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全球治理指標報告

全球治理指標報告

發布時間:2021-05-10 23:57:19

㈠ 疫情期間世界經濟最困難的兩點是

這幾天國際疫情急轉直下,美國義大利確診數據先後快速超越中國,各種壞消息頻傳,於是在社交媒體的評論區,出現了很多讓人不安的言論,其中有嘲笑、諷刺甚至是幸災樂禍,對此,我想說——

這些人並不清楚現代世界的運作規則,他們並不知道國外的疫情的水深火熱對中國到底意味著什麼,他們並不知道我們要面對的是什麼。

01

我們看到的壞消息

並非真相的全部

首先我需要說的一個點是——我們看到的壞消息並非真相的全部。

我們需要明確一個基礎的邏輯——對於傳播而言,壞消息傳播速度永遠比好消息快且廣泛。

舉個例子,在韓國、日本疫情爆發的時候,我們的公眾號文章都是極力渲染他們的愚蠢的應對策略、慌亂的民眾以及混亂的秩序。

但僅僅兩周之後,我們發現韓國和日本其實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那麼現在又有多少媒體在報道韓國日本如何井然有序穩住疫情呢?幾乎沒有,因為井然有序不是新聞,沒有傳播度,拿不到 10 萬+閱讀。

沒錯,在社交媒體上傳播的義大利、美國、英國的疫情慘狀在事實上都是真實的,但請注意,這並非真相的全部——

那些他們進展順利的方面我們的媒體往往會選擇性忽視,因為那沒有可讀性,太普通,太常見,太不算新聞。

不要以為你看到的就是真相,真相永遠比你看到的要復雜,仔細感受一下下面兩張圖:

02

世界需要我們

我們也需要世界

當我們幸災樂禍的時候,或許我們應該回想一下過去兩個月我們剛剛經歷了什麼——

沒錯,我們疫情初期非常被動,個別國家的媒體刻意嘲笑、侮辱中國的時候,一轉眼才發現中國對於這個世界的正常運轉是如此重要。

中國作為「中間產品」供應商在世界各地區的份額:

1.蘋果全球限購了,因為我們的富士康不能正常開足馬力生產了;
2.澳洲的龍蝦賣不出去了,因為中國的餐館在疫情期間紛紛關門了;
3.泰國的旅遊業按下暫停鍵,因為中國的旅客隔離在家不敢出門了;
4.韓國的現代汽車工廠停產了,因為中國山東的供應鏈工廠停滯了;
5.巴塞羅那國際電信展取消了,因為中國的電子消費品牌沒法參展了: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中國的貿易量佔全世界的 12%;中國是全球 33 個國家的最大出口國,是 65 個國家的最大進口商品來源國;同時中國也是全球 120 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

2004 年的聖誕節,美國記者薩拉忽然發現,收到的 39 件聖誕禮物中「中國製造」的有 25 件,薩拉突發奇想,決定從 2005 年 1 月 1 日起,帶領全家開始嘗試一年不買中國產品的日子。

於是她開啟了一段真實而艱難的歷險,在經歷了無數啼笑皆非的痛苦之後,她重新回到了中國製造的懷抱,她把這段經歷寫成了一本暢銷書——《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

美國直到疫情告急才發現,他們整個國家使用的青黴素中有 45% 是中國製造的,而布洛芬幾乎是 100% 為中國製造。

㈡ 不同的東道國政府對直接投資的態度為何會有差異

國情不同,態度自然也就不同了

㈢ 聯系實際說明在全球化時代如何通過法律維護國家和人民生活的安全

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我國已完全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經濟全球化的巨大影響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也涉及到民主政治領域。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生什麼影響?我們應如何應對?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一、經濟全球化給我國民主政治建設提供了強大的助推外力
如果說,加入WTO前,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的動力主要來自國內的民主訴求的話,那麼,加入WTO後,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又多了一種外來的客觀要求,增加了一種強大的外力助推。
1.經濟全球化要求我國改革權力過分集中的政治體制,促進國家權力的社會化。
國家權力的社會化既是人類歷史進化的必然趨勢,也是政治民主化的必然要求。WTO的宗旨是倡導經濟貿易的自由化,由此出發,它必然要求行政權力對經濟的干預必須適度,反對政府過分干涉市場經濟。顯然,我國目前的體制還不適應WTO的要求。新中國建立以後,我國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國家-社會」一體化,「國家本位」的特徵十分明顯。市場經濟在中國的確立打破了國家權力一統天下的局面,國家權力的分流有了很大的發展,社會權力逐漸增強,但從總體上說,國家權力一元化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變。適應WTO的要求,我們需要加大改革的力度,理順各種職權關系,推動國家權力合理分權,還政於社會、還政於民,使社會由「國家本位」向「社會本位」轉變。
2.經濟全球化要求我國擴大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自由度和增強自主化。
WTO要求市場主體和公民個人的發展是自由的,包括企業的投資自由、進入自由、退出自由、生產自由、經營自由、買賣自由,公民的發展自由、遷徙自由、擇業自由等。目前,我國市場主體和公民個人的自由發展的程度距WTO的要求還有相當的距離,市場主體的貿易自由和公民個人發展的自由還受到許多傳統的體制性和非體制性因素的障礙:審批事項過多過濫仍在嚴重地阻礙著市場主體的經濟自由和公民活動的自由;國家在一些行業、領域的壟斷阻礙了國內外市場主體的自由進入;過度行政干預妨礙了企事業單位和公民個人的自主經營、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部門和地方為了局部利益而設置的市場壁壘限制了外單位和外地市場主體進入的自由;過去形成的戶籍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限制了公民的擇業自由和遷徙自由。經過這些年來的改革,上述限制有所松動,但未根本改觀,適應WTO的要求,進一步放鬆管制,擴大自由度仍是我們面臨的重要改革任務。
3.經濟全球化要求擴大我國政治生活的公開化。
公開性是民主應有之義,是現代民主的基本價值,「沒有公開性而來談民主是很可笑的。」[1]WTO要求各成員方遵守「透明度」的原則,包括:(1)要求各成員方公布所有與對外貿易有關的法律、法規、規章、協議、協定、條例、決定、政策、司法判決等及各成員國間簽訂的影響國際貿易的協定和條約。(2)要求各成員方政府設立信息咨詢點,給其他成員方的政府或政府機構、企業及公民提供相關的信息服務。(3)要求各成員方政府向WTO的有關機構報告其所採取的有可能對協議的各成員方產生影響的貿易措施。(4)規定對各成員方的對外貿易政策進行定期審查,以增強各國國內政策法規的透明度,使各成員方的國內法律制度符合WTO的需要。
過去由於我們長期處於封閉的社會環境中,權力的行使具有內部性、隱秘性。政策、文件等政治信息自上而下內部傳達,政治行為「暗箱操作」,決策過程秘而不宣,公眾對重要政治信息知之甚少。這使政治過程缺乏應有的監督,導致「幕後交易」、「尋租」等腐敗現象不斷滋生,同時也助長了不良的政治文化,小道消息、謠言滿天飛,政治被神秘化,民眾對政治疑惑、猜忌。這種狀況既有悖於社會主義民主原則,也不符合WTO的「透明度」要求。接受WTO的透明度原則的約束,我們必須加快推行政治公開的進程,讓人民充分享有知情權。
4.經濟全球化要求擴大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平等化。
「民主意味著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承認大家都有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的平等權利」[2]。長期以來,我們在對待各種經濟成分上,不能做到一視同仁,重公輕私,未給予國內非公有經濟一個參與平等競爭的條件和待遇。非公有經濟企業在市場准入、貸款、稅賦、進出口、人才使用、司法保護、享用公共服務以及企業經營者的政治待遇和社會地位等方面享受不到同國有、集體企業同等的待遇。在發展問題上,採取允許讓一部分地區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傾斜政策,客觀上帶來了政策上的不統一,造成了競爭條件的不公平和發展環境的不一致。在吸引投資上,重外輕內,內資和外資存在著不同的待遇。這些都與WTO規則相距甚遠。加入WTO,就應兌現「國民待遇」原則,確立平等對待國內外各方當事人、平等對待各成員國公民或組織的機制和觀念。
5.經濟全球化要求政治過程的程序化、法治化。
民主政治是程序政治和法治政治的統一。程序的民主價值就在於它通過法定的步驟、方式、時限、順序把權力的運作、民眾對政治參與納入到了規范化、制度化的渠道,實現現代民主精神的制度化、法制化。WTO的規則理念對我國政治的程序化、法治化提出了新的要求。WTO是由一整套規則體系構成的,它要求各成員國的政府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運作,按通行的程序辦事,與國際慣例接軌,樹立規則觀念和法制觀念。我國傳統的政治和行政方式是以權力為中心運作的,其運作的程序化、法治化程度較低,無序運作、非規范運作、隨意運作、違法運作嚴重,這是與WTO規則相沖突的。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要求,我們需要加快從以權力為中心的運作方式向以規則為中心的運作方式的轉變,建立符合國際規則、與國際慣例對接的管理模式。
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帶來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使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也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
1.入世後我國民主需求的迅速增長與民主制度化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凸顯出來。
一方面,加入WTO對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提供了強力助推,要求我們進一步擴大民主。同時,隨著這些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公民的自主意識、平等意識、法制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公民的政治參與期望大增。國內外的民主訴求呼應、疊加使我們的民主訴求在這個特定的時期驟然增加。另一方面,我國民主制度化的有效供給不足。這是因為在現代政治中,政治參與需求的增長速度總是快於創設政治參與渠道(即制度化)的速度。我們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健全WTO所要求的一切制度,再加上我國原有的公民直接參與政治的渠道不多、不完善。這一切造成我國目前不能滿足民主需求的「瓶頸」。如果不能解決這個「瓶頸」問題,就可能對政治穩定構成威脅。正如亨廷頓所說:「社會動員和政治參與的速度偏高,政治組織化和制度化的速度偏低,其結果只能是政治不穩定和無秩序。」[3]這是因為,如果參與渠道不暢通,公民的參與慾望得不到渲泄,就會導致公民的挫折感,民眾對政府就會產生離心離德的傾向,社會缺乏凝聚力,政府權威和合法性就會缺失。同時正常的民主渠道阻塞,民眾就會尋求體制外的政治參與,這勢必影響社會秩序和國家穩定。
2.經濟全球化增大了西方民主觀念和模式傳播蔓延的機會,「西化」的威脅性增大。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了建立其主導的世界秩序,歷來強調其民主的普適性,力圖按照它們的觀念來塑造世界。而當今全球化的趨勢為西方民主觀念的傳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當今世界信息技術的巨大進步,地球成了一個網路化的空間,這十分有利於西方價值觀的傳播。中國加入WTO後,西方可能會藉助於WTO的組織形式對我國實施「西化」影響。西方國家會通過自己控制的國際經濟金融組織及游戲規則,打著「貿易自由化」的幌子,推行其全球治理模式。同時,入世後,隨著西方企業更多地進入中國,隨著旅遊、服務、文化等產業的逐步開放,中外人員往來更加方便、頻繁,西方敵對勢力可能會運用這些交流方式進行「西化」滲透,對此,我們要有所防備。
3.經濟全球化對我國主權、人權構成現實威脅。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跨國公司對國家主權的削弱值得注意,跨國公司為實現其市場目標和利潤目標,必然會利用其超強的經濟勢力去影響母國和東道國的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不僅如此,跨國公司還經常以其強大的「經濟主權」去影響母國和東道國的「政治主權」。我們看到,跨國公司直接介入國家政治、外交甚至軍事領域的事屢見不鮮,進行院外活動、行賄政府官員的丑聞時有披露就是有力的證明。
特別值得警惕的是,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種所謂的「全球主義」思潮在西方興起。它貶抑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中的主權原則,鼓吹「國家主權過時論」、「國家主權有限論」、「人權高於主權論」等。其實質是借經濟全球化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實現全球政治的一體化、西方化。少數發達國家以「人權」為借口,粗暴干涉他國內政,肆意踐踏別國主權就是對「全球主義」的實踐。主權是現代國際關系的基礎,是國家平等的前提,也是一國人民當家作主、內政自主以及人權保護的前提。破壞了主權原則,不僅導致國際關系的混亂,也使民族國家的民主難以實施,人權難以保障。事實上,由於全球化帶來的各種風險加大,客觀上需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強化國家主權,而不能淡化主權,貶抑主權。全球化時代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首先要捍衛國家主權,「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4]
三、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社會主義民主發展觀
全球化時代、我們需要從世界歷史的高度和全球性的思維來考慮社會主義民主發展,自覺地把我國民主建設置於人類文明和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從中把握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的方向,從中改革創新,吸取營養,建設世界上最先進的民主政治。
1.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道路。
經濟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兩大潮流,我們既要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也要追求政治民主化。但我們的民主化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堅定不移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而決不照搬西方民主模式。這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原則。鄧小平曾針對國內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主張照搬西方民主的錯誤觀點指出:「我們必須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而這種改革又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謂的民主,不能搬用他們的三權鼎立,不能搬用他們的資本主義制度,而要搞社會主義民主。」[5]我們之所以要堅持社會主義民主的方向就在於,社會主義民主從本質上說要比資本主義民主優越,它是人類歷史上最高類型的民主,代表了人類民主政治發展的先進方向,並且適合我國的國情。一些發展中國家不顧自己的國情,盲目接受了西方民主,結果多黨制和議會民主引發了這些國家持續不斷的政治動亂和社會危機,經濟停滯倒退,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這些教訓足以值得我們記取。
面對全球化時代西方民主觀影響加大的現實,我們首先要牢牢把握輿論陣地,進行正面宣傳,加強馬克思主義民主觀教育,除了要利用傳統的媒體,如廣播、報紙、電視外,尤其是要利用好網路這一新的媒體,積極搶占網路這一新的思想陣地。其次,加強對互聯網等媒體的管理,積極尋找抵禦西方價值觀滲透的技術,強化對西方媒體傳播信息的屏障能力。再次,堅持國家主權原則的當代有效性,堅決批判和抵制「主權有限」、「人權高於主權」的霸權主義論調,揭露少數西方國家「西化」、「分化」我國的企圖,堅決同侵害我國主權和人權的現象作斗爭。
2.適應WTO的要求,加快改革的步伐,積極推進我國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創新。
(1)推行公開政治。首先要擴大和保障公民的知情權。除了涉及國家機密、商業機密和個人隱私外,有關會議、法律、決策、人事、審批、收費、許可、發證、登記、收支、招標、采購、評議等信息都應及時向人民公開。為此,需要強化信息公開的「剛性約束」,制定一部《政府信息公開法》,對信息公開的目的、原則、適應范圍、限制以及不公開的法律責任等都明確予以規定,使政府信息公開有法可依,使公民的知情權得到切實有效的保障。其次要完善政務公開的制度體系。應完善行政許可、審批、收費公開制度,工程招標、政府采購公開制度,社會保障公開制度,社會評議政府施政行為公開制度,以及集體討論決定製度,群眾代表議政制度等等。再次,完善政務公開的形式。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採取多種形式推進政務公開。可在公共信息網上設立「政務公開欄目」和「公眾評議政府欄目」,以增強政務公開的時效性和透明度。
(2)倡導參與政治。人民民主不僅體現在人民以委託的形式治理國家上,還體現在公民直接參與政治生活上。為此,政府首先應根據市場經濟和WTO的要求,准確定位自己的權能,減少過度干預,理清並大幅度減少行政審批,將不屬於自己管的事全部交給社會去做,交給市場去做。擴大社會的權力,給社會更多的自由發展的空間。其次,吸納公民全方位參與政治過程。一是賦予公民、基層、下級組織群眾團體及中介組織以參與決策的權力。國家應通過建立重大決策的建議制度、提案制度、咨詢制度、公眾討論制度、聽證制度、公決制度,把公眾納入決策過程,使決策民主化。二是要加強公民對執行過程的參與。在國家法律、政策和重大決策的執行過程中,應吸收公民參與執行的監督,防止執行不力,執法混亂、行為不規范。三是加強公民對執行後果評價的參與。要允許公民對執行結果、執行績效發表意見,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執行後果評價的根本指標,改變執行績效由「官方」自我評估的趨向,以及由此帶來的虛報浮誇,「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不良風氣。
(3)強化服務政治。從人民主權來說,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源於人民的委託,它與人民之間本質上是一種服務關系,而不是一種「管制」關系、「命令-服從」關系。過去,我們雖然確立了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但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並不強,政府提供服務時,總是一副「施捨者」的姿態。加入WTO凸顯出政府服務至上的理念,這要求政府的角色要來一個轉變,由原來的「管制者」的角色向「服務者」的角色轉變,重塑政府服務者的新形象。「民主政府是為它們的公民服務而存在的。」[6]政府應抓住入世的契機,走出「管制」的誤區,增強服務意識,健全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使政府不再是凌駕於市民社會之上的「管僚機構」,而是成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4)健全責任政治。責任政治是現代民主政治的一種基本理念,這是由人民主權原則所決定的。人民把管理國家的權力委託給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得到人民授權的同時,必須承擔作為「公僕」的責任,它們必須對人民負責,履行其社會義務和職責,承擔道義上、政治上、法律上的責任。民主政治必然是責任政治。過去我們的責任政治觀念不強,國家的管理過程中存在著國家機關行使權力多,承擔責任少,要求公民履行責任多,政府盡義務少,甚至不少執法部門和執法者濫用公共權力,權力與責任嚴重脫節導致權力異化,嚴重背離了人民民主。加入WTO呼喚著責任政治的回歸。第一,要強化責任意識。通過經常性的為人民服務的教育、法制教育和崗位責任教育,強化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觀念,第二,理清各種政治主體間的職責關系。從大的方面說,要黨政分開,劃清黨組織和政府之間的權責關系;要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之間權力和責任關系;要分清政府各職能部門間的權責關系。各政治主體之間的職責搞清楚了,才能各負其責。第三,健全黨政機關首長責任制。這是建立責任政治的關鍵。第四,健全責任體系,包括道德責任制、政治責任制、工作責任制及法律責任制。第五,健全對國家權力監督機制。通過完善的監督機制保證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好其職責。
(5)厲行法治政治。在我國的國家管理上還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治現象。加入WTO要求我們進一步轉變「人治」觀念,樹立法治觀念,嚴格依法治國,由權力政治轉向規則政治,由任意裁決轉向依法辦事。特別是針對一些執法者頭腦里存在依法治國就是依法「治民」、「治事」的觀念,更要強調依法治權,依法治官。這要求國家權力的行使機關要依法立法、依法執政、依法司法、依法監督。
3.參與全球化的進程中,借鑒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某些文明成果。
全球化時代要求我們打破封閉保守落後的政治發展觀,樹立開放的發展觀,吸取世界上一切優秀的政治文明成果。社會主義民主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先進、最高類型的民主不可能脫離世界歷史潮流和人類文明發展的大道而獨立發展。它必須繼承以往人類優秀的政治文明成果,才能真正實現對以往政治文明的超越。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我們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方向,不隨「西化」逐流,並不意味著我們全盤否定資本主義民主的某些進步因素,相反,對於資本主義民主政治中那些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要求,體現民主政治共性和普遍性的某些具體形式和做法,我們應大膽的吸收和借鑒。具體說,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一些原則,如主權在民原則、自由權利原則、人權原則、平等原則、分權制衡原則;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一些具體制度,如選舉制度、公務員制度、輿論監督制度、法律制度等都可以有選擇地加以借鑒。當前應對入世的要求,我們還急需要引進WTO的一些規制,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我們應承認和遵循經濟政治和行政領域里的國際慣例,包括各國協議的形式、談判的形式、行為的規范、決策結果的公布和實施方式等;遵循行政管理過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標准,包括行政行為標准、行政道德標准、行政決策優化標准、行政效率標准、行政考核標准等;借鑒一些符合市場經濟規律要求的行政體制和法律制度。只有以開放的姿態,博大的胸懷,善於借鑒和吸取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才能建設比資本主義更高更切實的民主,使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成為世界最好的民主制度。

㈣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什麼時候

在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經過三十年的壯觀增長,中國終於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日本內閣府發布的數據顯示,日本2010年名義GDP(國內生產總值)為54742億美元,比中國少4044億美元,中國GDP超過日本正式成為第二大經濟體。

2000年,中國還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2007年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中國經濟規模何時能超越日本一直是近些年來國內外經濟學家關注的話題。

美國《華爾街日報》用「一個時代的結束」來形容這一歷史性時刻。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日本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客座教授袁鋼明昨天再次強調,國際上衡量國富國窮的指標是人均GDP,「目前中國人均GDP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中國還是一個『窮國』的事實並沒有改變,國內媒體應該淡化這一變化,避免國際輿論借機再度炒作『中國經濟威脅論』」。

(4)全球治理指標報告擴展閱讀:

有這樣幾個事實反映了中國地位的凸顯:

第一,在金融危機條件下,中國經濟一枝獨秀,保持了高速增長。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第二,2010年10月,G20財長會議決定IMF將向中國等新興大國轉讓6%的投票權,其中,中國的份額將由3.72%躍升至6.39%,投票權也將從目前的3.65%升至6.07%,一舉超過英、法、德成為IMF第三大股東

中國投票權的上升並沒有動搖美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擁有的否決權,也沒有動搖發達經濟體的主導權。

第三,中國研製成功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其速度比原本位居世界首位的美國「美洲虎號」快47%,被認為是走向科技大國的重要表現。

第四,中國海軍艦隊多次遠赴亞丁灣、索馬裏海域執行護航任務。

第五,在全球治理層面,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發揮重要作用,作為G20和「金磚四國」成員參與制定和協調國際經濟規則,作為基礎四國的成員參與氣候變化談判,中國的國際話語權顯著提升。

㈤ 西方語境下的治理理論是什麼

西方影響的這個什麼東西啊,這個應該是比較一個零食,或者是一個當地人研究出來的東西。

閱讀全文

與全球治理指標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80年代理財 瀏覽:903
中翌理財虧掉怎麼報警 瀏覽:295
人民幣增值利好哪些股 瀏覽:532
招財貓理財投資 瀏覽:577
徵信可以辦助學貸款嗎 瀏覽:259
東方財富期貨怎麼關注好友組合 瀏覽:263
紅棗期貨10000元 瀏覽:494
51vv股票是什麼意思 瀏覽:641
信託與pe 瀏覽:64
新聞聯播人民幣 瀏覽:529
股份融資 瀏覽:55
翹然天津資本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瀏覽:456
融資融券寶典 瀏覽:29
定期理財規劃 瀏覽:599
恆大集團股票行情 瀏覽:6
信託信披 瀏覽:944
大眾公用股票分紅 瀏覽:637
寧波銀行後期查貸款用途 瀏覽:545
好好開車融資 瀏覽:300
融資租賃可行性報告 瀏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