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投资 > 金融科技如何服务企业发展

金融科技如何服务企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29 23:50:20

❶ 金融科技对金融行业有什么影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真实太有水平了,以题主说的金融科技为例,现有的金融科技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金融科技之移动支付:移动支付可以说是近几年发展迅猛的技术之一,将原来的购买商品以现金结算的方式发展至刷手机、扫描二维码的非现金支付方式(刷卡交易权当过度阶段),不知你有没有感觉到,跑银行取钱的次数少了,身上不带钱也敢下馆子的次数多了?对银行来说,现金投放量减少了,柜面取钱的业务压力少了……
金融科技之清算系统:近几年随着央行不断拓展支付渠道、畅通汇路,先后建立了大小额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网联清算平台等,将在途资金缩短至实时到账。快捷的支付服务,有效的提高了银行的服务水平和资金的利用效率。
金融科技之大数据:现在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都离不开计算机,不同企业,不同客户的任何一笔贷款、一次交易、一笔转账都在银行有据可查,银行通过这些大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企业行业属于朝阳产业还是夕阳行业,使贷款投资降低风险,更有准确性,省去了银行的贷前调查、贷中管理等管理;评估客户的经济能力、消费习惯,采用对应的策略,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信用卡的后期管理就采用了这样的模式,根据上市银行2017年年报,信用卡不良率均成下降趋势。
金融科技之远程开户、金融科技之生物识别等。这些本来都想说说,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可这样这个问答就太长了,估计也没人看,先到这里吧。
金融科技的发展只会使银行的服务更贴心、资金利用率更高更精准!

❷ 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目前,平台经济及金融科技领域的长效化、常态化制度框架和监管机制已基本形成,虽然金融科技行业历经风雨洗礼,但只要牢牢把握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其必将重整行装再出发。

金融科技应继续深耕小微普惠金融服务。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金融科技深耕小微普惠金融服务,将从单纯提升金融服务的速度,效率以及触达能力转向着重解决如何进一步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实现与传统金融机构差异化的发展路径相融合。

乡村振兴战略为金融科技提供重要发展舞台。随着新型电商和直播卖货等形式的出现,金融科技企业已积极着手布局县域经济,通过数字金融服务提高整个农村、县域地区的金融服务覆盖面。

促进共同富裕:

在促进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普惠性财富管理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基金公司等都发行了各类众多的普惠型财富管理产品。

金融科技企业联合各地政府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企业和地方的合作,提供公积金、医疗、环保、税务、民政、教育、各种生活缴费等服务,极大提高了政务服务的效率。

❸ 人工智能赋能金融科技:技术驱动及未来机遇

数字化转型和新兴技术颠覆大潮正在不断地重塑各行各业。高速发展的金融科技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展现出更多关于未来的想象。“新基建”浪潮加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金融科技领域的融合应用,为行业转型升级持续赋能。

金融科技生态关键技术ABCD,包括人工智能(A)、区块链技术(B)、云计算(C)、大数据等(D)。ABCD技术逐渐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逐渐形成融合生态,推动金融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

金融科技产业生态逐渐形成

金融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赋能”。科技企业以强大的技术驱动力赋能金融服务,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为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提供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服务,科技驱动加速重构整个金融行业的生态。随着新技术与实际场景的不断融合以及创新应用,新技术在金融科技的边界不断突破,创新性的服务模式及业态不断涌现,且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逐渐落地并迭代优化。

一个新的金融科技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加速金融科技业务模式重构

人工智能时代已然到来,技术驱动下,金融科技的边界不断被突破,为金融服务带来更多可能。金融新基建的“新”,一方面是新技术应用对于传统金融市场硬件设施的优化,另一方面是如何革现有的制度、原则和法规以适应新型金融服务的需求。而后者是 基于技术创新及用户体验双向驱动不断生成并逐渐完善的生态圈模式。 以银行为例,银行通过开放API与创新科技公司合作,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先科技,降低银行运营成本、扩大数据积累、提升客户体验,以科技为驱动解决客户痛点。

场景为王 金融科技服务的更多可能

金融不单是一个场所而是一种服务,将会碎片化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场景中。 金融科技的强大赋能,以科技力量为驱动,以场景化、智能化的用户体验,为金融服务的场景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 金融与科技的融合,通过线数字化营销活动,帮助银行、保险、互金的用户创造服务场景,打通线上营销渠道,这其实是场景化的金融需求。以开放银行为例,银行通过API开放赋能给更多金融科技服务提供商,一方面是帮助更多的互联网产品提升价值,另一方面则是切入更多场景化应用,在数字化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和营销运营等核心业务能力上实现深度连接。

人工智能等在金融科技的场景应用,主要表现在反欺诈领域以及获客拓展场景的运用等。科技的创新应用以及疫情的推动,加速金融机构业务线上化转型,随着跨行业的数据海量增加,基于线上业务的服务能力是否跟得上客户的需求变化,目前的线上业务渠道是否经得起承担主营市场拓展的责任考验,这些也需要金融科技和智能风控的支撑。

业务反欺诈是AI+金融科技的下一个蓝海

由于建立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基础之上,金融科技兼具金融和科技的双重属性,由此也形成了二者交织混合的风险特性。金融科技的开放性、互联互通性、科技含量更高的特征,使得金融风险更加隐蔽。人工智能下的金融科技的业务风控管理已经不能单纯依靠传统风控机制,场景化、智能化的业务场景,更需要用技术与监管相结合来重塑。

Garter《在线反欺诈市场指南》指出:到2023年,第三方欺诈检测服务应用覆盖将超过75%,相比当前25%的覆盖程度有较大提升空间。智能风控在金融机构的覆盖范围有较大提升空间。

人人云图赋能金融科技业务安全的应用实践

基于金融行业数据多且隐私性要求极高,人人云图结合金融业务线下业务线上化,着重加强了移动端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在保护用户隐私前提下,构建以用户行为数据及业务数据为基础的自进化智能化防护体系,赋能机构移动安全防护,助力金融机构更敏捷、智能和自适应地处理安全危机,形成新的安全防护闭环。

金融科技的快速融合发展,要求科技企业为金融风控提供更加“模块化”的在线业务全流程的风险评估服务。 人人云图打破传统的以数据为核心平台模式,采用高技术、高稳定、高性能的模块化设计,灵活易用,不仅符合金融行业数据合规要求,还具备高稳定性、高兼容性特征。灵活的策略交互组件,助力金融机构根据欺诈行为快速调整风控策略,快速应对风险,保障业务的稳定运营。

未来已来

技术及用户体验“双轮驱动”,基于人工智能的金融科技变革正在迅速到来,且只会加速到来。

人人云图

人人云图2017年6月由资深数据科学家和安全专家共同创立,致力于互联网业务风控合规的数据技术服务,打击黑产上下游。通过聚焦银行、证券、O2O、航旅、电商等行业业务场景,为用户提供基于行为的用户画像,帮助鉴别用户质量、及时调整运营策略,助力业务健康、持续增长。

❹ 金融科技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转型与变革

第一部分

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

如何理解金融科技?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定义:由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  新兴前沿技术带动,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业务供给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等。

波士顿咨询《全球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2017的定义:科技与金融融合为金融行业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模式、服务更多人群、提升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金融科技如何分类?

金融科技分类尚无一致的标准,依据监管政策文件分类,中国金融科技的分类包括:移动支付、网络借贷、数字货币、互联网保险、股权众筹、智能投顾。

1. 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状况

金融科技首先是以美国和英国为起点在海外兴起的,兴起的原因有如下三点:

(1)2008年金融危机后,传统金融机构遭遇信任危机。

(2)“千禧一代”的互联网原住民成为消费主力。

(3)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

自2009年初,国际媒体对”金融科技“的报道累计数量呈爆发式增长;2013年至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资为宽口径投资形式,投资规模增长5.9倍。

可见, 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大热的发展趋势。

2.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状况

中国现已成为金融科技的第二大市场。 2013年至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的投资规模增长159倍,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球水平。尤其在移动支付和网络借贷两个领域,中国已是全球金融科技中的佼佼者。

金融科技之所以在中国有如此快速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点驱动因素:

(1)金融需求。根据对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体系的人口占比和信用卡持卡人数占比的数据分析可知,中国现有的金融体系的覆盖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技术发展。过去的十几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

(3)监管政策。政府对金融科技持开放和鼓励的政策,在支持金融科技底层技术研发创新的基础上,也加大了对于金融风险的监管

3. 中美金融科技早期发展的不同模式

第二部分

金融科技对于传统银行业的“破坏性创新力量”

目前,一些基于金融科技的新兴的金融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和业务领域都从C端和B端进行切入,开始深耕金融服务的新场景。

1. 以蚂蚁金服旗下的花呗为例分析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三大关键能力

2018年,蚂蚁金服融资140亿美元,市场估值高达1500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约有8.7亿名活跃用户,国内活跃用户数量5.52亿名。管理资产规模达2.2万亿元,余额宝资产1.5亿元。

蚂蚁金服的产品之一“花呗”的业务和传统银行信用卡的业务相比有很大不同,主要有以下三个关键能力。

首先,是获客来源方面。“花呗”通过支付宝和淘宝进行流量的引入,极大地降低了获客的成本,提高了吸引客户的效率。

其次,是用户体验方面。“花呗”通过在支付宝中链接多个场景,比如淘宝购物,电商平台消费,线下支付等,来提升用户对产品的体验感。

最后,是风控方面。“花呗”基于各类大数据建立了风控模型,具体到个人即为蚂蚁金服建立的“芝麻信用”。

“花呗”就是在这三个关键能力的驱动下,运用科技丰富应用场景,提升数据积累和运用,并通过流量导入和数据分析来实现对长尾客户的覆盖和黏着。

2.以成都“新网银行”为例简析新兴金融科技公司的服务模式

新网银行自称为一家“ 有银行牌照的金融科技公司 ”,公司员工70%为IT人员,无线下网点,全为线上服务的形式。该公司只提供一款小额的消费贷款产品,该产品7天24小时全时段在线,且90%借款人无信贷记录,同时也是以大数据为基础建立的风控模型。以这种模式在经过三年多的运营后,新网银行的业绩稳步提升,不良贷款的比率仅占0.48%,是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1/4;营业成本也十分低廉,每笔贷款小于20元。

3. 以消费金融为例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

基于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可知,新兴的金融服务提供商不仅是提供了新型的产品,更是创新出一种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

金融科技公司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风控、身份识别等底层技术,可以形成精准的客户画像。在此基础上提供的金融服务,可以更好地结合消费的场景,保证更高的用户体验,甚至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因此,可以归纳出金融科技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有如下不同。

4. 对传统金融业的威胁

金融科技提供的服务拥有更低的成本、更快的交易速度、更好的用户体验;金融科技可以带来新的用户、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模式。

麦肯锡2017年关于全球数字化银行战略实践和启示的分析报告中统计了1700家银行业金融科技公司的客户定位和产品,调查数据显示,这些金融科技公司涉足了客户分类和产品业务分类的各个领域,基本上所有银行业务都涵盖。

这些金融科技银行领先传统银行的成功经验,无疑都在冲击着传统机构的发展,督促着传统金融行业的进一步革新。

第三部分

传统银行如何转型与变革

面对金融科技公司的崛起,传统银行的主要应对措施就是进行数字化转型。全球多家数字化银行都将自己的战略目标调整为推动传统业务的数字化进程。

1. 中国传统银行的数字化转型

我国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我国的银行体系相关。

在我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

作为先锋企业的是股份制银行,如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

而后跟进的是国有银行及小部分股份制银行,如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

最后跟进的则为余下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如宁波银行、常熟银行。

2. 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具体举措

(1)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提供金融信息云服务,实施金融科技解决方案。

(2)与科技公司合作。传统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投行,与科技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3. 以招商银行为例分析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

招商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道路中,走在最前列,从成立初始,便重视科技发展。

(1)战略转型目标。2017年,招商银行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转型目标,即打造金融科技银行。该目标从以下三点进行落实:

 1)科技投入。2018年,招商银行的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2.78%;2019年,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3.72%,在整个银行业都是首屈一指的。招商银行甚至在2018年的年报中将“科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值高于3.5%”列入公司的章程。

2)组织架构。招商银行过去几年将零售金融这个业务部门进行重组,旨在架构灵活的创新团队。在整个架构中,尤其强调在IT开放方面,采用“传统+敏捷”的开发模式,从而使IT部门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数据化能力支持前端部门实现快速迭代,继而提高消费者的用户体验。

3)组织文化。招商银行着重建立开放、扁平、包容的互联网创新文化。

(2)零售业务的大力发展。招商银行被称为“零售之王”,过去几年,一直致力于打造“招商银行”“掌上生活”两款App,根据2019年招商银行年报数据显示,这两款App的月活跃用户(MAU)达1.02亿,实现了92%的客户流量和80%的个人金融产品销售。招商银行通过这两大App实现了以用户体验为中心,链接场景,加速产品的迭代。

4.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及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不仅是在某一个业务、产品和渠道的变化,而是整个思想的变化,是一种整体的转型。

要做到从原有的产品思维(业务分割、渠道分割、垂直型组织、内部IT系统、考核指标面向产品、风险文化)向用户思维(场景搭建、渠道协调、敏捷性组织、数据中台、考核指标面向用户、创新文化)改变。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VUCA时代,因此传统金融行业就要针对这个情况进行相应的战略规划,因此要确定如下几点:(1)如何打造敏捷性组织;(2)如何营造创新文化;(3)转型的方向与路径;(4)创新中的风险与管理。

5.金融体系面临的新风险

(1)伪科技金融风险。

(2)风控模型有效性风险。

(3)隐私侵犯、数据滥用风险。

(4)不确定性风险。

6.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1)平衡创新与规范。

监管强调风险管理和规范,要防止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又要鼓励创新。因此我们要实现从机构监管走向功能监管、行为监管;从区域监管走向跨区域、跨境监管;从事后监管走向事前事中穿透式监管的转变。

(2)消费者教育与保护。

要做到加快金融科技的相关立法,保护数据的隐私权和归属权,实现大数据的使用、透明和公开。中国可以借鉴学习海外的经验,比如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加强数据保护立法,提高消费者数据权益保护意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也于2019年发布了《数据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四部分

疫情对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

1. 机遇: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1)政府出台相关政策。2020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中国银保监会2月15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通知”(2020)15号文,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要积极推广线上业务,强化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小程序等电子渠道服务管理和保障,优化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务.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探索运用视频连线、远程认证等科技手段,探索发展非现场核查、核保、核签等方式,切实做到应贷尽贷快贷、应赔尽赔快赔”。

(2)各大银行提供线上业务。比如,中国工商银行大而全的线上服务;中国农业银行对于线上医疗、教育等场景的接入等。

(3)产业金融数字化。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成为了行业的广阔前景。产业金融从原来传统银行的公司业务发展到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延伸至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再到以企业经营性流动资产和经营性固定资产数字化为基础,利用物联网、区块链、云平台和大数据等技术,为企业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的产业数字金融。

2. 威胁:银行业内分化加剧

(1)对金融业整体业绩的影响

1)全球经济衰退风险;

2)资产质量压力增大;

3)利润增速下行;

4)行业内分化。

(2)对中小型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的威胁更大

1)更大的业绩下滑压力;

2)金融科技投入不足;

3)金融科技人力不足。

第五部分

结束语

最后伊教授引用了田惠宁行长的一句话:“面对危机,积极拥抱变化,快速试错,快速学习,快速进化,才是应对危机最好的方法论。”不论是对于银行、企业、组织,还是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应该都适用同样的道理。

——《伊志宏教授讲座实录》

❺ 你认为应如何发挥金融科技公司的金融业务和非金融业务之间的协同

处理好投资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关系。
协同:一、处理好投资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关系。投行业务作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业务,其直接效应体现在能够取得中间业务收入,形成新的收入来源,间接效应体现在促进高端客户竞争,促进传统银行业务发展,对这两种效应进行策略性的平衡和取舍。然而面对目前相对较高的利差水平,商业银行更加关心的是优质贷款增长等,而实际上,对于同一客户,使两种效益同时最大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应追求这样的理想目标。二、处理好资金优势与投行业务的关系。资金优势是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有利条件,在这方面,国际金融机构常用手段是将过桥融资、担保资源作为撬动并购顾问、承销等投行业务的手段,可资国内商业银行借鉴。三、处理好投行部与监管机构、同业机构的关系。要妥善解决投资银行业务准入、收费等具体问题,避免政策性风险,并加强与信托、证券等同业的合作,以便优势互补。四、处理好总行投资银行部与总行其他部门及分行的关系。提高分行开展业务的积极性,建立跨部门的投行业务收入分成机制,构建全行投行业务的营销网络等。
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正以业务重构和产品创新的方式,不断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因而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发展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❻ 5G背景下金融科技的特征和发展路径

4G技术孕育了举世瞩目的消费互联网经济,电商、社交、文娱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迅速崛起。而具有高速率、广连接、高可靠、低延时特点的5G的全面运用,推动面向大众的消费互联网时代转向万物互联的产业互联网时代 。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之下,金融科技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未来,符合科学、契合规律的金融科技应当具备哪些特征,应当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值得探讨。

(一)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产业互联网

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有什么样形态的产业链,就会有什么类型的供应链金融,相伴随的也会有相应的金融科技发展生态。传统产业规模巨大,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价值空间也非常巨大。全国目前有60余个万亿级的产业集群,根据测算,仅在航空、电力、医疗保健、铁路、油气这五个领域如果引入数字化支持,假设只提高1%的效率,那么在未来15年中预计可节约近3000亿元;如果数字化转型能拓展10%的产业价值空间,每年就可以多创造2000亿元以上的价值。 所以,如果说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市场只能够容纳几家万亿元级的企业,那么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有可能容纳几十家、上百家同等规模的创新企业。

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国内C端流量增量即将耗尽,行业主动求变。 当前我国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增速持续下降,互联网增量红利消退,市场出现互联网下半场的声音。一方面,行业向上游拓展或国际化需求迫切。另一方面,头部互联网企业寻求新增长点的需求迫切,因此提出产业互联网概念,这也是产业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背景。

中美互联网行业对比,国内尚未出现产业互联网巨头。 中美对比,美国产业互联网公司占据美股科技TOP20的半壁江山,相比之下,中国GDP约为美国的70%,但美国产业互联网科技股市值为中国的30倍,国内尚无领先的产业互联网巨头企业。

产业互联网是通过产业内各个参与者的互联互通,改变了产业内数据采集和流通的方式,并运用区块链等技术保障产业内数据、交易的可信性,进而改变产业价值链,提升每个参与者的价值。产业互联网充分体现了数据要素在产业内的价值创造能力,通过挖掘数据要素的价值提升产业价值。具体上,可以认为产业互联网综合运用互联网、AI、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手段,深入到企业生产、研发、销售等内外各个环节,力图将每家企业都变成信息驱动型企业,并进行互联,从而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率。

 

与消费互联网相比,产业互联网有明显的区别:比如,产业互联网是产业链集群中多方协作共赢,消费互联网是赢者通吃;产业互联网的价值链更复杂、链条更长,消费互联网集中度较高;产业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是为产业创造价值、提高效率、节省开支,消费互联网盈利通常先烧钱补贴再通过规模经济或增值业务赚钱,等等。构建产业互联网是产业价值链重塑的过程,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做数字化升级,产业生态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把原材料变成产品,还要加工“数据”要素、把数据变成产品的一部分,并进而通过数据产品和服务拓展产业链的价值空间。在发展产业互联网的过程中,传统产业要进行大胆的变革,敢于抛弃落后的商业模式,对组织架构、组织能力进行升级迭代,提高组织内部协同效率,更好更快地为数字化转型服务。产业互联网的这些特点,正是金融科技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传统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方向。可以这么说,消费互联网金融只是科技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基于产业互联网金融才是科技金融的高级阶段主战场。

(二)金融科技发展的主体是产业互联网金融

什么是产业互联网金融。产业互联网金融目前没有行业标准定义,我认为产业互联网金融具体指的是机构基于产业互联网发展,通过金融科技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统称,当前主要为基于产业互联网服务的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产品(如微业贷)、助贷超市等形式,随着行业的发展,未来可能会有新的形式。

产业互联网金融与消费金融的联系与区别主要为:产业互联网金融是消费金融向上游产业端渗透,产业互联网金融以企业为用户,以生产活动经营为场景提供贷款服务,消费金融以个人为用户,以日常生活消费为应用场景提供贷款服务。

产业互联网金融的现实意义在于有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70%的专利发明,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在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截至2018年中国小微企业有9318万家,占比88%。小微贷款余额33.5万亿元,占企业贷款37.6%,金融资源分配不够合理,产业互联网金融的现实意义在于有望改变这种状况。

供给上,我国传统银行业不能完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134家城商行及1427家农商行,提供了13.22万亿的小微企业贷款,且贷款规模发展迅速,高于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11.67万亿,是小微企业贷款的主力。但与此同时,行业不良率也在持续走高,农商行行业不良率最高触及4.29%,高企的不良率迫使银行收缩信用,放缓小微企业贷款发放,农商行及城商行不能完全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需求上,2018年起实体经济企业金融需求分层,呼唤新金融供给解决痛点。 2019年12月,我国工业企业应收票据及应收帐款达17.4万亿,同比增长4.5%,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旺盛,同时由于信用分层,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日益严重。小微企业属于金融业长尾客户,由于存在抵押品不足、信用资质差、信息不对称、生命周期短等问题,银行通过传统手段进行风控成本很高,造成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需的不匹配,这是产业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基础。

各类因素叠加金融科技技术储备迭代,产业互联网金融产生。 2016年前后,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被应用到金融行业,金融科技迅速发展,当前市场上传统商业银行、互联网银行、供应链金融平台、产业互联网服务商等机构试水C端风控技术在B端的有效性,诸多因素叠加导致了产业互联网金融产生,并且在快速发展,不断丰富。

产业互联网金融依托产业互联网,价值来源于金融赋能产业能力提升。 产业互联网金融依托产业互联网服务,基于B端经营融资需求,行业价值来源于金融赋能产业能力提升,这一点与C端消费金融满足个人超前消费需求的价值逻辑不同。产业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供给体系的优势在于将企业服务数据与金融服务紧密的结合起来,以信息流转带动信用流转,从而解决传统金融供给无法解决的问题。

产业互联网金融有五类基本构成要素。 产业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构成要素分别为产业链、中小微企业、产业互联网应用、金融科技及金融服务机构。我认为未来产业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重要节点在产业互联网应用与金融科技两个部分,这一点类似C端的消费金融。

 

产业互联网金融服务商相比传统金融机构有四方面优势。 中小微企业天然具有生命周期短、业务规模小、抵押资产少、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过去我国采用城商行及农商行服务当地的做法,效率并不够高,不能完全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产业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机构服务可以有效解决获客成本、信息孤岛、智能风控、审批效率等问题。

 

产业互联网金融的服务目标将专注于中小微企业金融市场。 一是产业互联网金融可以有效解决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不足;二是大型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一般采用本地化策略,产业互联网提供商提供定制化服务,产业大数据不好采集;三是中小微企业预算有限,偏好低价甚至是免费软件,一般愿意接受标准化服务,服务商可以获取大数据;四是大型企业信用好,融资手段多且成本低,已经被银行服务覆盖,中小微企业则因为风控原因,仍为蓝海市场。

金融科技能力是产业互联网金融行业亟待验证解决的问题。 由于B端企业法人和C端自然人的巨大差异,同时中小微企业固有的生命周期短、抵押品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目前行业最成熟的解决方案是用核心企业弥补中小微企业信用的供应链金融;脱离核心企业信用,仅以金融科技为基础的大数据风控,目前行业正在进行可行性验证,部分龙头企业已取得了初步的发展(如微业贷),未来完全依靠金融科技的产业互联网金融模式,还有待时间验证。

区块链是解决资金方信任中小微企业底层信用的新桥梁。 过去,中小微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是行业的主要问题。区块链的产生,可以为中小微企业底层信用与金融机构添加一座新桥梁(如解决票据流转、仓单重复质押等问题),有效解决资金供需双方的矛盾,目前在政府的引导下,各类基于区块链的跨境金融平台、贸易融资平台发展迅速。

SaaS、PaaS/IaaS是辅助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 产业互联网金融在风控问题验证得到有效解决后,获客问题会逐渐出现,由于B端客户使用产业互联网应用具有排他性,所以行业前期的优质客户积累很重要。产业互联网金融将产业互联网服务融合到产业链中,在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的同时获得产业大数据,能有效解决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从而精准找到中小微企业中“合格的借款人”。

以供应链金融为基础升级的产业互联网金融基础最好。 金融的底层逻辑是信用,传统供应链金融本质是通过核心企业信用弥补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信用,但现实情况中四流合一很困难(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制约行业发展。

由于供应链金融行业存在时间较早,行业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已经较为成熟,已有不少核心企业、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平台在探索金融科技,因此发展基础最好。

 

上图以供应链金融为例。近三十年供应链金融发展经历了 三个阶段:

供应链金融 1.0 是主办银行模式, 银行和企业是点对点的连接关系,只是主办银行将供应链上下游作为整个链条来开展业务,并没有真正参与到供应链运营中;

供应链金融 2.0 是核心企业主导模式, 这种模式下,核心企业可以对供应链中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仓单等信息进行有效掌控,银行再依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各类主体服务,因此可以大大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效益;

供应链金融 3.0 是数字金融模式, 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整个供应链中获取每个产业链上企业的动态、每时每刻的数字信用。此时,供应链生态圈将相互打通,交易完全透明可信,资金流动清晰可见,在这个阶段的供应链金融将是智能化的、数字化的、效率极高的,大大提高了融资便利性与风控水平。供应链金融 3.0 才是这一领域金融科技的新生态。

供应链金融 4.0 是以产业互联网生态为基础的产业互联网金融 ,是今后最具备想象空间的发展趋势。以产业互联网服务生态为基础的产业互联网金融最诱人之处在于未来有机会在全国范围内将企业法人、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像自然人一样建立画像,提供金融服务,最终形成了供应链金融的 4.0 版本。

供应链金融升级产业互联网金融的标志在于风控方式的转变。 供应链金融在风控中一般关注三个点,分别是贸易的真实性、资金的自偿性及交易的可控性。根据机构调研,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方式仍以传统风控手段为主,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风控技术应用仍然较少,我认为行业转型升级的标志在于风控手段的转型。

 

❼ 金融科技对证券公司的赋能可从几方面入手形成科技端的支撑保障

1、金融科技英译为Fintech, 是 Financial Technology 的缩写,可以简单理解成为Finance(金融)+Technology(科技),指通过利用各类科技手段创新传统金融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效率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2、主要利用包括人工智能、征信、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前沿科技手段
拓展资料
(一)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移动互联为引领的新的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会导致金融学科的边界、研究范式不断被打破和被重构。
(二) 本轮科学技术的爆发导致金融行业传统发展模式受到颠覆性冲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全球数据积累存量已达到引爆新一轮行业变革的规模和水平,全球数据正以每年4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2017年全球的数据总量为21.6ZB(1个ZB等于十万亿亿字节),金融数据在其中占比很高,此外金融市场天然拥有海量标准化大数据,适合前沿科技落地生根。
(三) 另一方面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算法、算力方面的使用,以及诸如GPU、TPU以及NPU等硬件技术的革命性突破,逐渐使已稳定50年之久的“摩尔定律”迎来终结。科技深刻地改变了金融业态,并开始成为未来金融发展的制高点。金融科技正在传统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积极布局,已然成为新的风口。
(四) 金融科技涉及的技术具有更新迭代快、跨界、混业等特点,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前沿颠覆性科技与传统金融业务与场景的叠加融合。主要包括大数据金融、人工智能金融、区块链金融和量化金融四个核心部分。
(五) 大数据金融重点关注金融大数据的获取、储存、处理分析与可视化。一般而言,金融大数据的核心技术包括基础底层、数据存储与管理层、计算处理层、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层。
(六)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层主要负责简单数据分析、高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有若干重合)以及对相应的分析结果的可视化展示。大数据金融往往还致力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探索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的研发。
(七) 人工智能金融主要借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金融领域的问题,包括股票价格预测、评估消费者行为和支付意愿、信用评分、智能投顾与聊天机器人、保险业的承保与理赔、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金融监管与识别监测等。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包括机器学习理论等前沿计算机科学知识,主要基于算法。机器学习理论是人工智能概念范畴下的一个子集,主要覆盖三大理论: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
(八)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大数据系统,是数字世界里一切有价物的公共总账本,是分布式云计算网络的一种具体应用。一旦区块链技术成为未来互联网的底层组织结构,将直接改变互联网的治理机制,最终彻底颠覆现有底层协议,导致互联网金融的智能化、去中心化,并产生基于算法驱动的金融新业态,一旦成熟的区块链技术落地金融业,形成生态业务闭环,则金融交易可能会出现接近零成本的金融交易环境。

❽ 金融科技3.0的业务特点

金融科技是(金融)+(科技),指通过利用各类科技手段创新传统金融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效率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二,近年来,金融科技业务不断飞速发展。不论是三方支付快速占领市场,还是银行科技金融产品不断投入到市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是国家持续的支持,同时一系列新技术都在金融科技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诸如《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 (2019-2021)》发布、金融科技10省市试点正式启动、金融标准体系及实施取得显著成效、数字货币体系渐成气候、以监管沙盒为代表的金融监管科技落地生根、金融信息和数据安全保护更进一步、网贷行业合规转型规范加强、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全面开花、生物识别和区块链等创新技术广泛应用等等。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政策面还是企业面,都在金融科技的落地上持续地推进了行业发展。

二,政策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早在2017年,深圳就出台了促进金融科技发展的相关意见。2018年,各地又陆续出台了金融科技发展相关的规划和实施意见。各地政策对金融科技涉及的相关底层技术均有所提及,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安全技术。从各地政策可以看出,金融科技已经成为驱动金融创新的支点。

三,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传统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布局金融科技,助力金融科技服务产业升级。金融科技助力产业升级其中蚂蚁金服在产业端进行了许多尝试,包括从生产端到流通端,乃至下游消费端的产业链金融服务,使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获得普惠金融服务。京东金融则嫁接起银行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桥梁,通过科技金融让银行的资金更安全地支撑于企业。腾讯将金融科技作为主打金融业务的品牌,并通过组织架构的调整,更多地参与到B端产业中去。

❾ 如何看待金融科技科技金融

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两个词虽然字一样,但意思并不完全相同,给大家说说二者的区别。

关于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就是业内所说的Fintech。维基网络对此给出的定义是,由一群通过科技,让金融服务更高效的企业,构成的一个经济产业。Fintech公司通常是那些尝试绕过现存金融体系,而直接触达用户的初创企业,它们挑战着那些较少依赖于软件的传统机构。

简而言之,金融科技理解为:利用包括人工智能、征信、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前沿科技手段,服务于金融效率提升的产业。

现阶段,随着央行政策以及监管的手段的发出,越来越多的人愈加重视金融科技,重视金融科技人才培育。

关于科技金融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了科技金融的性质和作用,在第十七章“健全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体系”第三节“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中提到:

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多元化和差异性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符合创新特点的结构性、复合性金融产品开发,加大对企业创新活动的金融支持力度。

目前这是对国内科技金融最权威的表述。即科技金融落脚于金融,利用金融创新,高效、可控的服务于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业态和金融产品。

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之别

1、落脚点

金融科技的落脚点是科技,具备为金融业务提供科技服务的基础设施属性。与其并列的概念还有军事科技、生物科技等。

科技金融的落脚点是金融,即为用以服务于科技创新的金融业态、服务、产品,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典型代表。与其并列的概念还有消费金融、三农金融等。

2、目标

发展金融科技的目标在于利用科技的手段提高金融的整体效率。

发展科技金融的目标在于以金融服务的创新来作用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创业。

阅读全文

与金融科技如何服务企业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关于基金理财的结束语 浏览:160
2019年期货礼拜休市时间 浏览:902
古风股票 浏览:424
理财师解绑 浏览:522
山西中诚信托 浏览:996
理财通撸法 浏览:417
新兴理财方式 浏览:899
股票型基金最后净值怎么确定 浏览:371
同花顺股票基金是同一APP吗 浏览:199
请查询000173基金净值 浏览:602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 浏览:6
有关钼的股票 浏览:278
股票投资基础 浏览:929
北向资金流入生物股份 浏览:927
二手车消费贷款 浏览:975
北大荒股票为什么 浏览:84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 浏览:51
银行融资的问题 浏览:981
didi融资 浏览:704
汽车龙头股票 浏览: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