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余永定、张明:支持资本账户开放的理由有效吗
【原文按】: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举世瞩目,这不仅关系人民币国际化,更与中国金融改革与宏观稳定紧密关联。也正因此,资本账户开放并不仅仅是要不要开放的问题,何时、何地、何种方式亦值得深入探究:当下是否为资本账户开放的“战略机遇期”?什么是资本账户开放的最优顺序?“以开放促进改革”的思路是否适用于资本账户开放?观察者网转发中国社科院余永定、张明、张斌三位学者的文章,他们认为中国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资本项目管理,但大幅放松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管制需要格外审慎,这必须要在以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相关改革措施配套才能逐步推进。以下为文章全文:近期,关于中国政府可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表态纷至沓来。有传闻表明,中国政府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宣布一个资本账户开放的时间表。根据这个时间表,中国政府将在2015年实现资本账户的基本开放,在2020年实现资本账户的全面开放。一旦上述传闻变成现实,这意味着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将显著提速。当前环境下谈论要不要进一步开放资本账户,主要的内容是要不要开放跨境短期资本流动。迄今为止,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已经取得较大进展。根据中国央行调统司在2012年发布的一份报告,在IMF规定的资本账户管制的40个子项中,中国已经有14项为基本可兑换、22项为部分可兑换,仅有4项为不可兑换。目前中国对中长期性质的双向直接投资与贸易融资已经基本放开,但在证券投资、跨境借贷与衍生品交易等短期资本流动仍存在较为严格的管制。因此,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主要的开放内容是短期资本流动。赞成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理由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实现跨境资金流动的平衡管理。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跨境资本流动采取了“宽进严出”的管理策略,该策略在中国国内外汇资金短缺时固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市场环境变化后,该策略导致中国外汇储备攀升、央行冲销压力巨大、国内流动性过剩,因此,通过放宽对资本流出的管理,既有助于降低央行的资本管理与冲销压力,也有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第二,通过加快资本账户开放来倒逼国内结构性改革。由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存量改革阶段,在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下,各种结构性改革举步维艰。通过开放资本账户来倒逼国内结构性改革,或许能够发挥2001年通过加入WTO来倒逼银行业改革相似的作用;第三,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制于离岸人民币规模有限、全球范围内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供给不足等,而资本账户开放则有望缓解上述约束、进一步推进人民币的跨境使用;第四,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中国开放资本账户提供了一个“战略机遇期”,特别是发达国家公司估值处于低位、对外部资金的需求较为强烈,这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提供了良机。第五,现有的资本管制措施很难真正管得住资本流动。在经常项目已经可兑换的条件下,很多资本可以通过变通的办法躲避资本管制措施。与其这样,还不如放松管制,让藏在地下的资本流动浮上水面,以此提高跨境资本流动透明度,让监管更加有效。我们认为上述有些理由反映了包括资本管制政策在内的一些宏观经济管理措施的弊端,中国也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资本项目管理。但是,大幅放松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管制需要格外审慎,这必须要在以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相关改革措施配套的情况下,才能逐步推进。在没有其他改革措施的配合下,单方面的扩大资本项目开放,未必能实现改革初衷。试图实行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平衡管理,这一目标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短期资本流动通常是顺周期的,放松对短期资本流动的限制未必能实现资本平衡流动。短期资本流动的顺周期特征,通常是在中国政府不希望资金大规模流入时(例如经济过热、资产价格泡沫、流动性过剩),短期资本会大规模流入;而当中国政府不希望资金大规模流出时(例如国内流动性不足、爆发金融危机、美联储加息),短期资本却偏偏会大规模流出。因此,加快开放资本账户,未必能够真正实现跨境资本流动的平衡,而很可能会放大短期资本流动的规模与波动性。加快资本账户开放未必能够稳定人民币汇率,反而可能导致人民币汇率出现超调。以2013年第1季度为例,尽管经常账户占GDP比率处于较低水平,但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以及人民币有效汇率均出现大幅升值,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短期资本流入激增导致的。尽管我们自2003年以来就一直呼吁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但我们认为,这一改革得以完成的前提条件,是中国政府依然保持适当的资本管制,从而使得人民币汇率走势主要反映经常账户的变动。否则,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将导致人民币汇率大起大落,从而给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造成阻力。如果央行基本不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汇率,在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下汇率将围绕均衡汇率上下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汇率的波幅度可能较大,但由于波动的双向性,汇率投机将受到抑制,持续的升值(贬值)压力将因套汇资本流入的减少而减少。如果央行不希望看到汇率升值(贬值)过快而维持对汇率的干预,在没有资本管制的情况下,投机资本就会不断流入(流出),从事无风险套汇。套汇资本的流入(流出)必然加大或大大加大升值(贬值)压力。通过干预实现小幅升值的政策或许可以减缓对出口(进口)企业的经营压力,但却会造成国民福利的巨大损失,造成资源配置的极大扭曲。如果央行认为,在目前政治、经济条件下,让人民币逐步升值是唯一的选择,央行就应该尽可能维持资本管制,抑制热钱流入,以减少升值压力和国民福利损失。可以说,在持续干预外汇市场的同时实行资本项目自由化,是所有可能的政策组合中最不合理的一种组合。“以开放促改革”的经验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成功的经验,国内国外皆如此。我们尤其不赞成以加快资本账户开放来促进国内结构性改革的做法。压力面前,未必一定做出正确选择,以放松短期资本流动倒逼国内改革是巨大的冒险。其一,与商品贸易的开放不同,资本账户开放对一国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冲击可能是巨大的、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一旦开放后很难逆转;其二,如果未来几年内,资本账户过快开放导致国内爆发系统性危机,那么危机之后,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而言不可或缺的结构性改革,可能被再度推迟。从短期与中期来看,加快资本账户开放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然而,如在人民币利率与汇率形成机制尚未充分市场化的前提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会导致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之间的套利与套汇行为大行其道。目前大部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生在内地与香港之间,而非大中华区与全球其他地区之间,这不是中国政府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初衷。从国际金融的历史来看,货币国际化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非政府人为推动的结果。只要中国经济在未来20年能够保持持续较快增长、中国金融市场能够发展壮大并避免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人民币必将成长为重要的国际货币。而日元国际化的教训表明,如果政府过快开放资本账户导致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那么货币国际化的步伐不仅可能显著放慢,而且可能归于失败。当前并非中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时间窗口或“战略机遇期”。目前发达国家央行正在集体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加剧、新兴市场经济体正在面临大规模短期资本流入,一旦中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那么中国很可能首先面临大规模短期资本流入,而随着美国逐渐削减量化宽松政策并步入新的加息周期,中国很可能接着面临大规模短期资本流出。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会严重损害中国的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稳定。从国际层面来看,巴西、韩国等过去已经充分开放资本账户的国家,在意识到不受约束的短期资本频繁流动的坏处后,开始考虑重新引入新的资本流动管理措施。而过去几十年一直以推进资本账户自由化为己任的IMF,最近两年也改变了对资本管制的态度,认为资本管制应该与宏观经济政策、宏观审慎监管一起成为新兴市场国家管理资本流动的工具。中国的资本管制体系的确存在一些漏洞,且管制效力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中国的资本账户管制依然大致有效。尽管中国政府尚未全面开放资本账户,但近年来中国面临的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明显放大,波动性也明显增强,这被一些政策制定者与研究者解读为资本账户管制已经无效,因此不如尽快开放。然而,近年来大多数研究中国资本账户管制的实证文献均发现,尽管中国资本账户存在一些漏洞,但大体上依然是有效的。在内地人民币市场与离岸人民币市场上存在显著的息差与汇差,就是中国的资本账户管制依然有效的明证。此外,内地与离岸市场的抵补利率平价存在显著偏差,意味着跨境套利者依然面临着较大的交易成本,这也说明了资本账户管制的效力。如果中国政府明文规定一些跨境资本转移行为属于非法行为,并承诺进行严厉惩罚,这应当能够起到一定的阻吓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而言,我们高度赞赏近期外管局出台的抑制短期资本流动的规定。我们相信,只要中国政府真正想抑制短期资本流动,在现有体制下,中国政府就能找到办法加强资本账户管制。一个贴切的比喻是,目前国内外流动性水位均处于高位,而资本账户管制就是一道防护中国金融安全的大坝。目前这个大坝已经出现了一些管涌。我们究竟是应该修补漏洞加固大坝呢,还是干脆炸掉大坝?结论是不言自明的。将2015年作为资本账户基本开放的时点具有较大风险。从国内来看,随着潜在增长率的放缓,未来几年中国企业部门将面临去杠杆化冲击,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可能加剧,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可能显著上升,国内金融市场脆弱性不断累积,这将导致中国居民与企业对中国经济信心下降,将资金撤离中国的动机增强。从国外来看,再经过两年左右调整,美国经济有望在2015年前后强劲复苏,而美联储也可能从2014年年底或2015年年初开始加息。外部吸引力的增强可能导致中国资金加快外流。在上述国内外因素的冲击下,中国可能面临巨大的资本外流。考虑到中国外汇储备/M2比例并不算高,大量的资本外流将导致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迅速下降,加剧人民币贬值预期。而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可能发生更大规模的资本外流。巨大的资本外流可能导致中国爆发与1997年至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相似的危机。因此,中国未来几年面临的真正威胁并不是大规模资本流入,而是大规模资本外流。中国政府仍应审慎、渐进、可控、有序地开放资本账户,以维护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稳定。中国政府应该坚定不移地克服既得利益集团阻力,推进国内结构性改革,而不能因为结构性改革难度很大就回避这些改革。中国政府需要改善国民收入在居民、政府与企业三部门之间的分配,以及居民部门内部的收入分配;中国政府需要尽快打破若干服务业部门内国有企业的垄断,从民间资本真正开放这些部门;中国政府需要加快推进包括利率与汇率在内的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当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结束、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水平(对国内资本已经充分开放)、中国经济已经大致完成增长方式由投资与出口驱动向消费与投资平行驱动的转型后,无论是资本账户的全面开放,还是人民币国际化,都将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建议,中国政府与其给出资本账户开放的时间表,不如给出推动国内结构性改革的时间表。对于资本账户开放而言,中国政府最好不要给出特别具体的时间表,而是阐明资本账户开放的大致方向,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动以及国内结构性改革节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灵活地把握资本账户开放的节奏,而不受事先承诺的资本账户开放时点的掣肘。
❷ 余永定的主要作品
论文类代表作品
从FMD 模型到社会主义再生产模型 ,世界经济,1982年第1期。
马克思再生产数例的一般数学形式,数量技术经济研究,1988年第4期。
中国经济的两部门动态增长模型,1996年第六届东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
收入分配、金融结构和宏观经济稳定,经济研究,1996年第11-12期。关于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结构的几个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10期。
香港股灾发展过程的经济分析,国际经济评论, 1998年第4-5期,执笔人(合作)。
打破通货收缩的恶性循环,经济研究,1999年7期。
中国的消费函数,《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一作者。
财政稳定问题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世界经济,2000年12期。
中国应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汲取的教训,金融研究,2000年第12期。
通过加总推出的总供给曲线,经济研究,2002年第9期。
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评析,世界经济,2002年第3期。
M2-GDP的动态增长路径,世界经济,2002年12期。
消除升值恐惧症,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9-10期。
中国的双顺差的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 世界经济, 2006年第3期。
专著类代表作品
宏观经济分析和中国稳定政策设计(Macroeconomic Analysis and the Design of Stabilization Policy in China )(英文), 博士论文,牛津大学图书馆藏,1994。
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主编和主要执笔人,1997年。
我看世界经济,三联出版社,2003年。
一个学者的思想轨迹,中信出版社,2005 年。
❸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的理事成员
作为全国世界经济研究领域一流的学术团体,学会专家学者云集,会员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高校、中共中央党校、各省市社科院、各省委党校从事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领域教学和研究的专家,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等相关机构从事世界经济研究的专家。
学会现有团体会员32个,常务理事100人,理事293人,个人会员1000多人。学会理事会已历经九届。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余永定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副会长:丁一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朱 民(中国银行)、朱乃新(江苏社会科学院)、华 民(复旦大学)、李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晓 (吉林大学)、李 翀(北京师范大学)、李稻葵(清华大学)、庄宗明(厦门大学)、宋玉华(浙江大学)、冼国明(南开大学)、佟家栋(南开大学)、陈继勇(武汉大学)、周茂荣(武汉大学)、张幼文(上海社会科学院)、张宇燕(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志超(英国达勒姆大学)、张伯里(中央党校)、海 闻(北京大学)、程伟(辽宁大学)、舒 元 (中山大学)、雷达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秘书长:邵滨鸿(中国社会科学院)。
❹ 世界金融危机,国家该如何宏观调控
大市分析:专家认为,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中国政府必须通过有效手段来刺激内需,以消费和投资的更高增长来对冲净出口的下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愈演愈烈。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深,美国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稳定,同时也增加了中国经济的外部风险。
中国如何才能绕过这场金融危机的险滩?专家普遍认为,虽然我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是很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必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和防范。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步伐比较稳健,国内各类金融机构持有的相关投资金额也不至于影响其主要经营业绩,因此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还比较强。”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但是当世界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时,中国经济也同样迎来新挑战。中国社科院专家张明认为,在当前非常不利的国际环境下,由于中国经济本身也处于一个景气周期下行的阶段,中 国经 济要做到独善其身是非常困难的。
“金融危机正影响到出口贸易经营者的信心。”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目前有迹象表明,出口企业投资有所下降,这说明他们不敢扩大投资,这将陷入恶性循环。
受外部需求减少、宏观调控、人 民 币升 值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外贸出口增幅自去年8月份起呈逐步放缓态势。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次贷危机蔓延,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中国外贸出口增幅明显回落。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另一大冲击是造成中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严重缩水。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1.8万亿美元,其中有不小的份额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
面对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经 济带来的种种不利 因素,我国应该怎样加以应对?专家认为,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中国政府必须通过有效手段来刺激内需,以消费和投资的更高增长来对冲净出口的下降。
余永定表示,从短期来看,我国很难通过减持美元资产来规避美元贬值以及美元资产违约率上升的风险,因为这将有可能导致尚未减持美元资产的市场价值下降。
郭田勇认为,基于金融危机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增速下滑和信心动摇,中国宏 观 调 控部门应该采取措施,继续出台提升出口企业经营者信心的措施。
张明表示,在劳动 力与信贷成本、出口退税政 策方面,政 府都应该出台更加积极的政 策。在货币政策方面可考虑扩大对出口企业的信贷额度。出口退税应该成为一项中性政策,而非用于刺激或遏制贸易增长的政策工具,因此,可以考虑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出口企业实际承担的国内增值税负担的水平。
庄健认为,除了采取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以外,中国应该加大财 政政 策的力度,刺激内需,拉动消费,保持国内经济相对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
在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国际国内的诸多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已成当前重要任务。中国 政 府8日打出“降率免税”货币财 政组合拳,下 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暂时免征存款利息税。专家认为,这一系列政策都是出于防止经济下滑的考虑,意在促进投资,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林毅夫:中国金融有强大“防火墙”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11日表示,尽管中国也受到目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三大因素将帮助中国较好地应对这场金融危机。
林毅夫当天在记者会上说,这三大因素是:中国具有庞大的外汇 储备;中国存在资 本 管制,这就为中国筑起了一道“防火墙”;中国货币政策稳健,中国政府过去4年都实现了财政盈余。
林毅夫表示,由于有以上的良好基础,中国可以通过刺激内需来促进经济发展。在刺激内需方面,中国可以增加农村投入、实现产业升级、加强教育和医疗开支等。因此,他对中国经济前景仍充满信心。
外媒:中国从容应对全球金融风暴
法新社:表现出帝国般的镇定
在因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恐慌中,中国表现出一种帝 国般的镇定,它在提供援助的同时确信能够应付。
中 国 领导 人连日来发表了令人放心的讲话,而这个国家眼下正准备庆祝经济改革30周年,因为正是改革开放让这个亚洲巨人保持了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
温 家 宝总理上周日说,“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他还表示“对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充满信心”。
分析家强调指出,中国金融市场特色性使得这个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受到了保护,如同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那样。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出口支持了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这个亚洲巨人有能力弥补美国和欧洲的需求放缓。她认为,“中国现在的处境十分有利于刺激国内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世界经济衰退的消极影响”。
法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让-弗朗索瓦·于歇指出,中国“近两三年来已动用了大量的税收储备”。他指出中国通过支出来重新推动基础设施计划。
《时代》周刊:中国警惕但自信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10月7日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对金融混乱的观点:警惕但自信”。文章中称,如果担心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可能严重削弱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这可能就过虑了。本周早些时候,北京发出了明确信号,尽管美国和欧洲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中国仍将努力——缓慢而稳步地——建立一个更加复杂的资本市场。
中 国 国 务 院批准融资融券的时机很不寻常,应该被视为中国比较自信的一个迹象。
当然,中国市场还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像纽约、伦敦和东京的市场一样对全球资本流动开放。但是中国管理者相信,渐进而慎重的改革帮助中国避免了当前市场混乱中最糟糕的一面。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现在尚未受到危机的影响。中国已经受到了影响。但是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未来的风险更多地与二级影响有关——即危机对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而不是次贷危机本身。
路透社:中国可发挥重要作用
据路透社8日报道,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外汇储备,也许会在平息全球金融风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总理温 家 宝承诺将与其他国家携手应对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他说,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中国能够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让本国经济保持活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已经下调利率,而且估计会再次采取这一举措。
研究人员建议,北京应该提醒华盛顿进一步向中国企业开放美国的市场,采取切实措施稳定美元,帮助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迄今为止,全球危机在金融方面对中国的影响很小。官 员称,中国具有很大的政策调整空间。不过,必须尽快采取措施,以免为时过晚。
❺ 世界十大金融专家是谁
有什么金融专家,只能说是比我们普通人懂得多一点而已,有时运气好碰到了,别人就把他当神,还有很多所谓的金融专家可能比他懂的更多,只是因为说的没有应验潮流而被埋没.
❻ 中国将如何面对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
大市分析:专家认为,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中国政府必须通过有效手段来刺激内需,以消费和投资的更高增长来对冲净出口的下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愈演愈烈。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深,美国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稳定,同时也增加了中国经济的外部风险。
中国如何才能绕过这场金融危机的险滩?专家普遍认为,虽然我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是很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必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和防范。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步伐比较稳健,国内各类金融机构持有的相关投资金额也不至于影响其主要经营业绩,因此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还比较强。”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但是当世界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时,中国经济也同样迎来新挑战。中国社科院专家张明认为,在当前非常不利的国际环境下,由于中国经济本身也处于一个景气周期下行的阶段,中 国经 济要做到独善其身是非常困难的。
“金融危机正影响到出口贸易经营者的信心。”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目前有迹象表明,出口企业投资有所下降,这说明他们不敢扩大投资,这将陷入恶性循环。
受外部需求减少、宏观调控、人 民 币升 值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外贸出口增幅自去年8月份起呈逐步放缓态势。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次贷危机蔓延,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中国外贸出口增幅明显回落。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另一大冲击是造成中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严重缩水。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1.8万亿美元,其中有不小的份额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
面对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经 济带来的种种不利 因素,我国应该怎样加以应对?专家认为,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中国政府必须通过有效手段来刺激内需,以消费和投资的更高增长来对冲净出口的下降。
余永定表示,从短期来看,我国很难通过减持美元资产来规避美元贬值以及美元资产违约率上升的风险,因为这将有可能导致尚未减持美元资产的市场价值下降。
郭田勇认为,基于金融危机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增速下滑和信心动摇,中国宏 观 调 控部门应该采取措施,继续出台提升出口企业经营者信心的措施。
张明表示,在劳动 力与信贷成本、出口退税政 策方面,政 府都应该出台更加积极的政 策。在货币政策方面可考虑扩大对出口企业的信贷额度。出口退税应该成为一项中性政策,而非用于刺激或遏制贸易增长的政策工具,因此,可以考虑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出口企业实际承担的国内增值税负担的水平。
庄健认为,除了采取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以外,中国应该加大财 政政 策的力度,刺激内需,拉动消费,保持国内经济相对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
在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国际国内的诸多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已成当前重要任务。中国 政 府8日打出“降率免税”货币财 政组合拳,下 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暂时免征存款利息税。专家认为,这一系列政策都是出于防止经济下滑的考虑,意在促进投资,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林毅夫:中国金融有强大“防火墙”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11日表示,尽管中国也受到目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三大因素将帮助中国较好地应对这场金融危机。
林毅夫当天在记者会上说,这三大因素是:中国具有庞大的外汇 储备;中国存在资 本 管制,这就为中国筑起了一道“防火墙”;中国货币政策稳健,中国政府过去4年都实现了财政盈余。
林毅夫表示,由于有以上的良好基础,中国可以通过刺激内需来促进经济发展。在刺激内需方面,中国可以增加农村投入、实现产业升级、加强教育和医疗开支等。因此,他对中国经济前景仍充满信心。
外媒:中国从容应对全球金融风暴
法新社:表现出帝国般的镇定
在因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恐慌中,中国表现出一种帝 国般的镇定,它在提供援助的同时确信能够应付。
中 国 领导 人连日来发表了令人放心的讲话,而这个国家眼下正准备庆祝经济改革30周年,因为正是改革开放让这个亚洲巨人保持了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
温 家 宝总理上周日说,“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他还表示“对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充满信心”。
分析家强调指出,中国金融市场特色性使得这个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受到了保护,如同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那样。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出口支持了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这个亚洲巨人有能力弥补美国和欧洲的需求放缓。她认为,“中国现在的处境十分有利于刺激国内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世界经济衰退的消极影响”。
法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让-弗朗索瓦·于歇指出,中国“近两三年来已动用了大量的税收储备”。他指出中国通过支出来重新推动基础设施计划。
《时代》周刊:中国警惕但自信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10月7日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对金融混乱的观点:警惕但自信”。文章中称,如果担心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可能严重削弱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这可能就过虑了。本周早些时候,北京发出了明确信号,尽管美国和欧洲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中国仍将努力——缓慢而稳步地——建立一个更加复杂的资本市场。
中 国 国 务 院批准融资融券的时机很不寻常,应该被视为中国比较自信的一个迹象。
当然,中国市场还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像纽约、伦敦和东京的市场一样对全球资本流动开放。但是中国管理者相信,渐进而慎重的改革帮助中国避免了当前市场混乱中最糟糕的一面。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现在尚未受到危机的影响。中国已经受到了影响。但是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未来的风险更多地与二级影响有关——即危机对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而不是次贷危机本身。
路透社:中国可发挥重要作用
据路透社8日报道,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外汇储备,也许会在平息全球金融风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总理温 家 宝承诺将与其他国家携手应对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他说,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中国能够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让本国经济保持活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已经下调利率,而且估计会再次采取这一举措。
研究人员建议,北京应该提醒华盛顿进一步向中国企业开放美国的市场,采取切实措施稳定美元,帮助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迄今为止,全球危机在金融方面对中国的影响很小。官 员称,中国具有很大的政策调整空间。不过,必须尽快采取措施,以免为时过晚。
❼ 《见证失衡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见证失衡》(余永定)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lAwRBpHMd8PaE9-1meyumA
书名:见证失衡
作者:余永定
豆瓣评分:8.7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份:2010-6
页数:308
内容简介:
《见证失衡: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作为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作者十多年来一直呼吁遏制中国经济的双顺差,理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但却并不如愿。今日中美经济关系的严重扭曲,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作者当年的忧虑。《见证失衡: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遴选其三十多篇代表作品,以年代为序,试图表现作者一脉相承的见解,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经济学家敢于反思研究历程并接受历史检验的勇气。
作者简介:
余永定;1948年生,广东台山人。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1998年至2009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宏观经济、世界经济、国际金融。著有Macroeconomic Analysis and the Design of Stabilization Polioy in China(牛津大学图书馆藏,1994年)、《我看世界经济》(三联书店,2003年)、《一个学者的思想轨迹》(中信出版社,2005年)等。
❽ 余永定是什么水平
余永定是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余永定,1948年11月18日生,广东台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联合国发展政策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金融、中国经济增长和中国的宏观经济稳定问题。
2007年11月20日余永定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文指出,“港股直通车”一旦实施,意味着中国将在资本管制的堤坝上开一个大洞,几万亿资金可能全部流走。他明确反对通过放松资本管制来舒缓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❾ 专家为何称人民币大幅贬值可能性不大
2018年8月11日消息,人民币即将迎来“811汇改”3周年。过去3年,人民币“汇改”成绩显著,中间价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更富弹性。尽管近期人民币汇率贬值趋势与彼时“汇改”初期有所类似,但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未来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亦持类似意见。余永定认为,虽然近期人民币汇率下跌速度接近“811汇改”后的下跌速度,但市场并没有出现当年的那种恐慌情绪,这说明市场比过去成熟了很多。
余永定进一步指出,2018年第二季度以来,中国的内外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变化,如中美贸易摩擦爆发、经常项目顺差减少等,都对人民币产生较大贬值压力。但总的来说,当前形势比2015年要好。前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贬值已经包含了贬值预期的超调影响,目前的汇率水平应该基本反映外汇供求真实状况,未来人民币发生大幅度贬值可能性不大。
中信建投分析师黄文涛亦表示,尽管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带给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将持续,但是在中国央行的调节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进一步下跌乃至跌破7的概率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