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宣布對朝鮮禁運 包括哪些產品
禁止自朝鮮進口煤炭、鐵、鐵礦石,但下列兩種情況除外:第一,被認定完全是為了民生目的、不涉及朝鮮核計劃或彈道導彈計劃或聯合國安理會相關決議禁止的其他活動創收的交易。若據可信情報證實該交易不是為民生目的或與朝鮮核計劃或彈道導彈計劃有關,海關部門不予放行。第二,證實不是朝鮮原產的、而是經由朝鮮運送的完全是用於從羅津港(Rason)出口的煤,且此類交易不涉及為朝鮮核計劃或彈道導彈計劃或聯合國安理會相關決議禁止的活動創收。
2. 內蒙古有煤炭交易平台嗎
全國的煤炭交易平台只有秦皇島煤炭交易平台,而且秦皇島還是在煤炭交易大廳基礎上延伸的網路平台,其他的都是信息平台,一些所謂的交易平台,根本就沒有交易系統。
3. 斯德哥爾摩會談,透出朝美關系什麼信息
斯德哥爾摩會談透露出朝美關系還是非常的緊張,兩國在會談中的分歧也很大,雙方都沒有改變自己的立場,所以會談宣告破裂。
除了「關閉核設施」的分歧,朝美雙方對無核化「第一步」應換取美方哪些對等措施也未達成一致。據美國媒體披露的「新方案」,美方只願意用聯合國停止對「煤炭紡織品」等少數朝鮮商品出口的制裁換取朝鮮凍結或關閉主要核設施。但在此前的會談中,朝鮮堅持目前仍然有效的五個聯合國安理會對朝制裁決議都應該被解除。這些決議所涉禁止朝鮮出口產品總額,占其出口總收入的90%左右。
4. 如何開一家煤炭貿易公司
看你問題,猜測你是否已經有確定的銷路?
先保證自己有銷路,根據你銷路的用途和要求再找貨源。
有要低硫的,有要高熱的,有要低灰的。有各式各樣的要求。
然後你在各種煤炭吧或者網上交易市場看看行情聯系貨源,計算符合客戶要求的煤價加上運費成本最低的進行采購。
假如你沒確定銷路,只能打聽你距離最近的貨源地,弄清楚價格和各種煤技術數據,網上放消息空賣,有買家再去進貨。
廣結善緣,多認識一下同行會好些
國內省份百分之90都有煤礦。國外現在進口來源也有印尼,越南,朝鮮,蒙古。
手續簡單,去工商局泡泡就曉得了,帶幾盒煙口香糖,見人扔。讓你跑啥手續就跑啥,頂多費點時間。不是問題。
5. 我想找一下朝鮮無煙煤的信息資料和聯系方式
朝鮮無煙煤 好多地方產呢 但是那是國外呢
6. 國際煤炭貿易市場是怎麼劃分的
因煤炭在世界范圍內分布比較廣泛,而且運輸成本較高,所以各國煤炭生產一般用於自身需求,全球煤炭貿易量相對於消費量來講並不大。加上運輸成本較高,國際煤炭貿易一般發生在鄰近的國家之間。據國際能源署(IEA)最新統計,2008年,全球硬煤貿易量為9.38億噸,較2007年增長1.3%。其中:海運煤炭貿易量為8.49億噸, 較2006年增長2%。
1、 全球煤炭貿易市場劃分
國際煤炭市場大致可分為兩個區域市場:亞太市場和歐美大西洋市場。亞太煤炭市場的煤炭出口國家及地區主要有: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中國、俄羅斯、越南、朝鮮等;亞太煤炭市場的煤炭進口國家及地區有:日本、韓國、印度、中國台灣省、中國香港特別區、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歐美煤炭市場的煤炭出口國家及地區主要有:澳大利亞、南非、俄羅斯、波蘭、美國、加拿大、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等;歐美煤炭市場的煤炭進口國家及地區主要有: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丹麥、希臘等。
一般來講,國際海運市場運費價格低,供應充足的時候國際煤炭銷售市場區域性劃分會
趨向模糊。影響煤炭貿易的因素,除了傳統的供需關系外,還有可能是為了獲得特定的煤種,保證國家能源安全等。
亞太地區是世界煤炭貿易的貿易量最大的地區,2007及2008年亞太地區的硬煤貿易量分別是4.66和4.84億噸,分別佔全球硬煤貿易量的50.3%和51.6%。澳大利亞最近多年是全球出口第一大國,其出口量占據全球煤炭出口量的30%左右,占亞太地區的出口量的50%左右。同時,由於運輸距離的限制,因此出口相對比較穩定。比如,澳大利亞出口的80%是亞洲,而亞洲出口大國比如中國、印度尼西亞出口的80%以上是亞洲內部。所以,澳大利亞的煤炭價格可以作為國際上一個重要地區煤炭價格走勢的一個風向標。
總的看來,國際市場煤炭供給逐步由單一走向分散化,各煤炭出口國競爭激烈,出口國家體系在近十年來發生了巨大變化。
世界前十大煤炭出口國為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南非、中國、哥倫比亞、美國、越南、加拿大和波蘭。
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因為資源短缺,是全球最大的煤炭進口國和地區。西歐各國隨著產量的萎縮,也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煤炭進口區。
2、 國際煤炭貿易運輸方式
國際貿易中,煤炭運輸一般通過海上運輸。煤炭可由兩種遠洋貨船載運。一種是裝運散貨的干貨船,另一種是既可運石油,也可運礦石、煤炭等散貨的干濕散貨兼運船,前者是煤炭海運的主體,後者因作業復雜(洗倉等),使用不經濟現已較少使用。其中,半數噸位是6萬噸級以下的船,1-3萬噸級的小型船方便靈活,可被小型海港接納,因此使用數量不少。使用最多的是6-8萬噸級的中型船。遠洋運煤的主要流向是:太平洋的主流是從澳大利亞東海岸流向日本、韓國、東南亞。從美國東部向西橫渡太平洋流向東北亞和東南亞。從中國東海岸流向日、韓;大西洋的主流是從美國東海岸橫渡大西洋流向歐洲;印度洋的主流是:由南非越印度洋向亞洲或由澳大利亞向西至歐洲。除此三大洋以外,波羅的海及歐洲北海岸有少量海運。
除海上貿易外,部分國際煤炭貿易也通過內陸邊境貿易的方式。此類運輸方式主要發生在北美大陸,歐洲大陸各國,前蘇聯各國之間。美國與加拿大之間主要通過五大湖然後經由鐵路或公路運輸到消費地。美國與墨西哥,歐洲各國,俄羅斯與烏克蘭,哈薩克等國之間主要通過鐵路運輸。
(東北亞煤炭交易中心)
7. 實現大區地質資料信息為地方經濟有效服務的思考——以東北大區為例
董佩信
(沈陽地質調查中心沈陽110034)
摘要本文通過國家對地質資料信息在大區的服務定位,介紹了東北大區的工作性質和特點、當前服務的現狀,分析了當前地質資料信息的社會需求,明確了社會化服務的定位,提出了如何與地方經濟發展有效對接的思考。
關鍵詞地質資料信息職能定位有效服務
近年來,國家為了加強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在原有6個區域地質礦產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了區域地質調查中心(簡稱為大區中心)。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政府宏觀管理職能的強化。以區域地質為研究對象的大區中心,對區域內地方經濟發展和規劃部署顯得尤為重要,大區館藏地質資料信息的開發利用更是必不可少的決策參考。
東北大區的工作范圍包括了東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四盟,總面積126萬平方千米的地域。大區地質資料信息是歷史上形成的以區域地質礦產研究為內容,按照國家劃定的工作區域開展多年工作所積累的地質資料。這些資料涵蓋了1949~2009年內區域地質、礦產、水文、礦床、地層、古生物等內容。2008年,國家又將遙感、航磁、重力、化探、重砂等信息資料庫下放至大區實行分級管理,隨著今後一個時期國家對基礎地質、環境地質的日益重視,進一步投入資金探明資源,對於地方經濟的規劃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東北大區中心的地質工作及其特點
東北大區中心的前身是地礦部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成立於1963年,是集中了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地質局科研人員組建的研究所,研究的范圍在東北地區,研究的內容包括區域地質、礦產、地層、古生物、非金屬礦產。經過幾十年的工作,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豐富的地質資料。進入20世紀80年代,該所又開展了全國性的黃金礦產的研究和找礦,進一步拓寬了工作領域。1999年國家成立中國地質調查局後,該所承擔了東北地區國家地質大調查項目,經歷了從事基礎研究、區域地質、地質找礦、承擔國家大項目的歷史演變。
2006年,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安排和部署,調整和增加了工作職能,賦予了其地質調查、地質科研、項目監管、信息服務4項職能。2008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又進一步明確了大區中心要承擔起國家地質調查項目、區域地質科學研究、地質資料信息社會化服務、大區項目監理等職能,從而使區域內國家地調科研項目與地方項目關系得到了理順,解決了以往工作形成的地質資料匯交時限、圖文質量、社會化服務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為大區地質資料及信息能夠為區域經濟服務創造了條件。
2 大區地質資料服務的現狀
2.1 館藏資料豐富
為做好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工作,沈陽大區中心對館藏資料、紙質圖件進行了全面清理,根據專業類別劃分為區域地質、礦產地質、物探、化探、遙感、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地質綜合研究等。截至2009年,共計清理出地質資料和圖紙32.494份/張,其中:地質成果資料8398份、各種比例尺地形圖23700張、地質科研資料及研究報告10215件,以上資料均以紙介質為主。國家開展地質大調查項目以來,大區共收到國內地勘單位在東北地區工作的地質成果報告187份,全部為電子文檔,接收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全國地質資料館分發的數字地質圖資料庫、東北地區礦產地和工作程度資料庫、同位素地質測年、全國岩石資料庫,還接收了東北地區重砂、重力、地球化學、航磁、遙感等重要的基礎資料庫。此外,大區還在通過以往地質考察、學術交流等活動收集了俄羅斯遠東地區、蒙古、朝鮮等周邊國家的地質資料,以及美國、日本、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亞等國家相關地質、礦產資料。以上這些都為東北地區地質調查、地質找礦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資料。
2.2 服務體系不健全
目前,由於沈陽地調中心組建的時間較短,以往館藏的地質資料正處於清理、整理階段,尚需要較大的投入對紙質文檔進行數字化工作,後期形成的電子文檔和全國地質資料館提供的各類基礎資料庫還存在著綜合分析、研究、加工直至為社會服務的組織機構和服務體系建設問題,直接服務社會的電子信息平台還沒有完全建立,還沒有與大區內各省(區)、市(地)地方政府實行有效的科學對接。諸如大的成礦區帶尋找新資源、國家商品糧基地農業地質調查、城市經濟帶地表地下水及環境污染問題的防範、生態保護、西部找水、老礦山外圍找礦等問題都需要與地方政府高層達成共識。
3 大區地質資料服務定位與社會需求
國家設立大區地調中心,就是要把繁雜集中的事務劃分為獨立的區域,代表國家開展基礎性服務。東北大區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定位,就是要以東北地區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為目標,圍繞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任務提供基礎地質、環境地質和礦產資源、水資源現狀、資源可利用程度、資源可持續發展遠景等資料,為政府領導宏觀決策、科學決策提供第一手資料。其總的要求如下。
3.1 提供油氣資料和基礎數據,尋找新的資源接續地
東北地區是我國石油的主產區,大慶油田、吉林油田、遼河油田生產的石油佔了全國陸上石油產量的三分之一,是國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隨著石油開采年限的增加,資源接續問題已經納入國家和地方領導的工作議程,近年來,國家與石油管理部門已經出巨資開始尋找新的油氣資源,東北大區利用區位的優勢,已經向國家申請了前期基礎地質工作經費,開展了調查工作。在黑龍江,內蒙古、吉林等尋找儲油構造含油盆地方面已經有了重大進展,與大慶油田聯合開展進一步找礦工作已經啟動。
3.2 提供找煤信息資料,鞏固東北能源基地地位
東北一直是全國的主要煤炭產區,遼寧、吉林兩省曾經為新中國建設提供了大量的煤炭資源。隨著多年開采資源量逐年減少,深部、外圍找礦將作為國家新一輪找礦的重點,礦山塌陷將是煤炭生產老區地質環境研究的重點。黑龍江產區作為服役期的煤炭基地是東北的重要產區,將承擔起全區經濟發展的資源供給;新興的蒙東區的煤炭基地是東北地區今後經濟發展的重要能源補充。煤電聯產、煤氣化將是今後一個時期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建設的重點。隨著國家基礎地質工作的加強,建設大區地質資料信息網路平台為加強能源基地、老區的改造和新區投入及時提供信息服務,將是今後一個時期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重點。
3.3 提供農業地質信息資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東北地區是中國的米糧倉。多年來,松遼平原一直是全國糧食的主產區。「十一五」期間,國家把商品糧基地建設納入了國家糧食安全的范疇,投入了巨大的資金對農業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和完善。2004年,東北地區開展過局部的農業地質調查,對糧食主產區土壤、土質化學成分進行了化驗分析,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後續的綜合研究、土質改造、調養補充元素、土質與種植物的研究工作尚未開展。如若要保證國家糧食主產區產量、質量的提高,這項工作必不可少。因此,農業地質資料信息的更新和及時提供,有利於國家投資政策的制定,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3.4 提供水資源、環境地質、城市地質信息,助推東北城市經濟圈的發展
東北地區水資源豐富,但分布不均勻且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嚴重。近年來,地表水水質污染情況嚴重,地域內松花江區、遼河區經監測評價,一二類水質河只有10%;三類水質河佔34%;四類以上水質河佔56%。而地表這些水源是整個東北中部城市經濟圈(包括哈爾濱、長春、沈陽)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條件。保護好水資源,搞好地質環境即是保證國家商品糧基地建設的需要,也是保證70%城市人口生產、生活的需要。做好沈陽、長春、哈爾濱等大中城市城市地質基礎信息的提供,建設安全穩定的中國汽車產業基地、裝備製造業基地、現代農產品加工基地,將成為這一城市經濟圈的重要內容。這個經濟圈將是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
3.5 為尋找新的礦產資源和老礦產地找礦服務
大興安嶺和遼吉東南部兩個成礦帶在「十一五」期間被國家列為東北重要的成礦區帶。大興安嶺成礦帶隨著國家基礎地質調查項目的深入,金屬礦產、能源礦產找礦已初露端倪;遼吉東南部深部和老礦山外圍找礦也已取得突破。對照總結,深入研究以往地質工作程度和前人地質資料,藉助國家在以上地區開展的其他基礎地質、地理信息將對該區的地質找礦意義深遠。
4 實現大區資料信息服務與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對接
4.1 圍繞自然資源和地方發展目標開展綜合研究
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規劃以礦產、森林、資料為依託,確定了二十一個基地建設目標。圍繞這些目標沈陽地調中心提出了「兩區一邊」的礦產資源工作戰略和「一帶兩廂」的水環地質工作戰略。「兩區一邊」就是把大興安成礦區、遼吉南部成礦區、東北周邊國家資源區作為地質找礦工作的重要區域,「一帶兩廂」就是把中部城市經濟帶、東廂水資源基地生態區、西廂生態屏障建設區作為水環地質工作的重點。通過爭取國家專項工作資金,通過與區帶涉及的省(區)市(地)縣(市)政府達成共識,開展礦產、水資源、環境等基礎地質調查評價工作,提高基礎地質工作程度,服務於地方經濟,為可持續發展服務。具體工作內容:①編制工作計劃,有針對性結合國家批準的基地建設目標提出基礎地質工作任務書,申報國家地質專項,爭取省(區)市(地)政府專項資金。②組織不同研究小組開展專項研究。依靠國家科研機構的技術支撐以大區中心為核心組織省(區)地勘部門、環境監測部門、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專家學者參與專門課題組,根據以往地質資料和科研成果,對照近年來國家地質調查項目取得的成果,利用新近完成的國家航磁、遙感、重力、化探等基礎數據信息,對重點成礦區帶、深部外圍老礦區、糧食主產區土壤、地表、地下水資源進行深層次的研究,提出有利於地方政府宏觀決策、制定產業政策的結論性意見,將資料信息服務落到實處。
4.2 准確定位,為地方經濟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全國大區中心確定的地質調查、地質科研、資料信息服務、大區項目監管4項職能,圍繞國務院振興老東北工業基地的目標,大區中心的定位要在宏觀目標區內開展好綜合地質調查,加強礦產資源區域評價,促進東北地區新的礦產資源接替基地建設,提高對中部城市經濟圈水資源和環境地質的調查評價和地質保障能力;進一步開展糧食主產區的農業地質調查工作,不斷提高重點地區的基礎地質調查程度;充分挖掘原有的地質成果資料和地質科研成果,提高研究程度實行老資料二次開發;充分利用國家基礎資料庫和信息系統,開發和利用圖形、數字軟體,向社會提供地質找礦、基礎地質、水環地質信息服務,為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服務。
4.3 實現資源利用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雙贏」
大區中心建立礦產資源分布、儲量、品種、品質信息系統,建立基礎地質、水資源、地質環境數據查詢系統;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地質構造單元,提供不同的礦產資源、信息和基礎數據,建立公共信息服務網站,開展網上信息服務;建立專業專家咨詢小組,對不同區域、不同礦產、不同地質條件提出專家意見供政府宏觀決策參考。地方政府可以提出研究課題和工作項目,邀請專家小組開展工作,在國家公益性地質投入的框架內充分利用國家的地質資料和信息資源,以最小的經濟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張允平.對東北地區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思考
8. 朝鮮創外匯有哪些途徑
1、出租使館房產
數據顯示,聯合國安理會去年3月實施對朝制裁措施後,朝鮮遭受的外匯收入損失達2億美元左右,這相當於2015年朝鮮出口總額(27億美元)的7.4%,對朝鮮經濟帶來不少打擊。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出租使館房產賺取外匯收入就顯得很重要了。
2、海外餐廳
朝鮮在海外的餐飲業主要分布在中國、俄羅斯、義大利、泰國、柬埔寨等10餘個國家的主要城市,大概有30個以上的餐館或酒館。作為朝鮮賺取外匯的根據地,這些餐館和酒樓大多檔次較高,定價比當地物價高出很多,但也一度生意紅火。
但在去年3月的聯合國制裁後,這些分布於海外的朝鮮餐館處境變得艱難,雖然餐廳本身其實並不在聯合國決議的制裁名單之列。作為兩個曾有著友好關系的國家,馬來西亞是朝鮮在東南亞的重要「據點」,吉隆坡開有一家朝鮮餐廳。餐廳2008年4月開張營業當天,時任馬來西亞運輸部長翁詩傑和時任朝鮮駐馬來西亞大使朴龍淵出席了餐館開張儀式。
如今隨著一朝鮮男子在馬死亡事件引發的外交風波,這家餐廳如今大門緊閉。
9. 朝鮮為什麼飢荒
最近看到消息說,朝鮮的糧食產地之一黃海南道,今年春季以來已經有2萬人餓死。朝鮮的周邊,都是發達或者中等收入的國家,在這些地方,吃飽飯早已經不是民生的首要問題。相比之下,同樣位於東北亞的朝鮮,卻發生餓死萬人以上的大飢荒,這實在會讓一般人覺得不可思議。 朝鮮發生飢荒的直接原因是糧食供給不足。根據聯合國的相關估計數據,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持續20多年,除少數年頭外,朝鮮每年的糧食供需的缺口份額(加算糧食進口和援助之後),在10萬噸到200萬噸不等。例如1994年朝鮮糧食缺口達220萬噸,占糧食總需求量的1/3。換句話說,如果不考慮種子、飼料、工業應用等情況,將缺糧的後果平攤到每一個朝鮮人身上,那麼每個朝鮮人在1994年至少要比平時少吃1/3的糧食。 但是,與6、70年代的中國相似,朝鮮有著嚴格的糧食配給制度,其結果是,只有身份級別最低的那些人,在承擔缺糧的後果。據韓國的估計數據,從1994年到98年,朝鮮每年平均有30萬到60萬人非正常死亡,相當於其總人口2000萬的1.5%到3%。可以推斷,糧食緊缺與糧食分配不公,這兩種因素的同時存在,才是導致飢荒的直接原因。 根據來自韓國的資料,朝鮮的糧食配給,分精糧(大米等)和粗糧(玉米等)兩個等級。其中,高級政府官員享有百分之百配給精糧的特權。其餘級別的人員必須接受兩種糧食的組合,平壤居民的精粗比率為6:4,在其他地區的比率為3:7。 在數量上,高級官員每天可獲得0.7公斤的精糧配給,軍人為0.7公斤精粗組合,辦公人員、普通工人、大學生為0.6公斤,而老人和殘障人員只能獲得0.3公斤。可以推測,一旦糧食發生緊缺,老人與殘障人員的受災情況將會更嚴重。 朝鮮兒童的健康情況也相當嚴峻。中學生每天配糧0.5公斤,小學生0.4,學齡前0.3。歐盟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組織在1997到2004年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約有40%~50%的朝鮮兒童營養不良。 至少從80年代末起,朝鮮就因為嚴重的糧食供給不足,長期處於飢荒的邊緣。一旦發生自然災害等因素,就無可避免地要爆發飢荒。例如,1995年發生特大洪水,朝鮮損失了33萬公頃的耕地和190萬噸的糧食,導致當年至少有200萬兒童陷入飢餓。 那麼,為什麼朝鮮會發生嚴重的糧食供給不足?從耕地面積來看,朝鮮的人均可耕地為0.09公頃,與英國、義大利和紐西蘭大致相當,略高於中國(0.08)和越南(0.07),是日本和韓國的3倍(0.03)。雖然朝鮮說不上耕地充足,但還沒有稀少到引發飢荒的地步。 可以從五個方面來分析朝鮮的農業問題。第一個方面是朝鮮的農業經濟結構問題。朝鮮在70年代推行農業機械化和電氣化,並到達了一定的發展水平。但是,這種農業模式有一個性命攸關的前提——石油供應。朝鮮的農業機械化和電氣化離不開石油能源的支撐,石油實際上成為了朝鮮農業產出的重要投入要素。在1991年解體之前,前蘇聯為朝鮮每年援助性出口大量的石油。據估計,前蘇聯和中國的援助性貿易,讓朝鮮於整個80年代期間在石油和煤炭貿易上受惠約4億美元。根據數據,在80年代,朝鮮每年要進口260萬噸石油,大部分來自於前蘇聯。而在前蘇聯解體後,朝鮮的進口銳減到150萬噸。 伴隨蘇聯解體的是世界共產主義陣營的瓦解。之後俄羅斯的經濟形勢嚴重惡化,沒有強烈動機也沒有能力繼續支援同盟國朝鮮。伴隨一系列復雜因素,俄中與朝鮮的雙邊關系也大不如以前,俄羅斯與中國開始要求朝鮮用世界通貨來購買石油。在石油嚴重緊缺的情況下,朝鮮的農業機械化和電氣化的效用大受限制,農業產出也隨之急劇下降。 第二個方面是朝鮮的土地退化和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在70和80年代,朝鮮過度使用肥料,導致土地酸化硬結。朝鮮不得不開墾新的耕地以作彌補,但是同時又導致森林破壞和水土流失。90年代以來朝鮮洪水災害頻發,和生態環境破壞有著密切的關系。 第三個方面是朝鮮的經濟制度問題。朝鮮實行集中計劃經濟模式,包括國有農場和合作農場兩種經營形式。按照中國過去的經驗來看,這種完全的公有制模式,會大幅度降低農業生產積極性和主動性,壓制農業的長期發展。 第四個方面是朝鮮的國際關系問題。朝鮮在過去處於冷戰前線,在冷戰結束後仍然多次捲入國際沖突事件,包括朝鮮核危機,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導彈試射,與韓國沖突,綁架日本、美國、中國人質等等。美國曾朝核問題多次對朝鮮實施經濟制裁。目前僅有中國、韓國等少數國家與朝鮮保持穩定的常規貿易關系。緊張的國際關系,嚴重影響了朝鮮國內的經濟形勢。據估計,朝鮮在2010年貿易赤字達10億美元,占其GDP的3.6%。一般認為,朝鮮通過秘密軍火交易等途徑平衡貿易開支,而這又使得它的國際關系進一步緊張化。 第五個方面是朝鮮自身的產業發展路線問題。朝鮮實行「主體思想」與「先軍政治」,強調經濟自給自足和軍事工業優先。朝鮮採用前蘇聯與中國過去的發展方針,從農業壓榨利潤,優先投資發展軍事工業。朝鮮的現役軍人占其人口總數5%,為世界最高。相比之下,韓國的比例為1%,美國為0.5%,中國為0.2%。高密度的軍事機構,成為朝鮮經濟發展的沉重包袱,而這些負擔,最終壓在了朝鮮脆弱不堪的農業基礎之上。 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對朝鮮而言有著重要意義。從經濟角度來看,武器製造與出口(重點產品是導彈系統)占據了朝鮮貿易的重要位置。據估計,朝鮮每年的武器出口在10億美元左右,占其總出口額的1/3到1/2,其中約一半來自導彈系統銷售。而朝鮮輕工業發展水平低下,很難提供同等的替代份額。 保持軍事優勢,對鞏固朝鮮政權的合法性具有重大意義。朝鮮的政治體系,類似於前蘇聯的斯大林時代和中國的毛澤東時代,常態化的政治軍事動員,是保持高度意識形態的必要條件。顯然,為達到這種動員狀態,為持續高漲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提供基礎,強大的軍事力量支撐必不可少。種種原因,讓朝鮮在現實的策略選擇中,很難放棄當前的路線。 可以看出,朝鮮所面臨的農業問題非常嚴重,也非常復雜,在大環境不變的條件下,糧食緊缺問題恐怕難以在短期內有所改善。目前,朝鮮主要依靠國際救援來彌補糧食缺口,例如在2000年,朝鮮曾獲得100多萬噸的糧食救援,占其糧食總需求的1/5。但是,朝鮮作為一個主權國家,依靠外部援助終非長久之計。隨著朝鮮第三代領導人登上政治舞台,世界也在密切關注著朝鮮未來的發展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