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人為什麼偏愛馬蹄金
當今社會,黃金除了被製作成各種精美的飾品外,最常見的形式莫不過於鑄成長方形的長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金條”。然而在古代,黃金的形式可謂是多種多樣,有先秦時期的“金餅”、“金版”,漢代的“馬蹄金”、“麟趾金”,唐代的“金笏”,宋代的“金錠”,乃至元代我們耳熟能詳的“金元寶”。
而其中最深受古人偏愛的莫過於這“馬蹄金”,古時的權貴們不僅在生前對“馬蹄金”趨之若鶩,視若珍寶,在死後,更是喜歡用“馬蹄金”作為陪葬品伴自己長眠。根據《夢溪筆談》的記載,早在宋代時期,就從殯葬品中挖出過“馬蹄金”。
上世紀70年代,在西安魚化寨北石橋,出土了六枚完整的“馬蹄金”,2015年12月,在震驚中外的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挖掘工作中,也出土了大量的“馬蹄金”。那麼為何古人對“馬蹄金”如此偏愛呢?筆者進行了簡要的總結,從馬蹄金的由來、寓意、工藝這三個方面來闡述“馬蹄金”為何如此受到青睞的原因,以便大家能夠更好地理解。
總之,從“馬蹄金”的由來、寓意和工藝製造上來看,“馬蹄金”都是不傳世的珍品,不僅深受古人的偏愛,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是我們華夏文化的獨特傳承。
參考文獻:
《史記》
❷ 西漢馬蹄金的介紹
這種底面呈圓形,內凹,中空,狀如馬蹄的黃金製品,叫「馬蹄金」,由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協祥瑞而制。這種貨幣在具體使用過程中仍需稱量,因此也是一種稱量貨幣。
❸ 「馬蹄金」是什麼東西「馬蹄金」是怎麼來的
現在能挖到的馬蹄金一般都來源於歷史古墓,它是一種古代的稱重貨幣,製成材料就是黃金。
在古代,黃金可以被製成各種樣式,像 “金餅”、“麟趾金”、 “金笏”、“馬蹄金”、 “金元寶”等。
“馬蹄金”制好以後,經常被漢武帝用來獎賞諸侯。於是“馬蹄金”便成為了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可以說同是黃金做的,但馬蹄金在當時就是比其它黃金制物品更珍貴。如果能從漢武帝手上得到一枚“馬蹄金”的賞賜,那可真是無上的榮耀了。
“馬蹄金”不僅寓意高貴祥瑞,關於它的製造工藝也是十分有難度的。“馬蹄金”的外形呈橢圓,底部還向內凹進一塊,正中則是空心的,狀似馬蹄,上面還有十分精美的花紋,而這些花紋的雕刻就非常考驗鑄造師的技術了。
❹ 黃金,白金,烏金,紫金,馬蹄金等等有什麼區別
沒有那麼多
黃金,白金不用多講,大家都知道/
烏金,紫金等
都是合金
就是說金子純度不高,有很多其他成分的金屬,所以顏色不是黃色,某種金屬比較多時呈現某種顏色,所以很多顏色的金子,比如烏金,紫金等等。
❺ 為何馬蹄金、麟趾金是升仙的象徵物,源於漢武帝的奇遇嗎
南昌海昏侯劉賀墓的考古發現轟動一時,出土了大量黃金材質的寶貝,其中圓形金餅、馬蹄金和麟趾金光彩奪目。由於墓主是廢皇帝,我們不禁為這樣土豪而嘖嘖稱奇。我想大多數人都是第一次聽說馬蹄金、麟趾金,那麼是不是只有皇帝級別的墓中才有這樣的寶貝呢?
西漢方士公孫卿曾對漢武帝說,黃帝是帶著七十餘人乘龍上天的。漢武帝自然記在心裡,他也不會忘了重要的臣子。於是漢武帝將馬蹄金 、 麟趾金「班賜諸侯王 」,
這其中也包括劉賀的老爸—— 武帝第五子昌邑王劉髆 。 漢武帝其實也是向諸侯和重臣們暗示,你們支持我成仙,我會講義氣的,會帶著你們一起飛。
海昏侯劉賀死後,將繼承父輩、象徵升仙之物的馬蹄金 、 麟趾金一起埋入地下,大概也有事死如事生的意思在裡面。
❻ 唐朝調包了農夫撿到的600斤馬蹄金的縣官是如何被發現的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進入了晚唐時期,多虧郭子儀和李光弼平定了安史之亂,但是唐朝也進入了衰弱期,一直到唐朝滅亡,這段時間也誕生了不少有才乾的宰相,李勉和袁滋都是其中之一。
當時李勉在府里宴請幕僚,說到了這件事情,大家都感嘆,這個縣令真的太貪了,竟然在眾人的眼皮子底下要換掉黃金,當時袁滋也在李勉的府中當幕僚,他沒有人雲亦雲,他經過仔細的分析,認為縣令是冤枉的,縣令既然已經承認了,為什麼說不出馬蹄金的下落呢?於是袁滋上報了李勉,請求徹查此案,李勉當時也束手無策,而袁滋主動請求,於是就讓袁滋來查辦此案。
袁滋首先對物證進行了調查,裝馬蹄金的瓮中,有二百五十多塊土塊的馬蹄金,可見這個瓮有點大,而也正是這有點,讓袁滋發現了疑點,於是就派人請了發現馬蹄金的農夫來,讓他把事情的經過又詳細講了一遍,原來農夫一個人也搬不動這瓮馬蹄金,於是請了兩人,用一個巨大的竹竿把這個馬蹄金抬到了縣里。
袁滋心裡有了主意,於是他跟李勉上報,請求用府庫里的黃金做實驗,找到了跟土塊形狀大小相同的馬蹄金,稱重量,剛剛稱了一半,已經到達三百斤了,如果全部稱完,那就有六百斤,要知道古代以十六兩為一斤,換算到現在的話有接近1000斤了,絕對不是兩個人能用扁擔抬著過來的,唯一的可能就是換黃金的兩個人在路上就把黃金換成了土塊。
於是李勉把兩個送黃金的人抓來審問,兩個人在證據面前承認了自己換黃金的過程,縣令的冤屈得以昭雪。而袁滋也因為這件事情得到了李勉的賞識,從而慢慢的走向了宰相之位。
而在《新唐書袁滋傳》中有這樣的記載:部官以盜金下獄,滋直其冤。可見這件事情是有發生過的,只是是不是如《折獄龜鑒》中的記載就不得而知了,袁滋的做法也符合破案的要求,不要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❼ 馬蹄形黃金 中國古代說「金」是指的黃金還是黃銅
春秋時期的「金」,多半是指青銅。那時黃金還不太流行,主要是青銅。
從戰國一直到東漢以前的金,通常就是在說真正的金子了。需要注意的是,那時候的金子多做成馬蹄形或餅形,每一塊就是「一斤」,現在出圖的金餅、馬蹄金,重量一般就在250克左右,250克,正是漢代一斤的重量。那時候的一兩也不是現在的一兩,一斤是十六兩,一兩其實是15.625克左右。金餅的鑄造,一塊剛好要差不多是一斤,即一金,才行。
東漢以後社會上就不大用金子了,所以我們看東漢以後的記錄,如果賞賜的是金子,一般都會很明確地告訴你「賞金千兩」,一定有單位。但「十萬錢」里的「錢」,就是我們常說的銅錢了,這得益於政府的大力推廣。所以我們再看「米貴,一斛萬錢」,「首飾值七十萬錢」。一錢,等於一文,就是一枚銅錢的意思。
明清時代,如果單說「金」,就是銀子。這主要出現在文人筆記中,說什麼東西值多少金,意思是值多少兩銀子。如《清稗類鈔》里,記錄達官貴人捨得花錢,買鼻煙壺當時尚,「屑葉為末,雜以花露,一器值數十金,貴人饋遺以為重禮。」這里的數十金,是說數十兩白銀,而不是數十兩黃金。更不可能是銅板了,幾十個銅板買的,貴人們也不好意思饋贈當成重禮。
綜上,說古代「金」就是指銅,是有嚴重錯誤的。春秋的金,大約是在說銅。戰國、秦、漢的金,通常就是說的金子。漢以後的金,後面加計量單位「兩」的,一定是黃金,但說「賞金三十萬錢」這種,賞的就是孔方銅錢。明清時期,不加單位的金,如「值數十金」,這里的一金就是指一兩白銀。從清末到民國,「一金」就指一個銀元了。
❽ 漢武帝為什麼要鑄造麟趾金、馬蹄金
漢武帝鑄造麟趾金、馬蹄金,一是認為這是一種祥瑞;二是充當政治工具,平復由「推恩令」引起的國內矛盾。
深層次原因
當然這是史書中記載的,也有傳奇色彩,他看到的天馬、白麟頂多是個雲朵拼成的。但是漢武帝鑄造麟趾金、馬蹄金卻是有深層次的政治目的。
這要追溯到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各個諸侯勢力說起。當年為了做到這一點,朝廷實行了推恩令和「酎金奪爵」。推恩令不必說了,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而「酎金奪爵」是漢武帝要求各個諸侯進獻黃金,如果成色不夠就會剝奪官爵流放。這兩種政策有力加強了中央集權。
但是考慮到有點過火,於是漢武帝將鑄造的麟趾金、馬蹄金分封給他們,以起到維護國家穩定的目的。
❾ 馬蹄金有什麼福兆,為什麼古人如此偏愛馬蹄金
馬蹄金一般重250克,始於漢朝,是漢朝的一種貨幣。
漢朝貨幣分為兩種:一種是銅五銖錢,以民間流通為主,稱為「下幣」;一種是金制的馬蹄金、麟趾金、金餅等,以皇帝賞賜為主,成為「上幣」。而馬蹄金就是漢武帝的傑作。太如二年漢武帝做夢夢到神仙,神仙贈其白色麒麟,,又看見天馬望到黃金,而麒麟在民間有瑞獸之稱,漢武帝為證明其祥瑞,顧命人製成馬蹄金,麟趾金,以示漢朝得神仙祥瑞保佑,且賞賜改有功之臣。至此馬蹄金以神仙祥瑞之物,皇帝御賜之物而受古人的偏愛。
❿ 馬蹄金的功能用途
馬蹄金在具體使用過程中仍需稱量,因此也是一種稱量貨幣。 馬蹄金一般是用於帝王賞賜、饋贈及大宗交易的上幣(註: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