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茶葉交易歷史

茶葉交易歷史

發布時間:2021-04-30 14:50:34

① 歷史上茶葉市場是如何被搶走的,當時究竟是怎麼回事

在古代上千年裡,中國茶一直都是世界上最高級的奢侈品之一,並因此為我國賺取了巨額的財富。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不管我們被人家打得多慘,我們的在全球的經濟總量都是驚人的。是什麼時候開始,茶這種在我國古代幾乎壟斷了全球市場的東西被一個個無名小卒給慢慢超越了呢?這中間除了蠻族的巧取豪奪,我們自己又犯了什麼致命錯誤?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恨曾經欺負過我們的敵人,而是從自身開始找原因了呢?

·自作自受的自殺行為

即便是鴉片戰爭之後,英國和西方各國還是從中國大量進口茶葉的。

在美國獨立運動的波士頓傾茶事件中,90%的茶是來自中國。而且搞笑的是,就是因為中國茶太好賣,太賺錢,而引發了美國獨立運動。你不讓我賣茶,我就鬧革命。至於走私的事,則變成了愛國運動。

當我們的茶農和茶商看到這種巨大的市場潛力之後,很多人的小聰明就徹底顯露了出來。

從一片茶一個葉一個芽到一片茶兩個葉,再到後來樹葉也能當茶賣了。什麼叫茶葉貨?就是假貨的意思。

② 關於茶的歷史及演變過程

從發現利用茶葉發展至現今豐富多彩的茶類,經歷了二、三千年的歷史演變,這一演變過程大體是: 採食鮮葉→生煮羹飲→曬干磨碎→蒸青造團餅→龍團鳳餅→蒸青散葉茶(綠茶)→炒青綠茶→白茶、黃茶、花茶→黑茶、紅茶、烏龍茶→現代再加工茶。 1、採食茶樹鮮葉:中國發現與利用茶樹,如從神農時代算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本草衍義》 記載了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可見,最初的利用是採食鮮葉的。 2、從生煮羹飲到曬干收藏:生煮者類似現代的煮菜湯。以茶作菜,現在雲南的基諾族仍保留了吃涼拌茶的習俗。 茶作羹飲,見晉代郭璞(276-324年)《爾雅》" ,苦荼"之注:"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晉書》記:"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 茶被利用作葯治病,就像採集其他草葯一樣,採集鮮葉曬干收藏備用。 3、從蒸青造形到龍團鳳餅:唐代以前已有蒸青作茶餅的製法,到了唐代,製法逐漸完善,陸羽《茶經·三之造》記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干矣。"唐代餅茶中間有孔可串穿,有大有小大,餅茶為一斤至五十兩。 宋代進而出現研膏茶、臘麵茶,以後在團餅茶表面有了龍鳳之類的紋飾,謂之龍團鳳餅。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 1121-1125年)記述:"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遺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宋徽宗《大觀茶論》稱:"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 4、從團餅茶到散葉茶:陸羽《茶經》:"飲有 茶、散茶、末茶、餅茶者" ,說明唐代已有散茶。到了宋代,餅茶與散茶均有生產, 《宋史·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餅茶,散茶即芽葉散茶。到明代,散茶生產更為普遍,明太祖朱元璋為適應潮流,也下達詔令改貢餅茶為芽茶,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十六日:"庚子詔,……罷造龍團,惟採茶芽以進。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筍……"。 5、從蒸青到炒青:唐宋時代以蒸青茶為主,但也開始萌發炒青茶技術。唐代劉禹錫(772-842年)《西山蘭若試茶歌》中就有"斯須炒成滿室香"的詩句。到了明代,炒青製法日趨完善,在張源《茶錄》、舒次紓《茶疏》、羅廩《茶解》中都有較詳細的啟示。至於"炒青"茶名,早在宋代陸游(1125-1210年)詩中就有記述:"日鑄(浙江紹興日鑄茶)則越茶矣,不團不餅,而曰炒青。" 6、從綠茶發展至其他茶:綠茶是經殺青(蒸青或炒青)、揉捻、乾燥而製成,綠湯綠葉。當綠茶炒制不當悶黃後即變成黃湯黃葉,後來發現黃湯黃葉的茶葉也別具一格,就採取有意悶黃的做法製成了黃茶。茸毛特多的茶樹芽葉經曬或烘乾後,芽葉表面滿披白色茸毛,茶葉呈白色,因而形成了白茶。製成的綠茶經潑水推積發酵,茶葉發黑,形成了黑茶。黑茶是明代茶馬交易的重要物質。紅茶是茶鮮葉採用日曬代替殺青,揉捻後發酵變紅而形成。最早的紅茶是從福建崇安星村的小種紅茶演變而來的,以後擴大至江西、安徽等地生產。明末清初在福建武夷山一帶產生了烏龍茶,據說是採摘的芽葉在籮筐中搖盪時間長了,葉緣受損發酵變紅,再經鍋炒、揉捻、烘乾後,橙黃湯色,葉片三紅七綠被稱為半發酵茶。 7、從素茶到花香茶:早在宋代就有添加龍腦的加香茶,也有以茉莉花焙制的花茶。明代錢椿年《茶譜》(1539年)記述:"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惠、桔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③ 茶葉的歷史誰知道

中國是茶的祖國。中華民族是發現、栽培茶樹,加工、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悠久的產茶歷史,遼闊的茶區,優越的自然條件,精湛的採制技術,形成了源遠流長、琳琅滿目、千姿百態的中國名茶。中國所以能形成四千餘年的茶文化歷史,是因為茶具有自然的、誘人的、獨特的色香味形和茶對人體特有的功效。
中國茶始於神農,興於唐宋。據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聯合部落尊長伐紂,尊長就曾進貢茶葉。西晉(公元265-316年)已有貢茶的記載,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也記有貢茶。到了唐朝,開始有名茶的記載。各朝代有關名茶的著作如下:
(一)唐朝(公元618-907年):共290年,李肇著《唐國史補》、陸羽著《茶經》(公元775-780年)以及詩人李白、盧仝、白居易、杜牧等的詩歌中,均有名茶記載。
(二)宋朝(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床史·食貨志》、歐陽修著《歸田錄》、葉夢得著《辟暑錄語》、宋徽宗著《大觀茶記》、蔡襄著《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唐庚《鬥茶記》、熊藩《宣和北苑貢茶錄》、趙汝礪《北苑別錄》,均有名茶記載。
(三)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共98年。馬臨《文獻通考》對名茶和茶的產地作了記載。西湖龍井始於元代,虞集的《游龍井》詩中有記載。
(四)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277年。有關茶葉的專著很多,達五、六十種,記載的名茶也多。其中以顧元慶於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著的《茶譜》和屠隆於萬曆十六年(公元1590年)撰的《茶箋》,以及許次紓於萬曆二十五年撰寫的《茶疏》這三部書中記載較多。
(五)清朝(公元1644-1911年):共268元。有《廣群芳譜茶譜》、陸廷燦所撰《續茶經》,彭昌運的君山茶詩。
據查證,清朝以後,傳統名茶沒有間斷,一直延續到現在。其中有綠茶類:西湖龍井、廬山雲霧、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太平猴魁、信陽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恩施玉露、長溪珍眉等;黃茶類:君山銀針;黑茶類:雲南普洱茶、蒼梧六堡茶、湖南天尖;白茶類:白毫銀針、白牡丹;青茶類: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閩北水仙、鳳凰水仙;紅茶類:祁門紅茶。
茶葉隨著時代的興衰而時興時敗,特別是戰爭年代,民不聊生,茶園荒芫,名茶得不到發展,反而有的停產失傳。新中國成立後,百業俱興,特別是近年來,傳統的歷史名茶得以恢復,新創制的名茶如雨後春筍,這些品質優異、風味獨特的名茶,不斷滿足了消費者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同時也推動了名茶加工技術的提高和發展。

④ 中國茶葉的發展歷史

茶葉發展史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的國家。起源於神龍氏、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氏,如今已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可可)之一,茶不但推進了我國文明的進程,而且也極大地豐富了西方以及世界的物質文化生活。
我國是世界茶葉和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我們的先人為後世留下了眾多的茶學典籍,其中問世最早、內容最全面的是唐代「茶神」陸羽的《茶經》。
它對茶的起源、品種、分布、製作、茶的沖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趣聞軼事等均有論述,對我國及世界茶業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我國的茶文化發展概述
六朝以前:最早發現茶是神龍時期,神龍嘗百草日遇72種毒,得茶而解之,接著興起於以巴蜀,也就是秦統一巴蜀發後;到西漢時,成都已形成我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也是我國最早的茶葉集聚地,到東漢(公元25-220年)三國時代的醫學家華佗提出「苦茶常服,可益以思」是茶葯理功能的記述;到了隋唐時期,由於隋的歷史不長,茶的記載也不多,但由於隋統一了全國並開鑿了一條溝通南北的運河,這對茶業後來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唐代時期:茶主要是興盛在唐代中期,一、社會環境:其主導旋律是積極向上、奮發進取、自信心十足。在這種良好的社會環境下出現一位重要人物陸羽,他提倡以「和」為哲學的中國茶道打下了基礎。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歷史背景在國內表現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競爭、相互融洽、共同發展。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現如:(以茶供祖、以茶釋經、以茶養生、辦茶會、寫茶詩)並精心研究制茶枝術,大大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另一原因是當時的氣候是最溫暖的一個時期,有利於茶葉的生長和發展,唐代中期後,隨著茶業的發展,使茶成為一種全國性的社會經濟,社會文化和一門獨立的學問。
宋朝時期:中國茶道興於唐朝後,到宋朝發展到了一個熱鬧非凡的鼎盛時期。中國茶葉生產的規模和質量,在宋朝都要達到了一個新高峰。其茶道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宋徽宗的《大觀茶論》極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宋代的歷代當權者對茶都情有獨鍾,宮廷嗜茶的風俗就有力地推動了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的發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極尊顯的聖壇,茶道也成了高尚娛樂。
二、民間鬥茶的興起。鬥茶又稱為「茗戰」,通過比賽來評比茶葉質量的優劣。鬥茶源於唐代的宮廷,到了宋代民間廣為流行,並發展成為王公貴族和士大夫人人樂此不疲的時尚。鬥茶、競藝、鑒水、賞器從實踐中發展了中國茶道,鬥茶的藝術至遲在南宋末年傳到了日本。 三、涌現出一大批文士茶人和茶書。宋代著名的文士很多,如:丁謂創制龍鳳團茶並撰寫《北苑茶錄》三卷、宋代書法四大家(蘇軾、蔡襄、黃庭堅、米芾)、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號晦翁,江西婺源人一生大部分時間在福建省武夷山度過,後人將他視為儒學宗師。他把建茶的本質升華到了「中庸之為德」的哲學高度去認識,何謂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至理」、「中庸為德,其至矣乎」。朱子將儒家最高之道德——中庸之德賦予了建茶,這是他對陸羽《茶經》中提出以「和」為哲學基礎,以精行儉德為道德觀核心的中國茶道的深刻理解和生動闡述。
明朝時期:明代是茶文化進一步發展的時代,也是因襲與創新相融合,茶道的新理念、新規范異彩分呈的時代。其主要代表是朱權的《茶譜》對茶道的發展表現在三個方面:一、創直接沖泡的「瀹飲法」,開千古茗飲之新宗。他推崇飲茶時「天趣悉備」的自然美,欣賞茶的自然開態和故有的色、香、味。二、創「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的品茗意境。達到幽趣無窮,超然物外的品茗境界和以茶明志的品茗目的。三、改進了茶具和茶藝。在茶具方面,明代宜興紫砂壺異軍突起,獨領風騷。在茶藝方面明人首創了「三投法」。先茶後湯,日下投。湯半下茶,復以湯滿,日中投。先湯後茶,日上投。至今現代茶藝亦講究此法。中國的茶道明朝時一個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朝代。
清朝時期:雖然有過「康乾盛世」,但隨著封建社會的衰落,茶文化也無力回天。其表現在兩個方面:一、精神上看清朝的一些文人已失去了以身許國、積極入世、志圖暢通堅雄心,同時也失去了通過品茶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完善人格、體道悟道的志趣,走上一片強調以茶示雅的狹路,呈現出了玩物喪志的傾向。二、是從茶道的表現形式上看,清代以後的一些文人不再具有唐宋時代茶人那種崇尚自然、不拘形式、心閑神靜、超然灑脫的茶風,而蛻變為在品茶時故作風雅、注重繁文縟理、矯揉造作、格調纖弱的病態茶風。
現代茶業的發展:我國的茶葉生產和貿易,縱觀近156年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46年到1886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興盛時期,這時期茶園面積的不段擴大,茶葉產量的迅速遞增,有力地促進了對貿易發展。
第二階段:1886年到1947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衰落時期,這一時期華茶從發展高峰一落千丈。除政治和經濟方面的逆境影響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在國際市場茶業竟爭中失敗。當時,東印度等新興產茶國家相繼崛起,產量突增,輸出驟盛,加工機械制茶品質優異,在國際茶葉市場上具有較強竟爭力。
第三階段:1950年到1988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恢復時期,由於政府的重視,積極扶持茶葉生產,因而使枯萎的茶業得到恢復和發展。茶園總面積從317萬畝擴大到1130萬畝,成為茶葉生產量僅次於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⑤ 茶葉的起源及歷史

神農發明茶之說,究竟由誰提出,今已難確考,但最先將此說形之於文字,並加以闡述者首推陸羽。相傳為神農所撰的《神農食經》雲「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以證其說。

提到茶的《本草》,其經歷代傳承,由《唐本草》——《開寶本草》——《嘉祐本草》——《政和本草》一路發展完善,在距今約900年前終於有了里程碑式的定本。但從《神農本經》起至《政和本草》,均無神農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的片言隻字。

從考古發現來看,上世紀以來出土的東漢茶具上已刻有「茶」字,晉、唐碑刻上亦多出現「茶」字。眾所周知,專用茶具總比茶飲略晚些問世,據陶瓷史專家頗為一致的研究成果,我國已出土的茶具可確證最早為東漢時燒造,亦可為上述戰國或秦漢茶起源說提供有力的佐證。

(5)茶葉交易歷史擴展閱讀:

宋代茶文化的鼎盛,是毋庸置疑的。文學是生活的真實寫照。茶詩的盛衰就頗能說明問題。盛唐前期的玄宗開元末之前,很少有茶詩,李白、杜甫等天才詩人僅有茶詩寥寥數首;唐中期,即元和末以前,茶詩大增;唐後期即穆宗至唐亡,茶詩盛行。

見於《全唐詩》者55人,存茶詩233首。宋人茶詩則數以萬計,文士幾無人無之,陸游一人就有茶詩320餘首之多。

⑥ 茶葉的歷史

飲茶起源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於神農、起源於秦漢等說法。

⑦ 茶葉,歷史…

茶葉的起源及傳播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 中國茶葉發展歷史 --------

縱觀中國茶葉史,中國茶葉經歷了葯用,食用,作酒及飲料幾個階段: 以下讓我們來切身體驗一下茶葉歷史的變遷。???

茶葉的傳說: 傳說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農上山采葯,那天我們的醫葯祖先邊采邊嘗,不知不覺中已嘗了近72種中草葯。草葯中的毒性令他覺得口乾舌燥,渾身非常的不舒服,於是便坐在樹下休息,正在這時,幾片樹葉飄落在他面前,憑著往常的習慣,他又撿起樹葉放入口中嘗試,可是令他驚奇的是,過了一會兒神農開始覺得身體舒暢起來,口也不渴了,渾身好像一下子輕鬆了下來,而口中的樹葉還留給他了一口的清香。... ...根據記載,茶葉在中國最早是作為葯物使用的。在我國,傳說茶是「發乎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而盛於宋」茶最初是作為葯用,後來發展成為飲料。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中記述了以上故事「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

茶 ____ 中草葯和蔬菜___ 茶葉的發現? 茶樹原產於我國西南地區。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我國就有關於在西南地區發現野生大茶樹的記載。1961年在雲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發現一棵高32.12米,樹圍2.9米的野生大茶樹,這棵樹單株存在,樹齡約1700年。

起初人們將大的茶葉放在水中煮,茶湯用作葯用,嫩葉則作為蔬菜食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茶慢慢得成為一種珍貴的食品,只為皇家御用。

茶____酒的替代品____茶文化的萌芽 茶的珍貴,自然而然,茶成為一種奢侈的飲品,有錢人士僅用它來宴請上賓。逐漸的,茶慢慢發展成為了酒的替代品。魏晉南北朝開始出現了一些以茶養廉示儉的事例。

茶____飲料____ 茶文化的形成/興盛 ? 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頂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時期。茶的引用從皇宮顯貴,王公爵士直至僧侶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國上下幾乎所有人都飲茶。 茶的飲用越來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眾多,開始將茶與詩詞歌賦結合起來。如大詩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嘗一甌茗「 《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來兩甌茗「《食後》),晚茶(「晚送一甌茶」《管閑事》)。許多著名的詩詞歌賦出現於那個時代。 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書《茶經》也出於同期。同時,作茶的技術也隨之而日益進步,人們飲茶的方式從原先的熬煮茶湯變成了只將沸水沖入干制的茶葉以得茶湯。 茶成為了人們間交流的紐帶,友誼的橋梁。人們喜歡聚在一起,泡壺好茶,吟詩作樂,享受好時光。

今天,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了茶葉的健康價值。茶,成為了和諧與溫馨的象徵。

茶葉可以入葯
春天,屬溫,陽氣上升,陰氣下降,萬物復甦。人們經過漫長的冬季,「內熱積貯」,因此應注意驅寒御邪,扶陽固氣。此時宜飲花茶。因為花茶香氣濃烈,香而不浮,爽而不濁,具有理氣、開郁、祛穢、和中的作用,促進機體陽氣的生發,並能振奮精神,消除春困。

夏天,屬熱,赤日炎炎,氣候悶熱,出汗甚多,造成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因此必須補充大量水分。此時宜喝綠茶。因為綠茶性味苦寒,清鮮爽口,具有清暑解熱、生津止渴和消食利導等作用。

秋天,屬涼,有蕭殺之象,空氣漸漸乾燥,人們感覺皮膚、鼻腔、咽喉乾燥不適,這叫「秋燥」。此時宜喝清茶,色澤綠潤,內質馥郁,不寒不熱。秋涼飲之,可以潤膚、除燥、生津、潤肺、清熱、涼血。

冬天,屬寒,天寒地凍,寒氣襲人,人的機體處於收引狀態,新陳代謝遲緩,容易罹患「寒病」。此時宜飲紅茶。這種茶,葉紅、湯紅,醇厚干溫,滋養陽氣,增熱添暖,可以加奶、加糖,芳香不收,還可以去油膩、舒腸胃。

誤區:「茶醫百病」。有人認為,茶不僅是一種安全的飲料,也是治療疾病的良葯。殊不知,對有些病人來說,是不宜喝茶的,特別是濃茶。濃茶中的咖啡鹼能使人興奮、失眠、代謝率增高,不利於休息;還可使高血壓、冠心病、腎病等患者心跳加快,甚至心律失常、尿頻,加重心腎負擔。此外,咖啡鹼還能刺激胃腸分泌,不利於潰瘍病的癒合;而茶中鞣質有收斂作用,使腸蠕動變慢,加重便秘。

⑧ 茶有哪些歷史

茶是我國人們都很喜歡的飲品,它屬於山茶科,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植物,植株高達1米~6米。因為它喜歡濕潤的氣候,所以在我國的南方生長的比較多。根據文史資料顯示,茶最早起源於我國,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飲茶習慣也是從我國傳過去的,所以人們就普遍的認為飲茶的故事也是起源於中國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們飲茶或者是種植茶葉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在西方國家,英國人們也不是這樣認為的,他們認為茶的歷史起源於印度,原因就是在1823年的時候,一支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日本發現了他們所認為的野生大茶樹,於是,就認為茶的發源地就是印度。

但是在印度幾千年的茶史上,從未出現過野生大茶樹。英國人犯了一個最基本的邏輯錯誤,茶的歷史比人類還要早,不能說哪裡有茶樹,哪裡就是制茶飲茶的發源地。人類制茶飲茶的最早記錄是在中國,茶葉在很久以前就是人們交易的產品。根據可靠的考古學家發現,中國才是茶真正的發源地。如果非要說要古老的茶樹,那麼在中國的浙江餘姚田螺山的遺址就出土了6000年前的古茶樹,如果按照英國人猜測的邏輯,那麼浙江6000年的茶樹,更是可以相信中國才是發源地。

其實,中國也不是只有浙江有古老的茶樹,在其他的地方還出現過比浙江茶樹更老的茶樹,中國的野生大茶樹主要集中在雲南等地區。

閱讀全文

與茶葉交易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翌理財虧掉怎麼報警 瀏覽:295
人民幣增值利好哪些股 瀏覽:532
招財貓理財投資 瀏覽:577
徵信可以辦助學貸款嗎 瀏覽:259
東方財富期貨怎麼關注好友組合 瀏覽:263
紅棗期貨10000元 瀏覽:494
51vv股票是什麼意思 瀏覽:641
信託與pe 瀏覽:64
新聞聯播人民幣 瀏覽:529
股份融資 瀏覽:55
翹然天津資本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瀏覽:456
融資融券寶典 瀏覽:29
定期理財規劃 瀏覽:599
恆大集團股票行情 瀏覽:6
信託信披 瀏覽:944
大眾公用股票分紅 瀏覽:637
寧波銀行後期查貸款用途 瀏覽:545
好好開車融資 瀏覽:300
融資租賃可行性報告 瀏覽:2
860日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