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清朝有多少黃金
清中後期的黃金年產量是50致80噸.一些最高年份達到年產粗金百噸.據當時專時的內務府文獻記屬栽1850年時清金庫存黃金不少於800噸.白銀不可計數.<是800多年對外貿易順差所得>是當時世界第一.清後期割地賠款及采買軍工五器雖消耗很多.但當時慈喜定的原則是只賠銀不賠金.並一直按此令執行到清亡,可到民國政府成立時.國庫白銀基本消耗待盡.巨大的黃金諸備約1000噸>不知去向。
㈡ 清代畫家黃金盛介紹
動盪時期,黃金能保值,不會有大跌,盛世時期,大家追求精神上較多,於是以玉為載體的工藝就走開了……
㈢ 清代黃金條樣我有一條黃金,但不知真假,有誰知道怎樣識別嗎
1、用火燒,真金不怕火煉。
2、用牙齒輕咬,看是否會留有牙印,因為金屬屬於軟質品,會留有牙印並會恢復。
㈣ 清代黃金冠圖片請有的發出來看看
黃金冠黃桃是從早黃金的自然授粉實生苗中選育出的早熟罐藏黃桃新品種,學名黃冠桃。由聊城大學選育,2006年引進推廣,2013年山東省平邑縣黃冠桃結果桃面積五萬畝,是我國黃金冠桃主產區。
㈤ 為什麼清朝是訓詁學發展的黃金時期
清朝末年,章太炎與黃季剛受到了西方語言理論的影響。章太炎在《論語言文字之學》一文中說:「合此三者(按:指文字 、訓詁、聲韻),乃成語言文字之學。此固非童占畢所能盡者。然猶名小學,則以襲用古稱,便於指示。其實當名語言文字之學,方為確切。此種學問,僅藝文志附入六藝。今日言小學者,皆似以此為經學之附屬品。實則小學之用,非專以通經而已。」章太炎將「小學」易名為「語言文字之學」,不是簡單的更名,而是標志著語言文字學學科觀念的產生。太炎先生是中國語言文字學的創始者。在學科觀念的支配下,章太炎撰著了《文始》 ,這是具有現代科學意義的中國的第一部語源學專著。
基本介紹:
顧名思義,通俗的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叫"詁"。
訓詁學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
訓詁學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訓詁學包括音韻學和文字學,狹義的訓詁學只是小學中與音韻、文字相對的學科,也有人將訓詁學分為新舊兩種。
訓詁學是漢文古籍釋讀術,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型學科。釋讀漢文古籍均從詞句入手,最終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訓詁學是漢語語言學、語文學的一個部門,是綜合性學科,主要根據文字的形體與聲音,以解釋文字意義的學問。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詞義,尤其著重於研究漢魏以前古書中的詞義、語法、修辭等語文現象,但不等於語義學、詞義學。
研究對象:
歷史上每種語言都在不斷地變化,古書中有許多詞義已經變化,或語法變化,歷史語言學家考證古書中詞的當代意義,編著出註疏書籍,為訓詁學。訓詁學最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漢魏以前的古書中的文字。訓詁學書籍有兩種,一種專為註疏某一本重要的書,逐字解釋全書的意義,如《論語註疏》、《毛詩註疏》、《韓非子集解》等;另一種是單純解釋古代的詞彙,搜集古代詞彙,分類注釋,如《爾雅》、《說文解字》、《方言》等;此外後有對訓詁學的書籍進行補充、考證、闡釋的書籍,如《方言疏證》等。
訓詁學研究方法有:
互訓,用同義詞互相解釋,如「老,考也」;「考,老也」。聲訓,用聲音相似意義相同的字解釋,如「衣,依也」,說明這個「衣」在古書中是當作「依」的意思。
形訓,用字形說明其來源和意義,如「小土為塵」,說明「塵」字的意思是「小土」,這個簡體字也是由此產生。
義訓,用當代的詞義解釋古詞的意義,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說「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訓,古代有的詞和現代意義相反,需要用反義詞注釋,如「亂而敬,亂,治也」,說明這個「亂」字,在此處作「治」的意思。
遞訓,用幾個詞連續解釋,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說明這個「庸」字用聲訓是從「用」字來的,但意思實際是「得」的意思。
代表人物:
郭璞
東晉訓詁學家。博學多才,好古文奇字,注釋《爾雅》、 《穆天子傳》 、《山海經》 、《楚辭》 等為後世註疏家所推重。
顧野王
(519—581),南朝陳人,字希馮,文字訓詁學家。曾搜羅和考證古今文字的形體和訓詁,著 《玉篇》 30卷,收字16917個,先以反切注音,再引群書,解釋頗詳,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字典,文字訓詁學的重要著作。
段玉裁
(1735—1815)清代經學家、文字音韻訓詁學家。字若膺,號茂堂,晚年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江蘇金壇人。段玉裁博覽群書,著述宏富,所著有《六書音均表》、《詩經小學》、《古文尚書撰異》、《周禮漢讀考》、《儀禮漢讀考》、《汲古閣說文訂》、 《說文解字注》及《經韻樓集》等書。其中以《說文解字注》影響最大,被列為「《說文》四大家」之首。
㈥ 清代黃金里含有什麼成分
清代的黃金跟現代的黃金差不多少,只是純度有區別,清代的黃金也是以金子為主要成分,然後還有部分的雜質。
㈦ 清代黃金很硬嗎 顏色比現在的黃金要黃
過去提煉技術有限,,金里邊含有雜質,,確實比現在的硬,,也黃,但是比重不會差多少
㈧ 清代赤足金的含金量
赤金:赤金和純金的意思很接近,但因時間和地方的不同,赤金的標准有所不同,國際市場出售的黃金,成色達99.6%的稱為赤金。而境內的赤金一般在99.2%-99.6%之間。 足金:足金、千足金、純足金是三種含金量不同的金。 足金與千足金統稱純金。其區別...
黃金和足金的區別: 1、概念上: 黃金首飾通常分為足金、千足金。其中「三九金」,成色為99.9%,俗稱千足金; 「二九金」,成色為99%,俗稱足金。 足金是黃金的一種,你說的黃金應該指的是千足金。 2、標識上: 市場上的黃金飾品大多配有質量檢驗...
千足金與足金的區別: 含金量千分數不小於999的稱為千足金,是首飾成色命名中最高值。印記為千足金、999金、gold999或g999。 足金:含金量千分數不小於990的稱足金。印記為「足金」、「990金」、「gold990」或「g990」。 購買黃金首飾,首先要認清黃金首...
含金量的區別,千足金更純些
足金和千足金錶面看上去是一樣的,足金的金含量為99%,千足金的金含量為99.9%,兩者黃金的金含量相差不大,黃金的價格每克相差5元左右。
18K金指的是黃金的純度,黃金金含量是75%,24K金一般是指純度較高的999黃金,四條9商家俗稱萬足金,但是去年最新國標取消了這些叫法,現在不管三個九還是四個九都統一叫足金 (8)清代黃金特點擴展閱讀: 黃金的純度表達: 1、用「k金」表示黃金的純度 國家標准GB11...
千足金和萬足金的顏色有細微區別。黃金的純度越高,色澤越深。其他區別是: 1、千足金,含金量不小於99.9%的。萬足金,含金量不小於99.99%的。目前國家規定黃金首飾最高成色定義到千足金,其含金量為99.9%。就萬足金與千足金比較而言,雖然其含金...
千足金和萬足金的區別首先在於其含金量多少。萬足金:含金量大於等於999.9‰,在黃金飾品、金條上出現的印記是「AU9999」或「金9999」。千足金:含金量大於等於999.0‰的稱為千足金,是首飾成色命名中的最高值,印記為「千足金」、「999金」、「g999」。有的消...
AU750黃金與千足金的區別就是含金量不同,AU750黃金是75%含量的黃金,千足金是含金量達99%或99%以上的純金。 1、Au750黃金: "18K"(或au750)的首飾即指純金含量為24分之18,也就是75%的黃金加上25%的其它金屬合金。望採納
㈨ 清朝以前的金錠是銅還是黃金
金錠稱為金元寶或金鋌,是黃金的。銅僅用於鑄造銅錢。一兩黃金約等於十兩白銀,一兩白銀約等於1000文銅錢。
㈩ 清代黃金與白銀的關系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到網上弄了些資料比較長,有興趣看看吧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
白 面(斤) 九文
銀每兩換錢 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 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 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 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 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 = 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 ,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 :「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