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清理整顿金融秩序监管重点是哪里
5月24日消息,近日,央行发布《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简称《报告》),新增“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引起市场人士对于监管层下一步“防风险”具体举措的猜测。
“比如说,借用互联网金融‘马甲’的民间借贷和大量的金融控股公司,都是无牌照、没有监管主体的对象。”曾刚说,这些机构有非常多潜在的风险,也伤害了很多投资人的利益。这些机构并没有从业的资格和对应的现有的监管制度,全面的“清理整顿”的表述更准确一些。
在曾刚看来,今年监管层恐怕要对未持牌机构、包括之前大量的民间借贷行为以及金融控股公司行为进行规范。“有些要清理的就要清理,不应该存在的要退出市场。如果涉及到违法行为还要追求刑事责任。”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金融机构自身而言,仍然要按照整体金融监管的要求,切实实现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对于一些所谓的产融结合的金融控股公司,下一步也要制定出台相应的办法进行管理,防止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
来源:人民网
Ⅱ 银行网点最新消息
仅今年年初至2月28日,银监会就批复关停银行网点115处,同比去年上升23%。从关停网点的地区来看,过去6个月,浙江关停最多,6个月就有53家银行网点宣告关停,其次是云南、北京、天津、四川、上海,关停的银行网点超过90%以上位于发达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
成都地区一家股份行社区支行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该银行网点共有营销兼前台两位、信贷咨询人一位、负责人一位,每年人工成本大约为40万元,60平年租金大约25万元,此外还有设备维护费、水电费、宣传费、办公费用等,一年开销至少是80万。
Ⅲ 互联网金融会不会冲击现有融资领域
互联网金融为何对传统银行冲击有限?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不会对现有银行业造成颠覆?在业务上是不是从此就让银行原来的传统领域和业务受到巨大的冲击或者挑战?曾刚认为,这种冲击很有限。
目前来看整个社会主体的结算支付还是在由银行体系完成,整个社会财富主要的部分是在银行体系之间的转账,实现经济的流转。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量在整个金融体系的支付规模里占比1%左右,并没有冲击到传统银行业的核心业务。
原因在于,传统银行业和互联网金融面对的主要客户是不同的,第三方支付是以小额交易为主。事实上,第三方支付提供了一种信用中介和信用见证的服务,解决了网上交易的信用风险,从性质上讲传统银行业早就在做这种服务,比如对外贸易之中,传统银行没有做第三方支付的原因在于,从成本考虑来讲,商业银行无法提供太多小微的信用支持。
2)第二,互联网金融和银行业务性质有差异,跟银行负责的层级不一样。第三方支付所完成的客户之间的交易其实是二级帐户,始终脱离不了银行体系;而从资金来源方面看,因为互联网金融不能有杠杆,所以互联网金融的规模依然非常有限,尤其是在融资方面。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范围内的P2P提供的融资规模一千亿美元左右,国内可能还不到一千亿人民币,这样的规模相当于银行业来说显然很小。
事实上,如果在正常的银行体系里面能够融到资的客户,不会愿意到网络平台进行借贷,互联网金融目前的主要客户对象依然是游离在银行服务体系外的,换言之,由于性质、客户对象是不同的,也就还没有对传统银行业业务造成冲击。
3)互联网金融产品难以摆脱传统金融市场的定位。虽然余额宝等产品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货币市场基金,根据阿里的客户实际使用资金的特点进行了一点创新,但是这个创新并没有脱离市场货币基金的本质,未来发展发展中会遇到和货币市场基金一样的障碍。
4)政策监管方面上的宽松证明互联网金融目前影响有限。互联网金融目前发展很快,有很大的原因在于监管部门还没有进行适当的监管。实际上金融行业必然会有风险和监管,不同风险需要有相应的不同原则,从目前来看,由于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规模还比较小,现在为止金融部门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但是随着规模越来越大,挑战越来越多,受到监管会越来越多。
互联网金融未来面临三大发展障碍
1)第一是金融业务能力问题
曾刚认为,在传统金融领域核心竞争力不是靠概念,长远看是取决于金融能力,也就是投资管理能力。互联网金融产品规模可以不断扩大,不断扩大的结果是要使投资能够给客户提供稳定的回报,现有的余额宝还有类似的与互联网相关的货币市场基金,所做的投资其实非常简单,这种比较简单的投资在长期内不足以能够维持长远的回报。
2)面临很多未知金融市场风险
在遇到金融市场波动的时候,互联网金融产品同样会出现很严重的损失或者流动性风险,需要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
3)过高估计大数据和解决信用风险能力
互联网金融所宣扬的优势之一就是利益大数据能够解决信用风险问题,很可能高估大数据的作用。曾刚认为,数学分析有它的好处,但是要是完全相信数据的话,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各种其他的风险流程对互联网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事实上,现在金融的风险已经日趋多元化,信用风险其实已经不再是银行业最重要的或者唯一重要的风险了。光有足够的钱不仅意味着需要把风险管理得很好,还意味着在未来怎么应对金融市场的波动、以及自身作为一个支付平台所面临的特有的困难。
当然,虽然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没有形成直接的业务上的冲击,但是银行原有的渠道优势受到挑战,对银行的理念影响还是很大的,传统银行业人士都开始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提高目前银行的用户黏性,以及如何用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对接银行,实现更多模式上的创新。
Ⅳ p2p“急监管”如何转向“长效监管”
实际上,早在2016年初,包括招行、农行、交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就以“排查风险”为由,关闭了P2P第三方支付接口。当时的市场分析称,以e租宝被查为代表的P2P风险升级,引发监管层牵头整顿互联网金融乱象,而银行方面则或自觉或被要求地对P2P政策做了调整。当时银行在间隔数月之后才陆续恢复了平台的交易接口。但与此同时,银行不仅将P2P充值的限额有所下调,也下调了银行的快捷支付限额。
“严监管对于规范持牌运作的公司无疑是利好。比如 ‘57号文’的出台,P2P平台备案的时间表得以明确,紧接着‘信联’正式落地,让P2P平台有望统一征信平台。”一P2P公司高层对记者表示,大量违规现金贷平台会被强制退出,市场也就更加规范,避免了无序竞争。
据记者了解,当前多个公司正在合规备案的最后冲刺期,首批备案名单最快将于四月底前下发,较此前预估三月底前完成有所推迟。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曾公开表示,“你要是搞金融,必须要坚持有牌照,要纳入监管,监管要全覆盖”。自召开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央行方面也多次对外表态强调金融监管全覆盖,将所有金融业务纳入监管已经成为主旋律。
“2018年‘防风险’‘去杠杆’的监管基调将延续,但监管政策重点将从‘急管理’转向‘长效监管机制’的建设。”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强监管环境下,资金和流量会向综合能力强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倾斜,这就需要互联网金融机构瞄准合规发展、消费者实战需求和国际技术水准推进能力建设,进一步在做好风险控制的基础上,降本增效、多元拓展。
Ⅳ 监管科技是新的金融科技吗
科技应用可以提升金融效率和能力,但不能完全消除风险,有时还可能产生新的风险。在对金融科技监管时,要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保持监管一致性,压缩监管套利空间。监管层应采用综合的、穿透式监管等手段,积极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监管和合规的效率
近年来,金融科技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能力的同时,也给金融业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挑战。特别是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跨机构、跨行业风险关联度增强,如何进一步完善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和遏制金融乱象,考验着监管能力和智慧。
隐藏风险不容忽视
“早前的‘e租宝’非法集资案、最近的‘ICO(首次代币发行)’被叫停,以及各类P2P公司跑路事件等,所有这些都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或金融科技的热点,作为非法集资或其他违法行为的一种伪装,并最终酿成了风险事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这类金融乱象需要严加防范。
实际上,除了各类非法金融乱象外,金融科技的发展也给整个金融业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说:“在过去,金融风险受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约束,很多都是局限于某一个地区和单位,但是现在通过互联网(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条件下),这种风险因素可能迅速地传播到其他机构和关联行业,容易交叉感染。”
他表示,当前如果证券业或保险业出现了风险,肯定会影响到银行业,因为它们要通过银行来作为资金的存、贷、汇通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风险特征在过去金融业务还是手工操作和电算化的时代是无法想象的。
从金融产品的创新来看,曾刚认为,科技应用可以提升金融的效率和能力,但不能完全消除风险的存在,有时还可能产生新的风险。比如,与支付挂钩的货币市场基金创新(即各种“宝”类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客户的体验以及收益水平。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也造成了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风险复杂化等问题,需要加以防范。
从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来看,金融产品需要有合格投资人制度,以确保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者。“在借贷方面,要确保信贷对象和信贷条件的合理,不能搞掠夺式贷款。但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部分互联网‘现金贷’和‘校园贷’产品,明显违背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要求,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曾刚说。
Ⅵ 曾刚:金融科技的发展是必然方向,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
因为互联网效率更加高,能够将金融服务触及到更多的用户身上。其实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金融科技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了,以往大家还会担忧金融科技化带来的风险。但现在来看,金融科技化带来的好处远远要多于其带来的风险。首先由于互联网化金融机构本身的交易在发生改变,以前金融服务需要大量依赖线下网点,不仅成本更高,效率也更加低。但现在通过互联网连接,效率更加高,机构的交易模式也更加便捷,成本也低廉。预计未来将会有很多的金融服务通过互联网展开。
再有一个就是管理问题,以往很多金融科技企业,是按照科技行业的模式去监管,但近些年开始,监管单位逐渐意识到,这是错误的,金融科技企业的监管,应该按照金融行业的规则来,让企业的金融风险得以有效的控制,确保资金可以被用于实体企业。
Ⅶ 企业面对金融风险该怎么防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后3年,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指的是要求金融回归本源,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与房地产的良性循环,则应是要求重塑金融与房地产之间的关系,金融不但要配合房地产调控,防范房地产泡沫引发金融风险,同时也要服务于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建立,以资金和服务创新支持廉租房建设和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则是要继续减少资金空转,禁止过度期限错配、严禁监管套利等,继续深入整治市场乱象,减少由此产生的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金融风险,促进脱实向虚的资金进一步回归本源,更多投向实体经济。”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说。
降低宏观杠杆率,防范重点领域风险
12月13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和建行、中国人寿签署《中船集团降杠杆暨市场化债转股投资协议》,合力推进市场化债转股业务。中船集团与建行签订240亿元意向性投资额的债转股框架协议,再由三方共同出资设立中船降本增效私募投资基金,首期规模75亿元,由建信(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国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负责管理运作。三方运营所获资金主要用于偿还存量债务,降低企业杠杆率。
高杠杆是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曾刚分析说,宏观杠杆率高会带来潜在的金融风险:一是货币信贷增长超过实体经济需要,容易导致金融脱实向虚和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市场泡沫;二是部分经济主体的债务负担过高,如地方政府过度负债,不仅存在潜在的偿付危机,还扭曲了金融资源的配置。
2017年,通过强监管治理金融脱实向虚,同时积极推动企业部门,尤其是国有企业降杠杆,我国宏观杠杆率呈现稳中趋降的态势,债务风险趋于下降。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最新数据,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我国总体杠杆率为239%,较一季度累计微升1.5个百分点,总体态势趋稳。而企业杠杆率则开始下降,2017年三季度末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为154.8%,连续3个季度环比下降或持平,较一季度末累计下降2.9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下降趋势进一步确立,宏观高杠杆的风险正在有序消解过程中。
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副主任董希淼分析:“监管部门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强监管’将持续推进,比如,银行体系的同业业务和资管业务,而非持牌金融机构从事的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将会被清理,现在风险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和民间金融领域。下一步,应继续抓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活动不放松,进一步弥补在监管协调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监管短板,从源头把控、过程严管、事后追责等方面采取更有力措施,构建针对互联网金融和民间金融的监管闭环,切实防范和化解突出风险,维护好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好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建立强监管长效机制
未来金融监管将怎么走?曾刚说,在防控金融风险方面,基本延续了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几个方向。2017年,金融监管部门专项整治市场乱象,弥补制度短板,下一步则是要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建立防控风险的长效机制,把短期治理乱象的成效通过更完善的制度建设巩固起来。防风险、强监管并不是短期内抑制资产泡沫,而是会延续之前的政策,在长期内“将防风险进行到底”。
“一直以来,政策就是在稳增长和防风险目标之间寻求平衡点。前几年,更多强调稳增长。现在把防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意味着明年的货币政策、监管政策会保持定力,不会因为经济增速放缓而放松金融强监管的趋势。”曾刚说。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充分体现了中央高层为经济稳增长、配合去杠杆营造合适货币金融环境的初衷。”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这意味着明年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仍是主要目标,强调“中性”意味着不会进一步收紧,特别是考虑到强监管、严规范下金融部门会有收紧的实际效果,“中性”政策要求更加灵活地运用多重工具平抑市场波动,化解金融体系中可能存在的潜在流动性风险,以保持宏观流动性总体适度和利率水平相对稳定。
连平说,预计未来一个时期金融去杠杆进一步深化推进,金融强监管力度不减,一系列类似资管新规的监管新政还将陆续出台。从主要领域来看,预计银行表外业务、互联网金融、“僵尸企业”处置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等将被重点监管。
做好每一步,决策就是正确。
Ⅷ 银保监:2020年稳妥处置高风险机构 落实"房住不炒"
2020年银行保险业发展方向如何?银行保险业是否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金融风险下一步如何治理?
银保监会近日召开2020年全国银行业保险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定调2020年银行保险发展方向。
2020年,要稳妥处置高风险机构,压实各方责任,全力做好协调、配合和政策指导。继续拆解影子银行,特别要大力压降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防止死灰复燃。坚决落实“房住不炒”要求,严格执行授信集中度等监管规则,严防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
2020年工作重点有哪些
2020年,银行保险业监管重点任务有哪些?
根据记者梳理,银保监会年度工作会议主要涉及防风险攻坚、普惠金融、金融对外开放、中小银行治理等几方面重点内容。
银保监会强调,要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大力做好“六稳”相关工作,推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引导资金更多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全面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在防风险方面,要稳妥处置高风险机构;继续拆解影子银行;严防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搭建的金融集团;深入推进网络借贷专项整治;配合地方政府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有效防范化解外部冲击风险。
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方面,要抓紧出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强化对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制造业企业金融服务;加强社会服务领域金融支持,落实支持生猪生产金融政策措施;助力打赢脱贫攻坚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在对外开放方面,今年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同时,完善公司治理,全面加强资产和负债质量监管,探索完善银行保险机构恢复与处置机制,抓紧研究确定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等。
影子银行、房地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仍是重点工作
2019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共处置不良贷款约2万亿元,商业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全部纳入不良资产管理。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风险持续收敛,三年来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16万亿元。问题金融机构得到有序处置,保险领域重点风险得到缓解。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影子银行、房地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仍然是重点工作,没有放松迹象。
据穆迪测算,2019年前三季度,广义影子银行资产减少人民币2.1万亿元,到第三季度末时降至人民币59.2万亿元。2019年9月底此类资产占名义GDP的比例为62%,低于2018年年末的68%和2016年末87%的峰值。
此前,《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针对有序化解影子银行风险也提出明确要求:推动业务平稳过渡、规范转型;逐步清理压缩不合规的表外理财非标资产投资、表内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同业理财等业务规模,严控银信类通道业务;按照业务实质实施一致性、穿透式、全覆盖风险管理,严格适用相应的风险分类、资本占用和拨备计提等要求等。
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肖远企此前表示,影子银行的治理是有重点的。“不是说影子银行都不好,这其中也是有合规的。我们治理的是高风险、不合规、加通道的影子银行,主要是隐藏风险、资金空转、作为掩盖金融风险工具的影子银行等高风险违法违规的金融活动。”
对于网络借贷风险治理,银保监会称,网络借贷风险大幅下降,机构数量、借贷余额及参与人数连续18个月下降。
对此,曾刚认为,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纳入其中,意味着互联网金融的整治还在进行中,今年有可能进入到收官阶段。作为防风险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将继续巩固过去已取得的成果,防止反弹,机构层面继续精准拆弹,分类施策。
实际上,自2016年国务院印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后,互金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已过去三年。2020年互联网金融严监管仍将常态化,行业的主旋律依旧是加速转型与退出。
网络借贷风险出清方面,根据零壹智库统计,截至2019年年末,共监测到平台6351家,其中非正常运营平台为6056家,仅有295家平台正常运营,存活率仅为4.64%,不足5%。
截至2019年底,共有9个省及直辖市宣布辖区内平台全部取缔,分别是湖南省、山东省、重庆市、河南省、四川省、云南省、河北省、甘肃省、山西省。
苏宁金融研究院报告表示,随着“强监管”以及更多正规持牌机构的介入,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然落幕。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品质已经逐步成为业界的共识和标配。
此外,会议还强调,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倾向趋缓,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逐步化解。市场乱象存量问题持续减少,增量问题得到遏制,一批重大非法集资案件得到严厉查处。
2019年8月初,银保监会办公厅曾发文决定,在32个城市开展银行房地产业务专项检查工作,将严厉查处各种将资金通过挪用、转道等方式流入房地产行业的违法违规行为。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超25%
中小企业被称为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是名副其实的发展生力军、就业主渠道,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在过去一年备受关注。
2019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从优化银行服务体系、完善直接融资制度、健全增信体系等方面对破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进行全面部署。
可以说,2019年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7万亿元,较上年多增1.1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约1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5%。民营企业贷款累计增加4.25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6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5%。5家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超过55%,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
1月7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切实民营和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会议明确,抓紧出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要再降0.5个百分点,贷款增速要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5家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20%。这与近期召开的国常会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思路一脉相承。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应把民营和小微企业真正当成银行的“用户”,从信贷支持、直接融资、增信体系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破解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为民营和小微企业改革发展创造更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抓紧确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
早在2019年4月30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金融资产分类进一步细化。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资产和负债质量监管,在现有五级分类基础上,细化分类规则,提高资产分类准确性。尽快制定负债质量监管办法,提高银行保险机构,特别是中小机构负债的稳定性和匹配性。
银保监会表示,要探索完善银行保险机构恢复与处置机制,会同相关部门抓紧研究确定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区分系统重要性与非系统重要性机构,实施差异化监管。完善处置程序,压实处置责任,健全损失分担机制,形成健康有序的金融治理体系。
在业内专家看来,全面加强资产和负债质量监管,提高银行保险机构特别是中小机构负债的稳定性和匹配性至关重要。
曾刚表示,现在对整个金融资产的分类更加准确,更能及时反映银行真实资产质量,“2020年会推广金融资产分类过渡。”
他认为,总体来讲,随着整个银行业发展理念逐步趋于理性,加之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2019年下半年以来,在经历了个别银行风险事件冲击之后,中小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开始逐步缓解,目前流动性分层情况已极大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