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黃金戰爭的目錄
第1章 古代的黃金
古埃及
古希臘
古迦太基
古羅馬
小亞細亞
兩河流域
波斯帝國
古代迦納
中國古代
早期文學作品中的黃金
第2章 航海時代的黃金掠奪
航海時代的開啟
哥倫布的「黃金」發現
北美洲「黃金國」—阿茲特克的滅亡
南美洲「黃金國」—印加的滅亡
第3章 金本位制度的建立
多種貨幣的麻煩
復本位理論
格雷欣定律
英國金本位制的起初階段
法國的復本位制
1797年菲什加德事件
1819年恢復兌換
金本位制下的合作
拉丁貨幣聯盟
通用貨幣
1878年國際貨幣會議
1890年巴林銀行危機
金本位制是英鎊本位制嗎
第4章 19世紀的淘金狂潮——美國的故事
淘金潮的前奏
薩特的鋸木廠
奔向「金山」
舊金山的華人
俄勒岡的拓荒者
重尋黃金河
內華達的黃金湖
消失的湖
「迷信山」
黃金礦井
退役士兵的發現
「荷蘭人的失蹤金礦」
第5章 19世紀的淘金狂潮——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的故事
澳大利亞的尋金故事
加拿大的尋金故事
南非的尋金故事
第6章 華爾街上的黃金密謀
古爾德的黃金陰謀
摩根的黃金拯救
第7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黃金秘密
納粹黃金的秘密
日本對黃金的秘密掠奪
第8章 跌宕起伏二十年——布雷頓森林體系
美國的「黃金時代」
「黃金風暴」和「華盛頓黃金協議」
黃金危機中的魅影
打開通貨膨脹的潘多拉盒
雙刃劍出鞘
金本位的終結
海外殘局
一個公開的秘密
第9章 後「布雷頓森林」時代的黃金
十年黃金牛市
專業「門外漢」的拍賣浪潮
危機中的「避風港」
參考文獻
2. US$是什麼意思
US$是美元的意思。us是美國united statesd的縮寫$表示元 。美元(United States dollar 貨幣縮寫:USD;ISO 4217貨幣代碼:USD)是美利堅合眾國的法定貨幣。目前流通的美元紙幣是自1929年以來發行的各版鈔票。
1792年美國鑄幣法案通過後出現。當前美元的發行是由美國聯邦儲備系統控制。自1913年起,美國建立聯邦儲備制度,發行聯邦儲備券。現行流通的鈔票中99%以上為聯邦儲備券。
美元的發行主管部門是國會,具體發行業務由聯邦儲備銀行負責辦理。在二戰以後,歐洲大陸國家與美國達成協議同意使用美元進行國際支付,此後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在美國以外的國家廣泛使用並最終成為國際貨幣。
(2)華盛頓黃金協議擴展閱讀
第一次美元危機5年後的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擴大了侵越戰爭,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1968年3月爆 美元危機發了嚴重的第二次經濟危機。半個多月中,美國的黃金儲備就流失了14億多美元。
1963年3月14日一天當中,倫敦黃金市場的成交量達350-400噸的破紀錄數字。面對這樣的局勢,黃金總庫是不可能應付的了的。
黃金總庫成員國(美國、英國、法國、瑞士、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8國成立於1961年10月)經過協商後決定,美國及黃金總庫不能再按35美元1盎司黃金的官價在自由市場上供應黃金,即不再維持黃金官價,黃金市場聽其自由上漲。
但是,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仍可按黃金官價以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自由市場上的金價與黃金官價不發生聯系了,這就是所謂的「黃金雙價制」。
與此同時,美國與原黃金總庫成員國達成了一個非正式的「克制提取黃金協議」,各國同意原則上不再以美元向美國大量兌換黃金,以減輕美國兌現黃金的壓力。這都說明,美國的經濟實力已經陷入十分虛弱的境地(1968年底,美國佔有西方世界的黃金總量的比例已經下降到25%)。
3. 1美元=多少RMB 1刀=多少RMB
一刀就是一美元,美元就是刀,根據2020年1月6日實時匯率,1美元=6.9715人民幣,1人民幣=0.1434美元,一美元等於6.9715人民幣。
美刀是美元的別稱,其直接音譯自美元的英文dollar,開頭發音音譯為中文就是「刀」,於是被稱之為美刀。
匯率轉換舉例:
一包紙巾需要3人民幣,則需要美元:3*0.142美元=0.426美元。
一個熱水壺需要10美元,則需要人民幣:10*7.0406人民幣=70.406人民幣。
美元貨幣面額有:
硬幣:1美分、5美分、10美分、25美分、50美分、1美元。
紙幣:1美元、2美元、5美元、10美元、20美元、50美元、100美元。
(3)華盛頓黃金協議擴展閱讀:
關於$這個美元標志的由來,有許多說法,其中較為普遍的有兩種,一種說法認為,這個符號是將一個寫得較窄的U放在一個寫得較寬的S上形成的,所以它代表了美國(United States)的美元符號。另一種說法卻指出,它是PS疊合寫法的演變。
PS是18至19世紀期間美國的一種圓形硬幣比索(Pesos)的縮寫,這種硬幣在1974年美國正式建立造幣廠以前一直在全國通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美元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銀行官網-中國銀行外匯牌價
4. 3000美金是多少錢人民幣
時間:年1月6日。1美元=6.9715人民幣,1人民幣=0.1434美元。3000美金等於20914.5人民幣。
美元危機:
第一次美元危機5年後的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擴大了侵越戰爭,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1968年3月爆發美元危機
發了嚴重的第二次經濟危機。半個多月中,美國的黃金儲備就流失了14億多美元。1963年3月14日一天當中,倫敦黃金市場的成交量達350-400噸的破紀錄數字。面對這樣的局勢,黃金總庫是不可能應付的了的。
黃金總庫成員國(美國、英國、法國、瑞士、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8國成立於1961年10月)經過協商後決定,美國及黃金總庫不能再按35美元1盎司黃金的官價在自由市場上供應黃金,即不再維持黃金官價,黃金市場聽其自由上漲。
但是,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仍可按黃金官價以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自由市場上的金價與黃金官價不發生聯系了,這就是所謂的「黃金雙價制」。
與此同時,美國與原黃金總庫成員國達成了一個非正式的「克制提取黃金協議」,各國同意原則上不再以美元向美國大量兌換黃金,以減輕美國兌現黃金的壓力。這都說明,美國的經濟實力已經陷入十分虛弱的境地(1968年底,美國佔有西方世界的黃金總量的比例已經下降到25%)。
(4)華盛頓黃金協議擴展閱讀:
2002年以來美元開始持續下跌。以一籃子貨幣加權計算,美元匯率從2001年以來貶值了37%。2007年9月之後,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美元更是出現急劇下跌的態勢,對16種主要貨幣的匯率全線下滑。
2008年,美元匯率的走勢充滿了不確定性。由於美國經濟可能出現滑坡甚至衰退、次貸危機可能繼續惡化,加之投資者對持有美元資產的信心受到影響、各國央行紛紛減持美國國債,2008年美元可能出現繼續下跌的趨勢。
但是,由於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少、美國經濟出現短暫下滑之後也可能繼續維持。
5. cbga簽約國
央行售金協議
與黃金有關
以下摘自網路:http://www.unitgs.com/newsmore.asp?newsid=7623
1、央行售金協議的原由
我們知道,各國中央銀行在市場上拋售黃金是黃金的供給來源之一。央行售金方面有一個重要協議——央行售金協定(CentralBankGoldAgreement,CBGA),又稱華盛頓協議。
央行售金協定(CentralBankGoldAgreement,CBGA)是1999年9月27日歐洲11個國家央行加上歐盟央行聯合簽署的一個協定。當時由於金價處於歷史低谷,而各個歐洲央行為了解決財政赤字紛紛拋售庫存的黃金,為了避免無節制的拋售將金價徹底打垮,這個協議規定在此後的5年中,簽約國每年只允許拋售400噸黃金。盡管各國央行儲備黃金總量巨大,但除了CBGA簽約國,其他央行每年售金量極少。CBGA售金量透明、有計劃,成為黃金市場穩定的供應源。5年後的2004年的9月27日,央行售金協定第二期(CBGA2)被續簽,又有兩個歐洲國家加入協議。
1980年代至1990年代是美元再度興旺的時期,美國通貨膨脹低,利率高達6%,相比之下持有黃金收益很小,還要支出大量的保管費用,因此投資者都願意持有美元,歐洲各國的央行也一樣。1990年代,歐洲中央銀行明確表示將黃金儲備量削減到15%左右。歐洲各國中央銀行紛紛減持黃金,導致黃金價格不斷下跌。
1999年,受歐元上市和黃金價格持續走低的影響,英國財政部拋出了一顆重磅炸彈,決定提高國家儲備結構中貨幣的比重,並計劃在1999年至2000年間,由英格蘭銀行代表英政府舉辦5場拍賣會,拋售125 噸黃金,相當於整個儲備的3%。英國的售金行動直接導致金價於1999年8月26日跌至歷史最低點 251.9美元/盎司。
英國的這步棋著實讓全球市場開始擔心,國際社會必須建立一項新的規則,以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由此誕生了《華盛頓黃金協議》。該協議規定包括歐洲央行在內的15家中央銀行將在今後5年內,每年有限制地出售400 噸黃金,5年內出售的黃金總量不超過2000 噸。同時在2004年《華盛頓黃金協議》到期後,歐洲央行又與14家中央銀行重新簽訂了《央行售金協議》,以保證今後幾年各國央行售金比較穩定,不會大幅增加。
同時,人們不禁狐疑,英格蘭銀行究竟要干嗎?投資嗎?不像。要是投資它應該在1980年以850美元一盎司賣出,再買進當時高達13%回報率的美國30年國債,那早就賺大發了。結果英格蘭銀行硬要在1999年以280美元的接近歷史最低價出售黃金,再去投資當時回報不到5%的美國國債,難怪蒙代爾大呼看不懂。
是英格蘭銀行不懂做生意嗎?當然不是。英格蘭銀行從1694年成立算起,雄霸國際金融市場近300年,堪稱現代金融業的老祖宗,什麼樣的大風大浪沒見過,美聯儲在它的面前還只是小學生,要說它不懂低買高賣的道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英格蘭銀行違背基本的商業規律行事,只因為一件事,那就是恐懼!它恐懼的倒不是金價持續下跌而導致黃金儲備貶值,恰恰相反,它害怕的是黃金持續上漲!因為在英格蘭銀行的賬目上記錄在案的黃金早已不翼而飛,那些被標注成黃金應收帳目下的黃金,可能永遠也收不回來了。
瑞士銀行家費迪南.利普斯(Ferdinand Lips)曾說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話, 如果英 國人民得知他們的中央銀行是怎樣瘋狂和輕率地處置人民積累幾百年的真正財富-黃金的話,斷頭台下將是人頭滾滾。其實,更為准確地說,要是世界人民最終知道了中央銀行家們是如何操縱黃金價格的話,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金融犯罪行為將大白於天下。
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到哪裡去了呢?原來,早已被「租借」給了「金錠銀行家們」(Bullion Bankers)。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當90年代初,倫敦-華爾街軸心成功地打垮了日本經濟, 遏制住了歐洲統一貨幣進程之後,雖然春風得意,輝煌一時,但是,對黃金這一真正的敵人卻時刻不敢掉以輕心。要知道,歐元與日元對於倫敦-華爾街軸心而言, 只 是疥癬之疾,黃金才是心腹大患。要是黃金一旦翻盤,所有法幣體系都會臣服。黃金雖然已經不是世界貨幣,可黃金始終是制約國際銀行家通過通貨膨脹劫掠世界人民財富的最大障礙。它雖然無聲無息地被「軟禁」在貨幣體系之外,但它的歷史地位和作為真正財富的象徵卻無時無刻不在輻射出強大的吸引力。國際上稍有風吹草動,人們就不由自主地奔到黃金的周圍,接受它堅實的庇護。要想完全廢黜這個「貨幣之王」,即使是一手遮天的國際銀行家也是不敢奢望的,他們也只能試圖「永遠軟禁」黃金。
要做到「軟禁黃金」,就必須使世人「看到」黃金這個「貨幣之王」是多麼無能與軟弱,它既不能保護人民的儲蓄,也無法提供穩定的指標,甚至不能吸引投機之徒的興趣。
所以黃金的價格必須被嚴格控制。
在吸取了1968年「黃金互助基金」慘敗的教訓後,國際銀行家痛定思痛,決不會再犯用實物黃金對抗龐大的市場需求這樣愚蠢的錯誤了。在1980年採用極端的20%的利率暫時壓制住了黃金價格,恢復了美元信心之後,他們開始大量使用金融衍生工具這種新的武器。
1999年3月科索沃戰爭爆發,情況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北約的空襲遲遲未能奏效,黃金價格在強大購買力的支撐下開始積蓄爆發力。如果金價一旦失控而持續走高,「金錠銀行家」則必須從市場上高價買回黃金,歸還給中央銀行家們。如果市場上沒有這樣多的現貨,或者當初以「地下未來」黃金產量做抵押的黃金生產商破產,又或許地下根本沒有足夠的黃金,不僅國際銀行家要承受巨大損失,中央銀行家們的黃金儲備賬目也會出現巨大的虧空,如果事情敗露,人民得知實情,只怕真的會有人上斷頭台。情急之下,英格蘭銀行終於在1999年5月7日,沖到了第一線。如果能夠嚇退投資者,金價繼續下跌,自然皆大歡喜,即便失手,壞賬的黃金索性賣出,到時候也死無對證。正所謂「黃金壞賬,一賣了之」。這就是為什麼中央銀行家們出售黃金時,人們從來不知道誰是買主的原因。
盡管科索沃戰爭在1999年6月10日結束,驚出一身冷汗的中央銀行家們覺得玩得太過火了,再加上國際黃金市場的投資者已經開始聲稱要告中央銀行家們操縱黃金價格,各國政治家們也開始關注黃金價格問題。事情看來要鬧大了。
在這種情況下,1999年9月歐洲的中央銀行家們達成了「華盛頓協議」(Washington Agreement),限制各國在未來5年內出售或出租黃金的總量。消息傳來,黃金「租借」利率在幾個小時之內從1%跳升到9%。做空黃金的生產商和投機商的金融衍生產品損失慘重。
黃金反壟斷行動委員會(Gold Anti-Trust Action Commitee) 主席比爾.莫菲將這個蓄謀打擊黃金價格的特殊利益集團稱之為「黃金卡特爾」(Gold Cartel ),它的核心成員包括:JP摩根公司,英格蘭銀行,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花旗銀行,高盛公司,國際清算銀行(BIS),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
當金價被強大的市場需求不斷推高時,中央銀行就會沖到第一線,公開拋售大量黃金,直到嚇退投資者為止。
格林斯潘在1998年7月的眾議院銀行委員會(House Banking Committee) 的聽證 會上宣稱:「黃金是另一種有大量金融衍生產品進行場外交易的商品,投資者無法控制黃金的供應量,如果黃金價格上漲,中央銀行們隨時准備『出租』黃金儲備來增加供應量。」換句話說,格林斯潘公開承認,如果有必要,黃金價格完全處於中央銀行家們的控制之下。
1999年是黃金戰場的重要戰略轉折點,其意義相當於二戰中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從此以後,打壓金價的企圖,再也未能取得黃金戰場的戰略主動權。以美元為首的法幣體系將在黃金的強大攻勢面前,不斷敗退,直至最終崩潰。
黃金近20年的熊市終於劃上了句號,它預示著商品市場大牛市的到來。
2、《華盛頓協議》的意義
《華盛頓協議》主要規定了在未來5年裡,簽約國在出售黃金儲備方面的行為准則。其中包括:承諾不再增加新的售金計劃;已定售金計劃實行時要按一定程序進行,增加透明度,並且5年的總量不得超過2000噸;不再增加黃金租賃、期貨、期權方面使用的黃金數量等。
《華盛頓協議》簽約國和機構的儲金佔世界官方儲金的50%以上,達1.62萬噸,再加上儲金最多的美國從不借出和銷售自己的黃金儲備,這樣,有80%以上的官方儲備的流動實現了透明化,從而有效地減少了市場的黃金流動量。所以協議發表後對市場金價起到了穩定作用,達到了投資者的要求。
從表面看,《華盛頓協議》是為穩定金價而定,但各國央行從加快黃金儲備減持進程到限制黃金儲備減持,並重申"黃金仍然是全球金融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變化,更為深遠的歷史意義是表明黃金完全退出貨幣領域並非易事。這是對黃金重新貨幣化進程的歷史性的階段總結,對於黃金金融屬性定位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對於黃金金融屬性定位的社會主流觀點的統一形成具有重要的指示性作用。2003年初國際形勢的變化,再一次用事實說明了黃金濟動盪時資金避風港存在的必要性:美國"9·11"形勢劇烈變化,阿富汗戰事剛剛平息,伊拉克戰爭又爆發了。世界的動盪,使世界經濟前景灰暗,此時股票貶值、幣值波動,金價卻一掃持續低迷的狀況,大量資金進入黃金市場,金價立即攀升,一度創6年來的新高。黃金再次成為投資市場的"寵兒",這也是用事實證明《華盛頓協議》所得出的"黃金仍然是全球金融資產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結論是正確的。
對此還可以從黃金供求的角度分析。20世紀70年代之所以出現黃金非貨幣化進程,從表面看是歐洲與美國進行經濟較量的產物,而直接原因是美國停止履行按官價兌換黃金的結果。但是我們需從一個更深的層次上去認識這個問題,這是金本位制本身所反映的貨幣信用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即黃金信用恆定性與信用貨幣泛濫之間的矛盾。19世紀金本位制在全球的確立,以及20世紀被廢除,人們開始反思黃金信用額度的有限性和信用貨幣的無限濫發是否能夠取得平衡。黃金信用量的增長不能滿足經濟增長的需要而使矛盾日益突出。從一定意義上說,黃金非貨幣化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把黃金完全驅逐出貨幣領域,而是為了解決黃金信用額度供給與需求的矛盾。現在到了強化黃金貨幣職能的時候了。看看中央銀行家們都為我們做了什麼。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使黃金的信用額度的供給與需求找到一個新的平衡點。打破現有平衡保持黃金牛市;相反,保持這種平衡對於世界經濟的發展不見得是好事,近期因國際事態的發展,而凸現黃金資金避風港的作用就是一個實證。
不管央行售金與否,我們認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黃金仍會在貨幣領域扮演一個更加積極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