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金融机构负责人对舆情工作承担什么责任
金融机构负责人不会对舆论付什么责任的。毕竟舆论是网络上的黑粉发出来的。会对金融机构造成影响但是阻止不了。
『贰』 干货#银行面对负面舆情应该怎么看怎么办
首先,维护银行信用,打破信息壁垒。对负面舆情的任何应对和处理,都要从维护银行信用和信誉出发,符合银行从业人员规定、监管要求以及公众对于银行从业者的认同,诚以待人、严于律己,不能故意隐瞒、推诿。在信息传播迅速、开放的今天,银行从业人员的回避、闪躲等不当处理,都会引发负面舆情的进一步发酵;需谨慎行事,多考虑舆论反馈的情况,避免扩大负面影响。
其次,做好媒体关系的日常维护,保障银行回应及时抢占先机。大量过往案例说明,如果银行在负面新闻刊发之初积极介入,负面舆情造成的影响会大大下降,远胜过事后补救。而日常维护的媒体关系也可在此时派上用场——使得银行的发声渠道有所保障,在二次传播过程中,植入银行的表态,稀释负面影响。
再次,对媒体要知己知彼,处置讲究技巧与方式。面对媒体,尤其是熟识的媒体时,可遵循“问清要求—咨询相关部门并审定后答复”的原则接受采访;面对陌生媒体时,银行需要保持理性,了解其背景、问题设置等再行回复。在回应口径上,银行并非所有问题都回复,出于监管或有关机构要求(如年报前缄默期,或者涉及司法调查要求等),不回复也是一种回复。对于无中生有、惹是生非的言论与诉求,如确认无过错,银行可适当提高容忍度,采取“冷处理”的方式,避免陷入纠缠不清的尴尬境地。
最后,银行也需正视负面舆情出现的根本原因,除积极应对外,解决和改正暴露出的问题,提升客户体验,成为推动银行成长的阶梯。若银行遭遇误解,则需择机澄清事实,有理有节地发声来维护公众形象。在分清责任的基础上,银行不要摆出“公事公办”的冷面孔,避免矛盾激化。
当然,要想防患于未然,银行可以考虑采购舆情监测系统辅助进行舆情监测。进一步优化舆情管理体制。
『叁』 遭遇负面舆情应该如何处理
首先面对负面情绪需要的几个态度是:是理智和耐心。理智自然不必多专说,看问题属看得越透彻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越大。耐心和忍并不相同,耐心是说对于问题的解决要有信心。而忍更多的是将事情放一放。所以理智地耐心地解决问题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负面情绪需要引导,引导意味着什么。你可以这么做:比如你愤怒,你就要明白什么使你愤怒,然后让这个因素越来越清晰。然后你可以思考这是不是值得你愤怒。在进一步我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愤怒。人的情绪很奇妙很难琢磨,你很难明确说出你此时是什么感觉但是只要你明白是什么感觉那么就可以进一步地引导自我了。
第三点适当发泄。有的时候我们是难以有效控制负面情绪的,如果是引导是中医之道那么发泄则像是速效之类的。但是发泄有原则的,发泄不能伤害健康。运动后的劳累是一种有效的缓解剂,同样的哭泣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发泄方式。有人说哭了说明伤口开始愈合了。不一定这么有效但是还是有帮助
『肆』 企业负面舆情监测应对方案是什么
方案主要是三点
1.及时的监测和聆听舆情发展动态
2.精确理性分析负面舆情发展趋势
3.关注负面舆情处理效果,创建负面舆情应对预案
此外,新舆盾还要给企业的一点建议就是可以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负面舆情预警机制
『伍』 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发现负面舆情该作哪些工作
第一,要及时上报,现在金融机构一般要求是负面零汇报机制。
第二,及时关注舆情发展情况,做出应对预案。
第三,建立统一舆情应对口径。
第四,做好跨部门组织协调。
『陆』 面对负面舆情事件处理时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
二话不说,直接删掉。
『柒』 网络舆情应急预案怎么做
从预警和应对角度感知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脉络,可以最大限度回将负面影响降低或答消除,对于争取时间、争取空间、争取主动引导舆情具有重要意义。
要警惕“技术万能”的自我安慰,着重从制度建设上解决现实问题,通过理顺舆情预警机制,敏锐捕捉一些带有倾向性或群体性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前置舆情预防关口,形成应对预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
在预判舆情信息变化的基本特征基础上,分析其态势,预测其走向,及时预警并提出引导处置舆情的对策建议,更好地落实各项工作。新浪舆情通提供一站式舆情监测服务,为客户节约时间和人力。
『捌』 金融机构挤兑风波舆情处置方案
当前,金融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但金融机构社会声誉、公众评价上却时常陷入负面境地。这一方面是由于金融机构直接面向民众,其经营水平与金融消费者期待之间存在落差;另一方面与媒体在市场压力之下的倾向性监督有关。市场化经营压力促使媒体积极开展舆论监督,为百姓代言,但舆论监督时常面临的种种风险(行政干预、法律诉讼、暴力阻挠等)也使媒体倾向选择"安全"的监督对象。金融机构社会关注度高,又普遍重视声誉成本,于是新闻媒体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批评和监督就愈发密集。
金融舆情的扩大——网民的情绪倾向。《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60%人为30岁以下,他们表达意见往往带有情绪性和随意性。金融舆情多涉及公众利益,容易引发贫富差距等联想,造成话题被不断炒热,如不久前因银行年报披露而引发的银行"暴利"问题。
金融舆情的传播规律——快速出现,迅速消退,常有反复。网络舆情来得快,可能因为一个帖子、一篇报道而突然形成焦点,但也退得快,网络热点层出不穷。不过有的金融舆情在平息后,会在某一时刻再次因为新的由头而爆发,如近年来银行收费问题,就几度出现、几度平息而又几度风波再起。
面对这样的舆情现状和特点,金融机构如何及时回应,成为关键。
解决方案
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之金融舆情综合解决方案通过融合最新的海量网络信息搜集、处理、存贮、全文检索、中文处理和文本挖掘技术,可以7×24小时实时监控成千上万的新闻、论坛、博客、微博的最新舆情信息,帮助用户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网络动态,了解自身的网络形象、提高自身的公关应变能力和重大事件处置能力。主要功能包括:
及时全面:高并发、分布式的爬虫技术,确保金融行业信息采集全面与及时。
专业服务:专业的数据分析与技术支持团队,适应金融行业事件信息的随机性、突发性、高并发的特点,随时解决用户所需。
省时省力:内置数万个较高影响力的重点网站,提供优先采集机制。
更加精准:独有的关键词与去重技术,使采集到的数据更为精准。
超强分析能力:强大图表分析,动态提供各种业务数据,使金融行业用户使用更直观、更便捷。
应用领域:金融行业。
『玖』 P2P平台遇到负面舆情是怎么做的
乐思软件认为,不管是p2p还是普通的企业,遇到负面舆情都应该这么做:
1、督促实体部门尽快查清事件真相,更要挤压谣言的舆论空间。舆情发生、发酵初期,各种信息爆料会不断地出现在舆论场上,有的为真,有的半真半假,有的干脆全是假的。事实上,这个时期因受真实信息还在调查的客观条件限制,使得权威信息在这个窗口期处于缺位状态,不能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度,导致这个时期内公众更容易接受谣言的灌输。可以想象,一旦假信息占据了舆论主流,真实信息就会不断的被边缘化,舆情处置陷入被动。那么在这个时期,除了督促实体部门尽快查清事件原委外,更要打击谣言、积挤压其舆论空间,以确保后续真实信息能够顺利地占据舆论主流。
2、官方权威发布,抢占舆论话语权。进入第二阶段意味着舆情将进入传播扩散期,这个时候传播“谁”的信息就成了舆情处置能否成功的关键,选择传播官方权威声音还是选择传播所谓“网帖”、“网曝”就会对舆情后续走向产生巨大影响,如果这个时期,官方权威声音缺位或失声,很容易使得媒体、自媒体账号采用“网帖”、“网曝”的内容,从而使得舆情信息传播充满不确定性,这个时候具有政务属性的政务官微理应扮演好自身权威发布的职责定位,及时发声,将舆论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3、针对性地邀请媒体、时评人一起见证事件真相,开展评论解读。不在具体事件所属地的媒体发表涉事评论,往往会因信息沟通不足、事实了解不全而发表偏向性评论。这时候,舆情处置应力邀本地媒体、有意向采访的媒体、部分秉持理性观念的时评人参与,撰写基于真实情况的客观评论,将事情“讲清楚”、“讲明白”。
4、对营销、利益相关者要进行干预。如果舆情发展到这个阶段,事实上对本地的负面影响已基本无可挽回,但这并不是说,可以任其发展,因为在这个时期若对一些无底线的舆情营销干预不力,就会在各地不断出现与此舆情相关的 “舆情搭车”现象。这个时期,就需要对其中利用舆情热点进行恶意营销的账号及维护者进行有效干预,干预手段也有很多,例如举报、打击、管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