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冲突,因为他们所服务的目标人群并不非常一致。
银行类的金融主要针对征信较好的人群,如:老师、公务员、事业单位、信用很好的人群、有一定规模并且财务良好的企业等,这些人群是银行首要服务的金融对象。银行机构特点审核周期较慢,贷款周期长,体系更加严格,需要保证征信,但是利率是最低的。
互联网金融与银行直接形成互补优势,无法得到银行金融服务的客户可以得到对应的服务。虽然利息高,但是放款速度快,对于短期内急需用钱的客户来讲是可以选择的。
所以两者各有优势,针对需要不一样金融服务的人群,所以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是把未得到银行金融服务的人群进行了整合。
② 互联网金融与银行的关系
首先,互联网金融的盛宴少不了银行的参与。互联网金融最核心的缺失是什么回,自答然是风控能力,从这一点上,银行的参与等于是“品质的保障”。从中信银行监督托管余额宝也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其实非常需要银行“兜底”,这种兜底显然不是刚性兑付,而是对于资金安全附加承诺和保障。
其次,银行也在借助互联网实现创新和与转型,不同银行的路径选择也十分不同,有两分钟就可以完成审批的POS网贷,有肩负重任的电商新平台,有被称为银行版的“P2P”业务模式,还有整合线上与线下资源的直销平台。这些探索多数还未见效果,但是银行的创新态度却十分鲜明。
第三,早在余额宝等各类互联网金融“宝宝”横空出世之前,银行就已经开始大量发行中短期理财产品,并为利率市场化热身。也就是说,最开始决定“消灭”活期存款的恰恰是银行本身,互联网金融仅仅是加快了进程、放大了规模,而且从目前来看这部分资金还是回流到了银行体系(当然是以成本更高但银行尚能承受的方式回流),互联网金融与银行并不仅仅是对手。
③ 互联网金融带给商业银行的机会与威胁
威胁:1、对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带来威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出现了第三专方支付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属支付业务带来了严重的威胁。2、弱化了商业银行的融资地位。传统社会,商业银行的融资中介地位极为明显。3、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面临巨大危机。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一定程度上瓜分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来源,缩小了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机会:1、与时俱进的运营理念,是立足之本。2、简化的业务运作模式,是时代机遇。3、集约型的盈利模式,是互联网一大利好。
④ 银行业和互联网金融哪个更重视信息安全
都重视信息安全,这两个不是对立面,你是想问银行和P2P吧。
银行自身也在发展互联网金融,也非常重视信息安全。
如果您的问题得到解决,请给予采纳,谢谢!
⑤ 互联网金融是否安全
最近互联网理财产品火得发烫,以至于银行第一次感到了危机,银行也跟进了,据说银监会什么的要给互联网金融身份证了,呵呵,银行危机了,这是活该!因为现在的银行就靠垄断活着了。但老百姓的钱都去了互联网理财,是好事吗?
金融投资讲究三个要素:收益、风险和流动性。但是现在互联网给你的吸引力在于收益,远高于银行活期的收益,而同时又具备活期的流动性,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风险了,好吧,互联网最容易给人造成风险的感觉是安全,譬如手机被盗丢失导致资金被盗取,网上信息被盗导致资金损失,等等,这些都是技术上存在的风险的可能,本来就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但是现在互联网理财产品卖家告诉你,如果因为这些安全因素导致你自己损失了,他赔给你,而且已经有实现的赔付案例,妙哉,风险问题也解决了,一切OK。
可是我怎么看着这像是非法集资的承诺?!那些非法集资也许偌高的收益率,并且很多也是随时可以取回,准时兑付利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金融产品本身就是收益-风险的对称性,你一味强调了收益,就一定忽视了风险;你一味看中了风险,就不要在意收益多少。这就是投资者的风险定位,所以,不要指望互联网金融没有风险,多么安全,你需要高收益,就要有承担风险的意识。
作为整体金融设计,如果说是顶层设计,最缺的是各种收益-风险-流动性匹配的金融产品,现在产品单一,所以一旦出台一个互联网理财产品,大家就误以为这时老百姓最好的产品了,老百姓是有差别的!
⑥ 互联网金融公司为何频频被查
对于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富贵与凶险可谓一步之遥。
当然,对于p2p平台来说,不形成资金池,就需要把资金托管出去,需要强调的是,这里说的“托管”,而不是“存管”。
依据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法》,托管有着非常明确的信托法律关系,其中的管理人,托管人,持有人承担不同的权利义务,比如作为管理人的受托金融机构需要监督资金的投向和用途,如果违反需要上报监管机构中国证监会。同时,对于受托的金融机构来说,如果对方违反资金用途,那么可以拒绝拨付。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都有托管资质,只有一部分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包括第三方支付公司拿到了银监会颁发的托管资质,因此,p2p企业需要找到那些有托管资质的机构才能办理托管。
不过,由于p2p平台托管的金额普遍偏低,单笔交易金额不大,交易频繁且驳杂,托管成本高,责任重,所以银行一般不愿意做p2p的生意,目前大部分平台的资金“托管”都给到了第三方支付公司,而他们与第三方支付公司之间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托管关系仍然存疑。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就表示:“这些放在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资金,名义上是托管,实际上的法律关系就是存管,第三方支付公司并不负责对资金的投向和用途进行监管,双方之间也没有签订正式的托管协议。当然也有些第三方公司根本就不具备托管资质。”
不过,伴随p2p平台业务的发展,尤其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债权众筹的实质需要,目前很多有托管资质的银行已经开始了布局这一领域的业务,比如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以及民生银行等都在开发专门针对p2p平台进行托管的系统。
法律双刃剑
尽管隐患重重,但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依然“铤而走险”,原因可能就在于互联网金融的具体规范一直在“鼓励创新”和“风险防范”之间进行探索,迟迟未能出台,导致一些机构要么鱼目混珠,趁机捞一把,要么由于缺少对于法律的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创新的路径上缺少了对风险的防范。
实际上,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来说,其从事的业务规范散见于各种现存的法律条文之中,如果不熟知这些对应的“规则”,则有可能踩中监管的地雷。
有律师就指出:“一些股权众筹平台上的参与者认为我国当前没有股权众筹的法律法规,缺乏监管的办法和制度,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公司法》《合同法》《证券法》《私募基金融资管理办法》《广告法》《侵权责任法》《刑法》以及最高院的诸多司法解释,其中都有很多规定可以适用。2014年12月18日,《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的推出则不过是既有法规的进一步清晰化地阐释和完善。”
举例来说,当前股权众筹最大的风险就是非法集资,即是否涉嫌向不特定人群公开募集资金,根据我国证券法第十条的规定,“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的、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200人的,都算是公开发行证券,而公开发行证券则必须通过证监会或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需要在交易所,遵循一系列规则去交易。”
与此同时,对于融资项目及其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必要的审核,直接关系到平台所承担的责任。如果说在公开发行中在保荐人和承销人的责任认定上,保荐人承担的还仅仅是过错连带责任,那么,根据《私募融资管理办法》以及2014年3月25日最高院关于“非法集资”的司法解释,对于非法集资,平台无论有无过失,都是共犯。
该司法解释规定,“为他人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资金提供帮助,从中收取代理费、好处费、返点费、佣金、提成等费用,构成非法集资共同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⑦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会有哪些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
(一)抢占商业银行市场份额
面对互联网金融迅猛的进攻态势,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的直接结果就是市场份额缩减。互联网金融在支付方式、平台及跨界金融方面,对银行造成冲击,银行可能基本上抵不过互联网企业的进攻,被抢去市场份额。同时,互联网金融可能蚕食掉银行20%的市场份额。这可以很好理解,新事物的发展过程,必将会导致旧事物的缩减、退让。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有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效率高,加之无传统中介,挤掉了中间成本,而商业银行在信贷方面显然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市场份额减少成为必定。
(二)减弱商业银行中介功能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金融搜索平台,为客户提供支付款业务,使资金供需双方利用搜索平台自主寻找交易对象,并完成交易,这与传统银行支付业务形成替代,致使传统银行在金融业务往来中资金中介的功能逐渐减弱,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将加速金融脱媒,加速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的边缘化。未来商业银行在信贷领域的作用,将会逐渐削弱,直至被取缔。
(三)迫使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方式、范围上,都已固定成型,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正冲击着商业银行传统的发展模式。中国银行原副行长李礼辉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将迫使商业银行作出转变。马云也表示,银行不转变,我们转变银行。商业银行如果自身不发展创新,适应这个新时代,那么,就会有更多像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创新,倒逼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否则,商业银行这位传统金融机构的“老师傅”,很有可能会被“乱拳打死”。
⑧ 怀疑个人信息被银行泄露该怎么办
三、国家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数字货币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银行等金融机构掌握着人们大量的数据和个人信息,而且涉及到个人所有的财产的详细信息。如果信息一旦被泄露,轻则有各种各样的广告,重则可能会影响财产安全,如果大家怀疑自己的信息被银行泄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价值变得越来越高,于是有一些无良商家便随意运用消费者的信息来为自己谋取利益,还有一些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的职位来谋私利,所以国家一定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防止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被泄露。
⑨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会有哪些影响
⑩ 互联网金融业务面临四大风险有哪些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存在的一种风险类型,银行的流动性来自于银行存款和贷款,一旦银行的存款不足以支付贷款所需,就产生了流动性的不足,这种流动性不足根源于银行偿还能力的有限和取款数量的难以预期。银行流动性直接关乎银行的经营能力和信用,流动性不足将导致银行货币流通的缓慢甚至停滞,严重时有可能导致银行的倒闭。
4.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由于网络金融立法相对落后和模糊而导致的交易风险。互联网是一个全球信息交互的平台,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跨国界的金融平台,然而由于各个国家、地区经济制度和法律规定的差异,互联网交易双方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规则很难达到完全一致,这就加剧了一些互联网金融的违规违法几率,从而诱发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刚刚起步,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如在网络金融市场准入、交易者的身份认证、电子合同的有效性确认等方面尚无明确而完备的法律规范。因此,在采用bis后,利用网络提供或接受金融服务,签订经济合同就会面临在有关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相当大的法律风险,容易陷入不应有的纠纷之中,使交易者面临关于交易行为及其结果的更大的不确定性,增大了网络金融的交易费用,甚至影响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严重威胁到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阻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纵深发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诸多风险,我们要做好完全的风险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