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特征有哪些
农村金融需求具有很多特点,农村借贷主体具有多元化;农户贷款的用途也是多方面的,有生产性贷款和生活性贷款等等。农村信贷分散而且额度很小,农村金融发展面临成本偏高等特点。农村金融需求特征也可以归结为季节性、长期性、风险性等特征。针对以上这些需求特征,小编简单总结一下几个方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可抵押品少和交易成本高。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普遍存在的借贷难的根源问题就是缺少抵押物。农户手里的土地只有经营权没有所有权,不能用来抵押,农村住房作为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不具备抵押资格;其他生活和生产用品的市场价值,不具备抵押价值。加之农村居住情况分散,金融需求品种较少且量小,导致农村金融网点少、规模小,农户获得借贷不仅有付息成本还包括交通成本以及其他成本。
二、缺少市场化的投融资主体。相对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建设而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基本是一片空白,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金融需求无法与金融市场对接。加之农户自身存在无抵押物的情况,所以导致无法像城市金融发展的那样完善。
三、受季节性影响严重。农村地区的主要收入是依靠种植业,而种植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天气的影响。虽说近几年的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但这种改变毕竟十分有限。大量的农业生产仍要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时节轮转,而且在我国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状态没有彻底得以改变之前,农户的信贷需求也仍然要在较长时期内沿袭“春贷秋还”的周期性交替。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农村金融需求呈现短、小、频、急的典型特点。
四、收益低、风险高。首先目前我国农副产品仍主要是初级生产形式,加工增加值所占比重较低,农业相关产业盈利低,决定了农村金融的低利性,与其他工商企业相比,这种现象很明显。其次,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大,收益浮动,不稳定。一旦市场价格发生变动,就有可能给农户的生产经营带来巨大的损失,给农业借贷带来较大的风险。
⑵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情况有哪些
1.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涌现活跃了农村金融市场,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效率
⑶ 如何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根据国家规定,农村可以兴办多种所有制的金融机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各类金融机构都要积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农业银行要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强化职能、落实责任,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农业发展银行要拓展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邮政储蓄银行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改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保持市(县)社法人地位稳定,发挥为农民服务主力军作用。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加强监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⑷ 农村金融存在着哪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精准扶贫时期,农村金融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带动贫困户脱贫,方式上主要采取发放金融补贴及给贫困户发放种养补贴,如以牲畜幼崽的形式发放给贫困户,或者发放小额低息贷款。这个阶段,享受金融服务的主要为贫困户,金融服务呈现出局部性、区域性、不可持续性等特征。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如期完成,农村金融支持应注重全面性,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生态发展、基础建设发展、农户自身发展今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
4.乡村治理水平制约农村金融发展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开展基层村务的前提,关乎基层的未来发展。在单个农户信贷方面,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绝大多数银行没有在乡镇设立支行,农村金融始终是现代金融体系的短板,造成供给成本过大。
⑸ 乡村金融机构权限小,扶持门槛高的原因
原因如下:
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普遍偏小,融资渠道匮乏,使得机构本身资金实力偏弱,无法大规模地开展业务。同时,传统农业生产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有限,受到天气、温度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这使得农业的收成极具不确定性。当农业歉收时会使农民违约率增高,贷款无力偿还,而本身资金实力偏弱的金融机构由于无经营资金流通就会面临倒闭的危险,因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较大,极具脆弱性。
⑹ 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应对竞争环境变化现在的农村金融机构有哪些
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应对竞争环境变化?
一、重新认识县域小微实体金融需求,改变过去单纯推广农户贷款的方式。
农户贷款推广方式,比如村授信,确实是比较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的获取途径。但是,除了信息整合形成的行政数据,金融机构在此过程中获得的其他大部分信息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信贷需求挖掘和贷款审核的决定性因素。另外,信用评估只能满足基本的信用需求,实际信用率的提高有赖于信用评估后的工作。事实上,随着县域产业的转型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农户从事的行业及其金融需求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农户贷款的基础推广越来越转变为向银行、乡镇、农户靠拢的方式。要真正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就要紧跟潜在客户的发展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供尽可能便捷、充足的金融支持,真正实现对县域小微实体的差异化服务。
⑺ 研究农村金融发展有哪些意义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从建国后到上世纪90年代期间各大银行县级及以下分支机构网点众多,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大银行进行商业化股份制改革纷纷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导致出现很多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的地区。而此时没有城市大本营的农村信用社只能“留守”农村,被迫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垄断者。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垄断意味着低效率、资源配置不当。可以说,90年代以来的农村金融改革一直发展缓慢效果不佳,除了法律体制不健全的因素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作为农村金融的垄断者缺乏改革的动力。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在不断增加,但实际上,农户从以农信社为代表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仍不足其向农信社存款的1/3,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3]而此时农村金融机构却出现了严重的非农化趋势,农村资金继续大量外流。以山东农信社为例,2009-2011年资金净流出量分别达到211.2亿元、413亿元和330.7亿元。①这一切表明,以农信社为代表的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全力为三农服务的内部动力不足。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定位就是服务三农,贷款资金80%以上都投向农户(农村小微企业),其在农村金融市场正在从星星之火不断发展壮大,这势必会对原有农村金融机构造成冲击(特别是有利于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面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原有农村金融机构要居安思危,将其面对现实的和潜在的威胁和压力转化成内部深化改革发展的动力。
针对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带来的影响,笔者认为,其发展给以农信社为代表的原有农村金融机构带来如下思考:(1)必须要积极深化改革,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提高员工素质,提升金融服务水平;(2)要始终牢记自己的金融阵地是农村金融市场,存款要“取之于农村、用之于农村”,不能再做农村资金外流的抽水机,要做发展农村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3)将自己放在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处于全力为“三农”服务的同一起跑线上,将其视为地位平等的竞争者,否则将来有可能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抢走大量储户,甚至被其取而代之。
⑻ 为什么要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制约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严重滞后,城乡经济发版展差距权仍然不断扩大,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机构功能不完备,基础设施不配套,扶持政策不到位。
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的农村金融成为整个金融体系的瓶颈和“短板”,难以满足农村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多层次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针对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积极培育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机构,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