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的成員名單
政府機關人員:
1.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2. 陳文輝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
3. 範文仲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國際部主任
4. 方星海 中財辦經濟一組巡視員
5 管濤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
6 紀志宏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
7. 賈康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8. 李波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二司司長
9. 李伏安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河南監管局局長
10. 劉春航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局局長
11. 廖岷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上海監管局局長
12. 隆國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廳主任
13. 潘功勝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14. 祁斌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中心主任
15. 沈曉暉 國務院研究室國際司司長
16. 魏加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副部長
17. 閻慶民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
18. 張健華 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長
19. 張濤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執行董事
20. 張育軍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助理
研究機構人員:
21. 白重恩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
22. 丁志傑 對外經貿大學校長助理
23. 黃益平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24. 李稻葵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
25. 陸磊 廣東金融學院院長
26. 瞿強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
27. 魏尚進 哥倫比亞大學金融學教授
28. 巫和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29. 姚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30. 殷劍峰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31. 鍾偉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商業機構人員:
32. 高善文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33. 哈繼銘 高盛投資管理部中國副主席暨首席投資策略師
34. 黃海洲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研究部聯席主管
35. 黃金老 華夏銀行副行長
36. 連平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37. 馬駿 德意志銀行董事總經理、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38. 孫明春 上海博道投資首席經濟學家
39. 徐剛 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
40. 袁力 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
論壇特邀成員:
1. 郭濂 國開行金融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2. 黃明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
3. 黃志強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
4. 何東 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
5. 胡一帆 海通國際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經濟學家
6. 金中夏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所所長
7. 李麟 浦發銀行戰略發展部總經理
8. 李迅雷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9. 林采宜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10. 魯政委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11. 馬寧 高華證券公司副總經理、研究總監
12. 彭文生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13. 沈建光 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
14. 盛松成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
15. 孫國峰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副司長
16. 王志浩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
17. 吳高連 中國光大銀行專職董事
18. 武劍 中國光大銀行專職董事
19. 謝多 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黨委書記
20. 熊志國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策研究室主任
21. 許憲春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22. 徐忠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
23. 張承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
24. 張霄嶺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監管三部副主任
25. 鄭京平 國家統計局總工程師
26. 諸建芳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27. 朱寧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
28. 周道許 貴州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貴州省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主任
29. 鄒加怡 財政部國際司司長
論壇特邀研究員:
1. 程漫江 中銀國際證券董事總經理、研究部主管
2. 王信 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長
3. 向松祚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4. 張斌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
5. 張明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
6. 周誠君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7. 祝丹濤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處長、副研究員
B. 日本最有錢的十大家族
在日本,「二代執政」現象是高比例存在的,並且,「二代執政」現象在隨後日本的發展中一直存在,時至今日,「二代執政」的政治現象依然活躍於日本。這里,就來說說日本現如今的一些典型且具有說服力的例子吧。
你可能只知道安倍晉三是日本的首相,但是,你不知道的是他的外祖父及外叔父都曾擔任過日本的首相,他的家族曾風靡日本政壇。你可能更不知道安倍晉三的父親也曾選任過日本的首相,不過,可惜的是他在上任之前就生病去世了。所以,安倍家族也算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二代執政」家族了。
然而,歷史的浪潮總是一浪高過一浪,事實上,除了安倍家族日本還有另一個家族,麻生太郎家族,其也是典型的「二代執政」家族的體現。
相較於安倍家族,麻生太郎家族的「二代執政」現象更為明顯,且其家族勢力也更加廣大。更勝者,麻生太郎家族的「二代執政」擁有著悠久的統治歷史和傳統。其實,早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二代執政」就已經存在,而麻生太郎家族政治的歷史就追溯到明治維新時期。
可以說,日本的安倍家族和麻生太郎家族是現如今最為突出的家族,當然,還有其他的家族,但是無論是哪一個家族,都在說明著日本的這種「二代執政」現象可能早已劃歸為傳統,深深地烙印在人們心中了。縱觀日本過去,有許許多多的事例都體現著這個有點帶有「世襲制」味道的「二代執政」的現象。
當然,除了這兩個家族,在日本,還有小泉家族、鳩山家族、福田家族。
其中,小泉家族如按其成員在日本政壇持續在任的時間算,小泉家族是日本當之無愧的第一政治家族。日本國會共有114年的歷史,而小泉家族成員在國會中有一席之地的時間則長達94年。麻生太郎的高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大久保利通。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鳩山家族開始由法學界步入政壇,如今已經是日本最有權勢、最有經濟實力的政治世家之一。
C. 瑞穗銀行在中國主要做的什麼業務
外匯業務
人民幣業務
(不包括面向中國境內公民個人的人民幣業務)
〇回存款
〇貸款答
〇進出口信用證的開立,通知,保兌
〇貿易匯票的議付,托收
〇擔保
〇匯款
〇外匯遠期交易
〇在中國具有先進水平的金融產品、服務
〇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等
D. 有沒有人了解中郵穩定收益債券的那個經理張萌,百度里沒找到他的相關資料
張萌 女,碩士文憑
1993年9月至1997年7月在南京大學國際商務專業學習;1997年7月至2002年2月任中信銀行總行營業部主管;1998年9月至2002年2月在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專業學習並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2002年2月至2003年10月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基金管理專業並獲得商學碩士學位;2003年12月至2005年9月任日本瑞穗銀行悉尼分行資金部助理;2005年9月至2011年11月任澳大利亞聯邦銀行旗下康聯首域全球資產管理公司全球固定收益與信用投資部基金交易經理;2012年1月至今任中郵創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負責人。新發行的中郵穩定收益債券基金經理。
E. 世界上著名的投資銀行有哪些
1.高盛GoldmanSachs(按排名順序排列)
世界上最早的專業投資銀行,由GoldmanSachs先生創辦於年。
高盛以其濃厚的企業文化著稱,在100多年的歷史,上一直堅持投行主體戰略,很少涉足商業銀行、零售經紀等領域(但並非完全不涉足),是華爾街投行之首。
(5)瑞穗銀行交易員擴展閱讀:
投資銀行 (Investment Banks) 是與商業銀行相對應的一類金融機構,主要從事證券發行、承銷、交易、企業重組、兼並與收購、投資分析、風險投資、項目融資等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是資本市場上的主要金融中介。
投資銀行是美國和歐洲大陸的稱謂,英國稱之為商人銀行,在日本則指證券公司。
投資銀行的組織形態主要有四種:
一是獨立型的專業性投資銀行,這種類型的機構比較多,遍布世界各地,他們有各自擅長的業務方向,比如美國的高盛、摩根斯坦利;
二是商業銀行擁有的投資銀行,主要是商業銀行通過兼並收購其他投資銀行,參股或建立附屬公司從事投資銀行業務,這種形式在英德等國非常典型,比如匯豐集團、瑞銀集團;
三是全能型銀行直接經營投資銀行業務,這種形式主要出現在歐洲,銀行在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同時也從事商業銀行業務,比如德意志銀行;
四是一些大型跨國公司興辦的財務公司。在中國,投資銀行的主要代表有: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中信證券等。
參考資料:投資銀行-網路
F. 誰知道一些著名的國際金融控股公司有這些公司的資料嗎
摩根大通公司簡介
摩根大通的總部位於紐約,它為3000多萬名消費者以及企業、機構和政府客戶提供服務。該公司擁有7930億美元資產,業務遍及50多個國家,是投資銀行業務、金融服務、金融事務處理、投資管理、私人銀行業務和私募股權投資方面的領導者。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Co)為全球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金融服務集團之一,由大通銀行、J.P.摩根公司及富林明集團在2000年完成合並。
*大通曼哈頓公司於1799年由為紐約市供水的曼哈頓公司成立,至1922年成為全國商業和工業貸款的領先者,並在六年之中成為全美最大的銀行。
*J.P.摩根公司早先作為一家英國的商人銀行由John Pierpont Morgan的父親在倫敦建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公司對包括美國鋼材、通用電器以及美國電話電報等一些知名企業最初的建立構造及融資起了重大作用。
*富林明集團是一家以倫敦為基地的全球性投資銀行集團,其亞洲業務均以怡富名義運作,而怡富證券則是於1970年由富林明及怡和公司共同在香港建立的該地區首家投資銀行集團。
合並後的摩根大通主要在兩大領域內運作:一是在摩根大通的名義下為企業、機構及富裕的個人提供全球金融批發業務;二是在美國以「大通銀行」的品牌為3千萬客戶提供零售銀行服務。其金融服務內容包括股票發行、並購咨詢、債券、私人銀行、資產管理、風險管理、私募、資金管理等。
摩根大通是全球盈利最佳的銀行之一,擁有超過7000億美元的資產,管理的資金超過6300億美元。公司在全球擁有772名銷售人員,覆蓋近 5000家機構投資者客戶;股票研究覆蓋5238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3175家亞洲公司。自1998年以來,由摩根大通擔任主承銷的股票在上市後股價走勢表現突出,一周後股價平均上漲17%,一個月內平均上漲27%,三個月內平均上漲37%。公司在全球擁有9萬多名員工,在各主要金融中心提供服務。摩根大通亞太總部位於香港,在亞太地區15個國家的23座城市,擁有8500名員工。摩根大通名列1993年以來亞洲股票和股票相關發行的第一名,自 1993年以來,公司為亞洲公司主承銷了88次股票交易,共募得超過150億美元的資金。
加拿大永明金融集團簡介
加拿大永明金融於1865年注冊成立。永明金融集團人壽保險公司,是當今世界最大的保險和資產管理公司之一。公司歷史悠久,成立於1871年,加拿大永明金融集團在金融服務領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自1998年以來,永明人壽連續三年榮登美國《財富》雜志全球500強。加拿大永明在世界各地為個人和公司客戶提供廣泛的儲蓄、退休、養老金、人壽和健康等保險產品和服務,主要業務遍及加拿大、美國、英國和亞太地區,在世界二十多個重要市場設有辦事機構,積極開展業務。
加拿大永明金融是主要的國際金融服務機構,為個人及企業客戶提供各類理財及保障的產品和服務。現時與其合作夥伴在全球多個重要市場發展業務,當中包括加拿大、美國、英國、香港、菲律賓、日本、印尼、印度、中國及百慕達。至2005年12月31日,永明金融集團管理的總資產為3,870億加元(即約25,740億港元)。
永明金融公司於多倫多(TSX)、紐約(NYSE)及菲律賓(PSE)等地的聯合交易所上市,其交易代號為「SLF」。
永明金融在香港的顧問和分銷夥伴超過2,300人,客戶人數則約42萬。
加拿大永明金融是當今世界最大的保險和資產管理公司之一,在金融服務領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光大集團是中央管理的固有重要骨幹企業。2003年兩強聯合成立了光大永明人壽公司。公司以誠信正直以客為尊追求卓越創造價值為公司訓導,堅持以人為本為原則,大力發展公司業務
日本瑞穗金融集團簡介
日本瑞穗金融集團是2000年9月29日由第一勸業銀行、富士銀行和日本興業銀行組成,於2003年1月成立,資本金1兆5409億日元,為世界金融集團之首。在三菱東京金融集團和UFJ金融集團(三菱UFJ金融集團)合並前曾是日本資產規模最大的金融集團。集團公司擁有1200名職工,在人員規模上也是日本金融控股公司中最大的。
該集團下轄4大金融機構,其中有瑞穗銀行、瑞穗法人銀行和瑞穗信託銀行等三家銀行,還有瑞穗證券公司。
瑞穗銀行主要是個人銀行業務,但由於日本已經可以混業經營,所以也代理個人投資信託、金融債和個人保險業務。瑞穗法人銀行則經營企業年金、法人業務和銀團貸款業務。瑞穗信託銀行過去只可以經營長期金融業務,現在也可以經營個人銀行業務和房地產業務,如土地信託、不動產買賣中介、不動產評估、住宅銷售服務等。
瑞穗證券公司除傳統證券業務外,還開拓新型業務,如下屬有日本投資環境研究所、投資基金管理公司、不良資產處理公司、能源服務公司等。
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簡介
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Zurich Financial Services,蘇黎世)創建於1872年,總部位於瑞士蘇黎世,是瑞士第一家跨國性的保險公司。
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是以保險為核心業務的金融服務機構,其全球網路的分支機構和辦事處遍布北美、歐洲、亞太、拉丁美洲和其它市場。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是財富雜志(Fortune)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名前100位的企業。在2006年最新公布的榜單中排名第63位。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的財務實力建基於穩健及專注的業務發展策略,獲得標准普爾「A+」評級。
1998年蘇黎世集團與英美煙草金融服務公司合並,組成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並先後成功地合並了British American Financial Services(旗下包括有產險的Eagle Star、壽險的Allied Dunbar), 以及美國的Farmers等國際知名的金融服務機構,使本集團更加壯大,成為世界最著名十大金融保險集團之一。
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擁有下述知名品牌與公司:聯合鄧巴、鷹星集團、農夫保險集團、蘇黎士集團,特萊尼德等,總資產4240億美元,保費收入490億,客戶3500萬,雇員70000人。蘇黎世金融是一家居世界領先地位、獲國際公認從事金融保險服務的全球性集團,核心業務為非壽險、壽險、再保險和資產管理,業務遍及50多個國家和地區,由於具有全球化的實力和技術及對當地市場的了解,使該集團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幾家真正立足於全球的金融服務集團之一。
G. 日本瑞穗金融集團的管理結構
瑞穗金融集團通過整合形成了符合現代組織發展趨勢的管理架構,這一管理架構具有4方面的特點:
1、通過業務單位管理集團的業務主線
瑞穗集團建立了9個業務單位,對原3家銀行各種業務的集中管理,每一個業務單位的經營管理職能都滲透到3家銀行。根據瑞穗控股公司所具有的客戶群和業務主線安排經營活動,這9家業務單位分別是:零售和私人銀行業務單位、中小企業法人客戶業務單位、公司和金融機構銀行業務單位、公共銀行業務單位、國際銀行業務單位、ALM和交易業務單位、電子商務和全球交易服務業務單位、證券和投資銀行業務單位、信託和資產管理業務單位。
在控股公司與核心子公司之間也有明確的業務管理功能劃分,前者主要負責制定集團管理政策,並對整個集團進行管理,集團核心子公司按照瑞穗控股公司的政策對本公司的業務進行管理。
2、建立了執行官管理系統
為了劃分管理決策和執行職能,明確不同水平的授權和職責,瑞穗控股公司建立了執行官管理系統。董事會任命負責各集團和業務單位管理職能的執行官,賦予他們在首席執行官的監督下履行相應經營管理職能的權力。這種制度安排有利於提高各位董事的決策效率,促使各業務執行官恪盡職守,保證整個集團的有效管理。
3、建立了外部董事的制度
為了應對多元化經營的挑戰,滿足客戶復雜的金融需求,瑞穗金融集團建立了聘請外部董事的制度,這些受聘外部董事一般都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管理經驗,因此有助於改善集團管理決策質量,強化審計功能。2001年6月,瑞穗集團邀請3名外部董事加入到董事會。 利潤管理是金融集團降低金融風險,保持利潤穩定的重要環節。瑞穩金融集團在利潤管理方面有3點特色,即以業務單位為基礎進行利潤管理、合並利潤管理、風險資本配置。
(1)以業務單位為基礎的利潤管理
通過實施以業務單位為基礎的利潤管理,能夠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強化集團的財務結構。
針對9大業務單位,瑞穗金融集團正在實施下列管理措施:
制定有關毛利潤、支出和凈業務利潤,以及績效管理等方面的計劃;
配置人力、投資、支出和風險資產等管理資源;
加強風險控制,並根據風險資本配置對盈利能力評估。
瑞穗金融集團希望通過這些措施,優化業務結構,實現集團盈利的最大化。核心子公司的每個分支機構和負責業務拓展的業務部門,必須根據瑞穗控股公司所確定的利潤計劃和資源配置計劃確定和管理本機構的利潤計劃。
(2)合並利潤管理
瑞穩集團通過合並報表管理集團利潤,並以此建立平衡發展和優化的業務結構。
除了集團4大核心子公司外,在戰略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子公司也被劃歸到具體業務單位,這些業務單位為這些子公司制定和管理利潤計劃。
(3)風險資本配置
2001財政年度,瑞穗金融集團建立了風險資本配置架構,按照這種結構,要從股權資本和其他資源中提取風險資本,然後將這些風險資本配置到每一個業務單位,這些業務單位在風險資本的限制范圍內從事業務活動。在這種新的框架下,瑞穗金融集團利用RAROC績效指標來評估所配置資本的收益。根據這些評估結果,提高資源配置和資本使用效率。
H. 日本瑞穗金融集團的控制系統
瑞穗金融集團的內部控制系統包括風險管理結構、遵循審計結構、內部審計結構。 (1)瑞穗集團的風險管理結構
隨著金融放鬆管制和國際化的發展,金融機構加強信用、市場、IT、法律和結算等方面的風險管理日益迫切。瑞穗金融集團認識到,為了提高公司的價值,必須在大力開拓業務的同時,建立相應的風險管理體系。為此,瑞穗金融控股集團董事會制定了適用於全集團的風險管理政策。這些政策明確了集團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所需要管理的風險、建立了相應的組織結構。對風險管理所需要的各種人力資源進行培訓,並且為衡量風險管理結構的有效性和適應性配置了審計人員。
在瑞穗金融集團內部,金融控股公司負責整個集團的風險管理,富士銀行、第一勸業銀行、興業銀行、瑞穗證券、瑞穗信託銀行等5大核心子公司必須針對本機構,以及子公司和關聯公司的業務風險特點,制定和實施嚴格的風險管理措施。
(2)風險管理方式
瑞穗集團為了保證集團的正常有效運行,制定了整體性風險管理架構,並且按照各種業務單位的業務風險特點,配置了相應的風險資本,同時保證集團的整體風險暴露不超過集團資本賬戶和其他財務實力指標所能承受的范圍。
①信用風險管理
信用風險是金融機構經營過程中所面臨的最大的風險,這種風險往往由於交易對手違約、或者由於財務狀況惡化,不能正常履行合同規定的償還資金義務而導致金融機構部分或全部資產的損失。瑞穗金融集團採取了兩種相互關聯的信用風險管理方法:一是根據對交易對手信用狀況的評估,從承諾接信到貸款收回整個過程的每個環節都進行相應的風險控制,這項工作主要是5大核心子公司的職能;二是根據貸款可能拖欠的概率,從整個集團角度進行風險評估與管理,主要由控股公司和5 大核心子公司共同負責。
集團董事會按照集團信用風險管理政策決定與信用風險相關的重要事宜,為了有效地協調整個集團的信用風險管理,成立了投資組合管理委員會。風險管理部和信用風險管理部對首席風險管理官負責,共同制定和實施與信用風險管理有關的重要事項。在5大核心子公司中,有3家已經建立了獨立於業務部門的信用風險管理部、信用監管部、信用評估與審計部。這些子公司還利用信用評級系統、信用風險測量工具確定和監督投資組合狀況,在信用限制之內對其進行管理。核心予公司也通過對具體交易的評估、審計自我評價結果、向分支機構提供風險管理指引等方式改進信用決策和交易後的管理職能。
瑞穗集團風險管理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就是通過集團的信用評級系統對客戶的信用價值進行跟蹤。瑞穗主要根據數量性財務評估和有關客戶業務實力等方面內容的質量性評價來確定客戶的信用評級。2001年4月,3家銀行已經首先從其海外機構開始,引入了新的聯合信用評級制度。
瑞穗金融集團根據日本金融監管廳發布的《金融檢查手冊》制定了一種嚴格的統一的自我評價標准。並且已經從2000年3月開始的會計年度實施這些標准。
②市場和流動性風險管理
市場風險主要是由於利率、匯率、債券和股票價格等市場變數發生變化,造成表內資產負債價值減少(包括資產負債表外資產價值的下降),從而導致公司損失的可能性。為了加強市場風險管理,瑞穗金融控股公司為整個集團制定了市場和流動性風險管理,4大核心子公司在管理自身風險以及子公司風險過程中,必須遵從這些政策,這種制度安排可以使瑞穗金融控股能夠有效地監控整個集團的市場和流動性風險。
在金融控股公司架構下,董事會根據集團風險管理政策決定與市場和流動性風險管理有關的重大事項。瑞穗集團也建立了ALM和市場風險委員會,負責協調集團的市場和流動性風險管理工作。該委員會決定整個集團的月度融資和投資政策,討論並協調與ALM政策、風險計劃和市場風險管理有關的政策,並且能夠對突然的市場變化做出迅速反應。首席風險管理官負責集團的市場風險管理的計劃與運作,風險管理部負責監督市場風險、報告和分析、提出建議、確定限制措施和指引,以及制定與實施與市場風險管理有關的計劃。
5大核心子公司按照自身業務的市場風險暴露特點建立了市場風險管理機構,負責對整個公司的市場風險管理工作,各交易性業務部門也必須設立與本部門相對應的專門市場風險管理機構。
集團風險管理部定期和根據需要從4大核心子公司獲得相關數據,掌握有關風險暴露狀況和遵循風險限制的情況。根據這些報告,控股公司可以對整個集團的風險狀況有一個全面的把握。控股公司每天都要將有關市場風險狀況、對風險限制的遵循狀況提交首席執行官,定期或按照需要將上述情況提交董事會和行政管理委員會。
在市場風險管理過程中,瑞穗集團引入了受險價值管理(Value-at-risk)的方法,根據4大核心子公司各自的業務特點和對利率的敏感性程度確立了相應的受險和頭寸限制。這些限制性條款的確定過程是:首先由市場風險管理委員會進行討論和協調,然後由行政管理委員會進一步討論,最後由首席執行官決定。在討論的每一階段都必須考慮有關業務戰略、歷史貸款利率的最高限制、風險承擔能力(利潤、總資本和風險管理體系)、利潤目標和所包含產品的市場流動性狀況。
流動性風險主要是當金融機構由於財務狀況惡化,難以提供必要的資金,或者當它必須以比正常高出很多的利率吸收資金時所面臨的融資困境。關於流動性風險的管理與報告結構基本上與市場風險管理結構相同。在瑞穗金融控股的風險管理政策中已經對影響集團的現金流進行了分類,即「正常」、「關注」和「臨界」,並且針對處於「關注」和「its界」狀況的現金流建立了快速反應程序。
③其他風險管理
除了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之外,操作風險、IT風險、法律和結算風險等也會對集團造成重大影響,加強這些金融風險的管理對於保持集團的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操作風險管理
操作風險主要是由於間接的或不適當的操作導致有形資產或無形資產損失的可能性。瑞穩集團認識到,快速和准確的運營是贏得客戶信任的基礎,為此瑞穗金融集團制定了適應於「操作風險管理的基本政策」,4大核心子公司根據集團的風險管理政策制定本公司的基本操作風險管理政策,從而在整個集團形成了統一的風險管理架構。
4大核心子公司定期或按照要求向控股公司提供有關操作風險管理的報告,這些報告能夠向IT主管、系統和運營小組主管等提供有關集團操作風險等方面的真實情況,有助於採取相應措施加強風險管理。IT主管和運營主管定期或按照要求向首席執行官和其它高層官員提交風險管理情況的報告。 IT風險主要產生於系統失敗、缺陷、計算機運營的不完善,以及非法的或未經授權使用計算機系統而可能給金融集團有形或無形資產帶來損失的可能性。
瑞穗金融集團建立了相應的IT風險管理和報告制度,以確保與系統有關的信息資產的安全性。IT和系統計劃部定期或按要求從5大核心子公司接受有關IT風險的報告,集團的IT、系統和運營主管對IT風險的來源、規模和本質進行確認,在進行總體性評估和安排了監控之後,定期或按照要求向首席執行官或其他集團高層官員報告。 (1)基本審計政策
瑞穗金融控股公司和5大核心子公司將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作為基本的管理原則。為此,集團制定了瑞穗集團行為准則,為整個集團的經營管理確定了一種明確和具體的道德行為標准。瑞穗集團已經將這些標准分發給了集團的所有行政官員和雇員,並且正在採取措施保證這些原則和標准得以有效貫徹實施。
(2)遵循活動
為了檢查業務活動是否滿足遵循審計的要求,瑞穗集團已經建立了內部審計和遵循審計委員會,它包括計劃和管理委員會的所有主管,以及成員公司的外部法律和會計事務專家,此外,在內部審計和遵循審計小組主管之下設立了遵循審計部門,遵循審計小組主管是瑞穗控股公司的常務行政官員。遵循部門負責遵循計劃的制定及其實施,以及控制整個集團的遵循管理工作,在瑞穗控股內部的每個組織單位的領導人都必須負責遵循工作,以及與遵循有關的指導和實施工作。
每一家子公司都根據瑞穗控股集團所制定的政策建立了其自己的遵循審計結構,瑞穗控股根據5大核心子公司所提供的自我審計報告可以直接掌握整個集團的遵循狀態,可以在必要時做出相應的反應,5大核心子公司的關聯公司則按照類似的方式由其母公司進行管理。 (1)內部審計的基本政策
內部審計的主要職能是通過一種獨立的、綜合的方式對內部控制系統的有效性進行客觀評價,包括咨詢、指引和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的建議。
5個核心子公司的內部審計部門按照瑞穗控股為集團所確立的基本內部控制和審計政策評估本公司業務運作的適當性和有效性,並且針對具體問題提供咨詢、指引和整改建議。
內部審計的目的是通過監督內部控制系統滿足其目標的程度保證集團管理的健康發展。內部控制目標包括適當的風險管理、高效的和有效的業務運作、可靠的財務報告,以及對法律、監管規定和內部規則的遵循。
(2)內部審計的管理結構
瑞穗金融控股對5大子公司內部審計的執行情況進行集中評估和管理。5大子公司也根據瑞穗金融控股所確定的基本內部審計政策建立自己的內部審計管理系統。原則上講,這一管理系統通過5大核心子公司向它們的關聯公司延伸。
瑞穗金融控股根據5大子公司所提供的內部審計報告進行綜合評價,評價內容主要涉及審計結構、審計方法和審計深度等是否適當,核心子公司和附屬公司所採用的內部控制系統是否有效等。在必要的情況下,瑞穗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提供咨詢、指引和整改的建議。有關這些評價結果的報告將提交金融控股公司的內部審計和遵循審計委員會、首席執行官和董事會。
審計和遵循小組的主管也是內部審計和遵循委員會的主席,並且直接向董事會提交根據委員會的決策所制定的報告,以及其他重要事項。
I. 三井住友銀行的簡介
(英文表記:Sumitomo Mitsui Banking Corporation略稱:SMBC)是日本的三大銀行之一。
2003年3月17日,同屬日本三井住友金融集團旗下的兩家銀行三井住友銀行宣布與Wakashio銀行(WB)正式合並,SMBC將牌照移交給WB。合並後新建的銀行仍名為Sumitomo Mitsui Banking Corporation,不過,合並之後,WB將繼續經營銀行業務,而原有SMBC則被解散。該合並案於3月11日獲得日本政府監管部門批准。通過合並,可以將兩家銀行的資本從合並前的3萬億日元壓縮到5000億日元至1萬億日元之間,餘下的2萬億日元的富餘可以用來彌補潛在的控股損失。
截止2004年3月31日,該銀行在全日本共有455個營業網點。其在全球24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37家海外分行。三井住友銀行在我國上海、天津、杭州、蘇州、廣州和深圳設有6家分行,並在北京、大連、沈陽、重慶開設了代表處。
三井住友銀行(SMBC)是日本第二大商業銀行、世界十大商業銀行之一。2001年由櫻花銀行和住友銀行合並而成,總部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三井住友銀行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設有分行。 三井住友銀行日文假名:みついすみともぎんこう
羅馬字:Mitsui Sumitomo Ginkou
三井住友銀行是三井住友金融集團(sumitomo mitsui financial group inc)的核心銀行子公司;該公司稱,計劃在獲得營業執照後於2010年春季前後在華設立法人銀行。獲得三井住友銀行中國法人資格並作為本地子公司開展業務將允許三井住友銀行在華開設分行,為其在中國這個新興經濟體提供新金融產品鋪平了道路。2008年,日本瑞穗實業銀行(mizuho corporate bank)和三菱東京ufj銀行(bank of tokyo-mitsubishi ufj)、西方金融機構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和匯豐控股有限公司(hsbc holdings plc)相繼獲得了法人資格。
與東亞銀行接成夥伴
Nov 18, 2008日本三井住友銀行(TYO:8316)已經決定與東亞銀行(HKG:0023)結成商業夥伴,作為他們在亞洲實現擴展業務的一部分。
東亞銀行在中國大陸擁有超過60家運營機構,其創造盈利接近總利潤的30%。日本三井住友銀行希望藉助這次合作加強對日本企業的服務,例如幫助這些公司買入人民幣。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將加強亞洲運營看做是其全球化戰略的支柱。他們在中國有七家分支機構和辦公室,並且他們希望最早在2009年成立第一個本地公司。日本三井住友金融財團發言人表示,隨著全球金融危機抬高了貸款成本,其上半年的凈利潤下跌了51.2%,這收益情況就是全球經濟危機影響日本造成的結果。日本銀行因為相對保守的借款操作,曾一度被認作是相對有免疫力的。
集團還說,隨著國內宏觀經濟形勢的惡化以及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產,上半年信貸成本劇增。但是公司仍然保持全年凈利潤一千八百億日元的預測,公司的利潤預期其實由於信貸危機的原因已經在兩周前削減了大約三分之二。 盲目自大的心理導致了大型機構不考慮市場規律極端投入,即使個別大戶有力量在短期內操縱和控制
國際市場,但從長期來看,如果其入市方向與國際基本面相反,最後的結局無異於以卵擊石
中航油事件在很大程度上與三井住友事件有著相似之處。中航油事件中的主事者陳久霖就像當年三井住友的濱中泰男一樣自信滿滿。但是,市場最終打擊了他們的自信。盲目自信給機構帶來巨大損失的事件,中航油不是開端,也不會是終結。
如果說巴林銀行的倒閉事件警醒了歐美金融界,那麼,三井住友銀行在期銅上的巨大損失給亞洲帶來的震撼絕不亞於巴林這枚重磅炸彈。
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對銅等基本金屬的需求殷切。從事銅貿易的住友商社在LME期銅交易上也有很大影響力,其首席交易員濱中泰男控制著全球銅交易量的5%。然而,正是這個期銅大鱷,在1996年5月31日起的短短34個交易日里虧損了40億美元。上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逐漸走向衰退,對基本金屬的需求明顯放緩,而此時濱中泰男手中卻持有大量多頭頭寸。於是,濱中泰男拉高現貨價格,從而帶動期價,對空頭形成擠壓,希望逼迫空頭止損離場來達到令自己全身而退的目的。索羅斯在深刻洞察了供需的基本面之後,聯合了一家歐洲的大型基金及加拿大的礦業大王猛烈拋空,與住友展開了一場多空大戰。
自1996年5月31日起的34個交易日,LME銅的價格由2712美元跌到1740美元,住友商社虧損26億美元,此後因恐慌導致的大量拋盤把這一損失進一步擴大到40億美元。由於該事件影響,期銅指數進一步下跌,受住友三井銀行事件影響倒閉的公司不計其數。
40億美元的巨額損失把三井住友銀行推上了風口浪尖,業界紛紛指責其過於孤注一擲的投機行為。 尤其是在期銅交易中盲目自大,不考慮市場規律,妄圖操縱全球銅市場。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導致全球銅市場一度低迷。
實際上,住友的情況只是很多有實力的機構的代表。一些有實力的機構和大戶常常在賺了幾次錢之後就變得飄飄然,認為「我有錢,行情我說了算」。這些大戶為了達到操縱市場的目的,有時甚至聯手一齊入市。但市場並不是完全以資金大小來決定其長期走勢的,尤其是銅鋁市場,國內銅鋁市場受國際銅鋁市場的影響,而國際銅鋁市場又受全球經濟形勢與經濟周期的影響,個別大戶即使有力量在短期內操縱和控制國際銅市。
三井住友事件以後,日本銀行業展開了廣泛的內部改革,即使如此,日本銀行業存在的內部監管過於鬆散的問題仍然沒有完全解決。有消息稱,此次中航油事件中,中航油最大的貸款來源正是三井住友銀行。顯然,40億美元的教訓在投機可能帶來的巨大利潤空間面前仍然缺乏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