信息、工程建设、技术咨询等。这类服务附加值高,产出大。相反,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技术开发能力差,技术水平低,一般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如旅游、种植业、建筑业及劳务输出等。这类服务附加值低、产出小。因此,这种服务贸易分类方法从生产要素的充分合理使用以及各国以生产要素为中心的竞争力分析,是有一定价值的。不过,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资本要素的结合更加密切,在商品和服务中对要素的密集程度的分类并不是十分严格,也很难加以准确无误地区别,更不可能制订一个划分标准。
5.以商品为标准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期间,1988年6月谈判小组曾经提出依据服务在商品中的属性进行服务贸易分类,据此服务贸易分为:
(1)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服务。这类服务以商品或实物形式体现,例如:电影、电视、音响、书籍、计算机及专用数据处理与传输装置等。
(2)对商品实物具有补充作用的服务。这类服务对商品价值的实现具有补充、辅助功能,例如:商品储运、财务管理、广告宣传等。
(3)对商品实物形态具有替代功能的服务。这类服务伴随有形商品的移动,但又不是一般的商品贸易,不像商品贸易实现了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只是向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例如技术贸易中的特许经营、设备和金融租赁及设备的维修等。
(4)具有商品属性却与其它商品无关联的服务。这类服务具有商品属性,其销售并不需要其他商品补充才能实现,例如通讯、数据处理、旅游、旅馆和饭店服务等。
这种分类将服务与商品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事实上,从理论上承认“服务”与“商品”一样,既存在使用价值,也存在价值。与商品同样能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作出贡献。服务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有不同于商品的“无形性”,但是,这种“无形性”也可以在一定形式下以商品形式体现。
6.按是否伴随有形商品贸易为标准
(l)国际追加服务。国际追加服务指服务是伴随商品实体出口而进行的贸易。对消费者而言,商品实体本身是其购买和消费的核心效用,服务则是提供或满足了某种追加的效用。在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和渗透的情况下,这种追加服务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特别是所需核心效用的选择是具有深远影响的。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商品价格之间的竞争为主要竞争手段,市场竞争主要是以产品的质量、优质的技术服务、良好的售后服务和多种营销策略取胜。而消费者的消费满足也不仅限于商品实物形态的消费所可能给他带来的效用。消费者更加重视产品的功能、技术服务、商品消费过程或消费后的荣誉感、成就感、精神需求的满足。
与此同时,科技对生产的影响也使“生产要素”的内涵不仅局限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在生产要素的范围不断扩大后,各种名目繁多的追加服务,如知识密集型服务、信息密集型服务、研究与开发型服务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也被广泛应用于有形商品生产的各个阶段。例如,在有形商品开始生产之前,要求有先行的追加服务投人,包括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筹集、市场调研、产品设计等。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要求有与产品生产过程融为一体的追加服务投人。如质量控制和检验、设备租赁、后期原材料供给、设备维修等。并要求有与生产过程同时并行的追加服务投入,如财务会计、人事管理与培训、信息和图书资料等软件的收集整理与应用、不动产管理、法律、保险、通信、卫生、安全保障及职工后勤服务、公共服务等。在产品生产后与消费者见面的环节中,亦需要相应的追加服务投人,如广告、运输、商品使用指南、售后服务等。
追加服务有的很难从某一特定生产阶段相脱离,只能与一定比例的生产要素相接合,完全附属于有形商品价值实体之中,不能形成独立的交换对象。也有的追加服务虽与有形商品贸易有关,但可以独立于某种有形商品而成为独立的交易对象。不过,各类追加服务一般都是相互依存而结合为一个一体化的服务网络。随着经济服务化的发展,生产厂商提供的追加服务越来越成为其非价格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追加服务中,相对较为重要的是国际交通、运输和国际邮电通信。它们对于各国社会分工、改善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克服静态比较劣势、促进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不断采用现今的科学技术,促使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缩短了经济活动的时空距离,消除了许多障碍,为全球经济的增长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内容。
(2)国际核心服务。国际核心服务指与有形商品的生产和贸易无关,它是作为消费者单独所购买的、能为消费者提供核心效用的一种服务。
国际核心服务根据消费者与服务提供者距离远近可分为:
a.面对面型国际核心服务。指服务供给者与消费者双方实际接触才能实现的服务。实际接触方式可以是供给者流向消费者,可以是消费者流向供给者,或是供给者与消费者双方的双向流动。面对面型国际核心服务伴随着生产要素中的人员和资本的跨国界移动。例如,金融业的输出存在资本跨国界移动。许多发达国家的国际金融联合企业,如美国花旗银行,通过供给者移动与服务消费者的接触,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并凭借电子化和信息化的技术将业务范围延伸向国际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国际旅游服务则是主要伴随人力资本跨国界移动而形成的一种面对面核心服务。近10年来,国际旅游服务的出口总额增长较快。这主要依赖于在科技基础上建立的国际旅游服务网络。
b.远距离国际核心服务。它不需要服务供给者与消费者实际接触,一般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方可实现跨国界服务。例如,通过通信卫星作为载体传递进行的国际视听服务,其中包括国际新闻报导、国际问题活动和传真业务等。
远距离国际核心服务中国际金融服务在国际资本移动加快的推动下,加之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将计算机、遥控电信技术等应用于银行业。一个由电脑数据处理、电子信息传递和电子资金转帐系统为标志的金融服务体系已经形成。自动出纳机的普及、利用计算机转帐或信用卡代替往年的支票等都加速了国际资本移动的速度。因而为远距离国际金融服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国际金融服务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也逐渐增大。
(二)世贸组织的分类
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小组在乌拉圭回合中期审评会议后,加快了服务贸易谈判进程,并在对以商品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服务贸易统计和服务贸易部门开放的要求。在征求各谈判方的提案和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部门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方法,将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分别如下:
1.商业性服务
指在商业活动中涉及的服务交换活动,服务贸易谈判小组列出的6类这种服务,其中既包括个人消费的服务,也包括企业和政府消费的服务。
(l)专业性(包括咨询)服务。专业性服务涉及的范围包括法律服务;工程设计服务;旅游机构提供服务;城市规划与环保服务;公共关系服务等;专业性服务中包括涉及上述服务项目的有关咨询服务活动;安装及装配工程服务(不包括建筑工程服务),如设备的安装、装配服务;设备的维修服务,指除固定建筑物以外的一切设备的维修服务,例如成套设备的定期维修、机车的检修、汽车等运输设备的维修等。
(2)计算机及相关服务。这类服务包括计算机硬件安装的咨询服务、软件开发与执行服务、数据处理服务、数据库服务及其他。
(3)研究与开发服务。这类服务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类学中的研究与开发服务、在纪律结束下的研究与开发服务。
(4)不动产服务。指不动产范围内的服务交换,但是不包含土地的租赁服务。
(5)设备租赁服务。主要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如汽车、卡车、飞机、船舶等,和非交通运输设备,如计算机、娱乐设备等的租赁服务。但是,不包括其中有可能涉及的操作人员的雇用或所需人员的培训服务。
(6)其他服务。指生物工艺学服务;翻译服务;展览管理服务;广告服务;市场研究及公众观点调查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与人类相关的咨询服务;技术检测及分析服务;与农、林、牧、采掘业、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与能源分销相关的服务;人员的安置与提供服务;调查与保安服务;与科技相关的服务;建筑物清洁服务;摄影服务;包装服务;印刷、出版服务;会议服务;其他服务等等。
2.通讯服务
通讯服务主要指所有有关信息产品、操作、储存设备和软件功能等服务。通信服务由公共通信部门、信息服务部门、关系密切的企业集团和私人企业间进行信息转接和服务提供。主要包括:邮电服务;信使服务;电信服务,其中包 含电话、电报、数据传输、电传、传真。视听服务,包括收音机及电视广播服务。其他电信服务。
3.建筑服务
建筑服务主要指工程建筑从设计、选址到施工的整个服务过程。具体包括:选址服务,涉及建筑物的选址;国内工程建筑项目,如桥梁,港口、公路等的地址选择等;建筑物的安装及装配工程;工程项目施工建筑;固定建筑物的维修服务;其他服务。
4.销售服务
指产品销售过程中的服务交换。主要包括:商业销售,主要指批发业务;零售服务;与销售有关的代理费用及佣金等;特许经营服务;其他销售服务。
5.教育服务
指各国间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和其他教育中的服务交往。如互派留学生、访问学者等。
6.环境服务
指污水处理服务;废物处理服务;卫生及相似服务等。
7.金融服务
主要指银行和保险业及相关的金融服务活动。包括:①银行及相关的服务;银行存款服务;与金融市场运行管理有关的服务;贷款服务;其他贷款服务;与债券市场有关的服务,主要涉及经纪业、股票发行和注册管理、有价证券管理等;附属于金融中介的其他服务,包括贷款经纪、金融咨询、外汇兑换服务等。②保险服务;货物运输保险,其中含海运、航空运输及陆路运输中的货物运输保险等;非货物运输保险。具体包括人寿保险、养老金或年金保险、伤残及医疗费用保险、财产保险服务、债务保险服务;附属于保险的服务。例如保险经纪业、保险类别咨询、保险统计和数据服务;再保险服务。
8.健康及社会服务
主要指医疗服务、其他与人类健康相关服务;社会服务等。
9.旅游及相关服务
指旅馆、饭店提供的住宿、餐饮服务、膳食服务及相关的服务;旅行社及导游服务。
10.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
指不包括广播、电影、电视在内的一切文化、娱乐、新闻、图书馆、体育服务,如文化交流、文艺演出等。
11.交通运输服务
主要包括:货物运输服务,如航空运输、海洋运输、铁路运输、管道运输、内河和沿海运输、公路运输服务,也包括航天发射以及运输服务,如卫星发射等;客运服务;船舶服务(包括船员雇用);附属于交通运输的服务。主要指报关行、货物装卸、仓储、港口服务、起航前查验服务等。
12.其他服务
(三)IMF的分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将服务贸易分为:
1.民间服务(或称商业性服务)
系指197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的《国际收支手册》中的货运;其他运输、客运、港口服务等;旅游;其他民间服务和收益;进二步分类如下:①货运:运费、货物保险费及其他费用;②客运:旅客运费及有关费用;③港口服务;船公司及其雇员在港口的商品和服务的花费及租用费;④旅游:在境外停留不到一年的旅游者对商品和服务的花费(不包括运费);⑤劳务收人:本国居民的工资和薪水;⑤所有权收益:版权和许可证收益;①其他民间服务:通信、广告非货物保险、经纪人、管理、租赁、出版、维修、商业、职业和技术服务。
一般我们把劳务收人、所有权收益、其他民间服务统称其它民间服务和收益。
2.投资收益
指国与国之间因资本的借贷或投资等所产生的利息、股息、利润的汇出或汇回所产生的收人与支出。
3.其他政府服务和收益
指不列人上述各项的涉及政府的服务和收益
4.不偿还的转移
指因属单方面的(或片面的)、无对等的收支,即意味着资金在国际间移动后,并不产生归还或偿还的问题。因而,又称单方面转移。一般指单方面的汇款、年金、赠与等。根据单方面转移的不同接受对象,又分为私人转移与政府转移两大类。政府转移主要指政府间的无偿经济技术或军事援助、战争赔款、外债的自愿减免、政府对国际机构缴纳的行政费用以及赠与等收人与支出。
私人转移主要指以下几类:
汇款:包括侨民汇款、慈善性质汇款、财产继承款等。主要指侨民汇款,如一个国家长期在外国居住的侨民汇回本国的款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侨民,从本国汇出的款项等。
年金:指从外国取得或对外国支付的养老金、奖金等。
赠与:指教会、教育基金、慈善团体对国外的赠与,以及政府无偿援助等。
综上所述,无论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与分类从何种角度出发,国际服务贸易都存在着人员、资本、信息以不同形式的跨国界移动,或在一定形式下存在于商品跨国界移动中。

㈥ 金融市场发展的利弊分析

金融海啸与救市成本美国众议院终于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但这个方案已不是7000亿美元了,而是加码成了8500亿美元。上星期众议院第一次投票否决了7000亿美元方案后,白宫将此方案作了修改,加码1500亿美元再送到参议院表决,获得大比例通过后再送到众议院表决,所增加的1500亿美元是向老百姓派糖,果然获得了参众两院的支持,因为7000亿美元只是用来购买华尔街的不良资产,老百姓分不到甜头,自然有部分议员不高兴。现在争取到的1500亿美元派糖给选民,议员们就改变了初衷,投票赞成了。布什为什么不早点想到“派糖”的方案,导致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被众议院否决,致使道指狂跌777点。 上周五85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通过前,道指回升了300多点,通过后,反而急转直下,收市时下跌了157点,振幅近500点。大家期待的救市方案获得通过,美国股市反而大跌,这可理解为趁利好消息出货,也可以解释为市场担心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救不了市。受美股下跌的影响,昨天亚太股市全面下跌且跌幅都很大,恒指跌了879点,跌幅约为5%。众多下跌股市中也包括黄金周之后的内地股市,昨天上证指数跌了5%以上,跌幅超过港股,或许这是继上周周边股市大跌后的补跌。昨天内地股市在政府救市之后第一次大调整,政府是在上证指数最低跌至1802点时出手的,大盘很快反弹了近500点,昨天的下跌可看作是正常的调整。7000亿美元肯定不够,但作用也不小,而且也可以说是对症下药。目前全球金融海啸,归根寻源,是最原始的按揭抵押证券出了事,投资银行将这些按揭抵押证券层层包装,通过杠杆不断放大,终于演变成金融海啸。现在,7000亿美元主要是用来购买这些按揭抵押证券,期望能使市场对这些按揭抵押证券所衍生的产品重树信心。此外,新方案将银行存款的保险额由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可以避免银行出现挤兑现象。25万美元不是小数目,可以保障绝大多数存户的利益,令这些存户不致一有风吹草动就到银行排队提款。救市方案通过后,美国财长还得进一步制订收购这些不良资产的方法和价格,这才是关键所在。价格太低,银行只能得到一些残渣;价格太高,7000亿美元肯定不够用。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考验着全球经济,也考验着中国PE的发展。业内人士在日前举行的“PE北京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PE市场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在国际市场不好的时候,可能正是我国PE快速发展的时机,要抓住金融动荡中的机会。发展方兴未艾北京PE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产权交易所总裁熊焰指出,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中国市场的高成长吸引了大批外国股权投资基金来中国投资,中国已成为全球股权投资基金增速最快的国家。同时,随着中国民间资本的成长和政策法规环境的不断完善,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也蓬勃发展起来。推荐阅读巴菲特自述:我怎么选股,我凭什么选股 三中全会:保市场稳定独家:中金18大客户华尔街秘密 机构上周做空:净流出68.4亿 本周股评家最看好:中国平安 深发展三季度业绩预增80% 地产龙头前三季齐发病危通知书 4季度是自救的最后机会 北京PE协会副会长、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指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表现出极大兴趣,中国正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很多资金以私募股权的方式进入到中国来。PE在中国发展的势头方兴未艾,但基础还很差,中国对私募股权投资有大量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PE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对PE的需求更加旺盛;中国也有很多人对PE行业很有兴趣,但对整个行业还没有经验,PE行业的发展有很大潜力。在危机中抓住机会熊焰指出,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华尔街全面爆发,并迅速波及到欧洲乃至全世界,全球金融产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中国金融行业虽未受到像美国那样直接的冲击,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深入的今天,中国也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如何能够顺利度过这场金融危机,成为摆在每个PE机构面前无法回避的严肃话题,如何在危机当前经受住考验并抓住机会取得发展,是中国PE行业必须深思与面对的课题。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创投市场的间接影响已经显现出来,创业投资专门研究机构EZCapital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9月中国市场已披露3家投资公司募集设立新人民币基金,涉及金额39亿元,相比8月份资本募集情况,9月份募集基金数量和资本金额呈现快速下降趋势,直逼今年最低的1月份;并且,本月没有外资背景的基金成立。北京PE协会副会长、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田溯宁指出,在未来尤其是经济遇到挑战时,行业整合会越来越多,PE要承担起整合行业价值链的作用。虽然国际经济形势很不明朗,但中国未来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别人的危险恰好是我们的机会,要抓住机会。PE应与企业一起走向海外参与股权收购,把西方核心技术和知识体系引入进来,使产业升级进一步加快。赵令欢指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但由于中国仍处于国际化的早期阶段,受到的冲击相对小一些,中国条件比其他国家要好得多,要抓住机会,主动出击。虽然现在PE在国内融资、退出都变得更加困难,但可能正是投资的好机会,“越是经济下行时,企业定价可能更合理,介入的机会反而会出现;而在市场过热时,由于价格较高反而不容易进入。”很多PE可能会受益于此次市场的修正,冷静看待市场的发展。促进PE发展田溯宁建议,要抓住机会推进改革,促进PE的发展,“尽快从政策法规上促进PE的发展,外部困难时正是改革的好时机。”推动保险、社保、企业年金成为合格的有限合伙人。熊焰指出,为了建立股权投资基金内行业自律监管机制,加强业内人士与监管机构的沟通,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维护行业人士合法权益,加强境内外PE从业者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的发展,2008年6月,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正式成立。而针对业内普遍关心的双重征税问题,北京将出台政策避免对PE双重征税,鼓励和支持PE发展。北京市金融办任雪丹处长表示,北京市发改委、金融办会同有关部门正积极研究促进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政策,该政策已准备上报市政府,应该不会有大的改变。为促进中国PE行业的发展,为境内外的PE机构搭建起一个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对话平台,北京市金融办、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筹)、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等主办的“PE北京论坛”将于11月9日至11日举办。

㈦ 求高手,文献综述翻译,中译英。(请勿用翻译软件,谢谢!)

Along with the world globalization, service trad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share of constantly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trade in financial service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banking instr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nancial in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in services will occupy more share of trade. So a country banking service trad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financial service trade competitiven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also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financial service trade. Research on service trade banking is number not much, much to the overall financial service trade as an object of study for theoretical discussi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ineteen eighties began to formally study on trade in financial services, but the reference is very little, so far on what kind of trade theory applies to trade in financial service still exist many different viewpoints. Of which there are:
(1) the endogenous comparative advantage model
This view that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can be obtained through investment in innov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 or artificially created acquired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ital accumulation,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reasonable system decision. Australia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cholar Moshiria.F (1994) using cross-section data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financial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some basic factor endowmen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ervices suppl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se factors are the bank's international asset scale, physical and human capital,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the R&D number).
(2) the economies of scale model
Ter Wengel Jan of the Vrije University Amsterdam 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1995) analysis of 141 countries bilateral trade mode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financial services", focusing on tes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different trade theory, analysis of the source of the bank's financial instry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economies of scale can best explain the international banking to the representative office, branch, subsidiary three commercial presence provides international service agent. This theor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since the nineteen ninties banking inter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boom is caused by bankers to seek economies of scale.
(3) mixed pattern of trade
Australia's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Moshiria.F (1998) analysis of 1980-1995 financial services trade data show that Japan, in the period of financial service trade shows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instry and intra-instry trade mix. This fea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s and procts difference in bilateral trade.
(4) the trade protection theory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center Tom Glaessner and Stijn Claessens (1998) proposed in the "Asian financial services internationalization": a direct result of the opening of financial service market is the freedom of capital import. Open the financial service of the great pressure of competition out of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some inefficient, however wea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ailures could harm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whole economic system through the Domino effect of the safety, economic cost which is caused by the financial service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s to control the speed and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Scholar Moshirian (1993) think, liberalization can not prove that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financial market is stable, while the entry of foreig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asily lead to capital outflows.

㈧ 与货物贸易相比较,服务贸易的特征急啊!

当前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特征

2004-11-22 08:10
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 国际服务产品市场日益完善 , 国际服务产品市场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 , 对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国际分工格局、以及贸易参加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等产生重要影响。

一、发达国家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主体

20世纪60年代以来 , 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心开始转向以服务业为主 , 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 也是增加国民收入和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手段。服务业的发展必然推动国际服务贸易的增长。服务贸易总额在1970年为700多亿美元 , 1980年为3800亿美元 ,1990年为8660亿美元 ,2002年则上升到154000亿美元 , 年平均增长速度达6.4%, 超过了同期货物贸易 5.9% 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日渐成为世界各国获取外汇收入 , 改善本国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手段 ,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从表中可以看出 , 在国际服务市场上发达国家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主体 , 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有决定优势。发达国家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 , 国际服务贸易呈现以欧美为主的格局 , 美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最大比重。2002 年 , 全球十大服务贸易出口国(地区)依次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荷兰、比利时一卢森堡和中国香港;十大服务贸易进口国 ( 地区 ) 依次是: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法国、荷兰、比利时一卢森堡、中国、加拿大。另外 , 区域性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 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组织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纷纷成立 , 并获得快速发展。区域内市场的扩大使贸易趋势增强 , 贸易规模扩大 , 国际服务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

其次 , 国际服务贸易对象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核心 , 以技术进步为动力 ,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 国际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呈整体上升趋势 , 尽管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的成员发展状况不平衡 , 但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贸易结构使服务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 发达国家在新兴服务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最后 , 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壁垒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近年来 , 在多边贸易体制的推动下 , 国际服务贸易壁垒有所降低。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许多项目中都具有绝对或相对优势 , 为了扫清存在于服务贸易的壁垒 , 便利其打开世界服务市场 , 它们率先削减了本国服务贸易壁垒 , 如在电信领域 , 美国已允许外国世界各地区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比重企业持有100%的股权 , 欧盟也开放了基本电话服务市场 , 并对雇用人员的本地化要求降低了标准。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服务贸易也得到发展。发展中国家虽然在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较发达国家明显滞后 , 但在资源、劳动密集型服务领域中 , 发展中国家则具有一定的优势 ,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 , 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出口总值的比重增加。到2002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比重约为9%, 而且各国发展不平衡。2002 年服务贸易出口额前30名的国家和地区中 ,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大陆、印度、泰国、土耳其、马来西亚、墨西哥、波兰 , 分别占国际服务贸易出口额的 2.4%、13%、1%、0.9%、0.9%、0.8%、0.6%;在进口贸易中 , 中国大陆、墨西哥、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巴西 , 分别占国际服务贸易进口额的2.9%、1.1%、1.1%、1%、1%、1%、0.9%。

在服务贸易商品结构方面 , 发展中国家在普通劳动力输出、建筑工程承包、部分旅游服务业等领域占有较大的优势 , 如马来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航空公司在世界优秀航空企业排名表上常常名列前茅;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 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一些技术、经济实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发展技术层次较高的服务贸易 , 如印度、印度 尼西亚、菲律宾、墨西哥等国正着力推进通讯业、信息业的建设 , 泰国正努力将曼谷变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等。然而 , 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 , 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规模仍较小 ,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业不发达 , 尤其是现代服务项目不具有竞争优势。

二、国际分工基于各国的竞争优势

通过对国际服务贸易国别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不同国家在国际服务产品市场上处于不同地位 , 同时也使不同国家在服务贸易利益分割中占有不同的比例。这是各国发挥竞争优势的必然结果。

国际服务贸易的分工基于各国的绝对优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 国际服务贸易是从属于货物贸易的 , 在货物贸易高速增长的带动下 , 同货物进出口直接关联的传统服务贸易项目 , 即生产性服务贸易得到发展 , 如国际运输服务、国际货物保险、国际结算服务等。服务贸易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不可移动性等特征 , 构成一国服务贸易的基础。

但绝对优势并不是决定一国服务贸易的唯一因素 , 从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 服务贸易的主要项目是劳工的输出、运输服务等 , 战后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 , 电讯、金融、运输、旅游以及各种信息产业、知识技术等的迅速发展 , 服务业加快向这些领域的扩展 , 新兴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

90年代以来国际运输服务贸易比重明显下降 , 从1990年的33.8%下降到2002年的30.6%, 同期国际旅游服务比重下降幅度较小 , 自28.5%下降为22.3%, 其他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则迅速上升 , 由 37.6% 上升到47%。这种明显的上升主要是由于金融、保险、信息等产业的迅速崛起及其快速进入服务贸易领域造成的 ,是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国际化 , 国际服务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变化说明传统的服务贸易优势 , 即绝对优势在当代国际服务贸易分工格局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如以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行业 , 在当前国际服务贸易分工格局中的优势相对降低。

可以说 ,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取决于各国的比较优势。服务作为一种特殊商品 , 它同一般商品一样 ,是在一定的生产要素结合下提供和生产出来的。可以把服务的基本要素分为三部分:资本、劳动力和知识技术 (即人力资本)。

不同的服务产品依赖于不同的生产要素。实物资本与运输服务的优势有直接的联系 , 人力资本与保险、金融服务等优势有密切的联系 , 旅游方面的优势则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资源。由于不同服务使用的要素结合不同 , 又由于服务部门的多样性 , 它的范围从高技术行业如信息、数据处理到简单的劳动力输入与输出 , 这就使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可能在某些服务项目上拥有比较优势。发达国家由于资本丰富 , 在国际投资、国际运输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等项目上拥有比较优势;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众多 , 劳动力资源丰富 , 工资较低 , 在劳务输出、建筑工程承包等方面拥有比较优势。其中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不同 , 于是形成了今天的国际服务贸易格局。

这种格局的形成首先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发达国家已经进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 服务业在国内生产者值中占绝大部分比重 ,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等发展程度的国家处于从工业经济社会向服务经济社会过渡的阶段 ,但服务业也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低收入国家则在第二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 , 逐渐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由于各国的技术条件、资本数量、生产规模不同 , 决定了服务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差异 , 从而决定了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发达国家在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贸易领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 而发展中国家除少数服务贸易产品外 ,在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另外 ,一国的基础设施完备与否 ,如交通信息网是否通畅 ,也会对其服务行业竞争优势和在国际服务分工中的地位产生重大影响。

影响服务贸易的要素除了前面提到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技术水平外 , 还有资本规模、管理水平等。竞争能力形成于各种要素的组合能力 , 即如何形成产品价值增值的能力 , 并实现服务产品的价值。如在“自然人流动”贸易方式方面 , 有些发展中国家就充分利用了本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特点 , 在“自然人流动”方面得到迅速发展。尽管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建筑、运输等行业的劳务输出 , 但由于劳动力整体素质低 , 使得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要素优势未能转化为竞争优势 , 就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由于服务业的不可替代性 , 服务业的国际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受一国政府对外经济政策的影响。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是技术、知识、资本的竞争 , 服务业的竞争能力影响着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取利益的能力。由于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和盈利空间都很大 , 所以在服务业具有较强垄断竞争力或相对竞争力的国家和地区会通过各种贸易组织来推动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而服务业落后的国家经常是被动地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分工 , 它们开放本国服务市场的条件是以服务换产品 , 所以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比货物贸易更依赖政府的推动和政府间的合作。

三、国际服务贸易政策具有二重性

由于国际服务贸易不同于货物贸易的特殊性 , 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议对服务贸易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加之服务贸易还涉及到一国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 所以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 以国内立法、各种非关税壁垒的形式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将成为服务贸易政策的主流。与此同时 , 国际服务贸易竞争的直接结果 , 还表现为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20世纪以来 , 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首先表现为多边性国际公约或协定的签署。如 1978 年汉堡《联合国1978年海上货物运输公约》以及伦敦《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等;此外还有1982年内罗毕《国际电信公约》 ,1979 年日内瓦《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等非运输领域的公约。这些公约和协定为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战以来 , 世界经济贸易中区域一体化和贸易集团化的趋势加强 , 一些区域集团协议相继达成 , 如 1957 年《罗马条约》、1973年《关于建立加勒比共同市场条约》、1975 年《关于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条约》、1983年《关于建立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条约》以及 1992 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 , 这使得各区域在服务一体化方面产生突破性进展。1995年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 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做出的承诺 , 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自由化程度显著提高。

在多边贸易体制的推动下 , 服务贸易壁垒逐步降低 , 各贸易参加国为顺应这一趋势不断调整国内经济政策。一方面积极推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 , 率先削减本国服务贸易壁垒。如在具有竞争优势的电信领域 , 美国已允许100%的外国股权 , 欧盟也开放厂了基本电话服务市场 , 并对雇用人员的本地化要求降低了标准。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某些服务行业也取得了相当优势 , 如新加坡的航空运输业、韩国的建筑承包业、泰国的国际旅游业等 , 它们有能力降低部分服务部门的壁垒 , 以引进一定数量的外国服务和服务提供者 , 为其新兴服务业提供发展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但另一方面 , 国际服务贸易的保护程度实际上也在变相提高。各国从本国发展服务贸易的相当劣势出发 , 通过国内立法或非关税壁垒的形式 , 对服务贸易设置障碍 , 影响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作者:刘东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商务部 研究院 《国际经济合作》 第7期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s/200411/20041100308071.html

由于不同服务使用的要素结合不同,又由于服务部门的多样性,它的范围从高技术行业如信息、数据处理到简单的劳动力输入与输出,这就使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可能在某些服务项目上拥有比较优势。发达国家由于资本丰富,在国际投资、国际运输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等项目上拥有比较优势;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较低,在劳务输出、建筑工程承包等方面拥有比较优势。其中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不同,于是形成了今天的国际服务贸易格局。
这种格局的形成首先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发达国家已经进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服务业在国内生产者值中占绝大部分比重,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等发展程度的国家处于从工业经济社会向服务经济社会过渡的阶段,但服务业也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低收入国家则在第二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逐渐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由于各国的技术条件、资本数量、生产规模不同,决定了服务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发达国家在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贸易领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除少数服务贸易产品外,在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另外,一国的基础设施完备与否,如交通信息网是否通畅,也会对其服务行业竞争优势和在国际服务分工中的地位产生重大影响。
影响服务贸易的要素除了前面提到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技术水平外,还有资本规模、管理水平等。竞争能力形成于各种要素的组合能力,即如何形成产品价值增值的能力,并实现服务产品的价值。如在"自然人流动"贸易方式方面,有些发展中国家就充分利用了本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特点,在"自然人流动"方面得到迅速发展。尽管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建筑、运输等行业的劳务输出,但由于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使得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要素优势未能转化为竞争优势,就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由于服务业的不可替代性,服务业的国际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受一国政府对外经济政策的影响。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是技术、知识、资本的竞争,服务业的竞争能力影响着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取利益的能力。由于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和盈利空间都很大,所以在服务业具有较强垄断竞争力或相对竞争力的国家和地区会通过各种贸易组织来推动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而服务业落后的国家经常是被动地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分工,它们开放本国服务市场的条件是以服务换产品,所以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比货物贸易更依赖政府的推动和政府间的合作。
三、国际服务贸易政策具有二重性
由于国际服务贸易不同于货物贸易的特殊性,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议对服务贸易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加之服务贸易还涉及到一国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所以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国内立法、各种非关税壁垒的形式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将成为服务贸易政策的主流。与此同时,国际服务贸易竞争的直接结果,还表现为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20世纪以来,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首先表现为多边性国际公约或协定的签署。如1978年汉堡《联合国1978年海上货物运输公约》以及伦敦《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等;此外还有1982年内罗毕《国际电信公约》,1979年日内瓦《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等非运输领域的公约。这些公约和协定为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战以来,世界经济贸易中区域一体化和贸易集团化的趋势加强,一些区域集团协议相继达成,如1957年《罗马条约》、1973年《关于建立加勒比共同市场条约》、1975年《关于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条约》、1983年《关于建立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条约》以及1992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这使得各区域在服务一体化方面产生突破性进展。1995年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签署,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做出的承诺,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由化程度显著提高。
在多边贸易体制的推动下,服务贸易壁垒逐步降低,各贸易参加国为顺应这一趋势不断调整国内经济政策。一方面积极推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率先削减本国服务贸易壁垒。如在具有竞争优势的电信领域,美国已允许100%的外国股权,欧盟也开放厂了基本电话服务市场,并对雇用人员的本地化要求降低了标准。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某些服务行业也取得了相当优势,如新加坡的航空运输业、韩国的建筑承包业、泰国的国际旅游业等,它们有能力降低部分服务部门的壁垒,以引进一定数量的外国服务和服务提供者,为其新兴服务业提供发展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但另一方面,国际服务贸易的保护程度实际上也在变相提高。各国从本国发展服务贸易的相当劣势出发,通过国内立法或非关税壁垒的形式,对服务贸易设置障碍,影响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刘东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㈨ 金融服务是什么意思

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运用货币交易手段融通有价物品,向金融活动参与者和顾客提供的共同受益、获得满足的活动。按照世界贸易组织附件的内容,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包括下列类型机构:保险及其相关服务,还包括所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

广义上的金融服务,是指整个金融业发挥其多种功能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体来说,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开展业务活动为客户提供包括融资投资、储蓄、信贷、结算、证券买卖、商业保险和金融信息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

增强金融服务意识,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的现代金融制度建设,改进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增强金融业竞争力,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金融服务贸易人力资本扩展阅读:

金融服务的主要特征

1、投入少

金融服务的实物资本投入较少,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物理单位来度量金融服务的数量,这也就无法准确定义其价格,从而也无法编制准确的价格指数和数量指数,因此金融服务业的产出也就难以确定和计量。

2、融资中介

传统金融服务的功能是资金融通的中介,而现代金融服务则具有越来越多的与信息生产、传递和使用相关的功能,特别是由于经济活动日益“金融化”,所以,金融信息越来越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源之一。

3、劳动密集型

金融服务传统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随着金融活动的日趋复杂化和信息化,金融服务逐渐变成了知识密集和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

4、自由化

在当今这样一个国内和国际竞争加剧的时代,金融服务正处于大变革的过程之中,信息技术、放松管制和自由化的影响已经永远改变并在不断重新塑造着金融服务业领域,而且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阅读全文

与金融服务贸易人力资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理财保险的意义与功用 浏览:533
黄金藤价格价格 浏览:503
85港币折合人民币是多少人民币 浏览:505
江苏八方贵金属软件下载 浏览:344
证监会首批批准证券投资机构 浏览:928
趋势投资利润回吐 浏览:593
益民集团产业投资 浏览:398
平安综合理财 浏览:461
不良贷款不良资产 浏览:307
如何用100万来投资理财 浏览:793
县域理财 浏览:425
理财王冠 浏览:623
理财客户细分 浏览:16
st兴业股票 浏览:136
怎么购买印度基金 浏览:876
证券投资基金运作费用 浏览:84
企业如何通过基金融资 浏览:570
项目融资的结构 浏览:379
融资33 浏览:370
拆借信托 浏览: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