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古人對黃金的使用

古人對黃金的使用

發布時間:2021-06-12 02:53:36

⑴ 古代人類都視黃金為寶物

人類發現和使用黃金的歷史比銅、鐵等金屬要早,在距今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回被人類發現。因為黃金本身具有良答好的穩定性和稀有性,黃金成為貴金屬,被人們作為財富儲備。由於黃金具有特殊的自然屬性,被人們賦予了社會屬性,也就是貨幣功能。

馬克思在《資本論》里寫道:「貨幣天然不是金銀,但金銀天然就是貨幣。」

黃金成為貨幣有兩個原因:
1、在地殼中含量低,稀有,不會產生通貨膨脹。
2、黃金化學性質不活潑,不易和其他物質發生反應,易儲存。在自然界中往往以單質形式存在,在遠古時期不需要化學冶金,即可通過淘金這種物理方法得到,自古就充當了貨幣的角色 。

⑵ 古人對黃金的雅稱是什麼

金的別稱:金子。

很多人談到黃金容易與金子聯系起來,因為黃金一直以來被視為財富的象徵。在結婚的時候,黃金飾品也是必不可少的嫁妝,因為其美麗、喜慶的外表帶來美好的祝福,寓意新人婚後生活富足。

同時,由於有著金黃的色澤,外表華麗,所以很早的時候黃金就被視為權勢和權威的象徵,從這個角度來看,黃金也寓意著一種尊貴的生活狀態,將其戴在身上可增加自身的高貴氣質。


購買黃金首飾的注意事項

1、掂重量。如果物品是黃金的話,有沉甸甸的感覺,這就是人們說的「金墜手」,反之則輕飄飄的。

2、看色澤。純金置於強烈光線下會閃爍著耀眼的光芒,這是其他金屬包括銅在內所不具備的。

3、審音韻。黃金首飾拋在地板上發出噗嗒之聲,假的聲音尖亮,且比黃金跳的高。

4、折軟硬。黃金有很好的延展性和硬度小的特點,純金折而柔軟,銅條折之費力。

5、用酸點。黃金遇酸不溶,假的因為摻有銅等其他活潑金屬,與酸性溶液會發生反應。

⑶ 古人為什麼用黃金做首飾貨幣

黃金具有體積小、價值大、易於分割,便於攜帶、保管和運輸等優點,所以它從眾多一般等價物中分離出來,充當貨幣

⑷ 古人放黃金的地方

古人藏東西都喜歡埋起來;
比如,大樹下、豬圈、牆角、或者藏壇子里沉入水中,等等
【望採納】

⑸ 古人關於對黃金的贊美之詞

"金碧輝煌」、「金枝玉葉」、「真金不怕火煉」、「書中自有黃金屋」等贊美之詞無不表達黃金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位置。

⑹ 古代什麼時候開始有黃金

具體開始使用時間無確切考證,但在西、唐時期,黃金使用開始盛行。

中國古代黃金的一個重要用途就是皇帝用它來賞賜文臣武將。因此,皇帝賞賜黃金的情況是考察當時黃金總量變化的一個角度。

《漢書》記載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3年)皇帝賞賜黃金一百多次,《後漢書》記載東漢(公元25-189年)皇帝賞賜黃金九次,兩次賞賜黃金數量總共約為九十二萬斤。

從史書記載兩漢皇帝賞賜黃金的情況變化來看,東漢皇帝賞賜黃金次數不足西漢皇帝賞賜黃金次數的十分之一,東漢皇帝賞賜黃金總金額只相當於西漢時期的百分之二。

(6)古人對黃金的使用擴展閱讀:

中國歷代重視黃金儲備

在古代中國,雖然不像西方那樣頻頻發生因搶奪黃金而引發的戰爭,但歷代統治者對於黃金儲備同樣很重視。早在公元前11世紀,周朝建立後,設有大府、玉府、內府、外府等專司府庫之職,專門負責管理各種財務的出納,這便是中國最早的國庫雛形。

史書中,西漢時期向來有「多金」的記載,當今有種比較激進的觀點認為,西漢的黃金儲備已經等於中國2003年的41.4%,那時「金子論斤賞賜,買賣用金子交易,甚至交罰款用的都是黃金」。

雖然古籍中的「金」並不一定指黃金,但從當代出土大量漢代黃金製品來看(例如陝西博物館中的大量金餅),似乎也能從側面印證「西漢多金」的說法。

由於古代國庫中的黃金主要來源於金礦的開發,至少可以推斷,「多金」的西漢是我國進行黃金開採的一個高峰期。

此外,近年來古玩界傳得沸沸揚揚的唐朝「黃金蛙」「黃金龜」據說出自唐朝金庫,但在史料中並未找到明文記載,漢、唐畢竟時代久遠,當時國庫中的黃金儲備究竟如何已不可考。

⑺ 為什麼古代人都認為黃金最有價值

少,亮,鋁剛出來時比金子他爹還值錢

⑻ 關於中國古代對黃金的崇拜

與太陽崇拜有關的黃金崇拜最早始於閃族人

通常認為,黃金崇拜與太陽有關。遠古人對太陽充滿了狂熱的崇拜,在他們看來,只有太陽才能給人帶來光明。而和太陽一樣散發著神秘光芒的黃金就是太陽的化身,擁有了黃金也就擁有了太陽,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和財富。因此古代君王都要身披黃袍,用貴重的黃金來裝飾自己的殿堂,希望像太陽一樣普照大地,一統天下。大約到了鐵器時代,隨著黃金在交易過程中的使用,黃金的貨幣價值開始超過其圖騰意義,但無論怎樣,黃金仍然是權力和財富的化身。

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時代背景設在了政權更迭頻繁的五代十國。那雖然是一個混亂不堪的年代,王宮貴族們推崇的仍然是紙醉金迷的生活。盛唐留給他們的記憶太深刻了,極盛之後的人們是很難接受平庸的生活的。無限放大的黃金崇拜可以說是填補這種由盛至衰、極度失落的最好表現。

盡管對黃金的推崇和迷戀是世界范圍的,但黃金崇拜的歷史並非源於中國,而是始於古代紅海沿岸的閃米特人,這是個崇拜太陽的民族。隨著閃族人的不斷外遷,形成了古埃及人、古巴比倫人、迦南人、希伯萊人、腓尼基人等等,黃金崇拜的觀念也隨之進入古代兩河流域、埃及半島、希臘半島等地區。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黃金飾品就是在古代兩河流域今天的伊拉克發現的,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而古代的埃及人更是把黃金視為可以保護生命、延續生命的神聖器物。

距今4000年古埃及就有黃金儲量的地圖,上面准確地標出了尼羅河與紅海間的金礦位置。在古埃及第四王朝(公元前2613年至前2494年)麥列魯布法老的陵墓中,曾發現有一套金匠製作金器的雕畫,這些雕畫展示了4000多年前古埃及人進行黃金加工的情景。而最為人所知的,同時也是世界上最精美的金器則是目前保存在大英博物館的埃及第十八王朝國王圖坦卡蒙(約公元前1360年)的黃金面具、黃金座椅等黃金器物。

除此以外,考古工作者還先後發現了以黃金陪葬為主的古代中亞地區的「大夏寶藏」,巴爾干半島保加利亞的色雷斯王陵寶藏和貝內村青銅時代黃金文化寶藏。而在古代希臘,更是存在著由色雷斯人創造的、黃金製造業高度發達的邁錫尼文明。從某種意義上講,黃金崇拜和黃金文化可以看成是古代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

古代「黃金甲」實為用金線和黃緞製成的禮儀盔甲

迄今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黃金製品是甘肅玉門火燒溝夏墓(距今4000多年)出土的鑄造粗糙的金耳環。多數學者認為,同古代西方顯著的黃金文化和崇拜相比,古代的中國人似乎更迷戀玉石,盡管在青銅器時代(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1200年)我國就已經比較普遍地利用黃金來加工精巧的製品了。

從目前的考古出土來看,除了在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了較為大件的黃金面具和金權杖等器物以外,我國出土的大部分金器為小件飾品。如同聞名中外的馬王堆「金縷玉衣」,完全是以玉片為衣,金只為線用。這同西方的金衣裹身是完全不同的。做工精美,工藝精湛可以說是我國黃金文化的主要特點。尤其在佛教器物的製作上,以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黃金法器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⑼ 古代人為啥用黃金、白銀、銅為貨幣

在中國古代只有秦和西漢時期黃金作為法定貨幣出現過,而西漢是有記載的黃金使用最多的時代。那時黃金一般被做成餅狀、麟趾或馬蹄的形狀,每斤約值一萬錢,主要用於大額交易、儲藏、賞賜、贖罪等,發生量相當的大。此處一斤萬錢僅為大致比價,實際價格是以當年各郡守(兩千石的官好象就是郡守一級的吧)所治理的郡縣內十月份的平價黃金為標准換算的。因此每年的價格應該有所波動,而且各地的價格也可能有所不同。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漢武帝時期發行的白金三品貨幣並不含黃金,這只不過是銀錫的合金,很快就貶值廢止使用了。
到了王莽時期,從公元8年到公元23年,王莽以幣制改革的方式大量的搜刮民間的黃金。例如一刀平五千每枚當五銖錢五千枚,以當時黃金一斤價值一萬錢算,兩枚一刀平五千可兌換黃金一斤。王莽用一兩多的銅,就可強行收兌百姓一斤的黃金。有記載王莽滅亡時宮中藏有黃金達七十萬斤之多,雖然我對這個數字存有疑慮,但是我覺得可以把這個作為自東漢開始民間黃金使用量減少的一個原因。另外自東漢起,我國就停止了將黃金作為機制貨幣的使用,這是為什麼以後各時期的黃金使用量都沒有西漢多的原因。而且另一種貴金屬白銀,開始在東漢以貨幣的形式流通。這使得在賞賜功臣或賄賂權貴時,黃金有了其他的替代品,此類事情在史料上可以找到相關記載。自東漢起直到魏晉六朝時期,時常的戰亂以及政局的不穩定性都嚴重影響了黃金的開采,這也是此段時期黃金使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黃金使用量的減少是指大規模的使用減少了,而民間小量的流通仍然是沒有間斷過。
黃金的低迷狀況到了唐朝得到了改善,穩定的政局和旺盛的國力使黃金的使用又得到了增強。在大量的對外貿易中,黃金和白銀成了主要的支付手段。由於唐朝實行的幣制是錢帛本位制,因此黃金仍然主要充作保值手段,而白銀也已開始作為流通貨幣使用,只不過使用范圍很狹窄,使用量也不大。在這種情況下金、銀、錢相互之間的兌換就必不可少,兌換業務便由此產生,而經營貨幣兌換業務的機構就是金銀鋪。
兩宋時期,白銀已具有貨幣的各項職能,使用量進一步的增大,商品也開始出現以白銀作為價值尺度來衡量的狀況。這種狀況到了元朝則全面得到發展,這主要是受到北方少數民族尤其是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影響,因為這些少數民族一直是以白銀作為貨幣來進行流通的。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便鑄了一批每個重五十兩的元寶。元寶的名稱雖然早在銅錢上用過,但白銀的元寶,卻是元朝寶貨的意思。而此段時期黃金在使用上並沒有什麼變動。
明代的貨幣制度歸納起來可以分為:鈔、錢、銀。明朝早期用鈔不用錢,禁止民間以金銀交易,後來改為以紙幣為主,銅錢為輔,錢鈔並用。到了明中葉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白銀的流通更加廣泛,盡管政府禁用金銀交易,但民間一直在使用白銀。到英宗正統年間,明政府對這種狀況先是默認,後是被迫承認。由於在法律上允許了銀的使用,白銀的流通便公開化,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銀,白銀取得了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兩種基本職能,成了正式通貨,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白銀流通制度,此時銅錢仍為輔幣。與之相對應的是,隨著白銀的普遍使用,黃金漸漸退出了流通貨幣的范圍,主要作為貯藏和裝飾用了。
清朝基本上繼承了明朝的貨幣制度,實行銀錢平行本位,大數用銀,小數用錢,且銀錢之間比價大體維持在一千文一兩上下。政府的重點在用銀,尤其不主張用鈔。此時的各種交易中,已經極難再見到黃金的影子了。
白銀在民國幣制改革後就不再鑄造發行,當然因為國民黨貨幣貶值,實際上一直到建國後才真正退出歷史舞台。

⑽ 古代黃金為什麼東西通用

人類發現和使用黃金的歷史比銅、鐵等金屬要早,在距今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被人類發現。因為黃金本身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稀有性,黃金成為貴金屬,被人們作為財富儲備。由於黃金具有特殊的自然屬性,被人們賦予了社會屬性,也就是貨幣功能。

馬克思在《資本論》里寫道:「貨幣天然不是金銀,但金銀天然就是貨幣。」

黃金成為貨幣有兩個原因:
1、在地殼中含量低,稀有,不會產生通貨膨脹。
2、黃金化學性質不活潑,不易和其他物質發生反應,易儲存。在自然界中往往以單質形式存在,在遠古時期不需要化學冶金,即可通過淘金這種物理方法得到,自古就充當了貨幣的角色

閱讀全文

與古人對黃金的使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碳元科技投資 瀏覽:492
n派思股票 瀏覽:483
冠軍1號系統指標公式 瀏覽:924
黃金怎樣知道真假 瀏覽:37
手機換外匯嗎 瀏覽:126
鄭棉期貨網上開戶 瀏覽:741
20元歐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560
160629基金還有可能再漲 瀏覽:775
中國三大貴金屬交易所 瀏覽:167
京能集團境內項目投資管理辦法 瀏覽:227
國內貴金屬整頓 瀏覽:212
歡樂頌2外匯 瀏覽:800
政府申請國家貸款 瀏覽:598
黃金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
12月6號美元兌人民幣 瀏覽:101
理財r0 瀏覽:70
600611大眾交通股票 瀏覽:257
歐式看漲期權價格計算 瀏覽:918
適合90後怎麼投資理財 瀏覽:218
混合型基金漲跌看什麼 瀏覽: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