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小細節 微信
盡管目前我國已經有超過500個城市宣布要建設智慧城市,但是迄今為止,在國家層面還沒有下發過一個有關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的紅頭文件,也就是說,直到目前還沒有明確什麼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設包括哪些內容?要建設到何種水平才可以被稱為「智慧城市」。在此情況下,各地在出台智慧城市的發展規劃時,大都涉及的領域,如基礎設施、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作為智慧城市發展的重要領域,同時又結合本地特色,增加一些項目,如信息產業的發展規模等等。而對於各個領域應該達到怎樣的狀態和怎樣的定量化評價標准,還是缺乏相應的依據。
在國家層面定量化評價依據缺失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學術界、業內公司紛紛推出了各種版本的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可以作為各個城市相互比較的依據,也可以作為單個城市自我發展指標確定的依據,例如鄭州推出的評價指標體系。而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與評價體系則一直在設計當中,例如2013 年6 月,工信部曾下發過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徵求意見稿,但是此後便沒有了下文;2014 年初,住建部曾表示,要在2014 年末推出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並且在同年的3月由高校完成的評價指標體系還通過了專家評審,但是到了2015 年10 月也沒有正式下文。金鵬信息智慧城市專家文認為,導致「一直在設計」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1、智慧城市建設涉及多個部門,具體由哪個部門牽頭?目前尚無統一意見;
2、智慧城市的指標牽涉多個部門的管轄范圍,如何確定尚未有統一意見;
3、信息產業發展速度較快,相關指標過時速度也很快(如目前各指標體系中常見的「固話普及率」),如何制定長期有效的指標,需要經過討論。
而最新的情況表明,在「互聯網+」戰略公布以後,智慧城市的標准建設正在加速。在2015 年11月11日召開的國家標准委、中央網信辦、國家發改委聯合下發的《關於開展智慧城市標准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建設及應用實施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2015到2020 年通過試評價工作逐步完善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2020 年正式發布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
金鵬信息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❷ 智慧城市主要包括哪些體系指標體系信息體系.管理體系 服務體系.標准體系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對智慧城市建設及發展的指導。2014年3月國務院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2014年7月發改委印發《關於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都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北京、上海、浙江、寧波、揚州等省市也陸續出台了相關規劃。與此同時,我國東、中、西部的各級城市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設高潮,紛紛提出智慧城市發展規劃,涉及社會管理、應用服務、基礎設施、智慧產業、安全保障、建設模式、標准體系等內容。各地的智慧城市規劃均結合了城市區域內自身稟賦和發展需求,因此在發展目標、重點和措施方面各有特色,同時也在城市普遍面臨的各類「城市病」和關鍵問題上有一定共識。部分專家認為,智慧城市建設成敗的關鍵不再是數字城市建設中大量建設新的IT系統,而是如何有效推進城市范圍內數據的融合,通過數據和IT系統的融合來從根本上實現跨部門的協同共享、行業的行動協調、城市的精細化運行管理等。
❸ 根據本講,以下選項中哪些是智慧城市績效評價指標
它的優點一是可以充分利用跨機構和部門的信息,幫助城市的領導制定智慧的決策;二是預見問題,使異常終端對城市服務和運營造成的影響最小化;三是協調跨機構的資源快速有效提供應急響應。智慧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缺乏長期有效規劃、信息孤島、缺乏統一的標准體系、缺乏合適的投資運營模式。
從提出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概念以來,我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讓城市區別於以往的城市?不可否認的是,如今的城市管理者們藉助信息科技的力量,擁有了過去想像不到的能力,使得我們的城市變得更加智慧。從科技層面看,這其中有3個重要的促進因素,第一個是物聯網(Instrumented),通過感測器和現場採集設備,讓我們採集到城市各方面原始的數據;第二個是互聯化(Interconnected),通過互聯網讓數據實現傳輸和共享;第三個是智能化(Intelligent),通過對數據的挖掘和分析,讓城市的管理者制定更好的決策並執行。這三個賦予了城市新的運轉方式、新的智慧。
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設如火如荼,國內在建設過程中也面臨一些挑戰,集中體現在:第一,缺乏長期有效規劃和穩定持續的發展思路。地方對信息化全局的工作缺乏有效的規劃,導致部分重復建設。城市缺乏自己的特色以及執行力面臨著很多不足。第二,信息孤島的現象比較嚴重,各個部門、各個行業信息化建設分散,不能把信息化數據系統更好地連接起來,發揮綜合效應。第三,缺乏完整、統一的城市信息化的標准體系,不同的部門、組織制定的信息化標准之間不協調。第四,缺乏合適的投資和運行管理的模式。長期以來,重視建設而忽視利用和運營,缺乏適合不同類型城市使用的、有特色的建設與運行模式。
智慧城市要有全面的戰略規劃、要搭建智能運行中心、要挖掘利用行業的解決方案、要建造IT基礎架構。
城市管理者通過評估,可以迅速發現「熱點」或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以便快速展開智慧城市之旅。結合上述提到的挑戰和問題,以下五個方面需要給予重點的考慮。
第一是智慧城市建設要有一個全面的、綜合的戰略和架構規劃。「城市建設,規劃先行」,規劃已被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大家普遍認識到成為智慧的城市是一次漫長旅行,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好的規劃不是流於形式,而是能圍繞著城市的自身優勢,同時基於科學的方***,對現狀、發展目標進行詳細分析,制定出具體路線圖,並對項目實施進行監控評估,適時進行調整優化,並為下一步規劃打下基礎,做到結果可控。為了搭建和優化城市信息化的架構,我們需要對城市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和建模。譬如,研究需要收集什麼數據來進行主動預測以及如何更合理地分配資源來提高城市的運營效率。智慧城市規劃針對不同城市發展狀況有不同做法,有老城區智慧功能改造升級,有新區建設,更有以產業園為代表的特殊城市區域規劃。規劃可以以一個城市、一個區域進行規劃,也可以以現代城市的六大核心系統(人、商業、運輸、通信、水、能源)中的某一功能部門進行規劃。
第二是搭建城市的智能運行中心。通常,關鍵信息往往被埋藏在各個城市機構的獨立部門的不同系統中,城市管理者無法獲得管理所需的清晰視圖,很難整體協調各機構的工作。如果沒有對事件、事故或潛在危機的整合性單一視圖,就無法快速分享信息,無法持續提供城市服務、保護市民,更不能推動未來經濟增長。page
IBM的智能運行中心(IOC)整合了全球不同城市可重復的最佳實踐模式,提供整合的數據虛擬化、實時的協作和深入的分析,幫助城市機構為解決潛在問題做好准備,協調和管理危機響應及處理工作,並持續提高城市的運營效率。它的優點一是可以充分利用跨機構和部門的信息,幫助城市的領導制定智慧的決策;二是預見問題,使異常終端對城市服務和運營造成的影響最小化;三是協調跨機構的資源快速有效提供應急響應。
第三是充分挖掘、利用行業的解決方案。智慧城市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多。譬如談到智慧交通,如何優化對現有交通資源的使用,使人和物能夠有效地「流動」。我們不僅需要紅綠燈來管控交叉路口的車輛通行,保證安全,還需要掌握道路上車流的密度、速度等數據,優化路段或區域的車流量,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這是「智能交通」概念產生之初的核心目標之一。智能交通系統就是對利用感測、通信和信息處理技術提高交通運輸效率和安全性的各種應用系統的總稱。基於我們之前提到的3個「I」,一個完整的智能交通應用系統需要包含3個部分:一是各種數據採集設備,可能是安裝在路端的線圈或攝像頭、微波探測器等,也可能是安裝在車船上的衛星定位裝置,還可能是移動終端如IC卡或手機,甚至收費系統數據;二是將數據由採集點傳輸到管理控制中心的通信網路;三是對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將其轉化為交通業務智能的信息處理和服務系統。其中前兩部分屬於智能交通的基礎設施,第三部分信息處理分析,則是實現數據向智慧轉化的核心,是實現智能交通「智慧」的關鍵所在。
再譬如談到智慧的公共安全。首先,公共安全管理機關需要採用先進的數據採集手段來採集各方面的信息,通過這些新技術提供准確的事態感知。其次,公共安全管理機關需要利用先進的數學模型和計算機模擬來研究公共安全事件的規律和特點,洞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最後,在很多突發事件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關聯性,需要多部門協同處理。公共安全管理機關需要對這些突發事件的快速響應和多部門之間進行有效協作。所有這些需求都需要智慧的城市公共安全解決方案,再進一步挖掘細分,可以包括城市應急指揮解決方案、智能化視頻監控解決方案、犯罪預測和預防解決方案等等。
第四是建造智慧城市的IT基礎架構。智慧城市關鍵技術支撐就是數據中心
,它既可以對城市的智慧功能提供支持,也可以對城市產業提供支持。從業務支持,到業務驅動,再到業務創新,數據中心、特別是智慧的雲數據中心和雲管理平台已經成為數據中心發展的方向。在這種情況下,數據處理需要通過基於雲計算模式的優化系統來實現大規模的數據挖掘與分析。
當前,不同的數據中心可能處於不同發展階段,有需要建設一個全新的數據中心;也有需要發掘現有數據中心的潛力,優化IT成本結構;或者需要引入雲計算等新的技術和管理模式;或者正在努力使數據中心更加節能環保。智慧數據中心應具備雲計算能力,擁有靈活性、成本效益以及主動監控和管理,並不斷改進的特性。
最後是投資和運營管理。從投資的角度看,智慧城市的項目投入是非常巨大的,而且這么多的項目,如何平衡和決策?我們可以從投資主體、運營主體,以及收益的模式上多進行一些思考。對政府來講,除了自建自營,還可以考慮BOT模式,即考慮讓企業先行投資墊付,項目建設完成後政府回購。以及考慮資金分期支付的方式,譬如利用IBM的融資租賃,在減少資金壓力的同時,翹動金融杠桿。
為了達到更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我們可以多藉助市場的力量進行運營和運維。
譬如,除了考慮外包,還可以考慮譬如IBM的管理服務。管理服務是介於自建自營和全面的外包之間,即有選擇性的外包和託管,不牽涉到人員和資產的轉移,同時又可以利用到各個行業信息化建設中的好的方法、工具和技能以及專業知識。總之,就是在確保資金利用的效率和安全運營的前提下,吸引社會資本和市場的力量投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設中來。
如今,居民對所居住的城市有越來越多的期待,他們希望高品質的生活、希望參與到公共話語中,並希望城市管理者卓有見地。滿足這些期待並不容易,需要城市管理者完成深刻的思維轉變,從更整合的視角,系統化理解城市不同體系之間的內在聯系。
❹ 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的指標體系
國家智慧城市(區、鎮)試點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指標說明 保障體系與基礎設施 保障體系 智慧城市發展規劃綱要及實施方案 指智慧城市發展規劃綱要及實施方案的完整性和可行性。 組織機構 指成立專門的領導組織體系和執行機構,負責智慧城市創建工作。 政策法規 指保障智慧城市建設和運行的政策法規。 經費規劃和持續保障 指智慧城市建設的經費規劃和保障措施。 運行管理 指明確智慧城市的運營主體並建立運行監督體系。 網路基礎設施 無線網路 指無線網路的覆蓋面、速度等方面的基礎條件。 寬頻網路 固定寬頻接入覆蓋面、接入速度等方面的基礎條件。 下一代廣播電視網 指下一代廣播電視網路建設和使用情況。 公共平台與資料庫 城市公共基礎資料庫 指建設城市基礎空間資料庫、人口基礎資料庫等公共基礎資料庫。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指建設能對城市的各類公共信息進行統一管理、交換的信息平台。 信息安全 指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的保障措施和有效性。 智慧建設與宜居 城市建設管理 城鄉規劃 指編制完整合理的城鄉規劃。 數字化城市管理 實現區域網格化管理。 建築市場管理 促進政府在建築勘察等環節的監督和管理能力提升。 房產管理 促進政府提升在住房規劃等多個領域的綜合管理服務能力。 園林綠化 提升園林綠化的監測和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園林綠化水平。 歷史文化保護 指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促進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水平。 建築節能 提升城市在建築節能監督、評價、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水平。 綠色建築 提升城市在綠色建築的建設、管理和評價等方面的水平。 城市功能提升 供水系統 制定合理的信息公示制度,保障居民用水安全。 排水系統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升其整體功能的發展狀況。 節水應用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升其整體水平的發展狀況。 燃氣系統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升其安全運行水平的發展狀況。 垃圾分類與處理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升其整體水平的發展狀況。 供熱系統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升其整體水平的發展狀況。 照明系統 指城市各類照明設施的覆蓋面和節能自動化應用程度。 地下管線與空間綜合管理 利用三維可視化等技術手段提升管理水平。 智慧管理與服務 政務服務 決策支持 指建立支撐政府決策的信息化手段和制度。 信息公開 指通過政府網站等途徑,公開財政預算決算等領域的政府信息。 網上辦事 完善政務門戶網站的功能,擴大網上辦事范圍,提升網上辦事效率。 政務服務體系 建立上下聯動、層級清晰、覆蓋城鄉的政務服務體系。 基本公共服務 基本公共教育 促進教育資源的覆蓋和共享。 勞動就業服務 加大免費就業培訓的保障力度,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社會保險 提升社會保險服務的質量監督水平,提高居民生活保障水平。 社會服務 提高服務的透明度,保障社會公平。 醫療衛生 提高服務質量監督的透明度。 公共文化體育 提升體育設施服務的覆蓋度和使用率。 殘疾人服務 提升殘疾人社會保障、基本服務的水平。 基本住房保障 增強服務的便利性、提升服務的透明度。 專項應用 智能交通 指城市整體交通智慧化的建設及運行情況。 智慧能源 指城市能源智慧化管理及利用的建設情況。 智慧環保 指城市環境、生態智慧化管理與服務的建設情況。 智慧國土 指城市國土資源管理和服務的智慧化建設情況。 智慧應急 指城市智慧應急的建設。 智慧安全 指城市公共安全體系智慧化建設。 智慧物流 指物流智慧化管理和服務的建設水平。 智慧社區 指社區管理和服務的數字化、便捷化、智慧化水平的建設。 智能家居 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適性、藝術性和環保節能的建設。 智慧支付 指包含一卡通、手機支付、市民卡等智慧化支付新方式的建設。 智能金融 指城市金融體系智慧化建設與服務的建設。 智慧產業與經濟 產業規劃 產業規劃 指城市產業規劃制定及完成情況。 創新投入 指城市創新產業投入情況。 產業升級 產業要素聚集 指城市為產業發展、轉型與升級而實現的產業要素聚集情況。 傳統產業改造 指在實現城市產業升級過程中,實現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情況。 新興產業發展 高新技術產業 指城市高新技術產業的服務與發展。 現代服務業 指城市現代服務業發展狀況。 其它新興產業 反映城市其它新興產業的發展及提升狀況。
❺ 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小細節
盡管目前我國已經有超過500個城市宣布要建設智慧城市,但是迄今為止,在國家層面還沒有下發過一個有關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的紅頭文件,也就是說,直到目前還沒有明確什麼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設包括哪些內容?要建設到何種水平才可以被稱為「智慧城市」。在此情況下,各地在出台智慧城市的發展規劃時,大都涉及的領域,如基礎設施、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作為智慧城市發展的重要領域,同時又結合本地特色,增加一些項目,如信息產業的發展規模等等。而對於各個領域應該達到怎樣的狀態和怎樣的定量化評價標准,還是缺乏相應的依據。
在國家層面定量化評價依據缺失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學術界、業內公司紛紛推出了各種版本的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可以作為各個城市相互比較的依據,也可以作為單個城市自我發展指標確定的依據,例如鄭州推出的評價指標體系。而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與評價體系則一直在設計當中,例如2013 年6 月,工信部曾下發過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徵求意見稿,但是此後便沒有了下文;2014 年初,住建部曾表示,要在2014 年末推出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並且在同年的3月由高校完成的評價指標體系還通過了專家評審,但是到了2015 年10 月也沒有正式下文。金鵬信息智慧城市專家文認為,導致「一直在設計」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1、智慧城市建設涉及多個部門,具體由哪個部門牽頭?目前尚無統一意見;
2、智慧城市的指標牽涉多個部門的管轄范圍,如何確定尚未有統一意見;
3、信息產業發展速度較快,相關指標過時速度也很快(如目前各指標體系中常見的「固話普及率」),如何制定長期有效的指標,需要經過討論。
而最新的情況表明,在「互聯網+」戰略公布以後,智慧城市的標准建設正在加速。在2015 年11月11日召開的國家標准委、中央網信辦、國家發改委聯合下發的《關於開展智慧城市標准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建設及應用實施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2015到2020 年通過試評價工作逐步完善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2020 年正式發布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
金鵬信息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❻ 智慧城市教育領域評價指標設計思路是什麼
教育作為城市重要的公共服務之一,教育的智慧化也是構成智慧城市的基本要求。如何評估城市中教育服務的智慧化,使之契合智慧城市的建設要求?本文將從智慧城市與智慧教育的特徵入手,介紹智慧城市教育領域應用評價體系的設計過程和指標體系內容。
智慧城市建設的具體目標包括公共服務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細化、生活環境宜居化、基礎設施智能化以及網路安全長效化。
在充分研究了國家關於智慧城市和教育信息化建設要求的基礎上,結合文獻調研提煉智慧城市教育分領域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中一級指標參照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國家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總體框架草案》和《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分項制訂的總體要求(徵求意見稿)》進行設計。
從智慧技術視角,智慧教育的主要特徵包括連通、感知、交互、適配、記錄和整合,這些特徵可以通過以下指標體現:
指標體系中考慮了校內外學習的情況,例如校內信息化應用情況、校外終身學習的情況、以及連通學校、家庭、社區和科教文博場域的情況。
感知技術作為達成「智慧」的基礎技術,其用途隱含在多個評價指標中,例如學校多媒體教室中的感知設備配置、一卡通設備的跨場域應用、學習便捷性、適需性以及記錄完整性這些評價指標的具體評價時都與感知設備的應用有關。
交互特性數據比較具體的智慧教育特徵,可以從「用戶體驗滿意度」和「管理服務普惠性」的一些二級指標反映。
適需、適時、適量這些主要依賴於學習者的主觀評價,較難抽取一些客觀評價指標。指標中,在資源方面相關的指標有資源的豐富性、在用戶體驗方面相關的指標有學習適需性、學習有效性等。
全程記錄是技術系統「智慧」功能的基礎,指標中專門設置了「記錄完整性」這個指標體現(參考了醫療領域的「電子健康檔案」的做法)。這些不同領域的「記錄」結合起來,將形成一個完整的關於市民的「全程」記錄信息。
整合的理念貫穿了教育服務的各個環節,包括學習資源的整合、學習服務的整合以及教育政務的整合,在「學習資源豐富性」「用戶體驗滿意度」「管理服務普惠性」以及「系統建設生態化」等多個一級指標下的二級指標都有所反映。
智慧教育的真諦就是通過構建技術融合的生態化學習環境,通過培植人機協同的數據智慧、教學智慧與文化智慧,本著「精準、個性、優化、共享、思維、創造」的原則,讓教師能夠施展高成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習者能夠獲得適宜的個性化學習服務和美好的發展體驗,使其由不能變為可能,由小能變大能,從而培養具有良好的人格品性、較強的行動能力、較好的思維品質、較深的創造潛能的人才。
智慧城市建設運營後,將更加註重大數據處理應用。完善大數據產業發展技術、服務、安全支撐體系,結合智慧雲建設,擴大和延伸政府、民生和商務等3大領域應用,積極構建智慧政務、智慧黨建、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港口、智慧工業、智慧農業、智慧金融等17個不同方向和層面的智慧平台系統。提升貿易數據處理水平。
❼ 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摘要怎麼寫
金鵬信息網格話軟體
❽ 《智慧城市評價模型及基礎評價指標體系第2部分:信息化應用和服務》
到網路文庫去搜一下試試吧,這個比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