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語中"交易"是什麼意思
交易
解釋
1. 物品交換。後多指做買賣,貿易。
《易·系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史記·平準書》:「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東角樓街巷》:「每一交易,動即千萬。」 朱自清《生命的價格--七毛錢》:「這[1]一筆交易的將來,自然是在運命手裡;女兒本姓『碰』,由她去碰罷了。」
2. 猶往來。
《公羊傳·宣公十二年》:「君之不令臣交易為言。」 何休註:「言君之不善臣數往來為惡言。」
3. 指官吏的更替。
《後漢書·朱浮傳》:「帝以二千石長吏多不勝任,時有纖微之過者,必見斥罷,交易紛擾,百姓不寧。」
4.易學詞語。指「易」的含義之一。清毛奇齡 《仲氏易》認為易兼五義。指陰陽的互相交通對流、陰陽的交互作用,陽有「先與之,後取之」的德性,陰有「先取之,後與之」的德性。「取」和「與」即對立物交通。其過程是作為宇宙萬物根本的「陽」先將元索散發於「陰」,「陰」從「陽」中取得所需「陽」元素與自身的「陰」元素交配、溝通,從而生育繁衍萬事萬物,然後又返回於「陽」。如此周而復始,永不停息。
2. 在會計中,「交易」,「事項」分別是什麼意思他們的定義分別是什麼
「交易」與「事來項」統稱為「自經濟業務」。交易:是指發生在兩個不同會計主體之間的價值轉移,如一家公司購買另一家公司的產品、企業將自產產品用作獎品獎勵給職工等。會計事項:主要指發生在一個會計主體內部各部門之間的資源的轉移,如企業的生產車間到倉庫領用原材料、自然災害導致財產受損等。
3. 黃歷 交易 是指什麼
這個交易跟平時理解的「交易」是一個意思。
交易,原指以物易物,後泛指買賣商品。如:一攬子交易。買賣雙方對某一產品或商業信息進行磋商談判的一單生意,也叫買賣。交易的本質是不等價交換。
基本解釋:
交易是指雙方以貨幣及服務為媒介的價值的交換。它是以貨幣或服務為媒介的,物物交換不能算在內。
交易,又稱貿易、交換,是買賣雙方對有價物品及服務進行互通有無的行為。它可以是以貨幣為交易媒介的一種過程,也可以是以物易物,例如一隻黃牛交換三隻豬。
4. 通書的意義
周敦頤的《通書》據朱熹說共有四十一章,主要的是講所謂「人極」。第一章、第二章標題為《誠上》、《誠下》。第一章說:「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通書》下文解釋《周易》的《無妄》卦說,「無妄」就是沒有虛假,就是實實在在,就是真實,宇宙間的事物及其演化和規律,都是實實在在地如此,並沒有一點虛偽,這就是「無妄」。這樣說本來是一個大實話。「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乾道變化,各正性命」,這幾句話出自《周易》《乾》卦的《文言》,周敦頤引以泛指宇宙間事物的演化及其規律。意思就是說,在這個演化過程開始的時候(其實沒有這個時候),「誠」就開始了。在事物生成長大以後,「誠」也就確立了。這個程序和過程,就是「至善」。「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幾句話出自《周易·系辭》,周敦頤引以說明上邊所說的意思。「一陰一陽之為道」指的是宇宙事物的演化及其規律。「繼之者善也」就是說,這個演化的過程就是「至善」。「成之者性也」是說,在這個演化的過程中,每一種事物都成為某一種事物,這就是這種事物的「性」。「元亨利貞」是《周易》《乾》卦的卦辭。周敦頤在這里把「元亨利貞」作為一個事物的變化過程的四個階段。概括一點說,是兩個階段,「元亨」指的是事物的發展的階段,也就是「誠之通」。「利貞」指的是事物的成熟階段,也就是「誠之復」。
《通書》的第一章開頭就說:「誠者,聖人之本」。第二章講聖人,推廣這個意思。第二章開始所說:「聖,誠而已矣。誠,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也。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故誠則無事矣。至易而行難,果而確,無難焉。故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第一章的第一句說:「誠者聖人之本」。第二章第一句說:「聖,誠而已矣」,這是接著第一章第一句說的。有了誠為本,一切道德原則(「五常」)以及一切道德行為(「百行」),都跟著有了。在自然界中,有事物的生長變化及其規律,它們都是真實的。這個說法是正確的,也是很容易明白的。周敦頤認為這就是「天地之德」,就是「誠」。推而至於社會中的一切道德規則和一切道德行為,如果沒有「誠」為其根本,不是出於誠而是出於虛偽,那都是不道德的。人也是宇宙間的一物,本來也是應該有誠這種品質的,這就是所謂性善。可是事實上,人又往往不能保持這種品質,這是因為「邪暗塞也」。「邪暗」的中心就是私心。人往往為自己的利益而有不道德的思想和行為,這就是私心雜念。私心雜念就是「邪暗」的主要內容。如果能夠克服私心雜念,那就是「誠」,那就沒有事了。這樣說是很容易的,然而實行起來就比較困難。但是如果有決心,困難也是可以克服的。「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是孔子的話。(《論語·顏淵》)「克己」就是去掉私心雜念,周敦頤引用這句話以說明所謂困難也並不是難以克服的。
《通書》的第二十章說明了這種意思。它說:「聖可學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請問焉。曰:一為要。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所謂無欲就是無私心雜念,道學家們稱私心雜念為欲。欲的主要特點就是私,私的主要表現就是自私自利,道學家簡稱之為利。私的對立面就是公,利的對立面就是義。道學家們認為,義利之辨就是公私之分。無欲就是沒有私心雜念,這就叫「靜虛」。個人如果沒有私心雜念,他的所作所為就是公。因為他們沒有自私自利的考慮,沒有患得患失的私心,他就能作起事來一往直前,這就叫「動直」。沒有私心雜念,他們看事情就沒有偏見,這就叫「靜虛則明」。因為「明」,所以對於是非就看得清楚,這就叫「明則通」。人如果沒有私心雜念,對於是非看得清楚,他們就能夠一往直前地照著「是」的方向走,這就叫作「直則公」。既然是公,所以他的行為必定對於社會的廣大群眾有利,這就叫「公則溥」。
司馬光的學生劉安世說:他跟司馬光五年,得了一個「誠」字。司馬光又教他,求誠要從不說謊(「不妄語」)入手。劉安世說:他初以為這很容易,但自己一反省,才知道自己的言行不符之處很多。用了七年工夫,才作到「不妄語」。他說:「自此言行一致,表裡相應,遇事坦然,常有餘裕。」他又說:司馬光對他說,「只是一個誠字,更撲不破。誠是天道,思誠是入道。天人無兩個道理。」他還說:「溫公(司馬光)……因舉左右手顧之笑曰:『只為有這軀殼,故假思以通(疑當作克)之,及其成功一也,。」(《元城道護錄》,轉引自《宋元學案》卷二十)周敦頤講誠,並不是來源於司馬光,但是,劉安世的這兩段話,可以作為了解周敦頤的參考。特別是他所說的「言行一致,表裡相應,遇事坦然,常有餘裕」那種精神境界,可以作為「靜虛動直」的註解。
《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之」就是未誠而求誠,人也是宇宙間之物,應該本來是誠的,但只因有個軀殼,有些事是從軀殼發生的,這就要自私,就有個「己」,就要有「欲」。若能克去己私,就可以得到像劉安世所說的那種精神境界。
因為人有個軀殼,不免受其影響,所以人的思想和行動即使不是邪惡的,也難免因太過或不及而有不恰當之處。《通書》第三章說:「誠無為,幾善惡」。「無為」並不是沒有動作,而是沒有私,照周敦頤所說的,自然界的發展變化都有誠的品質。發展變化就是動作,但是,自然界不考慮這些動作對於自己有什麼後果,這就是「誠無為」。人也是自然界之物,如果不考慮自己的動作對於自己有什麼後果,而一往直前,這就是「誠」,也就是「無為」。一有考慮那就叫「幾」,「幾」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惡。如果他考慮到這樣做與他自己有利,他就做下去,與他自己有害他就不做,這個「幾」就是惡了。如果他不顧自己的利害,認為這樣做雖然與他自己有害,但是與社會有利,他就做,雖然與自己有利但是與社會有害,他就不做,這個「幾」就是善。《周易·系辭》說:「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幾」是一個行動的開始,所以說是「動之微」。雖然是個動之微,但是這個行動的吉凶就預先顯示出來了。這個吉凶不一定指禍福。如果行動是善的,雖得禍也是吉;如果行動是惡的,雖得福,也是凶。
《通書》說:「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不達。曰: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干固。惡,為猛,為隘,為強梁。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惡為懦弱,為無斷,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第七章)《系辭》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就是說,貫穿於天、地、人三者的規律,都是兩個矛盾著的對立面的統一。人是天地間之物,所以他的本性之中也有剛柔。剛柔都可以太過,那就成為惡;若不太過,恰到好處,那就是善。周敦頤說:「剛善剛惡,柔亦如之,中焉止矣。」(《通書》第二十二章)就是說,剛柔都必須恰到好處,沒有太過也沒有不及,這就是中,也就是正。「仁」就是恰到好處的柔,「義」就是恰到好處的剛。所以他在《太極圖說》中說:「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人極」就是作人的標准。
照這樣分析起來,周敦頤對於惡的來源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人有私慾,一種是剛柔失於偏,這兩種說法周敦頤沒有把它們統一起來。也許他認為,事實上就是如此,就是有兩種的惡。對於前一種惡,他認為應該以「公」克制之,他說:「聖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或曰:何謂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通書》第三十七章)對於後一種的惡,他認為應該以「中」克制之。
周敦頤的《通書》所講的主要內容也是「人極」,而且講得比《太極圖說》更詳細,可注意的是周敦頤在《通書》中不突出「靜」,而突出「誠」,「誠」是「聖人之本」,也是「性命之源」。照《通書》所講的「聖人」所立的「人極」就不是「中正仁義而主靜」,而是「中正仁義而主誠」。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很重要。這說明《通書》已經脫離了道家和道教的影響。這是周敦頤哲學思想的一個大發展。
5. 漲樂財富通確認中交易什麼意思
不要隨意在這些亂七八糟的平台上交易,很可能是非法的平台自己小心一點,保護好自己的資金安全。
6. 老黃歷中的交易是什麼意思
老黃歷的交易就是現實的交易一樣,任何有關交易的大事情還是看一看老黃歷宜忌比較好。
7. 萬年黃歷中的交易是什麼意思
交易:各種互相買賣之事
8. 交易是什麼意思
交易,原指以物易物,後泛指買賣商品。如:一攬子交易。買賣雙方對某內一產品或商業信息進行磋商容談判的一單生意,也叫買賣。交易的本質是不等價交換。
交易是指雙方以貨幣及服務為媒介的價值的交換。它是以貨幣或服務為媒介的,物物交換不能算在內。
交易,又稱貿易、交換,是買賣雙方對有價物品及服務進行互通有無的行為。它可以是以貨幣為交易媒介的一種過程,也可以是以物易物,例如一隻黃牛交換三隻豬。
9. 古語中"交易"是什麼意思
交易
解釋
1. 物品交換復。後多指做制買賣,貿易。
《易·系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史記·平準書》:「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東角樓街巷》:「每一交易,動即千萬。」 朱自清《生命的價格--七毛錢》:「這[1]一筆交易的將來,自然是在運命手裡;女兒本姓『碰』,由她去碰罷了。」
2. 猶往來。
《公羊傳·宣公十二年》:「君之不令臣交易為言。」 何休註:「言君之不善臣數往來為惡言。」
3. 指官吏的更替。
《後漢書·朱浮傳》:「帝以二千石長吏多不勝任,時有纖微之過者,必見斥罷,交易紛擾,百姓不寧。」
4.易學詞語。指「易」的含義之一。清毛奇齡 《仲氏易》認為易兼五義。指陰陽的互相交通對流、陰陽的交互作用,陽有「先與之,後取之」的德性,陰有「先取之,後與之」的德性。「取」和「與」即對立物交通。其過程是作為宇宙萬物根本的「陽」先將元索散發於「陰」,「陰」從「陽」中取得所需「陽」元素與自身的「陰」元素交配、溝通,從而生育繁衍萬事萬物,然後又返回於「陽」。如此周而復始,永不停息。
10. 黃歷交易是什麼意思
這個交易跟平時理解的「交易」是一個意思。交易,原指以物易物版,後泛指買賣商品。如:一攬子交權易。買賣雙方對某一產品或商業信息進行磋商談判的一單生意,也叫買賣。交易的本質是不等價交換。基本解釋:交易是指雙方以貨幣及服務為媒介的價值的交換。它是以貨幣或服務為媒介的,物物交換不能算在內。交易,又稱貿易、交換,是買賣雙方對有價物品及服務進行互通有無的行為。它可以是以貨幣為交易媒介的一種過程,也可以是以物易物,例如一隻黃牛交換三隻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