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球上的金子是從哪兒來的
黃金等重金屬來源於中子星合並。
重元素在恆星爆炸等宇宙事件的過程中,被散發到宇宙空間中,變成了漂浮在宇宙中的塵埃。這些塵埃經過無數億年的漂移和匯聚,和氫等塵埃重新聚合在一起形成星雲,其中主要的成分還是氫。
在星雲再次演化成恆星的過程中,氫被壓縮之後重新被點燃,進行熱核聚變反應,就誕生了一顆新的恆星。在氫等比較輕的元素聚合形成恆星的同時,在新恆星周圍的塵埃中,這些相對比較重的元素,在恆星周圍形成了行星,所以這些行星基本上和恆星是同時形成的。
現在再來說地球上的金、銀等重元素是從哪裡來的,是在太陽存在之前其「附近」就存在過的別的恆星,爆炸之後產生了各種元素,在重新生成星雲並演化產生太陽這個新恆星以及地球這樣行星的過程中留在了地球上。
所以,現在的太陽肯定不是第一代恆星,而可能是第二代、第三代恆星了。其實不光是重元素,所有比氫和氦重的元素,包括組成我們人體的所有元素,都是在恆星的生命過程中一步一步演化來的。從一片虛無到如今,宇宙已經過了138億年的演化。
(1)黃金是如何誕生的擴展閱讀:
截至2016年我國已查明黃金資源儲量達1.21萬噸,僅次於南非,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國黃金行業整體發展健康平穩,以黃金為主,多金屬開發並舉。2016年我國黃金交易所交易量達2.4萬噸(單邊)、期貨交易所交易量3.9萬噸(單邊)、商業銀行場外交易量0.7萬噸,累計成交量達到7萬噸。
㈡ 黃金是如何產生的
金在自然界中是以游離狀態存在而不能人工合成的天然產物。按其來源的不同和提煉後含量的不同分為生金和熟金等。
生金亦稱天然金、荒金、原金,是熟金的對象,是從礦山或河底沖積層開採的沒有經過熔化提煉的黃金。生金分為礦金和沙金兩種。
礦金,也稱合質金,產於礦山、金礦,大都是隨地下湧出的熱泉通過岩石的縫細而沉澱積成,常與石英夾在岩石的縫隙中。礦金大多與其他金屬伴生,其中除黃金外還有銀、鉑、鋅等其他金屬,在其他金屬未提出之前稱為合質金。礦金產於不同的礦山而所含的其他金屬成分不同,因此,成色高低不一,一般在 50%-90%之間。
沙金,是產於河流底層或低窪地帶,與石沙混雜在一起,經過淘洗出來的黃金。沙金起源於礦山,是由於金礦石露出地面,經過長期風吹雨打,岩石經風化而崩裂,金便脫離礦脈伴隨泥沙順水而下,自然沉澱在石沙中,在河流底層或砂石下面沉積為含金層,從而形成沙金。沙金的特點是:顆粒大小不一,大的像蠶豆,小的似細沙,形狀各異。顏色因成色高低而不同,九成以上為赤黃色,八成為淡黃色,七成為青黃色。
熟金是生金經過冶煉、提純後的黃金,一般純度較高,密度較細,有的可以直接用於工業生產。常見的有金條、金塊、金錠和各種不同的飾品、器皿、金幣以及工業用的金絲、金片、金板等。由於用途不同,所需成色不一,或因沒有提純設備,而只熔化未提純,或提的純度不夠,形成成色高低不一的黃金。
人們習慣上根據成色的高低把熟金分為純金、赤金、色金 3種。
黃金經過提純後達到相當高的純度的金稱為純金,一般指達到99.6%以上成色的黃金。
赤金和純金的意思相接近,但因時間和地方的不同,赤金的標准有所不同,國際市場出售的黃金,成色達 99.6%的稱為赤金。而境內的赤金一般在99.2%-99.6%之間。
色金,也稱 「次金」、「潮金」,是指成色較低的金。這些黃金由於其他金屬含量不同,成色高的達99%,低的只有30%。
按含其他金屬的不同劃分,熟金又可分為清色金、混色金、 k金等。清色金指黃金中只摻有白銀成分,不論成色高低統稱清色金。清色金較多,常見於金條、金錠、金塊及各種器皿和金飾品。
混色金是指黃金內除含有白銀外,還含有銅、鋅、鉛、鐵等其他金屬。根據所含金屬種類和數量不同,可分為小混金、大混金、青銅大混金、含鉛大混金等。
k金是指銀、銅按一定的比例,按照足金為 24k的公式配製成的黃金。一般來說,k金含銀比例越多,色澤越青;含銅比例大,則色澤為紫紅。我國的k金在解放初期是按每k4.15%的標准計算,1982年以後,已與國際標准統一起來,以每k為4.1666%作為標准。
㈢ 金子是怎樣形成的
在45億年前,地球形成的時候是一溫度很高足以熔化大多數礦物的大火球,很多宇宙中的小天體帶有一些金屬原素及金,在它撞擊地球的時候隕石被熔化,金子也被留下來了,由於金的密度大,金便往地心下沉,所以挖金礦都在地下。
金在地殼中的平均含量為約1億分之1.1(0.0011PPm),在海水中的含量約為1000億分之1(0.00001PPm),由於幾億年至幾十億年的地殼運動和地質變化使金元素富集成金礦床。
一般工業價值的金礦中金的品位在2-3克/噸,富礦有5-50克/噸,特富礦50-500克/噸,還有塊金,單塊最小的十幾克,最大的幾十公斤,罕見的大塊金幾百公斤,因有的形似狗頭,俗稱狗頭金。
印度科學家曾發現過二塊近2.5噸的狗頭金;貧礦在0.1-1克/噸,選冶技術水平0.5克/噸以上就有工業開采價值。
(3)黃金是如何誕生的擴展閱讀
雖然黃金本身是不受腐蝕的,但是其與硫化物的化學親和力非常強,容易吸附空氣中的硫化氫類酸性氣體,表面呈現暗色如橙色、棕紅色等顏色都有可能。黃金製品的製作完成都需要經過很多道復雜的工序。
以金條、金幣章為例它們都要經過熔煉、壓片、切坯、執坯、褪火、炸酸、拋光、壓制、執邊等工序這些工藝過程的工作環境都不可能是真空環境中,每一環節可能會遇到空氣中的粉塵、雜質粘附在製品的毛坯上這些雜質在沒經過褪火、酸洗的情況下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存放可能變成紅斑。
在日常鑒賞的時候,也不要直接用手去觸摸黃金製品。一旦出現紅斑,可以請專業人士將有關黃金製品在火上燒一下,就可以解決問題,而基本上不會影響黃金製品的品質。
除了紅斑和黑斑之外,黃金製品有時也會有白斑,尤其是黃金首飾。
㈣ 黃金是怎麼形成的
黃金存在於金礦石中,是天然形成的。
金在常溫下為晶體,等軸晶系,立方面心晶格,天然良好晶形極為少見,常呈不規則粒狀、團塊狀、片狀、網狀、樹枝狀、纖維狀及海綿狀集合體。純金為金黃色,含有雜質時其顏色可相應變化。
黃金礦石指含有金元素或金化合物的礦石,能經過選礦成為含金品位較高的金精礦或者說是金礦砂,金精礦需要經過冶煉提成,才能成為精金及金製品。因此黃金是不可以人造的。
(4)黃金是如何誕生的擴展閱讀:
黃金的提煉工藝:
1、金精礦焙燒:
絕大部分難處理礦石中的金與硫化物共生關系密切,採用浮選法可使載金硫化物得到充分有效的富集,產出金精礦,並能獲得較高的浮選回收率。 由於浮選金精礦組成復雜,且有益、有害元素含量均較高,直接進行氰化浸出,金的浸出率較低。 因此,對該類型難浸金精礦進行焙燒氧化預處理,是提高金浸出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2、熱壓氧化工藝:
熱壓氧化法分為酸性熱壓氧化和鹼性熱壓氧化。鹼性熱壓氧化適用於碳酸鹽含量較高的含金難處理礦石,酸性熱壓氧化適用於處理含硫砷難浸金精礦,因此酸性熱壓氧化工藝的應用更加廣泛。
熱壓氧化是在一定的溫度、壓力下,使黃鐵礦和砷黃鐵礦氧化分解,因此無論金顆粒多麼細小都會被解離,使得金的浸出率較高。 許多難處理金精礦經過加壓氧化後,金的浸出率可高達96 %以上。 但是,該工藝很難消除有機碳的「劫金」作用,因此對於含有機碳較高的金精礦,該工藝的應用受到限制。
3、聯合預處理工藝:
對於組成復雜、干擾元素種類多、含量高的典型難處理金精礦,採用單一預處理工藝很難得到最佳效果。 例如:在精礦中含有銻和有機碳的情況下,若採用焙燒法除碳,由於銻的揮發溫度較低,會在焙燒過程中生成銻酸鹽及銻合金,對金形成二次包裹,嚴重阻礙金的浸出。
若採用生物氧化法或熱壓氧化法除碳,雖然這些方法對銻不敏感,但不能破壞有機碳的結構,無法消除其「劫金」性,因此金的浸出指標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由於銻礦物和有機碳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抵觸,加之其它干擾元素的影響,致使單一預處理工藝的應用受到限制。
㈤ 古代金子是怎麼產生的
古代金子是靠自然界產生的,古人發現了金子。
據明朝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一書的記載大意是:中國產金地區,約有100多處,難以一一列舉。山石中出產的,大者名叫馬蹄金,中者名橄欖金、帶胯金,小者名為瓜子金。
水沙中出產的大者名叫狗頭金,小者名叫麩麥金或糠金。平地掘井得者,叫面沙金,大者名豆粒金。但都要先經過淘洗後進行冶煉,才能成為整塊的金子。
(5)黃金是如何誕生的擴展閱讀:
中國各省市區除上海外,都有金礦分布。主要礦床和產地分布有:山東、河南、貴州、黑龍江、陝西、廣西、雲南、遼寧、河北、新疆、四川、甘肅、內蒙、青海、安徽等省區。
我國主要黃金產區有四處,即膠東半島、小秦嶺地區、滇黔桂金三角及西北地區幾省(新疆、青海、四川等省),其中,山東地區的金礦產量占居我國黃金生產的大部分,如今仍有較大的發展潛力,而其它幾個主要產地的產金量近些年來雖不斷增長之勢,卻還難以形成對山東老黃金產區的絕對替代作用。
除了幾個主要黃金產區,我國絕大部分省區都有黃金生產,按產量大小,我國主要產金的省區排位大致為:山東、河南、陝西、貴州、新疆、雲南、廣東、廣西、湖南、黑龍江、內蒙等(未按確切資料排位)。其它省區如海南、江西、福建、湖北、遼寧、西藏等省區,亦為我國的重要黃金生產省區。
㈥ 黃金是怎麼形成的
金子的形成原因:
大約在二十六億年前的太古代,火山噴發把大量的金元素,從地核中沿著裂隙,帶到地幔和地殼中來,後經海洋沉積和區域變質作用,形成最初的金礦源.大約在一億年前的中生代,因受強大力的作用,地殼變形褶,褶露出海面,金物質活化遷移富有集,形成金礦田,即我們所說的岩金。
在岩金富集地帶,岩石氧化後往往留下許多自然金.地表淺層的岩金,經過數千萬年的風化與剝蝕,岩石變為沙土.因金的性質穩定,因而被解離為單體,在河水的搬運過程中,又因其比重大,因而在河流的穩水處沉積下來,於是形成沙金礦。
據明朝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一書的記載大意是:中國產金地區,約有100多處,難以一一列舉。山石中出產的,大者名叫馬蹄金,中者名橄欖金、帶胯金,小者名為瓜子金。
水沙中出產的大者名叫狗頭金,小者名叫麩麥金或糠金。平地掘井得者,叫面沙金,大者名豆粒金。但都要先經過淘洗後進行冶煉,才能成為整塊的金子。
(6)黃金是如何誕生的擴展閱讀:
在自然界中,金以單質的形式出現在岩石中的金塊或金粒、地下礦脈及沖積層中。金的單質在室溫下為固體,密度高、柔軟、光亮、抗腐蝕,其延展性是已知金屬中最高的。
在19世紀之前,人類社會的黃金生產力水平非常低,有人研究認為:在19世紀之前數千年的歷史中,人類總共生產的黃金不到1萬噸,如18世紀的100年僅生產200噸黃金。
黃金因為極其稀有而十分珍貴,黃金開采成本非常高、諸多物理特性非常好,具有極好的穩定性便於長期保存,這些特點使得黃金得到了人類社會的格外青睞,黃金已經成為人類社會復雜機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㈦ 黃金是如何誕生的
偉大的地球來,偉大的太自陽,孕育了偉大的金礦,提取出了偉大的黃金。
要說元素周期表中的東西怎麼來的,我們實實在在看到的也就是H到He了,太陽每時每刻都在上演H到He的爆發,才有看似無窮無盡的能量,照耀地球啊。
至於地球上更古老的資源,循序漸進吧。
㈧ 黃金是怎樣形成的謝謝!
黃金的主要來源是自然金(native gold).自然金是在熱液地質作用中形成的一種礦物.
自然回金的原生金礦,統稱為山答金或脈金.原生金礦都一不規則粒狀賦存於由熱液地質作用形成的含金石英脈中.在這含金石英脈內,可與黃鐵礦,毒砂,方鉛礦和閃鋅礦等礦物共生.我國山東省盛產黃金.
原生金礦經過風化地質作用,遭受破碎並由流水搬運到適當地點沉積下來,形成了砂礦(砂金).我國金沙江,黑龍江和湖南資江一帶,砂金礦分布非常廣泛.
無論是山金還是砂礦,都是以自然金的形式出現.純凈的自然金很少,常含一定數量的銀.所以,採到的自然金都需經過冶煉提純才能達到足金(含金量99%以上)的水平.
回答:2007-05-17 21:09
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共0條評論...
㈨ 金子是如何形成的
金子來的形成原因:自
大約在二十六億年前的太古代,火山噴發把大量的金元素,從地核中沿著裂隙,帶到地幔和地殼中來,後經海洋沉積和區域變質作用,形成最初的金礦源.大約在一億年前的中生代,因受強大力的作用,地殼變形褶,褶露出海面,金物質活化遷移富有集,形成金礦田,即我們所說的岩金。
在岩金富集地帶,岩石氧化後往往留下許多自然金.地表淺層的岩金,經過數千萬年的風化與剝蝕,岩石變為沙土.因金的性質穩定,因而被解離為單體,在河水的搬運過程中,又因其比重大,因而在河流的穩水處沉積下來,於是形成沙金礦。
在19世紀之前,人類社會的黃金生產力水平非常低,有人研究認為:在19世紀之前數千年的歷史中,人類總共生產的黃金不到1萬噸,如18世紀的100年僅生產200噸黃金。
由於19世紀一系列黃金資源的發現,使得從那時起黃金產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在19世紀後半段的50年裡,黃金產量超過了這之前5000年的總量。2013年,全世界黃金總產量約2,770噸。
㈩ 黃金是怎麼形成的
目前,科學家根據最新進行的研究表明,我們現在生活中接觸到的黃金、白金以及一些其他貴重金屬都是來自遠古時期的隕石。通過使用同位素測量的方法,科學家在對早期地殼形成課題的研究過程中,發現這些元素是後來「添加」上去的,這就是說明,來自外太空的隕石是黃金等貴重元素的主要來源,而且,隕石對地球的撞擊也可能帶來了水和其他生命需要的因素。 40億年前的地球受到大規模的隕石撞擊 看似遙遠的隕石卻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現實生活中的手上戴德結婚戒指,脖子上的金項鏈,甚至在你的汽車上放置的尾氣催化式排氣凈化裝置中的鉑金,所有的這些都是來自39億年前大量的隕石撞擊地球,在這段時期內地球積累的大量隕石,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所使用到得貴重金屬。 某些金屬,例如金,鉑,鎳,鎢,銥等,被地球核心處的鐵吸引,而地球內部的高溫環境開始起作用之後,這些元素都逐漸遷移著地球核心位置,並參與了熔化過程。因而,地殼中的這些貴重金屬元素的來源是較為不同尋常的。地質學家同時也提出了一些理論來解釋這個難題,通過相關的研究表明,在38億年至40億年前的原始地球上,受到不同尋常的大量隕石撞擊,從而在早期地殼中「嵌入」了我們今天所喜歡的閃亮金屬,這些金屬在地球地質演化的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吸收到現代地幔中。 這個假說在一定程度上在月球環形山的研究中被證實,在同一時期月球形成的環形山,也可以推演出這個理論,也同時也說明,在38億年至40億年前在這段時期內,不僅地球受到大量太空隕石的撞擊,而且月球也未能倖免。這篇關於地球貴重金屬起源於早期地球受到的隕石撞擊的研究已經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為相關研究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支持。 由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馬蒂亞斯維爾博爾德(Matthias Willbold)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格陵蘭島的西南方向進行岩石樣本的採集。而之所以選擇格陵蘭島附近作為研究的取樣點,是因為地質學家認為這里存在著參與地球上最早期地殼活動的岩石,而且這個時間點應該在40億年之前,也就是早於地球受到大規模隕石撞擊的時期。科學家將這些採集到的岩石與地球上其他地方能代表現代地幔結構的岩石進行比較。如果前者中較後者樣本中存在明顯較少的貴重金屬元素,那麼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隕石撞擊是一個重要因素。 研究人員在每個岩石樣本中發現在鎢同位素上存在著顯著差異。對此,維爾博爾德認為:我們可以根據這個情況,從時間范圍上進行推演,計算出有多少的隕石材料被嵌入地質運動中,以及我們今天在地球上所找到的鎢同位素組成與當時環境下存在多大的聯系。 而通過對岩石中鎢同位素的對比研究,是迄今為止最適合的同位素對比方法,同時,地球化學的證據也說明了在40億年之前存在著大量隕石撞擊地球的情況。美國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的科學家理查德卡爾森(Richard Carlson)也使用相同的同位素法來研究地球早期的地質活動構成。卡爾森認為:我們目前有能力對岩石中的同位素差異性進行衡量,使用這個方法來研究地球早期構造活動可以說是為相關地質研究人員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窗口。 根據研究人員計算,目前地幔中大約有半個百分點的含量是由這些隕石撞擊而補充的。這個比例聽起來似乎並不多,但是如果換算成實際質量,那就是具有10的20次方的數量級。維爾博爾德同時也認為:我們目前使用的所有貴重金屬都是來自38億年至40億年前的大量隕石撞擊地球,同時,地球上的水也是由隕石帶到地球上,隕石甚至還可能為地球帶來了生命所必須得各種元素和條件。 而科學家理查德卡爾森則持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為早期隕石對地球的撞擊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地球生命環境的形成構成了威脅。隕石撞擊可能會使得我們地球早期具有較高的溫度,可以抑制已經出現的極為稀少但還是存在的大氣環境。我們雖然不知道早期地球受到隕石撞擊是否對生命的誕生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但是隕石可能帶來水,對早起地球表面溫度以及出現對生命有利的大氣環境都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