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美元在世界货币中占主导地位
1859年至1918年,美国工业总产值从不到20亿美元上升到840美元,黄金储备从占全球储备总量的17%上升到59%,到194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246亿美元,占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73.4%。贸易量则从4%上升到39.2%,随着贸易量的大幅增加,美元取代英镑,成了当时使用量最大的国际货币。
20世纪40年代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各国满目疮痍,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轴心国遭受了毁灭性打击,英、法等同盟国也受到了严重的战争创伤。而远离战争的美国本土却从战争中获得巨大利益,大发战争财,美国一跃成为全球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当时全球生产总值的48%左右,差不多一半左右的工业品来自美国制造,贸易量占全球贸易的三分之一左右。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国际间就货币事务进行共同商议;为成员国的短期国际收支逆差提供信贷支持;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即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取消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等。至此,美元初步确立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
布雷顿森林会议后,美国虽然取代英镑成了最主要的世界货币,但是英镑仍然有在部分地区使用的权利,此后的数年间,英镑和英镑区仍然是美元霸权的最大障碍。1946年,英国战后经济困难,不得不寻求美国的援助,这给了美国扫除障提供了机会。那一年,美国政府一次性借给了英国37.5亿美元的贷款,但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包括英国必须承认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的领导权,并恢复英镑和美元的自由兑换。结果导致英镑区各国纷纷提取存款兑换美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英国的黄金储备就流失了10亿美元,英国因此元气大伤,英镑彻底失去了与美元抗衡的能力。
1947年,时任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史称马歇尔计划,开始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那么这笔援助相当于2006年的1300亿美元。这些国家需要大量的美元来填补财政赤字,而又得不到充足的美元,造成了当时普遍的美元荒,这种巅峰状态持续了整整十年,在这期间,美国保持着头号世界强国的地位,美元是那时唯一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在国际上的地位如日中天,世界货币开始进入美元世纪。
❷ 政治经济学(美元为什么在世界体系中占有重要位子(1500字)))
第一部分,美元在世界体系重的重要作用,例如80%以上的国际结算货币用美元。
第二部分,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美元世界货币地位。
第三部分,美国经济政治实力强大,美元资产受追捧。
第四部分,美国金融体系发达,奠定美元金融霸权地位
❸ 如何理解“美元—华尔街体系”(DWSR)
当今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既是国际“经济体系”,又是美国经济政策和权力政治的潜在工具,因此,又被称为“美元—华尔街体系”(DWSR)。它建立于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当政时期,这是当时的美国为了摆脱本国资本主义渐趋衰落的噩梦、重获在国际货币政治中的主宰地位的一个“成功的”决策。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这个全新的体系绝不会是一个纯粹的经济体系,而应是服务于美国利益的经济、政治工具。
美元—华尔街体系建立之初,因为两个决定性的步骤,使得美国资本主义重树主导地位:一个是割断美元与黄金的直接联系,使得美元价格能按美国财政部的意愿来变动,整个世界经济因此被推向一个纯美元标准。就这样,美国政府能够随意左右美元的国际价格,由此造成的经济后果由其他国家来承担,美国能够自我保护,不受影响。还有一个是试图确保国际金融关系不再受国家中央银行的控制,而是越来越多地由英美私人金融机构进行操纵,这样就使得英美金融体系和美国金融机构迅速建立了国际主导地位;它使许多国家特别是南部国家的金融体系和汇率,越来越受到美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体系中,美国几乎不受任何法规的制约,相反,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国际金融市场上竞争压力的形式和所使用的国际规范种类,它在政策选择上的自由度相当大,一切以符合美国资本主义的利益为标准,而且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到此,我们就大抵明了了华盛顿全球赌博的两个主要的赌资,这两大赌资似乎大抵确保了华盛顿在这场全球赌博中居于绝对主导性的地位,而且只会赢不会输。
美元—华尔街体系的触角强迫性地延伸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避免与它发生关系,不同的只是不同的国家可以自己选择与它发生关系的方式(有时候也许是别无选择),以尽量地保全本国的利益。美元—华尔街体系与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美元价格的突然变化会导致一个国家的贸易差额和贸易条件发生突然的变化,政府就会面临这样一个选择:从华尔街融资,以此作为一种缓冲,或者进行本国经济的宏观调整。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各国政府可以自己选择与华尔街发生关系的方式。说是自己选择,其实是看各国政府的社会和政治力量,看它能否通过向国内的各种社会团体摊派费用,来平衡预算并扭转贸易逆差的局面。如果这样做有困难,那么该国政府可能就会选择从华尔街融资。但是政府选择这样做,只会在将来造成更大的调整方面的问题。那些采取借款方式的国家——中东国家、拉美国家和部分原苏联集团国家(特别是波兰、匈牙利和南斯拉夫),都陷入了债务危机以及经济萧条。而走国内调整路线、避免债务陷阱的国家主要在东亚,这些国家经受住了由新体系的建立带来的冲击,并持续发展。但是,华盛顿不会听任这些新的经济增长中心发展成为它的威胁,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元—华尔街体系的首要任务是打入东亚市场,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则是美元政策突变、国际游资涌入、对冲基金冲击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当然,金融危机并非美国及其同盟(西欧)这些赌徒操纵美元—华尔街体系的最终目的,它们只是想利用这些国家的经济萧条和金融危机,来作为它们力图打开这些国家的市场、重组这些国家的国内社会体系的一种借口,这样,它们就可以在这些国家获得最大程度的优势:控制当地产品市场;购买当地公司资产,以使资本集中于美国及其同盟的控制之下;利用当地巨大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为了投机目的而有效控制当地的金融体系;等等。当然,强权国家往往会为这些活动中的大部分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例如是为了指导那些被认为是无知和无能的南部国家政府恰当地处理国家事务,是为了帮助它们偿付债务,或者是为了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向它们提供援助,等等。
在这场许多国家经济衰退和陷入金融危机的潮流中,美国果真是那个笑到最后的大赢家吗?它果真是一个能控制世界经济和政治的无所不能的霸主吗?彼得·高恩给了我们一个断然的否定。随即,他撕破了美国的画皮,一语点中了它的要害处。经济全球化注定了美元—华尔街体系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的,南部国家及原苏联集团国家的经济衰退与金融危机对世界产品市场的影响势必会间接地反作用于美元—华尔街体系。而这时候,美国经济已经由于国际金融自由化的极度膨胀而变得极度扭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脆弱,已经无力抵挡它无法完全控制的市场力量的冲击。
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虽然它曾被美元—华尔街体系这个赌徒牢牢控制,为所欲为,但它终会摆脱畸形的控制,回到其自身的轨道,并给肆意违反规则、妄图控制全局的赌徒一个大大的教训。
❹ 美元和美金是一个概念吗比例是多少
您好,美元与美金是同一个概念,没有根本性的区别。为什么会有美金说法,要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说起。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因为此次会议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所以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一,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1944年1月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按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为使黄金官价不受自由市场金价冲击,各国政府需协同美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维持这一黄金官价。
第二,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政府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
第三,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所在那时拥有多少美金就等有拥有多少黄金,所以才会有美金的说法。
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3年宣告结束。
❺ 如何看待美元在当前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
美元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由于新兴国家不断掠夺原发达国家的就业机会,美版国的就业问题是老大难权。从而造成大量的政府财政刺字与银行坏账。
但美国的完备的教育体系、强大的创新能力、军事力量依然非常有竞争力。
中国的失误就是大量的钱浪费了,搞个铁路总出事,公路烂掉,特高压不敢上因为关键技术没办法突破。
中国把大量的钱浪费掉了而不投资于教育,必定是兔子尾巴长不了的。别想与美国竞争,与非洲的利比来相比是牛叉得多。
❻ 金融小白求问:为什么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了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美元在此体系中具体获得了什么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宣告了金本位制垮台的同时,也宣告了英国作为世界经济领导者的终结。然而,同为战胜国和前世界经济领导者,英国自然不甘心被排除在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的制定过程之外。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凯恩斯计划”与“怀特计戈IJ”之争。虽然最终结果是以“怀特计划”为蓝本,但英国的努力也没有完全白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某些方面还是体现了“凯恩斯计划”的立场。和战前的金本位制相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些变化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的客观要求,如黄金供给量的有限性与国际经济活动扩张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更多反映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绝对霸主地位和利益。
第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是大国之间的一项联合行为。具体地说,是在美国主导下的一项联合行动,而不像国际金本位制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有44个国家参加,所签署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于1946年正式生效。而在金本位制的形成过程中,曾作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英国并没有能够把各国召集起来宣布在某一特定时期推行金本位制。1816~1821年间英国就已经完成了向金本位制的转变,但直到1870年只有葡萄牙、加拿大、澳大利亚采纳了金本位制。186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金融会议是金本位制在国际范围内实施的转折点,来自欧洲、美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最终决定实施金本位制。但英国并不是巴黎会议的代表,只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并且拒绝把英制单位与国际通行的十进制单位统一起来。如果把1867年的巴黎会议作为国际金本位制的起点,到1897年在世界主要大国(俄国与日本正式实施金本位制)内完成,这一过程持续了30年的时间。②
第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不仅拥有一整套规则,而且还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监督实施这些规则,这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终目标是为商品、服务贸易自由化或取消国际收支管制创造一种环境。为此,它的具体目标包括:首先,通过废除外汇管制建立以世界性货币自由兑换为基础的多边支付体制。
其次,以一种有序的方式做到维持合理的汇率稳定,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以及进行必要的汇率调整。最后,促使成员国财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汇率稳定的有机结合。③这些都是国际金本位制所无法比拟的。
第三,布雷顿森林体系尽管是美、英两国立场的妥协结果,④但基本上反映了美国的利益。首先,作为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度,“凯恩斯计划”力图降低黄金在未来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怀特计划”则主张未来世界货币与黄金之间的可兑换性。其结果是确立了1盎司黄金=35美元的平价,但同时黄金与美元之间只能在中央银行层次上自由兑换。英国的这种要求客观上也符合了美国的利益。其次,与国际金本位制的汇率决定机制不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汇率。同时,为照顾英国的利益,协议规定了在“未具体说明的条件下”,成员国可以调整汇率,从而形成了“可调整的”固定汇率机制。最后,与此相联系的是第三种妥协,英国要求对货币可兑换加以控制,美国则要求货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协议结果是:成员国资本项目下货币兑换可以加以控制,但经常项目下必须保持可自由兑换。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
从形式上看,这和战前英镑的地位很相似,然而它们的维持机制却不完全相同。在金本位制下,英镑是以黄金为基础的,人们不会怀疑英镑的真实价值。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只是与黄金保持一种固定的官价。一旦人们不再相信美国有能力维持黄金的美元官价,对美元的信心就会丧失,从而诱发兑换黄金的浪潮。
通过确立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美元在为全球贸易提供交易与储备手段的同时,美国也从中获得了美元霸权的巨大收益。首先,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处在世界银行家的地位上,因此其对外投资是一种自然的结果。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的经常账户一直保持顺差状态,为满足其他国家对美元的巨大需求,对外直接投资就成为美元输出的一个主要渠道。由本国发行的价值被高估的货币购买其他国家的资产,其收益是不言自明的。其次,美元被人为高估使美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它可以入不敷出,保持经常账户的赤字,而不用担心美元的贬值。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基本上是一个资本与商品市场不受控制的中心地区。欧洲与日本的资本由于受战争的破坏,构成了新兴的外围地区。处于外围的日本与欧洲国家为了保持在美国商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需要不断地买人美元,以避免本币对美元的升值。它们选择低估本币,控制资本流动和贸易,积累外汇储备,运用中心地区(美国)作为金融中介融资。20世纪50—60年代期间,日元和主要欧洲货币被严重低估的背后反映的是一种经济发展战略的理念:压低本国的工资水平,进而也是限制消费,以扩大投资(表现为出口的增加)。实际上,汇率低估和压低工资就像硬币的正反面。计算这一时期日元和欧洲货币实际汇率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把日本与欧洲国家的工资折合成美元进行比较。⑤反过来,美国主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向外围地区提供长期信贷。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后期,美国的经常账户开始出现赤字,但上述格局仍能继续维持。原因之一是外围国家愿意把积累的美元储备重新投入到美国(如购买美国国债);原因之二是由于美国成熟高效的资本市场,它可以进口短期资本,出口长期资本,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金融中介服务;原因之三,与上述格局相联系,在这一体系中,美国感受不到需要调整经济失衡的压力。对美国而言,它不需要在黄油与大炮之间进行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冷战时期美苏军备竞赛中美国能够最终获胜的原因之一)。以美元计价的有价证券源源不断地被外围国家中央银行所吸纳,其结果是美元的坚挺与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并存。美联储无须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做出选择(像菲利普斯曲线所预测的那样)。当然,美国政府也不需要刻意约束其财政支出,它可以在不需要增税的前提下,享受廉价的海外资本。
与巨大的美元霸权收益相对应,布雷顿森林体系要求美国付出的成本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和同一时期多边贸易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为了确立战后的多边贸易体制,美国曾经倡议建立国际贸易组织,并以《哈瓦那宪章》的形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但是美国国会却以损害美国立法权限为由否决了这一方案,最终不得不演化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❼ 19世纪下半叶,英镑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试分析其有利条件
2019年01月21日
今天高顿ACCA邀请到财管超人——陆菲菲给大家主要介绍一下ACCA考试科目F9里面的金融市场的概念和相关的金融产品,在学习financial market时,我们主要需要掌握三种不同类型的划分。戳>>>2019年ACCA备考资料免费领
第三章之初我们知道了financial market是direct finance的市场。现在来细看一下。
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指的是进行证券交易的场所之差别,其主要区别在于:①场内交易有固定的场所(证券交易所),在固定的时间、按一定规则进行;场外交易没有固定的场所和固定的时间,通过电话也可以成交。②场内交易是一种竞价交易方式,是按最高还价或最低还价成交。
的,证券价格的确定是公开拍卖的结果;场外交易是随行就市,通过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直接协商决定成交价格,采用议价交易方式。③场内交易一般多是以100股为单位数量的整股交易,场外交易则比较分散、灵活、零星。④场内交易市场仅买卖已上市的股票(即符合交易所规定并在交易所注册的股票);场外交易既可买卖上市股票,也可买卖未上市的股票。
急速通关计划 ACCA全球私播课 大学生雇主直通车计划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冲刺班 其他课程
❽ 我们该不该放弃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
不应该,因为做不到。
1.美元成为当今主要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是市场选择而非政策强制。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虽逐渐下降,但因为没有替代货币,国际上仍普遍使用美元作为计价结算和价值贮藏手段。
2.全球化进程中新兴市场国际收支危机频发,更是进一步刺激了新兴市场对于国际清偿能力的追逐。从这次全球金融海啸中的表现看,虽然俄罗斯、韩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均受到了剧烈的外部冲击,但它们前期积累的大量外汇储备确实起到了防洪堤的作用,避免了经济崩溃。在前些年全球经济景气时期,各国大都从“美国买我商品、我买美国国债”的国际经济双循环中受益。因此,各国仍期望美国实行扩张性政策,刺激美国经济复苏,以使美国继续扮演世界最后消费者的角色,进而带领全球经济回升。
3.尽管国际社会对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普遍不满,但短期内却无法改变现状。随着这次危机不断蔓延深化,欧元、英镑、加元、澳元等世界主要货币均对美元出现了大幅贬值,美元不跌反升。由此可见,美元在各国投资者心中的地位。
4.从长远看,储备货币多元化并不排斥美元主导。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解体后,世界就已进入储备货币多元化时代。但截至2007年底,全球外汇储备总量中美元资产比重仍占到63.9%。可见国际对美元的依赖之深。超主权货币同样是信用发行,其制度安排上不一定优于现在的美元信用本位,同时在实践上也存在诸多技术难题,前景不容乐观。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以该种货币计值的金融市场,超主权货币只是空中楼阁。未来,美元有可能继续主导国际货币体系,这是以相当长时期内美国全方位的、超强的综合国力作支撑的。
5.此次危机后,储备货币多元化趋势有望加快,但国际货币体系仍将是以美元为主的少数几种货币为主导,并将呈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周期循环特征,即美国经济强势时,美元主导地位更为突出;美国经济弱势时,美元主导地位则稍有弱化。任何国家和地区既无能力也没必要试图去消除这种周期,而应象适应经济周期一样适应这种变化。中国积极参与和推进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不是要废除或者取代美元,而是要通过有限的、可行的改革,最大限度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应通过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对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施加外部约束,要求其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要适时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逐步增强市场决定汇率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效性,减少外汇储备资产积累,减轻对美元的过度依赖。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赢得一席之地。
❾ 目前国际金融体系的现状与趋势
为重建国际货币秩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以美英等国为首的国际社会通过多边协定方式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包括:(1)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协调国际货币关系,特别是对各国的汇率政策实行监督;(2)实行以黄金为基础、美元为中心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3)在成员国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IMF可提供短期信贷,以补充其国际流动性。在最初的近20年里,该体系运行比较顺利,有效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重建、发展和繁荣。但由于该体系的基础是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并要求其他各国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因此,当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扩大,无法维持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时,它的继续存在便受到明显挑战。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停止向各国政府兑回美元后,各国纷纷放弃本币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崩溃。1976年在IMF的提议和组织下,国际社会达成牙买加协定,宣布黄金非货币化,同时承认各国实施的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这标志着国际金融体系再次进入了一个不受全球性多边协定约束的动荡的时代。
自牙买加协定签订以来,国际金融体系总体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在许多基本问题上至今没有形成全球性的制度安排,因此,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近30年来的国际金融体系事实上处于一种“无体系”的状态。不过,伴随着国际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经济区域化的快速发展,该体系也发生了一些局部性变化。大致而言,它包括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国际汇率制度呈现出以浮动汇率安排为主、多种汇率安排并存的基本格局。目前,全球有三类基本的汇率安排:一是独立浮动汇率安排,实行国家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二是固定汇率安排,包括实行货币局制度和传统钉住汇率制度的国家,以及已取消法定货币国家(如欧盟内部和实行美元化的国家);三是“中间道路”安排,即各种介于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之间的安排,如爬行钉住制、区间浮动制和管理浮动制等,主要包括一些外向型程度较高或国内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发展中经济体。据统计,2002年,在IMF的186个成员经济体中,实行上述三类汇率安排的国家分别占22%、48%和30%。
由于美、欧、日在全球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它们之间的浮动安排对国际汇率制度的性质具有决定性意义。就单个国家而言,浮动汇率安排的利益主要体现在可以维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但从国际金融稳定的角度看,它至少包含两个缺陷:一是汇率的频繁波动将对正常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大大增加全球经济活动的汇兑成本和风险;二是容易引起汇率政策冲突,即运用本币贬值政策推行贸易扩张,以牺牲他国利益的方式维护本国利益。在过去一二十年里,尽管全球范围没有发生20世纪30年代那种竞争性货币贬值,但局部的冲突却时有发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情形是较为典型的一个例子。而在工业化国家之间,从80年代后期迫使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到最近一个时期美元强势政策的调整,都充分显示美国在缓解其经常账户逆差时对于汇率贬值政策的依赖。
固定汇率安排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全部或部分让渡货币主权,换取汇兑交易成本的降低和更强的国内财经政策约束。各种形式的“中间道路”则有可能兼收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的优点,并使本国货币当局具有一种相机抉择的自由。然而,在美、欧、日等大国货币频繁波动的情况下,无论固定汇率还是“中间道路”安排,实际上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不少研究显示,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1995年以后美元相对于日元的大幅度升值,造成了泰国等实行钉住美元安排的国家货币急剧升值,并严重损害了这些国家的贸易竞争能力。
第二,国际金融市场在国际收支调节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由于各国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国际金融市场在国际收支调节中作用比较有限,许多国家的经常账户逆差调节主要依靠财政货币政策。在发生严重逆差时,也可有限地运用汇率政策,并从IMF获得一定的短期信贷支持。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各国可以方便地通过商业性国际融资弥补其经常账户逆差,从而避免采用财政紧缩等可能影响国内经济稳定的调节措施。作为一种基于市场的安排,国际金融市场的存在提供了充裕的国际流动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各国国际收支调节的代价。但在另一方面,它也产生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它使一些国家放松内部约束,滥用财政扩张政策,延误必要的国内经济改革和调整。结果是不仅经常账户逆差最终变得难以控制,而且常常为沉重的外债负担所累,甚至成为金融动荡的根源。
第三,国际资本流动缺乏有效监管,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不稳定的重要源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资本管制的不断放松,国际资本流动迅猛扩张。目前,全球各类国际资本的日交易量已经超过1.5万亿美元。近年来不少研究显示,国际资本市场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缺陷,许多国际投资和信贷决策都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的。在资本流向的国别选择上,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动,常常发生“饱饥综合症”,即当看好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前景时,国际资本大规模涌向那里,而当这些国家因为资本过度流入而出现危机迹象时,国际资本又快速离去。因此常造成这些国家内外经济失衡,并最终导致货币和金融动荡。此外,在危机发生的前后,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大规模投机性短期资本的参与更是加剧了有关国家危机的深度,并在危机的国际传递方面扮演核心角色。
第四,多边国际金融机构的功能存在严重缺陷,并且具有明显的不公正性。IMF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遗产。1973年后,该组织已不再具有对各国汇率安排进行约束的权力,其主要功能是对发生国际收支危机的国家提供短期信贷,以增强其清偿能力。然而,由于该组织长期以来资金来源严重不足,因此对于危机国家的救援要求不是行动迟缓,就是力不从心,而且常常附加紧缩开支和经济自由化等不切实际的条件。此外,正如1997年在对亚洲金融危机处理过程中所显示的,由于明显受到美国政府和华尔街利益集团的影响,该组织对于美洲以外危机国家的救援要求往往显得十分冷漠。这表明了该组织在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方面的功能缺陷和不公正性。
第五,全球性货币金融合作成效甚微,区域性货币一体化进展显著。目前,全球性货币金融合作的主要渠道是七国首脑和财长会议。总体上看,这个协调机制常常流于形式和务虚,很少具有实质性内容。近年来,IMF和国际清算银行也在试图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但或者成效并不显著,或者对各国并没有真正的约束力。相比之下,区域性货币合作进程却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欧元于1999年成功面世,欧元区内部也已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框架。值得注意的是,欧元的诞生产生了明显的示范效应。最近几年来,在拉美、中东欧等地区,一些国家开始采用美元化和货币局制度,或者在区域内实行固定汇率安排。尽管两年前的金融危机迫使阿根廷放弃了货币局制度,但似乎并没有改变这一趋势。
第六,美元的金融霸权地位基本依旧,但正在面临挑战。自人类进入信用货币本位时代以来,一直没有诞生独立的世界货币,因此,国际经济交易始终依赖少数几个主权国家的货币来充当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资产。美元正是这些货币中最主要的一种。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借助美国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美元便建立了全球性金融霸权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美元在国际支付和储备资产体系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但目前仍然高达60%左右。依靠这种地位,美国获得了大量的“铸币税”收入,可以通过输出美元不断占有别国的实际经济资源。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学术界对于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不少积极的改革建议和方案。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建议包括:增强发达国家之间的货币金融合作,建立汇率目标区,以减少大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尤其是对投机性资本流动的限制(如实行“托宾税”,即各国对外汇交易征税);改革和重塑IMF,增强其资金实力,提高贷款决策的透明度,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该组织的表决权;加强区域性货币金融一体化等等。此外,也有一些比较激进的建议,如回归金本位体系、恢复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成立世界中央银行。
历史不会进行简单回归,重新回到金本位或布雷顿森林时代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近几年的发展显示,其他改革建议也大多没有得到有效实施。一个根本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金融动荡没有切肤之痛,加上改革有可能损害其既得利益,因而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在总体上并不积极,对于限制国际资本流动、改革和重构IMF等发展中国家十分关注的改革建议,则更是反应冷淡甚至持反对态度。另外,相互间的潜在利益冲突,也使发达国家很难在所有的改革问题上完全保持一致。比如,美国一直反对日本在亚洲推动货币金融合作,特别是反对其倡导成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
展望未来,可以认为,近期内国际金融体系的现状不可能发生重大变化。不过,从中长期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和深化,预计会有更多的国家积极致力于构建一个稳定和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这意味着上述改革建议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逐步得以实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已经并且仍将利用各种国际场合积极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事实上,自1999年以来,中国在推动亚洲货币金融合作方面已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