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構造演化階段劃分
雲台山地區出露的最老地層是太古宇登封群變質岩,其鋯石U-Pb SHRIMP年齡為3400Ma。在其3400Ma漫長的地質演化歷史中,經歷了多期構造變形、變質作用、沉積演化、隆升和剝蝕。根據區域地質發展歷史、古構造演化規律和古環境變遷過程,變質作用、沉積建造和構造變形綜合分析,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構造演化歷史可以劃分為三個大階段,即太古宙-古元古代克拉通結晶基底形成階段、中元古代-古生代穩定克拉通蓋層演化階段和中新生代盆山構造與東亞裂谷形成演化階段。其中,克拉通蓋層演化階段又進一步分為中新元古代拗拉槽演化時期、早古生代穩定淺海發育時期和晚古生代海陸交互盆地演化時期(圖3-7)。
圖3-7 華北地台克拉通基底形成時期構造-熱事件年齡統計分布圖(圖中統計資料包括變質岩與侵入岩的Rb-Sr等時線年齡、Sm-Nb等時線年齡、鋯石U-Pb法年齡與39Ar-40Ar法年齡)
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地區出露的最老岩石是1840Ma的Elves Chasm 片麻岩,在大峽谷及周邊地區地層中存在多個沉積間斷,但區域性角度不整合界面主要有三個,即中新元古界大峽谷超群與古元古界變質岩之間的角度不整合界面、大峽谷超群與古生界之間的角度不整合界面、中生界與新生界之間的不整合界面。根據三個區域性不整合界面,可將該區劃分為太古宙-古元古代結晶基底、中新元古代克拉通蓋層、古生代-中生代克拉通蓋層和新生界四個構造層,並且以前三個構造層為主。同時根據不同構造層的沉積建造、構造變形、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將大峽谷地區的構造演化劃分為太古宙-古元古代結晶基底形成階段、中新元古代克拉通蓋層演化階段、古生代-中生代克拉通蓋層演化階段、新生代伸展抬升階段。
❷ 經歷多階段演化過程
中國大陸是在地質歷史上由多個古陸核或多個陸塊拼合而成的復合大陸。自始太古代開始孕育陸核以來,大致可劃分為古陸核形成及古陸殼生長發展時期、古板塊早期活動與中國古陸塊形成時期、古板塊主要活動與中國古大陸鑲合時期、中新生代板塊活動與陸內構造時期等4個大地構造發展演化時期,並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地質構造事件(表3-1)(中國地質調查局,2004)。其中,1000 Ma前形成了羅迪尼亞(Rodinia)超級大陸,中國顯生宙以來的構造演化就是從超級大陸的裂解開始的。
(一)古板塊活動與中國古大陸鑲合時期
羅迪尼亞(Rodinia)超級大陸在南華紀時期(約750M a)開始分裂,元古宙大洋逐漸發育。震旦紀—早寒武世為大洋擴張期,華北、塔里木、揚子等陸塊與印度、西伯利亞、哈薩克等陸塊一樣,進入了全球古陸分裂離散階段。晚古生代是聯合古陸與泛太平洋形成的時代。
1.南華—震旦紀構造演化
形成不久的中國古陸塊,經「興凱地裂運動」發生解體,形成許多小洋盆和微陸塊,並使陸塊邊緣復雜化。小塊體間相距不遠,為有限分離,之間發育有南天山洋、祁連洋、秦嶺洋和阿爾金海槽。
2.早古生代構造演化
寒武紀時海侵達到高峰,同時進入了一個重要的生物孕育時期,導致寒武紀初生物大爆發。奧陶—志留紀開始了加里東運動,各板塊又一次發生匯聚。經過這次匯聚作用,西伯利亞板塊、華北板塊與其間隔的佳木斯、松嫩等微陸塊、地塊群至此有可能已聯為一體。寒武紀(550M a)時各分散陸塊幾乎都處於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區,大致格局與震旦紀相同。
中國寒武紀穩定沉積以碳酸鹽岩為主,主要分布於華北、揚子陸塊和塔里木陸塊,在揚子地區有蒸發岩沉積。奧陶系早期繼承了寒武紀構造格局,海陸分布范圍基本保持一致,穩定、活動和過渡型沉積組合的空間展布也未發生重大變化。其中華北為陸表海碳酸岩沉積,塔里木和喜馬拉雅—滇西地區以穩定類型的碳酸鹽岩沉積為主,揚子以碳酸鹽岩和泥岩沉積為主。同一時期,西准噶爾洋、北天山洋張開。
表3-1 中國地質構造演化與主要地質事件簡表
加里東階段晚期,華北與柴達木碰撞,揚子與華夏完成對接。華南地區大部分為遭受剝蝕的古陸,到志留紀末,除欽防海槽外華南洋大部關閉。華北區志留系沉積僅在邊緣地區發育。興蒙古海槽為半深海活動型沉積;北秦嶺成為華北陸塊南側陸緣海;志留紀末南、北祁連相繼褶皺,華北與柴達木拼合。塔里木在志留紀繼承了奧陶紀末東低西高的構造面貌,主要為一套穩定型濱淺海碎屑岩沉積。揚子陸塊志留紀時,淺水台地僅限於龍女寺—樂山隆起及其邊緣黔北一帶,並向東南溝通了湘中海槽,此時的揚子海也變成為正常淺海。
經加里東運動阿爾金、祁連—西秦嶺洋已封閉,塔里木、華北、揚子板塊相聯。揚子板塊與華夏板塊間的華南裂谷海盆這時形成了一條重要的造山帶。
3.晚古生代構造演化
晚古生代早期,古亞洲洋中西部和中國西南部古特提斯洋的強烈擴張,全國處於「西開東合」態勢。約在石炭—二疊紀時昆南、金沙江、瀾滄江洋盆打開,揚子陸塊西南緣大范圍裂解,中國西南部出現4個中小型洋盆。但西伯利亞板塊佳木斯、松嫩微板塊與華北、揚子、華夏等古板塊的東部仍連為一體。全國地勢總體西高東低、海水向東浸漫,但洋殼未能擴及額爾古納、喜桂圖和東秦嶺、大別地區。
在穩定陸塊上,泥盆系主要分布在華南和塔里木,華北主體缺失泥盆系底層。石炭系較泥盆系分布廣泛,沉積類型復雜,華北、華南和塔里木仍為穩定型沉積;而天山—興安地區、川西—滇西地區和昆侖—秦嶺地區多屬活動型沉積。
晚石炭世曾經是濱海的塔里木和華北地區,在二疊紀逐步轉為巨大的內陸開闊盆地。並且,東西准噶爾和塔里木聯為一體,海水逐漸從中亞、蒙古、華北—祁連—塔里木退卻。華北、柴達木自二疊紀起已基本脫離海洋環境,北緣發生過擠壓作用,南緣秦嶺海槽繼續存在。西藏—滇西地區,繼晚石炭世沉積的含礫泥砂質冰水沉積之後,又形成了開闊的岡底斯—喜馬拉雅海,屬於岡瓦納大陸陸棚海一部分。
華南從下二疊統中段的棲霞中期起,發生地史上最大的海侵。早二疊世末揚子西緣康滇古陸兩側發生峨眉山玄武岩噴發和全區的海退。華南地區自西而東分為三個不同的沉積相區,上揚子淺海仍以碳酸鹽岩沉積為主;東南區的華夏、雲開、武夷等隆起上升為陸,形成大面積的碎屑岩充填沉積;在西南區的滇黔桂裂陷區,主要為盆地硅質岩沉積。
4.印支階段構造演化
印支期為古板塊演化階段與現代板塊演化階段的過渡時期,揚子與北方陸塊的拼接,中國東部連成一片大陸,松潘—甘孜海槽褶返,亞洲大陸向南增生擴展,迫使海水退至新生的特提斯洋及毗鄰地區。
(二)中晚中生代以來現代板塊活動
古生代至印支期形成的歐亞板塊,東接古太平洋板塊,西以班公錯—怒江洋與岡底斯—印度板塊相隔。中生代中期以來,三疊紀形成的特提斯洋從西向東擴張,再次將塔里木與揚子分開,並使揚子沿華北—柴達木南緣逐步向東南推移。華北自侏羅、白堊紀開始,發育了郯廬、汾—渭等北東向斷陷系統。
1.侏羅紀—早白堊世大陸伸展
侏羅紀至早白堊世是中國大陸裂谷作用、斷陷作用發育階段,大陸處於伸展狀態。我國廣泛發育侏羅至白堊紀斷陷,並形成了塔里木、准噶爾、鄂爾多斯、四川等大型內陸坳陷。晚侏羅世,松遼地區形成大陸裂谷,並在白堊紀發展成大型坳陷盆地。晚侏羅世,在東南沿海的浙、閩、粵地區和東北的大興安嶺地區,形成陸內斷陷和火山噴發。
2.晚白堊世以來的大陸會聚和現代盆山格局形成
中國晚白堊世,雅魯藏布江帶碰撞、青藏高原開始隆升;太平洋板塊與庫拉板塊之間的洋脊向北北西遷移,並以低角度傾沒於亞洲東部之下。新近紀時,菲律賓海板塊在台東拼貼,台灣強烈造山,華夏陸塊南部裂解,形成了南海海盆。
西部由於印度陸塊向北作陸內俯沖,青藏高原、昆侖山、天山、阿爾金山迅速隆升。在中國東部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以東,受太平洋板塊俯沖的影響,從古近紀開始形成縱貫中國東部的早第三紀裂谷系,裂谷系東北的依蘭—伊通延伸到渤海灣、江漢。新近紀轉為區域性坳陷沉積建造,其東的黃海—東海—南海邊緣海地區,古近紀構造與渤海灣裂谷盆地基本相同,新近紀才轉為海陸交互相—海相沉積。
第四紀,西部受印度板塊碰撞、東部由於太平洋板塊運動方向的轉向,並間歇性向中國東部俯沖,導致中國東西分帶和南北分塊特徵。中國西部在擠壓作用下,山體崛起、逆沖推覆向前陸盆地發展,盆地萎縮;中國東部以拉張為主,盆地下沉;中部地區處於中等抬升階段,形成高原。
(三)盆地演化
區域構造演化過程中包含了盆地演化過程。我國以華北、揚子、塔里木等克拉通盆地在早古生代及其以前為大型海相盆地,晚古生代為大型海相—海陸交互相—陸相盆地。中生代以來,這些大型海相沉積盆地萎縮消亡,陸相沉積盆地開始廣泛發育。從我國區域地質演化規律可以看出,華北、揚子、塔里木等克拉通盆地的演化一般經過形成、發展、萎縮三個演化階段,一般不會完全消亡;大陸邊緣盆地、裂谷盆地、前陸盆地一般經過生成、發展、萎縮、消亡四個階段。盆地的不同演化規律也影響其石油地質特點。
克拉通盆地具有長期、多旋迴演化歷史,從最初的部分沉降接受沉積,逐步發展到全面海侵,廣泛接受沉積,並在海侵最大時期一般形成區域性優質烴源岩,在板塊匯聚階段,沉積面積逐步縮小,最後停止沉積,結束盆地演化過程,盆地演化過程與板塊開合過程基本對應。我國的克拉通盆地一般經歷兩期盆地演化過程,對應我國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兩期板塊開合過程,之間發生的加里東運動對克拉通盆地的破壞作用有限,兩期盆地演化形成克拉通疊合盆地。而中生代的印支和燕山運動對克拉通盆地的改造是明顯的,但即使經過強烈的構造改造,仍可保留部分盆地,如四川盆地為揚子克拉通的一部分;鄂爾多斯盆地為華北克拉通的一部分;而塔里木盆地則保留了塔里木克拉通的主體。
大陸邊緣盆地在板塊離散階段開始廣泛發育,發育持續時間也較長,規模很大,據測算,揚子北緣被動大陸邊緣寬度在200km 以上,塔里木、華北被動邊緣盆地的規模也很大。但在板塊匯聚階段一般會成為首先發生構造改造的地區,並常常被完全改造破壞而消亡,形成造山帶。揚子及華南北緣被動大陸邊緣盆地、華北、塔里木被動大陸邊緣盆地等古生代廣泛發育的被動大陸邊緣盆地,在海西和印支運動過程中基本都轉變成為造山帶,揚子南緣被動大陸邊緣盆地在加里東期就轉變為造山帶。
裂谷盆地一般發育在板塊離散最快時期,主要發育在被動大陸邊緣和克拉通盆地邊部。裂谷盆地發育時間一般較短,有兩個演化方向,一是進一步發展成為具有洋殼基底的洋盆,二是停止發育,成為克拉通或被動大陸邊緣的一部分。我國古生代發育的裂谷盆地在加里東和海西、印支構造活動改造中,多已消亡。現存斷陷盆地主要發育在中新生代,盆地規模一般不大,往往成群出現,包括單斷箕狀斷陷、雙斷地塹式斷陷和復合斷陷。斷陷盆地沉積演化階段一般都很短,一般經歷初始斷陷階段,斷陷發展階段和萎縮消亡階段。
前陸盆地主要發育在板塊匯聚階段,類前陸盆地發育在陸內造山帶和克拉通之間。我國在早古生代末加里和周緣造山帶之間形成了大量前陸盆地。目前,這些前陸盆地為造山帶的一部分,已經不具有前陸盆地形態和結構,只有從沉積特點判斷其沉積時的盆地類型。
❸ 計算機網路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名稱分別叫什麼
計算機發展的四個階段是根據電子元件來劃分的。
集成電路是把許多晶體管、電阻、電容等構成的電路集成在一塊半導體材料上。集成電路按集成程度的不同有小規模、中規模、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之分。在一塊半導體材料上集成10個以上晶體管等元件的稱小規模集成電路,集成100個以上晶體管等元件的稱為中規模集成電路,集成1000個以上晶體管等元件的稱為大規模集成電路,集成10000個以上晶體管等元件的稱為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蹣跚學步
ENIAC是第一台真正能夠工作的電子計算機,但它還不是現代意義的計算機。ENIAC能完成許多基本計算,如四則運算、平方立方、sin和cos等。但是,它的計算需要人的大量參與,做每項計算之前技術人員都需要插拔許多導線,非常麻煩。
1946年美國數學家馮·諾依曼看到計算機研究的重要性,立即投入到這方面的工作中,他提出了現代計算機的基本原理:存儲程序控制原理(下面有專門討論),人們也把採用這種原理構造的計算機稱作馮·諾依曼計算機。根據存儲程序控制原理造出的新計算機EDSAC(Electronic Delay Storage Automatic Calculator,愛達賽克)和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愛達瓦克)分別於1949和1952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投入運行。EDSAC是世界上第一台存儲程序計算機,是所有現代計算機的原型和範本。EDVAC是最先開始研究的存儲程序計算機,這種機器里還使用了10000隻晶體管。但是由於一些原因,EDVAC到1952年才完成。
IBM公司於1952年開發出世界上最早的成功的商品計算機IBM701。隨著軍用和民用的發展,工業化國家的一批公司企業投入到計算機研究開發領域中,這可以看作是信息產業的開始。當時的人們完全沒有意識到計算機的潛在用途和發展,IBM公司在開始開發計算機時還認為「全世界只需要五台計算機」就足夠了。
雖然計算機具有本質的通用性,但計算機的硬體只提供了解決各種計算問題的物質基礎,要將計算機應用到解決任何問題的具體實踐中,使用者都必須編寫出有關的程序或者軟體。早期計算機在這方面是非常難用的,人們需要用很不符合人的習慣的二進制編碼形式寫程序,既耗費日時,又容易出錯。這種狀況大大地限制了計算機的廣泛應用。
五十年代前期,計算機領域的先驅者們就開始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1954年,IBM公司約翰·巴克斯領導的小組開發出第一個得到廣泛重視,後來被廣泛使用(至今仍在使用)的高級程序設計語言FORTRAN。FORTRAN語言的誕生使人們可以用比較習慣的符號形式描述計算過程,這大大地提高了程序開發效率,也使更多的人樂於投入到計算機應用領域的開發工作中。FORTRAN語言推動著IBM的新機器704走向世界,成為當時最成功的計算機,也將IBM公司推上計算機行業龍頭老大的地位。軟體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隨著計算機應用的發展,許多新型計算機不斷被開發出來,計算機的功能越來越強,速度越來越快。與此同時,計算機科學理論的研究和計算機技術的研究開發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人們開始進一步研究計算過程的本質特徵、程序設計的規律、計算機系統的硬體結構和軟體結構。一些新的程序設計語言,如Algol60、COBOL、LISP等被開發出來,軍用和民用科學計算仍然是計算機應用的主要領域,計算機也開始在商務數據處理領域嶄露頭角。一些新的研究和應用領域,如人工智慧、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等也露出了萌芽。
穩步發展
1965年IBM公司推出了360系列計算機,開始了計算機作為一種商品的發展史的一個新階段。操作系統、高級程序設計語言編譯系統等基本軟體在這時已經初步成型,這些勾勒出那個年代計算機系統的基本框架。360計算機採用半導體集成電路技術,第一次提出了系列計算機的概念,不同型號的機器在程序指令的層次上互相兼容,它們都配備了比較完備的軟體。360以及隨後的370系列計算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從七十年代開始,美國和日本的一些公司開始生產與IBM機器兼容的大型計算機,打破了IBM公司的壟斷局面,推動了計算機行業的價格競爭和技術進步。
在另一個方面,以DEC(數據設備公司)為代表的一批企業開始開發小型、低價格、高性能的計算機,統稱為小型計算機。這類計算機主要用於教育部門、科學研究部門和一般企業部門,用於各種科學技計算和數據處理工作,得到非常廣泛的應用。其他類型的計算機也逐漸被開發出來。其中重要的有為解決大規模科學與工程計算問題(民間的或者軍事的問題)而開發的巨型計算機,這類計算機通常裝備了的多個數據處理部件(中央處理器,CPU),這些部件可以同時工作,因而能大大提高了計算機的處理能力。另一類常見的計算機被稱為工作站,通常在企業或科研部門中由個人使用,主要用於圖形圖像處理、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開發等專門領域。
到了六十年代末,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在一顆集成電路晶元上能夠製造出的電子元件數已經突破1000的數量級,這就使在一個晶元上做出一台簡單的計算機成為可能。1971年Intel公司的第一個微處理器晶元4004誕生,這是第一個做在一個晶元上的計算機(實際上是計算機的最基本部分,CPU),它預示著計算機發展的一個新階段的到來。1976年蘋果計算機公司成立,它在1977年推出的APPLE II計算機是早期最成功的微型計算機。這種計算機性能優良、價格便宜,時價只相當於一台高檔家電。這種情況第一次使計算機有可能走入小企業、商店、普通學校,走入家庭成為個人生活用品。計算機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開始從科學研究和大企業應用的象牙塔中走了出來,逐漸演化成為普通百姓身邊的普通器具。
在這個時期中另一項有重大意義的發展是圖形技術和圖形用戶界面技術。計算機誕生以後,一直以一種單調乏味的字元行式的面孔出現在使用者面前,這樣的命令形式和信息顯示形式,即復雜又不直觀的人機交互方式,如果說專業工作者還可以容忍的話,大眾就很難接受和使用了。為了面向普通百姓,計算機需要一種新的表現形式。Xerox公司Polo Alto研究中心(PARC)在七十年代末開發了基於窗口菜單按鈕和滑鼠器控制的圖形用戶界面技術,使計算機操作能夠以比較直觀的、人容易理解的形式進行,為計算機的蓬勃發展做好了技術准備。Apple公司完全仿照PARC的技術開發了它的新型Macintosh個人計算機(1984),採用了完全的圖形用戶界面,取得巨大成功。這個事件和1983年IBM推出的PC/XT計算機一起,啟動了微型計算機蓬勃發展的大潮流。
另一項影響深遠的研究也是從七十年代中開始的,這就是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研究。早期的計算機都是孤立工作的,許多人圍著一台計算機,通過各種終端設備使用計算機完成自己的工作,使用計算機內部存儲的信息。當人們想把數據或程序從一台計算機弄到另一台計算機去時,通常需要做物理的物質的移動:把存好數據程序的磁帶(或磁碟)從一台計算機的外部設備搬到另一台計算機的外部設備。容易想到,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傳輸的實際上就是信息,為什麼信息不能通過電信號傳輸呢?為什麼不能把兩台計算機用電子線路連接起來,通過這種線路在計算機之間傳輸信息呢?當然,由於在這里需要傳輸的是數字信號,要保證可靠的傳輸、正確的接收,需要一些專門的硬體設備和相應的軟體。簡單地把兩台計算機連接起來並不很困難,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人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這是一大片等待開墾的肥沃土地:為什麼不能把更多的計算機連接起來呢?相距遙遠的計算機難道不能連在一起嗎?
突飛猛進
從八十年代後期開始,計算機發展進入了一個突飛猛進,甚至可以說是瘋狂發展的時期。推動這種迅猛發展的動力是多方面的。包括:
技術進步導致計算機的性能飛速提高,與此同時計算機的價格大幅度降低。在計算機領域有一條非常有名的定律,被稱為「莫爾定律」,由美國人G. Moore在1965年提出。該定律說,同樣價格的計算機核心部件(CPU)的性能大約18個月提高一倍。這個發展趨勢已經延續了三十多年。60年代中期是IBM 360誕生的年代,那時計算機的一般價格在百萬美元的數量級,性能為每秒十萬到一百萬條指令的樣子。而今天的普通微型機,每秒可以執行數億條指令,價格還不到那時計算機的千分之一,而性能達到那時計算機的大約一千倍。也就是說,在這段不長的時間里,計算機的性能價格比提高了超過一百萬倍。這種進步來源於CPU設計理論、方法和技術的不斷創新,以及集成電路製造工藝的飛速進步。這種驚人的發展速度至今還沒有減緩的徵兆。與此同時,計算機存儲系統的容量也飛速增加,加工飛速下降。三十多年來,單位容量的內存、外存價格下降的幅度與計算機相當,今天普通微型機的內、外存容量早已是IBM360一類大型計算機的成百上千倍。正是計算機性能和價格的這種發展,導致小規模的企業商店,以至個人和家庭都能用得起性能很高的計算機。
計算機專業人員開發出了易用的圖形形式的人機界面,並且已經開發出大量能夠幫助普通人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程序系統。這兩個方面的發展都是意義重大的。計算機易用性和有用性的提高使更多的人能夠接受它、願意使用它。使用人群的擴大,銷售市場的蓬勃發展進一步推動計算機產業為普通人開發各種各樣應用系統。許多成功應用系統的出現又反過來促使更多的人加入計算機用戶的隊伍。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隨著計算機的增加,人們對在不同計算機之間共享各種信息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要求把許多計算機常規性地連接到一起,能夠方便地使用其他計算機所能夠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源,包括存儲在那裡的信息本身、計算機的信息存儲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等。計算機網路發展的早期,人們建立起許許多多局部性的小型網路,也建立起一些行業部門專用的或者跨部門的遠距離網路。八十年代以後得到迅猛發展的Internet使人真正看到了計算機網路的巨大威力和無窮無盡的應用潛力。
各個領域的電子化、計算機化浪潮洶涌澎湃。計算機應用發展經歷了許多階段,從開始階段主要用於政府機構、商務產業部門的內部數據處理,後來有各種廣泛計算機化的用戶服務系統。這些方面較早的成功範例是航空機票預訂系統和銀行的客戶服務系統。今天的現代化企業已經從內到外全面地計算機化了:從社會、用戶需求分析,產品設計開發、模擬試驗,生產管理、原材料采購存儲,到最後的產品銷售和客戶服務,以及各種供銷信息的統計分析,沒有一個環節離得開計算機。可以說,現代化企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用計算機武裝到了牙齒並能夠在企業運行的各方面充分發揮了計算機的作用。
總而言之,計算機及其應用飛速發展的最重要外部推動力是社會的需求,內部的發展動力是計算機硬體軟體理論、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它們又是互相推動的。
❹ 雲計算演化階段的差異
雲計算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才發展到現在這樣比較成熟的水平,這四個階段依次是電廠模式、效用計算、網格計算和雲計算。
電廠模式階段:電廠模式就好比是利用電廠的規模效應,來降低電力的價格,並讓用戶使用起來更方便,且無需維護和購買任何發電設備。
效用計算階段:在1960年左右,當時計算設備的價格是非常高昂的,遠非普通企業、學校和機構所能承受,所以很多人產生了共享計算資源的想法。1961年,人工智慧之父麥肯錫在一次會議上提出了「效用計算」這個概念,其核心借鑒了電廠模式,具體目標是整合分散在各地的伺服器、存儲系統以及應用程序來共享給多個用戶,讓用戶能夠像把燈泡插入燈座一樣來使用計算機資源,並且根據其所使用的量來付費。但由於當時整個IT產業還處於發展初期,很多強大的技術還未誕生,比如互聯網等,所以雖然這個想法一直為人稱道,但是總體而言「叫好不叫座」。
網格計算階段:網格計算研究如何把一個需要非常巨大的計算能力才能解決的問題分成許多小的部分,然後把這些部分分配給許多低性能的計算機來處理,最後把這些計算結果綜合起來攻克大問題。可惜的是,由於網格計算在商業模式、技術和安全性方面的不足,使得其並沒有在工程界和商業界取得預期的成功。
雲計算階段:雲計算的核心與效用計算和網格計算非常類似,也是希望IT技術能像使用電力那樣方便,並且成本低廉。但與效用計算和網格計算不同的是,在需求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同時在技術方面也已經基本成熟了
❺ 貨幣形式的演變經歷了哪些階段
經歷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幣、信用貨幣、電子貨幣五個階段。
相關介紹:
1.實物貨幣:
實物貨幣是貨幣形式發展的第一階段,其作為貨幣用途的價值,與其作為非貨幣用途的價值相等。在世界各國的貨幣發展史上,可以說除去信用貨幣、紙幣和金屬貨幣,其他擔任過貨幣角色的各種商品,都可以稱之為 「實物貨幣」。
2.金屬貨幣:
金屬貨幣是指以金屬作為貨幣材料,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貨幣。人類文明史上出現的貨幣之一。金屬貨幣所以能在流通使用中逐漸取代了自然物貨幣和其他商品貨幣。
3.紙幣:
紙幣是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人們最初認為,只有金屬貨幣才是貨幣。
4.信用貨幣:
信用貨幣(credit money)是由國家法律規定的,強制流通不以任何貴金屬為基礎的獨立發揮貨幣職能的貨幣。目前世界各國發行的貨幣,基本都屬於信用貨幣
5.電子貨幣:
是指用一定金額的現金或存款從發行者處兌換並獲得代表相同金額的數據或者通過銀行及第三方推出的快捷支付服務,通過使用某些電子化途徑將銀行中的余額轉移,從而能夠進行交易。
(5)交易網路演化階段擴展閱讀
貨幣形式亦稱「貨幣價值形式」。它是固定地由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來表現其他所有商品價值的價值形式,這是價值形式發展的第四階段,也是最高階段。
與一般價值形式相比,它的進步在於原來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不固定的,因時因地而異,每一交換區域都有幾種不同的商品交替地充當一般等價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貨幣形式
❻ 媒體演化歷史的七個階段分別為什麼階段
縱觀媒體發展史,媒體的發展歷經5個階段。第一媒體
報紙得益於中國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和印刷術,使文字消息
不再依靠口口相傳而通過報紙這種媒介廣為流傳。第二媒體
廣播得益於世界發明大王愛迪生的留聲機和無線電技術的
應用,使信息不再以單一的文字形式存在而通過廣播將聲音
觸動著人們的聽覺感官。第三媒體電視得益於成像技術的突
破和傳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信息傳遞的內容更加豐富給人
們帶來更多的視聽感受。第四媒體互聯網得益於人類歷史的
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革命,進一步拓寬了信息獲取的渠道,
為社會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第五媒體新媒體也就是移動互
聯網,它得益於移動通信技術的不斷演進,使信息獲取不再
局限於地點,增加了信息獲取的便利性。
❼ 互聯網金融資產交易所是P2P進化的新階段嗎
【雪山奉獻】2015年度雪山貸無償獻血行動
假如浮雲的歲月可以預先裝置,假如逝去的時光能夠倒流。在人生的驛站上,再給我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我依然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這里——雪山金融!
http://bbs.xueshandai.com/thread-13101-1-1.html
(出處: 【雪山貸p2p論壇】)
❽ 網路如何進化
我們不得不承認, 互聯網這只動物還相當低等,只處在進化的中間階段:神經系統比較完備,並且已經進化出了一些中樞神經的雛形,例如負責搜索的中樞神經Google和網路,負責交易的中樞神經e-Bay和淘寶網……但中樞神經還沒能整合成腦,也還沒有進化出感情和記憶,更別說理性了。 正如生命的進化一樣,如果把互聯網看成一個有機體,我們不得不承認,互聯網這只動物還相當低等,只處在進化的中間階段:神經系統比較完備,並且已經進化出了一些中樞神經的雛形,例如負責搜索的中樞神經Google和網路,負責交易的中樞神經e-Bay和淘寶網,負責聯絡朋友的中樞神經FaceBook和開心網,負責買書的中樞神經Amazon和當當網……但中樞神經還沒能整合成腦,也還沒有進化出感情和記憶,更別說理性了。 因此,網路下一階段的進化將會出現四個方面的重點: 一、建立健全對局部刺激能做出反應的「神經系統」。例如,在互聯網領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基於相同興趣的、像原始部落一樣的博客圈,在這些博客圈裡,一個人的信息會迅速傳遍全「部落」;在通信領域,就是如前文提到的,基於小區信息、WiFi、RFID或藍牙布設 「感覺神經元」與運動神經元,使手機能從網路環境中獲取相關信息,也能把自己的情況反饋給網路。這些,是後面知覺和情緒能否足夠豐富的保障。 二、整合現有的「中樞神經」形成對用戶的整體知覺,具體分為兩個層面:對單個用戶的知覺的整合和對群體行為的整體了解。 以網路為例,我在上期文章中講到外部圖像可以被轉換成對舌頭的電刺激,從而使大腦重新構建「視覺」能力,這有賴於大腦的模式構建的能力,而沒有大腦的模式構建,輸入進大腦的只是一堆沒有意義的光點。現在我們對互聯網的了解就僅限於一堆原始數據(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用一個亮點代表一個節點的互聯網雲圖),這些數據因為沒有模式構建,是不能被大腦所直觀感知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依照我在前文中提到的傑夫霍金斯的《創智慧》一書中提到的分層級的模式構建方法建立對互聯網數據的知覺體系。 三、使現有的「中樞神經」功能變成自組織體系,檢驗標準是,不需用戶了解其機制就能夠完成操作。 以網路為例,從通訊的角度,我們現在要聯系朋友,必須知道對方的電話號碼,即使是即時通訊軟體 ,也要先知道對方的號碼或地址,才能添加好友。未來的自組織的通訊方式應該是這樣的:首先,對熟人而言,知道對方的姓名就能夠聯繫到對方;其次,我們的即時通信軟體會自動分析我們每個人的個人喜好和最近關注的話題,把有共同興趣的人聚類,並在這些人的即使通信軟體里形成實時的討論組。例如,我正在和朋友討論足球,我的MSN的旁邊就會出現一個足球討論組,我一點擊進去,就能和所有正在聊足球的朋友認識並攀談了(順便說說,現在新浪等網站上已經出現了同時瀏覽某一網頁的人的實時聊天室,應該是這一通信方式的雛形)。 四、在中樞神經系統自組織的基礎上形成網路的記憶和情緒能力。網路在這方面的進化有兩個重點:第一,是對網路上的每個個體的記憶和情緒的匯集,例如每一次修改版本都被完整保留的維基網路和無遠弗屆的Google都是對人類記憶的匯總,但這方面我們才剛剛起步,如何基於對現有內容的分析更好地形成群體智慧,無疑是網路面臨的一大挑戰;第二,是對過去歷史的分析,例如,從我的出行記錄中,分析行為特徵,並指導我下次出行更加安全有效。 網路的進化剛剛進入知識的范疇,對其進化的規律、進化的方向、以及下一步進化的步驟,我們都剛剛開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