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求两篇读后感!!
公司治理的目的就是探讨如何监督职业经理人以图利小股东。为了确保经理人能按小股民的意愿办事,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经理人与小股民在事先签订一份“激励合同”。但目前它也几乎只存在于美国及英国,激励合同在欧洲大陆以及亚洲还是不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公司除了小股民以外,还有债权人。债权人和小股民不一样。不论是大银行团或是小债权人,他们会得到比小股民更多的法律保护。由于亚洲国家的法制体系对于债权的保护非常的不到位,而且也由于是家族银行,因此,法制化的作用也不大。
谈及如何进行公司治理,郎教授认为公司治理的基础共分五个:《普通法》的公平概念被引入;信托责任;严刑峻法以保障公平;严刑峻法保证信托责任的推行;社会主义式的民主制度。
据书中的分析而言,保护小股民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通过信托责任,激励合同和政府的有效监管而完善。更重要的是,从郎先生那里,我总结到了宝贵的一点: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你不能只以中国人的思维来看问题,而是要以国际的视角来看问题,要能了解到西方人是以怎样的思维来认识这个世界的。这样你才有可能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人才,也就是说要成为21世纪的弄潮儿,你得知道西方人的思维模式,这是必要条件。而要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你就得先从了解西方的文化与历史开始。同时,从张五常先生的博文来看,我认为张五常先生也同样推崇我们这些年轻人去学习西方的文化与历史,世界的文化与历史。虽然这两位国际知名的学者所研究的领域不同(一个是公司治理方面的专家,一个是制度经济学方面的专家),但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点。因此,这个保护小股民治理结构的建立还是比较清楚的。但如何建立一套保护债权人的治理结构,那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了,目前根本没有答案。因此,这也是我们国家银行改革所将面临的最大问题。
最近一直一直在看有关金融的书籍,某个程度上很累,不是眼睛的累,而是心灵的累,还有脑力的巨大损耗。说不清多少次想把书本放下,因为,它挑战我的不仅仅是汲取知识过程的艰涩和乏味,而是对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巨大挑战。
我是一个喜欢总结的人,总喜欢把很繁杂的东西一次过塞进脑袋里,然后用自己的脑子整理归纳,再用自己的思维习惯吐出我想要的简单的答案。所以,面对几万甚至几十万字的金融书籍,我想了很久,究竟“货币”是什么?高中时候的政治书上描述的是: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现在,我看完了《货币崛起》,我有了点新的想法。
美国有一个很有趣的词——纸带游行。这个词的由来是每当华尔街有游行活动的时候,在华尔街两旁的公司就可以向街上扔那些没有用的废电传记录纸或者没有用的废纸为游行队伍助兴。漫天飞舞的白屑,如雪花飘落,如此浪漫。但细看,纸上细密的文字,数值,曾几何时,那寥寥数语引来的是资本市场的剧烈动荡。浪漫的花屑,最后,或许只是对那暴涨的货币的另类讽刺。
当人们对手中的“宝贝”产生质疑,对银行产生不信任,对公司的前景不报希望,甚至,对自己最后的避风港——家都产生怀疑的时候,可以狂妄的说一句,这个市场,这个世界,距离金融、经济的剧烈震荡就不远了。
由白纸到纸币,是约翰·劳的点纸成金,他赌上的是全世界人民的“信任”。林肯发行没有黄金或国债抵押的“绿币”,他卖的不是疯狂,而是“信任”。一个正常人在纸上印上自个儿的头像,顶多附送一个亲笔签名和10元标识拿给一个蠢蛋,告诉他这张纸可以换来一公斤大米,我想,蠢蛋也不会接受的。谁会接受一张毫无价值的白纸可以换取大米,面包,房子,甚至是权力和地位。但是,在现在的市场中,我们都是“蠢蛋”。信用货币已经在不经不觉间统治了这个地球。而且,在可以看见的未来,这张白纸,大有向一个电子卡简化的趋向。流动的不再是白花花的“废纸”,加加减减的只是个人账户上的数字变动。华尔街上的纸早已经没有当年漫天缤纷的潇洒气势,但是,那隐隐中的纸片,早已经渗入了华尔街人的血液里。
当纸片被迫充当财富的象征,人们都在自觉和不自觉间向他靠拢。很难分辨追逐财富是否是一个可耻的行为,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没有财富,我们连生存都是妄想。无意为华尔街的人开脱,只是觉得,他们哄弄的不是金钱,而是在金钱面前,更懂得适可而止。很荒谬对不对?!在华尔街有一句话,就是——只要不是最后一个人,中间的人总是可以从里面获得丰厚的利润。同时,世界上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赢,总会有那么一些倒霉鬼,为每一次纸片的泛滥付出代价,是前途,或者毕生的积蓄。
每个赌徒都想在赌博中胜出,但可惜的是,既然是赌,那必定有输有赢。正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给信用度不够,没有还款能力的人发放房屋贷款,没有错。把次级贷款打包评级,变成AAA债券卖给下一个投资者获取利益差价,没有错。因为他们赌的是债务人的信用,还有那个不会是最后一个的人品。谁不想达到双赢局面,但是双赢的天平从来就不会走偏吗?侥幸的心理让人们确信自己不会倒霉,但是当每一个人都有着必赢的嚣张气势时,结果可能就是全军覆灭。能及时抽出的,就是那些历经重创还在华尔街汲汲营营的投资者们。
货币的崛起,其实就是信用的不断加码。但是考验信用的是不断升级的贪婪人性和残酷现实。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三大评级机构才会自他们出现以来就一直承受不信任和质疑。但是,无论怎么说,货币的每一个形式的出现和消灭,都是人类一步一步进步和跨越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都是沾满血的历史,罢了。
❷ 金融危机读后感
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启示
当前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美国脆弱的经济,引起美国股市崩盘,也给出其它国家经济带来极大危害。那么为什么华尔街会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有着复杂的确背景,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刺激经济的超宽松环境埋下了隐患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大爆发。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源头是其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从2000年到2004年,美联储连续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提供次级抵押贷款本是一件好事,使得低收入者有了自己的住房。对一般个人家庭来说,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编织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投资住房成为巨大的诱惑,于是大量居民进入房贷市场。到2006年末,次贷涉及到了500万个美国家庭,目前已知的次贷规模达到1.1万亿至1.2万亿美元。
2.以房产作抵押是造成风险的关键
美国次贷的消费者以房产作抵押,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一旦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果贷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都流转不起来了。房价缩水和利率上升是次级抵押贷款的杀手锏。
从2005年到2006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市场利率进入上升周期。由于利率传导到市场往往滞后一些,2006年美国次贷仍有上升。但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
3.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加重了危机的扩散
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者是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也涉足按揭贷款。这些机构的资金实力并不十分雄厚,大量的资金被投放在住房抵押贷款上对其资金周转构成严重的压力。一些具有“金融创新”工具的金融机构,便将这些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许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于这些债券。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
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投资机构现金流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利益也得到了分解和共享,风险也得到了分摊。但事物都有两方面,金融创新制度带来风险分散机制的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像次贷这样一种创新使美国不够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居民买到了房子,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变成次级债,将高风险加载在高回报中,发散到了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买了美国次级债的国家,就要被迫为美国的次级危机“买单”。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次级贷款人还不起贷时,不仅抵押贷款企业陷入亏损困境,无力向那些购买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支付固定回报,而且那些买了次级衍生品的投资者,也因债券市场价格下跌,失去了高额回报,同样调进了流动性短缺和亏损的困境。自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金融机构开始报告大额损失,反映了抵押贷款和其他资产的价值大幅下跌。
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过程实际上是资产组合和信用增级的一个过程,也是多种资产叠加、多个信用主体信用叠加的一个过程,在资产证券化后,这种资产证券化组合的信息和相关风险信息披露可能趋于更加不透明,导致市场中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读懂其中的风险,更不用说对其进行实时的风险定价了。由于对资产真正的价值和风险认知不足,投资者严重依赖评级公司的报告作出决策。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的作用和影响已经越来越大,信用评级也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必要和重要环节。信用评级是否客观公正,是否真正了解金融工具,是否存在着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本来是从一些低质资产发展而来,“金融创新”则使这些低质资产通过信用评级公司评级获得了高等级标号,事后证明价值被严重高估。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损失不明,一旦次级抵押贷款出现了重大风险和损失,构筑在这些证券上信用增强和信用叠加也会如同沙漠上的空中楼阁一般会“瞬间倒塌”,由此必然会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恐慌,规避风险的本能加速了投资者的抛售,并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金融灾难也就在劫难逃。在次贷、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这个风险传递链条中,如果没有信用评级公司的参与,次按危机或许根本就不能发生。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
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我国应引以为诫。
1.认识和防范房贷的市场风险
房贷有房产作抵押,似乎是最安全的资产,但房产的价值是随着市场不断变化的。当市场向好时,房地产价格上扬会提高抵押物的市值,降低抵押信贷的风险,会诱使银行不断地扩大抵押信贷的规模。但房地产的价格也不可能无休止地涨下去,因为任何企业或个人都不可能无视其生产与生存的成本。当市场发生逆转时,房价走低,银行处置抵押物难,即使拍卖抵押物,其所得收益也不足以偿还贷款。这不仅给贷款银行带来大量的呆账坏账,还会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及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银行需要在风险和收益中做出理性的选择,提高识别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认识和防范信用风险
次级贷款违约率高,原因在于贷款机构在放贷中没有坚持“三C”的原则,即对借款人基本特征(Character)、还贷能力(capability)和抵押物(collateral)进行风险评估。从国外的经验看,借款人的基本特征(年龄、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职业)、购房目的(自住还是投资)、婚姻家庭状况,还贷能力(房贷房产价值比、房款月供收入比、家庭总债务收比、资产负债比等)和抵押物(房产价值、新建房、二手房、使用期限、地段、独户、多层高层建筑等)都与违约率密切相关。
香港在东亚危机中资产价格大幅缩水,许多购房者承受负资产的压力,但银行却没有出现违约率大幅上升的问题,就是因为香港银行业自身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对个人住房贷款有严格资格审查标准,借款人购房多是自住,职业稳定,收入现金流不变,房产使用价值不变,仍会按期还贷。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扩大个贷业务中应避免“政绩目标”等非经济和非理性色彩,减少行政手段介入信贷资金配置,加强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审查,对不同信用风险等级的借款人实施不同的风险定价、借贷标准,包括自有资本金、首付比例、利率、期限等,以促进银行从服务风险定价向客户风险定价转变,从粗放经营向精细化、个性化转变,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3.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和贷款规范
监管部门应监督从事住房信贷的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各类贷款和保险产品的营销中,要向借款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让借款者有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权益的损害。推进标准化的合约、贷款审核程序、借贷标准,规范银行贷款行为和贷后的服务。
4.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
既然金融风险在经济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监管部门的职责就是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预测、防范、规避和化解风险,提高风险的可控性。因此,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是迫在眉睫,它将对银行体系的安全,房地产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5.政府部门应从危机中得到警示
让百姓安居乐业是政府的职责,但“人人享有适当住宅”并不意味人人都要买房,让无支付能力的低收入者进入购房市场,拔苗助长不仅事与愿违,还会产生许多负效应。特别在我国抵押担保、抵押保险等相关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的情况下,无形中让银行承担了许多政策风险。因此,一个优化的住宅市场结构应是新建房与存量房,出售房与租赁房,商品房与政府提供公共住房多样化的统一。政府应加大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改变经济适用房“只售不租”为“租售并举”;并通过信贷、税收、土地政策引导房地产企业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供给,在开工许可审批中优先考虑普通商品住宅。
6.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
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完善住房信贷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引入商业保险和政策性担保的机制,有利于促进抵押贷款营销的规范化、合约的标准化,抑制商业银行盲目放贷的冲动;合理的保险风险定价机制,有助于商业银行规避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风险。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❸ 找下温涛著作的《国际金融》读后感
如何写读后感!
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❹ 世界是部金融史读后感什么是金融
《世界是部金融史》读后感
两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足以颠覆我金融观念的书,虽然本身对金融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更多的读的都是一些比较正统的教科书,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公司金融》、《投资学》等,所以当看到这本以金融史冠名的书的时候,瞬间有了极大的兴趣。
当看到作者直击金融的本质:“永远用你的钱,为比你更有钱的人服务”的时候,心灵还是受到不小的震撼的,原来金融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光鲜亮丽,但同时也正是由于资本那种天生的逐利性驱使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那个叫做“钱”的东西前赴后继,不是人们不长记性,忘却了历次金融危机的带来的巨大灾难,也不是人们对金银、代表货币的一个个薄纸片多么情有独钟,而实在是因为这些东西背后所代表的巨大利益。作为一个俗世中的凡人,来世间走一遭总会追求点什么,很多人的追求无非是权势、财富、荣耀、美色,而这些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在这个物欲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所以那些代表金钱的纸片、账户上的数字也就成了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因此我也更一进步理解了股市上的追涨杀跌、银行挤兑等一些看似非理性的行为,因为当时在他们看来那就是最理性的做法,你永远不可能要求人们为了集体的、长远的利益而放弃眼前的利益,这也许就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看似完美实践却屡遭挫折的原因。
❺ 货币战争读后感怎么写
《货币战争》主要是介绍了从十七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家是如何通过夺取货币发行权而掠取人民财富的,并揭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如:林肯、肯尼迪等美国总统死亡的原因,美联储其实是私有的中央银行等。而这些信息足以让人瞠目结舌,开始我也是被这些令人震惊的文字所吸引。
❻ 《金融炼金术》读后感
[《金融炼金术》读后感]
乔治索罗斯可谓是金融圈里最出名的投机客,《金融炼金术》读后感。93年成功打败英格兰央行,做空英镑赚到20亿美元。97年亚洲金融危机更被人指责为始作俑者并赚得巨额利润。创办量子基金28年(1969-1997),资产由400万美元变成了60亿美元。对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任何金融业者都不得不心怀敬畏。其地位如同篮坛的乔丹,八卦圈的宋祖德。最近难得闲下来有时间,正是满怀敬畏和憧憬的心情打开了索大爷的著作《金融炼金术》。
在写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索罗斯和这本书先。
索大爷1930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老爸是律师,家境富裕。1944年为躲避战争灾难,全家开始流亡并最终在1947年来到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读了个本科,专业是哲学。没错,索同学当时学的就是哲学,而且此后他再也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那些博士头衔都是名誉的。“离开大学后经历了多次不明智的尝试,最后成为一名国际股票套利商,先是在伦敦,后来在纽约。”其实从索同学的讲述来看,当时就是一个股票分析师,向美国人推销欧洲股票。在挖逐渐在几家投行崭露头角之后,他的野心也逐渐暴露出来。不甘心为别人打工的他在1969年与他人合伙创办了量子基金。此后就是他在金融市场中的几十年惊艳演出。80年代末在旗下几只对冲基金走向正规,逐步退居二线,开始从事促进国际(主要是东欧)自由化、开放化工作和慈善活动。其间还来过中国,估计也曾试图鼓动中国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的复兴之路。
《金融炼金术》是一本讲金融市场的书,但既不同于学术大师的“固定收益手册”,也不同于股市名嘴的“股市金手指”、“股神秘籍”之类,读后感《《金融炼金术》读后感》。它更像一本索罗斯在讲自己对金融市场、对宏观经济的认识的哲学基础。所以我觉得加一个副标题可以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的内容《金融炼金术--索罗斯金融哲学的理论基础及实务》。
这里强调哲学基础,主要是索同学似乎对自己的哲学基础颇为得意,在书中反复强调。特别是在再版的序中,索同学更是通过对前版序中一些对经济学理论的批评进行了自我批评,来进一步展示自己对金融、对经济的认识在哲学高度的高人一等。
然而读完了整本书之后,我觉得索同学的嚣张是有资本的。可以说在之前读过的任何一本关于经济、关于金融的书中都没人探讨过索同学的反射理论;在实际的投资者中自然也没有其他人按照他这种理论去理解市场和进行投资或投机。
传统的经济金融理论假设参与者是理性的,总会根据当前的供求关系做出利益最大化的决策。而供求关系由基本面决定,在分析框架中属于给定的因素。比如说股票市场,股票的内在价值决定了股票的价格,价格会有波动,但市场最终会是正确的,在供求双方的博弈下价格最终会趋于均衡状态——股票的内在价值。而索同学在工作中发现,股票的价格经常大起大落,很少会停留在均衡状态(如果有这样一个值的话)。难道所有经济学家都在骗人不成?在书本中找不到答案的索同学充分体现了爱读书不死读书的钻研精神,在反复思考、系统分析后发现了问题所在。
1、不能像研究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研究者是独立于研究对象存在的,换句话说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客观的。例如两个数学家对一个猜想进行研究,他们最终的成果——证明过程可以有一个客观的统一的标准被其他数学家所验证。而如果他们的证明过程如果是正确的(这是可验证的),那他们对猜想的结论一定是一致的,要么都认为是对的,要么都认为是错的。研究的对象,某个数学猜想不会因为某个数学家的研究而从对的变成错的。而在社会科学中,比如金融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判断会影响市场本身。如果一个研究员发布报告说某只股票具有投资价值,股价难免受到影响。
2、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不全是理性的。事实上这句话估计所有经济学家都认同,但传统的经济学总是在假定人是理性的前提下研究问题。经济学家都回避了这个问题,认为如果没了这个假设,就无法研究经济学。而索同学说:错了!传统的经济学在人是理性的假设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跟现实世界完全不符,以后经济学再这么走下去是没有前途的。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判断难免有偏差,应该考虑在允许这种偏差的存在下研究金融市场,这才是现实意义的经济学。
3、市场很少处在均衡状态,研究均衡状态的学说都可以认为是没用的,应该去研究价格变动的过程。这点确实很有道理,对于金融市场来说,参与者关注的就是价格的变动,就是要在动态的过程中赚钱,而不是知道在未知的某个均衡状态的价格。
〔《金融炼金术》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❼ 求一篇 商业史相关书籍的读后感 2000字左右
《货币战争》读后感 第 1 页 共 4 页 网络营销作业一本文部分原始资料来自网络只供学习作业之用 ----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 第 2 页 共 4 页 《货币战争》此书在很早以前就有耳闻不过一直没有闲心和机会阅读。这次借作业这个机会能够认认真真读读这本堪称金融学入门读物的书也是一件幸事。以前的我只知道比尔多有钱多有钱当我中书中了解罗斯柴尔德家族50万亿美元的资产时我惊讶极了。这是超过全球GDP的数字。当我听所金融染生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70万亿美元时我更加觉得金融的威力。《货币战争》的核心思想便是阴谋论书里描述的事情是世界经济被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这些银行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们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美国1929的经济危机、两次世界大战这些银行家甚至控制了战争的惨烈程度。这让我在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怀疑。 首先从历史方面来说《货币战争》一书轻率地改写了人们早已广为接受的世界近代史尤其是美国历史。书中美国独立革命不再是北美各殖民地人民浴血奋战改变被英国统治剥削地位争取政治独立与经济自由的斗争而是为了所谓某些财团的“货币发行权”南北战争不是因为是否废留奴隶制所引起的尖锐冲突而是“国际银行家”的操纵结果。从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从亚伯拉罕·林肯到约翰·肯尼迪再到罗纳德·里根美国历史上所有总统遇刺事件无一例外都被该书统统归结为一小撮国际银行家争夺所谓“货币发行权”的阴谋策划所致。 就连殃及全球的两次世界大战也仅仅是少数银行家暗箱操作的结果。该书宣称没有美联储就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是以美国、英国、苏联与中国为首的盟国反击纳粹德国、意大利法西斯与日本军国主义野蛮侵略的正义史诗而是罗斯福总统玩世不恭地在战争硝烟中验证凯恩斯的赤字财政和廉价货币的主张刺激美国经济复苏并让国际银行家们在战争中再次大发一笔横财。如果说肯尼亚总统被刺杀是因为他签署了一份“鲜为人知”的关于白银券的11110号总统令这可以当做正史那越南战争结束的本质原因乃是伦敦黄金战场的惨败导致统治精英阶层的金融“底气”损耗殆尽就难免让人觉得牵强如果世界的历史都能如此简单的推翻那全球人民二十年都活在谎言之中倒真是让人匪夷所思了。 第二从金融方面来所。由于作者的文笔流畅博古通今的实例佐证它引人入胜勾起了一般读者对枯燥金融问题的兴趣这是该书的一个贡献也是值得佩服的地方。但遗憾的是我认为该书对许多经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缪误甚多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全然的相信其中的内容。虽然可以从此书大致了解金融业是如何如何重要但是我觉得若政策制定者都一味相信此言必定会导致更大的社会危机。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货币战争》读后感 第 3 页 共 4 页 天下建立繁荣的经济若没有强大的坚实基础一味建立泡沫般的金融业后果可想而知。 《货币战争》讲述了以罗斯切尔德家族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如何拥有神秘的超级权力可随心所欲地玩弄王权与政府于股掌之上肆意操纵世界的战争与和平、繁荣与萧条。他所讲的那些听上去令人震惊的故事都是真的吗我不知道。在世界近代金融史上罗斯切尔德家族的确曾有过很大的影响力。他们一度呼风唤雨左右逢源这些都是有案可查的。不过这个家族目前的情况如何则不太好说。作者认为如果仅按照每年6的收益率来计算其家族资产到今天大约有50万亿美元之 巨。如此庞大的资产以什么形式存在呢应该主要是金融资产。可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截止到2006年底包括各种衍生品在内的全球金融资产总值为 350万亿美元左右。这样算来仅罗家族就拥有世界全部金融财富的七分之一。坦率讲对这个数字我将信将疑。尽管数字可能与事实有出入但说西方世界是由为数极少的精英所运作我大体上还是赞成的。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就曾经指出任何时期、任何国家 的上层都是由5的人口构成的。这种被称作“布罗代尔5法则”的现象在欧洲和美国表现得特别明显。而少数上层成员中就一定包括罗斯切尔德那样的家族。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觉得《货币战争》所依据的逻辑框架看上去还是正确的不过我也同样希望作者讲述的故事纯属臆想因为这样我们便可以坚守住以往的信仰即人类大致生活在一个诚实的世界中没有被一小撮国际银行家玩弄于股掌。读完这本书不仅使我不再崇拜西方的繁荣反倒让我更加坚信真实的富强之路是踏踏实实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们整天忙忙碌碌都在为银行家打工这不公平——纳税、利息、通货膨胀......资本家对人的剥削远远超过马克思同志的想象了。老老实实的创造财富不可能比上转移财富的人。我们努力、拼搏为的是什么 总之《货币战争》受到如此广泛而热烈的关注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作者讨论的问题触动了当今中国读者的神经。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年了而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就是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我们对外开放的重心是放在了贸易与投资之上而在金融领域的开放则十分谨慎。实践证明这样做在策略上是正确的。然而时至今日既有主动的一面也有被动的一面中国已经开始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我们的金融服务业正在逐步开放外国银行的战略投资者在进入中国外汇储备累积到天文数字且还在飞速增长国际国内出现资产泡沫和市场调整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此时《货币战争》给出了警示因而给我们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新《货币战争》读后感 第 4 页 共 4 页 鲜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