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目前國內哪些城市有碳減排交易中心
天津 荷澤東明
(其實都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交易,國內的中心都不靠這東西養活自己。因為買家都在歐洲,核查也是歐洲的聯合國機關)好象都在等下一輪的談判結果
B. 碳交易市場的主要市場
世界上的碳交易所共有四個:
歐盟的歐盟排放權交易制(European Uni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 ETS)
英國的英國排放權交易制(UK Emissions Trading Group, ETG)
美國的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hicago Climate Exchange,CCX)
澳大利亞的澳大利亞國家信託(National Trust of Australia,NSW)
由於美國及澳大利亞均非《京都議定書》成員國,所以只有歐盟排放權交易制及英國排放權交易制是國際性的交易所,美澳的兩個交易所只有象徵性意義。截至2006年第3季,歐盟排放權交易制2006年的交易金額達188億美元。
C. 中國碳交易試點城市效果怎麼樣
目前中國有7個區域性碳市場試點,布局在地理位置和經濟水平差異較大的內地和沿海區域,到2015年底涵蓋了超過2000家企業,年發放配額總量達到12億噸。
與歐盟碳市場近6年的前期准備不同,中國的碳交易區域試點在接到發改委通知兩年之後即啟動。2013年底,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天津試點市場開始操作,武漢和重慶也在幾個月內啟動試點。也就是說,時間最長的試點市場也只有3年運營經驗。
試點項目顯示不同地區的試點運作狀況存在明顯的差異。一方面,不同地區碳市場的成交價格差異較大。北京環境交易所總經理梅德文介紹,只有北京的碳價格是穩定在50元/噸左右,廣州和武漢的碳價格則只有10-20元。
另一方面,不同市場的規范化水平差異也不小,體現出不同區域間市場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磐石環境與能源研究所的林佳喬認為,重慶和湖北碳市場就明顯體現出培訓的不足,企業既沒有真正理解碳市場,對待排放數據也不夠認真。相比較而言,上海市場的機制設計和企業培訓方面就做得很不錯,值得其他市場借鑒。
目前規范碳市場的是2014年頒布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的管理暫行辦法》,只是發改委的部門規章,約束力較低。正在擬定中的《全國碳排放交易管理條例》為國務院條例,具有更高的約束力。
D. 全國有哪些碳交易市場發展的情況各是啥樣的
自2008年以來,國內已有多個省市設立了環境權益交易所。
2008年8月,由北京產權交易所版、上海聯權合產權交易所牽頭,分別在北京、上海成立了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9月,天津成立了排放權交易所。
隨後,廣州、武漢、深圳、廈門、貴州、杭州、大連、昆明、河北、新疆、安徽等地的環境權益交易所相繼成立。另外,一些地區雖未設立專業的交易所,但也有環境權益交易平台。
因為中國暫時不承擔國際減排義務,因此中國國內碳排放權交易實際上還沒有真正起動。
中國的碳排放交易目前處於試點階段,多基於自願交易。
在上述的交易所的交易量中,二氧化硫交易,其它產權交易佔大多數,真正的碳交易只佔一小部分。
E. 全國最早形成的碳交易試點位於哪個城市
全國最早形成的碳交易試點位於北京。
2012年1月13日,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內廣東、湖北、容深圳獲准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
2012年3月28日,北京市正式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
2012年8月16日,上海市碳排放交易試點啟動,200家企業被納入試點范圍。
2012年9月11日,《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獲批。
2012年11月,重慶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啟動。
2013年3月5日,湖北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啟動。
2013年5月底,天津市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試點工作推動會舉行。
2013年6月18日,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啟動,成為國內首家正式啟動碳交易試點的城市。當天,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率先上線運行,首日完成8筆交易,成交21112噸配額。
2013年11月5日,上海市發改委網站發布《關於做好本市碳排放掛牌交易相關工作的通知》稱,上海市將於近期正式開展碳排放掛牌交易。
如果滿意請採納~
F. 全國碳交易市場開市,它究竟是什麼有何深遠意義
碳總讓人聯想的到的物質就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其中一氧化碳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燃料煤氣,是屬於有毒物質;而二氧化碳就是我們熟悉的化學物質,可以是我們人體排出來的二氧化碳也可能是其他作用下產生出來的二氧化碳;其實這個全國碳交易市場就是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權當作商品來進行買賣的交易活動,它具有的深遠的意義就是可以讓生產型控制了碳排放總量,又能鼓勵企業通過優化能源結構、提升能效等手段實現減排,具有一定環保意義。
總的來說,碳交易市場的開市不管是對企業還是對我們的環境都是有好處的,可能有些企業覺得這個碳交易市場的出現無疑是在增加成本,並沒有好處,但是如果從長遠的發展來看,企業只有不斷的升級和優化能源結構才能讓企業更加健康的發展。我們的環境來說,有了這個碳交易市場的開市,在一定程度上很多企業考慮到成本的原因都會控制排放量,從而起到了環保的作用。
G. 全國碳交易市場架構出爐,具體是怎麼安排的
全國碳交易市場架構華麗麗出爐,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其中,交易中心將落地上海,碳配額登記系統會設在湖北武漢。“碳達峰、碳中和”如此迫切的要求成為了未來我國經濟發展要達到的重要目標,由於碳排放關乎每行每業,所以,加快碳交易市場發展也讓大家頗為矚目。目前,碳市場的運行機制是基於配額交易,然後國家或地區會用法律明規控制好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並規劃下減排中各企業的具體排放量,為了避免超額排放受到經濟處罰,排放配額不足的企業就可以與配額富裕的企業購買排放權,這些都是企業比較實際的需要,所以現貨交易方式不太合適,碳排放交易市場會通過期貨方式或是遠期合同的交易方式進行實踐。
H. 碳交易市場的簡介
碳市場的供給方包括項目開發商、減排成本較低的排放實體、 國際金融組織、碳基金、各大銀行等金融機構、咨詢機構、技術開發轉讓商等。需求方有履約買家,包括減排成本較高的排放實體;自願買家,包括出於企業社會責任或准備履約進行碳交易的企業、政府、 非政府組織、個人。金融機構進入碳市場後,也擔當了中介的角色,包括經紀商、交易所和交易平台、銀行、保險公司、對沖基金等一系列金融機構。
碳市場是碳交易市場。現在國際倡導降低碳排放量,各個國家有各自的碳排放量,就是允許排放碳的數量,相當於配額。有些國家(如中國),實際的碳排放量可能低於分到的配額,或者由於環保做的好的國家實際的碳排放量低於配額,那麼這些國家可以把自己用不完的碳排放量賣給那些實際的碳排放量大於分到的配額的國家。
從碳市場建立的法律基礎上看,碳交易市場可分為強制交易市場和自願交易市場。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政府法律明確規定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並據此確定納入減排規劃中各企業的具體排放量,為了避免超額排放帶來的經濟處罰,那些排放配額不足的企業就需要向那些擁有多餘配額的企業購買排放權,這種為了達到法律強制減排要求而產生的市場就稱為強制交易市場。而基於社會責任、品牌建設、對未來環保政策變動等考慮,一些企業通過內部協議,相互約定溫室氣體排放量,並通過配額交易調節餘缺,以達到協議要求,在這種交易基礎上建立的碳市場就是自願碳交易市場。
I. 全國哪7個省份啟動碳排放交易試點
五市二省,北京 上海 天津 重慶 深圳 廣東 湖北
J. 碳交易的碳市場
到2009年3月,世界上的碳交易所共有四個:
歐盟的歐盟排放權交易制(European Uni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 ETS)
英國的英國排放權交易制(UK Emissions Trading Group, ETG)
美國的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hicago Climate Exchange,CCX)
澳大利亞的澳大利亞國家信託(National Trust of Australia,NSW)
由於美國非《京都議定書》成員國,所以只有歐盟排放權交易制及英國排放權交易制是國際性的交易所,美國的交易所只有象徵性意義。
2011年,國家發改委確定北京、上海、廣東、深圳、湖北、重慶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2年,7試點省市研究編制試點方案,開展各項基礎准備工作;2013年6月18日,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鳴鑼;
2013年11月26日,上海市碳排放權交易鳴鑼;2013年11月28日,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鳴鑼;
2013年12月20日,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鳴鑼;
2013年12月26日,天津市碳排放權交易鳴鑼
湖北省、重慶市即將啟動
2015年9月8日,由中國碳論壇(CCF)和ICF國際咨詢公司聯合開展的《2015中國碳價調查》發布。調查認為,我國碳排放峰值將出現在2030年。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碳價將逐步告別低位。
全國碳市場時間表已確定
國家發展改革委此前公布「上半年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情況,再次指出將「加快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並大致分為3個階段。其中,2014年至2016年為前期准備階段。這一階段是全國碳市場建設的關鍵時期。2016年至2019年是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正式啟動階段,這一階段將全面啟動涉及所有碳市場要素的工作,檢驗碳市場這個「機器」的運轉情況,但不會讓「機器」達到最大運行速度。2019年以後,將啟動碳市場的「高速運轉模式」,使碳市場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的最核心的作用。
在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已有的7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中國正在碳交易領域迅速積累經驗,並將盡全力於2017年建成全國性碳交易體系」。業內人士認為,全國碳交易市場若開啟,規模將高達千億元。
「當前的重中之重是制定出碳配額分配方案,要充分借鑒深圳和其他試點城市的經驗,提出全國市場覆蓋的范圍,總量設定和配額分配方案。」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鄒驥表示。
未來10年是減碳關鍵期
近年來,美歐等發達國家高調宣揚開征碳稅與碳關稅。根據報道,這一時間節點將在2020年左右。而此時,恰逢中國碳排放向峰值攀升階段。一旦徵收碳關稅,並按照西方的標准確定稅額,我國的出口產品將會因碳排放量過高而遭受高額關稅這一貿易壁壘。
換言之,未來5至10年間,將是我國企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果沒能利用好這一時間段,企業不僅將面臨高昂的碳排放配額費用,還有可能面臨因高排放帶來的出口受挫。
與會專家建議,要加快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促進具有威懾力的排放倒逼機制,督促企業加快綠色轉型的進度。同時,通過產業、稅收等政策,引導鼓勵企業積極採用低碳技術,提供綠色環保的服務,生產低碳排放的產品,全面提升我國企業在世界產業鏈中的地位,使我國外貿向綠色化方向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