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投资 > 世界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历程

世界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1-01-08 22:53:04

1. 世界银行业的发展历史

荷兰人同时还创造了一种新的资本流转体制。1609年,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诞生在阿姆斯特丹。只要愿意,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可以随时通过股票交易所,将自己手中的股票变成现金。

早在四百多年前,在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所中,就已经活跃着超过1000名的股票经纪人。他们虽然还没有穿上红马甲,但是固定的交易席位已经出现了。

这里成为当时整个欧洲最活跃的资本市场,前来从事股票交易的不仅有荷兰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外国人。大量的股息收入从这个面积不超过1000平米的院子,流入荷兰国库和普通荷兰人的腰包,仅英国国债一项,荷兰每年就可获得超过2500万荷兰盾的收入,价值相当于200吨白银。

当大量的金银货币以空前的速度循环流通时,荷兰的经济血脉开始变得拥堵起来。这一次,荷兰人解决问题的探索直接进入了现代经济的核心领域——这就是建立银行。

采访:英格兰银行博物馆 馆长 约翰·基沃恩

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于1609年,大约比英国银行早一百年,它是一个城市银行、财政银行和兑换银行。它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所有一定数量的支付款都要经过银行,因此,阿姆斯特丹银行对于荷兰的经济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发明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信用。那时叫做“想象中的货币”。

为了保障银行的信用,阿姆斯特丹市通过立法规定: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限制银行的交易自由。由此,一个看上去不可思议的现象出现了:当荷兰和西班牙的军队正在海洋上厮杀时,西班牙贵族手中的白银仍可以自由地从阿姆斯特丹银行的金库中流进流出。荷兰的银行,可以合法地贷款给自己国家的敌人。

采访:荷兰莱顿大学历史系 教授 威廉·范德莫伦

荷兰人建立他们的政府,包括国家政府、地方政府都是为他们的商业利益服务的。

采访:荷兰国务委员 约里斯·福尔胡弗

当时欧洲不同的王国王室之间进行不停的争斗,荷兰始终在这些争斗中保持中立,而且它更专注于经济的发展。

历史学家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荷兰的市民是现代商品经济制度的创造者,他们将银行、证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责任公司有机地统一成一个相互贯通的金融和商业体系,由此带来了爆炸式的财富增长。

到17世纪中叶,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此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15000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悬挂着荷兰三色旗的10000多艘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

2. 西方国家金融机构

70年代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宽。
在《格林斯一斯蒂格尔法》颁布以后,美国的投资银行业走上了平稳发展的道路。到1975年,美国政府取消了固定佣金制,各投资银行为竞争需要纷纷向客户提供佣金低廉的经纪人服务,并且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利率期货与期权交易。这些交易工具为投资银行抵御市场不确定性冲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投资银行掌握了回避市场风险的新工具后,将其业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如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这种业务使得抵押保证证券市场迅速崛起。
80年代以后美国投资银行发展
80年代美国为了放松对市场和机构的管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如1980年颁布的《存款机构放松管制机构法》以及1989年颁布的《金融机构重组、复兴和强化法》,1983年实施了“证券交易委员会415条款”(SEC Rule 415),这些对投资银行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使美国投资银行业在80--90年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大量金融创新产品。8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结束后,美国的利率开始从历史最高水平回落,大量的新发行股票与债券充斥市场,出现了不够投资级的垃圾债券(Junk Bond)。大量垃圾债券的发行给投资银行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并影响了美国投资银行的历程。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80年代以后,尤其是到了90年代,国际上投资银行业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要是国际型大型投资银行机构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银行重组大量出现、高科技发展带来投资银行业务的革命、创新业务大量涌现等等。

3. 论述及评价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演变历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以美英等国为首的国际社会通过多边协定方式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主要内容包括:
(1)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协调国际货币关系,特别是对各国的汇率政策实行监督;
(2)实行以黄金为基础、美元为中心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3)在成员国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IMF可提供短期信贷,以补充其国际流动性。在最初的近20年里,该体系运行比较顺利,有效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重建、发展和繁荣。但由于该体系的基础是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并要求其他各国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因此,当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扩大,无法维持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时,它的继续存在便受到明显挑战。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停止向各国政府兑回美元后,各国纷纷放弃本币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崩溃。1976年在IMF的提议和组织下,国际社会达成牙买加协定,宣布黄金非货币化,同时承认各国实施的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这标志着国际金融体系再次进入了一个不受全球性多边协定约束的动荡的时代。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充分说明了国际金融机构在危机中的乏力。金融危机暴露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一系列严重弊端:首先是作为储备货币的美元,其发行不受任何限制,实际上是一种“信用”本位,美国几乎可以无约束地向世界倾销其货币,但其偿还却因为汇率的“浮动”而得不到保障。其次是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缺乏平等的参与权和决策权,仍是建立在少数发达国家利益基础上的制度安排。因此,构建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至关重要。

4. 全球金融机构最原始是从哪一个国家开始发展的

1.MMM起源:俄罗斯著名数学家sergeymavrodi(马夫罗季)目睹世界金融体系混乱,立志建立一个慈善互助的完美的金融协助体系,1994年成功建立mmm互助金融系统,这是互联网首创MMM创富平台,世界上最简便的财富管理互助平台!这是由一个非盈利组织成立的团体,人助人的团体。全球会员量已达1.38亿会员,俄罗斯,以色列,印度,印尼,马来西亚,稳定运作3年,泰国刚启动一个月,已超过一万会员,中国四月份刚刚启动。

2.平台优势:
①这是人助人的团体,MMM所有的资金由互助会员之间汇款,MMM不收钱,没有欺诈风险. MMM不收取会员任何汇款,系统没有关盤危机!
②多个国家已经成功运作几年时间,模式的可行性已经得到成功验证。
③流程简单,免费注册账户,进后台点击我要帮助别人(60元至6万元人民币)自由选择,人人可参与。
④申请排队后成功配对前也可以点击取消,但不要超过两次,(否则会冻结账户)。

3.互助方式:
举例:申请1000人民币互助,
①排队14天之内系统会提示你汇款,14天过后第15天你有权‘接受帮助’最快一天你将得到1000X15%+1000=1150元人民币!
②如果你排队第30天‘接受帮助’你将获得1000X30%+1000=1300元人民币!
☆☆注意:选择①最快15天就可以收回1150元人民币,排队汇款是在14天内系统任意匹配的,且每天给你涨1%的利息☆☆如果第十四天匹配上,第十五天就可以1000X15%+1000=1150元出局

MMM系统9大优势:1、投资少,60元一60000元,回报高,15%-30%静收益/月。2、没有公司也不收钱也不发币,只有系统,会员之间相互转账,社区会员1.38亿,3、打款方式,由系统按照指令自动匹配会员之间混合打款,金额少,非常安全。4、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没有早晚,没有高点位,所有人都要循环,没有人垫背,有能力多推荐人就可以超越。5、金流永远在循环,何况这么好的模式赚到钱了更会积极主动的去再推荐和分享了。6 ,多个国家已经成功运作4年时间,模式的可行性已经得到成功验证。7 ,匿名性强,安全性高,稳健性好 8,无任何手续费,按币种价值直接匹配货币,不造概念9,今天存本金,明天就取本金加利息,资金风险周期短

5. 国际金融机构的产生与发展

为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曾先后出现各种进行国际金融业务的政府间国际金融专机构。其发端可以追属溯到1930年5月在瑞士巴塞尔成立的国际清算银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并响应地建立了几个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作为实施这一国际货币体系的组织机构。
1957年到70年代,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东地区的国家为发展本地区经济的需要,通过互助合作方式,先后建立起区域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如泛美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

6.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历程

为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先后曾出现各种进行国际金融业务的政府间国际内金融机构容。其发端可以追溯到1930年5月在瑞士巴塞尔成立的国际清算银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并响应地建立了几个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作为实施这一国际货币体系的组织机构。1957年到70年代,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东地区的国家为发展本地区经济的需要,通过互助合作方式,先后建立起区域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如泛美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
1.起源:1930年5月国际清算银行BIS成立。
2.发展:二战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泛美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等先后成立。
3.作用:在重大的国际经济金融事件中协调各国的行动;提供短期资金缓解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汇率;提供长期资金促进各国经济发展。

7.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发展历程

我国明朝末年出现了类似银行的钱庄和票号。鸦片战争后,一些外商银行纷纷进入我国开展金融业务,并凭借其特权攫取了巨额的利润。我国境内第一家银行是1845年英国人设立的丽如银行,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作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开始营业。
20世纪30年代,统治旧中国的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简称“四行二局一库”)为主体,包括省、市、县银行及官商合办银行在内的金融体系。此外还有一批民族资本家兴办的私营银行及钱庄,其中约三分之一集中在上海,但多半规模不大且投机性强,在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开始发行人民币。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迁入北平。新中国成立前后,根据1948年4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对官僚资本银行进行了接管,并分不同情况进行停业清理或改组为专业银行;将官商合办的4家银行改组为公私合营银行;对私营银行则进行整顿和改造;还取消了在华外商银行的一切特权,并禁止外国货币在国内流通。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即银行不划分专业系统,各个银行都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使中国人民 银行成为既办理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央银行。“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银行的独立性日渐消失,1969年9月甚至将中国人民银行并入财政部,成为财政部所属的二级机构,使其基本上沦为政府的“大钱库”和“出纳员”。不少领导人不懂银行工作的重要性,把银行当作一个办理收收付付的‘大钱库',需要钱的时候才想到银行,有的甚至把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混同起来,靠行政手段办事,做了许多违反经济规律的事。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结束,我国的银行体系也开始恢复和重建。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的银行业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从1977年至今,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体系重建阶段(1977—1986年) 尽管在197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恢复了其独立的部级单位的地位,但其所担负的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双重职能并未改变。从1979年初开始,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相继恢复了主管农村金融业务的中国农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了主管外贸信贷和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财政部中分设出了主管长期投资和贷款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1 年底又成立了负责接受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及其他资金转贷给国内企业的中国投资银行。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发文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接办中国人民银行原有的信贷和储蓄等商业银行业务。至此我国基本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四大国家专业银行为骨干所组成的银行体系。
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了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国银行体系迅速扩张。1985年人民银行出台了专业银行业务可以适当交叉和“银行可以选择企业、企业可以选择银行”的政策措施,鼓励四家专业银行之间开展适度竞争,从而打破了银行资金“统收统支”的“供给制”,四家专业银行还开始将其触角伸向农村,为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提供贷款。
扩大发展阶段(1987—1996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为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动力。1986年12月,邓小平要求“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要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各类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和1992年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国银行业在改革中不断扩大发展。
尽管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提出国家专业银行要进行企业化改革,实行商业化经营,但由于这些专业银行既从事政策性信贷业务,又从事商业性信贷业务,既难以办成真正的商业银 行,又不利于进行金融宏观调控。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政策性银行,实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之后,在1994年内相继成立了专门办理政策性信贷业务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从而为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转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了商业银行的性质、地位及与其他金融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为商业银行自主经营、提高资产质量提供了法律保障。到1996年底,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共有机构153 069个、职工168.68万人。
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之下,其他类型的银行也迅速发展。在交通银行于1986年7月重组成以公有制为主的股份制全国性综合银行之后,相继成立了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 行、深圳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海南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12家股份制银 行。到1996年底,这13家股份制银行共有机构3 748个、职工8.55万人。
1986年1月,在国务院主持下,邮电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以投资所有者和业务监管者的身份,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办邮政储蓄的协议》,决定在北京、天津等12个城市试办邮政储蓄业务。1986年底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将邮政储蓄业务法定为邮政企业的业务之一,从而使邮政储蓄遍布全国,形成了一个“准银行”系统。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在16个城市进行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试点。同年2月,中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深圳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到1996年底共有18家城市合作银行开业。
深化改革阶段(1997—2002年) 改革攻坚阶段(2003年至今)

8. 求求,近100年得全球金融发展史

一、经济全球化中的金融国际化
本世纪最后20年,随着经济贸易和投资的全球化,金融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十分突出。可以说,金融国际化已成为20世纪金融业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特征,也是20世纪金融业的重大成就之一。
在金融国际化进程中,无论是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还是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者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其金融体制都无不受到金融国际化的冲击和影响。面对这一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各国的金融体制都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之中。
20世纪的金融国际化可概括为三大特点,(1 )金融机构和业务的国际化,即国与国之间的市场壁垒被打破,允许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金融业务也已突破国界限制,向全球展开,服务对象逐步国际化;(2)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即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已经联成一体,已形成各种类型的国际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且这样的中心仍在不断增加;(3)货币国际化,即许多国家在积极推进货币的可自由兑换, 全球性可流动和交易的货币增加,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为主的地位受到削弱,国际货币结构呈现多极之势。
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20世纪,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跨国金融机构的大量涌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资本跨国流动是驱动20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其中,跨国金融机构尤其是跨国银行是主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同时资本的国际化趋势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也推动了跨国金融机构组织的创新和业务的发展。从跨国银行来看,过去10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是数量和规模都有较大的变化,1990~1999年间,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资产总额由19.9万亿美元增加到35.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7%。
2.欧洲货币联盟的出现。投资和贸易自由化趋势使全球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作为一体化进程中的过渡,出现了区域经济集团化势头。这是在现行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货币制度下,一些地区和国家率先实现了区域性的经济合作和政策协调。伴随区域合作的发展,区域性金融货币合作已经进行探索,如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已经明确提出了金融服务开放的问题。贸易和投资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欧洲经济联盟已经出现了货币一体化,由过去的建立相互协调的稳定汇率制度、规定成员国货币上下波动幅度的欧洲货币机制正逐步走向单一货币体系,并且已经在欧洲11国范围形成了单一货币——欧元。
3.国际金融领域的风险加大。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到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及其影响,已经充分显示国际金融领域风险的传染性和传导性比任何时候增强。亚洲金融危机蔓延速度之快、冲击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不仅导致全球经济增长的放慢,还使得国际银行业经营效益普遍出现下降,国际银行业的经营风险问题更加突出。1997~1999年间,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利润总额下降了20%,解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呆坏账问题已经成为目前亚洲金融危机国家面对的共同难题。从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制度的变迁来看,也体现了面对的金融风险的加大,1988年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协议》中,规定了国际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但这之后,又于1996年和1999年先后出台了《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和《新资本充足比率框架》讨论稿作为补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际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资本流动的加快,使得过去传统的政策协商办法解决国际金融稳定问题已经不可能立竿见影了。尽管各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巨额资金的流动具有冲垮国家乃至国际金融秩序的潜在威胁性,但仅仅靠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政策似乎已不能改善和稳定全球的金融秩序。近期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开放的经济金融中,无论是经济金融制度和经济结构 比较完善的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香港等,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金融制度不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如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等,面对大规模的资金流动,都将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只是受冲击程度的大小不同而已。这一事实表明,要避免类似的危机再度重演,国际社会有着共同责任,保持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和安全,必须对现行国际金融制度和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建立有效的防范全球性和地区性金融风险的国际金融新机制。最近,七国集团同意成立一个包括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20国集团论坛,就监管金融体制和改善整体金融健康的途径进行非正式蹉商。这是在建立国际金融协调新机制方面进行的又一探索。
4.金融国际化的制度创新 全球性多边贸易体系已把金融业纳入了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并且确立了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这是20世纪全球金融业发展的重大制度安排。在推动未来金融的国际化、一体化发展中,《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将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说产生于40年代的《关贸总协定》是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开放的行动纲领的话,《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则将是全球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对外开放的行动纲领和指南,尽管由于各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平衡,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可能立即达到货物商品市场的开放程度,但《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确定,并且通过一种谈判和协商的机制,将有助于促使各国开放金融市场,从而使本国的金融业融合到全球金融中去。
三、21世纪金融业发展的趋势
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作为现代金融业发祥地的欧洲,孕育了一场新的金融革命,超越传统金融主权制约的欧洲货币联盟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一个近乎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也已经在欧洲大地降临。欧洲金融市场的高度一体化向20世纪的人们展现了金融新世纪的曙光。21世纪的金融业将继承20世纪金融国际化的成就,从金融一体化走向货币一体化。
过去100年的金融创新和发展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进程。而新世纪将会给金融业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飞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全球金融发展新架构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组织的创新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银行与客户相互联系的方式,而且改变了银行服务的传递方式,产品推销方式和交易处理方式,21世纪的银行将是建立在计算机通信技术基础之上的银行, 是完全高科技高智能的AAA式银行,即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都能为客户提供服务。20世纪的银行服务理念和方式将受到挑战,未来银行将不再是以雄伟气派和富丽堂皇的建筑物为标志,银行的虚拟化将使传统的分支行“砖瓦型”银行结构逐步退化。
2.金融中心的发展趋势
金融中心的竞争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对市场流动性和规模的要求已使得金融业务出现集中化趋势,下个世纪中期将出现国际金融中心的业务转移合并的趋势,一些小型金融中心将会萎缩,功能大大降低。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电子技术与金融结合而导致的货币电子化和银行虚拟化趋势,将使人们对金融的理解发生重大变化。那种靠铺摊设点发展国际金融业务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观念将改变,传统的银行分支机构将大大减小。与此同时,那种发展金融中心必须大力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或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拥有众多国际金融机构的观念和标准也将发生重大调整。这也使得下个世纪末,人们对于国际金融中心的认识面目一新,这正如国际金融教科书上告诉我们的一样,国际金融市场是一个没有固定地点的市场,是无形市场。这个市场由众多经营国际金融业务的机构组成,这些金融机构主要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现代通讯工具进行各种金融交易。
世纪之交的国际金融中心还有具体的地理概念,未来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将只是电子中心和清算中心,银行大楼林立的现象将成为历史,一切金融交易均通过电脑进行,全球金融从零售到批发以至货币发行都通过电子网络进行,任何一个地区只要拥有电脑就是一个交易中心,一切金融活动都可进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及在金融业的应用,21世纪全球金融将由具有地理概念的多中心走向无形化和无中心。
3.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19世纪英国经济金融的绝对优势创造了英镑在国际金融市场的霸主地位,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炮声在打破英镑独有地位的同时,也造就了美元这个新世纪的权威,美元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几乎霸占了20世纪整个后半期,而21世纪将不会再现过去200 年中国际金融市场一枝独秀的神话,面临的将是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
从70年代以来形成的美元、日元和德国马克鼎立的格局,由于强大欧元的出现,新世纪的货币格局首先将被美元、日元和 欧元所取代。货币的国际地位在和平年代最终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随着新世纪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经济的崛起,美元、日元和欧元三足鼎立的局面也不可能长久维持,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将受到中国和俄罗斯等国货币的挑战,下个世纪中叶,国际货币体系将出现以美元、日元、欧元、人民币、卢布等众多货币为主的局面。
4.国际金融协调的新机制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基本进入一个无序时代,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金融组织尽其所能,以求国际货币的稳定,但无法左右日益庞大的市场。寻求一个新型的、稳定、公平、合理的国际货币新秩序是20世纪末国际金融界追求的目标,这也将是21世纪需要解决的全球问题。过去100年, 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统一到分散的痛苦裂变,新世纪的国际金融舞台将呼唤建立国际金融新权威,以其特有的权威引导国际货币体系协调发展,从动荡走向平稳,从离散走向统一。
21世纪各国金融的国际化发展,将加深市场一体化进程,这是国际金融发展的大趋势。尽管在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下,还不可能立即出现一个超国家的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制度和市场还只能在原有的格局下进行修修补补,但这只是短时的,因为20世纪的金融家银行家以及政府意识到的国际金融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将在新世纪会进一步体现出来。当牙买加协定确定的国际金融制度开始严重阻碍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的时候,一个全新的国际金融架构也将产生。可以预言,20世纪90年代欧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进行的货币一体化实验,将是未来100 年全球金融发展的缩影。随着全球金融的高度融合,国际金融秩序中将出现一个承担起协调全球货币政策、维护全球金融稳定责任的金融权威机构。
5.货币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也造就了更高级的经济整合,欧洲经济联盟是典型代表,从经济一体化到货币的一体化也将是21世纪国际金融发展的大趋势。20世纪90年代在欧洲轰轰烈烈进行的经济货币联盟令国际社会瞩目,尽管阻碍很多,但人们可以从这里听到新世纪的脚步声。正在进行的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实践已经告诉人们,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促使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而金融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必然会提出货币统一的问题。尽管目前只在11个欧洲国家进行这一人类经济金融发展史上的伟大实验,还不可能面向全球。但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高,货币一体化将是最终要求。欧洲货币联盟的推进让人们感受到了新世纪的曙光。21世纪末期将出现全球货币联盟的要求,众多货币将走向一体化。
四、全球金融一体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未来100年全球金融的变迁,将使各国金融市场逐步走向一体化。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将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金融的一体化将促进人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个大同的全球金融格局将改变人类传统的金融观念和经营方式。未来世纪将给人们带来的是一场与全球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金融革命。
金融国际化导致的市场一体化,将使全球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流动。过去那种人为的限制和国别限制的做法将消失,而资源的有效利用将会使全球受益,这将为欠发达国家获得资源提供便利。
20世纪经济的全球化推动了金融国际化,全球投资和贸易一体化,继续发展的结果将需要一个大一统的全球金融市场。货币政策的协调统一以及货币的一体化,将逐步减少贸易和投资的交易成本。20世纪全球汇率的变化带来的国际间的矛盾和不协调在新世纪将化为乌有,市场货币投机将消亡,长期困扰贸易和投资的国际汇率风险将成为过去。
面对21世纪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也会使未来人们的观念出现变化。20世纪国际金融以及经济学教科书上关于金融机构和金融中心以及货币的概念,在新世纪的某个年代将会变得面目全非。经济金融一体化将最终导致货币一体化的选择,将使人们对现在的国家金融货币政策操作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受到严峻挑战。过去20年许多国际间关于金融开放问题的谈判以及关于金融方面的报复也将成为历史。
高度一体化市场的金融风险将不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所能解决的,需要全球性的金融机构来承担,未来人们面对的将不再是什么汇率风险,更大的风险将可能来自全球货币政策变化带来的通货膨胀风险。同时高度的一体化主要是建立在高科技和电子化基础上,预防电脑和智能犯罪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将是全球金融机构工作的重点之一。
未来银行面对的冲击是巨大的。银行的虚拟化和智能化不仅将使全球金融机构的面貌出现改观,而且现在银行从事的一些业务,比如外汇交易、信用证业务等也将逐步消失,银行 的收入来源结构面临调整。货币的一体化将使牙买加协定确定的浮动汇率制度下诞生的全球庞大的外汇交易员和外汇经纪队伍转业,银行从业人员将大大减少。信用证这种防止国际贸易中不讲信用的结算方式也随着银行的虚拟化和高智能化而将会被其他结算形式所替代,作为银行重要收入来源的外汇交易等中间业务收入将逐步消失。未来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将使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地位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以组织项目资金筹集、资本重组以及基金管理和财务顾问为主要业务的商人银行将有极大的发展。
在人们的印象中,如果说,“一把算盘一支笔”,整日埋首于成堆的帐册之中,是19世纪银行职员业务操作的缩影,20世纪末的银行则进入了“一台电脑一个人”的时代,而到21世纪末,银行给人们的印象将是“只见电脑不见职员”。
金融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居民的出国旅行,将不再为货币兑换烦恼。电子技术的高度发达,购物消费中电子货币将逐步普遍。银行虚拟化,人们用一台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办理一切银行业务。金融的竞争和发展不仅促进了整个金融业自身的发展,同时老百姓也是极大的受益者。
新世纪金融发展大趋势对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便利是多方面的,就像19世纪的人们很难预计到今天的金融发展对人类带来的福利一样,同样我们也很难准确地计算未来金融市场一体化将给21世纪末的人类带来多少福音。人类是在不断进步的,全球金融发展的明天会更美好。

阅读全文

与世界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历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红枣期货10000元 浏览:494
51vv股票是什么意思 浏览:641
信托与pe 浏览:64
新闻联播人民币 浏览:529
股份融资 浏览:55
翘然天津资本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浏览:456
融资融券宝典 浏览:29
定期理财规划 浏览:599
恒大集团股票行情 浏览:6
信托信披 浏览:944
大众公用股票分红 浏览:637
宁波银行后期查贷款用途 浏览:545
好好开车融资 浏览:300
融资租赁可行性报告 浏览:2
860日币是多少人民币 浏览:373
房奴如何理财 浏览:803
南昌住房公积金贷款计算器 浏览:427
国盛华兴投资有限公司 浏览:822
工行贵金属挂单四种 浏览:918
主力资金进出散户资金进出指标公式 浏览: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