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投资 > 落实中央金融服务三农发展建设

落实中央金融服务三农发展建设

发布时间:2020-12-12 23:23:18

❶ 高分求论文,主题:服务三农发展 建设美好家园 参与岗位见习 提升就业能力

http://ydpaper.org/biyelunwen/jingguan/2010/0107/888.html
服务“三农”促发展-邮政储蓄服务“三农”小记
邮政储蓄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专门办理居民个人储蓄业务的金融机构。海南邮政储蓄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邮政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服务大众为宗旨,不断深化金融创新,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种类进一步丰富,为支援全省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全省人民对百年邮政的充分信任和支持下,今天的海南邮政储蓄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居民储蓄存款78亿元,开办多项中间业务的金融机构,成为我省一支重要的本文转载自网金融力量。同时海南邮政储蓄依托海南邮政的集团优势,在全省初步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城乡服务网络,遍布全省城乡的33xxxx邮政储蓄网点(其中近70网点在农村)及70台自动柜员机与全国xxxx多个邮政储蓄网点实现了联网、异地存取,同时×××邮政储蓄计算机中心与海南银联中心实现了联网,绿卡可实行atm跨行交易和pos消费。

邮政承担着普遍服务的义务,在服务“三农”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邮政具有网络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信誉,在服务“三农”方面大有可为。在众多金融机构纷纷从农村撤点的今天,海南邮政储蓄正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发挥邮政行业优势,打造邮政服务“三农”的平台,为海南农业增效、海南农民增收诚信服务,努力促进海南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代发粮食直补资金业务

粮食直补资金是政府发放给广大退耕还林农民的粮食专项补助资金,在掌握粮食直补资金具有资金发放量较大、发放面广、发放点以农村为主的特点后,省邮政储汇局及时主动与省财政厅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得到了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与邮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退耕还林粮食补助改补现金发放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省邮政与财政部门合作发放农民退耕还林粮食直补资金工作正式启动,我省邮储服务“三农”工作迎来了一个宝贵的发展契机。工作开展后,省储汇局及时制定并出台了代发粮食直补资金方案,对做好代发粮食直补资金营销工作和服务工作进行了专门的部署。随着代发粮食直补资金工作的全面开展,省储汇局将紧紧围绕服务好“三农”的工作要求,深入各市县局加强服务工作指导,确保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努力做到广大农民朋友满意,同时也为邮政、财政的长期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自2004年11月份我省邮政储蓄退耕还林粮食直补资金发放工作开展以来,在各市县邮政局积极拓展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乐东、东方、昌江、文昌等局已成功代发了当地粮食直补资金,同时,儋州、琼海局也与当地财政局达成了合作意向。其中,乐东、东方、文昌局均为全额代发,分别代发163xxxx元、78xxxx元和100xxxx元,昌江一期代发37xxxx元。

二、代发养老金业务

从1999年开始,邮政储蓄即在省社保部门的支持下,利用遍布城乡的网点优势在我省承担着各企业事业单位、农垦系统养老金的代发工作。良好的服务与稳定的网络优势相配套,促使邮政储蓄代发养老金业务每年以30的速度在快速增长,如今全省邮政储蓄每月养老金的代发量已达到1.0xxxx亿,获得了广大老年同志和社保局的充分肯定,目前绝大部分市县养老金已交由邮政储蓄代发,使邮政储蓄代发养老金业务在全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以上。

目前邮政储蓄每月在农村地区发放的养老金有近300xxxx元,离退休职工遍布各农村乡镇、农林场所,给发放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在养老金的发放过程中,每月保证养老金按时发放和及时领取成了邮政储蓄个网点的第一要务。在委托邮政储蓄代发之前,居住在农村的离退休老职工往往要跑几十里地到县城的银行网点支取养老金,许多老同志苦不堪言。邮政成为农村养老金代发机构后,凭借遍布农村的20xxxx个邮政储蓄网点成为一条发放社会养老金的主干道,农村老人可以持折在邮政储蓄任何网点领取养老金。为做好农村地区的养老金代发服务,邮政储蓄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在发放的高峰期储蓄柜台还开辟了专门的养老金领取柜台,方便了老人养老金的领取。目前邮政储蓄代发社会养老金业务基本做到离退休职工、委托单位和社会保障局“三满意”,在老人中构筑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

三、其它代收付业务

海南邮政储蓄恢复开办18年来,一直以全省城乡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勇于创新,不断开发新的业务品种。为了满足各类用户的多种需求,2001年海南邮政储蓄启动了中间业务综合服务平台工程的建设,2004年又进行了平台的改造,旨在打造一个具有代收电信资费、代发

工资养老金、代扣水电煤气费、代收公用事业费、手机银行、存折炒股、pos跨行消费、跨行取款、代售国债、代理保险、代理基金等有着较为全面业务功能的个人金融服务业务平台。在此平台上,广大的农民朋友也能象城市居民一样享受邮政储蓄提供的各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在我们重点发展的代收电信资费方面,每一个储蓄网点都成为各大电信运营商的收费网点,每月代收电信资费业务量达到了360xxxx元,在农村网点的业务量占三分之一左右,极大地方便了农民朋友缴交电话费、手机费、寻呼机服务费等多种电信资费;邮政储蓄在近年来也在逐步扩大代理保险业务发展规模,尤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进一步加大在农村乡镇的业务发展力度,积极配合各家财寿险公司做好农村保险市场开拓、农村保险市场体系的建立等工作,利用邮政的网点和网络资源优势及时给农民朋友提供更多的商业保险,进一步增强我省农民抵抗灾害的能力,维护农民的再生产能力,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

邮政储蓄在为全省一些大中型企业在农村乡镇的业务拓展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海南邮政利用自身的服务优势为海南移动、海南电信公司开通代收营业款、代理商购卡款等款项业务,为×××烟草公司开通代收农村、乡镇烟草款业务,为海南有线电视开通代收有线电视服务费业务,及时为这些企业回笼资金,方便它们的服务触角延伸到农村地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兄弟生活质量。

四、邮政储蓄异地业务

这两年,海南邮储异地业务发展迅猛,在“三农”服务工作方面也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近年,为推动异地业务的发展,海南邮储突出抓好网络建设,并通过大力发展卡业务、增加布设atm、推行无折存取款等措施,不断提高异地业务交易量。特别是针对海南是典型的农业省份,各种瓜果菜等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出省外,储蓄异地业务需求量很大的特点,海南邮储积极贯彻国家局关于服务“三农”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做好本省“三农”的服务工作。不断加快农村网点建设,在2003年,全省33xxxx邮政储蓄网点全部实现了全国联网,其中21xxxx网点在农村乡镇,服务着一百多万农村乡镇用户,为广大农户和农产口批发商开展异地交易提供了便利的存取款条件。邮政储蓄同时还利用在农村完善的机构,服务农村劳务经济。针对海南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的实际,对使用邮政绿卡的农民工实行“三免一低”的政策,即免收开卡费、免收卡年费、免收省内异地交易手续费,跨省异地交易手续费低廉,使外出打工的农民能够充分享受到邮政绿卡全国通存通兑的便利,确保劳务资金的安全,解除外出务工农民的诸多麻烦,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方便。凭借着这些服务优势,2004年12月份全省邮政活期储蓄异地交易总笔数36.xxxx笔,交易总金额为14.1xxxx元。2004全年累计异地交易笔数38xxxx笔,交易金额达150.32亿元。

五、邮政汇兑业务

2004年海南邮政汇兑业务全年交易量152.3xxxx笔,交易金额15.61亿元。邮政汇款主要面向农村服务,农村邮政汇款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的改善,也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党中央“三农”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为了提高农村邮政汇款的服务时限和服务质量,我省邮政汇款相继推出了加急汇款、实时汇款,礼仪汇款、回执汇款、附言汇款等丰富的业务品种,对“三农”政策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邮政作为社会、经济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企业,承担着为全省城乡百姓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恳请各级政府能创造条件支持邮政储蓄在国家允许经营的范围内,拓展经营领域,开办开展各种代理、代办业务。如代收农村电力费用、代收农话费、代收农村有线电视服务费、代收农村地区烟草款、代发农村各项补贴资金等。邮政储蓄始终将不遗余力的为加快全省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促进海南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❷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金融服务

“三农”工作关系国计民生,历来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加快农村改革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对于加强和改善“三农”金融服务提供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但也要看到,“三农”金融服务仍然是我国金融服务中比较薄弱的地带,“三农”金融发展中仍存在不少两难问题。笔者认为,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金融服务,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问题,努力把“三农”金融服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首先,要处理好商业化经营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这是困扰“三农”金融服务的根本问题。笔者认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应该坚守两个底线:一个是党和国家要求的社会责任底线。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开展“三农”金融服务,是履行国有资本意志的必然要求,不能单纯地追求利润最大化,风险偏好也要建立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另一个是商业化经营要求的保本底线。实践证明,不计成本、不讲风险地服务“三农”,会挫伤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也会削弱金融机构的长期服务能力。
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应当将这两个底线有机地统一起来。一是坚持以发展带动服务“三农”能力提升。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商业化服务“三农”的新路子,寓服务于发展之中。二是努力寻求商业化经营和践行社会责任的结合点与平衡点。在对外服务上,金融机构要积极运用商业金融模式支持政策性、公益性强的“三农”发展事业;在考评机制设计上,金融机构在考核基层机构点均、人均业务量和效益时,可探索加入对服务“三农”社会责任相关指标的考量,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主动地服务“三农”。三是树立和增强“雪中送炭”的责任感。比如,在西藏、新疆等老少边穷地区,虽然经营成本较高,但当地群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和愿望仍然较强,金融机构应坚持在这些地区设立多种服务网点,以发扬和体现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其次,要处理好关于统筹管理和放权搞活的关系。“三农”客户具有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区域差异显著、信息不对称等特征,难以与一些金融机构过于集约化的经营体制相适应,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妥善处理好统筹管理和放权搞活的关系,以进一步贴近市场、贴近“三农”,提高“三农”金融服务的效率。
一是厘清各级机构的职能分工。金融机构要深入基层、员工和客户,理清哪些事项需要总部统筹管理,哪些需要放权到分支机构,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各级机构的经营管理权限。二是积极稳妥地推动适度简政放权。金融机构可以采取“试点-评估-优化-推广”的方式,做到既放权于基层,缩短管理和决策链条,又“放而不乱”、风险可控。三是要做好管控引导。在具体经营事项交由分支机构负责的同时,金融机构总部也要切实加强管理、督导,形成服务“三农”的整体合力。
第三,要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能不能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平衡点,是决定“三农”金融服务成败的关键,最能考验出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坚守“三农”业务发展的风险底线。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绷紧风险控制这根弦,坚持底线思维,任何时候都要将不良贷款控制在能“承受”范围内。二是适度提高对“三农”业务的风险容忍度。金融机构应通过优化调整经济增加值、内部转移定价等管理考核指标,打消基层机构服务“三农”的顾虑。监管部门也应坚持差别监管,适当放宽“三农”业务不良贷款等考核指标的监管标准。三是切实加强“三农”业务专业化风险管控能力。这是应对“三农”金融业务风险大的根本之道。
第四,要处理好资源投入和效益产出的关系。现阶段,农村金融资源投入大、经营成本高、效益产出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对“三农”和县域市场增加资源投入的积极性。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努力。
一方面,金融机构要以战略眼光来审视和衡量“三农”金融业务。金融机构要从近景、中景、远景等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发掘“三农”业务的战略价值和长期效益,做好资源投入的总体规划。另一方面,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增加农村金融资源投入的外部环境。各级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各类财税、保险、货币和监管政策支持,强化正向激励。
此外,在发展创新型“三农”金融业务方面,一是要推动服务模式创新。重点是要强化城乡联动、行司联动、境内外联动,提供信贷、发债、票据、租赁、理财、保险等跨领域金融服务,构建新型综合化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二是要推动产品创新。近年来,“三农”金融产品创新聚焦在破除农村抵押担保瓶颈上。农业银行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2009年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近三年来累计投放林权抵押贷款172亿元。2014年,农行又率先在同业中推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三是要推动技术创新。当前要着力把互联网金融的理念、技术和产品运用到“三农”金融服务中。

❸ 刘光溪:城乡统筹中三农金融服务瓶颈突破与创新

城乡统筹中三农金融服务瓶颈突破与创新
—关于建立健全基层民生金融服务体系几点思考
云南省金融办党组书记 主任 刘光溪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度关注“三农”问题,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九年聚焦“三农”经济。党的十七大,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门针对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南。可以说,“三农”兴,中国经济兴,“三农”强,则中国经济强。“三农”经济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三农”经济发展需要“三农”金融提供支撑和服务保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深受高度集中高度垄断金融体制的影响,“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始终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难以满足“三农”经济多样化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融资难、融资贵成为“三农”经济难以突破的瓶颈,进一步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提升,“三农”问题依然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障碍。重新认识、理解“三农”金融服务的内涵,构建适应“三农”经济发展金融服务体系,成为一项长期紧迫、复杂艰巨的任务。
一、以“三农”金融服务助推城乡统筹全面发展
“三农”金融服务长期薄弱,严重制约了“三农”经济的发展,导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难以实现均衡发展,二元经济结构并没发生实质性改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金融服务问题,“三农”问题很难实现突破,城乡统筹发展就难以实现。
(一)“三农”金融服务与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之间内涵关系
“三农”金融服务概念与传统意义上普遍使用的金融服务“三农”或金融支持“三农”有着本质的不同。两者主要区别在于谁是主体、谁是核心、谁是出发点和归宿点。金融服务“三农”强调的是以金融机构为主体和核心,一切以金融机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和维护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服务“三农”仅仅是金融机构获取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三农”金融服务强调以“三农”为主体和核心,一切以“三农”金融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凸显了“三农”金融的重要性。简而言之,“三农”金融服务就是要想“三农”所想、急“三农”所急,以“三农”服务为根本,千方百计为“三农”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三农”金融服务的提出既是一个重大理念上的突破、转向与创新,也是我们对当前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后而提出来的重要概念,这一新思维为如何建设农村金融服务找准了方向,有利于“三农”问题症结的根本破解,具有历史的、宏观的、重大的战略性意义。
(二)以“三农”金融服务全面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更多地注重于在农村内部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种思路的根本缺陷是割裂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社会其它单元之间的有机关联,实现不了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良性转换与互动。结果,中央惠农政策如沐春风,但“三农”问题依旧、城乡失衡依旧。“三农”问题必须在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城乡居民统筹发展中逐步解决,才能实现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农民致富奔小康。“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农村”,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是思维方式的重大调整。城乡统筹发展跳出“三农”抓“三农”,突破了把“三农”问题与社会其它单元人为割裂的思维定势,校正了把“三农”作为一个孤立系统单独研究处理的政策取向,把“三农”问题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三农”金融服务体系提供支撑和服务保障,才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三农”金融服务体系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它由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外生型正规金融机构,也包括农村银行、小贷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小微型半正规金融机构,还包括各种地下银行、影子银行等内生型民间金融机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较好解决了长期以来城乡金融割据、农村基层金融发展规模与结构严重失衡、农村金融服务严重不足所造成城乡二元金融结构差异,树立了农村金融发展的新思维,通过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制度与政策等一系列创新,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互动促进、城市金融与农村相互协调,促进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转制、转轨与转变,破解农村金融发展难题,实现城乡统筹全面发展,真正把金融服务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统筹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化“三农”、带“三农”、服务“三农”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我国现行“三农”金融服务相关政策措施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深受大一统金融体制的影响,主要是外来的、外生型金融服务模式。随着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和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快推进,我国金融资源进一步向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留下大量金融服务空白,农村金融资源缺乏进一步加剧。为了弥补农村金融资源不足,国务院以及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三农”金融发展政策措施。
(一)中央积极出台农村金融政策
从2004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连续9年出台关于“三农”经济发展指导性意见,这说明了“三农”问题复杂性,也展现了中央从战略高度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与决心。从相关政策支持“三农”重点与难点来看,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三农”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更具体的要求,这种要求从宏观、体制方面逐渐向微观、机制方面转变,向具体政策要求转变,向惠农民生转变,政策措施越来越明确、实在。从深层次上看,是一种自上而下放权让利改革,行政性、政策性空间越来越大,民间性、自发性的农村基层金融组织开始受到普遍关注。
(二)完善农村支付体系建设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大力支持农村金融支付体系建设,弥补农村基层金融服务网点不足,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手段,提高其支付服务能力。吸收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加入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批准设立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中心,拓宽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渠道,增强结算功能;推行代理制,鼓励商业银行代理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业务,广泛吸收农村信用社加入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业务,拓宽业务范围;协调各地农村信用联社加快开发和健全省内农村信用社通汇系统,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提供良好的金融基础服务。一系列支付结算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农村与农民能够真正享受与城市结算汇兑一样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对人们金融意识、意念产生了重要积极影响。
(三)鼓励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合理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三农”金融服务领域,建立小微型金融机构,成为“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开始在山西、四川、陕西、贵州和内蒙古5个省区试点,主要以服务“三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为重点,为农户、个体经营者和微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2008年,银监会正式发文允许设立“只贷不存”小额贷款公司,对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培育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引导民营资本规范发展,起到了较好示范作用。2006年年底,银监会发布《关于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意见》,允许金融领域对民间资本全面开放,可以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四)实行有差别金融监管政策
为了鼓励民间资本流入农村和设立农村金融机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人民银行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有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对农村信用社给予利率优惠和再贷款支持;发行央行专项票据置换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和弥补历年亏损;改革扶贫贴息贷款方式等等。银监会积极试点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降低新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出台农村资金互助社减税优惠政策。税务部门对小额农户贷款利息免征营业税,农村信用社获得减收营业税率优惠,实现了城乡金融机构在税收上的差异优惠政策。2012年,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监管政策。
三、我国“三农”金融服务存在瓶颈约束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发展迅速,有效缓解了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三农”发展的融资难题,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金融基础还很薄弱,主要是自上而下的金融体制改革,是典型外生供给型的金融支持“三农”经济服务模式,与“三农”经济内生型金融服务需求相距甚远,对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瓶颈制约。
(一)政策扶持不到位
我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弱势区域,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经济发家庭经营为基础,农户数量庞大,居住分散,农户之间的结构性差别和地区差别大,城乡差距突出。农户收入水平低,单笔存贷款规模小,农户贷款缺乏必要的担保与抵押品,生产和经济“靠天吃饭”,这些问题决定了“三农”的“三弱”问题不可能完全靠市场手段解决,也不可能完全靠现行的农村金融机构来解决。同时,中央与地方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需求大,存在巨额缺口,仅靠市场化的金融手段难以解决。“三农”金融服务必须与财政、税收等手段相结合,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国家支农经济金融政策的功效。
(二)金融服务主体单一难以满足快速增长需求
我国县级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及邮政储蓄银行,但是大多分布集中在县城,只有农信社在乡镇一级设立了分支机构。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推进,“三农”对金融服务需求量不断增加,需要大量基层金融机构提供信用支持,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转换。同时,农村金融机构整体资本充足率较低,经营规模较小,抵抗风险能力较弱,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而产生的资金需求。
(三)“三农”信贷政策约束强
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支农商业银行受到风险防范与商业化经营的约束,导致农村信贷受到手续复杂、门槛过高、办贷效率较低、风险抵补太弱等诸多因素制约,无法向弱势领域、弱势行业、弱势群体倾斜。为了控制信贷风险,正规金融机构要求农户信贷必须提供抵押担保,由于土地、林地所有权为集体所有,要进行进一步改革存在诸多难度,这无疑增加了农户信贷资金可得性的难度。结果,涉农信贷产品不仅单一而且融资成本过高,主要以零售业务为主,农村资金需求尚未形成规模,并且存在金融资源配置错位、错配的现象,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及还款能力不匹配。
(四)“三农”金融服务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单一,信贷风险相对较大,利润较少,相应影响到信贷产品提供方式。同一笔贷款、同等额度的利润、同样资金的组织,下级分支机构同上级比较,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与成本,出现“多贷不如少贷、拿不准的不如不贷”等“惧贷”倾向。结果,农村基层银行面临贷款权利上收、上移、上沉等问题,信贷考核机制过于苛刻,正向激励不足而约束有余,严重影响了基层银行高管及信贷人员的营销积极性,消极的“惜贷”思维在“审慎”观念前就先入为主,以利润为中心的考核体系不尽科学合理。
(五)“三农”金融机构服务受到限制
我国“三农”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是外来供给型服务机构,难以真正发挥支持“三农”经济的作用。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主要任务是落实好国家宏观调控和强农惠农政策,并不对农村经济提供小额、分散的金融服务。农业银行作为服务农村经济的商业性银行,2007年,中央对农业银行确立了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原则,要求农业银行强化“三农”市场定位和责任。2009年,银监会要求农业银行建立适应“三农”金融服务的事业部管理机制。2010年,人民银行等部委要求农业银行稳步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农业银行商业化经营与中央金融管理部门“三农”金融服务行政化目标相冲突,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并没有强化对“三农”金融服务的支持,而是对大部分乡镇营业网点进行大规模撤并,造成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缺失加剧。邮政储蓄银行主要对农村地区提供汇兑业务,只提供有限的农业贷款。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商业化运作金融机构,既要承担国家政策性农贷制度的职能,又要实行市场化运营,始终游离于政策性与商业性之间。
小贷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并且大多分布在经济条件较好地区和县级城市,除农村资金互助社外,小贷公司、村镇银行是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风险防范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放缓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进程。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商业性保险不太愿意进入农村,使得农业保险覆盖面低,保费额度小,农业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缺失致使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
四、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主要举措与经验启示
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推进过程中,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由于二元经济导致二元金融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中小微企业、“三农”经济等实体经济成为金融服务的薄弱领域,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内生型“三农”金融服务体系是推动“三农”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举措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建立了完整的农村金融制度,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全国划分为12 个农业信贷区,在每一个信贷区成立一家联邦土地银行和中间信贷银行,分别通过国民农业贷款协会和生产信贷协会形成全国性的农业服务网络,提供中期或者短期的动产抵押农业贷款。农业重振管理局、商业信贷公司、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长期优惠信贷资金。政策农业保险体系,对所有农场主提供保险。储蓄贷款协会、小企业管理局等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小额资金。多层次、全方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业融通资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法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由法国土地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大众银行、法国互助信贷联合银行、农业互助保险社等构成,形成了相对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其中合作社与互助社性质金融机构占据主体地位。法国农村金融发展在国家财政大力支持,具有垂直管理和运作、国有和民营相结合、中央与地方分层发展的特点。
日本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建立相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协是一种农业合作协同组织,主要采用农林中央金库、基层农协以及农业信用联合会 (信农联)三级组织结构,农民以自愿、自主登记的方式加入,协会遍布整个日本的农村。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际合作银行以及国民生活金融公库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向农民提供长期、低息的农业贷款。农业共济协会、渔业共济协会分别提供农业、渔业方面政策性保险。日本农村金融逐渐形成了以农协会合作金融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公库和农业保险为补充金融体系,它们共同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农民收入稳定。
印度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印度储备银行、印度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商业银行、地区农村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土地开发银行等,各金融机构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合作,较好地满足了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同层次金融需求。政策性银行承担推进商业金融机构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撑和引导职能。合作性金融机构由初级信贷合作社、中心合作银行、邦合作银行三级组成,主要向农民提供中短期贷款。土地开发银行向农民发放小型灌溉设施贷款、土壤改良、林果业种植等方面中长期贷款。国有大商业银行在各项政策引导下,利用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优势,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
孟加拉国注重发展小额信贷,其目标是传统金融业务不能覆盖但有强烈金融服务需求的低收入群体,提供无抵押和无担保的信用贷款,目的在于使低收入人群摆脱贫困。
(二)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经验与借鉴
农村金融机构与农业经济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促发展、互融共进的关系,成为推动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换、转变的关键。一是构建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金融并存多元化、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满足农村金融服务多样化需求,推动“三农”经济发展。二是坚持合作制原则,推动农村合作金融在组织机构、民主管理改革和发展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三是形成了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满足不同层次金融服务需求。四是高度重视政策性金融引导和开发作用,支持和保护农业生产。五是充分挥农业保险的作用,形成银行资金与保险结合聚集效应。
国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我国“三农”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是我们应立足于国内农村金融需求新变化和新特点,加快农村金融组织的创新与培育,最终建立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金融、非正规金融并存,主体多元、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二是必须坚持合作制原则和合作制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不变原则改革和发展农村合作金融,还原合作制本来面目,使之成为农村金融的支柱。农村合作金融在业务运作上引入市场机制,改进合作金融的微观经营机制,提高合作金融运行效率;在政策上加强政府扶持,强化有效监管,使之成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独立发展的主力军。三是加强政府财政资金对农村金融机构扶持引导力度,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四是健全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引导和规范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五是大力推广发展小额信贷,让广大农民享受到普惠金融的“阳光雨露”。
五、我国“三农”金融服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多层次“三农”金融服务体系,为“三化”化“三农”、带“三农”、服务“三农”提供支撑和服务保障,形成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及民间金融相结合金融服务体系,培育竞争适度、开放有序、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构建“覆盖全市、功能完善、协调配合、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监管有力”的多层次、多形式金融市场,形成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共同参与金融聚集效应,妥善处理金融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着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一)明确赋予县级政府对“三农”金融服务管理权
“三农”金融服务具有很强的内生性,鉴于目前我国“三农”金融服务是典型外生供给型金融服务体系,与“三农”经济联系不大,难以满足“三农”经济多样化、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一是国家赋予省市县三级政府创办小微金融机构权利,建立适合“三农”经济发展的小微金融机构。二是赋予民间资本参与设立小微、草根型金融机构创办权,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三是赋予县级政府更多金融调控权和监管权,督导地方金融机构贯彻执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指导其加强自律性管理、防范和处置金融案件、维护良好信用环境,这样才能解决执法与维稳的关系问题。四是建立中央、省、县三级金融监管体系,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监管链过长的问题,县级政府对小微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填补地方金融监管缺失,与中央监管部门形成监管合力,合理地引导民间资金投向更多实体经济,促进地方新兴金融机构的发展。
(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着力新型金融机构建设
建立以政策性金融为先导、合作性金融为主体、商业性和民间性金融为两翼的“鹰型”发展战略,树立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目标。一是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性金融相结合,通过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紧密合作,形成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二是引入和培育多元化金融市场主体,适度增强金融市场竞争,使政府资本、银行资本、民营资本、外资等都能投入到“三农”中来。三是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条件,适当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促使地下金融浮出水面,真正发挥农村民间潜藏着巨大的金融资源,从根本上激发出民间金融的爆发力,使之成为正规金融的重要补充。四是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积极组建村镇银行,促进农村多元商业性金融的合理竞争;引导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有效抑制农村资金外流;多途径支持农村建立小额贷款公司,鼓励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五是鼓励正常的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承认其合法性,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
(三)创新农村金融机制,激发“三农”金融服务活力
实行“鹰型”农村金融发展战略,用好用足各种政策,创新农村金融品种和金融服务方式,推动现有金融创新不断向纵深发展。一是积极探索“六位一体”(农村信用社+担保机构+保险机构+财政+农业龙头企业+农户)的支农信贷服务模式,形成金融机构联动机制。二是积极开展中间业务,满足农户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为农民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环境。三是积极推进信用担保制度改革,重点在农户宅基地和房屋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使用权、农户或集体林权、矿权、土地流转等方面做文章、想办法,以解决农村抵押物的范围太窄、价值太小的问题。四是健全农业保险间接补偿机制,降低系统性农村金融经营风险。五是通过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外部担保的经济补偿机制、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机制、巨灾保险的经济补偿机制、农村金融的政策性经济补偿,对“三农”贷款不良贷款或损失进行适当补偿。
(四)创新农村金融政策,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发展
创新农村金融政策是推进“三农”金融服务的关键。一是实施优惠政策激励,促进各项政策及时落实,积极完善配套措施,在地方财力许可的情况下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关办法。完善金融机构信贷投入考核奖励机制,每年对投入进行统计考评,突出加大对“三农”贷款的单项考核奖励力度,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支农积极性。二是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对农村金融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加大财政贴息力度,改进贴息方式,发挥贴息政策、补贴政策、减免税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各路资金投入“三农”领域。三是加大财政转移支出中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比重。加大贷款损失风险补偿、利率补贴政策,建立农贷资金合理的配套机制。四是建立以财政、税收、货币和监管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化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为农村资金回流创造条件,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涉农业务。
(五)探索实施“三农”金融服务综合配套改革
农村金融服务综合配套改革是推动“三农”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和保障。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房屋产权确权,激活农村潜在的巨额金融资产,为农户进行抵押贷款提供最大价值的金融支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农户对生产发展的资金需要。二是向社会公开发行或私募方式设立各类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或私募股权基金。三是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完善信贷产品为主的业务,充分挖掘信贷资源,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与创新服务模式,满足“三农”金融需求。四是建立城市金融帮扶农村金融的机制,在信贷资金上、人员素质培训上进行支持。在乡镇行政村设立“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室,作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触角的延伸,协助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服务。
(六)打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是推动农村金融发展外部保障机制。一是努力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尽快推进各地适合“三农”金融发展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考核机制。二是完善农村金融法制建设,针对农村金融发展实际,制定出台《农村金融法》,修改《担保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促进农村金融规范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加大执法力度,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三是充分运用财政与税收两个杠杆,全方位加大投入,改善“三农”发展的物资基础和社会环境。四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立足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并实现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夯实农村金融发展的产业基础。五是鼓励、允许和支持农民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或协会。探索建立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

❹ 如何履行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职责

农行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自精神,首先要大力推进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工作。作为国家赋予服务“三农”重要职责的大型商业银行,农行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农行在服务“三农”领域的传统优势和作用,积极探索有效服务“三农”的组织体系、运作机制和具体措施,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在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项俊波同时强调,要结合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农行城乡业务的不同特点,发挥城乡一体化和系统整体优势,推动农村业务不断做细、做广,使服务“三农”做到可持续、有效益。
当前,农行股改财务重组的基础性工作、内部配套改革等方面正加快推进。下一步要加强公司治理机制建设,深化组织体系、业务流程、资源配置、价值管理和激励约束等方面的改革,全面实现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与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接轨。

❺ 求一篇“服务三农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社会实践报告,在线等

“服务三农问题 建设美好家园”主题社会实践报告_实践背景
实践背景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有效载体,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主题暑期社会实践作为在高校广泛开展的一项教育活动,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30年间,一直深受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社会的有力支持。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既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30来的实践证明,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对于增强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安全发展、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公众通过做志愿者参与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可以减少现代城市生活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绝,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交往与关怀,架起社会群体之间相互友爱和相互帮助的桥梁,促进社会信任与社会和谐。近年来,大学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踊跃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不仅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奉献,而且自身也在基层的实践锻炼中健康成长,所展现出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对历史使命的积极回应,以及对时代责任的勇于担当,确实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2010年的玉树抗震救灾,2008年的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08年的汶川抗震救灾。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而且正在加快向世界强国迈进的脚步。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的人均GDP还是居世界百位之后,到本世纪中叶我们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因此加强实现现代化的美好蓝图,还需大批具有社会时代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当前全社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行为,引领自己的思想,科学的、发展的定位自己,要求自己,加强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对贫困、偏远地区的责任感。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落实《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的要求。“三下乡“活动把组织活动与机制建设结合起来,既抓住当前效果,也考虑长远利益。保证“三下乡”,常下乡;把“送”与“用”结合起来,在“用”字上着力,在提高效果上下功夫;把“送”与“建”结合起来,在送的过程中,着眼加强阵地队伍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在中央16号文件及《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精神的指导下,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今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服务三农问题 、建设美好家园。根据我校及我院对此的相关安排,特组建“起航风筝”社会实践团队,以调查江汉平原地区血吸虫疾病疫情及其改善情况。据水利部评估,湖北省生活在血吸虫病疫区的饮水不安全人口有255万多人。近年来,省部联合防治血吸虫病行动全面展开,重疫区“整县推进、综合治理”成效显现,以机代牛、洲滩禁牧等传染源控制措施稳步推进,晚血病人免费救治深得人心。2009年末,以行政村为单位人畜感染率降至3%以下。但由于江汉平原地区血吸虫病传染源数量大,流行环境没有根本改善,急感疫情仍时有发生,血防成果的基础尚待巩固,防治任务仍然艰巨。联系到人们对汉江平原流域血吸虫病的认识程度,为切身了解当前地区血吸虫疫情及其改善情况,结合专业知识,为当地居民宣讲血防知识,找出切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将福利带给居民。

❻ 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自查报告.在线等、、、、、、、

建议看一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17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3〕87号)。对照这些文件政策开展自查。

❼ 为支持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有哪些

“三农”工作关系国计民生,历来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届三版中全会对全面加快农权村改革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对于加强和改善“三农”金融服务提供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但也要看到,“三农”金融服务仍然是我国金融服务中比较薄弱。

阅读全文

与落实中央金融服务三农发展建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9年期货礼拜休市时间 浏览:902
古风股票 浏览:424
理财师解绑 浏览:522
山西中诚信托 浏览:996
理财通撸法 浏览:417
新兴理财方式 浏览:899
股票型基金最后净值怎么确定 浏览:371
同花顺股票基金是同一APP吗 浏览:199
请查询000173基金净值 浏览:602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 浏览:6
有关钼的股票 浏览:278
股票投资基础 浏览:929
北向资金流入生物股份 浏览:927
二手车消费贷款 浏览:975
北大荒股票为什么 浏览:84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 浏览:51
银行融资的问题 浏览:981
didi融资 浏览:704
汽车龙头股票 浏览:704
在股票上写字 浏览: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