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投资 > 国家限制金融机构向房地产行业

国家限制金融机构向房地产行业

发布时间:2022-07-28 16:49:04

贷款新规对房市影响几何行业或将加快分化

进入2021年,银行业与房地产行业热议的话题莫过于近期有关部门出台的房地产贷款管理和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融资管理规则。这些“硬核”的房地产金融调控措施将给房地产行业带来哪些变化?房地产行业走势如何?
限制贷款过度进入房市
2020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通知》对房地产贷款余额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分为五档进行分类管理,设置了房地产行业贷款余额占比上限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上限。房地产贷款余额主要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主要针对购房者的购房贷款。通俗地讲,贷款新规旨在限制银行贷款过度进入房地产行业。
众所周知,房地产行业是高度资金密集型行业。近20余年,房地产行业通过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实现快速发展。而其中蕴藏的高风险日益引起重视。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一文中提出,坚决抑制房地产行业泡沫。目前,我国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业贷款的39%,还有大量债券、股本、信托等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可以说,房地产行业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冯俊表示,不少房地产企业负债率过高,销售受阻、回款大幅下降,导致现金流承压,再叠加到期的债务,企业运营风险骤增。在此次疫情影响下该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房地产企业应该重视杠杆率过高的问题,这不仅影响房地产行业高质量发展,也是宏观经济的潜在风险。
资金大规模、过多地进入房地产行业,不仅让房地产泡沫不断积累,也挤占了对实体经济的投入份额。
实际上,此次贷款新规已经不是近期首次对房地产领域进行金融调控。2020年8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此次调控对重点房企进行融资监管设定的“三道红线”是:房企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房企的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房企的“现金短债比”小于1。房企一旦“踩线”,则不能增加或需严控有息负债规模,且完成上述目标的期限为2023年6月底前。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三道红线”与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是双向管控,既规范了资金使用方,也规范了资金供应方,有利于房地产业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房企高杠杆难以为继
对于“三道红线”,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曾表示,这是行业重大游戏规则的改变,是对所有开发商的挑战,它预示着房地产金融红利时代的结束。
恒大则用千方百计打折促销等实际行动,努力解除“踩线”危机。数据显示,2020年,恒大实现合约销售额7232.5亿元,同比增长20.3%;实现销售回款6531.6亿元,同比增长38.5%。其七折卖房、0元购商铺等措施频上热搜。业内人士认为,恒大努力“出货”、降低负债体现了行业面临的共同境况,也是房地产行业努力降负债的“缩影”。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彭立峰表示,建立房企资管新规的目的,在于增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的市场化、规则化和透明度,促进房企形成稳定的金融政策预期,合理安排经营活动和融资行为。同时,矫正一些企业盲目扩张的经营行为,增强房地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广东省房地产协会会长王韶认为,在房地产金融调控的背景之下,量、价、利已今非昔比。头部企业集中度和区域市场分化更加激剧,对企业的品牌建设、财务运作、产品把控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王韶说,“高杠杆、高负债”是对企业资金运作能力的严峻考验,稍有不慎将会“周转”失灵。防范风险,改变增长方式是房地产企业必须跨越的一道槛,以往开发商乐此不疲的“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运作模式将成为“绝唱”。
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行业将真正进入大洗牌、大分化的阶段。随着金融资源的稀缺,中小房企获得金融资源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
住房租赁将获更多支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在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表示,2021年将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方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并要求各地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密切跟踪市场形势,相机启用储备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这表明,未来房地产长效机制将稳妥实施并不断完善。已有的限购、限贷、土地、税收、金融监管政策将持续适用,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储备政策或许还将登台。“房住不炒”仍需牢牢坚持,房地产市场的总体平稳运行值得期待。
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这表明,未来租赁住房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将成为发展重点。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租赁住房发展将在增加租赁房源供给,租赁权益的保障及扩大,规范及支持租赁企业的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届时租金更平稳,租住将成为另一种长期居住选择。

❷ 央行银保监会祭出重大政策:房地产贷款再迎“两道红线”

2020年最后一天,央行、银保监会祭出重大政策——为各大银行发放房地产贷款规模及占比设置了“两道红线”。

为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抵御房地产市场波动的能力,防范金融体系对房地产贷款过度集中带来的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性,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分档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个上限,对超过上限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置过渡期,并建立区域差别化调节机制。

值得指出的是,根据通知,为支持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住房租赁有关贷款暂不纳入房地产贷款占比计算。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夏丹认为,通知体现了对金融、地产两个市场防风险和稳市场的考虑。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强化房地产金融监管,是坚持“房住不炒”的一个环节;对于金融市场而言,防止楼市风险向金融领域传导,有利于金融系统稳健发展。

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

房地产贷款“两个上限”

12月31日当日,央行、银保监会在就该通知举办的答记者问中表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是指,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中资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其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及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应满足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确定的管理要求,即不得高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确定的相应上限。

这个“上限”设定,综合考虑了银行类型、存量房地产贷款业务现状及未来空间,分档设定。

第一档为中资大型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40%,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32.5%。

第二档为中资中型银行,包括招商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进出口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27.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20%。

第三档为中资小型银行和非县域农合机构,包括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大中城市和城区农合机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22.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17.5%。

第四档为县域农合机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17.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12.5%。

第五档为村镇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12.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7.5%。

同时,为体现区域差异,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可以有适度的弹性,并设置了过渡期,以保证政策的平稳实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根据通知,2020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占比、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出管理要求,超出2个百分点以内的,业务调整过渡期为自本通知实施之日起2年;超出2个百分点及以上的,业务调整过渡期为自本通知实施之日起4年。

通知强调,当前超出管理要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过渡期业务调整方案;符合管理要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稳健开展房地产贷款相关业务,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将密切监测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业务开展情况,对异常增长的将督促采取措施及时予以校正。

为支持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目前,人民银行正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住房租赁金融业务有关意见,并建立相应统计制度,届时对于符合定义的住房租赁有关贷款,将不纳入集中度管理统计范围。

2021年房地产贷款投向比例或收缩

长期以来,房地产贷款被银行看作优质资产。从目前各大银行投向房地产贷款的规模来看,部分银行恐怕已触及“红线”。

根据上市银行财报,截至2020年6月末,36家上市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余额达7.04万亿元,较2019年末增加7201.78亿元,增幅为11.4%。

从上市商业银行类别来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行对房地产业贷款的投放力度较大。截至2020年6月末,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余额合计分别为3.66万亿元和2.71万亿元,分别占房地产业贷款总额的52.02%和38.46%。

与此同时,房地产违规放贷屡禁不止。2020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深圳支行、上海总部相继突击严查“房抵经营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的情况。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指出,房地产与金融业深度关联,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郭树清表示,房地产与金融业深度关联。上世纪以来,世界上130多次金融危机中,100多次与房地产有关。2008年次贷危机前,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超过当年GDP的32%。目前,我国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业贷款的39%,还有大量债券、股本、信托等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

这一切,都意味着房地产金融风险防控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建立,无异于给各大银行投放房地产贷款及个人住房贷款占比都设置了一道“安全阀门”。“有利于市场主体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答记者问时表示。同时,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内在约束,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制造业、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小微、三农等薄弱环节融资,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

“建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具有非常好的导向作用,后续各大银行在房地产贷款、个人住房贷款投放规模及比例方面都会进行调整,以更好地贯彻房住不炒,有利于更好地规范明年房贷领域,防范违规放贷,尤其是消费贷,同时也防止一些即便是合规的贷款过多地流入房地产,将更多资金导入其他领域,尤其后疫情时代急需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易居智库研究总监严跃进置评道。

❸ 2022年房地产政策三大关注:融资、房地产税及限价限购限贷

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不动产金融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各界最为关注的三大房地产政策,依次是融资政策、房地产税、限价限购限贷政策。此外,各界对土地集中出让制度、预售资金监管制度、长租房配套政策等也颇为关注,关注度超过10%,其中,约1/3的受访机构关注土地集中出让制度。
其中,房地产融资政策走向牵动人心,关注度高达74.1%。不同类型的受访机构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房地产开发企业最关注的是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以及出险房企收并购方面的新政策。一些房企期望今年银行开发贷的释放力度可以有所加大,同时满足家庭部门刚需购房需求,提供足够的按揭贷款额度,提高房企的回款速度。此外,部分受访机构也认为今年房企爆发危机的情况或将继续发生,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有关收并购的支持性政策,保障企业度过危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和良性循环。金融机构和研究机构对今年“三线四档”的融资管理制度是否进一步调整表示关注。2021年,部分房企风险暴露,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偏好明显下降,纷纷选择收缩信贷敞口,“雨天收伞”,进一步加剧了房企流动性紧张问题。2022年,“三线四档”政策是否继续执行,如果继续执行是否会细化、指导银行全年有序进行信贷投放?最后,研究机构比较关注公募REITs政策是否会有所推进。目前保障性租赁住房已经纳入公募基础设施REITs试点范围,后续试点范围希望可以扩大至市场化长租房,甚至商业地产。
房地产税关注度位居第二,达63%。2021年10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12月27日,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做好房地产税试点准备工作。”2022年,房地产税试点是否落地、何时落地,以及试点范围、实施细节等,都备受各界关注。
限价、限购、限贷政策关注度为48.1%。接近半数的受访机构对限制性行政管控政策有所关注,尤其是限价、限贷政策是否会有所调整。关于限价政策,部分受访机构指出,当前市场不甚乐观,2022年限价思路是否要从“防涨”转向“防跌”?关于限贷政策,部分受访机构指出,在住房市场遇冷的情况下,能否对二套房的认定标准有所放松,对改善型购房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不动产金融研究中心认为,房地产行业降杠杆的大方向不会改变,减少金融和房地产的绑定,避免资金过度流入房地产,引导资金有效流入实体经济依然是主要目标。2022年,贷款集中度管理、“三线四档”政策会继续实施,一方面,合理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另一方面,对信贷资金的监管会更加精准。关于出险房企的收并购政策支持,中心认为相关贷款资金应该不受贷款集中度和“三线四档”的限制;房地产税会在短期内降低房价,并可能因税负转嫁增加租金成本,但长期来看,不会持续对房价产生上升或者下降的影响。房地产税制设计,应避免重复征收,一方面体现税负公平,另一方面可减少居民在住房上的税收负担,减少对消费的挤压;在“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短期内不会取消限价、限购、限贷等行政性限制政策。
2021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降温明显,交易量价萎缩,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回款减慢,前期负债过高的企业风险逐步暴露,部分头部房企出现资金链断裂风险。风起于青萍之末,虽然这只是短期个别企业出现风险,但仍需观过知仁,未雨绸缪,不能任由这些问题蔓延扩散。

❹ 为什么银行要限制贷款流行房地产行业,与什么规定有关

俗话说得好:“有钱好办事,没钱寸步难行”。虽然听着有点粗俗,但从古到今,这句话都得到了绝大多数的认同。没钱很难成事,特别是想做大事,钱是非常必要的。




这也是央行放出大招的意图,通过限制个人房贷占比,限制房企融资渠道,把资本逐渐从房地产市场中转移出来,才能抑制住房地产市场的火热势头。

房地产融资“三条红线”针对的是房企的贷款需求,而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及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贷款占比的“双限”针对的则是金融体系的贷款供给。

一边限制房企融资,一边压缩贷款供给。在未来比较长一段时间,很多开发商或将陷入融资难和为了降负债不得不降价促销的两难境地,而对个人住房贷款的限制,会让高杠杆炒房行为变得越来越难,“房住不炒”将不再是“口号”,而在大部分城市房产已经过剩的情况下,或将引发新一轮的“促销潮”,房地产的冬天似乎真的要来了。

❺ 房地产金融监管不断加码 围剿违规流向楼市经营贷

在“房住不炒”基调下,监管部门抑制房地产过热的努力不仅体现在频出的限购政策上,如今的重心也日渐转向加强流向房地产的资金监管。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的发言再次对此予以强调。在国务院新闻办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郭树清表示,房地产目前金融化倾向较强,如果未来房地产热度消散,持有众多房产的炒房者个人财产会有极大损失,贷款无法偿还,推高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经济生活将发生极大混乱。因此,必须积极又稳妥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事实上,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监管层已经在金融端对房地产领域泡沫化打出一套相互配合的“组合拳”,2020年房地产贷款增速8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
2020年底,央行等有关部门对银行进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从资金占比上严控流入房地产领域的资金。而在近期,各地银保监局更是加强“经营贷”流向监管,严打其流向房地产市场。
集中度管理“张弛有度”
2020年的最后一天,房地产行业在“三条红线”之后再次迎来金融端的强力监管。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房地产行业贷款集中管理制度的机构覆盖范围、管理要求及调整机制作出明确规定。
某房地产企业资深管理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称,新规对市场影响度有限,尤其是刚需群体,但对于近期的一线城市炒房热度有一定打击。而对房企来说,则更利好头部品牌房企,银行战略会把稀缺额度留给这些房企,中小房企贷款难度增大,现金流压力也会提高。
《通知》提及,此次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根据银行类型一共分为五档。中资大型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40%,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32.5%;中资中型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27.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20%;中资小型银行和非县域农合机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22.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17.5%;县域农合机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17.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12.5%;村镇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12.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7.5%。这也意味着,银行规模越大,房地产贷款占比及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越高。
据业内人士介绍,个人住房贷款主要是大行在做,因为其吸储量较大,资金成本相对低,做房贷“划算”。而地方小银行则相反,若非与房地产开发商建立一定程度的合作,基本不会大力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这也可以解释为何《通知》中针对银行规模的不同制定出不同房地产业务占比上限。
Wind数据显示,2013~2019年,A股上市的35家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总额占总贷款余额的比例由17%逐年上涨,至2019年末已达到27%。
增速方面,2013~2019年,35家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总额快速上涨,由17%增至35%,随后逐年回落至15%。央行每年发布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也对此趋势有所印证,2017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1.9万亿元,同比增长22.2%,增速比上年末低14.5个百分点。2018、2019年增速均相比上年同期有所放缓。2020年末,全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5%,增速进一步放缓。
郭树清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就明确提及:“房地产的核心问题就是泡沫比较大,很多人买房子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投资或者投机,这是很危险的。”他同时表示,目前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得到遏制,2020年房地产贷款增速8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这个成绩来之不易,相信房地产问题可以逐步缓解。
2020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49.58万亿元,同比增长11.7%,比上年末增速低3.1个百分点,连续29个月回落;同时,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1.91万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比上年末低4个百分点。
此次央行及银保监会对于房地产贷款的集中度管理同时坚定“一城一策”的管理方式,极力避免制度僵化可能造成的金融风险。《通知》显示,地方监管可以结合所在地具体情况和以第三档、第四档、第五档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为基准,进行2.5个百分点的增减。
《通知》下发后,上海、四川、山东、辽宁等地皆针对本地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下发相应通知,其中对区域内部房地产贷款考核部分指标上限进行调整。
例如,辽宁方面将第三档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调整为18.5%,较央行数据上调1个百分点;第四档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调整为14.5%,较央行数据上调两个百分点;第五档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调整为8.5%,较央行数据上调1个百分点。四川方面也类似,将第四档个人住房贷款集中度占比上限上调1.5个百分点至14%。
山东银保监局则将辖内城商行、民营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标准上限调高2.5个百分点至25%。对此,山东银保监局对外表示,该安排是考虑后续规范非标投资业务和表外理财业务,为资金实际投向房地产领域,但短期内无法收回,确需回表处理的留出必要空间。福建方面出台的细则则表示,对于调整确有困难的超标机构业务调整过渡期,经申请允许过渡期最长为6年,确保超标机构平稳过渡。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的紧缩调整,或将会对某些城市个人住房贷款比例产生影响。3月8日,郑州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下发《关于征求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政策调整意见和建议的通知》,按照缴存和购房情况设定最高贷款比例(贷款金额占房产总价比例)。首次使用公积金贷款购买家庭首套住房的,最高贷款比例设定为70%不变,但异地贷款及其他情况最高贷款比例设定为40%,相较此前的60%有所下调。
郑州市住房管理中心信贷管理处处长陈建功对媒体解读称,首套住房贷款比例不变意在保障在郑州长期缴存公积金的刚需的贷款需求。但由于目前不少银行已经缩紧贷款,将会给公积金部门带来不小的压力,因此对于非刚需、二套房、异地贷款者,贷款比例未来可能会有所降低。
严打经营贷流向楼市
除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住房贷款的调整外,监管层遏制房地产泡沫化的决心体现在金融端,还包括对“经营贷”的严格监管。
有银行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称,经营贷流向楼市有两大原因:首先,经营贷流向监管困难,银行方面仅能获悉钱款流向,但买卖交易是否构成难以确认,这种情况下,如果资金空转几手流入楼市,监管难度也会随之加大,对于购房者而言可操作空间很大。其次,经营贷能贷出的资金量比消费贷大很多,对于炒房者来说诱惑更大。
北京市房地产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赵秀池则提及,由于政策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目前经营贷利率普遍低于消费贷,或也成为经营贷流入楼市的一大原因。
上述银行业内人士同时表示,出于对不良贷款率的考虑,银行方面主观上并不想扩大中小企业贷款发放力度,但政策扶植下,银行方面压力较大。赵秀池则进一步表示,资本逐利的特性使得中小微贷款未必有实际效果。
2021年3月10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最后一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提及,2021年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将会增长30%以上。如何使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扶植落向实处,而非流向房地产领域,助长其泡沫化程度? 对“经营贷”流向的严格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1月底,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城市率先开始严打经营贷流入楼市。北京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发布消息称,为坚决遏制投机炒房,近期北京市区住建部门多次约谈和持续检查房地产中介机构,要求不得参与“经营贷”“首付贷”“消费贷”等任何违法违规的房地产金融活动。同时,新华社消息称,北京多家股份制银行上调经营贷利率。
某国有四大行北京地区从业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该行并未上调经营贷利率,在资金去向监管方面,大行始终相对严格。
2021年1月29日,上海银保监局印发《上海银保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对信贷资金用途管理、房产中介机构业务合作管理等方面提出要求。某股份制银行上海地区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该行经营贷利率还未上调,但对贷款去向审核的确更加严格。
除此之外,广州、大连、重庆、苏州等地银保监局皆对当地银行经营贷款资金流向房地产领域作出处罚。近日流传的一份来自上海的《个人贷款提前收回告知函》则显示,由于借款人未按约履行借款合同“贷款用途”的相关规定,银行宣布合同下贷款提前到期,要求借款人限时归还全部贷款本息。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目前全国楼市的运行态势和2015~2016年很类似:从深沪蔓延到广州、北京以及其他热点二线城市,整个都市圈的热度都在明显回升。不控制经营贷的流向将可能助推新一轮泡沫。对这一点监管层认识是很清楚的,所以严打经营贷和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将是今年房地产调控的主要工作,也关系到今年的楼市能不能稳定下来。

❻ 房产三条红线具体解释是什么

房地产三条红线是为了限制房地产行业风险的一条政策。若未达标,监管层将要求金融机构对相应房企的全口径债务进行限制。

继2020年8月提出针对房地产行业的“三道红线”新规后,国家相继对银行贷款、境内外债融资以及信托融资等主要融资渠道进行了全方位严格管控。在此环境下,各大房企头上的“紧箍咒”持续加紧,纷纷采取动作主动降负债,对比各大房企近期发布的有关数据,三道红线下房企的各项指标正在悄然变化。

买房注意事项

房价居高不下,买房可不是儿戏,因此,初次置业者在买房前学习了解一些房地产基础知识是必需的。对于房地产这个对售购双方来说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消费者主动缩小信息差距,总会减少盲目购买或者上当购买的机会。

购房时,有的公司对一次性交费的优惠很大,有的达到了5%以上,这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购现不妨为之,购期房则要慎重了。如果一次性交费,到时开发商不能按时交房,购房者去要求赔偿,几乎难以奏效。如果钱未一次交清,则可凭未付余款去交涉,购房者便由被动变主动了。

❼ 严控两端!“两道红线”触发地产新格局

融资闸门再拧紧。
每经记者 吴若凡 每经编辑 陈梦妤
2020年的最后一天,央行与银保监会出台了王炸政策——《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
《通知》主要内容为,将银行业金融机构划分五档,分档设定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以及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的两道红线。
此举主要针对很大一部分银行信贷资金,最终流向房地产行业的状况。
《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房地产与金融业深度关联,在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低、风险高企的大环境下,房地产行业吸金效应依旧不减。尤其是2016年以来,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居民持续加杠杆购房。然而就目前政策的导向而言,未来购房者和房企继续加杠杆的空间日渐缩小。
克而瑞研究中心指出,房地产行业持续加杠杆并非市场常态,很难延续。下一阶段,房地产行业必将转向去杠杆,确保房企负债率、居民杠杆率逐步回归到“安全线”以内。
细解两道红线政策:严控供需端、理性设过渡
除中资大型银行之外,目前不少银行和金融机构存在房地产相关授信额度占比超标的问题。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房地产贷款余额稳步提升至48.8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达28.8%,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升至33.7万亿元,占比约19.9%。
此次央行与银保监会联合出台政策,旨在从“钱端”对房地产资金进行限制,将商业银行分五档设置房地产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上限。
具体来看,政策要求中资大型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40%,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32.5%;中资中型银行的上述两项数值分别为27.5%、20%;中资小型银行和非县域农合机构的上述两项数值分别为22.5%、17.5%,县域农合机构的上述两项数值分别为17.5%、12.5%,村镇银行分别为12.5%、7.5%。
同时,2020年12月末,对于房地产贷款占比、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出管理要求,在2个百分点以内的调整过渡期为2年,在2个百分点及以上的调整过渡期则为4年。
“这次房地产去杠杆并非政策急转弯,而是分别设置2年、4年不等的业务调整过渡期,更利于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逐级压降房地产相关信贷规模,避免因短期政策过度收紧波及正常的房地产信贷需求。”克而瑞研究中心总经理林波认为。
其告诉记者,这意味着决策层正在从供、需两端全面压降房地产信贷规模。
供应端,即银行业金融机构,目前实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需求端即房企,设置“三道红线”,倒逼房地产行业去杠杆。
现阶段房地产行业仍是去杠杆的重要领域。郭树清就直言,“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林波认为,可以期许的是,未来房地产行业将全面转向去杠杆,并将上升为长效机制。
影响分化:房企精准化监管 购房者影响有限
58安居客研究分院院长张波告诉记者,房地产金融的管控已经进入精准化阶段。
“和以往三番五次强调金融之水不要流入房地产不同,从三道红线开始,金融侧的管控开始进入精准化阶段,特点就是管控有目标,落实有进度,操作有保障。”
张波分析道,金融对房企的影响较为直接,如果说“三道红线”只是列出是否可融资以及融资规模的标尺,“两道红杠”则是从总量层面对于房地产行业进行全面的融资精准化监管,会倒带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大程度上对于房企进行“选优汰劣”,保障在有效的放贷比例内保障资金合规性和高效性。
但其认为,“两道红线”对于购房者的影响相对有限。
“虽然对于个人房贷所占比例也有明显限定,但从实际情况看,银行此前鲜有超过现规定标准,LPR利率依然会维持走低的趋势,因此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本身出来大幅上涨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同时从现实的房贷占比来看,中大银行也没有出现明显超准,因此预示着未来整体对于个人购房放贷的规模不会出现明显减少。
但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国家对于个人房贷占比有了明显要求,会推动银行对于此类贷款发放的谨慎度,因此不排除部分城市针对二套和三套房贷款执行更为差别化的利率政策。
“所以大方向是确保居民杠杆率和负债率不再继续上升。但2021年央行货币政策或将逐渐回归中性,房地产限贷政策整体易紧难松,热点城市不排除进一步加码的可能性,涉及适度调升二套尤其是非普通住房首付比例等。”
张波指出,受此影响,各城市房地产市场或将加剧分化,进而演变为一城一行情。
即核心一、二线城市经济基本面相较出众,人口虹吸效应不减,潜在购房需求坚挺,并有较强购买力支撑,市场前景长期看好。弱三、四线城市人口长期净流出,潜在购房需求及购买力瓶颈尽显,市场前景着实难言乐观。

❽ 多地银行严查经营贷等流入楼市,为何严禁经营贷流入楼市

之所以国家要进行相应的经营贷款禁止流向楼市,是因为目前我们国家对于相关的楼市管控是比较严格的国家,为了能够缓解大多数人的经济压力,并且能够促进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正常发展,国家需要对相关的房地产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

所以说国家相对相应的地方进行有效的管控,而且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房地产市场也是支撑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大规模的波动的话,那么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影响也是非常剧烈的,因此国家为了能够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必须对房地产市场体现严格的监管。

❾ 房地产银行贷款“红线”,对市场影响几何


2020年12月31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为各大银行发放房地产贷款规模及占比设置“两道红线”,分别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个上限,对于不符合要求的银行,监管机构给设置了过渡期,并建立区域差别化调节机制。



那么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会对房地产市场造成什么影响呢?



01、政策出台背景



房地产贷款占比连年升高至28.8%



长期以来,房地产行业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与金融业深度“捆绑”。近年来监管部门三令五申对房地产贷款进行控制,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总量仍然不小,占比依然较高。2011年以来,房地产贷款余额占人民币贷款余额连年升高,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升高至28.8%。而我国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业贷款的39%,此外还有大量债券、股本、信托等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可以说,房地产行业仍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仅5家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过上限,按照目前比例,房贷不会受到影响。第一档银行,建设银行和邮储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略微超过了32.5%的红线,业务调整过渡期均为2年。第二档中有2家银行“超标”,分别是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第三档中仅成都银行一家触碰到上限。



供给端收紧,中长期来看,房企资金压力加大



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对银行房地产余额占比提出上限要求,将从供给侧抑制银行的放贷冲动,有助于降低银行房地产风险敞口、提高金融体系韧性和稳健性。从中长期来看,本次新规在房地产行业资金供给端进行了收紧,房地产在融资上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房企融资渠道、融资能力或是未来其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但从目前设定的管理比例要求来看,基本符合2020年的情况,因此对未来市场相关贷款投放额度的影响相对有限。



总体来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只是防御性制度安排,新规对不同类别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分档管理,并且给目前不达标的机构充分的整改空间和时间,有助于保持市场平稳有序发展,总体上对市场影响有限。长期来看,房企供给端资金收紧,有助于引导房地产企业从高周转、高杠杆模式转向长期经营模式。



研究员:蔡艳平

阅读全文

与国家限制金融机构向房地产行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59元美金等于多少人民币多少人民币 浏览:646
城城理财会跑路吗 浏览:917
买理财有风险 浏览:744
黄金tn延期费收费标准 浏览:864
京东小白理财靠谱吗 浏览:275
南价值成长股投资稳健盈利之道 浏览:660
新疆节水股票 浏览:804
此轮融资顺利 浏览:66
伞型信托杠杆是什么 浏览:101
期货公司资本杠杆率 浏览:334
基金经理到底行不行 浏览:939
天使轮融资估值 浏览:504
保护信托怎么买 浏览:161
基金一日跌最多是多少 浏览:192
文化期货模拟要钱吗 浏览:673
光大期货怎么登录 浏览:183
人民币换瑞士法郎银行 浏览:444
投资个人理财 浏览:925
有赞融资情况 浏览:135
分期乐贷款可靠吗 浏览: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