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拿什麼拯救實體經濟
《誰在拯救中國經濟》本書由朗咸平著。2009年以來,中國的各項經濟指標出現回暖跡象,股市上漲、樓市熱銷、車市火暴,這是否說明中國經濟已經回暖?郎咸平教授對蕭條時期的各種獨特現場進行深入剖析,揭示市場回暖背後的真相與亮點,指出中國經濟的真正危機並非金融危機,而是製造業危機。在此基礎上,郎咸平教授指出,蕭條時期並不意味著毫無機會。通過對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各領域的逐一解讀,為讀者找出投資機會。並最終得出結論,只有「第四駕馬車」——產業鏈高效整合才能真正拉動中國經濟。
② 什麼是郎咸平說:誰在拯救中國經濟
《郎咸平說:誰在拯救中國經濟(復甦的背後和蕭條的亮點)》內容簡介:2009年以來,我國的各項經濟指標出現回暖跡象,股市上漲、樓市熱銷、車市火暴,這是否說明我國經濟已經回暖?郎咸平教授對蕭條時期的各種獨特現場進行深入剖析,揭示市場回暖背後的真相與亮點,指出我國經濟的真正危機並非金融危機,而是製造業危機。在此基礎上,郎咸平教授指出,蕭條時期並不意味著毫無機會。通過對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各領域的逐一解讀,為讀者找出投資機會。並最終得出結論,只有「第四駕馬車」——產業鏈高效整合才能真正拉動中國經濟。捲舌三尺劍,心有大乾坤。百姓經濟學家郎成平再發強音:拯救中國經濟的x元素在哪裡?老百姓的投資機會在哪裡?郎成平說:中國經濟危機的本質是製造業危機,只有第四駕馬車才能拯救中國經濟!
③ 供給側改革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2015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主要經濟指標之間的聯動性出現背離,經濟增長持續下行與CPI持續低位運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業利潤率下降,消費上升而投資下降,等等。對照經典經濟學理論,當前我國出現的這種情況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滯脹,也非標准形態的通縮。與此同時,宏觀調控層面貨幣政策持續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資拉動上急而下徐,舊經濟疲態顯露而以「互聯網+」為依託的新經濟生機勃勃,東北經濟危機加重而一些原來缺乏優勢的西部省區異軍突起……可謂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簡言之,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分化正趨於明顯。為適應這種變化,在正視傳統的需求管理還有一定優化提升空間的同時,迫切需要改善供給側環境、優化供給側機制,通過改革制度供給,大力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增強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
④ 市場對中國經濟有信心嗎
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還將發布9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等數據,以及三季度中國GDP數據。對此,中國社科院、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交行金融研究中心、國泰君安等多家機構均給出了相對樂觀的分析,並預計三季度GDP增速為6.8%左右。
「從整體走勢來看,中國經濟開始進入平穩增長的階段,且這種勢頭自二季度以來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就三季度而言,考慮到經濟指標的持續向好、政策措施的成效顯現,三季度經濟應該還會延續二季度穩中向好的良好走勢。」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⑤ 總結2011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並解讀2012年宏觀經濟政策及中國經濟走向
2011年中國經濟形勢可謂喜憂並存。喜的有,8月物價漲幅高位回落,CPI拐點或已來臨;前8月外貿出口實現年初的兩個目標,外貿增長呈現價格和數量協調拉動的新變化。憂的有,9月匯豐中國製造業PMI降至49.4,已經連續3個月低於50的經濟榮枯線,中國經濟可能進一步減速的預期有所增強。
應該冷靜、理性地去看待這些變化和挑戰。首先,必須指出的是,通脹問題仍是中國當前面對的首要問題。8月CPI漲幅雖然已經有所回落,但仍處高位。特別是9月、10月面臨中秋、國慶兩節的影響,加之輸入性通脹壓力仍然很大,8月外匯占款環比大增七成,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短期CPI難有大的回落,實現全年調控目標難度也很大。
其次,中國GDP增速的適度降低,符合發展目標和管理層的預期,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根據「十二五」規劃,今後5年乃至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是我們工作的著力點,為此國家也將「十二五」期間的GDP增速下調至7%。
因此,我們認為,中國應該繼續堅持緊縮的貨幣政策,把防止通貨膨脹當做長期的一個主要政策目標來抓。與此同時,面對國際復雜經濟形勢,中國不宜貿然承擔拯救全球經濟的重任。原因有:一是我們自身的發展還有很多問題亟待去解決;二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的政策遺痛仍在,倘若再來一次貨幣轉向,出台強有力的經濟刺激政策,不但控通脹、調結構的努力付諸東流,更為可怕的是,這將加重我們經濟發展中的問題。
必須指出的是,在總體緊縮的大基調下,貨幣政策有必要根據實際情況做一些適當的微調。比如,針對當前中小企業等急需資金的重要群體,政策應「定向寬松」,多向它們傾斜,把更多的資金、更多優惠的政策分配給它們,這是保障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的關鍵。中國監管機構在近幾周也暗示可能放寬對農業、公共住房和小型企業的貸款限制,並出台了中小企業發展規劃等舉措,這是積極的信號,應該堅持,但必須把握好節奏和力度。
二、解讀2012年宏觀經濟政策
「中央對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表明,我國宏觀調控的基調保持不變,對鞏固和延續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意義重大。」
1、把握一個「穩」字,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我國經濟形勢正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經濟增速持續放緩,物價溫和下降。 張曉晶表示,當前經濟內生力增強,經濟基本面持續向好,經濟運行中出現了新特點,宏觀調控基調需要把握一個「穩」字。
穩,就是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基本穩定,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張曉晶說,體現在宏觀調控政策上的穩,就是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首先,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決定了我國的宏觀調控基本取向暫不需要大的調整。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3206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4%,經濟增速環比持續放緩。11月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4.2%,創14個月來新低。目前,國民經濟呈現增長較快、價格趨穩、效益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雖然經濟增速放緩,物價溫和下降,但我國經濟不僅不會二次探底,也不會「硬著陸」。張曉晶說,宏觀調控的基調保持不變,有利於統一認識、堅定信心、凝聚力量。
其次,穩定物價總水平依然是擺在宏觀調控面前的重要任務。
目前物價拐點已經顯現,國內成本性通脹預期不斷降低,但是國內外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隨時會推高物價水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表示,食品價格將來會不會再次成為通脹的推高因素值得關注。目前三類產品的價格容易上漲,一是勞動生產率增長較慢的農產品,二是房地產等不可通過貿易調節的產品,三是資源類產品。
充裕的國際流動性將抬高大宗商品價格水平。盡管目前受歐債危機影響,歐美等主要西方發達國家總需求收縮,短期內促進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下降。但是,計劃中的挽救歐債危機的2萬億歐元的流動性,以及美國可能的QE3(第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將會大大刺激總需求,帶來大宗商品價格的推升,從而對中國構成輸入性通脹預期。
當前,歐債危機以及世界經濟復甦遇到巨大的不確定性給我們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宏觀調控的取向不需要改變。就歐債危機而言,張曉晶分析,由於我國政府和金融部門對歐債的直接涉入不深,歐債危機對我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外需下滑,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是有限的、可控的。張曉晶說:「保持宏觀調控基調不變,顯得格外重要。」
穩,不是一成不變。中國經濟規律研究會副會長陳厚義說,穩,還要根據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出現的新變化、新特點,統籌處理速度、結構、物價三者關系,特別是要把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有效防範經濟運行中的潛在風險放在宏觀調控的重要位置。
2、把握一個「進」字,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進,就是要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張曉晶說,宏觀調控上的進,就要深入分析經濟發展和運行趨勢變化,准確把握宏觀調控的力度、節奏、重點,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和問題仍很突出,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物價上漲壓力並存,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節能減排形勢嚴峻,經濟金融等領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潛在風險。同時,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國際貿易增速回落,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盪,各類風險明顯增多。展望明年,世界經濟形勢總體上仍將十分嚴峻復雜,世界經濟復甦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陳厚義說,要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宏觀調控面臨著復雜的任務。
在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之際,反映經濟增長的先行指標PMI(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11月份從上月50.4%下降至49%,自2009年3月以來首次回落到50%的景氣臨界點以下。中金公司研究報告認為,四季度經濟增速受疲弱的外部需求影響,將會進一步降低。
在控制物價的同時,宏觀調控要穩定經濟增長。從2012年1月1日起,我國將在部分地區和行業開展深化增值稅制度改革試點,逐步將目前徵收營業稅的行業改為徵收增值稅。地方債試點已經啟動,近日,財政部發布的《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辦法》稱,2011年上海、浙江、廣東、深圳開展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央行近期下調了存款准備金率。
要通過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經濟結構調整。長期以來,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從速度上看,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大低於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081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7.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3%)。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1227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4.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9%)。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自主協調發展。著力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著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明年是「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保持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具有重要意義。張曉晶表示,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轉方式、惠民生,既是頂層制度設計,又是百姓關切。增強宏觀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穩中求進,迎難而上,國民經濟就能實現平穩較快發展。
⑥ 中金所期貨指數IF、IH、IC分別是什麼英文單詞的縮寫
IF:IndexFuture,表示滬深300股指期貨。
IH:I表示股指期貨,H是「滬」的拼音第一個字母,表版示上證50股指期貨。權
IC:I表示股指期貨,C是China的第一個字母,表示中證500股指期貨。
股指期貨的主要作用:
1,規避投資風險
當投資者不看好股市,可以通過股指期貨的套期保值功能在期貨上做空,鎖定股票的賬面盈利,從而不必將所持股票拋出,造成股市恐慌性下跌
2,套利
所謂套利,就是利用股指期貨和現貨指數基差在交割日必然收斂歸零的原理,當期貨升水超過一定幅度時通過做空股指期貨並同時買入股指期貨標的指數成分股。
3,降低股市波動率
股指期貨可以降低股市的日均振幅和月線平均振幅,抑制股市非理性波動,比如股指期貨推出之前的五年裡滬深300指數日均振幅為2.51%月線平均振幅為14.9%,推出之後的五年裡日均振幅為1.95%月線平均振幅為10.7%。
4,豐富投資策略
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為投資者提供了風險對沖工具,可以豐富不同的投資策略,改變目前股市交易策略一致性的現狀,為投資者提供多樣化的財富管理工具,以實現長期穩定的收益目標。
⑦ 哪裡可以看到每月公布的中國經濟數據
各大財經網站,比如和訊,中金等都可以
⑧ 中國經濟進入L型拐點後會怎樣
證據一:供給側改革見效
PPI54個月以來首度轉正其實早有徵兆。
專家在解讀9月份CPI、PPI數據時表示,今年以來,在穩增長、去產能、去庫存政策作用下,國內工業行業供需矛盾有所緩解,重點行業庫存、銷量均出現向好態勢,加之國際市場原油、鐵礦石、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行情有所好轉,國內工業品價格持續回升。
證據二:不少經濟數據向好
與PPI同日公布的9月份CPI同比上漲1.9%,環比上漲0.7%。雖然同比漲幅已連續第4個月處於「1時代」,但比8月擴大0.6個百分點。
因此,中國經濟發展潛力、優勢、迴旋餘地廣闊,完全有能力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積極數據之下,三季度經濟企穩概率越來越大。多位經濟學者及金融機構均預計,受財政政策、樓市熾熱及外部需求較預期好等支持,三季度GDP將維持在6.7%左右。渣打銀行發布的最新報告甚至預計,中國三季度GDP增長將由二季度的6.7%升至6.8%。
證據三:為企業去杠桿創造條件
在去產能取得不錯效果後,降杠桿或成下階段主要任務。
在威脅中國中長期增長前景的挑戰中,巨額的債務存量首當其沖。若要解決問題,必須果斷地在低效的地方去杠桿。為此,需要持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關停並轉」。
關於降杠桿和債轉股會怎樣影響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在降杠桿過程中,由於企業兼並重組、實施市場化債轉股,包括銀行業加大不良資產處理力度等,這些都可能會減少存量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出現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下降並低於預期的情況。
由於債務結構優化、存量資產盤活,會提高金融資源的利用效率、加快貨幣流通速度,實際上相對慢一些的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也能夠滿足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
在目前經濟短期企穩、不少企業有降杠桿需求的背景下,我國貨幣政策進一步發力的可能性下降。不少分析認為,年內降準的概率仍然存在,但降息的概率總體已經不大。
綜合判斷,近期宏觀環境有所改善,多項經濟指標向好,經濟運行有所企穩。在各方積極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第四季度經濟增速可能小幅回升,中國經濟即將進入平穩前進時期。
⑨ 2012年中央確定穩而求進,那個行業對國民經濟影響更大
2011年中國經濟形勢可謂喜憂並存。喜的有,8月物價漲幅高位回落,CPI拐點或已來臨;前8月外貿出口實現年初的兩個目標,外貿增長呈現價格和數量協調拉動的新變化。憂的有,9月匯豐中國製造業PMI降至49.4,已經連續3個月低於50的經濟榮枯線,中國經濟可能進一步減速的預期有所增強。
應該冷靜、理性地去看待這些變化和挑戰。首先,必須指出的是,通脹問題仍是中國當前面對的首要問題。8月CPI漲幅雖然已經有所回落,但仍處高位。特別是9月、10月面臨中秋、國慶兩節的影響,加之輸入性通脹壓力仍然很大,8月外匯占款環比大增七成,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短期CPI難有大的回落,實現全年調控目標難度也很大。
其次,中國GDP增速的適度降低,符合發展目標和管理層的預期,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根據「十二五」規劃,今後5年乃至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是我們工作的著力點,為此國家也將「十二五」期間的GDP增速下調至7%。
因此,我們認為,中國應該繼續堅持緊縮的貨幣政策,把防止通貨膨脹當做長期的一個主要政策目標來抓。與此同時,面對國際復雜經濟形勢,中國不宜貿然承擔拯救全球經濟的重任。原因有:一是我們自身的發展還有很多問題亟待去解決;二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的政策遺痛仍在,倘若再來一次貨幣轉向,出台強有力的經濟刺激政策,不但控通脹、調結構的努力付諸東流,更為可怕的是,這將加重我們經濟發展中的問題。
必須指出的是,在總體緊縮的大基調下,貨幣政策有必要根據實際情況做一些適當的微調。比如,針對當前中小企業等急需資金的重要群體,政策應「定向寬松」,多向它們傾斜,把更多的資金、更多優惠的政策分配給它們,這是保障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的關鍵。中國監管機構在近幾周也暗示可能放寬對農業、公共住房和小型企業的貸款限制,並出台了中小企業發展規劃等舉措,這是積極的信號,應該堅持,但必須把握好節奏和力度。
二、解讀2012年宏觀經濟政策
「中央對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表明,我國宏觀調控的基調保持不變,對鞏固和延續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意義重大。」
1、把握一個「穩」字,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我國經濟形勢正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經濟增速持續放緩,物價溫和下降。 張曉晶表示,當前經濟內生力增強,經濟基本面持續向好,經濟運行中出現了新特點,宏觀調控基調需要把握一個「穩」字。
穩,就是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基本穩定,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張曉晶說,體現在宏觀調控政策上的穩,就是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首先,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決定了我國的宏觀調控基本取向暫不需要大的調整。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3206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4%,經濟增速環比持續放緩。11月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4.2%,創14個月來新低。目前,國民經濟呈現增長較快、價格趨穩、效益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雖然經濟增速放緩,物價溫和下降,但我國經濟不僅不會二次探底,也不會「硬著陸」。張曉晶說,宏觀調控的基調保持不變,有利於統一認識、堅定信心、凝聚力量。
其次,穩定物價總水平依然是擺在宏觀調控面前的重要任務。
目前物價拐點已經顯現,國內成本性通脹預期不斷降低,但是國內外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隨時會推高物價水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表示,食品價格將來會不會再次成為通脹的推高因素值得關注。目前三類產品的價格容易上漲,一是勞動生產率增長較慢的農產品,二是房地產等不可通過貿易調節的產品,三是資源類產品。
充裕的國際流動性將抬高大宗商品價格水平。盡管目前受歐債危機影響,歐美等主要西方發達國家總需求收縮,短期內促進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下降。但是,計劃中的挽救歐債危機的2萬億歐元的流動性,以及美國可能的QE3(第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將會大大刺激總需求,帶來大宗商品價格的推升,從而對中國構成輸入性通脹預期。
當前,歐債危機以及世界經濟復甦遇到巨大的不確定性給我們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宏觀調控的取向不需要改變。就歐債危機而言,張曉晶分析,由於我國政府和金融部門對歐債的直接涉入不深,歐債危機對我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外需下滑,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是有限的、可控的。張曉晶說:「保持宏觀調控基調不變,顯得格外重要。」
穩,不是一成不變。中國經濟規律研究會副會長陳厚義說,穩,還要根據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出現的新變化、新特點,統籌處理速度、結構、物價三者關系,特別是要把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有效防範經濟運行中的潛在風險放在宏觀調控的重要位置。
2、把握一個「進」字,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進,就是要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張曉晶說,宏觀調控上的進,就要深入分析經濟發展和運行趨勢變化,准確把握宏觀調控的力度、節奏、重點,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和問題仍很突出,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物價上漲壓力並存,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節能減排形勢嚴峻,經濟金融等領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潛在風險。同時,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國際貿易增速回落,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盪,各類風險明顯增多。展望明年,世界經濟形勢總體上仍將十分嚴峻復雜,世界經濟復甦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陳厚義說,要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宏觀調控面臨著復雜的任務。
在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之際,反映經濟增長的先行指標PMI(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11月份從上月50.4%下降至49%,自2009年3月以來首次回落到50%的景氣臨界點以下。中金公司研究報告認為,四季度經濟增速受疲弱的外部需求影響,將會進一步降低。
在控制物價的同時,宏觀調控要穩定經濟增長。從2012年1月1日起,我國將在部分地區和行業開展深化增值稅制度改革試點,逐步將目前徵收營業稅的行業改為徵收增值稅。地方債試點已經啟動,近日,財政部發布的《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辦法》稱,2011年上海、浙江、廣東、深圳開展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央行近期下調了存款准備金率。
要通過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經濟結構調整。長期以來,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從速度上看,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大低於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081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7.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3%)。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1227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4.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9%)。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自主協調發展。著力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著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明年是「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保持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具有重要意義。張曉晶表示,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轉方式、惠民生,既是頂層制度設計,又是百姓關切。增強宏觀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穩中求進,迎難而上,國民經濟就能實現平穩較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