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編鍾的金編鍾的風雨歷程
公元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經過康熙、雍正兩位皇帝的勵精圖治,到了乾隆王朝,正是史稱「康乾盛世」的頂峰。乾隆皇帝統治下的大清帝國國富兵強,它擁有東起庫頁島、西至蔥嶺的遼闊版圖。在這塊土地上生活著世界上最多的人口。這個龐大的帝國還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財富。歷時130年的「康乾盛世」成為輝映中國兩千年封建歷史的最後一抹殘陽。
那時的乾隆皇帝風光無限,號稱「古稀天子」、「十全老人」。這一年,乾隆八十大壽來臨,他要大辦萬壽慶典,世界各國使節紛紛來到京城納禮朝賀。為了顯示皇朝的尊貴與富足,為了表示他對爺爺康熙的尊重,乾隆效仿康熙帝在六十歲生日時鑄造金編鍾,下令再打造一套更大的金編鍾作為祝壽之禮。
北京故宮博物院官廷史專家徐啟憲對清宮歷史和宮廷器物有著深入的研究。他曾撰寫過金編鍾的條目說明。據他介紹,這套乾隆時期的金編鍾鑄造過程極為復雜。它是由清宮的工部、戶部和內務部造辦處共同鑄造的。首先由畫工畫出編鍾的圖樣,呈現給乾隆皇帝審閱;審閱以後再制模,模子做好以後再呈皇帝審閱;皇帝審閱以後再鑄造成樣子,鑄造成樣子以後再呈皇帝審閱;再開爐鑄造;鑄造好以後再經過高超的工匠的銼磨雕刻,直到皇帝滿意為止。
在乾隆皇帝的萬壽大典中,這套金編鍾被放置在太和殿上。
它由一萬多兩黃金鑄造而成,每一件編鍾的背後有「乾隆五十五年造」的款式。編鍾上瑞獸復為鈕,兩條蟠龍躍然其間,波濤雲海環繞金鍾,彰顯著帝王尊貴之象。更令人稱奇的是,與銅編鍾以大小不一來定音不同,這16隻黃金編鍾外表大小一致,是靠其厚薄不同來定音的,實屬稀世之寶。
金編鍾的製造工藝讓人嘖嘖稱贊;它發出的和諧清脆音調,讓人嘆為觀止。這小小編鍾不僅是歷史文物,也是藝術珍品,折射出康乾時期盛世國力的強盛。 乾隆王朝六十年,雖然表面上富足昌盛,但暗中卻早已危機四伏。鼎盛過後,大清王朝開始走上下坡路。乾隆駕崩後,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光緒等幾朝皇帝,一代不如一代,腐朽的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1908年12月24日,不到三歲的溥儀登基,當上了宣統皇帝。1912年溥儀六歲時發布詔書宣布退位,大清封建王朝被推翻。但根據民國政府制定的《清室優待條例》,這位遜位皇帝仍可住在故宮。皇帝的排場不減,正如徐啟憲所言:「他宮內的太監宮女還是有一大批,再加上親屬官員,有一千多人。
1922年,16歲的溥儀到了成婚的年紀。雖說是遜帝,風光不再,但宮中上下依然照舊例,開始為他操辦大婚典禮。
當年光緒皇帝結婚時,曾命人繪制了一幅記錄婚禮場面的《大婚圖》,遜帝溥儀的婚禮仍要照此辦理。從納彩禮到大征、冊立,婚慶大典足足折騰了40天。大婚典禮花費銀圓數十萬兩,排場一應俱全,不減當年。這既是清室強弩之末的垂死掙扎,也是遺老遺少最後懷抱的復辟殘夢。
溥儀大婚之日,便是金編鍾最後一次在宮中盛典上敲響之時。
如此巨額的花費從何而出?遜清皇室早已坐吃山空,入不敷出,雖然宣統皇帝退位以後,根據《清室優待條例》第二條的規定:中華民國每年撥給遜清皇室四百萬元新幣,作為遜清皇室的經費開支。但是民國政府每年不能如數發給遜清皇室經費,遜清皇室只能每年大量拍賣宮中的金銀財寶。
這次大婚也不例外,遜清皇室就地取財。故宮院刊曾登載第一歷史檔案館研究員葉秀雲的文章,詳細記述了這次珍寶被典賣的經過:「民國十三年四月,溥儀的岳父與北京的鹽業銀行簽了一份抵押合同。有金編鍾、金冊等件。其中金編鍾抵押四十萬元,金冊等抵押四十萬元。期限一年,月息一分。」
乾隆時期的金編鍾就這樣被典賣出了故宮的高牆。
北京前門不遠的地方有一條叫西河沿的小街巷,離街口不遠的洋樓就是當年的鹽業銀行。
鹽業銀行創辦於1915年,創辦人張鎮芳是清朝的進士,曾做過江西督軍、長蘆鹽運使。他與袁世凱是親戚,在創辦鹽業銀行時,爭取到袁世凱的支持。鹽業銀行官商合辦,資金雄厚。據原天津史志辦主任郭鳳歧介紹,上個世紀20年代,溥儀把宮中的金銀財寶典給鹽業銀行時,「鹽業銀行當時的總經理是吳鼎昌,副總經理是朱虞生和陳亦侯,陳亦侯同時又是鹽業銀行天津分行的總經理。」
溥儀典當金編鍾等財寶後,鹽業銀行立刻做賬,將這筆賬目勾銷。金編鍾搖身一變成了銀行的賬外資產。為了安全起見,鹽業銀行將金編鍾轉移到北京東交民巷一處不為人知的外商銀行倉庫密藏起來。
1924年5月,《京報》首次披露了金編鍾出宮的消息。遜清皇室的內務府特地登報辟謠,鹽業銀行也聲明否認。但此事仍然像一陣風吹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並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
當時占據北京的軍閥張作霖四處打探金編鍾的下落;後來閻錫山率晉綏軍佔領北京,也派人查找金編鍾;各路軍閥政客對國寶金編鍾無不垂涎三尺,京城已不再是安全之地。
此時,典賣國寶的溥儀已經被馮玉祥的國民軍趕出了故宮,他先是在日本公使館的幫助下去了天津,後來又在日本人的安排下在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做了偽滿洲國的皇帝。溥儀回來贖金編鍾的可能性近乎為零。
1931年「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被日本人佔領,時局動盪,華北危機。鹽業銀行的高層開始為這批財寶擔憂,他們秘密開會,決定將金編鍾和一批故宮珍寶,轉移到位於天津法國租界內的鹽業銀行天津分行,此次轉移工作由時任鹽業銀行副總經理兼鹽業銀行天津分行經理的陳亦侯負責。
身為鹽業銀行天津分行經理的陳亦侯,辦事膽大心細,在兒子陳驤龍心目中,是個原則性強,做事認真嚴謹,又不乏冒險精神的人,「他是溫州人,總喜歡有點冒險的精神,而且有一些做生意的頭腦。」
陳亦侯接受任務時,不曾想到轉移金編鍾這件事會幾度讓他險招殺身之禍。
陳驤龍說:「這種轉移是很嚴密的,不能讓外人知道一點消息。我父親當時就用他自己的一個黑別克汽車,天津、北京來回跑,把這東西(金編鍾)從北京運出來。在從北京運出來的時候大半還是晚上,而且有一次晚上,車還碰上了一個喝醉酒的日本人,碰得生死不知,但那時可不能停車。看來當時運這些東西也是很驚險的。」
金編鍾的藏身之地究竟在哪呢?
原來,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由於對外開埠較早,天津的繁華程度甚至超過了當時的北京和香港,是北方的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許多中資、外資銀行、洋行在天津的租界里蓋起了眾多的洋樓,這些銀行、洋行大多集中在中街的兩側,形成了著名的金融一條街。在當時的天津金融界號稱「北四行」的大陸銀行、中南銀行、金城銀行和鹽業銀行均地處外國租界內,正如郭鳳歧所說:「中國的軍隊管不著它,所以它比較起來相對安全。」
而今坐落在天津赤峰道12號的大樓,就是當年位於法租界的鹽業銀行天津分行。這座建於上世紀20年代的洋樓,高大氣派,營業大廳用大理石鋪面,顯得富麗堂皇,樓梯間的玻璃彩窗上描繪著長蘆鹽場興旺的景象。重要的是在這座高大堅固的建築物的地下,有著迷宮般的地下庫房。為了保險,地下庫房還建有帶夾層的暗室。這成了金編鍾的藏身之地。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
7月30日,日本軍隊佔領了除英、法、意三國租界外的天津市區。作為情報機關的日本領事館不知從哪裡嗅到了金編鍾的氣息,很快就找上門來。
日本人首先打出的是友情牌。
陳驤龍回憶,當時日本在天津的一個副領事,帶著女兒來拜訪父親陳亦侯,主動跟他交朋友,甚至還讓自己的女兒拜他做乾爹。「日本副領事送來的東西主要是日本的漆寶燒那種瓶子,還有一些盆景。我父親跟他說:你要跟我做生意你就把這些東西送到銀行去,我家是不收禮物的。不能不應酬日本人,可我父親認為凡是跟外國人打交道都要十二分的警惕,所以一丁兒點這方面的信息他是不會去露的。」
友情牌失算,心懷叵測的日本副領事帶著他的禮物無功而返了。
為了得到金編鍾,日本領事又使出一招美人計。
一日,陳亦侯被邀與日本領事共餐,席間日本女人圍坐。「問那個金鍾的事,他不說,就跟日本人說別的」,日本領事托詞先走,留下陳亦侯和一眾日本女人,「他拿著帽子就走了。」陳亦侯的妻子楊夢鶯回憶道。
種種跡象表明,日本人已經探到了金編鍾的去向,情況十分危險。
事情變得緊急,金編鍾是留還是轉移?陳亦侯左思右想,最後決定派一個銀行職員去西安,從西安給身在重慶總行的總經理吳鼎昌拍電報,請示金編鍾等物如何處理。
那時,吳鼎昌是貴州省主席,又是蔣介石的文官長,陳亦侯認為理應由吳鼎昌拿主意。然而,「電報從西安用銀行密碼發往上海,再由上海經由香港發往重慶,找到在重慶的總經理吳鼎昌。一個月後,一封回電循著原路輾轉回到天津鹽業銀行。這封歷時一個月的回電上只有一個字:『毀』。」
「這意味著把金編鍾重新回爐融化成金條,稀世國寶將毀於一旦,不復存在。」陳驤龍不禁後怕。
金編鍾面臨被外國列強掠奪的危險,而上司的回電只有一個字:「毀」。按照這一字之令,就要把金編鍾回爐融化成金條,國寶將不復存在。陳亦侯會執行嗎?
陳亦侯接到電報時,從震驚到破口大罵。他說:「世界上的銅還不是每一塊都敲得響的,何況金子!拿純金做成的金編鍾是樂器啊!這個金子是敲得響的能敲出樂曲來的。」他拿定主意,金編鍾絕對不能毀。他決定繼續保護金編鍾,哪怕承擔危險,承擔責任。「這張電報,他一直保存著,他說這是世界上最混帳的一個電報。」陳驤龍說。
種種跡象表明,日本人已經探到了風聲,金編鍾在鹽業銀行看來是藏不住了,必須轉移。此時陳亦侯想到了一個人——四行儲蓄會的經理胡仲文。
胡仲文出生在江蘇淮安,四歲時跟父親來到天津,是南開大學招收的第一屆學生,與周恩來同鄉同學。周恩來的進步思想和南開校長張伯苓的愛國主義教育影響了他一生。胡仲文之子胡宗淵這樣講述他的一生:「南開大學商科畢業以後,我父親就經過我的外祖父朱虞生介紹到上海四行儲蓄會做會計員。我的外祖父當時是北京鹽業銀行的副經理。我父親在上海工作一段時間以後回到北京來結婚。1940年春天,他由上海調到天津,任天津四行儲蓄會的經理。」
那時,在天津成都道上有一片老房子組成的小區,名叫永定里,是高級住宅小區,很多名人在這兒居住過。如外交部副部長周南、著名醫生朱憲彝等。永定里15號就是四行儲蓄會的經理胡仲文的住宅。
胡仲文家與陳亦侯家前後院,陳驤龍回憶胡仲文與父親陳亦侯:「他們關系很好。而且胡仲文這個人非常靠得住,他非常仔細非常認真。所以我父親也非常看重他。」
陳亦侯信任胡仲文的為人,心中也已盤算好金編鍾的藏身之地,那就是四行儲蓄會地下的密室。在這座樓上的經理室中有一個旁門,裡面通著的是一間小休息室。休息室還有一扇小門,打開後是一處封閉的轉樓梯,樓梯直通地下一處暗室。這里無疑正是密藏金編鍾最理想的地方。他「事先心裡已經想好的,所以就找了胡仲文」。陳驤龍解釋。
多年後,胡仲文之子胡宗淵回憶起那個不平常的夜晚:「天津鹽業銀行經理陳亦侯老先生跟我父親是老朋友,他們過從很密。當我父親1940年從上海調回來以後,在4月,有一天晚上,陳亦侯先生找到我父親商量一件密事。」
夜幕下,陳亦侯來到永定里胡仲文的家裡,兩位老友促膝而談。陳亦侯把金編鍾一事如實相告,並把轉移金編鍾到四行儲蓄會的想法和盤托出。深明大義的胡仲文不負重託,欣然允命。兩位老友都知道,這一來,他們是把彼此的身家性命,都交託到了對方的手上。
在那個萬籟俱靜的晚上,陳亦侯和自己貼身的司機一起,把裝有金編鍾的木箱裝到自己的車上,然後親自押車駛進夜幕中。
「那天晚上12點以後,他們等到銀行人員都下班了。陳亦侯先生就跟他的司機楊蘭波,我父親就跟他經理室的工友徐祥四個人商量轉移了。」胡宗淵說。
那是一輛很大的車,陳驤龍回憶:「父親用自己坐的汽車把金編鍾從鹽業銀行運到四行儲蓄會。那個時候也就算是挺大、挺講究的車吧,就把這東西(金編鍾)裝在我父親的車上。」
在70年前的天津地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從法租界的鹽業銀行,到相鄰的英租界的四行儲蓄會,大約只有三百米的距離。但一貫辦事謹慎的陳亦侯為了掩人耳目,讓司機沿著法租界的邊緣,繞了一個大圈子,一直開到當時電網外的佟樓,在佟樓那裡掉頭,再沿馬場道回到英租界,這樣三百米的距離,就整整繞行了二十多公里,才敢真正開回四行儲蓄會。而在四行儲蓄會樓前,早已等候在那裡的胡仲文帶著一個親信工友默默地迎接了他們。
接著,陳亦侯的司機幫忙,一行四人將金編鍾放在四行儲蓄會後面轉樓梯下面的一個小庫房裡。「放進去這個小庫房之後,借口時局不好要儲存一些煤。我父親又是開灤礦務局的董事,所以就跟開灤礦務局要了一批煤。整個把這個庫房裝進煤去。」陳驤龍認為父親當時的做法萬無一失。「這個事兒辦完之後,據我父親跟我講,那天晚上就在四行儲蓄會,這個事兒做完以後,兩個人拉著手,他跟胡仲文講,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1941年底,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與英、美成為交戰國,駐天津日軍先後佔領了英、法、意租界。陳亦侯預感的危險變為現實。
日本人邀請他去憲兵隊參觀,人們傳聞:「陳五爺被日本憲兵給抓走啦!」與此同時,日軍派出大批軍警直撲鹽業銀行,以尋找適合防空的地下室為名,徑直來到鹽業銀行的地下庫房。不僅對庫房內的物品進行了搜查,還對地下庫房的房間牆壁,進行了仔細地丈量,最終發現了庫房裡的夾牆暗室。幸好金編鍾早已轉移,日本人一無所獲。
陳驤龍說:「查了一溜兒夠什麼也沒發現,日本鬼子無功而返。這樣也就沒有任何借口,就把我父親也就放回來了。」家裡人鬆了口氣。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發起總攻。日本帝國遭到滅頂之災。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 此時以抗日功臣自居的國民黨政府馬上向全國各大城市派出軍隊,同時也派出各路接收大員,到佔領區劫收錢財。
孔祥熙,這位晉商出身的國民黨財政總長,對金錢有著特殊的興趣,他也盯上了金編鍾。孔祥熙就任財政總長,來到天津,讓隨行的秘書去拜訪陳亦侯。
據陳驤龍回憶,這個秘書,是陳亦侯當初在譯學館的一個同學。「他來看我父親呢,一個是事先打個招呼,再有一個也就是說也要探聽一下金編鍾的下落。而且直截了當地就提到這件事。於是我父親待他就不客氣了。我父親大怒,拍桌子說:『你們倒都跑了,你們跑的時候把這些要殺頭的東西,都留到這兒。等我要問你們怎麼辦的時候,吳鼎昌告訴我叫我毀,你們這兒又來問我。』我父親破口大罵。於是他(孔祥熙秘書)說:『你怎麼還是當初那個老脾氣,隨便的一句話,隨便的一句話。』然後我父親說,這件事你去問吳鼎昌,因為當時吳鼎昌是蔣介石的紅人,是蔣介石的文官長啊。估計他也不會,他也不敢去問,這件事不了了之了。」
1945年底,軍統局長戴笠來到天津,在睦南道的一棟小樓里策劃恢復、重建天津的特務組織。一向嗅覺靈敏的他,也嗅到了金編鍾的氣息,聞風找到了陳亦侯。
陳亦侯之妻回憶,當時戴笠找到陳亦侯,問他金編鍾的下落。陳亦侯說,我沒有。戴笠問,你擱在哪兒了?陳亦侯說,你去找去吧,我擱在哪兒。大家都知道陳亦侯把金編鍾擱在地窖里。於是戴笠去搜,地窖里並沒有搜到。
1946年,戴笠又一次來到天津,此時有人遞上一封誣告信,稱陳亦侯是漢奸,家中藏有金編鍾是敵產。這一次戴笠將此信交給了天津警察局長李漢元,讓他去抓陳亦侯。
李漢元拿了這封信就來找陳亦侯,他說:「陳五爺你看這封信值多少錢?」陳驤龍描述當時的情景:「我父親拿了這封信一看說,你是知道情況的啦,你說怎麼辦?李漢元說,我看這東西就值一根兒洋火兒。他就劃根兒火柴把它燒了。他說,戴笠那兒我交賬。」
為什麼陳亦侯不把金編鍾交給國民政府,而李漢元又肯承擔這樣的責任呢?
原來,在抵押給鹽業銀行的這批東西里頭,有冊封皇後用的純金金冊。可這些金冊在流轉的過程當中,被當時的一些人化成金條了。所以金編鍾交出去會不會也難逃化成金條的命運,陳亦侯心裡沒底。而李漢元,「當初是死抗日的,日本人到處通緝他,他就躲到我們家。我父親就說,你的目標太大,你在這兒躲,總也是躲不過去的。那怎麼辦呢?我想辦法把你送走。這樣就用銀行職員的名義,把李漢元從天津的張貴庄飛機場,買了飛機票,經上海去香港,把他給送走了。送走的時候還用面口袋兒,裝了二百塊現大洋扔到飛機上。這樣他就平安地離開了天津。當他回來的時候,他就成了天津警察局的局長,而且他在軍統里身份也很高。所以就因為這樣的關系,所以說他跟我父親可以說是非常莫逆的。」陳驤龍解釋。
1946年3月17日,戴笠乘坐的飛機撞山失事,葬身火海,此事也就再無人過問,不了了之。
金編鍾又逃過一劫。
光復後的國民黨政府一邊繼續忙於內戰,一邊近乎瘋狂地搜刮民脂民膏,造成市面物價飛漲,民不聊生。
胡宗淵回憶,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國民黨的「劫收大員」到了天津,曾經宣布凡是舉報隱藏金銀財寶的可以提取70%的獎金,「我父親和我們說,如果當時和他一起密藏金編鍾的楊蘭波司機和徐祥工友舉報的話,他們一夜之間就可以成為百萬富翁。我父親說,真正值得欽佩和稱贊的,是他們二位,那才是真正的好漢。」
陳驤龍也感慨地說:「他們熟視無睹,對榮華富貴從不動心,我覺得這些人都是英雄。」 1949年1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經過29個小時的戰斗,全殲守敵,解放了天津城。解放後,天津成立了市人民政府,同時成立了軍管會。當時天津的治安狀況比較混亂,金融秩序也比較混亂,軍管會發布告示:私營企業要歇業三天。開業的第一天,1月18日,胡仲文就把金編鍾和故宮珍寶的清單,交到了軍管會的金融管理處。
在胡仲文上交給軍管會金融管理處的這份故宮珍寶的清單上,16隻金編鍾列在首頁,上面詳細記載著每隻金編鍾的含金重量和名稱。當年典賣出宮的珍寶共四千多件,其中有兩千餘件在流離失所中遺失或被經手人拐賣出國,唯有經陳亦侯和胡仲文保護下來的金編鍾等珍寶重新回到了故宮的懷抱。1954年,金編鍾在故宮博物院珍寶館向公眾展出。
當年把生命託付給對方,全心衛護國寶的兩個人此時心事已了。
「胡仲文見到我父親,跟我父親就講起,這金編鍾已經移交給軍管會,而且送回故宮。那時候還沒有成立故宮博物院,就是送回到故宮。我父親跟他說,你替我了了一段心事,你做了一件好事。」陳驤龍說。
胡仲文剛過完八十大壽就編了二十四句話的詩,在這首朴實無華的二十四句詩中,表達了他自己一生所堅守的無欲無求、貧而樂的人生信條。
上個世紀50年代,胡仲文調到北京工作,任人民銀行參事。
陳亦侯解放後因年事已高,在天津退休。
他們都沒有對家人提起當年護衛國寶的事跡,但金編鍾卻成為他們一生的牽掛。
胡仲文的孫子胡光增提起:「1974年我和我愛人熱戀的時候,來北京看望爺爺奶奶,他囑咐我們要到故宮去看看金編鍾,這時候他就強調,這套金編鍾不一般。我當時問他為什麼不一般,他沒有回答我,只是說金編鍾經歷過風雨,金編鍾是國家的寶貝。」
而陳亦侯的兒子陳驤龍也有類似的經歷:「保護金編鍾這個事情啊,從來家裡人也不知道,一直到解放以後,中央有一個文史資料,文中講了這個金編鍾的事。有一句是『幸虧有陳亦侯保存』什麼的。我父親說我這一輩子,非常滿意的一個評價,就在這『幸虧』二字。」
在天津政協委員會存放的文史資料中,有一篇胡仲文撰寫的四行儲蓄會經營始末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他首次披露了密藏、保護金編鍾一事,這是關於金編鍾傳奇經歷第一次完整的記載。
歲月如流,人海茫茫,雖幾經努力,我們未能找到司機楊蘭波和工友徐祥的後代親人,他們一樣是值得後人尊敬和紀念的英雄好漢。
胡仲文老人在辭世前曾叮囑兒孫,要常去故宮看看金編鍾……
㈡ 國富黃金中華第一純金大龍郵票3克Au9999的收藏和投資價值,怎麼樣謝謝!
朋友這種不是國家正規郵政部門發行的價值,收藏價值而和文化價值無可非議,但是升值潛力幾乎沒有。我還是希望你遠離這些廣告宣傳神乎其是的東西。你看升值達80猴票,那個不是國家郵政部門發行的正規郵票或中銀錯片,那是郵資明信片呀。
㈢ 戰後日本的崛起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
很重要的是
戰後摧毀的讓大家能看到的是殘垣斷壁
而無形的資產<自明治維新以來積累的>,也是真正推動日本經濟發展的技術,人才和體制都保留了下來
㈣ 日本戰後崛起的原因分析
分析戰後日本快速崛起之謎
日本作為戰敗國,他究竟利用什麼樣的機制與能力在短時間內突然迅猛發展起來?一個戰敗國,應該是同樣遭受了美國空軍得數次大面積轟炸。部分城市損失很大。由於戰爭因素,導致國家外匯儲備在應該為0那麼真的是日本人具有無比神奇力量嗎?
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我們國內宣傳過一種被專家稱做「日本崛起經濟」模式。並且大受推廣與贊揚。全中國那個時期在經濟,生產領域裡面展開了熱火朝天的「學習日本快速發展」得道路與經驗。中國大批經濟,科技文化學家,紛紛前往日本虔誠地取經學道。並且把一些目前看來是我們隨便一個私有企業都可以搞得那些「小計量」看作是得無價之寶。用專機並且精密保護得拿回來不加思索得到處傳授。但是,經過10多年得「摸著石頭過河」我們發現河水越來越深,但是石頭似乎並不是如日本那樣得平坦。直到那個令人膽寒得1997年。
那麼為何日本經濟在戰敗後短期內,可以快速恢復?而且效益迅猛增長那?國內最近一家報紙刊登了一篇文章,的確很說明問題。標題不錯「日本戰時掠奪造就後來的經濟奇跡」廣州人應該知道這篇報道吧。
報道稱:人才!日本戰前借用巨額軍費培養的很多工科人才。在戰時日本軍方派遣到前方作戰得基本都是來自14、5歲得娃娃兵和文科生。以及最多的那些無學者。而數以萬計被保留下來的工科生,卻成為了日本戰後經濟騰飛得基礎。
掠奪!日軍在攻佔南京以後,大多數日本士兵與軍官腰間褲帶上,都穿著50-200枚金戒指。;濫發軍票!用一張毫無疑義紙片來榨取中國百姓,實施金融詐騙。9·18後,日本在偽滿洲國利用「偽滿州中央銀行」大量發行所謂「滿州元」簡稱滿元得偽貨幣。1938年3月在北平設立「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發行偽「聯銀券」在上海設立「偽中央儲備銀行」發行「華興券」。1941年1月又在南京設立「偽中央儲備銀行」發行「中儲券」。
日本在當時中日戰爭與太平洋戰爭軍費總計7559億日元。(依照消費者物價指數換算、約為170萬億日元以上)而日本利用當時操控得上述各家銀行,在華掠奪資費根本無需日本政府動用國庫支出。而戰爭結束時期,中國華北地區通貨膨脹比日本國內高達130倍。
製作偽鈔假幣!當時日本陸軍秘密機關、第九技術研究所、第三科進行對中華民國偽鈔製造工作。偽鈔總額度為40億元。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其偽鈔發行額度14.8億元。從抗戰開始一直到武漢淪陷時期,前中國國民政府總計每年軍費開支10-15億元。而其行政經費只有7億元。總計不超過25億元。
瘋狂與鴉片掠奪!自戰前截止到1945年。日本對華鴉片總收益4.2億日元。在戰敗之前,日本更加大肆瘋狂掠奪,愛心覺羅·浩(浦傑妻子)傳記中記載、滿洲國大批金塊在蘇軍進入滿州之前,被空運到日本。另據朝日新聞記者大九保泰得《支那派遣軍和平交涉秘錄》記載日本軍隊於1945年8月12日將正金銀行上海支店的一箱箱黃金裝上,日本海軍松滬艦隊的驅逐艦運往日本。而同年9月底日本總司令官剛村寧次大將僅僅將的3噸黃金交給了前來接受的前國民政府政府何應欽。而宣告其餘黃金下落不明。日本保守黨其政治中樞自由黨的創始資金,是由日本海軍在上海兒玉機關張兒玉譽士夫從中國大陸帶回來的鑽石、白金等資助。依照當事人言田信熊記述:「在8月15日當天,我使用朝日新聞社的飛機,將值錢的大批物質運抵日本。主要是選擇那些金條、鑽石、白金、翡翠等重量輕東西運載,主要是怕由於超載使得飛機飛不起來」。
戰爭財!在整個二戰中日本本國財富非但沒有消耗,反而得到了迅猛增長。1937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GDP)只有66.6億美元。而當時中國前國民政府GDP是136億美元(估計值)。然而1944年日本在大發戰爭期間,GDP總值為175億美元。翻番接近3倍「戰爭創造的日本神奇」再一次顯示了掠奪的威力。僅僅7年戰爭,就實現了需要幾十年才能完成達到的國家GDP總額。多麼「輝煌」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戰後日本精確統計了其自身損失,包含小到一副字畫。大道建築民宅。結論是:一般國富損失額度25.4%遠遠低於亞洲遭受戰爭侵害的國家特別是中國。在加之,由於當時亞洲具體情況下,中國放棄了戰爭賠款。而其他小國家在美國淫威威懾之下,擔心遭到美國的制裁。因此也都跟隨中國相繼放棄賠償。甲午戰爭以後,日本通過不斷對中國進行侵略和掠奪,獲取了巨額資本,在此基礎上發展了龐大的現代工業體系:中國則被夷為廢墟,幾乎倒退到石器時代。這就是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投降時,中日實力對比的真實寫照。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的侵略戰爭中獲取了巨額財富,它雖然最後敗給盟軍,但其本土所受到的損失非常輕微。從經濟上衡量,日本得多失少,在二戰中是贏家。這一凈得的利益也奠定了它戰後經濟飛躍的基礎。
然而,狡詐的日本人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拒絕對中國和亞洲的被侵略國做出賠償。靠著它多年來搶掠的不義之財,利用美國的扶植,日本發展成今日的經濟實力,甚至不時拿出幾塊日元貸款在中國政府面前當施主。日本所謂的「援華」貸款的真正原因:那是典型的乘火打劫啊,就是乘著中蘇,中美交惡,中國處於相對孤立的地位的時候,用極少的代價大量的掠奪走了中國寶貴的資源.誰從中國掠奪走的媒炭最多?誰從中國掠奪走的石油最多?誰從中國掠奪走的稀土最多?日本埋在海里的那些中國的煤和稀土最大的部份是從中國掠奪走.日元貸款的前提,是必須采購日本的設備,而且價格基本上是日方說了算,淘汰的垃圾設備賣了天價!日本對中國的貸款全都是獲得了極高額的回報的.同時他們把大屠殺的罪責否認得一干二凈,把欠的債左推右賴,頗有你奈我何的味道。 日本侵略戰爭的失敗,雖然使之一度陷入了美國的管制,但在它經濟上卻收獲頗豐,以較小的代價對亞洲大陸與太平洋國家進行了相當徹底的榨取。
戰後日本國民經濟GDP依舊是1937年的一倍。日本經濟神話就此開始持續上演。「亞洲的經濟巨人」,「世界的快速的增長模式」,「精明與努力地科技的結晶」。「偉大與自新融合的創新」。這一系列大肆誇贊日本經濟的騰飛的所謂「訣竅」。而且據悉當時中國經濟研究部門還專門組建了「日本經濟發展模式研討研究會」。
日本醫學發達。眾所周知。但是誰能知道日本戰後初期的人體生物實驗專科那裡來的?是用了665000名中國與亞洲人民慘死在731細菌部隊亡魂,換取來的。日本731部隊進行了多達上千次活體解刨試驗。累計手術資料數據長達幾十CM厚度。大量的利用中國人試驗取得的醫用,軍用價值的人體醫學試驗,是在目前現行國際公法中根本不可能完成的。英國一家媒體日前紕漏該國一名醫學專家試圖與美國聯合研製人類新型轉基因。屬於反人類罪行。那麼活體解刨是不是已經難以以反人類罪來定義了?
我們那個時期,看到的到處都是日本的輝煌。日本在60-70年代中採取國家牽頭主導廣泛與英國合作。建立了先進基礎的汽車製造業。民用電器是日本最為驕傲的拳頭經濟,稱霸壟斷世界長達20年之久。美國99火箭中,高端處理晶元竟然產自日本。但是,既是這樣。日本狂性已久的「大日本國探月計劃」從制定於1993年。截至於2003年。在多次精心努力,耗資據大下。依舊沒有能夠成功這就是偉大的日本科技奇跡。
難怪美國物理,經濟分析家圖安斯特說:日本是一個可以製造出最先進的電視機,鐳射機。但是他絕對造就不出我們這樣的天際系統的國家。我們在盲目崇拜同時,是不是應該仔細想一想。日本因此先進科技。在衛星製造上卻是遭到屢次失敗。隨後在2004年,2005年分別引進3顆俄羅斯老式衛星作為自己的補充。可能是日本太有錢了。可憐俄羅斯貧困吧!或者錢多的沒地方去花所以浪費一些也沒關系。因為我們一直貧困。所以中國衛星只能的艱苦的自行研製。而且美國對於中國管制比日本更加嚴格。日本科技人員可以進入美國2級下空間物理實驗室。而中國人在發射美國衛星時候,房間門外寫著:「中國人員嚴禁入內技術·高度保密」。但是中國衛星還是在60-70年代上去了。
究竟是誰造就了大日本國戰敗後的神奇崛起?首先應該是更加偉大的中國。其次是後面追隨者更加偉大的亞洲國家。在其後就是最最偉大,無以倫比的大日本對外輸出慰安婦(官方妓女)。這就是睦鄰友好日中親善的成果中,獲得快速崛起的大日本。
按照數據顯示,我們不難看出。民國時期並不是真的那麼「潦倒」至少比得上日本當時區區66。6億美元的GDP。但是,他還是入侵了我們國家。雖然他戰爭中消耗了8億多黃金。但是從中國掠奪的可以是這個數字的幾十上百倍。而現在小泉政府在去年中旬對於給予中國23億美元無償貸款於21億美元的經濟發展資金。提出質疑。日本國會上下響應。最終取消了前者,減免了後者。區區幾十億美元在現在中國的確算不得什麼但是,不要忘記。這能夠補償那些被掠奪的黃金,白金,鑽石,翡翠的價值嗎?
現在的中國人我很清楚。提「馬列斯毛,意識形態」都是浪費口舌。但是,只要提到「錢」大多數人就會為之興奮。那麼看看上面的那些數字。那些黃金、白金、翡翠、鑽石、已經不完全是一個錢的問題了。國民政府撤走台灣從當時上海以及後來廣東等地總計運往台灣的黃金鑽石,美鈔。800-1200億美元。還不足日本在華掠奪的2年。
現在提到別的大家都可以放棄,為了邦交,親善正常化。什麼國家尊嚴?值幾個錢?什麼血肉歷史值幾個錢?什麼屈辱悲愴值幾個錢?但是,面對那麼多真實的錢!鑽石黃金白金翡翠。還能再問:「值幾個錢」嗎?那就是錢。據稱在國內流行於日本同步即「劫色可以動敢我的錢包,我就跟你拚命」。
公平的說,日本戰後科技於經濟發展的確是的值得我們驚嘆。他的科技水準也是卻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但是,不能不飲水思源。不能不說這些為什麼?因此,我這樣認為目前我們仿製,抄襲甚至難聽得剽竊日本人的所謂「知識產權」我認為,僅代表我個人認為。都是合乎情理的等於是把以前我們被掠奪,搶劫的錢包,找回來。因為沒有上述那些肆意掠奪戰後日本就是買100年妓女,也不可能獲得那麼快速的神話式經濟增長。
因此,站在個人角度,我要說。不要在談抵制日貨了。這是不應該的。但是,我要說的是。我們應該拿出中國最偉大的潛能。進一切可能的去剽竊,去抄襲。去巧取豪奪他得科技,他的技術。他的財富。這是我們應該去做的。也不要說幾顆X彈核平日本。那等於我們把自己的錢包,一把火燒了。多麼可惜呀?
對於中國境內企業,應該採取什麼樣對日經貿經濟政策?首先引進技術前提是:中國可以自主研製生產得,不要。中國可以自行獨立開發得我們不要。中國可以對外輸出的,我們不要。要得就是中國不能的。晶元精密分割。圭技術。密集超大密集集成電路技術。高精密自動數字控制加工機床技術。席位化例子合成技術。等等。這些我們堅決要。來者不拒。
記住!日本是我們以往遺漏在東洋的最深不見底得巨大錢包於財富。同時特也是於俄羅斯一樣的屬於特殊牙膏材質製作的國家。不狠命去積壓。去壓榨他是總不肯自己出油。至於抵制!就是抵制那些重復技術。重復產品。底端無技術含量產品。
既然中國可以對於俄羅斯採取擠牙膏方式,為何我們重要對於日本仁慈?難道日中真的親善了?難道真的「大東亞共榮了」?難道真的武運長久了?
㈤ 二戰後西歐國家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西歐國家經濟發展的原因:
1、國家經濟體制的轉變(實行經濟非軍事化,集中了財力和物力人力特別是德國)
2、美國對西歐的"經濟援助"(著名的有"馬歇爾計劃")
3、戰後戰勝國較大程度保留了戰敗國的工業基礎
4、國內政府的正確宏觀調控與管理,選擇符合國情與市場規律的道路運轉(消滅掉戰前束縛經濟的落後因素)
5、特別注重科技與教育的發展
6、這些地區人口素質本來就比較高,有他們的辛勤勞動。
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
1、美國的大力支持和駐軍保護,沒有賠償戰爭賠款和無須建立國防,節約資金,實行有力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方針,制訂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
2、重視科技,發展教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3、日本企業實行嚴格而靈活的科學管理制度
4、日本長期實行低消費、高積累的政策
共同原因:
1、歷史原因:通過長期的殖民統治和資本掠奪,擁有一定的發展資本和財富
2、國際環境:國際環境相對平穩,短期沒有世界大戰爆發的風險,並且美蘇爭霸為西歐和日本的發展提供了市場和機遇
3、外力因素:美國出於戰略需要,投入巨額資金扶持西歐和日本經濟,使西歐、日本工業很快得到恢復
4、產業結構調整:西歐、日本先後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資本發展,最大力度地集約型發展。
5、重視科技:無論是西歐還是日本,一直重視發展科技,在大力開發尖端科技的同時,日本特別重視將國內外先進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從而推動了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和出口。
6、發展教育:努力發展國民教育,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發展經濟。
7、資源基礎:戰後,世界資源、能源的新發現和大量開采及其在世界市場上的廉價供應,提供了相對充足而廉價的資源能源供應。
8、國際經濟組織作用的加強:這些組織在排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推進國際貿易自由化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借鑒:
1、利用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第一發展經濟
2、發展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人力基礎
3、重視和發展科技 為經濟發展提供技術基礎
4、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 吸收國際先進經驗,少走彎路
5、積極參與世界競爭 通過競爭,打造中國的國際企業和國際品牌
6、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通過內部結構優化,增強企業競爭力
㈥ 關於日本崛起的論文
介紹你看一下中央電視台製做的記錄片大國崛起,裡面說的很好,
在網路的視頻搜索里肯定能找到,先聽聽再寫,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日本的可能是百年維新,
你也太懶了點吧,寫論文不自己查一些資料,不自己動動筆,用別人的有什麼意思??
先談談日本。日本和中國是一衣帶水的近鄰,在這個面積狹小、資源貧乏的多山島國上,日本人創造出了一個奇跡,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大國。談及日本的崛起,不得不說到日本的學習之路。陳冰在《作坊里的日本》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日本有『心靈緊閉』但『眼觀八方』的特徵。在國弱時,他們卑謙地對外點頭哈腰,默默拿來先進才智,然後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點地消化進化,乃至超越。一旦確信自己超越了別國,便會出其不意地『創造神話』……」的確,日本是一個善於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的國家。日本的第一個老師便是中國。5世紀,大和國完成了日本的統一,並於6世紀中葉逐漸確立起以皇室為中心的中央集權統治。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和國家的階級矛盾、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即貴族與皇室的權利之爭日益尖銳。而在同一時期,中國隋唐這些大封建帝國的相繼出現,繁榮發達的封建政策、經濟、文化給日本造成強烈影響。這不僅給日本振興國家樹立了榜樣,還給日本帶來了極大的壓力,使許多有識之士認識到大和國家所面臨的統治危機。於是,他們在645年發動宮廷政變,擁立孝德天皇即位,而後按照我國隋唐的政權形式建立新的制度,進入封建社會,這就是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之後,日本對於吸收我國封建文化的態度更為積極了。唐朝時期,日本一共派出了遣唐使十九次,每次少則二百人,多則四百到五百人,其中除正式使節以外,還有留學生、商人和各類工匠,這大大促進了中日兩國文化和經濟交流。代表人物便是阿倍仲麻呂。他在中國生活四十餘年,受到唐玄宗的重用,官拜左補闕,與李白、王維等結為好友。753年,他回國的船被風浪吹走,傳說遇難。李白聽說後,揮毫寫下《哭晁卿衡》,可見友情之深。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又積極吸收西方國家的先進科技文化。1867年,澀澤榮一去歐洲向各國學習;1871年,岩倉使節團前往歐美12個國家學習……這無不體現了日本的學習精神。
其次,改革也給日本帶來了新的活力。除上文說過的大化改新,明治維新也在日本歷史上起到了重要的進步作用。1853年的黑船事件打開了日本的國門,面對外來入侵,一部分中下級武士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展開了倒幕運動,並取得了勝利。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明治維新雖然是一次極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但它的確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從此,日本擺脫了半殖民地的束縛,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掀起了日本的第一次崛起。
第三點便是戰爭。日本在明治維新中過度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從改革促發展,變為戰爭促發展。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1904年的日俄戰爭,1914年的一戰,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1937年的七七事變,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1942年的中途島海戰……這都體現出日本帝國主義是多麼狂妄和野心勃勃。然而,日本以戰興,同時也以戰衰。1945年9月2日,隨著日本在二戰投降書上簽字,它欲稱霸世界的美夢化泡影。但是,戰爭的失敗並沒有阻礙日本前進的腳步,反而掀起了日本的第二次崛起,並於1968年躍居世界第二位。
㈦ 提升核心競爭力 鑄造優質品牌
王亞莉
1.企業概況
深圳市國富黃金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於貴金屬文化產業綜合發展的國際化股份制企業,專注於館藏級文化貴金屬及黃、鉑金、鑲嵌珠寶首飾等高端文化藝術品、禮品的開發、設計、加工、銷售及品牌運營。公司始創於1999年,前身為深圳市富理實業有限公司,現有辦公面積逾萬平方米,職工近千人,銷售規模近億。
作為上海黃金交易所綜合類會員及上海黃金交易所第一屆理事單位、深圳市乃至全國黃金珠寶行業最早一批獲得「中國名牌」殊榮的企業之一,國富黃金非常注重引進優秀人才、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理念,培養打造優秀的企業文化與企業核心競爭力,倡導品牌發展。十餘年的發展歷程中,國富黃金始終秉持銳意創新、引領行業發展的企業精神,創造了多項業界第一和領先:首家在國家首飾質量檢測中心進行產品檢測,首家於深圳國際珠寶展(2000年首屆)上率先退出品牌消費概念,率先使用條碼進行產品管理等。輝煌業績取得的同時,國富黃金在品牌建設上亦收獲了豐碩成果,培育和塑造出了國內貴金屬業界極負盛名的典範品牌「國富黃金」、享譽中東迪拜的高端珠寶時尚品牌「ASONG」、「FULL富牌」及「F&F艾尚」等四大優質品牌。
由於企業實力強勁、市場表現卓著,國富黃金先後獲得了2008北京奧運會、2010上海世博會、2010廣州亞運會、2011深圳世界大運會及2012倫敦奧運會等近年來國內、國際重大活動、賽事貴金屬及珠寶類產品特許生產商、經銷商資格。奧運純金「中國印」、世博「清明上河圖」純金全景版等相關特許產品一經推出便在貴金屬投資及收藏界引發熱潮,引起巨大社會轟動。
天下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