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世界形势和中国的应对呈现出如下新的特点与趋势:世界经济大转折: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格局大变革:多极化深入发展;国际秩序大调整:20国集团等作用上升;中国外交大发展:和合外交上新台阶。
正确的把握这些,对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各方面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
1、这次经济危机的危害与原因
危害:
这次经济危机是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发展到全球金融危机,从金融危机发展到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其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按照格林斯潘的说法,这次危机严重程度超过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严重衰退,主权债务危机使冰岛、希腊、阿联酋(迪拜)等国家经济面临崩溃边沿,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中国经济也遭受严重负面冲击,全球经济失衡加剧。
原因:
有各种各样说法,我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发展是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规律”作用是重要原因;国际货币体系的缺失、监管机制的弊端与放纵金融市场的所谓“创新”等是体制原因;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与政策弊端的长期高扬、危机到来后错误地采用了提升利率等做法,是直接原因。
2、进入后危机时代的特点与影响
特点:
“时代”是个大课题。这里所说的“时代”,可以认为是“时期”较为恰当。所谓“后危机时代”,可以理解为两个时间概念,一个是这次经济危机的后期;另一个是这次经济危机的后期加上这次经济危机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它内涵两个层面的特点:
特点之一是经济情况好转。国际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出现一些复苏迹象。2010年初以来,随着各国稳定金融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收到效果,世界经济企稳回升,IMF预计2010年增长3.9%。出现了经济复苏的“亮点”,“金砖四国”情况看好。促使其好转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各国自身的高度重视和措施得力;另一方面,集体救市力度和方式、方法得体。
特点之二是世界经济从整体看,并没有强劲复苏。不确定因素仍很多,主权债务危机令世界蒙上阴影。全球经济在未来几年将会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其主要原因有:经济危机自身的惰性影响;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衍生的贸易保护主义的阻碍;国际环境内其它负面因素的作用。
影响:
双重性。后经济危机时代,从本质上看,仍然是处于危机之中,不完全是好事情,危机仍在祸害全世界。经济仍属低迷,失业比重仍大,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根本好转;各种矛盾丛生,世界和平、稳定受到严重冲击;南北失衡的现象仍然在加剧,历史进步的步伐仍慢。对人类智慧的严峻挑战和考验空前。这是挑战。
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坏事发生的同时,产生的影响并非完全负面。进入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逐步显现出来,加快了国际体系变革的进程;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此消彼长,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各主要力量竟相加快战略调整步伐,大国关系进入新一轮调整互动期;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核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有新发展,牵动国际关系的调整演变和国际力量的重新分化组合;亚太地区格局加速演变,在国际战略全局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作用和影响备受各方关注。
二、世界格局多极化深入发展
1、世界格局及其转换
概念:
世界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或者是突出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作用形成的一种框架、结构、态势。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主要国家、国家集团、突出力量综合实力的对比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作用。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最终原因来自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打破旧力量对比,推动新的政治力量平衡而形成的。
在世界格局中,充当主角的必备条件是:具有强大的实力;奉行独立的外交路线,对世界全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或别称为“极”。
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有规律性: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集团利益的考虑,以及外交政策的调整。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转换:
自从17世纪40年代出现威斯特伐利亚格局到20世纪9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终结,三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世界基本政治格局发生了五次大的变化。第一次即威斯特伐利亚格局的产生;第二次即1815年拿破仑战争后形成的“维也纳格局”;第三次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格局”;第四次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形成的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两极基木政治格局”;第五次即20世纪 90年代初苏东剧变后旧格局的打破,多极化发展,新格局待立态势。
2、战后世界多极化的三次大发展
前两次:
世界多极化经历量变到质变过程,战后有三次明显大发展:
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两极格局中,出现了日本、欧共体、第三世界、中国等新生力量。标志着世界多极化的萌生。
第二次是20世纪 90年代初。苏东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旧格局终结。多极化发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欧共体成为欧洲联盟,全方位扩展其影响;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中国内政、外交生气勃勃。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雏形显现。
第三次:
第三次就是以21世纪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为标志,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此消彼长,世界经济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国际安全格局、文化安全格局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多强一超”模式基本形成。国际力量继续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
一超,即超级大国美国。是“当今世界超强的一极。”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是美国单极独霸的。冷战后美国企图一手遮天,并付诸了行动,取得某些进展,但事与愿违居多。美国在走昔日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老路。当前新的美国单极独霸全球的认识和定位难以服众。经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折腾,当然包括近20年美国霸权主义恶性膨胀,硬实力大损耗,特别是软实力中的“形象”声名狼藉,整体在走下坡路,对世界的掌控能力下降。奥巴马政府不得不借助别国力量缓解金融危机就是明证。不过其超级影响力仍不可忽视。
对世界多强,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下述“角色”水平值得关注:
俄罗斯,虽然已没有昔日苏联“超级大国”的“威风”,但也并非是“瘦死的骆驼。”世界“一强”的地位,应该说有充足分量。国土面积1710万平方公里,世界第一,地大物博世界公认;军事实力逊于美国,但世界第二的位置,否认的声音不多;科技水平、宇宙开发、外交影响等等,不及原苏联,但在当今这些领域的世界一流行列中,俄罗斯名次靠前。
欧洲联盟,作为集体“一强”,也有突出的理由。一体化水平的首屈一指(经济一体化、科技一体化、政治一体化、外交力求用“一个声音说话”、已有共同的安全计划等),使之成为了“准国家实体”。国民生产总值在欧共体12国时,就已超过了美国,是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外交影响力也在增升(况且英国、法国一直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日本,作为单个国家,经济、科技总体水平高,在逐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是客观事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日本依此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政治努力已引人注目。
对第三世界,有人故意漠视这一力量的存在,是不合适的。从他们崛起之日起,其担当国际事务生力军的作用就在不断发挥。“以广大发展中国家崛起为重要特征的多极化趋势,犹如滚滚洪流,势不可挡。”巴西、印度的影响力在上升。
中国是当今世界独特的力量。“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多极化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与西方大国迥然不同。” “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各种事实表明,世界的现在不是、未来也很难是单极独霸,世界已是多极政治格局的理由充分,只是多强的“角色”是“哪些”?学术界有争论。
三、国际秩序机制与态势拓新
1、国际秩序内涵与弊端
内涵:
当今国际秩序,指旧冷战结束以来,由世界上的主权国家、国家集团等行为主体,按照某类规范、准则、原则、目标行事,所建立或维系的某种国际经济政治机制和整体态势。这个定义,出于下面的慎重思考:
从时间概念上看,国际秩序的出现,与世界近代史的开始同步。这里指的是1991年12月以来的国际政治秩序。从行为主体上看,建立或维系国际秩序的是世界上的所有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包括各类国际组织、各种会议、论坛等)、宗教势力、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从奉行的准则上看,国际秩序通常奉行的是国际行为规范。从追求的目标看,自从人类进入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孜孜以求和谐稳定的国际秩序从来没有停止过。但由于时代背景、国家利益、阶级地位、个人经历等原因,目标的设定差别很大。取得的效果与国际秩序始终未能尽如人意。从国际保障机制和秩序的整体态势看,有合理成分,但弊端严重。
弊端:
当今的国际秩序,从机制种类看,大致可分为“旧”与“新”两种,并且互相交织。“旧”中有“新”;名“新”实“旧”;“新”、“旧”并存的现象。如果从水平上看,和谐的态势在上升,欠和谐的问题严重。后者对前者的负面影响不容乐观。
面对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和国际秩序的突出特点,各国或国家群体出于自身追求最佳利益的考虑,先后提出和实施了各自的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方案。内容和效果有明显的差别。国际秩序优化艰难。根本原因是北强南弱,西强东弱。
2、国际秩序的机制、态势拓新
表现:
国际秩序的机制、态势拓新,主要体现在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以及首脑峰会的机制化,以及“金砖四国” 首脑峰会机制化上。
20国集团首脑峰会机制化:
20国集团的建立,最初由美国等7个工业化国家的财政部长于1999年6月在德国 科隆 提出的,目的是防止类似 亚洲金融风暴 的重演,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 金融 和货币体系的稳定。20国集团会议当时只是由各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金融体系成为全球的焦点,开始举行20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言权,以应对这次国际金融狂飙。
20国集团成员:是有8国集团成员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加上中国、巴西、印度、南非、墨西哥、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尼西亚、阿根廷、沙特阿拉伯、土耳其、欧洲联盟等组成。
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先于20集团首脑峰会机制化。主要体现在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上。12年间已召开了15次。
2008年11月15日,20国集团领导人在美国华盛顿举行首次峰会。2009年4月2至4日,20国集团领导人在英国伦顿举行第二次峰会。2009年9月24至25日,20国集团领导人在美国东部的老工业城市匹兹堡召开了第三次峰会。2010年6月26日至27日,第四次20国集团峰会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从华盛顿到伦敦,再到美国匹兹堡,又到"枫叶之国"的第一大城市多伦多,不到20个月的时间,20国集团领导人4度聚首, 共商大计,标志着制度化。20国集团峰会,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第5次20国集团峰会即将在韩国首尔举行。
每一次峰会,中国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2008年冬天危机爆发之初的华盛顿,到2009年春天树立信心的伦敦和2009年秋天达成具体共识的匹兹堡,再到2010年夏天承前启后的多伦多,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4次亮相20国集团的舞台。在这4次峰会上,胡锦涛先后发表了4份题为《通力合作、共度时艰》、《携手合作、同舟共济》、《全力促进增长、推动平衡发展》、《同心协力、共创未来》的主旨讲话。阐明中国政府为应对这场空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主张。每一次峰会,胡锦涛主席的讲话都在国际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在这个全新的平台上,中国一次又一次展示着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智慧和力量。
“金砖四国”首脑峰会机制化:
“金砖四国”,是指 巴西 、 俄罗斯 、 印度 及 中国 四个有希望在几十年内取代 七国集团 成为世界最大 经济体 的 国家 。这个简称来自这四个国家的英文国名开头字母BRICs (Brazil、Russia、India、 China)的谐音(意指“ 砖头 ”)。这四个国家中,巴西被称为“世界原料基地”和“咖啡王国”;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中国被称为“ 世界工厂 ”。
“金砖四国”(BRICs)一词最早由高盛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2001年11月20日发表的一份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The World Needs Better Economic BRICs)中首次提出,2003年10月,该公司在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 年的道路》(Dreaming with BRICs:The Path to 2050)的全球经济报告中预言,BRICs将于2050年统领世界经济风骚。高盛的这份经济报告,使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四国作为 新兴经济体 的代表和 发展中国家 的领头羊受到世界更多的关注,由此BRICs(译称“金砖四国”)的称谓便风靡世界。
“金砖四国”首脑巴西总统卢拉、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印度总理辛格,首次正式会晤于2009年6月16日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20国集团峰会期间举行。四国领导人重点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国集团峰会进程、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金砖四国”对话、未来合作等重大问题交换了看法,并达成了多项共识。
“金砖四国”首脑巴西总统卢拉、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印度总理辛格第二次正式会晤,于2010年4月15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会晤在巴西外交部举行。在这次会晤中, “金砖四国”领导人重点就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气候变化、“金砖四国”对话与合作前景等交换了看法并达成了广泛共识。
中国邀请“金砖四国”首脑第三次峰会未来在中国召开。
评价:
20国集团峰会和“金砖四国”峰会机制化,国际社会均给予了积极评价。
关于20国集团峰会机制化的意义:
《爱尔兰时报》认为,多伦多20国集团峰会还未开幕就已经成功,因为它代表着全球经济的85%,取代了仅由发达国家参加的G8。这可以被视为二战结束后最重要的国际政治变革之一。
美国外交理事会的斯图亚特•帕特立克撰文指出:对美国而言,20国集团峰会至少在4个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首先它能缓解国家间的危机,同时它是一个平台,能鼓励新兴经济体承担新的责任;第三,它的存在对联合国而言是健康的竞争。最后,提供了一个更灵活的协商环境,有更多协调的空间。
关于“金砖四国”峰会机制化的意义:
巴西总统卢拉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话说,“金砖四国”坐在一起开会就是历史性时刻。
新加坡 《联合早报》认为,金砖四国峰会未必只是向美国发出强烈信号的临时性工具,“金砖四国不仅关注克服金融危机的战略,而且谋划‘后危机时代’的世界新秩序。”
巴西峰会的声明强调,“金砖四国”对话与合作不仅符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而且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这种世界多极化与国际秩序优化的态势值得肯定,但不能评价过高、企望值过度。美国为首的西方对新兴国家参与国际秩序变革的“度”毕竟是有限的,加之新兴国家之间存在众多差异与矛盾、20国集团首脑峰会与“金砖四国” 首脑峰会机制化仅属于初始阶段、论坛水平。未来G8、G20、“金砖四国” 首脑峰会共存竞争合作有可能,而G20与“金砖四国” 首脑峰会短期内完全代替G8不现实,为此忽视联合国的存在不可取。
四、中国特色外交迈上新台阶
1、中国外交的特色应对
继承:
中国始终不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总方针、总政策。长期把和平与发展作为宗旨、方向、目标、道路;把独立自主作为根本准则;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一切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把加强与推进与发展中国家团结与合作作为外交基本立足点;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
创新:
近些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外交工作新局面,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
中国外交工作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主线,以多边峰会外交为主要平台,以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为重要动力,以统筹协调为根本工作方法,强抓机遇,化解挑战,开拓进取,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巩固我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多边峰会外交成果丰硕,在国家总体外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作为贯彻中国外交的主线,努力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有利外部条件;加大运筹大国关系力度,同各大国的关系处在稳中有升的发展时期;进一步做实做深构筑周边地缘战略依托工作,维护了良好周边环境;采取切实步骤,巩固了发展中国家在我外交全局中的基础地位;大力加强公共外交,增强了我国软实力;坚持以人为本,把领事保护放到外交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召开了第11次驻外使节会议,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为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对开拓外交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现实和长远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外交人员法》于2010年1月1日生效,这为外交事业大发展特别是外交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
2、中国的国际地位与承诺
国际地位: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仍处在初级阶段;中国是当今世界独特一极,但仍是发展中国家。
庄严承诺:
胡锦涛2010年4月15日在巴西的巴西利亚“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时的讲话《合作、开放、互利、共赢》中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现在有很多人关心,中国今后会是什么样的国家?会说什么话、会做什么事?对老朋友会怎么样、对新朋友会怎么样?他回答: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中国的发展只能也必然是和平发展;中国的发展是开放共赢的发展;中国的发展是负责人的发展。
总之,如果从另外角度审视当今世界态势,宏观看,是和谐之中欠和谐;具体讲,世界经济是危机之中有亮点,世界政治是和平之中欠和平,外交关系是和合之中欠和合。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要潮流,不能因为现在世界经济处在危机之中,就否认、或看不到主流;但和平、发展、合作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Ⅱ 金融全球化对国际贸易发展有何影响
金融全球化使国际贸易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全球化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版用。贸易一体化的发权展对
金融国际化
提出了需求,金融国际化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的国际化使
国际结算
更加快捷、便利,从而推动着国际贸易地域范围的扩展和
国际贸易活动
规模的扩大;国际信贷规模的扩大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有力地资金支持;国际
衍生金融产品
市场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贸易参与各方提供了大量防范风险的工具等等。
Ⅲ 金融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有什么影响普通人能做些什么
1.金融全球化在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影响,同时具有正负两种效应。
a、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的正面效应
(1)金融全球化有利于中国吸引外资,加快工业化进程
(2)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先进的金融运作经验引入中国,提高金融效率。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的负面效应。
(3)金融全球化使中国金融业面临挑战金融全球化,为国际游资制造金融风险创造了环境。金融全球化加剧了银行的脆弱性。
(4)金融全球化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一、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同时又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将经济全球化推向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综观几十年国际金融发展的历史,金融全球化已成为其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金融全球化从整体上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利益。
2.经济全球化主要表以下四个方面: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的表现:贸易全球化主要体:第一,国际贸易增长率高于世界生产总值增长率;
第二,国际贸易规模庞大,世界贸易依赖度高。投资全球化:国际直接投资全球化表: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率高于国际贸易增长率和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指一国的金融活动跨越国界日益与国际间的金融活动融合在一起,即资金的筹集、分配和运用,超越国家疆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金融全球化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水平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状况;二是垂直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利率和汇率的国际联动和影响.
Ⅳ 国际收支对国际金融活动的影响有哪些
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
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一般会引起本国货币汇率下浮;如逆差严重,则会使本币汇率急剧跌落。该国货币当局如不愿接受这样的后果,就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抛售外汇和买进本国货币。这一方面会消耗外汇储备,甚至会造成外汇储备的枯竭,从而严重削弱其对外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则会形成国内的货币紧缩形势,促使利率水平上升,影响本国经济的增长,从而引致失业的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率的相对与绝对下降。
从国际收支逆差形成的具体原因来说,如果是贸易收支逆差所致,将会造成国内失业的增加。如系资本流出大于资本流入,则会造成国内资金的紧张,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
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固然可以增加其外汇储备,加强其对外支付能力,但也会产生如下的不利影响:
1.一般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上升,而不利于其出口贸易的发展,从而加重国内的失业问题。
2.顺差固然可以加大国内的黄金和外汇储备,但也会使本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而加重通货膨胀。
3.将加剧国际摩擦因为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意味着有关国家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易引起对方采取报复性措施。
4.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收支顺差形成往往是由于出口过多所形成的贸易收支顺差,则意味着国内可供使用资源的减少,因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国际协调
各国政府调节国际收支都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它们采取的调节措施都可能对别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并使其他国家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为了维护世界经济的正常秩序,战后各国政府加强了对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国际协调。
(1)通过各种国际经济协定确定国际收支调节的一般原则。关贸总协定规定了非歧视原则、关税保护和关税减让原则、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禁止倾销和限制出口贴补原则、磋商调解原则等。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了多边结算原则、消除外汇管制和制止竞争性货币贬值原则等。这些原则以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为核心,通过限制各国采取损人利己的调节政策来缓和各国之间的矛盾。
(2)建立国际经济组织或通过国际协定向逆差国家提供资金融通,以缓解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会员国发放多种贷款用于解决暂时性国际收支困难,并创设特别提款权用于补充会员国的国际储备资产。借款总安排和互换货币协定要求有关国家承诺提供一笔资金,由逆差国在一定条件下动用以缓和国际收支逆差问题和稳定汇率。
(3)建立区域性经济一体化集团以促进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和国际收支调节。当前世界经济中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集团主要有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共同体等类型。其中最为成功的是欧盟。它已经实现了商品和要素国际流动的自由化,制定了共同农业政策,统一了货币。
(4)建立原料输出国组织以改善原料输出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等价交换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长期国际收支逆差的重要原因。为了反抗原料消费国垄断集团对原料价格的操纵,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原料出口国建立了许多原料输出国组织,如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铜矿业出口政府联合委员会、可可生产者联盟等。特别是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限产提价等斗争手段,显著地提高了石油价格,对扭转石油输出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5)通过各种国际会议协调多种经济政策,以提高经济政策特别是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效力。
各国的经济政策可以相互影响,有可能使其作用相互抵消。各国领导人通过国际会议进行政策协调,可以提高政策的效力。例如,西方七国首脑定期举行最高级会议,对财政、货币、汇率等多种政策进行协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它们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国际收支调节措施的效力。
Ⅳ 各种国际金融机构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际金融市场的作用是广泛的,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发展 首先,国际金融市场能在国际范围内把大量闲散资金聚集起来,从而满足了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金融市场的职能作用,把“死钱”变为“活钱”,由此推动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 其次,欧洲货 如欧洲货币市场促进了当时的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的复兴;亚洲美元市场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建设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资金也都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的。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又为跨国公司在国际间进行资金储存与借贷、资本的频繁调动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跨国公司经营资本的循环与周转,由此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发展。 2.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资金 国际金融市场是世界各国资金的集散中心。各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国际性的蓄水池,获取发展经济所需的资金。可以说,某些国家或地区就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借钱付利息的代价来推动经济发展的。 3.有利于调节各国的国际收支 国际金融市场的产生与发展,为国际收支逆差国提供了一条调节国际收支的渠道,即逆差国可到国际金融市场上举债或筹资,从而更能灵活地规划经济发展,也能在更大程度上缓和国际收支失衡的压力。 4.促进金融业的国际化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达, 例如,当大量国际资本同时流向一个国家时,必然导致流入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引发通货膨胀,冲击该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甚至会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吸引着无数的跨国金融组织,尤其银行业汇集于此。国际金融市场成了国际大银行的集散地。金融市场通过各种活动把这些银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世界各国的银行信用突破空间制约而成为国际间的银行信用,在更大程度上推动诸多金融业务国际化。 5.导致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金融市场会导致国际资本在国际间充分流动,使当前的国际资本流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为此,近几年在西方各国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干预与管理。
展开剩余77%
0
Ⅵ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1.改变未来世界中的经济格局,未来世界的经济增长中,中国将越来越重要
2.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在国际金融方面的话语权将增多
3.各国都将会加强金融方面的监管,不会放任贪婪的投资家胡搞
4.金融危机让一些一向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国家转型,包括中国,扩大内需越来越重要
5.美元的地位将会下降,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寻找可替代美元的货币来进行国际贸易。
由于金融危机向欧洲和新兴金融市场持续蔓延,特别是随着全球信贷渠道的干涸,欧元区等许多国家银行希望利用美联储货币互换工具获得急需的美元,美元成为避险资产和应急资产,美国出于为后续向国际社会发债融资也极力稳定美元,这些因素有望支撑美元短期走强。然而美元近期的价格反转并不能改变美元中长期的价值下跌趋势,决定美元长期走向除了经济基本面和美元策略外,还有三大根本性因素。
美元在全球货币储备中的地位。尽管美元仍占全球24%战略储备,占11%世界贸易份额,然而全球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1995年到2008年第2季度,美元比重降至62.48%,欧元从8.54%大幅升至26.99%。
美元享有的铸币税特权。在1977-2006年,铸币税对经常项目逆差的覆盖比率高达86.2%,美国绝大多数的经常项目逆差通过国际铸币税得以“抵消”,这也解释了巨额经常项目逆差和财政赤字为何没有导致美元大幅快速贬值的原因。而在近两年随着美国经济走软,美国的国际铸币税减少,使美元贬值逐步丧失了制动阀,国际铸币税已无法挽救美元信心的危机,表现为美元的加速贬值。随着近年来美国国际铸币税的抵消能力的降低,美元趋向疲软是大势所趋。
美元走势受制于日益严重的双赤字。双赤字始终是决定美元走势的长期根本性因素。随着美国大规模救市行动的展开,财政赤字持续扩大,美国负债率急剧上升,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日益失衡,主权违约风险加大,据统计,2008年联邦赤字将达到创纪录的4550亿美元,2009年更会攀升至7500亿美元,因此美元救市债的发出极有可能成为美元贬值的导火索。
综合以上判断,美元走势的逆转和币值内在的不稳定性将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新的动荡,加剧实体经济恶化的风险。
金融大乱之金融大治。短期来看全球金融局势岌岌可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在美国财政状况日趋紧张的背景下,旨在缓解金融危机的救助政策将对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长期政策产生“挤出作用”;而货币政策自2007年9月以来8次降息的效果也逐渐减弱,联邦基准利率无力引导金融市场利率,再加上金融危机期货币乘数的杠杆收缩,消灭货币购买力的速度极快,货币政策也面临失效。
然而从长期看,对国际金融秩序进行全面改革的时机因为这场危机的加深而提前成熟。亚欧首脑会议和即将召开的G20全球金融峰会,就是重建新体系的萌芽。可以预期,这些会议的召开将在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制约主导货币国家本币扩张,建立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与协调机制;以及平衡国际收支格局三个方面,对未来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全球金融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为全球化向结构均衡发展创造条件。
但是必须认识到国际金融新秩序和金融货币体系的重塑是一个全球性的博弈过程,美国为了维持在全球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独霸地位,显然不肯轻易将美元的发行权拱手转让,欧盟也正在寻求欧元势力的上升,未来针对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的改革,金融制度的重大难题并非短期内能够解决。
由于本轮世界经济金融周期面临的长期结构性问题已经累积了大量风险,当经济危机对金融危机的“反冲击”时,很可能使全球经济步入一个时间为3~5年含有两次衰退的“W”型调整期。
金融大动荡需要金融大治理。结构性失衡问题不仅是全球金融体系也是中国自身所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中国如何因势利导借这次金融危机参与重塑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格局?中国需要采取怎样的金融改革战略?如何完善现行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面对未来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深化调整和中国发展转型的趋势,中国要有长期的准备,仅仅为了应对危机和经济下滑频繁地动用货币财政政策是不够的(我国利率下调空间已经不大,财政赤字逐月扩大9月份 732亿元人民币,为8月份的3.89倍),应该转向更为坚决的结构性治理模式,将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问题的解决统一起来,从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高度,将“促进发展转型,深化金融改革与维护金融安全”通盘考虑,思考全方位金融发展与稳定的总架构.
.
Ⅶ 金融市场国际化会对一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因市场规模扩大而造成监管失控的风险
与国际化相伴随的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和外国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在增加金融市场深度、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将导致金融资产的迅速扩张。如果缺乏足够严格的金融监管,这种扩张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根源。
2、金融市场波动性上升的风险
从国际经验看,对于规模狭小、流动性比较低的新兴金融市场来说,与国际化相伴随的外国资本大量流入和外国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尤其是在一些机构投资者成为这类国家非居民投资的主体时,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表现得更为显著。
(7)国际金融的发展影响体现在扩展阅读:
国内市场国际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必然趋势
1、中国目前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金融市场规模也排在世界第三位,但是金融的国际化水平、监管水平、业务产品均还跟不上,这与中国进入新时代的经济需求不符;
与中国经济强劲增长、中产阶级增加、财富增加、人口老龄化等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不符,因此要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国内市场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2、在中国高杠杆率、高储蓄率的背景下,在中国人均收入上升、服务业比重上升、制造业比重下降的结构性转型过程中,金融业需要寻找如何服务经济转型和未来经济结构的新路径。金融业对外开放新举措,正是金融业实现自身改革和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Ⅷ 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正以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席卷世界。作为一种趋势,金融全球化一方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形成严峻的挑战。金融全球化在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影响,同时具有正负两种效应。
1.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的正面效应
(1)金融全球化有利于中国吸引外资,加快工业化进程
(2)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先进的金融运作经验引入中国,提高金融效率
2.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的负面效应
(1)金融全球化使中国金融业面临挑战
(2)金融全球化为国际游资制造金融风险创造了环境
(3)金融全球化加剧了银行的脆弱性
(4)金融全球化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Ⅸ 中国经济对国际金融有何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6年,中国金回融业增加值占答GDP比重达8.35%,超越美国、英国等传统发达国家,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金融大国。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IMF原副总裁朱民表示,过去两年中国金融开放政策和市场波动外溢影响增大,国际金融市场一致认为中国的地位正逐渐提高,作用不断放大。“中国经济金融越来越成为国际金融的一个主要力量,对国际金融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Ⅹ 金融市场国际化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应该可以理解为长期资本流动对国际的影响吧
这个回答可以不?
(1)形成全球利润最大化。长期资本流动可以增加世界经济的总产值与总利润,并趋于最大化。因为,资本在国际间进行转移的一个原因,就是资本输出的盈利大于资本留守在国内投资的盈利,这意味着输出国因资本输出,在资本输入国创造的产值,会大于资本输出国因资本流出而减少的总产值。这样,资本流动必然增加了世界的总产值和总利润,而且资本流动一般是遵循哪里利润率高往哪里流动的原则,最终会促使全球利润最大化。
(2)加速世界经济的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市场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国际化的主要标志。这三个国际化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推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加深了货币信用国际化。首先,加深了金融业的国际化。资本在国际间的转移,促使了金融业尤其银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银行网络遍布全球,同时也促使了跨国银行的发展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这些都为国际金融市场增添了丰富的内容。目前,不少国家的金融业已成为离岸金融业或境外金融业而完全国际化。其次,促使以货币形式出现的资本遍布全球,如国际资本流动使以借贷形式和证券形式体现的国际资本大为发展,渗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各个角落。再次,国际资本流动主体的多元化,使多种货币共同构成国际支付手段。目前,几个长期资本比较充裕的国家,其货币都比较坚挺,持有这些货币,意味着更广泛地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购买力在国际间的转移或可更有选择余地地拥有清偿国际间的债权债务的手段。可见,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加深了货币信用的国际化。可以提高资本的边际效益。可以带动商品出口可以迅速地进入或扩大海外商品销售市场。 可以为剩余资本寻求出路,生息获利。 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资本输出,一般来说意味着该国的物质基础较为雄厚,意味着该国更有能力加强同其它国家的政治与经济联系,从而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国际声誉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