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銅陵市中道黃金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銅陵市中道黃金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11月04日,主要經營范圍為一般經營項目:黃金技術研究與開發等。
法定代表人:黃啟才
成立時間:2014-11-04
注冊資本:2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40721000031177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銅陵金橋經濟開發區
❷ 銅陵有哪些地方賣金銀首飾
我知道市中心的合百對面有一家什麼上海老鳳凰之類的,另外蘇果超市一樓,合百一樓都有~
公會附近有一家叫做ACE的銀飾專賣店。
還有肯德基對面,就是靠郵電局這邊往合百方向走有一家金伯利鑽石店。
據我所知比較有信譽的就這么些吧~~
❸ 年黃金供需形勢分析
黃金是人類較早發現和利用的金屬。由於它稀少、特殊和珍貴,自古以來被視為五金之首,享有其他金屬無法比擬的盛譽。到目前為止,黃金主要應用於金融儲備、貨幣、首飾等。20世紀晚期,黃金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工業金屬,在計算機、通訊和航天等領域起著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黃金也是央行儲備貨幣的一種重要方式。
一、國內外資源狀況
(一)世界資源狀況
到2009年底,世界黃金儲量為47000噸。世界黃金資源儲量主要集中在南非、澳大利亞、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美國和智利,這六國儲量合計佔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另外,黃金資源儲量較多的國家還有中國、烏茲別克、迦納、墨西哥和秘魯等(圖1)。
黃金價格連續走高的原因是美元貶值、通脹預期、央行購金、黃金供給和需求等。
(1)美元貶值。國際黃金價格以美元標價,兩者基本形成反比關系,即美元下跌則金價上漲,美元上漲則金價下跌。近期,美元兌6種發達國家貨幣匯率加權指數(DXY)已經創下一年來新低75,離上年歷史低位70.6僅一步之遙。2009年3月以來,該指數在半年的時間內跌幅高達15%,直接推動了金價的上漲。
(2)通脹預期。在黃金平價時代,黃金具有較好的抗通脹特性,直到今天,黃金仍然具有一定抗通脹作用。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多國紛紛調低利息,並實施了相當規模的寬松貨幣政策。此舉引起投資者對未來經濟發生通貨膨脹的擔憂,推動黃金投資避險需求上升。
(3)央行購金。央行增持黃金儲備給黃金市場帶來了極大的鼓舞,促進了黃金投資。2009年4月,中國公布黃金儲備增加了454噸,儲備量已達1054噸的消息。俄羅斯2009年1~7月也增持黃金儲備48.9噸,部分獨聯體和中東國家央行也少量增持了黃金儲備。
(4)黃金需求。2009年全球市場黃金需求量為3455噸,比上年減少9.35%。來自印度和中國等世界新興經濟體對貴金屬的需求與日俱增,也是金價走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沖基金的發展對黃金的投機行為日益加強,同樣成為推高黃金價格的重要因素。
六、結論
(一)世界供需趨勢
投資黃金熱潮繼續升溫,黃金價格不斷攀升,世界黃金市場供需矛盾凸顯,2009年呈現出供大於求的形勢(表9)。2009年世界黃金供應總量為4026噸,比上年增長11.68%,其中礦產金供應量2570噸,比上年增長6.68%。2009年黃金市場需求量為3455噸,比上年減少9.35%。
表9 2004~2009年世界黃金供需平衡表單位:噸(金屬量)
資料來源:世界黃金協會
(二)國內供需趨勢
我國黃金產量呈現平穩快速增長的勢頭。2009年,我國黃金產量達313.98噸,同比增長11.34%,連續三年居世界第一位(表10)。我國黃金產量增速加快的主要因素有:第一,自2006年全球黃金價格大幅上漲以來,促進了國內黃金市場的進一步擴大,黃金地質勘查和資源開發穩步健康發展。第二,近年我國黃金產量的大幅提高,得益於國外合資公司在中國黃金開采量的大幅增長。我國黃金需求逐年增加,投資需求越發明顯。2009年,我國珠寶首飾和純零售投資合計消費量427.5噸,比上年增長8.9%。截至2009年,我國黃金供需缺口達109噸,市場形勢不容樂觀,可供儲量不足,難以滿足需求,金礦資源接替問題相當嚴峻。
表10 2002~2009年我國黃金供需平衡表單位:噸(金屬量)
資料來源:有色金屬工業統計資料匯編,2000~2009;中國黃金協會資料
(朱勃霖)
❹ 安徽銅陵現在有可以投資現貨黃金的交易平台嗎 謝謝
做現貨黃金的都可以的 需要好一點的平台 不用要你那邊的呀 有興趣的話可以zhao我 20多家現貨黃金的平台
❺ 銅陵黃金鑒定中心在哪
開發區翠湖5路和泰山達到交界的地方,大大的牌子:國家銅鉛鋅質量檢測中心(就是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檢疫局),只有他們做檢驗!
如果你是買了黃金飾品要檢測就去那裡問問
❻ 銅陵市馬山金礦()
馬山金礦位於銅陵市東郊的五松村。距市中心約2公里。面積約為2平方公里。
銅陵市地處長江南岸,交通方便,鐵路有蕪(湖)銅-(陵)線,由銅陵途經蕪湖、南京、上海,通往全國各地。公路有銅陵至蕪湖、銅陵到貴池二條主幹線,可通往省內和省外。水路以長江航道為主,船舶可通往長江沿岸各港口。
馬山金礦床處於銅官山背斜北東傾沒端的南東翼。成礦元素以金、硫為主,含銅、鉛、鋅、砷等多種組分。背斜核部由中、上志留統墳頭組和茅山組組成。向兩翼依次為泥盆系、中石炭統黃龍組、上石炭統船山組及二疊、三疊系,黃龍、船山組碳酸鹽岩層為本礦床的主要含礦層位。區內斷裂構造發育,一組為北東向縱向逆斷層,另一組為北西及近東西向平移正斷層(是成礦前的斷層),還有一組為層間斷裂,發育在石炭系各組之間界面上,是主要容礦構造。侵入體有馬山岩體(舊稱天鵝抱蛋山岩體和青石山岩體),是燕山中晚期淺成相小岩株,是以石英閃長岩、閃長岩為主的雜岩體,在成因上與金硫礦體形成有密切聯系。本礦床共發現大小金礦體44個,其中主要礦體5個(編號Ⅰ—Ⅴ,如表),皆為隱伏礦體,形態為透鏡狀、扁豆狀、脈狀以及似層狀。傾角變化較大,上緩下陡。礦石礦物成分較為復雜,貴金屬礦物主要有銀金礦、金銀礦、含銀自然金;硫化物及硫酸鹽礦物有黃鐵礦、磁黃鐵礦、毒砂、膠狀黃鐵礦、鐵閃鋅礦、方鉛礦、方黃銅礦、銀黝銅礦、輝銅礦、輝鈷礦等;氧化物有磁鐵礦、褐鐵礦;脈石礦物有石英、硅灰石、透閃石、蛇紋石等。礦石類型可分為:金硫礦石、金砷硫礦石、金銅硫礦石、金鉛鋅硫礦石、銅硫礦石、砷硫礦石、硫礦石。屬層控高中溫熱液金礦床。
中國礦床發現史
1958—1961年,省地質局三二一隊,在馬山岩體的南側天鵝抱蛋山硫鐵礦進行了詳細普查及初步勘探。提交了《天鵝抱蛋山硫礦床勘探報告》,獲得硫鐵礦礦石儲量725萬噸、砷9萬噸、伴生金17.65噸。由於工程質量、化驗分析、原始資料等質量不高,礦石物質組分研究不夠,水文和工程地質工作做得太少,許多基本問題未查清,影響礦床工業遠景評價,對礦床只做了「一般性的地質評價」。
1957年,冶金八一二隊在天鵝抱蛋山—青石山岩體與石炭—二疊系灰岩接觸帶用槽探、淺井揭露地表,用鑽探尋找接觸帶銅鐵礦體,效果不佳。
1964年,冶金八一二隊在馬山投入1∶2000物、化探掃面工作。1969年在磁異常中心部位用鑽孔進行了驗證。
1969—1970年,冶金八一二隊和合肥工業大學共同舉辦的工人訓練班,在該礦區填制了1∶2000地質圖。
1970—1971年,冶金八一二隊五連地質組,以姜同之為組長,成員有張壯些、柴淑文、王秀娟等,在馬山岩體東側接觸帶開展普查找礦工作,經過槽、井探和鑽探施工,有4個鑽孔見礦,其中2504孔見到厚大含金砷硫鐵礦體,並正式取名為馬山礦區。1972年末,因金口嶺銅礦床進行補充勘探,冶金八一二隊施工力量又有限,故暫停了馬山金礦的普查找礦工作。
隨著國家對金礦地質工作的重視和找金礦熱潮的興起,1976年4月,八一二隊再次上鑽。由高富信、柴淑文、王秀娟、汪正瓊、趙星仁等人組成地質組,負責馬山礦區的普查找礦,施工的27線2701孔,又發現厚度較大的含金、銅品位較高的硫鐵礦體。
1977年以前,根據冶金工業部的要求,冶金八一二隊的找礦工作一直是以銅、鐵、錳為重點。1977年以後,隨著馬山金礦找礦資料的不斷積累,找金依據更為充分,因此,冶金部同意冶金八一二隊在馬山礦區以找銅、金為主的安排。1977年4月,由王秉衡任馬山地質組長,組員有吳煥坤、張烈勛、季敦棠等,開展該區的普查找礦工作;1978年,在分析該區已有金礦地質資料基礎上,確立了以找金為主的找礦目標,找金成果獲得了突破性進展;冶金部黃金科研協作會在銅陵召開現場會,對馬山礦區碳酸鹽地層中發現金礦極為重視,給在該區找金的冶金八一二隊以極大鼓舞,使金礦普查工作獲得全面開展。除以鑽探工作追索圈定礦體以外,還開展了1∶2000地質填圖,1979年又測繪了1∶2000水文地質圖和1∶2000地形圖。1981—1983年,開展了全面地質評價工作,先後進行過兩次礦石可選性試驗,由於金、砷分離尚未取得滿意指標,未能轉入勘探。1985年元月,由王秉衡、季敦棠、鍾皖章、黃定生、閻樹森、張網度等人編寫並提交了《安徽省銅陵市馬山金(硫)礦床評價地質報告》。計算單一金儲量6.254噸、硫鐵礦礦石儲量807萬噸、硫鐵礦中伴生金6.147噸。完成主要工作量:填制1∶2000地質圖8平方公里,1∶2000水文地質測繪2平方公里,1∶2000地形測繪2平方公里;投入鑽探工作量3.26萬米(1971—1985年)、淺鑽988米、探槽300立方米、淺井212米。同年2月5日經華東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審查通過。批准儲量:單一金儲量5.8噸,平均品位6.69克/噸;硫鐵礦石儲量780萬噸,平均品位30.41%;硫鐵礦中伴生金6.0噸,及伴生銅0.06萬噸、鉛0.08萬噸、鋅0.13萬噸。
為尋找低砷金礦、擴大礦床儲量,冶金八一二隊地質組長王秉衡和組員趙星仁等對馬山金(硫)礦床進行了補充地質評價工作。1987年6月,華東冶金地質勘探公司要求冶金八一二隊加快對該區Ⅱ號礦體北緣的補充地質評價。於1987年12月25日由王秉衡、高靜、章幼忠、馮福鼎、趙星仁等人編寫提交了《安徽省銅陵市馬山金(硫)礦床Ⅱ號金礦體補充評價地質報告》,計算單一金儲量1.96噸(平均品位5.63克/噸)、硫鐵礦礦石儲量26萬噸,投入鑽探工作量3548米(12個鑽孔)。同年12月30日,冶金工業部華東地質勘探公司審查通過,該礦床累計探明金儲量7.76噸。
1988年元月—1992年2月,冶金八一二隊對馬山金礦繼續開展補充普查工作,大致查明礦床總體規模,特別是低砷金礦體。通過礦床資料綜合分析和新的認識,於1992年2月由姜同之、章幼忠、方賢根、張謝恩、李吉路、董福創、陳升學等人編寫的《安徽省銅陵市馬山金(硫)礦床普查地質報告》,新增單一金儲量12.11噸,(平均品位6.41克/噸)、硫鐵礦石儲量902萬噸、硫鐵礦中伴生金11.20噸。此外還計算了共生、伴生銅、鉛、鋅、砷儲量。截至1992年2月,全區累計完成鑽孔128個、進尺4.81萬米及各類測試樣品6530件。按6個含礦層共圈定金礦體44個,其中主要礦體8個,圈定硫礦體38個。累計獲得金儲量20.86噸,平均品位:金6.3克/噸,硫30.95%,砷1.9%。其中低砷金儲量8.492噸,平均品位:金7.37克/噸,硫29.76%,砷0.24%。全區硫鐵礦礦石儲量1682萬噸。
馬山金礦床高砷金儲量占總儲量的59%,由於這部分儲量的金、砷分離尚未較好的解決,整個礦床尚未勘探;但對低砷儲量目前正在解決分采和利用問題,可以作為詳查和勘探對象。
冶金八一二隊發現的馬山金礦床,是長江中、下游銅(金、鐵、硫)多金屬成礦區內發現的獨立金礦床,也是安徽省境內較早發現的中型金礦之一,為推動本地區黃金地質找礦和發展黃金事業做出了較大貢獻,為此冶金八一二隊獲得了冶金工業部1985年頒發的地質找礦成果三等獎。
❼ 銅陵市黃獅澇山金礦()
黃獅澇山金礦位於銅陵市銅官山銅礦火工庫及銅陵縣新建鄉金華村。距市中心約6公里。面積為3平方公里。
銅陵市位於長江南岸,水陸交通方便。鐵路有蕪(湖)—銅(陵)線,由銅陵途經蕪湖、南京直達上海。公路有銅陵經繁昌達蕪湖和銅陵經青陽達貴池2條主幹線,可與省內外公路相通。水路以長江航道為主,客貨輪可通往沿江各港口。
礦區位於銅陵復式褶皺中的銅官山背斜南東翼。背斜為區內主體構造,北西翼產狀正常,南東翼總體上為倒轉,並向北東方向逐漸恢復正常。主要控礦斷裂與地層走向基本一致,呈北東30°—40°。地層從背斜核部向兩翼依次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等。礦床主要賦存於上泥盆統五通組砂頁岩與中石炭統黃龍組上段大理岩(局部為下段白雲岩)之間的縱向斷裂帶內,其次為黃龍組上下岩性段之間,為「鐵帽」褐鐵礦型(中下部半氧化)金礦體。整個含礦帶沿走向長1800米。共有金礦體11個,其中主要金礦體1個(1號礦體),佔全區金礦儲量的81%;其餘為次要礦體,僅佔全區儲量的19%。1號金礦體受F1縱向斷層控制,並與圍岩產狀近於一致,產在圍岩產狀正常部位,礦體傾向南東(113°),傾角75°—88°。礦區南以及深部,當圍岩產狀倒轉時,礦體也隨之倒轉並逐漸尖滅,傾向北西293°,傾角70°—85°。礦體長1150米,最大厚度17.82米,平均厚度4.75米,呈似板狀。礦石礦物成分為自然金、銀金礦、金銀礦,含鐵氧化物為針鐵礦、水針鐵礦、赤鐵礦等。為一鐵帽型金礦床。經過選礦試驗,選冶總回收率87.2%—89.42%。
安徽省銅陵縣黃獅澇山金礦於1992年開始基建,1994年投產,日處理礦石量300噸。
本區屬銅官山礦區的外圍,從50年代開始到60年代後期,在銅陵地區工作的地質隊、物探隊均在區內工作過,投入過少量地質、物化探工作,注意尋找銅官山式銅礦。1952年地質部三二一隊做了自然電位,在黃獅澇山頂的西南側表現為(300mV)負中心,於1953年施工一孔。
1965年,冶金八一二隊根據物化探資料得知,黃獅澇山區有兩個磁異常,最高峰值分別為400納特和300納特,於1967年設計一個驗證鑽孔,鑽孔停在中石炭統黃龍組下段白雲岩中,未見到礦體。雖未達到地質目的,但所提供的兩個異常資料,為今後進一步工作和找金礦工作提供了依據。
黃獅澇山區是馬山金礦床往南的延長部分,該區同樣存在馬山金礦成礦有利部位和低緩磁異常,為擴大馬山金礦遠景,1980—1983年在馬山普查找礦評價中注意了黃獅澇山地段找礦。1980年施工3個鑽孔,在個別鑽孔中見到含金硫鐵礦。1982年,冶金八一二隊物化探分隊在黃獅澇山區進行了1∶5000磁法、次生暈剖面性工作,發現上泥盆統五通組頂部有斷續帶狀物化探異常,認為是隱伏礦體引起。
1982年4—9月,以王秉衡為組長,由章幼忠、高靜、季敦棠、尹升吉等人組成的普查組,完成了1∶1萬地質填圖2平方公里,認為黃獅澇山一帶成礦條件較好,又有低緩磁異常,建議開展汞氣測量後,再利用中深孔尋找「馬山式」金礦。
1983年,八一二隊物探分隊(邱培綸為分隊長兼技術負責人,成員有祝亞尼、梁振光、胡章雲、施安石、張為民、歐國喜、高本祥、胡德明、黃定生、陳志偉、李明陽等人),在黃獅澇山—章木山一帶開展了1∶1萬磁法、次生暈、測汞掃面,完成14平方公里,發現異常4處,認為在該區地下存在隱伏礦體的可能性,值得進一步工作。
1984年元月,完成一個鑽孔,見到較好的含金礦體兩層。1983年—1984年6月,以陳太明為地質組長的銅官山外圍普查組,在黃獅澇山—章木山一帶進行了1∶1萬地質填圖(草測)。
1985年,王秉衡為地質組長,成員有馮福鼎(隨後有章幼忠,尹升吉)等根據1984年的見礦鑽孔(CK5502)提出黃獅澇山金礦普查設計。與此同時,物化探分隊配合該區找金礦工作,在銅官山背斜南東翼完成1∶5000物探詳查4.51平方公里,發現16個有望磁異常,其中該區68線異常最好。根據物化探異常所處的部位與成礦地質條件分析,經地質與物探研究共同設計了驗證鑽孔(CK6801),經過施工見到較好的含金褐鐵礦(鐵帽),揭開了黃獅澇山找鐵帽型金礦的序幕。
1986—1988年,完成了黃獅澇山金礦床的詳查工作,1989—1990年轉入全面勘探。完成1∶1000地質填圖137平方公里,1∶2000地形測量2.3平方公里,1∶2000地質填圖3.21平方公里,探槽3026立方米,井探1623米,淺井平巷85米,鑽探2.49萬米(141個鑽孔),坑探2310米以及基本分析樣品(金、鐵、硫、砷、銅等)9674個、礦石選礦流程試驗樣2個。1990年10月由王秉衡、尹從龍、湯新民、季連華、陳太明、鍾皖章、馬敦旭、劉小寶、邱掌珠(合肥工業大學資源環境系負責水文地質部分)提交了《安徽省銅陵市黃獅澇山金礦勘探中間地質報告》,提交金礦儲量13.46噸,金平均品位為5.79克/噸。
1990年12月29日安徽省儲委審查批准了該報告。
從詳查至勘探到1990年提交中間地質報告,歷時5年,共投入地勘費655萬元,探明一個中型規模的金礦,速度快,周期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較好,為發展安徽黃金事業做出較大貢獻,在1990年榮獲了「七五」期間發展安徽省黃金工業做出較大貢獻的省級先進集體稱號;同年又榮獲地質礦產部頒發的金礦地質勘查工作三等功。
❽ 銅陵市金一黃金店什麼地方有
想要在銅陵市招黃金店,可以到大型超市商場去找這個品牌的專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