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企業主要經濟指標
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用比較時髦的說法,叫關鍵業績指標,英文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簡稱KPI 。
企業主要版經濟指標分為兩權個范疇:一是國家或上級下達的指標,如,國家統計局、財政部、國資委等國家機關考核、統計、檢查企業使用的指標。二是企業內部自定的指標,主要是符合本企業特點,彌補國家指標的不同,這類指標中,有些是為了經濟分析而設置或使用的。
企業主要經濟指標體系的建立與運用,標志著企業信息化體系的成熟度。
⑵ 商業企業運營指標包含有哪些 詳細
商業企業運營指標包含有哪些? 總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期初資產總額+期末資產總額)/2] 企業設置的標准值:0.8 意義:該項指標反映總資產的周轉速度,周轉越快,說明銷售能力越強。企業可以採用薄利多銷的方法,加速資產周轉,帶來利潤絕對額的增加。 分析提示:總資產周轉指標用於衡量企業運用資產賺取利潤的能力。經常和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標一起使用,全面評價企業的盈利能力。 應收賬款周轉率 定義:指定的分析期間內應收賬款轉為現金的平均次數。 公式:應收賬款周轉率=銷售收入/[(期初應收賬款+期末應收賬款)/2] 企業設置的標准值:3 意義:應收賬款周轉率越高,說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說明營運資金過多呆滯在應收賬款上,影響正常資金周轉及償債能力。 分析提示:應收賬款周轉率,要與企業的經營方式結合考慮。以下幾種情況使用該指標不能反映實際情況:第一,季節性經營的企業;第二,大量使用分期收款結算方式;第三,大量使用現金結算的銷售;第四,年末大量銷售或年末銷售大幅度下降。 存貨周轉率=產品銷售成本 / [(期初存貨+期末存貨)/2] 企業設置的標准值:3 意義:存貨的周轉率是存貨周轉速度的主要指標。提高存貨周轉率,縮短營業周期,可以提高企業的變現能力。 分析提示:存貨周轉速度反映存貨管理水平,存貨周轉率越高,存貨的佔用水平越低,流動性越強,存貨轉換為現金或應收賬款的速度越快。它不僅影響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也是整個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 營業周期=存貨周轉天數+應收賬款周轉天數 ={[(期初存貨+期末存貨)/2]* 360}/產品銷售成本+{[(期初應收賬款+期末應收賬款)/2]* 360}/產品銷售收入 企業設置的標准值:200 意義:營業周期是從取得存貨開始到銷售存貨並收回現金為止的時間。一般情況下,營業周期短,說明資金周轉速度快;營業周期長,說明資金周轉速度慢。 分析提示:營業周期,一般應結合存貨周轉情況和應收賬款周轉情況一並分析。營業周期的長短,不僅體現企業的資產管理水平,還會影響企業的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
⑶ 商業企業利潤率指標是多少
工業企業項目利潤率一般為:30%
商業企業項目利潤率一般為:20%
投資利潤率,指項目建成投產後,產品產量達到設計能力的正常經營年份內,年利潤總額與項目總投資之比率。
計算公式為:
年利潤總額
投資利潤率=20 % ·總投資額(或者支出總額)
上式中:總投資額=固定資產投資+建設期利息+新增流動資金 年利潤總額=年銷售收入-(年總成本+年銷售稅金+年技術轉讓費+年資源稅 +營業外凈支出 )
⑷ 看一個城市的商業繁榮看什麼指標
看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五大指標。
城市規模大小決定商業資源布局,是評估一個城市最重要的指標。
⑸ 淺談商業財務管理中幾種常用的質量指標
分享到:
收藏推薦 任何事物都是由數量和質量兩方面構成的,而任何質量又可以表現為一定的數量。因此,財務管理都是從基本的數量分析入手而進行的管理,即從主要的財務指標開始的。這些主要財務指標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以絕對數反映的數量指標(如用貨幣形式來反映的流動資金佔用額、固定資金佔用額、費用額、利稅額等);另一部分是以相對數反映的質量指標(如經營資金佔用率、流動資金周轉率、資金利潤率等)。由於財務數量指標是實際工作中有關數量方面的貨幣反映,可以直接從會計報表中獲得,比較易於取得和掌握。而財務質量指標是反映工作質量如何的指標,不能直接從有關核算資料中取得,而必須通過搜集、整理,採用一定的計算方法計算求得,因而在實際工作中人們往往偏重財務數量指標,而忽略財務質量指標,從而影響了財務管理工作的正確進行。因為絕對數額的大小往往不能說明工作質量情況如何,正如商品流通費額實際超過計劃不一定就是在費用管理方面存在著浪費一樣(費用額的增減與商品流轉額相聯系)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和研究財務質量指標,並使之與數量指標有機的結合起來。
⑹ 關於商業上「指標」是什麼意思呀
一般是指自己或上級希望達到的量化的任務目標.例如今年要完成多少多少萬元的銷售額,這就是一個指標!
⑺ 什麼是企業主要經濟指標
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用比較時髦的說法,叫關鍵業績指標,英文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簡稱KPI 。
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分為兩個范疇:一是國家或上級下達的指標,如,國家統計局、財政部、國資委等國家機關考核、統計、檢查企業使用的指標。二是企業內部自定的指標,主要是符合本企業特點,彌補國家指標的不同,這類指標中,有些是為了經濟分析而設置或使用的。
企業主要經濟指標體系的建立與運用,標志著企業信息化體系的成熟度。
⑻ 網站運營數據指標的商業指標
平均訂貨額Average Order Amount(AOA)
計算公式:平均訂貨額=總銷售額/總訂貨數
指標意義:用來衡量網站銷售狀況的好壞
指標用法:將網站的訪問者轉化為買家當然是很重要的,同樣重要的是激勵買家在每次訪問時購買更多的產品。跟蹤這個指標可以找到更好的改進方法。
訂單轉化率Conversion Rate (CR)
計算公式:訂單轉化率=總訂貨數/總訪問量
指標意義: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指標,衡量網站的對每個訪問者的銷售情況
指標用法:通過這個指標你可以看到即使一些微小的變化都可能給網站的收入帶來巨大的變化。如果你還能夠區分出新、舊訪問者所產生的訂單,那麼就可以細化這個指標,對新舊客戶進行分別的統計。
每訪問者銷售額Sales Per Visit(SPV)
計算公式:每訪問者銷售額=總銷售額/總訪問數
指標意義:這個指標也是用來衡量網站的市場效率
指標用法:這個指標和轉化率差不多,只是表現形式不同。
單筆訂單成本Cost per Order(CPO)
計算公式:單筆訂單成本=總的市場營銷開支/總訂貨數
指標意義:衡量平均的訂貨成本
指標用法:每筆訂單的營銷成本對於網站的盈利和現金流都是非常關鍵的。營銷成本的計算各人有不同的標准,有些把全年的網站營運費用攤入到每月的成本中,有些則不這么做,關鍵要看那種最適合自己的情況。如果能夠在不增加市場營銷成本的情況下提高轉化率,這個指標就應該會下降。
再訂貨率Repeat Order Rate(ROR)
計算公式:再訂貨率=現有客戶訂單數/總訂單數
指標意義:用來衡量網站對客戶的吸引力
指標用法:這個指標的高低和客戶服務有很大關系,只有滿意的用戶產品體驗和服務才能提高這個指標。
單個訪問者成本Cost Per Visit(CPV)
計算公式:單個訪問者成本=市場營銷費用/總訪問數
指標意義:用來衡量網站的流量成本
指標用法:這個指標衡量的是你的市場效率,目標是要降低這個指標而提高SPV,為此要將無效的市場營銷費用削減,增加有效的市場投入。
訂單獲取差額Order AcquisitionGap (OAG)
計算公式:訂單獲取差額=單個訪問者成本(CPV)-單筆訂單成本(CPO)
指標意義:這是一個衡量市場效率的指標,代表著網站所帶來的訪問者和轉化的訪問者之間的差異
指標用法:指標的值應是一個負值,這是一個測量從非訪問者中獲得客戶的成本。有兩種方法來降低這個差額,當你增強了網站的銷售能力,CPO就會下降,這個差額就會縮小,說明網站轉化現有流量的能力得到了加強;同樣的,CPV可能升高而CPO保持不變或降低,這個差額也會縮小,表明網站所吸引的流量都具有較高的轉化率,這種情形通常發生在啟用了PPC(pay per click)的計劃。
訂單獲取率Order AcquisitionRatio (OAR)
計算公式:訂單獲取率=單筆訂單成本(CPO)/單個訪問者成本(CPV)
指標意義:用另一種形式來體現市場效率
指標用法:用比率的形式往往比較容易為管理階層所理解,尤其是財務人員。
每筆產出Contribution perOrder (CON)
計算公式:每筆產出=(平均訂貨數X平均邊際收益)-每筆訂單成本
指標意義:每筆訂單給你帶來的現金增加凈值
指標用法:公司的財務總監總是對這個指標感興趣的,代表了你花了多少錢來賺多少錢。
投資回報率Return on Investment(ROI)
計算公式:投資回報率=每筆產出(CON) /每筆訂單成本 (CPO)
指標意義: 用來衡量你的廣告的投資回報
指標用法:比較你的廣告的回報率,應該把錢分配給有最高回報率的廣告,但是這個回報率應當要有時間段的限制,比如「25% RIO/每周」和「25%RIO/每年」是有很大差別的。
⑼ 評價好的商業模式的指標有哪些
第一,目標客戶。
所有優秀的商業模式一定是抓住了我們目標客戶的隱性核心需求。很多創業夥伴經常容易犯的一個問題是,他們只鎖定了目標人群,但並沒有深入到用戶群體客戶素描核心的畫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應用場景。
第二,收益倍增。
現在很多創業者認為一個好的idea就決定了一切,實際上並不是。在如今每人的想法都趨同的環境下,你的商業模式如何能夠脫穎而出呢?如果你要去實現今年比去年實現200%,明年還要比今年實現200%,這一定是你通過商業模式盈利模型的重組和創新才能夠得到。
第三,思考革命性降低成本。
真正好的商業模式不光是收益倍增了,還想著成本要革命性降低。同樣道理,成本革命性降低,並不是指去把員工的工資降一降,把日常的運營成本降一降,把該發的年終獎扣一扣,今年一看,只獲得20%到30%的成本下降。我們思考商業模式,都必須有倍增的思路去面對我們的工作。
第四,可復制性。
如果一個企業可以被稱之為企業,是一定可以怎麼樣?復制自己,不斷增長。 但更核心的一點就是要去想如何在復制自己的同時別人復制不了你。 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麼離你成為獨角獸就不遠了。
第五,控制力與定價權。
真正優秀的商業模式不光讓競爭對手進不來,讓大的產業資本進不來,還需要對客戶實施控制力與定價權。
第六,系統性價值鏈。
首先一定要具備平台思維,再從平台思維一定要具備生態思維,現在頂級的、頂尖的大佬們都在構築系統性價值鏈,是一個生態思維。小米生態、BAT各種生態,都是在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