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中美貿易戰對貨幣基金影響大嗎
幾乎沒有影響。
Ⅱ 丹麥丹斯克銀行的丹麥銀行業的國際業務
丹麥銀行的國際業務在九十年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不僅表現在國內各分行吸收外國居民的存款和貸款給外國居民方面有較大的發展,而且國外的各分行吸收企業的存款和貸款給外國公司方面也有大幅度增加。因此,丹麥國內各分行在存款和貸款方面從國際消費者那裡獲得了較大的收益;同樣,國外的各分行也從外國企業的業務中受益匪淺。截止到2000年4月1日,已經有5家丹麥銀行在國外建立了一家以上的分行,6家丹麥銀行在其它歐盟國家注冊了跨國界聯合交易服務。而同時,外國銀行也大規模地進入了丹麥的金融業,到2000年6月底,有20家外國信貸機構在丹麥注冊或建立了分行,6家設立了辦事處。此外,還有160家外國信貸機構即將准備在丹麥提供跨國界聯合交易服務。
Ⅲ 「貿易戰」結果會是什麼樣的
中美貿易戰總會有結果,但是結果既不像有些人想的那麼容易或輕易取勝,也不想有些人想像的那麼可怕或產生失敗。貿易戰只是貿易戰,沒對產品和產業產生任何銷毀行動。該買的還要買,該賣的還要賣。
不過是秩序混亂了,如果世界都打對等的貿易戰,那就等於增加稅收也等於沒打,如果發達國家都在打貿易戰,那麼就等於給發展中國家一個機會。
貿易戰多收的關稅還要再發下去才能平衡收支平衡,結果受損的企業成為優先目標。貿易戰使貿易結構產生了一次震盪,需要再一次的非市場平衡,就其實質來說對各自的發展無本質影響。
(3)丹斯克銀行交易策略擴展閱讀:
貿易戰不是戰爭,是戰爭也沒有輕易投降的。歐盟在打、加拿大在打、墨西哥和日本也在打、就連各項指標均不如中國的印度同樣在打,中國沒有不打的理由。面對死亡的威脅,朝鮮頂過來了,伊朗毫無懼色。
已經開戰的敘利亞打贏了硝煙中的戰爭,而在經濟的戰爭中一鼓作氣把歐美踹出體系,人家根本不需要歐美資金。中國不是個嗷嗷待脯的孩子,美國也不是一個慈善的爹媽。離開世界的中國照應生存,離開美國擁抱世界的中國可能生活的更好。
Ⅳ 特朗普的貿易戰是否會導致新一輪的金融危機
3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將對中國高達500億美元的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這是現代歷史上美國總統對中國開出的最大一筆貿易「罰單」,也標志貿易戰的正式打響!機構們對於貿易戰升級表示擔憂,德意志銀行稱,貿易戰已然打響,最糟糕的情況正在醞釀中,可能觸發2008年金融危機規模的衰退。據估計,全球經濟損失可能高達4700億美元。
貿易戰最壞的情況:觸發2008年金融危機規模的衰退
雖然全球遭遇全球各國的反對,且經濟學家們表示,特朗普政府提高關稅等行為將成為世界貿易和經濟增長的不利因素,但特朗普還是一意孤行對華開戰。德意志銀行23日更是表示,全面貿易戰越來越可能發生,該行首席經濟學家胡珀(Peter Hooper)稱,
德意志銀行的基本假設仍是美國保護主義行為的范圍有限,因美國主要貿易夥伴國對特朗普徵收關稅的反應較為克制,但是四大事件的發生加劇了市場擔憂,包括:
特朗普對鋼材和鋁進口徵收關稅;白宮首席經濟顧問科恩辭職;特朗普推特稱「貿易戰是好的」,以及美國對中國的關稅威脅。
另外,保護主義政策在理論上可以讓一個國家從全球餡餅中獲得更大的份額,但這不可避免地招致報復,導致全球餡餅的大幅萎縮,讓所有國家的情況更加糟糕。對這一理論的基本誤解,以及自由、公平貿易的受益人無法補償受損者註定讓我們重復過去的錯誤。
法巴銀行也表示,中國方面已做出反擊,這又大大增加了貿易前景的不確定性。不知道中國的反擊會不會進一步導致美國的第二輪制裁,而第二輪制裁將使得金融市場產生更加劇烈的反應,這可能會放大整體影響。
CNN資深作者伊西多爾曾指出,在貿易戰中,各國對進口產品徵收關稅和其他壁壘做為報復貿易夥伴的行動,導致全球貿易和商業活動受到壓縮與減緩。在最壞的情況下,貿易戰可能導致全球蕭條。
摩根士丹利同樣表達了對貿易戰升級的擔憂,盡管它並未提及衰退的可能性。「盡管美國的貿易夥伴對特朗普征稅的最初反應是克制的,阻止了貿易摩擦的惡化,貿易摩擦范圍擴大的風險仍然很高。」
最糟糕是有多糟糕:全球經濟損失可能高達4700億美元
美國經濟分析人士近日曾警告,一旦特朗普政府挑起全面貿易戰,至2020年,全球經濟損失可能高達4700億美元。BBG也曾研究報告顯示,假設特朗普政府挑起的貿易戰令全球關稅水平提高10%,2020年全球貿易額將萎縮3.7%,全球經濟規模將因此縮小0.5%。
BBG首席歐洲經濟學家傑米·默里、首席亞洲經濟學家湯姆·奧利克預計,按假設情景推演,美國經濟將損失0.9%,幅度超過全球經濟損失,成為貿易戰最大受害者之一。
這二者還表示,貿易保護導致競爭減少,阻礙全球技術和觀念交流,從長期看來,將導致勞動生產率下降,削弱全球經濟的增長潛力。
貿易戰最大擔憂:通脹!並將沖擊市場
另外,來自貿易戰的最大的擔憂可能是其對通脹的影響,德銀表示,如果特朗普繼續將關稅視作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並隨後擴大關稅,這將招致其它國家相似的舉動。通脹壓力將會顯現,因進口商品增加的成本推高了消費者物價,使得消費放緩,並阻礙經濟增長勢頭。
傑米·默里和湯姆·奧利克也曾表示,關稅將導致進口價格上漲,推高通脹率。在這種情形下,如果美聯儲為抑制通脹而加息,可能進一步拉低美國經濟增速。
通脹升高 -> 美債收益率曲線變化
而通脹升高或將對市場造成沖擊,在美銀美林最新發布的「美國貿易緊張局勢的升級會帶來什麼影響」的調查中,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美國國債市場將如何重新定價?」,而其答案也同樣讓人驚訝:
10%的人認為30年期國債收益率曲線將基於通貨膨脹而修改。這表明市場的資本配置更加平衡,而且任何意外的通脹都可能在長期導致另一次的VaR沖擊。
正如BBG的Ye Xie稱:「會沖擊市場的是通貨膨脹。換句話說,美國國債收益率需要通脹再次出現不確定性才能繼續走高。毫無疑問,下一次的CPI數據將是決定通貨膨脹是否是真正威脅的關鍵。」
澳元在貿易戰開打後大跌,未來前景如何?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關於中國的聲明發布後,澳元/美元進一步大幅下挫,此前本已因澳洲國內經濟數據不及預期而承壓。
分析師Jim Langlands稱,雖然短期動能指標依舊喜憂參半,但對澳元/美元整體走勢依舊偏於看跌,因預計美國和澳洲收益率差額將最終打壓澳元,且中國方面的擔憂只會加劇市場避險情緒。
交易策略方面,分析師建議本交易日仍偏於逢高做空澳元/美元。建議在0.7725做空,止損位設於0.7755,獲利了結點定於0.7670。
其他:英國央行五月加息或成定局?英鎊怎麼走?
昨日,英國央行意外兩位成員支持加息但未釋出5月加息信號,英鎊刷新一個半月新高後迅速回落。機構們普遍預計英國央行將在五月份加息,甚至有機構認為英國央行11月將再次加息。
美銀美林表示,雖然英國央行政策聲明相對謹慎,但其聲明中並沒有什麼論調能夠阻滯市場相信5月加息已經箭在弦上。且央行委員會中有兩名決策者已經在上一次發言後四個月的時候投票加息,這符合英國央行「漸進和有限」的口頭禪。
丹斯克銀行稱,相信英國央行5月份將會升息,也相信11月份料再度升息,市場已經消化了今年大約42個基點的升息幅度。
英鎊走勢:迎數個利好,年內或保持強勁
三菱日聯銀行稱,本周英鎊迎來數個利好消息,三大理由支持英鎊/美元的結構性看多觀點:
第一、歐盟和英國在脫歐談判上取得了重要進展,進一步削減了可能出現混亂局勢的可能。
第二、有跡象顯示,去年通脹走高對消費層面形成的打壓局面目前正在反轉。
第三、英國勞動力市場繼續收緊,將會為經濟帶來更大助力。
BTMU分析師補充道:「整體而言,我們相信英鎊在年內都將保持強勁勢頭,不過未來數年內英國經濟可能面對的諸多挑戰仍將提升投資者的悲觀情緒。」
丹斯克銀行與三菱日聯銀行的觀點不甚相同,盡管其他方面如英國脫歐過渡協議方面也傳出積極消息,但短期內歐元/英鎊走勢不會改變,預計未來3個月內將位於0.87水平。
Ⅳ 外匯市場的2013年外匯市場走向
據《道瓊斯》(DJ)報導,投行們紛紛預測外匯市場2013年走勢。與前幾年相比,投行共同的預期和交易建議有所減少。 這恰恰凸顯出在主要央行競相採取措施來刺激經濟並進而導致本幣走軟的情況下,對匯市預測難度明顯增強。
匯市中所謂的選丑競賽並不是新鮮事物,它是後雷曼兄弟(Lehman)時代的一個特徵,也使得外匯投資回報變得糟糕。不過在全球范圍利率走向極低水平(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變為負值)之際,分析師對美元和其他主要貨幣前景的看法卻存在很大差異。
在歐洲央行(E CB)繼續應對歐元區危機之際,日本試圖扭轉長達20年的通貨緊縮局面,美聯儲(Fed)亦連續向國內市場注入流動性,連續推出QE3和QE4,因此,2013年全球匯市可能會出現更多區間波動的狀況。不過,最終將有貨幣贏得匯率戰。
以下是一些最重要的外匯交易銀行對明年匯市走勢的主要觀點:
瑞信(Credit SuisseR):
由於主要央行幾乎沒有推出差別政策的空間,主要貨幣2013年可能會延續區間波動格局。日本央行(BOJ)可能成為例外,因為在贏得本月舉行的大選之後,即將上任的新政府有意採取更加有力的貨幣寬松措施。瑞信表示,即便如此,在美國利率穩定在低位的環境中,日本央行將力爭日元走軟。瑞信同時指出,由於債務危機重燃,歐元走勢也將再度出現大幅震盪,到2013年底可能跌至1.25美元。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該行表示,2013年日元將表現疲軟,預計美元會在明年底漲至92日元。大摩稱,由於日本央行可能採取更加激進的寬松立場,這應會引發日元走軟。該行還預計澳元明年將大幅下跌。更多海外投資資金的流出可能導致澳元走低,與之伴隨的是澳大利亞經濟走弱,國內利率下降。
花旗集團(Citi Group):
該行認為美元明年不會大幅反彈,除非美國出現首次加息的可能性。就歐元而言,歐洲央行降息的前景、經濟持續疲軟以及通貨膨脹壓力受到抑制意味著投資者可能傾向於拋售歐元,並買入澳元和紐元等高收益貨幣。不過預計歐元/美元波動區間的幅度為10美分,在1.25-1.35。若圍繞歐元區的擔憂加重,該匯率可能會下探該區間低端,但若這種擔憂緩解,該匯價又可能上探區間高端。花旗還預計明年日元將下跌,但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意味著日元最低將跌至85日元左右兌1美元。
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
隨著美國決策者就避免跌落財政懸崖(稅收自動提高、開支自動削減)達成協議,且美聯儲繼續放鬆貨幣政策,預計美元明年將延續下行趨勢。該行指出,美國的低利率還有助於防止日元持續走軟,預計美元會在明年底跌至75日元。該行還表示,中國經濟前景的改善對澳元、紐元和加元等大宗商品相關貨幣構成利好。
瑞士銀行(UBS):
美元可能成為2013年表現最好的主要貨幣。原因何在?首先,預計明年美國經濟將增長2.3%,而歐元區、英國和日本經濟可能陷入停滯,最好的情況也只是以微弱的勢頭增長。此外,該機構認為美聯儲最新一輪寬松貨幣政策已基本為金融市場所消化,不像歐洲央行、英國央行(BOE)和日本央行,預計這些央行明年均將進一步擴大資產購買規模。瑞銀預計到2013年底歐元/美元將從目前的1.30左右跌至1.20,美元/日元將跌至85。
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RBC Capital Markets):
2013年日元表現將再度強於其他貨幣。該機構稱,即便日本央行實施更大力度的寬松貨幣政策,日元也基本不會受到影響,只要日本仍保持經常項目盈餘;該機構的「默認」預期就是日元升值,這與市場的普遍預期相反。該行預計到明年美元/日元將跌至72,並預計到2013年下半年歐元/美元上揚勢頭將發生逆轉,目標下看1.24。不過該行同時表示,中長期前景仍不明朗,受不確定性及多重政治風險影響。
蘇格蘭皇家銀行(RBS):
2013年首要推薦賣出英鎊、買進美元的交易。英國經濟的再平衡已經顯著落後於此前預期,並且財政和經常項目雙赤字似乎也對英鎊的避險貨幣低位構成重大挑戰。該機構推薦賣出英鎊、買進美元,預計英鎊/美元目標下看1.5050美元。
摩根大通(JP Morgan):
2013年交投環境似乎仍然不會改善,尤其是如果外匯投資經理們堅持所謂的融資套利交易的話。鑒於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利率如此之低,且許多央行反對本幣走強,如果融資套利交易繼續盛行,外匯市場回報率最高也只能達到2%。
法國興業銀行(601166,股吧)(Societe Generale):
從2013年年中開始,外匯市場預計將進入一個美元長期上行趨勢。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均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按兵不動,但後者面臨的經濟問題更大。該機構預計到明年年底歐元/美元將跌至1.19。
丹麥丹斯克銀行(Danske):
鑒於主要央行料將進一步放鬆政策,外匯市場已經形成十分適合融資套利交易的環境。目前的問題只選對套利貨幣,無論是以美元還是日元作為融資貨幣,該行稱,在這一背景下2013年歐洲新興市場貨幣應會不錯表現,首選是俄羅斯盧布、波蘭茲羅提和匈牙利福林。
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
對美元的青睞多過於歐元和日元,因為美聯儲可能能夠早於歐洲和日本央行啟動貨幣政策正常化。因此該行預計2013年歐元將跌至1.23美元,並認為美元/日元有相當大的上升空間,可能會突破90。
巴克萊資本(Barclays):
對日元來說,局勢已經發生改變。新組建的日本政府可能會賦予央行更大的使命去制定更高的通貨膨脹目標,進而導致美元/日元在未來六個月內升至88。該機構還表示,應關注估值,因為明年這一因素可能會成為市場的驅力;異常狀況引發的估值扭曲情況應當會在2013年開始修正,這意味著澳元等貨幣很容易受到影響。
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為3.44萬億美元
2013年3月末中國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3.44萬億美元,美國財政部昨晚公布了截至2013年2月底世界各國及地區持有美國國債狀況。流入我國的資本出現增加。美國第二大債權國日本2月減持美國國債68億美元,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3.44萬億美元,截至2月末,中國累計持有美國國債金額總計12229億美元,占各國所持美國債總額的比例為21.6%,仍穩居首位。中國持有美國國債無論是凈增量還是佔中國持有外匯資產的相對比重,或將有所下降。超過今年1月持有量12142億美元(修正值下調了503億美元),環比增持87億美元。
中國2月從絕對數量上會增持美國國債,這與外匯占款以及外匯儲備增加存在正相關關系。美國財政部修正後資料顯示,2012全年中國凈增持美國國債685億美元,官方持有的外匯儲備,在綜合考慮安全性、流動性和增值性的目標下,美國國債是不可或缺的資產標的,至少在今天的金融市場,還不存在可以完全替代美國國債的資產。
人民銀行最新發布的2013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3月末,增幅為5.95%。由1月底的11039億美元降至10971億美元;不過總量仍連續17個月居於萬億關口之上。相對於2012年年末新增1300億美元。隨著外圍經濟溫和復甦,我國的出口企穩回升,加上風險偏好的上漲,中國外匯資產的合理增加,部分被配置為美國國債。
盡管如此,從長期結構性因素來看,中國未來數年內可能由凈出口國家向凈進口國家轉變,意味著外匯資產積累過程要顯著放緩。而我國目前外匯資產的分配上,主要是官方持有。政府的風險偏好比較低,因此更高比例的外匯資產被較多配置在相對安全的美國國債上。待以後藏匯於民,民間外匯投資美債的比例或將下降。
隨著中國外匯儲備的不斷增加,相比於其他歐洲國家債券,購買美國國債是「消化」新增外匯儲備的較好選擇。且人民幣不斷升值的壓力依然存在,通過購買美債對穩定人民幣匯率也有一定好處。
當然藏匯於民有一個過程,即便是在目前官方主導模式下,也有多元化投資,相對平衡風險的需要。在全球超級寬松貨幣政策下,美國國債收益率被顯著壓低。未來如果經濟復甦好轉,寬松貨幣政策逐步退出,資本市場債轉股的『大轉移』一旦發生,美國國債收益率將存在上行風險。
中國外匯儲備走勢圖(2013年3月末)
Ⅵ 中美貿易戰在中國大歷史中的地位及對中國的影響。
3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將對中國高達500億美元的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這是現代歷史上美國總統對中國開出的最大一筆貿易「罰單」,也標志貿易戰的正式打響!機構們對於貿易戰升級表示擔憂,德意志銀行稱,貿易戰已然打響,最糟糕的情況正在醞釀中,可能觸發2008年金融危機規模的衰退。據估計,全球經濟損失可能高達4700億美元。
貿易戰最壞的情況:觸發2008年金融危機規模的衰退
雖然全球遭遇全球各國的反對,且經濟學家們表示,特朗普政府提高關稅等行為將成為世界貿易和經濟增長的不利因素,但特朗普還是一意孤行對華開戰。德意志銀行23日更是表示,全面貿易戰越來越可能發生,該行首席經濟學家胡珀(Peter Hooper)稱,
德意志銀行的基本假設仍是美國保護主義行為的范圍有限,因美國主要貿易夥伴國對特朗普徵收關稅的反應較為克制,但是四大事件的發生加劇了市場擔憂,包括:
特朗普對鋼材和鋁進口徵收關稅;白宮首席經濟顧問科恩辭職;特朗普推特稱「貿易戰是好的」,以及美國對中國的關稅威脅。
另外,保護主義政策在理論上可以讓一個國家從全球餡餅中獲得更大的份額,但這不可避免地招致報復,導致全球餡餅的大幅萎縮,讓所有國家的情況更加糟糕。對這一理論的基本誤解,以及自由、公平貿易的受益人無法補償受損者註定讓我們重復過去的錯誤。
法巴銀行也表示,中國方面已做出反擊,這又大大增加了貿易前景的不確定性。不知道中國的反擊會不會進一步導致美國的第二輪制裁,而第二輪制裁將使得金融市場產生更加劇烈的反應,這可能會放大整體影響。
CNN資深作者伊西多爾曾指出,在貿易戰中,各國對進口產品徵收關稅和其他壁壘做為報復貿易夥伴的行動,導致全球貿易和商業活動受到壓縮與減緩。在最壞的情況下,貿易戰可能導致全球蕭條。
摩根士丹利同樣表達了對貿易戰升級的擔憂,盡管它並未提及衰退的可能性。「盡管美國的貿易夥伴對特朗普征稅的最初反應是克制的,阻止了貿易摩擦的惡化,貿易摩擦范圍擴大的風險仍然很高。」
最糟糕是有多糟糕:全球經濟損失可能高達4700億美元
美國經濟分析人士近日曾警告,一旦特朗普政府挑起全面貿易戰,至2020年,全球經濟損失可能高達4700億美元。BBG也曾研究報告顯示,假設特朗普政府挑起的貿易戰令全球關稅水平提高10%,2020年全球貿易額將萎縮3.7%,全球經濟規模將因此縮小0.5%。
BBG首席歐洲經濟學家傑米·默里、首席亞洲經濟學家湯姆·奧利克預計,按假設情景推演,美國經濟將損失0.9%,幅度超過全球經濟損失,成為貿易戰最大受害者之一。
這二者還表示,貿易保護導致競爭減少,阻礙全球技術和觀念交流,從長期看來,將導致勞動生產率下降,削弱全球經濟的增長潛力。
貿易戰最大擔憂:通脹!並將沖擊市場
另外,來自貿易戰的最大的擔憂可能是其對通脹的影響,德銀表示,如果特朗普繼續將關稅視作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並隨後擴大關稅,這將招致其它國家相似的舉動。通脹壓力將會顯現,因進口商品增加的成本推高了消費者物價,使得消費放緩,並阻礙經濟增長勢頭。
傑米·默里和湯姆·奧利克也曾表示,關稅將導致進口價格上漲,推高通脹率。在這種情形下,如果美聯儲為抑制通脹而加息,可能進一步拉低美國經濟增速。
通脹升高 -> 美債收益率曲線變化
而通脹升高或將對市場造成沖擊,在美銀美林最新發布的「美國貿易緊張局勢的升級會帶來什麼影響」的調查中,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美國國債市場將如何重新定價?」,而其答案也同樣讓人驚訝:
10%的人認為30年期國債收益率曲線將基於通貨膨脹而修改。這表明市場的資本配置更加平衡,而且任何意外的通脹都可能在長期導致另一次的VaR沖擊。
正如BBG的Ye Xie稱:「會沖擊市場的是通貨膨脹。換句話說,美國國債收益率需要通脹再次出現不確定性才能繼續走高。毫無疑問,下一次的CPI數據將是決定通貨膨脹是否是真正威脅的關鍵。」
澳元在貿易戰開打後大跌,未來前景如何?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關於中國的聲明發布後,澳元/美元進一步大幅下挫,此前本已因澳洲國內經濟數據不及預期而承壓。
分析師Jim Langlands稱,雖然短期動能指標依舊喜憂參半,但對澳元/美元整體走勢依舊偏於看跌,因預計美國和澳洲收益率差額將最終打壓澳元,且中國方面的擔憂只會加劇市場避險情緒。
交易策略方面,分析師建議本交易日仍偏於逢高做空澳元/美元。建議在0.7725做空,止損位設於0.7755,獲利了結點定於0.7670。
其他:英國央行五月加息或成定局?英鎊怎麼走?
昨日,英國央行意外兩位成員支持加息但未釋出5月加息信號,英鎊刷新一個半月新高後迅速回落。機構們普遍預計英國央行將在五月份加息,甚至有機構認為英國央行11月將再次加息。
美銀美林表示,雖然英國央行政策聲明相對謹慎,但其聲明中並沒有什麼論調能夠阻滯市場相信5月加息已經箭在弦上。且央行委員會中有兩名決策者已經在上一次發言後四個月的時候投票加息,這符合英國央行「漸進和有限」的口頭禪。
丹斯克銀行稱,相信英國央行5月份將會升息,也相信11月份料再度升息,市場已經消化了今年大約42個基點的升息幅度。
英鎊走勢:迎數個利好,年內或保持強勁
三菱日聯銀行稱,本周英鎊迎來數個利好消息,三大理由支持英鎊/美元的結構性看多觀點:
第一、歐盟和英國在脫歐談判上取得了重要進展,進一步削減了可能出現混亂局勢的可能。
第二、有跡象顯示,去年通脹走高對消費層面形成的打壓局面目前正在反轉。
第三、英國勞動力市場繼續收緊,將會為經濟帶來更大助力。
BTMU分析師補充道:「整體而言,我們相信英鎊在年內都將保持強勁勢頭,不過未來數年內英國經濟可能面對的諸多挑戰仍將提升投資者的悲觀情緒。」
丹斯克銀行與三菱日聯銀行的觀點不甚相同,盡管其他方面如英國脫歐過渡協議方面也傳出積極消息,但短期內歐元/英鎊走勢不會改變,預計未來3個月內將位於0.87水平。
望採納
Ⅶ 國家為何要限制貨幣流通
貨幣流通影響實體經濟,例如國內通脹、物價水平等。國家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經濟實施干預,保證國內經濟穩定發展。
Ⅷ 丹麥丹斯克銀行在中國的哪裡
應該是在北京。
Ⅸ 稅改表決期美債突然大跌對人民幣有何影響
近日,美國稅改投票遭遇程序問題,眾議院在投票通過後不得不於當地時間周三再度表決,然後再交由參議院投票。比特幣重挫10%,創比特幣期貨12月10日上市前夕以來最大跌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今日將落下帷幕,關注將發布的2018年經濟藍圖,據媒體報道決策層可能弱化對削減債務的專注。
人民幣
瑞穗銀行策略師張建泰表示,如果中國放棄GDP增長目標,市場將不會感到驚訝;增長不平衡、污染加劇、金融風險加劇才是應該首要解決的問題,GDP增長目標不再適應增長戰略,去掉只是「時間問題」雖然市場對周一特朗普將中國稱為「戰略競爭對手」並未有何反應,丹斯克銀行策略師AllanvonMehren認為,中美之間的關系在走下坡路。
隨著中國方面對特朗普的反駁,Mehren認為,如果特朗普單方面行動,中國進行報復的風險很高,2018年雙邊貿易趨向緊張的可能性不容忽視。四季度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放緩的特徵明顯,轉為區間震盪的走勢,匯率未來走向依然面臨變數。
Ⅹ 不用貨幣流通的國家是哪個國家
不用貨幣流通的國家是丹麥。2015年5月丹麥政府公布了一系列動議,其中包含一項計劃——廢除商店只能接收現金的法律,而接受移動支付和銀行卡支付。電子支付在丹麥已是絕對主角。
目前,丹麥全國正努力擺脫紙幣現金,銀行卡和移動支付已經成為丹麥的主導性支付方式。 在丹麥,不僅流水龐大的大超市喜歡移動支付和刷卡支付,街角小店也很熱心。「如今,很少有顧客用現金支付了,如果真用現金,反而是一件麻煩事,」運營美發沙龍的Mette Schmidt說。
據獨立支付業務運營商WorldPay的報告顯示,銀行卡支付已經成為丹麥的主導型支付方式。還在2012年,丹麥就已實現了84.2%的交易均通過銀行卡完成。
電子貨幣取代現金、電子化支付已成為丹麥人普遍的消費方式:只需裝上一張信用卡,就幾乎可以乘車、旅行、逛商場。就連丹麥的老年人也緊跟時代潮流,丹麥最大銀行丹斯克銀行的數據顯示,丹麥老年人喜歡用信用卡或者智能手機支付,最年長的移動支付用戶已104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