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哪些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在經濟方面,舊的國際經濟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歐洲經濟脆弱,而美國卻由戰前的負債國變為債權國。其他列強對它的負債數約達20億英鎊。美國還控制了世界黃金儲備的40%。
B.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被美國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的經濟格局。一戰爆發之前,英國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國每年在海外的投資高達40億英鎊,占據當時世界投資總額的43%。一戰過後,英國不僅流失了大量的黃金儲備,還從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成為凈債務國。
在歐洲的所有參戰國中,英國採取了最負責任的財政政策。
英國政府花在戰爭上的開銷多達430億美元,其中包括借給法國、俄國等盟友的110億美元的貸款。為了支付這些費用,英國一方面通過增加稅收籌集到了90億美元;另一方面通過向國內和美國長期借款籌集到了270億美元;其餘的款項是從國內銀行借來的。
英國人之所以如此慷慨,在於歐洲國家一開始就把債務視為戰爭合作的一部分,理應放在戰後統一解決。1915年,英法俄三國財長在巴黎財政會議上明確表示:「英法俄三國財長同意整合三國的財政和軍事資源,以促進戰爭的最終勝利。」
這場戰爭使歐洲對美國物資和商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繁榮。更重要的是,這一行為導致大量黃金流入美國,美國的黃金儲備從不足20億美元一下子飆升到40億美元。 戰爭一舉改變了美國在世界各國經濟和金融中的地位。戰爭結束後,戰債償還的問題被提到了議事議程上。
英國被夾在整個債務結構的中間,即擁有大量債權也擁有大量債務。英國深知收回債務的難度,希望統一解決戰債問題,最好全面取消。這符合歐洲歷史的傳統,拿破崙戰爭後各國就全面取消了戰債。在歐洲國家看來,一切戰爭的花費都是「自由國家」維護「自由世界」應盡的義務。
但美國卻堅持按照商業模式完成對於戰債問題的處理。兩國之間的分歧直到戰爭結束後5年才得以解決。當時,英國為了快速恢復經濟,盡早重建戰前由自己主導的金本位制度,從而接受了美國的方案。
然而,巨額的戰爭貸款成為了英國經濟復甦的負擔,而美元卻趁機輸入歐洲,蠶食著屬於英國的經濟地盤。英國試圖恢復世界金融中心的期望落空了。
(2)一戰前世界黃金儲備擴展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C.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美國經濟有什麼具體影響
首先,美國參戰原因:是因為一戰期間,美國供給協約國各種物資105億美元,貸款100億美元。俄國發生二月革命,俄與德單獨議和,退出戰爭,如果同盟國戰勝協約國,那麼美國100億美元貸款將一筆勾銷,利害攸關,所以不得不參戰。
宣戰:1917年2月24日,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收到齊默曼電報,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於是美國以此為借口,在該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
目的: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提高自身聲望,取代英法在西方世界中的領導地位
在當時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力量已經呈現疲態且對比相當,紅色俄國的妥協使得同盟國方的劣勢消除,但雙方後備力量消耗殆盡,這一點從勝負雙方戰後從美國貸款重建可以確定,陣地戰的前提下任何一方想徹底擊敗另一方的可能性都已經不大,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作為一支新生力量,就成為拔蘿卜的那隻小老鼠,沒有它就拿不下德國從而打敗同盟國,但僅僅有它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只能從一定程度上說美國在一戰中起了重要作用,但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我個人認為是當時號稱歐陸軍事第一的法國,而成就美國一戰威名的兩個國家還應該算上德國,是德法的人員消耗使得美國的四個師得以在歐洲縱橫,就是說,如果美國在開始介入它只起到仆從國的作用,而如果它支持的是同盟國,則協約國很可能失敗,再次印證它不可能是決定的力量,不可能是充分力量,而是在適當的時機內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必要力量
戰後經濟影響:戰後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美國的國外投資從1913年的大約20億美元增加到1930年150億美元,其中30%投放在歐洲。到1919年協約國欠美國債務100億美元,其中英國向美國借了大約40億,法國向美國借了30億,全世界共有20多個國家欠了美國的債務。美國的黃金儲備大為增加,從1913年的7億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億,到1930年再增加到45億,世界黃金儲備量的40%已在美國手裡。英國的黃金儲備量從1913年的2億美元到1921年只增加到8億。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轉向紐約,美元在世界貨幣中的地位上升,英鎊地位開始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憑借其在一戰中擴張起來的經濟實力和歐洲各國戰後經濟尚未恢復之機,以及西歐各國在財政上對美國的依賴,奪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場,實行資本和商品輸出。一戰後,美國以經濟勢力滲透取代了英國在加拿大的優勢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國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並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蓋口號,排擠歐洲國家的資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為美國壟斷資本的主要投資場所。美國對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則以幫助恢復戰爭破壞為名,到處運用美元,推行「金元外交」。這樣,美國的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不增長。
美國在奪取新的海外市場的同時,也注重擴大國內市場。在20年代,壟斷資產階級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門的擴大廣告宣傳和賒購的辦法來刺激汽車、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
當時,建築、汽車、電氣工業並稱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一戰」中,美國國內建築業近乎停頓。戰後,建築工業迅速發展,產值從1919年的120億美元增長到1928年的近175億美元。建築工業的發展不僅開辟了就業途徑,而且也促進了與其有關的其他工業的發展。在20年代,汽車工業成長為美國最大的製造業和最大的工業部門,而汽車工業的發展又推動了鋼鐵、石油、化工、公路建設等一系列工業部門的發展。電氣工業在20年代也發展很快,同樣促進了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
總之,今天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是基於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可以說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實力經濟地位不會發展那麼迅猛快速,冷戰期間的蘇聯也有可能稱霸世界(這其實和中國抗日戰爭一樣,如果沒有抗日戰爭,那麼共產黨很可能被國民黨鏟除,是日本牽制了國民黨,而毛主席在後方猛力發展,才有解放戰爭的逆轉結局)
D. 一戰對世界的影響
美國:戰爭初期保持「中立」,戰爭中後期,加入戰爭,屬於協約國集團。是戰爭的最大獲利者之一,經濟實力居世界首位。成功的崛起為當時的首要國家之一。戰後又由於國內的孤立主義因素導致在「和談」中沒有取得政治實利,卻意外的取得道德制高點——因鼓吹國際合作而廣受尊重和尊敬。
日本:戰爭的最大獲利者之一,在亞洲的影響力與美國不相上下,但是在世界范圍來說還是個中等實力國家。
英國:一戰的主要參與者,是個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在經濟實力開始衰退了,但仍然是當時的世界霸主。
法國:一戰的主要參與者,當時的首要國家之一。在戰爭中遭到嚴重削弱,但在站後的「和談」中獲利甚多。
義大利:一戰的主要參與者,是屬於中等實力的國家。一戰爆發前後時是同盟國集團的成員,一戰後期轉變立場——和協約國集體一起對付同盟國集團的其他國家。
俄國:一戰前是世界的首要國家之一,一戰期間因革命而退出戰爭,一戰結束初期孤立於世界。
德國:同盟國成員,一戰的主要參與者。戰前的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是帝國主義國家中的後起之秀,但是由於戰敗而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奧匈帝國:同盟國成員,一戰的主要參與者,戰前屬於中等實力國家,因戰敗被肢解為奧地利和匈牙利。
E. 一戰的世界影響
1、帝國主義列強力量的消長:歐洲的衰落和美國、日本的興起。
羅曼諾夫王朝統治的俄羅斯帝國、霍亨索倫王朝統治的德意志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奧匈帝國滅亡了。歐洲的三個反動堡壘被摧毀,代之而興的是人類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和德意志共和國、奧地利共和國、波蘭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匈牙利共和國等一系列資產階級共和國。
英、法雖然是戰勝國,但在戰爭中被嚴重削弱了。從表面上看,英帝國的疆域更加擴大,但各自治領的離心力日益加強,英帝國終於改組為英聯邦;印度等殖民地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如火如荼,再也無法把它們平息下去。英國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地位早在1913年已經讓位給美國,戰後英美之間經濟實力的差距則拉開得越來越大,英國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復返了。
戰後,法國一度是歐洲大陸上最強的國家。但它想長遠壓制德國的企圖遭到了英國和美國的反對與破壞。1924年法國佔領魯爾失敗後,便最終喪失了處理德國問題的主動權。當30年代納粹德國崛起後,法國統治階級只想苟安求和,保住既得的利益。而一般的百姓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巨大傷亡和破壞記憶猶新,人心厭戰。朝野上下彌漫著和平主義和畏戰情緒,以致在1940年5月德軍進攻時,不僅沒有再出現凡爾登的奇跡,而且在短短的40多天內就戰敗投降了。
總之,歐洲已經走向沒落,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已經興起的美國和日本卻利用戰爭之機大大發展了自己的力量。美國除未遭受戰爭破壞外,其戰爭費用也比其他國家低。英國的戰爭費用占國民財富的32%,法國佔30%,德國佔22%,美國只佔9%。戰爭中,美國接受了各國的大批訂貨單,從1914年6月到1917年6月,美國共輸出了69億美元的商品,美國的貿易順差由1914年的4.3億美元激增到1917年的35.6億美元。出口的猛烈擴大帶動生產的急驟發展。從1915年起,美國進入了一個為時5年的新的「戰爭繁榮」周期。以製造業為例,1913年至1920年的7年間,歐洲製造業生產量下降了23%,美國卻增長了22%。至1920年,美國的發電量相當於歐洲的總和,鋼產量佔全世界產量一半以上,石油產量佔世界產量的2/3。參戰前的1916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為1313億美元, 1918年上升到1518億美元。農業總收入從1914年的78億美元,激增至1915年的100億美元的空前未有的水平,再猛增至1919年的177億美元(以上均按1958年的美元價格計算)。
戰後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美國的國外投資從1913年的大約20億美元增加到1930年150億美元,其中30%投放在歐洲。到1919年協約國欠美國債務100億美元,其中英國向美國借了大約40億,法國向美國借了30億,全世界共有20多個國家欠了美國的債務。美國的黃金儲備大為增加,從1913年的7億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億,到1930年再增加到45億,世界黃金儲備量的40%已在美國手裡。英國的黃金儲備量從1913年的2億美元到1921年只增加到8億。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轉向紐約,美元在世界貨幣中的地位上升,英鎊地位開始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也使日本獲得了異乎尋常的畸形發展。它利用「大戰的天賜良機」,幾乎獨佔了中國東北的市場,趁英、荷、法忙於戰爭,加緊向其殖民地進行經濟滲透。俄、英等協約國的大量軍需訂貨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經濟。由於德國實施潛艇戰,協約國船隻遭到打擊,日本海運業首先發展起來。海運業又帶動了其他行業,工農業生產空前活躍起來,興辦企業投資越來越狂熱化,公司利潤成倍激增。大戰期間,對外貿易增加4倍,銀行資產增加2倍,各項生產平均增長1倍。1914年至1919年工業總產量實增1.8倍,其中尤以造船和海運最為突出。短短幾年內,日本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不過其工業化水平和技術水平仍不高),由外貿長期入超變成出超,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1914年至1919年日本國際收支順差額累計為30多億日元,除抵償日本戰前所欠外債17億日元外,還購買英、法、俄國戰時公債和貸給外國27.7億日元。
2、戰爭引起的一系列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最重要的政治後果之一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在俄國的勝利以及在俄國革命影響下一系列無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爆發,這是兩大帝國主義集團在發動戰爭時所絕對沒有料到的。
戰爭開始時,雙方都抱有速勝希望,但到1916年底戰爭已形成僵持局面。這時,協約國的前後方軍隊已達2500萬人,同盟國也達到1500萬人左右。每一次大戰役都是一場大屠殺。由於大批農民被征入伍,以致許多土地荒蕪,農畜產品普遍減產,物價則不斷上漲。1916—1917年間的嚴寒冬季給交戰各國的勞動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許多人凍餓而死。人們越來越懷疑究竟為什麼要打這場戰爭。隨著交戰國經濟危機的加深,人民的反戰運動日益高漲。法國的罷工人數在1916年為41000人,1917年猛增至29萬人,罷工工人提出了「打倒戰爭」的響亮口號。德國1917年4月的罷工最為激烈,參加人數達30萬,工人們強烈要求實現不兼並別國領土的和平。前線士兵的反戰情緒高昂。1917年5、6兩月的法國兵變最有代表性。大約有3至4萬士兵拒絕執行作戰的命令,他們說再也不願為每日的5個蘇(相當於1/4法郎)去送命。
在交戰各國中,反動、腐朽的沙皇俄國危機最深,因此在這里首先爆發了革命。列寧說:「沙皇制度的極端老朽和腐敗(加上極其痛苦的戰爭的打擊和負擔)造成了一種反對自己的莫大的破壞力量。」俄國的落後經濟本來就支持不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更何況國民經濟在戰爭中還遭到了嚴重的破壞。1914—1917年間,有1500萬人應征入伍,但僅製造了330萬支步槍。無槍的士兵在暴風雨般的霰彈片中耐心等待著拾起倒下的同伴的步槍。由於農民大批入伍,農業勞動力大大減少,耕畜從1914年的1800萬頭減至1917年的1300萬頭。糧食收獲量減少1/4。指揮無能,再加上嚴重缺乏武器彈葯,俄軍到1917年1月底已損失600萬人(包括死、傷、失蹤、被俘)。戰爭臨近結束時,損失人數增至800萬左右。工人、農民和士兵忍飢挨餓,流血犧牲,他們忍無可忍,只得起來斗爭。二月革命後,臨時政府執迷不悟,繼續帝國主義戰爭,這就決定了它必然走向滅亡。在布爾什維克黨和列寧的領導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終於取得成功。
在俄國革命的影響下,又爆發了震撼歐洲的德國十一月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匈牙利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以及英、法、美等國無產階級支持蘇俄的政治罷工。
3、民族解放運動的新高潮
俄國1905年革命以後,土耳其、波斯、中國相繼發生了革命,印度也出現了革命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戰爭期間,帝國主義宗主國忙於互相撕殺,暫時放鬆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們的民族工業得以乘隙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隊伍也隨之壯大起來,成為反對帝國主義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帝國主義國家還從殖民地大量徵兵,這就促使殖民地的人民熟悉了軍事技術裝備和革新的機械,他們返轉過來又利用學到的本領去反對殖民統治者。列寧說:「帝國主義戰爭也喚醒了東方,把東方各族人民捲入了國際政治生活。」中國的「五四」運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土耳其的「凱末爾革命」等等,說明:「在當代革命中,東方各民族為了不再僅僅充當別國發財的對象而參與決定世界命運的時期到來了。」
4、國際關系新格局的出現
19世紀的國際格局是歐洲列強統治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從表面上看來,帝國主義列強仍然統治著世界,戰勝國設計並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似乎將維持很長一段時間。但 是,戰後興起了兩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國主義所無法擺布的。第一是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以及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第二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蓬勃開展的民族解放運動。這兩股力量結合在一起,使得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世界的政治格局再也無法維持下去了。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本身也包含著無法克服的矛盾。戰敗的德國不堪忍受屈辱的、苛刻的和約,一定要復仇。戰勝的義大利和日本覺得分贓太少,伺機重新瓜分世界。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首先在遠東打破了華盛頓體系,繼之義大利在1935年進行了侵略衣索比亞的戰爭,又在非洲和地中海區域打破了凡爾賽體系。1935年德國宣布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1936年德軍進駐萊茵非軍事區,則是對凡爾賽條約的公然撕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兩個戰勝國和一個戰敗國終於結合在一起,締結了同盟,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已經出現了上述兩股新興的、巨大的進步政治力量,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再像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是帝國主義戰爭,而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並且從一開始就具有這種性質。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類的進步過程加速了,但這當然是帝國主義戰爭發動者所預料不到的。
F.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世界文明進程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8月4日全面爆發到1918年11月11日結束,前後持續了4年零3個多月,參戰的有30個國家,約15億人,占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67%。戰爭中雙方動員了約7351萬人走上前線,其中協約國方面達4835萬,同盟國方面為2516萬。主要交戰國中被動員入伍者在有勞動能力的男性公民中所佔比例高達50%,在某些國家,例如法國,甚至超過半數。在整個戰爭中,在長達幾千公里的戰線上,大規模會戰不下幾十次,每次會戰幾乎都是一場大屠殺。交戰各國不僅動用了全部新型武器,而且動員了所有的政治、經濟和宣傳輿論力量。
戰爭所帶來最直接、最明顯的後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損失和破壞。直接死於戰爭的軍人即達900萬,另有2000多萬受傷,350萬成為終身殘廢,餓死、疫死者大約1000萬。直接經濟損失約1805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約1516億美元。大量的房屋、鐵路、橋梁、工廠、農田遭到破壞。協約國和中立國的商船損失總計高達1285萬噸,其中被潛艇擊沉的達1115萬噸。生產遭到沉重打擊,純粹從經濟角度估計,歐洲的工業發展倒退了8年。
二、帝國主義列強力量的消長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大後果之一是歐洲的衰落和美國、日本的興起。
羅曼諾夫王朝統治的俄羅斯帝國、霍亨索倫王朝統治的德意志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奧匈帝國滅亡了。歐洲的三個反動堡壘被摧毀,代之而興的是人類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和德意志共和國、奧地利共和國、波蘭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匈牙利共和國等一系列資產階級共和國。
英、法雖然是戰勝國,但在戰爭中被嚴重削弱了。從表面上看,英帝國的疆域更加擴大,但各自治領的離心力日益加強,英帝國終於改組為英聯邦;印度等殖民地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如火如荼,再也無法把它們平息下去。英國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地位早在1913年已經讓位給美國,戰後英美之間經濟實力的差距則拉開得越來越大,英國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復返了。
戰後,法國一度是歐洲大陸上最強的國家。但它想長遠壓制德國的企圖遭到了英國和美國的反對與破壞。1924年法國佔領魯爾失敗後,便最終喪失了處理德國問題的主動權。當30年代納粹德國崛起後,法國統治階級只想苟安求和,保住既得的利益。而一般的百姓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巨大傷亡和破壞記憶猶新,人心厭戰。朝野上下彌漫著和平主義和畏戰情緒,以致在1940年5月德軍進攻時,不僅沒有再出現凡爾登的奇跡,而且在短短的40多天內就戰敗投降了。
總之,歐洲已經走向沒落,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已經興起的美國和日本卻利用戰爭之機大大發展了自己的力量。美國除未遭受戰爭破壞外,其戰爭費用也比其他國家低。英國的戰爭費用占國民財富的32%,法國佔30%,德國佔22%,美國只佔9%。戰爭中,美國接受了各國的大批訂貨單,從1914年6月到1917年6月,美國共輸出了69億美元的商品,美國的貿易順差由1914年的4.3億美元激增到1917年的35.6億美元。出口的猛烈擴大帶動生產的急驟發展。從1915年起,美國進入了一個為時5年的新的「戰爭繁榮」周期。以製造業為例,1913年至1920年的7年間,歐洲製造業生產量下降了23%,美國卻增長了22%。至1920年,美國的發電量相當於歐洲的總和,鋼產量佔全世界產量一半以上,石油產量佔世界產量的2/3。參戰前的1916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為1313億美元, 1918年上升到1518億美元。農業總收入從1914年的78億美元,激增至1915年的100億美元的空前未有的水平,再猛增至1919年的177億美元(以上均按1958年的美元價格計算)。
戰後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美國的國外投資從1913年的大約20億美元增加到1930年150億美元,其中30%投放在歐洲。到1919年協約國欠美國債務100億美元,其中英國向美國借了大約40億,法國向美國借了30億,全世界共有20多個國家欠了美國的債務。美國的黃金儲備大為增加,從1913年的7億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億,到1930年再增加到45億,世界黃金儲備量的40%已在美國手裡。英國的黃金儲備量從1913年的2億美元到1921年只增加到8億。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轉向紐約,美元在世界貨幣中的地位上升,英鎊地位開始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也使日本獲得了異乎尋常的畸形發展。它利用「大戰的天賜良機」,幾乎獨佔了中國東北的市場,趁英、荷、法忙於戰爭,加緊向其殖民地進行經濟滲透。俄、英等協約國的大量軍需訂貨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經濟。由於德國實施潛艇戰,協約國船隻遭到打擊,日本海運業首先發展起來。海運業又帶動了其他行業,工農業生產空前活躍起來,興辦企業投資越來越狂熱化,公司利潤成倍激增。大戰期間,對外貿易增加4倍,銀行資產增加2倍,各項生產平均增長1倍。1914年至1919年工業總產量實增1.8倍,其中尤以造船和海運最為突出。短短幾年內,日本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不過其工業化水平和技術水平仍不高),由外貿長期入超變成出超,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1914年至1919年日本國際收支順差額累計為30多億日元,除抵償日本戰前所欠外債17億日元外,還購買英、法、俄國戰時公債和貸給外國27.7億日元。
三、戰爭引起的一系列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最重要的政治後果之一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在俄國的勝利以及在俄國革命影響下一系列無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爆發,這是兩大帝國主義集團在發動戰爭時所絕對沒有料到的。
戰爭開始時,雙方都抱有速勝希望,但到1916年底戰爭已形成僵持局面。這時,協約國的前後方軍隊已達2500萬人,同盟國也達到1500萬人左右。每一次大戰役都是一場大屠殺。由於大批農民被征入伍,以致許多土地荒蕪,農畜產品普遍減產,物價則不斷上漲。1916—1917年間的嚴寒冬季給交戰各國的勞動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許多人凍餓而死。人們越來越懷疑究竟為什麼要打這場戰爭。隨著交戰國經濟危機的加深,人民的反戰運動日益高漲。法國的罷工人數在1916年為41000人,1917年猛增至29萬人,罷工工人提出了「打倒戰爭」的響亮口號。德國1917年4月的罷工最為激烈,參加人數達30萬,工人們強烈要求實現不兼並別國領土的和平。前線士兵的反戰情緒高昂。1917年5、6兩月的法國兵變最有代表性。大約有3至4萬士兵拒絕執行作戰的命令,他們說再也不願為每日的5個蘇(相當於1/4法郎)去送命。
在交戰各國中,反動、腐朽的沙皇俄國危機最深,因此在這里首先爆發了革命。列寧說:「沙皇制度的極端老朽和腐敗(加上極其痛苦的戰爭的打擊和負擔)造成了一種反對自己的莫大的破壞力量。」俄國的落後經濟本來就支持不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更何況國民經濟在戰爭中還遭到了嚴重的破壞。1914—1917年間,有1500萬人應征入伍,但僅製造了330萬支步槍。無槍的士兵在暴風雨般的霰彈片中耐心等待著拾起倒下的同伴的步槍。由於農民大批入伍,農業勞動力大大減少,耕畜從1914年的1800萬頭減至1917年的1300萬頭。糧食收獲量減少1/4。指揮無能,再加上嚴重缺乏武器彈葯,俄軍到1917年1月底已損失600萬人(包括死、傷、失蹤、被俘)。戰爭臨近結束時,損失人數增至800萬左右。工人、農民和士兵忍飢挨餓,流血犧牲,他們忍無可忍,只得起來斗爭。二月革命後,臨時政府執迷不悟,繼續帝國主義戰爭,這就決定了它必然走向滅亡。在布爾什維克黨和列寧的領導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終於取得成功。
在俄國革命的影響下,又爆發了震撼歐洲的德國十一月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匈牙利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以及英、法、美等國無產階級支持蘇俄的政治罷工。
四、民族解放運動的新高潮俄國1905年革命以後,土耳其、波斯、中國相繼發生了革命,印度也出現了革命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戰爭期間,帝國主義宗主國忙於互相撕殺,暫時放鬆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們的民族工業得以乘隙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隊伍也隨之壯大起來,成為反對帝國主義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帝國主義國家還從殖民地大量徵兵,這就促使殖民地的人民熟悉了軍事技術裝備和革新的機械,他們返轉過來又利用學到的本領去反對殖民統治者。列寧說:「帝國主義戰爭也喚醒了東方,把東方各族人民捲入了國際政治生活。」中國的「五四」運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土耳其的「凱末爾革命」等等,說明:「在當代革命中,東方各民族為了不再僅僅充當別國發財的對象而參與決定世界命運的時期到來了。」
五、國際關系新格局的出現
19世紀的國際格局是歐洲列強統治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從表面上看來,帝國主義列強仍然統治著世界,戰勝國設計並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似乎將維持很長一段時間。但 是,戰後興起了兩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國主義所無法擺布的。第一是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以及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第二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蓬勃開展的民族解放運動。這兩股力量結合在一起,使得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世界的政治格局再也無法維持下去了。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本身也包含著無法克服的矛盾。戰敗的德國不堪忍受屈辱的、苛刻的和約,一定要復仇。戰勝的義大利和日本覺得分贓太少,伺機重新瓜分世界。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首先在遠東打破了華盛頓體系,繼之義大利在1935年進行了侵略衣索比亞的戰爭,又在非洲和地中海區域打破了凡爾賽體系。1935年德國宣布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1936年德軍進駐萊茵非軍事區,則是對凡爾賽條約的公然撕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兩個戰勝國和一個戰敗國終於結合在一起,締結了同盟,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已經出現了上述兩股新興的、巨大的進步政治力量,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再像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是帝國主義戰爭,而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並且從一開始就具有這種性質。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類的進步過程加速了,但這當然是帝國主義戰爭發動者所預料不到的
G.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美國留下了哪些豐富的遺產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美國留下了豐厚的遺產。它不僅因參戰較晚、戰場遠離本土而損失輕微,並且利用戰爭機會使自己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從1914年至1918年,在世界對外貿易總額減少40%的情況下,美國的外貿出口卻增長了兩倍,進口增加80%,出超額累計116億美元。美國的工農業生產在戰時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長。美國的國民財富從1912年的1870億美元增加到1920年的5000億美元,幾乎超過了整個歐洲。美國戰時資本輸出高達132億美元,借給協約國戰債約100億美元。美國從戰前的債務國一躍而成為世界頭號債權國,全世界有20個國家欠美國的債務。世界經濟的重心已向北美轉移,美國紐約已取代英國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世界黃金儲備的40%,約45億美元掌握在美國手中。美國的軍事力量在戰時也急劇膨脹起來。軍隊由戰前的30萬人發展到了戰爭結束時的450萬,海軍力量也大大加強了。美國已聚集了問鼎世界霸權的能量,歐洲獨霸的世界權力結構已成為過眼煙雲。與經濟實力的增長同時膨脹起來的是美國攫取戰後世界領導權的政治野心。正如威爾遜總統在戰後所說:「金融領導地位將屬於我們,工業首要地位將屬於我們,貿易優勢將屬於我們,世界上其他國家期待我們給予領導和指引。」
H. 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經濟情況分別是怎樣的
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了橫財,從戰前的債務國變成了戰後的債權國。戰前,美國欠歐洲近60億美元的債務,而大戰結束時,美國不但還清了債款,還借出了100億美元給協約國;而且戰後美國集中了世界黃金儲備量的40%。
I. 概括一戰對美國所產生的影響,一戰以來美國是怎樣逐步奪取"歐洲的領導權"的,
戰後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美國的國外投資從1913年的大約20億美元增加到1930年150億美元,其中30%投放在歐洲。到1919年協約國欠美國債務100億美元,其中英國向美國借了大約40億,法國向美國借了30億,全世界共有20多個國家欠了美國的債務。美國的黃金儲備大為增加,從1913年的7億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億,到1930年再增加到45億,世界黃金儲備量的40%已在美國手裡。英國的黃金儲備量從1913年的2億美元到1921年只增加到8億。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轉向紐約,美元在世界貨幣中的地位上升,英鎊地位開始下降。
J. 一戰的美國和二戰的美國都發了戰爭財
一戰前美國經濟已經走向蕭條,戰爭爆發前證券市場成交量猛跌,不得不關閉,諸多農產品價格都暴跌。但是一戰很快為美國帶來了機遇。法國是個重要的農產品產國,糧食可以出口,但是到了1917年,法國僅能提供自己所需要小麥的40%,戰爭前前三年,歐洲牲畜存欄量少了一億頭,到戰爭結束前夕,法國失去了16.5%的牛,33%的羊和38%的豬,糖類作物的產量下降了60%。而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導致協約國為了節省更多船隻運力,縮短貨物運輸周期,只能選擇中斷東方市場的交易,撤回從澳大利亞、印度和南美運輸物資的船隻,改從北美獲得補給。美國政府1917年9月的公布的數字顯示:「粗略估計提供給歐洲的麵包糧和飼料糧達57億蒲式耳」,而且估計接下來的12個月里歐洲仍然需要從美國進口超過12億蒲式耳的糧食。同時註明美國在一戰前三年每年要向歐洲出口近5億磅的肉類產品(這個數據不包括豬肉產品),豬肉出口從戰前的每年10億磅增長為15億磅;戰前年平均向歐洲出口黃油450萬磅,乳酪375萬磅,煉乳1800萬磅,而到了戰後這一數據增長為黃油2700萬磅,乳酪6600萬磅,煉乳2.6億磅。歐洲的資料則顯示:戰時超過50%的糧食來自北美。
同時戰時糧食價格大幅上漲,美國在1917年7月15日的報告中顯示:「玉米粉上漲115%,麵粉上漲110%,土豆110%,豬油81.5%,腌豬肉70%,豬排66%,牛後腿肉65%」,基本上1916年的糧食批發價格比1914年上漲超過100%。
以武器出口而論,按美國商業部的資料,一戰時,僅僅1914年10月份英法兩國就像美國訂購了超過160萬美元的軍國,1914年當年對歐洲出口軍火超過4000萬美元,1915年這一數據快速上升為3.3億美元,1916年上升至12.9億美元。1913年美國的出口總額為25億美元,到1916年達到55億美元,工業生產值在1914年為249.2億美元,到了1916年達到639.71億美元。到後來協約國方面無力再支付美國的貨款,只能通過對美國借款來購買美國的武器和物資,1914年美國向法國政府貸款1億美元,到了1915年超過5億美元,到了1917年,這一數字上升至23億美元。
美國在二戰參戰前,已經將主要武器產量大幅提升,其中飛機年產量超過4萬架,坦克年產量超過2萬輛,火炮產量超過18萬門,迫擊炮產量超過1萬門,機槍產量超過60萬挺,步槍產量超過120萬支,大型作戰艦艇年產超過80艘,商船年產超過500艘,這些數字中除了迫擊炮,都超過了當時的任何其他已經參戰的參戰國生產量,絕大部分都是出口給其它參戰國的。
由於戰爭期間很多國家貨幣貶值,美國要求以美元或者其它硬通貨進行交易,大量國家都是黃金等等支付美國的貨款,以至於到了戰爭結束後,美國黃金儲備全球儲備量三分之二以上,還通過軍艦換小島等計劃從英國手裡換取了不少島嶼,還為美元確立了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