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烏干達總統阿明的資料
伊迪阿明將軍(General Idi Amin Dada Oumee,1928年5月17日—2003年8月16日)是東非國家烏干達1970年代的前軍事獨裁者,曾被稱為「蘇格蘭王」。 阿敏將軍的生年有爭議:他自稱於1926年在烏干達西北部科博科(Koboko)附近的小村出生,但有人表明其生於1925年在Kampala出生。[1]他是卡誇族(Kakwa)人。父親篤信伊斯蘭教;母親為與卡誇族有著血緣關系的盧格布拉族人。 阿敏幼時家貧,只上過四年小學,為半文盲,曾經是拳擊冠軍,後來加入軍隊,服役於英國殖民政府的非洲步槍隊。初期由於身體強壯,為人機敏,得以升遷。後在清剿茅茅族等部族有功,獲得進階。並在烏干達推翻國王弗雷蒂獨立時,獲得當時總理奧伯特的信任,總攬軍權。其間出兵援助剛果,偷運大量黃金及象牙,中飽私囊。然而奧伯特此時培養其親信,使得阿敏認為其抽剝了自己的軍權,二人矛盾加深並由於其他原因,加之軍隊支持,阿敏在1971年1月15日趁其不備時發動政變。 他於1971年1月25日至1979年4月13日在任期間,處心積慮入侵烏干達南部鄰國坦尚尼亞,尋求以色列及英國幫助。後來獲得利比亞等伊斯蘭國家支持,使得烏干達與以色列產生矛盾。阿敏奉行恐怖統治,烏國內被殺人數達數以十萬計,當中主要是反對他的政客。他還仇視並驅逐烏干達亞裔居民,此舉直接導致與英國關系惡化,期間還不斷自封新的頭銜:終身總統、大英帝國征服者等等。 下台後他攜同四個妻子、數名情婦、以及二十多名子女流亡到利比亞開始其流亡生活,由於他的保安跟當地警察發生沖突,阿敏被迫離開,先短暫至伊拉克,及後定居在沙烏地阿拉伯,2000年曾接受美國記者采訪。 他在2003年7月18日因高血壓送至沙烏地阿拉伯吉達市的費薩爾國王專家醫院;並因病引致多重器官衰竭,於2003年8月16日在該醫院去世(該醫院曾在7月21日發布他已陷入深度昏迷的消息),去世幾小時後其遺體隨即在當地下葬。阿敏一生中共有妻子13名,並育有子女54名,他們多居於美國和歐洲。
⑵ 烏干達的黃金成品價格
據3日observer:烏干達Mubende地區的Kitumbi,這里就像是一個難民營,但實際上這是一個手工礦工營地,這里生活著專2.5萬人,都依附於屬黃金產業。
每年,在這里進行數十億先令的黃金交易。而這些交易,並未繳納任何的稅款,絕大部分的交易都是私下進行。目前該地黃金收購價為10萬先令/克(約合人民幣174
⑶ 請問烏干達的人均收入是多少
來烏干達半年,我知道的可以告訴,不多,肯定準確;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一個建築工地的普通勞動力月薪30--40萬烏干達先令,小車司機40-50萬先令,一個技術好的挖機司機一個月150萬左右,平地機要達到200萬,已經繪圖工程師大概300萬;這些都是稅後,企業要給他們購買社保以及支付個稅。
⑷ 從烏干達發快遞黃金島香港要關稅嗎
親,香港是自由貿易港,不需要交關稅的,但是如果要進大陸,就需要根據貨物品名、貨值等因素確定了
⑸ 非洲各國被殖民的時間以及經過
1、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帝國
一般認為,近代西方國家最早佔領的殖民地是葡萄牙於1415年佔領的休達。該港原屬摩洛哥,為撲滅當地海盜、並控制經休達中轉的西非黃金及象牙的進口,葡萄牙經過周密部署佔領了休達港,隨後為直接與出產黃金的西非黑人帝國建立聯系,又沿非洲海岸南下,佔領了馬德拉、維德角等群島。
2、工業革命時代,殖民地的萎縮
1776年北美十三州獨立後,英國的殖民事業受到很大打擊,遂將殖民經略重點由北美洲轉至資源更為豐富、市場更為龐大的印度。英國還佔領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緬甸、開普殖民地、香港等地。同時由於拿破崙戰爭的沖擊,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紛紛宣布獨立,對奴隸的需求銳減,這兩國在非洲的殖民力量也迅速衰弱。
3、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佔領殖民地的高潮
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殖民主義國家在被稱為「最後的大陸」的非洲佔領的領土只有318萬平方公里,而在19世紀最後的25年裡,歐洲對於非洲的興趣又濃厚起來,在非洲佔領了2569萬平方公里土地。由於歐洲的迅速工業化和人口的增加,對植物油、植物纖維、橡膠和某些礦產資源的需求增大對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對非洲原料產地的激烈爭奪。
4、重新瓜分殖民地與兩次世界大戰
1914年的世界殖民地至20世紀初,殖民國家及殖民地已佔全世界85%的陸地面積。各國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除了實力仍然強大的英國和法國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著大片的殖民地,而新興的美國、德國、日本和義大利這些國家只佔有一些面積不大、資源貧乏的「剩餘地區」。
5、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地的獨立運動
1939年的世界殖民地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一戰後殘存的各主要殖民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義大利,在戰爭中都被削弱。在戰爭期間,未被佔領的盟國殖民地,如印度、東非、奈及利亞、比屬剛果等地的民族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殖民帝國內部的分工體系被打破。
(5)烏干達黃金擴展閱讀:
1、殖民地是指由宗主國統治,沒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方面的獨立權利,完全受宗主國控制的地區。廣義的殖民地包括雖然擁有行政機關、軍隊等國家機器,但經濟、軍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別國控制的半殖民地國家和保護國,以及委任統治地、託管地,還有殖民主義國家在這些地區設置的「海外領地」、「附屬地」、「海外省」等。
2、從殖民地的性質上來說,大致可分為拓殖型殖民地、資源掠奪型殖民地和商業殖民地三種主要類型,這三種殖民地都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而順次出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大多數殖民地獲得獨立,舊的世界殖民體系也不復存在。
⑹ 盧安達和烏干達,哪國經濟狀況稍微好一些
烏干達會好一點
------------------------------------------------
貨幣名稱:盧安達法郎(Rwanda franc)
匯率(1997年):1美元=301.53盧安達法郎
通貨膨脹率(1997年):10.1%
資源
已開採的礦藏僅有錫、鎢、鈮、鉭、綠柱石、黃金等。錫儲藏量約10萬噸。泥炭蘊藏量估計為3 000萬噸。基伍湖天然氣蘊藏量約600億立方米。尼亞卡班戈鎢礦是非洲最大的鎢礦。森林面積約62萬公頃,佔全國面積的29%,是盧安達的重要自然資源之一。
工礦業
據非洲發展銀行1999年發展報告,1997年工礦業生產總值為8.19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其中製造業產值為3.46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19%。工業從業人口約14萬。內戰前有各類工業企業220餘家,除咖啡、茶葉等農畜產品加工廠外,還有卷煙、飲料、火柴、造紙、肥皂、電池、水泥廠等。絕大部分工業品依賴進口。1990年全國發電量7 829萬度,年需進口9 568萬度電,水力發電占年耗電量的54.65%。卡呂呂馬錫冶煉廠是非洲大型錫廠之一。1994年內戰摧毀了盧安達80%的電力生產能力,使工業遭受巨大損失。截至1998年10月,工業已恢復到戰前生產的78%。
農牧業
據非洲發展銀行1999年發展報告,1997年農牧業生產總值為6.82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7.5%。全國可耕地面積約185萬公頃,已耕地面積120萬公頃。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水稻、薯類、豆類、芭蕉等。經濟作物主要有咖啡、茶葉、棉花、除蟲菊、金雞納等,大部分供出口。約50%以上的農民擁有小於1公頃的土地,其餘農民,尤其是戰後歸來的難民耕種國有土地,向國家納稅。土地的過度耕作、水土流失和森林面積的不斷縮小,使盧安達的農業情況不斷惡化。1994年內戰造成50萬人死亡,200萬人淪為難民,逃亡他鄉,致使農田荒蕪,農牧業生產遭到破壞。1998年,因暴雨侵襲,糧食生產損失嚴重,出現糧荒。截至1998年10月,農業已恢復到戰前的86%。
戰前畜牧業較發達,天然牧場佔全國總面積1/3。1991年主要牲畜存欄數:牛63萬頭,豬13.9萬頭,綿羊39.3萬只,山羊115萬只。年捕魚量5 000噸。
交通運輸
盧安達境內無鐵路,交通運輸全靠公路和航空。
【進出口貨物通道】
一是從基加利經烏干達至肯亞的蒙巴薩港,全程1721公里;二是從基加利到蒲隆地的布瓊布拉,然後由水路經坦尚尼亞的基戈馬轉鐵路抵達累斯薩拉姆港,全程1762公里;三是從基加利到魯蘇莫經坦尚尼亞的伊薩卡轉鐵路抵達累斯薩拉姆港,長1 638公里。戰爭期間,基加利國際機場一度關閉,部分地區交通中斷。
【公路】
總長206 340公里,其中干線6401公里,支線199 939公里。1991年公路貨運量為216 676噸。1992年有機動車27 441輛,其中貨車1633輛,小汽車8088輛,公共汽車184輛。1994年內戰期間,上述車輛多數遭毀或被開往鄰國。目前的商業運輸主要由私人控制。
【空運】
戰前,國家航空公司擁有一架波音707貨機和數架小型客機,有飛往坦尚尼亞、蒲隆地和扎伊爾的定期航班。首都有國際機場,可起降波音747等大型客機。比利時、法國、衣索比亞、肯亞、坦尚尼亞、喀麥隆、蒲隆地、扎伊爾航空公司在盧安達有航班。內戰期間盧安達空運一度中斷。戰後,基加利國際機場很快重新開放。比利時航空公司恢復通往盧安達的航班,從基加利可以十分方便地抵達坎帕拉、內羅畢和布瓊布拉。盧安達國家航空公司有一架20座的小型客機,主要從基加利飛往坎帕拉及布瓊布拉和達累斯薩拉姆。1998年,盧安達國家航空公司更名盧安達聯合航空公司,並實行部分私有化。1月,成立了一個擁有一架78座的波音噴氣式飛機的私營航空公司——盧安達航空公司。
財政金融
處於極度困難之中。前政府敗走時卷空國家的所有財產和資金,現在盧安達國家銀行無任何儲備,政府機構中職員的工資亦成問題。
據非洲發展銀行1999年發展報告,1997年外債總額為11.6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2.6%。1980~1990年外債還本付息年均增長率為96.2%,1991~1997年達2 948.4%。僅次於索馬里,在非洲居第二位。1998年外匯儲備為1.453億美元。
對外貿易
戰前外貿長期逆差。採取進出口貿易許可證自由發放制度。1997年盧安達的出口總額為1.2億美元,進口總額為4.93億美元。逆差為3.73億美元,約為出口總額的3.1倍。
戰前盧安達主要出口咖啡、茶葉等農副產品和錫礦石,其中咖啡和茶葉佔有重要地位。盧安達的主要進口商品為燃料、車輛、機械、電器、建築材料和紡織品。主要出口對象國有德國、荷蘭、比利時。主要進口對象國有比利時、肯亞、南非、法國等。
外國援助
1995年接受援助國官方提供的發展援助7.109億美元,其中雙邊援助3.781億美元,多邊援助3.732億美元。主要援助國和國際組織有美國、德國、英國、荷蘭、比利時、聯合國難民署、教科文組織和歐盟等。據非洲發展銀行統計,1985~1997年盧安達共接受各種外援24.304億美元。
-------------------------------------------------
自然條件較好,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適宜。農牧業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分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0%和出口收入的95%,糧食自給有餘。工業落後,企業數量少、設備差、開工率低。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
烏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由於連年戰亂,經濟一度瀕臨崩潰。1986年抵運執政初後,實行務實、穩妥的經濟發展政策,積極進行結構調整,優先發展農業,整頓國營企業,扶植私人經濟,推行自由貿易等措施。自1991年以來,經濟年均增長7%,位居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之首,被世界銀行列為結構調整計劃樣板。1999/2000財年,烏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私有化進程加快。國際金融機構和援助國繼續向烏撥款,並承諾大幅減免烏債務,使烏宏觀經濟形勢保持穩定。但受國際油價上揚、咖啡等主要出口產品價格低迷、出兵剛果(金)造成軍費開支過大等因素影響,烏經濟增長率仍低於預期增長速度。
1999/2000財政年度主要經濟數字如下(烏官方統計):
國內生產總值:約61.15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79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5.8%
通貨膨脹率:3.1%(2000年8月)
外債:30.7億美元
外匯儲備:7.2億美元
貨幣名稱:烏干達先令
匯率:1美元= 1850烏干達先令(2000年11月)。
⑺ 我想了解 烏干達 前總統 伊迪.阿明.達達 當任期間的歷史和他的暴行!
伊迪‧阿明將軍(General Idi Amin Dada Oumee,1928年5月17日—2003年8月16日)是東非國家烏干達1970年代的前軍事獨裁者,曾被稱為「蘇格蘭王」。
阿敏將軍的生年有爭議:他自稱於1926年在烏干達西北部科博科(Koboko)附近的小村出生,但有人表明其生於1925年在Kampala出生。[1]他是卡誇族(Kakwa)人。父親篤信伊斯蘭教;母親為與卡誇族有著血緣關系的盧格布拉族人。
阿敏幼時家貧,只上過四年小學,為半文盲,曾經是拳擊冠軍,後來加入軍隊,服役於英國殖民政府的非洲步槍隊。初期由於身體強壯,為人機敏,得以升遷。後在清剿茅茅族等部族有功,獲得進階。並在烏干達推翻國王弗雷蒂獨立時,獲得當時總理奧伯特的信任,總攬軍權。其間出兵援助剛果,偷運大量黃金及象牙,中飽私囊。然而奧伯特此時培養其親信,使得阿敏認為其抽剝了自己的軍權,二人矛盾加深並由於其他原因,加之軍隊支持,阿敏在1971年1月15日趁其不備時發動政變。
他於1971年1月25日至1979年4月13日在任期間,處心積慮入侵烏干達南部鄰國坦尚尼亞,尋求以色列及英國幫助。後來獲得利比亞等伊斯蘭國家支持,使得烏干達與以色列產生矛盾。阿敏奉行恐怖統治,烏國內被殺人數達數以十萬計,當中主要是反對他的政客。他還仇視並驅逐烏干達亞裔居民,此舉直接導致與英國關系惡化,期間還不斷自封新的頭銜:終身總統、大英帝國征服者等等。
下台後他攜同四個妻子、數名情婦、以及二十多名子女流亡到利比亞開始其流亡生活,由於他的保安跟當地警察發生沖突,阿敏被迫離開,先短暫至伊拉克,及後定居在沙烏地阿拉伯,2000年曾接受美國記者采訪。
他在2003年7月18日因高血壓送至沙烏地阿拉伯吉達市的費薩爾國王專家醫院;並因病引致多重器官衰竭,於2003年8月16日在該醫院去世(該醫院曾在7月21日發布他已陷入深度昏迷的消息),去世幾小時後其遺體隨即在當地下葬。阿敏一生中共有妻子13名,並育有子女54名,他們多居於美國和歐洲。
在1970年代的香港,有家長用「會被阿敏吃掉」來恫嚇不聽話的兒童的後果,因為當時的新聞報道指他嗜吃人肉,而這項報道在他死後得到證實:有人指他把政敵斬首之後,會用斬下的首級來喂鱷魚,並把屍身保留作肉食,因為當時烏干達正在鬧飢荒。[2]不過,亦有人指這些報導不過是造謠。[3]
⑻ 被稱為「烏干達屠夫」的伊迪阿明有多兇殘
樹大有枯枝,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都有昏君暴君,比如非洲烏干達的前總統伊迪阿明就被當地人所懼怕,他執政期間性格殘暴手段狠辣,殘害了不少人命,因此世人都覺得他極度兇殘,對於這種說法到底有什麼依據呢?
1978年,暴君阿明終於被當地人民趕下台,仇家們紛紛要找他算賬,阿明自知待不下去就狼狽逃竄到利比亞,但還是覺得不安全,接著又溜到沙烏地阿拉伯申請避難。沙特政府則答應出面保護他的生命安全,但不準他接受任何的媒體訪問,不能透露任何事情以及今後不得參與政治活動。最終這位被稱為世界最殘暴的總統伊迪阿明,在沙烏地阿拉伯的保護下存活到2003年,然後在當地的利雅得死亡。
⑼ 烏干達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王朝是
布干達王朝(公元1000年至公元1967年)
史稱布干達。公元1000年,布干達地區就建立了王國。19世紀中葉,布干達王國成為東非地區最強盛的國家。1843年阿拉伯商人開始進入布干達,伊斯·蘭教也隨之傳入。1850年後,英、法、德殖民者相繼入侵。1890年英軍侵入布干達,迫使國王簽訂「保護協定」後,布干達劃為英國勢力范圍。1894年6月,英宣布布干達為其「保護國」。1961年9月,英同意烏「分階段獨·立」。1962年10月9日宣告獨·立,仍留在英聯·邦內。1967年9月8日建立烏干達共·和國。
⑽ 黃金之國是哪個國家
南非——黃金之國
亞洲
中國——瓷國和詩國
寮國——印度支那屋脊
馬來西亞——橡膠和錫的王國
新加坡——花園之國
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
孟加拉國——黃麻之鄉
印度——電影王國
馬爾地夫——珊瑚島國
巴基斯坦——清真之國
科威特——金色的國家
歐洲
冰島——冰、火之國
芬蘭——千湖之國和森林之國
瑞士——世界花園和鍾錶王國
荷蘭——花之國和低地(窪)之國
盧森堡——鋼鐵之國
葡萄牙——軟木之國
保加利亞——玫瑰之邦(國)
阿爾巴尼亞——山鷹之國
非洲
利比亞——簍子黃沙、疆土之國、沙漠之國和乾旱之國
突尼西亞——橄欖之國
茅利塔尼亞——詩茶之國
塞內加爾——花生之國
迦納——可可之鄉
貝南——油棕之國
奈及利亞——非洲文化搖籃
中非——寶石和森林之邦
蘇丹——火爐國
衣索比亞——非洲屋脊
索馬里——非洲之角
烏干達——東非高原之鄉
盧安達——非洲的瑞士
扎伊爾——中非寶石、世界原料倉庫
聖多美——死亡之島
安哥拉——非洲寶石
尚比亞——銅礦之國
塞席爾——空中花園
模里西斯——甜(糖)島
波札那——鑽石和牛的國家
南非——黃金之國
大洋洲
澳大利亞——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及羊毛之國
斐濟——長壽之國
諾魯——磷酸鹽之國
北美洲
美國——跳水王國和籃球王國及小麥王國
宏都拉斯——香蕉之國
巴拿馬——蝴蝶之國
格林鈉達——得料之國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