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湖南黃金礦產儲量

湖南黃金礦產儲量

發布時間:2021-06-22 16:12:32

① 長沙有哪些礦產資源

長沙市東部位於是我國重要銅多金屬的成礦帶上;全境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品種比較齊全,可稱之為「非金屬礦之鄉」。截止2007年底,全市已發現礦產61種,探明有儲量的礦種41種, 在國家確定的45種主要礦產中有23種,列入15種支柱性重要礦產中有10種。共發現各類礦床(點)292處,其中規模大型礦床7處,中型礦床27處,小型礦床94處,礦點165處。銅礦、硫鐵礦資源儲量居全省之首,磷礦、銀礦、耐火粘土、重晶石、水泥用灰岩、高嶺土六種礦產資源儲量居全省前2-5位,另有9種礦產資源儲量居全省6-10位。
長沙市礦產資源總體特徵是以非金屬礦產為主,金屬礦產地規模多為中小型;礦產種類較為單一,在非金屬礦產中除磷、硫等少數礦種用於化工外,多數礦種用於建築材料或冶金輔助材料;礦產分布相對集中,區域性特徵明顯。

礦產資源開發的區域布局
能源礦產:以寧鄉煤炭壩和瀏陽文家市煤礦區為重點,形成煤炭集中生產基地,建立相應的洗選煤基地,形成高附加值產品。
黑色金屬礦產:圍繞鐵、錳礦資源開發和深加工,構建寧鄉棠甘山錳礦冶煉和深加工基地。加強貧鐵、難選冶鐵礦石的開發利用研究。
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礦產:以瀏陽市七寶山中小型礦床的開發為重點,以現有規模企業為核心,重點發展銅鉛鋅金銀,形成了重要的有色金屬礦產品、黃金及硫鐵礦生產基地。
非金屬礦產:以現有規模企業為核心,進行規模化經營。水泥工業以瀏陽洞陽、寧鄉縣南田坪—雙鳧鋪形成規模生產基地;永和成為磷礦開發和加工基地;加大東沖-泮春一帶高嶺土、望城縣丁字灣麻石(花崗岩)礦產資源的開發力度。

② 湖南哪有金礦

武警黃金十一支隊在新邵縣大新鄉發現一處大型金礦床,目前已控制(探明)的黃金儲量超過27噸,遠景儲量將突破50噸。據悉,該礦有望成為我省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大規模獨立金礦。
武警黃金十一支隊主要承擔黃金地質普查、勘探,重點黃金礦山、礦區警戒和邊遠、艱苦地區的黃金生產任務。2001年,該部隊在進行礦點踏勘時發現了該礦床。礦床位於新邵縣大新鄉境內,成礦構造屬湘中白馬山至龍山金礦成礦帶,成礦類型為金銻共生蝕變破碎帶型。經過5年的勘探,目前,勘探區內已發現並初步查明含金礦脈14條,主要礦脈控制走向長6370米,控制垂深500餘米。礦體厚大且連續性好,金品位在3克每噸以上。據技術人員介紹,礦區的勘探工作已全面展開。

③ 中國各省礦產資源排名

鐵礦:全國已探明的鐵礦區有1834處。大型和超大型鐵礦區主要有:遼寧鞍山一本溪鐵礦區、冀東一北京鐵礦區、河北邯鄲一刑台鐵礦區、山西靈丘平型關鐵礦、山西五台一嵐縣鐵礦區、內蒙古包頭一白雲鄂博鐵銹稀土礦、山東魯中鐵礦區、寧蕪一廬縱鐵礦區、安徽霍丘鐵礦、湖北鄂東鐵礦區、江西新餘一吉安鐵礦區、福建閩南鐵礦區、海南石碌鐵礦、四川攀枝花一西昌釩鈦磁鐵礦、雲南滇中鐵礦區、雲南大勐龍鐵礦、陝西略陽魚洞子鐵礦、甘肅紅山鐵礦、甘肅鏡鐵山鐵礦、新疆哈密天湖鐵礦,等等。
錳礦:全國已探明的錳礦區共有213處,主要有:遼寧瓦房子錳礦;福建連城錳礦;湖南湘潭、民樂、瑪瑙山、響濤園等錳礦;廣東有小帶、新椿等錳礦;廣西八一、下雷、荔浦等錳礦;四川高燕和轎頂山錳礦;貴州遵義錳礦。
鉻鐵礦:有56處產地,主要是新疆薩爾托海、西藏羅布莎、內蒙古賀根山、甘肅大道爾吉等鉻礦。
銅礦:已探明礦區910處,主要為:黑龍江省多寶山;內蒙古自治區烏奴格吐山、霍各氣;遼寧省紅透山;安徽省銅陵銅礦集中區;江西省德興、城門山、武山、水平;湖北省大冶一陽新銅礦集中區;廣東省石菉;山西省中條山地區;雲南省東川、易門、大紅山;西藏自治區玉龍、馬拉松多、多霞松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舍勒等銅礦。
鋁土礦:有310處產地,主要為:山西省的克俄、石公、相王、西河底、太湖石、郭偏梁一雷家蘇、寬草坪;河南省的曹窯、馬行溝、賈溝、石寺、竹林溝、夾溝、支建;山東省的淄博;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平果那豆;貴州省的遵義(團溪)、林歹、小山壩等鋁土礦區。
鉛鋅礦:有產地700多處,主要為:黑龍江省的西林;遼寧省的紅透山、青城子;河北省的蔡家營子;內蒙古自治區的白音諾、東升廟、甲生盤、炭窯口;甘肅省的西成(廠壩);陝西省鉛硐山;青海省的錫鐵山;湖南省的水口山、黃沙坪;廣東省的凡口;浙江省的五部;江西省的冷水坑;江蘇省的棲霞山;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大廠;雲南省的蘭坪、會澤、都龍;四川省的大梁子、呷村等鉛鋅礦。
鎳礦:有產地近百處。主要是吉林省的紅旗嶺、赤柏松;甘肅省的金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喀拉通克、黃山;四川省的冷水菁、楊坪;雲南省的白馬寨、墨江等鎳礦。
鉬礦:有產地222處,主要是吉林大黑山;遼寧省楊家杖子、蘭家溝;陝西省金堆城;河南省欒川等鉬礦。
鎢礦:探明產地252處,主要是江西省西華山、漂塘、大吉山、盤古山、畫眉坳、滸坑、下桐嶺、巋美山;福建省行洛坑;湖南省柿竹園、新田嶺、瑤崗仙;廣東省鋸板坑、蓮花山;廣西壯族自治區大明山、珊瑚;甘肅省塔兒溝等鎢礦。
錫礦:探明產地293處,主要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廠、珊瑚、水岩壩;雲南省東川;湖南省香花嶺、紅旗嶺、野雞尾等錫礦。
汞、銻礦:探明汞產地103處、銻產地111處。主要是貴州萬山、務川、丹寨、銅仁;湖南省新晃等汞礦,湖南省錫礦山、板溪;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廠;甘肅省崖灣等銻礦。陝西省旬陽汞銻礦。
金礦:探明礦區1265處,主要有黑龍江省烏拉嘎、大安河、老柞山、呼瑪;吉林省夾皮溝、琿春;遼寧省五龍;河北省張家口、遷西;山東省玲瓏、焦家、新城、三家島、尹格庄;河南省文峪、桐溝、金渠、秦嶺、上宮;廣東省河台;湖南省湘西;雲南省墨江;四川省東北寨;青海省斑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希、哈密等金礦。
銀礦:探明產地569處,主要有陝西省銀硐子;河南省破山;湖北省銀洞溝、白果園;四川省砷村;江西省貴溪;吉林省山門;廣東省龐西洞等銀礦。
稀土、稀有金屬: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白雲鄂博、801)、山東省(微山)、江西省(贛南、宜春)、廣東省(粵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富蘊)等地。

④ 湖南的主要礦產都有哪些

南省礦產資源相對較豐富,已發現各類礦產120種(141亞種),已有探明儲量的礦產83種(101亞種)。現有特大型礦床8處,大型礦床97處,中型礦床231處,小型礦床865處,礦點5000餘處。目前已開發利用礦產88種,礦山企業6810個,其中大型礦山11個,中型礦山40個,小型礦山3435個,小礦山3324個。
在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支柱性作用的15種礦產(石油、天然氣、煤、鈾、鐵、鋁、銅、鉛、鋅、金、磷、硫鐵礦、鉀鹽、鈉鹽、水泥灰岩)中,湖南省除石油、天然氣、鉀鹽外,其餘12種礦產都有探明儲量。國內的45種重要礦產中,在湖南發現了37種礦產,有29種礦產探明了儲量。其中金剛石、錳、金、硼、鈷、鈾、鉛、鋅、硫鐵、磷、石膏、高嶺土、鈉鹽、水泥灰岩、玻璃用砂、螢石、鎢、錫、銻、芒硝、石墨、重晶石等22種具有優勢或潛在優勢。
其中鉛鋅9.77萬噸,煤93.6萬噸。煤炭資源主要分布於郴州、衡陽、婁底、邵陽、長沙、湘潭、株洲、懷化8個市。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中,以有色金屬礦居多,非金屬礦次之。湖南是「有色金屬之鄉」,不論是礦種還是儲量在全國均佔有重要地位。目前已探明儲量的有色金屬37種,其中銻的儲量居世界首位,鎢、鉍、獨居石等名列全國榜首,鉛、鋅等儲量也很豐富。非金屬礦是僅次於有色金屬礦的第二大礦產資源,螢石、重晶石、長石、海泡石等儲量均居全國第一位。其他還有石灰石、硅石、白雲石、硫鐵礦、磷礦等30多種,分布在湖南省內的66個縣市。

⑤ 誰湖南的礦產資源的分布

湖南省礦產資源相對較豐富,已發現各類礦產120種(141亞種),已有探明儲量的礦產83種(101亞種)。現有特大型礦床8處,大型礦床97處,中型礦床231處,小型礦床865處,礦點5000餘處。目前已開發利用礦產88種,礦山企業6810個,其中大型礦山11個,中型礦山40個,小型礦山3435個,小礦山3324個。
在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支柱性作用的15種礦產(石油、天然氣、煤、鈾、鐵、鋁、銅、鉛、鋅、金、磷、硫鐵礦、鉀鹽、鈉鹽、水泥灰岩)中,湖南省除石油、天然氣、鉀鹽外,其餘12種礦產都有探明儲量。國內的45種重要礦產中,在湖南發現了37種礦產,有29種礦產探明了儲量。其中金剛石、錳、金、硼、鈷、鈾、鉛、鋅、硫鐵、磷、石膏、高嶺土、鈉鹽、水泥灰岩、玻璃用砂、螢石、鎢、錫、銻、芒硝、石墨、重晶石等22種具有優勢或潛在優勢。
2004年,國土資源調查及地質勘查新發現礦產地16處,新增11種礦產查明資源儲量,其中鉛鋅9.77萬噸,煤93.6萬噸。煤炭資源主要分布於郴州、衡陽、婁底、邵陽、長沙、湘潭、株洲、懷化8個市。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中,以有色金屬礦居多,非金屬礦次之。湖南是「有色金屬之鄉」,不論是礦種還是儲量在全國均佔有重要地位。目前已探明儲量的有色金屬37種,其中銻的儲量居世界首位,鎢、鉍、獨居石等名列全國榜首,鉛、鋅等儲量也很豐富。非金屬礦是僅次於有色金屬礦的第二大礦產資源,螢石、重晶石、長石、海泡石等儲量均居全國第一位。其他還有石灰石、硅石、白雲石、硫鐵礦、磷礦等30多種,分布在湖南省內的66個縣市。
滿意請採納

⑥ 黃金礦產資源儲量計算噸數,內有詳細數據

這么說,金的金屬量=金的礦石量*礦石中金的平均品味
而題中明確說,332+333類金礦石量668617t,金金屬量2444.491kg。
也就是說黃金總共668617*3.66/1000000 = 2.44713822t。
題中的其他信息也很明確,半生銀共8183.452kg,伴生硫44801t。

⑦  湖南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

一、開采歷史

湖南省礦業開發歷史非常悠久。近代歷史上,通過對錫礦山銻礦、水口山鉛鋅礦、瑤崗仙鎢礦、湘潭錳礦、湘西金礦、石門雄磺礦等一大批新中國成立前遺留下來的老礦山進行深入勘查,使它們成為了新中國幾十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礦山、功勛礦山;新中國成立後,地質工作者又勘查發現了柿竹園鎢錫多金屬礦、黃沙坪鉛鋅礦、湘南鈾礦、民樂錳礦、貢溪重晶石礦、衡南螢石礦、瀏陽海泡石礦等一大批享譽中外的礦床。目前,湖南省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鋼鐵、水泥、煤炭、錳、鉛鋅、鎢、銻、黃金和鹽化工工業體系,尤其是錳加工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業在國內具有明顯的產業優勢,10種有色金屬的產量多年來高居全國第一。

(一)古代礦業開發

商代晚期至西周,湖南已開始利用銅、錫、金、瓷土等礦產;春秋中期出現鐵器;隋唐時期湖南境內主要礦產有金、銀、銅、鐵、錫、鉛、汞、雲母、岩鹽9種,產地遍及今湘南、湘西、湘中10餘個州、縣,湘南地區的有色金屬有較大規模的開采,黃沙坪的鉛、寶山和銅山嶺的銅礦已開始採掘;至北宋時期設置有監、務、場、坑、冶等礦業機構,省境內有1監2務2場,常寧水口山的銀和硫黃礦、瀏陽七寶山的銅礦均已開采;兩宋時期礦產採掘技術已有很大進步,辰州硃砂的焚燒采礦法數百年來一直為民間采礦者所沿用;元代,沅水流域及益陽一帶的砂金礦的開采估算年產金達1300餘兩;明末清初,湖南礦業頗為隆盛,黃沙坪鉛鋅礦、綠紫坳銅礦、萬發窿銅礦、大有窿錫鉛礦大加採掘,出產旺盛;及至咸豐、同治年間,郴州、桂陽一帶鉛、銅各礦地表露頭礦大多采空,後來瑤崗仙發現硫、砷礦,資興、宜章一帶礦業興起。

(二)近代礦產調查及開發

民國2~6年(1913~1917),日本人小山一郎、瑞典人丁格蘭、德國人史利斯等先後到常寧水口山、冷水江錫礦山、平江黃金洞、沅陵柳林汊等10餘處礦山調查,其中丁格蘭按6%的品位推算錫礦山銻金屬儲量145萬t,並繪制了礦區地質圖。

民國16年(1927),湘政府成立湖南地質調查所後,開展了廣泛的地質調查工作,對鐵、錳、鎢、銻、汞、金、煤等礦產的調查成果尤為豐碩,分別編撰《湖南礦業紀要》和鐵、錳、錫、銻礦產志等專著。

截至1949年,全省調查的礦種35種、礦產地593處,其中除少數礦區作淺部鑽探外,絕大多數僅限於地表或礦坑采場的觀察測量,所得礦產儲量均為估算。

(三)現代礦產資源開發及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礦產資源管理體制主要實行以中央主管部門為主、地方為輔的雙重領導機制。1983年8月,國務院規定省地質礦產局在地質礦產部和省、市、區人民政府領導下,對礦產資源和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進行監督。1984年5月湖南省地質礦產局、冶金工業廳、石油化學工業廳、建築材料工業局、輕工業廳、工商行政管理局下發《關於發展鄉鎮企業的聯合通知》規定:凡開辦小礦,應由辦礦單位提出,由縣(市)政府有關礦業歸口部門審核,報省礦業主管廳局會同省地質礦產局審批,由湖南省地質礦產局登記發給采礦許可證,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發給營業執照方可開礦。

1986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頒布,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本行政區內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管理,依法維護礦業秩序,保護礦產資源,促進礦業發展。為了加強對礦山企業的監督管理,國家統計局於1987年8月批准同意,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統計報表列入國家的正式統計年報,至年底全國礦山普查數據已匯總完畢。湖南省地質礦產局於1986年對全省1000多個礦山開展摸底調查,完成礦山定點劃界和采礦登記試點工作,1987年底完成了全省礦山數據普查和綜合分析工作,並提交了專題分析報告。

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在貫徹中央關於「放開、搞活、管好」加快開發地下資源的總方針下,湖南省內形成了國家、集體、個體一起上,大、中、小並舉的開發礦業的格局,鄉鎮集體、個體采礦業發展迅速。據1987年統計資料,湖南省有礦山總數6164處,其中國營礦山企業271個,鄉鎮集體礦山企業1619個,個體礦山4274個;常年從事礦業的人員55.22萬人,其中鄉鎮集體和個體礦山從業人員達26萬餘人;生產礦石6280萬t(不包括砂、卵、碎、片石在內)、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0.6億t)的104.67%。但是,隨著鄉鎮集體、個體采礦業的發展,采礦活動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一些地方鄉鎮集體、個體采礦未經批准,擅自到全民所有制礦山企業礦區范圍內亂采濫挖,破壞浪費資源,爭搶礦點,妨礙了礦山的正常生產,影響了礦業的發展。

2000年8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湖南省國土資源廳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中明確,湖南省國土資源廳依法管理礦產資源探礦權、采礦權的審核登記發證和轉讓審核登記等職能。省國土資源廳建立後,開展了全省勘查、采礦許可證換證工作,對原有探礦權、采礦權重新確權,規范開採行為,調處礦業糾紛,關閉一批開采方式落後、資源浪費嚴重、生產規模偏小的礦山。到2001年底,全省持證礦山由1999年的11008家減少到8878家,共減少2130家。

2003年9月,省政府發出《關於加快推進礦業權市場建設的通知》後,全省礦業權有償取得制度全面推行。2004年,暫停新建煤礦采礦權出讓。2006年省國土資源廳下發《關於規范采礦許可證審批發證許可權有關問題的通知》,對原委託市(州)的部分發證許可權全部上收,並明確省、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采礦許可證發證許可權。2007年以來,湖南省全面推行資源整合工作,從采礦權主體資格、資金、技術、規模和地質環境保護等方面全面提高了礦山准入門檻。2010年全面完成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對全省6849個礦山進行了野外實地核查。

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半個多世紀以來,湖南省礦業得到蓬勃發展,形成支撐省內國民經濟發展、有地區特色和優勢的完整礦業經濟體系,對其他產業和經濟建設發揮了推動作用。

截至2012年底,全省已開發利用礦產91種,礦山從業人數30.42萬人,年產礦量2.69億t,礦山企業工業總產值335.98億元,礦產資源開發利潤總額40.3億元。

全省礦業系統形成了地質、礦山、選、冶、設計、科研、教育等基本配套的完整工業體系。長株潭三角地帶已形成冶金、化工、建材的中心,湘南成為我國主要的有色金屬生產基地,郴州、婁底、邵陽是省內重要的能源基地,其他部門的礦業也得以迅速發展,形成了區域上的合理配置。

能源礦產:主要為煤炭和石煤,建立了以漣邵、資興、白沙3個礦務局和煤炭壩、辰溪、譚家山、群力、新生等大中型煤礦為主體的煤炭工業基地。

黑色金屬礦產:建立了以華菱鋼鐵集團為主體的鋼鐵工業體系,以花垣銀海錳業、強樺礦業、湘潭電化、湘潭金石錳礦、永州鑫城錳業、安化縣聖德錳業和零陵東湘錳業為主體的錳工業體系。

有色金屬礦產:形成了以中國五礦集團和湖南有色集團為主體的有色工業體系,其中鉛鋅工業以黃沙坪、水口山、寶山等鉛鋅礦和株洲冶煉廠為主體;銻工業以錫礦山礦務局、桃江板溪銻礦和益陽冶煉廠為主體;鎢工業以瑤崗仙、汝城、川口、湘東等鎢礦和株洲硬質合金廠為主體。

貴金屬礦產:形成了以湖南黃金集團為龍頭的黃金工業體系。

非金屬礦產:建立了以湘衡鹽礦、湘澧鹽礦為主體的鹽業生產和加工基地,以韶峰集團、雪峰集團等為骨乾的水泥生產基地,以及以岳陽磷肥廠、湖南磷化工總廠等為主體的化工生產基地。主要利用的礦種有岩鹽、鈣芒硝、磷、水泥灰岩、石墨、石膏等,其他非金屬礦產綜合開發利用水平低。

稀有、稀土分散元素:僅永州市江華縣輕稀土氧化物廠在進行開采,尚未形成完整工業體系。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礦山企業規模和結構不協調

湖南省大中型礦山僅占總數的13.44%,小型礦山卻占礦山企業總數的86.56%以上,大、中型礦山比例嚴重不協調,大、中型礦山偏少,集約化程度低,技術落後,設備簡陋,普遍存在采富棄貧、采厚棄薄、采大棄小、采易棄難的現象,嚴重製約了資源的集約化利用,造成資源浪費。

(二)難選冶貧礦多、富礦少,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低

湖南省各類礦床以低品位、難選冶礦石居多。如鐵礦儲量的73%為難選冶的赤鐵礦,且多為貧礦,富礦不足1%,可利用的鐵礦儲量極少;磷礦則以膠磷礦為主,品位低、選礦難度大;錳、釩、金、銀及部分鉛、鋅礦都存在富礦少、貧礦多的問題。此外,單一礦產的礦床少,有共、伴生組分的礦床多,給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增加了難度。

全省主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三率」水平總體較低,有色金屬礦床中共伴生難選冶礦綜合利用的礦山僅為有色金屬礦山的25%;伴生的稀有元素、分散元素大多未綜合利用,已綜合利用的礦種僅佔40%;伴生的硫鐵礦、螢石礦選礦回收率有待進一步提升。

(三)礦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深加工比例總體較低,產業鏈較短

礦業結構呈現「兩頭小中間大」(即采選能力和深加工能力小,冶煉能力大)的格局。礦產深加工產品率低,具有優勢的有色金屬礦產深加工產品產值僅佔10%左右,其中銻的深加工產品產值只佔銻產品總產值的5%左右,非金屬礦基本上是以原礦或礦粉內銷和出口。這種以初級產品為主的「資源型礦業」,降低了省內礦產資源的利用效益,同時由於省內一些優勢礦產競相出口導致國際市場嚴重供過於求,價格連年下降,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經濟優勢。

(四)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仍然嚴重

礦山廢石尾砂堆放數量大,大量個體和鄉鎮小礦的廢石堆更是漫山遍野,這些廢石尾砂堆放既擠佔大量土地、破壞植被,又易引發泥石流,成為地質災害的隱患;礦山過量採掘和抽排地下水引發的塌陷、地面開裂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毀壞農田、民房,危及鐵路、公路,給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由此產生的糾紛不斷,造成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有色金屬礦山和鈾礦開發利用引起的鉛、鎘、汞、砷等重金屬污染及放射性污染嚴重。

⑧ 湖南省能源,礦產優勢

礦產資源及其開發利用形勢
一、礦業經濟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湖南地處祖國的中南部,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全省國土總面積為21.1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2%。1999年全省總人口為6532萬人,城鎮化水平為25.9%,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5個百分點。2000年GDP為3692億元,「九五」期間GDP年均增長率為9.7%,比全國年均增長速度高出1.4個百分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5620元。
湖南省自然資源豐富,素有魚米之鄉、有色金屬之鄉、非金屬之鄉和旅遊勝地之美譽。以礦產資源開發和生產加工為對象的冶金、化工、建材業已成為全省的支柱產業。1999年礦業及相關產業產值佔全省工業總產值19.4%,占社會總產出的10.4%。礦業采選業總產值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4.8%。
湖南省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礦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2000年全省10種有色金屬產量達82.42萬噸,佔全國總產量的10.96%,其中鉛、鋅、銻、鉍、硬質合金產量分別為26.01、45.53、4.68、0.2835、0.0523萬噸,分別佔全國產量的25.17%、23.67%、43.9%、40%、61.2%。湖南錳業發達,其產品生產能力與生產設備以及產品質量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鎘、銦等分散元素的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40%以上。煤產量在南方省份位居前列,佔全國2.52%。水泥產量為2273.9萬噸,位居全國第8位,平板玻璃產量為750萬標准重量箱,位於全國第5位。重晶石、螢石、石墨、高嶺土、石膏等非金屬礦產原料的產量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1999年全省主要礦產品及相關製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77195.15萬美元,佔全省進出口總額的39.47%,其中出口總額為63573.26萬美元,佔全省的49.67%。
礦業的發展,促進了全省城鎮化的進程,形成了婁底、郴州、衡陽、株洲等一批市級和桂陽、常寧、冷水江、花垣、臨武、漣源、新化、平江、沅陵、桃江等一批縣級以礦產資源為支撐的礦業城鎮,礦業帶動了全省運輸業的發展,與礦業相關的運輸業產值約32億元。
二、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現狀
(一)礦產資源的基本特點及優勢
湖南省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優勢礦產多且分布相對集中,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1.礦產資源種類豐富,優勢礦產突出。截止1999年底,全省已發現各類礦產120種(計亞種141種),佔全國已發現礦產種類的70.18%。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種中,居全國前十位的礦產有57種(含亞種),居前5位的有34種(含亞種),其中鎢、鉍、螢石、石墨、海泡石、石榴子石、玻璃用白雲岩、陶粒頁岩等8種礦產的保有儲量佔全國首位(表1),石煤、錳、釩、銻、銣、重晶石、玻璃用砂岩等7種礦產的保有儲量居全國第2位。具有國際優勢的礦產有:鎢、鉍、銻、螢石、隱晶質石墨、重晶石等,在國內具有優勢或潛在優勢的礦種有錳、錫、鉛、鋅、鈮、鉭、水泥灰岩、石膏、高嶺土、芒硝,煤炭在南方地區具有比較優勢。
2.礦床分布呈明顯的區域性和相對集中性。鎢、錫、鉬、鉍、鉛、鋅、石墨主要集中在郴州、衡陽地區;銻主要分布在婁底、益陽地區,錳主要分布在永州、湘西自治州、懷化和湘潭地區;金、銀主要集中在衡陽、懷化、岳陽和郴州地區;煤主要分布在婁底、邵陽、郴州地區;鹽、石膏和鈣芒硝主要分布在衡陽、常德地區。
3.有色金屬和非金屬礦大型、特大型礦床相對較多,金屬礦共伴生礦多,貧礦多,難選冶礦多。按礦區計,全省共發現礦產地1196處,其中特大型礦6個,大型87個,中型205個,小型898處;品位大於30%的錳礦僅為總儲量的30%左右,含硫大於35%的富硫鐵僅佔12.7%,鉛+鋅品位大於5%的礦僅佔36%;鐵、磷等礦產資源量大、質差,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下,難以利用;87.2%以上的有色金屬礦區含有2種以上的有益共伴生組分,含10種以上的共伴生組分佔4.7%。共伴生組分的綜合利用價值高。
4.礦產資源找礦潛力大。鉛、鋅、鎢、鉍、鉬、磷的預測資源量為其資源儲量的2倍以上,煤、鐵、銀、螢石的預測資源量為其資源儲量的3倍以上,金、銻、重晶石、岩鹽、各類石灰岩、高嶺土等的預測資源量是其資源儲量的5倍以上。
(二)地質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現狀
1.基礎地質調查:已完成全省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區域化探測量和1∶50萬區域重力測量工作,基本完成了全省的航空磁測。已完成1∶20萬重力測量18個圖幅,約占省域面積的58%,1∶5萬區域地質調查187幅,佔全省國土面積的40%,20個縣(市)1∶5萬—1∶10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在6個重要城市區內開展了1∶5萬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綜合勘查,在重要成礦區帶內開展了1∶5萬化探、1∶5萬放射性水文區域調查和地面伽瑪測量。
2.礦產資源勘查與評價:已探明83種(計亞種101種)礦產的儲量,列入礦產儲量平衡表的有68種。共發現各類礦產地約6000餘處,列入儲量平衡表上的1196處礦產地中,達到精查(勘探)程度的有451處,佔37.7%;詳查和普查(含普查以下)的礦產地745處,佔62.3%。全省仍有大量具有潛力的礦點(礦化點)需提高其勘查程度。
(三)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至2001年底,全省已開發利用77種(含亞種)礦產(表2)。礦山總數達8875個。按礦山企業規模計,有大型礦山企業14個,中型72個,小型8789個。礦山企業從事采選業人數46.14萬人,年產礦石2.41億噸。按所有制性質計,礦山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366家,集體企業3501家,公司制企業88家,私營企業4994家,中外合資及外商獨資企業14家。1999年,全省礦山企業采選業產值達217.36億元(位居全國前十名之列),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4.8%,礦業開發為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基礎作用:
1.能源礦產:建立了以漣邵、資興、白沙3個礦務局和煤炭壩、辰溪、譚家山、群力煤礦為主體的江南較大的煤炭工業基地。利用的礦種有煤、石煤、鈾、地熱,其中以煤炭開發利用為主。2001年全省共有煤炭礦山2269個,其中中型礦山23個,小型礦山2244個。從事採煤業人數為19.45萬人,產煤2944.33萬噸。煤的自給程度在70%以上。石煤產量為86.07萬噸,多為小型礦山,共74個。鈾礦僅1個國有礦山在開采。寧鄉、汝城等縣利用地熱資源,建立了旅遊區、渡假村、療養院。
2.黑色金屬礦產:建立了以華菱集團公司、桃江錳礦、湖南冶金企業集團公司為主體的鐵、錳礦產資源開發與生產加工基地。現有小型鐵礦山100個,中型2個,年產鐵礦石151.66萬噸;大型錳礦山1個,中型4個,小型119個,年產錳礦石119.42萬噸。小型釩礦山8個,年產釩礦石18.5萬噸。
3.有色金屬礦產:建立了以黃沙坪、水口山、寶山、李梅等鉛鋅礦和株洲冶煉廠、水口山礦務局、三立集團為主體的鉛鋅采選冶工業基地,以錫礦山礦務局、桃江板溪銻礦和益陽冶煉廠為主體的銻生產與加工基地,以柿竹園、瑤崗仙、川口等鎢礦和株洲硬質合金廠為主體的鎢生產與加工基地。以鎢、銻、鉛、鋅、銅、錫等礦的開發為主。2001年有色金屬礦山共計280個,其中大型4個,中型16個,小型260個。礦山企業從業人數為4.1萬人,年產礦石1344.23萬噸。現有鉛鋅礦山163個,鎢礦山25個,錫礦山39個,銻礦山23個。主要有色金屬礦產綜合利用率為60—70%,綜合回收率在40%上下,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4.貴金屬礦產:建立了以辰州礦業公司、黃金洞金礦、高家坳金礦、龍王山金礦為主體的黃金生產和加工基地。全省共有133個金礦山。2000年產金4.14噸,佔全國的2.9%。全省沒有獨立的銀礦,主要是在有色礦的冶煉過程中綜合回收銀,1999年產白銀317.31噸,佔全國白銀總產量的25.44%,屬白銀加工生產大省。
5.稀有、稀土和分散元素礦產:從事稀有、稀土礦產品生產和加工的基地,主要有株洲硬質合金廠、桃江稀土金屬冶煉廠、益陽鴻運稀土股份有限公司和湘南稀土金屬材料研究所等。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低。全省有11個鈮、鉭小型礦山,年產礦石1萬噸。稀有金屬礦產鈹和分散元素礦產鎘、銦、鉈、鍺、鎵、硒、碲等,主要是在冶煉過程中綜合回收,鋰、鋯、銣、銫等稀有金屬礦產和磷釔礦、獨居石等稀土礦產尚未開發利用。
6.非金屬礦產:建立了以湘衡鹽礦、湘澧鹽礦為主體的鹽生產和加工基地,以韶峰集團、雪峰集團、瀟湘水泥集團、東江水泥廠為骨乾的水泥生產基地,以及以岳陽磷肥廠、湖南磷化工總廠等為主體的化工生產基地。主要利用的礦種有水泥灰岩、玻璃砂岩、石墨、高嶺土、石膏、大理石和花崗石等飾面建材、磷、硫、重晶石、岩鹽、海泡石、螢石、冶金用白雲岩、熔劑灰岩、耐火粘土等。共有非金屬礦山5898個,其中大型礦山5個,中型礦山25個,小型礦山5867個。按礦種計,磚瓦粘土礦1912個,建築石料及制灰用灰岩礦山1291個,建築用砂968個,其它礦山1696個。年產礦石1.94億噸。
7.礦泉水:全省現有礦泉水生產廠家31個,年產礦泉水24.65萬立方米。
(四)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現狀
至1999年底,礦山廢渣累計堆存量達2.22億噸,礦業廢渣堆存量占工業廢渣總量的86.8%。採煤排出的廢渣占總堆存量的36.94%,湘中地區採煤排出的廢渣達0.65億噸。各類礦山共佔地20.05萬公頃,其中佔用耕地4.17萬公頃。
近年來各地加強了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1999年,用於礦山企業廢水、廢氣治理的總費用約1.4億元。土地復墾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至1999年底,共復墾土地面積0.60萬公頃,復墾率為14.4%,恢復植被0.28萬公頃,還綠率為7.6%;在礦山環境保護、立法、調查、尾礦廢石的綜合利用、典型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都已起步,並取得了一些成效。
三、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地勘投資不足,後備資源短缺。地勘投入減少,導致人才嚴重流失,探索性工作止步不前,致使導致煤、鐵、錳、銅、鉍、銻、錫、鉬、砷等礦產資源儲量增長速度低於消耗速度,主要礦山的資源面臨枯竭,有色金屬總公司的13家骨幹礦山有7家因資源枯竭而相繼關閉。一些馳名的大中型礦山,按目前的儲量消耗速度最多隻能維持6—8年,一些礦業城鎮將因資源枯竭而衰亡。
2.礦業結構不合理。一是礦山數量過多,規模過小,小型礦山佔全省礦山總數的99.03%;二是采、選、冶結構失調,采選能力小、深加工能力小、冶煉能力大;三是礦產品精深加工和高精尖產品率低,礦產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有色金屬的深加工產品占總產品的10%;四是非金屬礦產品開發相對滯後。
3.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粗放,資源浪費嚴重。大部分國有礦山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和集約化程度低,資源利用率低。礦山企業的「三率」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差距較大。開展綜合利用的礦山僅占可綜合利用礦山數的25%左右,已綜合利用的礦種僅占可綜合利用礦種的約40%。
4.利用省外資源方式單一,資源供給的保證風險增大。以投資入股的方式獲取省外或國外礦產資源的尚無一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大型礦業公司對礦產資源壟斷的加劇,以貿易方式直接獲取資源的難度和風險越來越大。
5.礦山開發利用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礦業活動已破壞土地及植被面積達1748.09km2,占省域面積的0.83%,局部出現了大面積的水土流失。由采礦引發的地面塌陷、地裂縫、滑坡和泥石流,以及鉛、鎘、汞和砷等元素污染等次生地質災害對國家和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和損失,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由於忽視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使得土地復墾率及還綠率過低。如不加大力度,預測至2010年,因廢渣堆存、廢棄地以及水土流失等將使2518.58km2的土地受到破壞,占省域面積的1.19%。
6.礦產資源開發缺乏有效的宏觀調控手段,礦政管理有待完善。一是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缺乏宏觀調控,鎢、錫、銻等優勢礦產過量開采;二是礦產資源勘查雖然實行了統一管理,但勘查隊伍的多頭管理使得地質資料相互封鎖、投資浪費;三是礦業權市場建設滯後,礦業資本市場不夠發育和規范,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融資渠道不暢,現有體制和機制不健全;四是礦業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礦業權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證;五是地礦行政管理基礎工作薄弱,市、縣礦政管理專業技術力量不強,執法監督力度不足。
四、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及可供性分析
(一)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及其「十五」計劃對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要求
1.經濟和人口的增長,要求加大對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力度和保障程度。《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預測「十五」期間全省經濟增長率年均為9%,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5700億元,人均GDP達8450元,人口控制在6800萬以內,城鎮化水平達36%。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人均資源消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強,建材、冶金、化工等重化工業的發展和一般加工業對礦產資源的普遍需求,這就要求為能源工業和原材料工業提供更多的礦物原料。預測至2005年,全省需煤4508萬噸,鐵礦石570萬噸,錳礦石100萬噸,銅精礦2.5萬噸,磷155萬噸。
2.產業結構調整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要求優化和提升礦業結構,構築和鞏固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礦業。資源利用方向需向廣度和深度拓展,形成和延長產業鏈和產品鏈。
3.為協調區域經濟發展,要求調整礦產資源開發布局,建立以能源、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非金屬和化工等各具特色的礦業發展布局。
4.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要求盡快轉變礦產資源利用和保護方式,提升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推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節能降耗水平。
5.加入WTO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要求進一步建立全方位開放的礦業格局。加入WTO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有利於鎢、錫、銻、石墨、鉛、鋅、錳、陶瓷製品等全省優勢礦產品及其製品出口,有利於在更寬、更廣的范圍利用省外的石油、銅、鋁、富鐵礦、磷、鉀鹽等礦產資源,有利於穩定地吸引外資和利用國外的先進技術開發全省的礦產資源,有利於推進全省赴外勘查、開發礦產資源,建立穩定的供貨渠道,但對那些規模小、技術落後、成本高的礦業企業將造成較大的沖擊。面對機遇和挑戰,必須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建立包括礦產品貿易、利用外資勘查開發本省資源和赴省外國外勘查開發礦產資源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礦業格局,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礦產資源保障。
6.改善環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必須統籌礦產資源開發的資源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促進礦業與相關產業的協調、持續發展。
(二)礦產資源的可供性分析
今後10年,礦產資源滿足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情況為:完全依賴省外的有石油、天然氣、鉀鹽等;部分自給的有煤、鉛、鎢、鋅、金、銅、鋁、銻、錳、鐵、磷、硫等;能完全自給的有鈾、銀、錫、鉬、鉍、稀土、鈮、鉭、鹽礦、砷、石膏、高嶺土、重晶石、螢石、水泥灰岩、石墨、海泡石、耐火粘土和玻璃砂岩等。
礦業經濟全球化和投資環境的改善,有利於我省擴大利用國外礦產資源。但由於國際礦產品市場受政治、經濟、軍事的影響而變化,因此需要高度重視我省礦產資源的供應安全,建立相對穩定的供應渠道。

⑨ 全國黃金查明儲量超1.41萬噸,意味著什麼

據最新的報道顯示,我國黃金查明儲量超過1.41萬噸,這件事說明了兩點,第一點就是我國黃金儲量很大,礦產資源豐富。第二點就是我國的探測技術有了新的突破,可以挖掘到更多的黃金,也就意味著會發現越來越多的稀有礦產。

我國的黃金產量和儲量都是世界第一,但是所有的礦產都屬於不可再生資源,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保護這些礦產資源。同時國家也會有政策去保護很多的未開發的礦產。同時希望我國可以變得越來越強。

閱讀全文

與湖南黃金礦產儲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理財保險的意義與功用 瀏覽:533
黃金藤價格價格 瀏覽:503
85港幣摺合人民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505
江蘇八方貴金屬軟體下載 瀏覽:344
證監會首批批准證券投資機構 瀏覽:928
趨勢投資利潤回吐 瀏覽:593
益民集團產業投資 瀏覽:398
平安綜合理財 瀏覽:461
不良貸款不良資產 瀏覽:307
如何用100萬來投資理財 瀏覽:793
縣域理財 瀏覽:425
理財王冠 瀏覽:623
理財客戶細分 瀏覽:16
st興業股票 瀏覽:136
怎麼購買印度基金 瀏覽:876
證券投資基金運作費用 瀏覽:84
企業如何通過基金融資 瀏覽:570
項目融資的結構 瀏覽:379
融資33 瀏覽:370
拆借信託 瀏覽: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