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長江三角洲今後發展方向
一、長三角戰略定位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長三角地區產業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表示,到2020年,長三角地區要基本形成經濟充滿活力、高端人才匯聚、創新能力躍升、空間利用集約高效的世界級城市群框架,人口和經濟密度進一步提高,在全國2.2%的國土空間上集聚11.8%的人口和21%的地區生產總值。
(一)最具經濟活力的資源配置中心
圍繞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建設以及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加快制度創新和先行先試,成為資源配置效率高、輻射帶動能力強、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制度體系完善的資源配置中心。
(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和頂級水平,建立健全符合科技進步規律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法規,最大程度激發創新主體、創業人才的動力、活力和能力,成為全球創新網路的重要樞紐,以及國際性重大科學發展、原創技術發明和高新科技產業培育的重要策源地。
(三)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中心
加快推進產業跨界融合,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產業、高增值環節和總部經濟,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打造若干規模和水平居國際前列的先進製造產業集群,形成服務經濟主導、智能製造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四)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
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打造在亞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金融服務體系、國際商務服務體系、國際物流網路體系,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
(五)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排頭兵
加快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和開放平台建設,復制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自主創新示範區等成熟改革經驗,在政府職能轉變、要素市場一體化建設、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合作、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先行先試。在提升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集聚國際化人才、探索建立自由貿易港區等方面率先突破,加快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新經驗新模式,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
(六)美麗中國建設示範區
牢固樹立並率先踐行生態文明理念,依託江河湖海豐富多彩的生態本底,發揮歷史文化遺產眾多、風景資源獨特、水鄉聚落點多面廣等優勢,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共同建設美麗城鎮和鄉村,共同打造充滿人文魅力和水鄉特色的國際休閑消費中心,形成青山常在、綠水常流、空氣常新的生態型城市。
二、「綠色長三角」前景展望
2016-2020年,「打造綠色長三角」被放在了城市群規劃的突出位置。
作為國內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位於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圍內的長三角城市群,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構建適應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空間格局的進程中,將「推動生態共建、環境共治」放在突出位置,區域內將共守生態安全格局、推動環境聯防聯治、全面推進綠色城市建設。
上海市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將進一步加強與區域內其他城市在重點領域的合作,以共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加快形成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聯防聯控的生態環境、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和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完善跨界污染防治制度和生態保護修復機制,加強大氣、水環境等重點領域聯合防治,在綠色發展等方面,力爭走在全國前列。
自然條件優越的江蘇省在聚焦重點領域、夯實城市群發展基礎的工作中,強調開展環境污染聯防聯治,加大長江、淮河、太湖等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建立嚴格的區域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制度,構建統一的產業政策和環境准入政策,探索開展環境聯合執法監管。
浙江省將立足「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一翼」定位,採取多項舉措,其中之一是合力構築「綠色長三角」,將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治污水為龍頭,深入推進「五水共治」,爭取把浙江省有關重點生態功能區上升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加強蘇浙皖等跨省生態功能區共建,推動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加快建設成為長三角的綠色生態屏障;積極推進流域水環境治理和水資源保護,加強江湖海聯防聯控,合作治理長江流域、太湖流域、千島湖流域水環境;加強滬蘇浙協作,協同治理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長三角地區產業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表示,被譽為長三角後花園的安徽省,准備以生態保護提供發展新支撐,加強生態環保的對接,為長三角地區提供重要生態屏障。該省將發揮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提升大別山區、皖南山區、江淮丘陵區森林生態安全屏障功能;加強與滬蘇浙的環保合作,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聯防聯控聯治行動計劃,力爭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加強長江、巢湖等水環境綜合治理,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提高森林覆蓋率;完善新安江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等橫向轉移支付制度,增強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保障長三角城市群經濟、社會、生態和諧發展。
2. 預測贏家的功能在贏者交易師里都有
預測贏家用兩個點,三個點提前計算出股票買賣點,效果還不錯。 我用兩年多了,都沒見過有波浪尺,均漲均跌功能, 樓上你是加粉絲吧!
3. 最近在了解河口三角洲的問題,有最新的研究嗎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當攜帶著大量泥沙的河流進入海洋時,如果河流入海口處水下坡度平緩,加上海水的頂托作用,河流流速減慢,河流所攜帶的泥沙便會堆積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3)三角洲指標預測擴展閱讀 三角洲即河口沖積平原,是一種常見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挾的泥沙等雜質,在入海口處遇到含鹽量低的淡水,凝絮淤積,逐漸成為河口岸邊新的濕地,繼而形成三角洲平原。三角洲的頂部指向河流上游,外緣面向大海,可以看作是三角形的「底邊」。「三角洲」翻譯自英文delta,即希臘文Δ的轉寫,而希臘文含義源自三角洲的形狀像三角形,有人認為這就是字母「Δ」的象形起源。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時,因流速減低,所攜帶泥沙大量沉積,逐漸發展成的沖積平原。匯入湖泊、河流而形成的三角洲又叫內陸河流三角洲。而有一些河流直接在陸地上沖積出三角洲,而又未匯入其他水系,這樣的三角洲叫內陸三角洲,是內陸河流三角洲的一種。三角洲又稱河口平原,從平面上看,像三角形,頂部指向上游,底邊為其外緣,所以叫三角洲,三角洲的面積較大,土層深厚,水網密布,表面平坦,土質肥沃,易有洪澇。影響三角洲形成和發育的主要控制因素:(1)河流的流速、泄水量、搬運泥砂量(載荷量)。(2)泄水和蓄水體的相對密度的大(3)沉積介質類型(河流、波浪、潮汐、海流)和強(4)沉積盆地的構造性質,其中包括沉積盆地的穩定性、沉降速度和海水進退等。
4. 有利區帶預測與評價
6.4.4.1三疊系有利區帶預測
三疊系油氣在縱向上可劃分為三個組合,上部含油氣組合屬於上三疊統底部砂(礫)岩段,中部含油氣組合屬於中三疊統上部砂岩段,下部含油氣組合屬於中三疊統底部砂(礫)岩段。三個含油氣組合橫向上不穩定,不同構造部位其油氣產能不同。但從總的情況看,以中部含油氣組合高產井最多,最高單井(沙22井)產量為日產原油797m3,天然氣2.3km3。
現已發現的三疊系油氣藏主要屬於構造圈閉型、或岩性—構造復合圈閉型,圈閉幅度較低,鑽探結果表明,油水關系較復雜,多以產油為主,天然氣含量較低。
從目前的勘探現狀看,三疊系的油氣發現和開發在區域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三個油氣田全部分布於阿克庫勒凸起上),油氣藏類型具有很明顯的單調性(基本上以披覆背斜型、岩性—構造復合型為主)。在易發現的構造油藏(特別是大的構造油藏)越來越少的情況下,尋找新的油氣藏類型和新的有利區塊是一個突出的問題。
1.有利的低水位體系勘探區
從層序地層的觀點看,阿瓦提坳陷三疊系沉積很厚,三疊系內部多個層序發育,根據地震反射結構特徵即可識別出低水位體系域。低水位體系域厚度較大,分布較廣,保存完整,且有些層序還可以識別出盆底扇的存在。沿著斜坡帶,地層逐層向上超覆,可構成多種類型的圈閉。因此,根據層序地層學觀點推斷,塔北三疊系油氣勘探遠景地區之一是阿瓦提坳陷東斜坡。但是,由於阿瓦提坳陷地震剖面及其它資料有限,難以對其做進一步研究。
另一個有利的低水位體系勘探區是滿加爾凹陷的草湖以南地區。低水位扇發育於多個層序,雖然低水位扇的厚度、分布范圍均不大,但該區是一個繼承性的沉積和沉降中心,緊鄰生油凹陷,而且低水位扇上的水進體系域,特別是一些規模較大的密集段,可成為好的蓋層。從生儲蓋配置上看,可成為一個有利成藏區(圖6—22)。
圖6—22塔里木盆地北部三疊系有利油氣成藏區帶預測圖
2.有利的高水位體系勘探區
根據三疊系層序和體系域劃分、沉積體系研究,塔北三疊紀時期發育了多個規模不等的三角洲體系及河流體系,主要在滿加爾坳陷形成了多期相當規模的高水位體系域和水進體系域,具有發育多種類型圈閉的條件。阿克庫勒凸起區的油氣勘探開發實踐證實,在一定構造條件下,高水位體系域可形成高產構造圈閉油氣藏,水進體系域可形成高產岩性—構造復合型油氣藏。這些認識為勘探塔北其它地區各體系域的油氣提供了參考依據。
本文以體系域劃分和沉積體系研究工作為基礎,從油源條件、可能圈閉條件、運移聚集條件出發,預測了新的有利油氣聚集區帶(圖6—22)。
①有利區帶Ⅰ:北以塔里木河為界,東於滿1井附近,西臨沙10井,南界不定。
區內發育阿克庫勒三角洲體系、草湖南三角洲體系。上部阿克庫木三角洲體系在該區也有分布,它與下伏阿克庫勒三角洲體系有相當范圍的疊置。
本區高水位三角洲內部為S型或S—斜交型前積結構,三角洲頂部應該發育厚度向南增大、孔隙性好的厚層砂層。楔狀前積體頂部的儲集層通常需配合構造圈閉。從該區范圍的現有測線看,在N71—N94之間存在一幅度不大但特徵很清楚的背斜構造,其最大圈閉高度為50ms(N85地震測線)。在平面上呈向北突出的弧形條帶,南北寬8—9km,東西長約20km。
本區帶處於三疊系單斜坡的上傾方向,在下傾方嚮往北不遠處,發育三條向下切割寒武—奧陶系地層向上直通三疊系的斷層,它們將古生界油氣源岩生成的油氣及三疊系下伏地層中油氣藏受破壞而逸散的油氣匯聚、向上運移至三疊系地層中,這些油氣通過三疊系底部不整合面或內部孔隙層向該區帶運移。較遠處的輪台大斷裂,也可對本區帶油氣聚集產生積極影響。
②有利區帶Ⅱ:大致對應草湖東三角洲體系分布區。
該區內的三角洲體系發育時間長(從中三疊世至晚三疊世末),規模巨大(東西長至少在50km以上,包括大型峽谷的一部分,南北范圍30km)。草1井位於該三角洲的北側,滿1井位於該三角洲的西端,從這兩口井簡單的岩性描述看,它們都鑽遇了三套含礫砂岩,三套砂岩出現的層位(或年代)與阿克庫勒凸起上三疊系地層中的三套砂岩的層位相當,表明這兩個地區的三角洲體系有著相似的發育史。在西南側發育一定規模的低水位體系域。
在盆地邊緣,地層坡度陡、高差大。其斜坡扇較發育,特徵比較清楚(如地震測線N167.5),分布較廣,是岩性圈閉的重要勘探對象。
另一富有重要油氣勘探意義的岩性、地層圈閉是位於匯水峽谷內的水進充填沉積體系。該峽谷水流能量強,形成的儲集層孔滲性好。這是目前在本區范圍內見到的規模最大的峽谷,在峽谷內可形成多套儲集層,多個大型岩性、地層圈閉。
該區帶位於下古生界生油坳陷區上部,其北、南兩側均存在切穿寒武—三疊系地層的斷層,能有效地將古生界生油岩二次生成的油氣運移至三疊系地層中。從前中生界頂面構造形態看,該區帶位於三疊系生油坳陷的上傾方向上(北東方向),因此,它不僅可以大量捕獲古生代油源岩生成的高—過成熟油氣,還能聚集三疊系油氣源岩產出的低成熟油氣。
③有利區帶Ⅲ:塔里木河以南,以躍參1井和NW407線為東、西邊界,呈向南撒開的扇形區。
從EW500測線看,三疊系的底部有一范圍較廣、幅度較大的丘狀雜亂地震相,它可能是低水位體系域的盆底扇的反射,可形成好的岩性圈閉。
層序的高水位體系域,在有構造配合的情況下,能形成儲集性良好的構造圈閉,由於缺乏地震剖面,不能判斷是否存在這類圈閉。
該區帶北面、西面均發育大斷裂,能使古生界油氣(二次生成的油氣及原生油藏遭破壞後逸散的油氣)垂直運移至三疊系內部,通過不整合或三疊系內部滲透層,油氣向上傾方向可運移至該區帶圈閉中。此外,它可能可以優先於阿克庫勒圈閉聚集通過大型不整合面和斷裂從阿瓦提方向遠距離運移來的石炭—三疊系生油岩生成的油氣。
因後期構造活動影響地層南抬北沉,上述三個有利區帶的最大勘探深度不超過5000m,阿克庫勒凸起上,之所以能在三疊系兩個層序的高水位體系域中獲得高產油氣流,根本原因是阿克庫勒存在背斜構造,它控制圈閉的形成。對於阿克庫勒以外的地區,其構造不發育,因此勘探目標應該轉向包含多種類型地層、岩性圈閉的低水位體系域。實現油氣勘探的新突破,應該把重點轉向草湖以東及塔里木河以南地區。
6.4.4.2石炭系有利區帶預測
石炭紀塔北地區處於盆地邊緣相區,主要發育水進體系域和高水位體系域,在塔里木河附近及其以南,可有低水位體系域發育。從層序地層的角度評價,有利的勘探對象是低水位體系的扇體、海進體系的砂體(東河砂岩)和高水位期的三角洲砂體。
不同類型的砂體其儲集性能是不同的,海進砂體要比三角洲砂體好,海進砂體以海灘體系中砂岩最好,如東河1井砂岩孔隙度可達20%。
石炭系具有兩套區域性蓋層,第一套為下石炭統的下部灰岩、泥岩沉積,全區分布,第二套為下石炭統上部和上石炭統的泥岩、灰岩。
根據石炭系砂岩性質和分布特點,配合成藏條件分析,可認為達西庫木南、艾協克和阿克庫勒東砂岩是有利勘探區帶(圖6—23)。
1.達西庫木南東河砂岩上傾尖滅帶。
位於達西庫木構造南側和沙西2號構造東側尖滅帶,在平面上呈向北西凸伸的銳角形圖6—23.發育有石炭系底部砂岩(東河砂岩),有一定厚度,儲集物性好,東河塘、塔中地區多口井於該層獲高產油氣流,氣油比低,是尋找以油為主的目的層,其上有石炭系下部泥岩段和中生界泥質岩封蓋,石炭系底面等深線與砂岩尖滅線相交,具有圈閉條件,可能存在地層岩性尖滅型油氣藏。
2.艾協克區帶。
位於阿克庫勒凸起西,發育下石炭統上部高位三角洲砂岩儲層,砂岩物性好。據沙23井資料表明,石炭系砂岩孔隙度、滲透率均較好,測試結果證實了這一點。該帶阿克庫木斷裂北側下盤,地層北傾,可能存在斷層遮擋型油氣藏。沙23井西側有一個構造圈閉,處於下石炭統上部高位三角洲砂體范圍之內,該構造聚油條件有利,存在構造圈閉型油氣藏。
3.阿克庫勒東砂岩上傾尖滅帶
位於草湖西、輪南14—32井一線以東,呈北西向帶狀展布(圖6—23)。該帶發育下石炭統中上部高水位三角洲砂體及下部東河砂岩,儲集性良好,兩者向西上傾方向超覆尖滅,位於沙32井北東7km處的輪南59井於東河砂岩層位獲得高產油氣流,被證實為非構造型油氣藏。因此該帶很可能存在砂岩上傾尖滅型油氣藏。
圖6—23塔里木盆地北部石炭系有利油氣成藏區帶預測圖
6.4.4.3新區評價
根據一些區域大剖面的層序分析,結合已知的勘探背景資料、露頭資料,並與其它盆地類似現象進行類比分析,可對塔里木盆地有利勘探新區作粗略的分析與評價,以期拋磚引玉,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
1.柯克亞北固滿背斜帶
固滿背斜帶隆起幅度大,范圍寬,其底部為一平緩單斜背景,推斷深坳陷內具有生油條件,沿上第三系內界面,發育大的海泛面,上第三系內部有3—4個次一級的海泛面存在,意味著具有生油岩發育。
固滿背斜帶兩翼,發育多期下超面,說明該背斜可能為沉積成因,是一大的沉積背斜,背斜的軸部應是高水位體系域內儲集岩發育的有利區帶。
剖面中見多處可凝平點。即可疑的油氣顯示標志。該背斜附近有柯克亞油田,證明具有形成油藏的條件。
固滿背斜可與松遼盆地大慶長垣相類比。大慶長垣是一個大型三角洲體系,背斜體向兩側下超,背斜下部是侏羅系深斷陷。其特徵與固滿背斜帶十分相似。
2.巴楚西陸架礁群
在巴楚地區,發現了一批碳酸鹽岩隆(礁或生物灘等),曲1井、麥3井均位於岩隆之上,在石炭系頂部見到了氣和凝析油(圖6—24)。
圖6—24古生界岩隆地震反射特徵(TB9209線)
大多數岩隆長期繼承性發育,始於震旦或寒武紀,結束於石炭紀。
在地面露頭上,克茲里奇曼剖面見到了石炭—二疊紀礁及岩隆,在巴楚縣附近也有礁露頭。
圖6—20是利用現有部分地震剖面,勾繪出的岩隆分布圖。可作為重點勘探研究對象。
5. 黃河三角洲各項經濟發展指標數據(人均GDP、專利授予量等)怎麼查
五)按經濟帶劃分 1.東部沿海地區: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大連、寧波、廈門、青島、深圳(18個省、區、市)。 2.中部內陸地區: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個省、區)。 3.西部邊遠地區: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9個省、區)。 (六)按行政區域劃分: 1.華北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5個省、市、區)。 2.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大連(4個省、市)。 3.華東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寧波、夏門、青島(10個省、市)。 4.中南地區: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深圳(7個省、市)。 5.西南地區: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5個省、市)。 6.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5個省、區)。 三、適用范圍 (一)國有資產年報數據,國有資產季度監測數據匯總、分析。 (二)清產核資數據匯總、分析。 (三)各省、區、市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根據國有資產年報數據測算評價指標標准值。 按行政區域劃分: 1、華北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5個省、區、市)。 2、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大連(4個省、市)。 3、華東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寧波、廈門、青島(10個省、市)。 4、中南地區: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深圳(7個省、區、市)。 5、西南地區: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5個省、區、市)。 6、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廈、新疆(5個省、區)。 中國經濟區域劃分 1 三大地帶 東部地帶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等11個省市; 中部地帶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 西部地帶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等12個省、自治區。 2 八區域 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總面積79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0696萬。這一地區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結構相近,歷史上相互聯系比較緊密,目前,面臨的共同問題多,如資源枯竭問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問題等。 北部沿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二市兩省。總面積37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8127萬。這一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發達,在對外開放中成績顯著。 東部沿海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一市兩省。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3582萬。這一地區現代化起步早,歷史上對外經濟聯系密切,在改革開放的許多領域先行一步,人力資本豐富,發展優勢明顯。 南部沿海地區,包括福建、廣東、海南三省。總面積33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2019萬。這一地區面臨港、澳、台,海外社會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 黃河中游地區,包括陝西、山西、河南、內蒙三省一區。總面積160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8863萬。這一地區自然資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氣資源豐富,地處內陸,戰略地位重要,對外開放不足,結構調整任務艱巨。 長江中游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總面積68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23085萬。這一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優良,人口稠密,對外開放程度低,產業轉型壓力大。 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三省一市一區。總面積134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24611萬。這一地區地處偏遠,土地貧瘠,貧困人口多,對南亞開放有著較好的條件。 大西北地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兩省三區。總面積398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5800萬。這一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地廣人稀,市場狹小,向西開放有著一定的條件 鑒於目前關於中國區域的各種劃分方法存在眾多弊端,不便於深入分析地區差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的課題報告《中國(大陸)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特徵分析》提出了劃分中國(大陸)區域的一種新方法。這種方法把中國分為八大區域,即東北、北部沿海、東部沿海、南部沿海、黃河中游、長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區。報告指出,各地區在地域范圍、人口規模和富裕程度上存在較大差別。大西北地區地域最為寬闊,西南地區人口最為眾多,東部沿海地區最為富庶。綜合各特徵,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實力、產業能力最強,市場前景最大,是中國21世紀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 中國是一個大國,幅員廣闊,陸上國土總面積960萬平方千米,2001年,人口達12.8億。由於歷史和現實諸多方面的原因,中國各地區之間存在著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如2001年,上海市人均GDP高達37382元,而貴州省人均GDP只有2895元,兩者相差10倍以上。因此,研究中國的區域問題,必須把中國分成若干不同的區域。 20世紀50年代,有關方面曾經將中國大陸分為沿海和內地;60年代,曾經將中國大陸分為一線、二線和三線地區。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區域經濟研究的活躍和深化,人們提出了多種多樣的劃分方法。主要有: (1)三大地帶。這一方法將中國劃分為東、中、西三大地帶,但不同的時期,每個地帶覆蓋的地域范圍不同。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三大地帶覆蓋的地域范圍逐漸被確定了下來。東部地帶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等11個省市;中部地帶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西部地帶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等12個省、自治區。 (2)六大綜合經濟區。包括東北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東南沿海、西南地區、西北地區。 (3)七大經濟區。包括東北、西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 (4)九大經濟區。這里有兩種劃分方法。第一種劃法包括東北地區、環渤海地區、黃河中游流域、長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中游地區、東南沿海地區、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等。第二種劃法包括東北地區、北部沿海、北部內陸、東部沿海、東部內陸、中部內陸、南部沿海、西部內陸和西南內陸等。 (5)九個「大都市經濟圈」。包括沈大(沈陽、大連)、京津冀(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石家莊)、濟青(濟南、青島、煙台)、大上海(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寧波、杭州)、珠江三角洲(廣州、深圳、珠海、汕頭)、吉黑(長春、哈爾濱)、湘鄂贛(武漢、長沙、南昌)、成渝(成都、重慶)等。 總的來看,目前中國區域的劃分方法比較零亂。但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官方比較接受的是「三大地帶」的劃分方法。 區域劃分既要遵循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要方便區域發展問題的研究和區域政策的分析。借鑒國際經驗,結合中國國情,我們認為,為適應區域研究和區域政策分析之需要,中國區域的劃分必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空間上相互毗鄰;(2)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結構相近;(3)經濟發展水平接近;(5)經濟上相互聯系密切或面臨相似的發展問題;(5)社會結構相仿;(6)區塊規模適度;(7)適當考慮歷史延續性;(8)保持行政區劃的完整型;(9)便於進行區域研究和區域政策分析。 對照以上原則,可以發現,前面提到的各種劃分方法均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有的區塊過大,不便於深入分析區域差別;有的沒有保持行政區劃的完整性,不便於搜集整理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數據;有的沒有考慮歷史延續性,提出的概念與常識不符;有的覆蓋的區域不全,不是完整的區域劃分。 根據以上原則,考慮到目前各種劃法的種種弊端,我們將中國大陸劃分為如下八大區域: (1)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總面積79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10696萬。這一地區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結構相近,歷史上相互聯系比較緊密,目前,面臨的共同問題多,如資源枯竭問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問題等。 (2)北部沿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兩市兩省。總面積37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18127萬。這一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發達,在對外開放中成績顯著。 (3)東部沿海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一市兩省。總面積21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13582萬。這一地區現代化起步早,歷史上對外經濟聯系密切,在改革開放的許多領
6. 求珠江三角洲2007年的國民經濟指標
07年統計出來是06年的數據,08年統計出07年數據,請問你是指哪個
7. 有沒有外匯的三角洲理論MT4指標
外匯指標 數百種外匯指標匯金財經網
8. 三角洲理論delta大智慧專用指標公式(中文版)
delta理論,呵呵,看來又要出一個神秘主義者,具體可搜索delta advance get和韋爾斯
9. 關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問題(500分相贈
1.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因素
2.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增長狀況
3.FDI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
4.改革開發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
5.長江三角洲地區進一步發展經濟的對策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局勢風雲變幻,世界經濟波瀾壯闊,尤其是加入WTO後,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加快國內統一市場的建設,提升國際競爭力已成為我國迎接世紀挑戰的當務之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加快長江經濟帶,尤其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是一個迫切的問題。
一、加快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趨勢
二戰後,科學技術和先進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使經濟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產業結構調整成為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經濟全球化要求沖破商品和生產要素流動的地域和國界障礙,推進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由於不同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經濟全球化的組成部分和先行步驟而逐步發展起來。自1958年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以來,1967年亞洲建立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1967、1975年非洲成立東非、西非共同體;1965年大洋州成立新、澳自由貿易區;1989年美、加、墨三國成立北美自由貿易區。根據有關資料統計,全球具有一體化性質的區域經濟組織已超過40個,所包含及正在申請的國家達100 多個,其中多數為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正在蓬勃興起,方興未艾
區域經濟一體化形式的出現,不但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影響深遠,而且對區域經濟發展更有著直接的意義。通過在更大范圍內建立統一市場,進行更為深刻的國際分工、更為廣泛的國際交換,達到在更廣范圍內的資源利用和優化配置,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以區域經濟一體化典範的歐共體(歐盟)為例:歐共體在1992年底形成統一大市場,使12個成員國GDP平均提高4.5%,創造了18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使商品價格下降6.1%,並改善了成員國內部的對內、對外經濟平衡。 而新增經濟福利值則更為可觀,由於取消貿易壁壘所取得的獲益相當於歐共體GNP的0.2%,由於取消影響生產的壁壘所取得的獲益達到歐共體GNP的2.2%,由於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取得的獲益達到GNP的1.6%。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我國採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一方面成功加入WTO,為我國創造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贏得了參與制定世界經濟規則的權利;另一方面成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的重要成員,並成功舉辦了APEC上海會議;與俄羅斯、中亞一些獨聯體國家發起並成功地組建了上海合作組織;並正在與東盟十國構建東盟與中國的自由貿易區(10+1)等。但是,在目前國內地區市場分割嚴重、地區間產業結構嚴重趨同化、經濟發展不平衡、國內企業競爭力較弱等現實面前,我國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壓力。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當借鑒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經驗,在國內一些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地區,加強域內經濟的聯系和合作,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從而推動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在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同時,不斷縮小地區間的發展差異,提高地區的綜合競爭力,並且通過發展若干跨地區的經濟實體(大企業集團),來推動國內統一市場的建設,最終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有些學者把此稱之為「地區經濟一體化」。盡管這種提法可以推敲,但其本意是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形成具有特色的地區經濟,這是應該予以認真考慮的。我們認為,加快一些地區的經濟協調發展,形成以大城市為中心、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的經濟區,是應對經濟全球化、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必然趨勢。
二、長江三角洲地區有望成為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的重要經濟區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經形成了一些地區性的經濟聯合,尤其是在一些經濟基礎較好、開放較早的沿海、沿江地區,區域內經濟體之間的聯系和合作比較緊密,已經出現了一些跨省市的經濟區域。其中最著名的有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以廣州、深圳、珠海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渤海灣經濟圈,以重慶為中心的渝西經濟走廊,以成都為中心的成都平原經濟圈,以及以大連、沈陽為中心的東北經濟圈等等。
以上這些地區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加強區域內經濟聯系和合作方面,都取得不少進展,各有特色。相比之下,無論從經濟發展水平、市場完善程度來看,還是從產業結構布局、科技研發力量角度考慮,長江三角洲地區較有可能率先成為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的重要經濟區。
(一)長江三角洲地區加強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是區域生產力發展的內在需求
長江經濟帶,尤其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的聯系和合作,歷來都受到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在1992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開發建設長江三角洲及沿江經濟帶」的重大戰略決策以後,更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0 年來,尤其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生產力突飛猛進,民營經濟蓬勃發展,GDP增長率一直居於全國的前列。正是由於生產力的飛速發展, 長江三角洲地區自然產生了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強烈要求,制止重復建設和重復生產,加強地區合理分工,強化聯系和合作成為大勢所趨。這種由生產力發展要求產生的地區聯合,沖淡了地方利益觀念,追求著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整體利益。上海、南京、杭州之間經濟聯系和合作日益緊密,崑山、嘉興、紹興等中、小城市更是爭做大城市的「後花園」。因此,正是區域內生產力發展的內在需求,使長江三角洲地區加強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具有動力,具有成功的可能。
(二)長江三角洲地區加強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是適應國際經濟環境發展的必然選擇
長江三角洲地區歷來是我國與外界聯系最頻繁的地區之一,其中上海在新世紀的目標是盡快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崑山、蘇州等地已經成為台商的集聚地,寧波與華僑資本有著天然的聯系。隨著地區經濟的發展,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都產生了與國際市場加強聯系的渴望;同時,長江三角洲地區與國際市場融合的努力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跨國公司在這裡布下了一顆顆具有全球性戰略意義的棋子。長江三角洲地區無疑將是我國加入WTO後迎接國際競爭的前哨陣地。 但是、如果在全面推行WTO規則之時,地區內依然還存在著市場分割、 資源流動困難等障礙,則必然會使地區經濟運行與WTO規則產生劇烈的碰撞, 並付出十分巨大的成本。因此,形成地區內的統一市場,實現區域內經濟的緊密聯系和合作,是長江三角洲地區融入外部經濟的必然選擇。
(三)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長江三角洲地區更具備實現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的條件
國內目前經濟最發達、體制條件最好,也最有可能實現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的三個地區,分別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和渤海灣經濟圈。有的學者從競爭力的角度對三個地區作了比較,具體如下表:
競爭力指數 長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渤海灣經濟圈
綜合競爭力 73.26 72.76 69.42
初始競爭力 13.00 14.36 13.79
潛在競爭力 23.21 22.20 22.50
現實競爭力 37.15 36.20 33.13
表中,初始競爭力包括該地區的區位、自然條件、人口、勞動力等因素;潛在競爭力包括該地區的基礎設施、法律環境等軟環境因素;現實競爭力包括當年運行效果、勞動生產率、GDP等指標(參見「培育區域經濟優勢」,解放日報2002年7 月 29日)。可以看出,三個經濟區域雖然各有優勢, 但從現有經濟實力及其發展潛力看,長江三角洲地區有著比其他地區更好的經濟基礎和發展空間來加強區域內經濟的緊密聯系和合作,提高地區綜合競爭力。但也要看到珠江三角洲地區、渤海灣經濟圈以及其他地區在這方面也有許多好的經驗,需要長江三角洲地區認真學習和借鑒。
此外,長江三角洲地區在長期的歷史變遷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到的吳越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蘊,使長江三角洲區域內的經濟交流更為便利。而且,長江三角洲地區還擁有豐富的區域合作經驗,通過「長江三角洲城市協調會」頻頻開展區域合作。例如,上海在國內的經濟協作項目中,有1/3是與長江三角洲其他市縣合作,有60 %的市外投資投向了長江三角洲地區。在經過了多年對區域合作的探索實踐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各地政府對於如何加強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已經有了相當的認識和准備。
(四)長江三角洲地區加強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有利於促進國內統一市場的建設
加強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的直接目的是促進區域內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資源優化配置,從而提高區域的整體實力。然而,更深遠的意義在於促進國內統一市場的建設,在更廣的范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長江三角洲地區比國內其他地區具有更廣闊的輻射空間,它不但處於我國沿海地區的中端,有利於沿著「 黃金海岸」向全國輻射,而且是長江流域的龍頭,以長江這條天然的「黃金水道」,通過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城市可以一直輻射到我國的內陸地區和西部地區。這對於促進國內統一市場的建設,推動西部大開發,促進全國經濟的協調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三、長江三角洲地區加強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的目標設計
(一)直接目標: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的共同發展
長江三角洲地區加強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的直接目標是以加強區域內15 個城市的聯系合作為重點,掃除有關體制障礙,促進區域內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將資源爭奪轉變為資源共享,由產業惡性競爭轉變為有效的產業分工和合作,從而使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資源實現優化配置,大幅提高區域內的生產效率,使長江三角洲地區作為一個整體成為我國在新世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二)重要目標:促進長江三角洲周邊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
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更多地考慮自身區域內的經濟合作,在促進自身經濟發展的同時,往往把區域外的國家和地區視作競爭對手,往往帶有封閉性的特徵。但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內部經濟的緊密聯系和合作則是開放式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作為整個國民經濟總體發展格局中一個重要經濟區的經濟發展。這也是與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同之處。當長江三角洲地區在其原有范圍內的比較利益達到極限時,必然向更大的區域范圍內發展,必然不斷地吸收包容周邊的地區,必然會促進包括蘇北、浙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在內的周邊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更大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可以預見,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將會帶動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的共同繁榮。
(三)最終目標:促進國內統一市場的建設
加強長江三角洲地區內部經濟的緊密聯系和合作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國內統一市場的建設。長江三角洲地區實現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必將使區域內生產效率、社會福利大幅提高,區域的整體競爭力也將得到大大增強,這將影響國內其他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渤海灣經濟圈及其他地區的發展也會推動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既有競爭也有合作、互補,在互動中促進各地加強區域內的聯合和區域間的合作,將使原本分散的國內市場逐漸演變為幾個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區域性大市場,從而最終促進國內統一市場的建設。
四、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實現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的若干建議
(一)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
長期以來,雖然長江三角洲地區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加強經濟聯系和合作的意識較強。但是,由於計劃經濟的影響,一些地方從自身利益出發「劃地為牢」,阻礙地區間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資源配置受到扭曲,惡性競爭、相互內耗時有發生。因此,實現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首要的任務就是要與時俱進,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不再局限於地方利益的得失,而從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整體利益出發。企業尤其是跨地區的大型企業集團,應當為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服務、為加強區域內外經濟聯系和合作服務。
(二)建議政府進一步轉變職能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的聯系和合作,應以企業為主體進行。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資源配置的主體,企業通過市場競爭選擇合作夥伴,進行重組聯合,優化資源配置。建議政府主要抓規劃制定,明確發揮地區比較優勢的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方向,管理公共事務,提供公共服務,維護公共秩序,為企業加強經濟聯系和合作創造公正、公平、公開的市場環境,在投融資、產權交易、人才流動、地方稅收等方面提供條件,不要進行「拉郎配」,也不要干預企業間聯系合作的談判、協商和作出有關規定。
(三)建立強有力的推進機構
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是一個系統性的建設工程,需要建立包括指導機構、協調機構、執行機構在內的強有力的推進機構:
1、建議由國家計委、經貿委、財政部、 中國人民銀行等有關部門領導和區域經濟專家組成「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指導委員會」。該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提出戰略性、方向性的指導意見,並協助解決與國家規劃、有關政策的銜接事宜。
2、 建議進一步提升目前已有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市長聯席會議」的功能和職責,使之成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協調機構,就區域內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協商,並對關系共同利益的基礎設施建設、打擊經濟犯罪、維護市場秩序等作出規劃或決定。
3、建議由長江三角洲地區15個城市的協作辦、計委、經貿委、財政稅收、 金融等部門和若干跨地區的大型企業集團組建「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協作辦公室」,可下設基礎設施統籌建設處、產業結構協調處、區域環境綜合整治處等分支機構,貫徹落實「市長聯席會議」作出的規劃和有關決定,負責組織區域內加強經濟聯系和合作的有關業務。
(四)加快建設區域性要素市場
為促使生產要素在區域內實現自由流動,必須要有發育完善的市場體系和區域性的要素市場。建議在目前已有的區域內各產權交易中心的基礎上,聯合組建區域產權交易中心;建議組建長江發展銀行,幫助長江三角洲地區企業實現異地融資;建議聯合各地人才交易中心,組建長江人才市場;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加快上市步伐,並且建議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浙北和蘇南地區允許開展一些民間的資本融通。通過這些區域性要素市場的建設,來促進區域內資源的優化配置。
(五)充分發揮跨地區大型企業集團的作用
在加強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的過程中,跨地區的大型企業集團應成為區域經濟運行中的主要力量。通過跨地區的大型企業集團,整合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並通過市場交易內部化,降低交易成本和風險,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可否考慮,對長江三角洲區域內的幾個重點行業加大企業間的購並活動,並形成較大規模的跨地區的企業集團,建議通過收購、兼並、合並等方式在鋼鐵、汽車、石化、服務貿易等行業組建超大型的企業集團。同時,支持和依靠像「長江聯合發展 (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長發集團)這樣跨地區經營的大型企業集團,促進地區經濟聯系合作,並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幫助其做大做強,使之成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支柱性企業。
在跨地區的大型企業集團整合形成過程中,建議各地政府給予支持指導,並協助解決有關問題。如果經過努力,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內形成十幾家到幾十家的跨地區的大型企業集團,則長江三角洲地區率先成為全國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的重要經濟區就指日可待了。
FDI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
10. 有人預測長江三角洲面積將會減小,請說明理由
主要理由: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長江三角洲一些地方可能被海水淹沒;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好轉,水土流失減輕,長江含沙量減少,帶來的泥沙量減少,堆積作用減弱。海浪侵蝕可能導致長江三角洲面積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