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效用的特點
效用是指對於消費者通過消費或者享受閑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慾望等得到的滿足的一個度量。經濟學家用它來解釋有理性的消費者如何把他們有限的資源分配在能給他們帶來最大滿足的商品上。
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哲學家和經濟學家曾經輕率的將效用當做一個人整個福利指標。效用一度被認為是個人快樂的數學測度。
特徵:
1、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了取得效用,對邊際效用大的商品,消費者就願意支付較高價格,即消費者購買商品支付價格以邊際效用為標准。
2、當消費者購買兩種商品時,由於一種商品價格下降,一種商品價格不變,消費者會多購買價格便宜的商品,少買價格高的商品。:
19世紀的威廉姆·斯坦利·傑文斯、里昂·瓦爾拉斯和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等早期經濟學家認為效用如同人們的身高和體重一樣是可以測量的而約翰·希克斯則嘗試了只在序數性效用的假定下,也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
希克斯認為,效用的數值表現只是為了表達偏好的順序,並非效用的絕對數值。從教科書等內容判斷,比較通用的應該是後者的序數性效用。
② 統計學中處理因素指什麼效應指標又指什麼
處理因素(受試因素) 通常指由外界施加於受試對象的因素
效應是處理因素作用於受試對象的反應和結果,它通過觀察指標(統計學常將指標稱為變數)來體現。
③ 商品的效用可以用那兩個指標來衡量
商品效用是指消費者從消費該商品所獲得的滿意程度。衡量的指標為絕對效用和相對效用。絕對效用是指「由商品的物質技術性能決定的能夠滿足人類需要的具體屬性」;相對效用是指「商品適應市場或消費者需要的程度」。
④ 效用函數的公式是什麼
以商品價格向量P、消費束(商品數量向量)X、和消費者預算約束m三者為自變數的效用函數形式有兩類:一類是僅以消費束X為自變數的「直接效用函數」U(X);另一類是以商品價格向量P和消費者預算約束m兩者為自變數的「間接效用函數」v(P,m)。
直接效用函數U(X)的思想是:只要消費者購買(消費)各種商品的數量一定(而不管其他相關的經濟變數(如價格向量P)如何置定或變動),消費者的偏好或效用大小便唯一地確定。即,確定的消費束X對應確定的效用函數值U(X)。
間接效用函數v(P,m)是建立在僅以消費束X為自變數的直接效用函數U(X)的基礎之上的。其思路是:只要消費者面臨的商品價格向量P和消費者預算約束m兩者一定,消費者在PX=m約束下,最大化其直接效用函數U(X)的值,此時的最大U(X)值即是間接效用函數v(P,m)的函數值。
(4)效用指標擴展閱讀
效用理論是領導者進行決策方案選擇時採用的一種理論。決策往往受決策領導者主觀意識的影響,領導者在決策時要對所處的環境和未來的發展予以展望,對可能產生的利益和損失作出反應,在公理科學中,把領導人這種對於利益和損失的獨特看法、感覺、反應或興趣,稱為效用。
效用實際上反映了領導者對於風險的態度。高風險一般伴隨著高收益。對待數個方案,不同的領導者採取不同的態度和抉擇。
運用心理測定方法,可以測量出領導者對於各種收益和損失的效用值,並畫出相應的效用曲線:甲類型領導者對收益反應遲鈍,對損失反應敏感,怕擔風險,不求大利,謹慎小心。乙類型領導者對損失反應遲鈍,對獲利非常敏感,追求大利,不怕風險,大膽決策。
丙類型屬於中間類型,完全以損益率的高低作為選擇方案的標准。效用是指消費者從消費某種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效用理論是消費者行為理論的核心,效用理論按對效用的衡量方法分為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
⑤ 「效用」「效率」「效益」「效果」的區別是什麼
1、表達的意思不同:
效用是指對於消費者通過消費或者享受閑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慾望等得到的滿足的一個度量。
效率是指以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產出。效率通常指的是正確的做事,即不浪費資源。如,勞動生產效率常用人均產量、人均產值等指標來表示。
效果是一項活動的成效與結果,是人們通過某種行為、力量、方式或因素而產生出的合乎目的性結果。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確的事情,即所從事的工作和活動有助於組織達到其目標。
效益是指某一特定系統運轉後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和利益。具體地說,它反映了人們的投入與所帶來的利益之間的關系,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2、提高方式不同:
效用的提高主要從把有限的資源分配在能給帶來最大滿足的商品上。
效率的提高主要靠工作方法、管理技術和一些合理的規范,再加上領導藝術。
提高效益必須有政策水平,戰略眼光,卓絕的見識和運籌能力。
效果則強調人的行為目的和手段方面的正確性與效果方面的有利性。
3、注重點不同:
效用理論是領導者進行決策方案選擇時採用的一種理論。決策往往受決策領導者主觀意識的影響,領導者在
決策時要對所處的環境和未來的發展予以展望,對可能產生的利益和損失作出反應,在公理科學中,把領導人這種對於利益和損失的獨特看法、感覺、反應或興趣,稱為效用。效用實際上反映了領導者對於風險的態度。
效率注重的是目標執行的過程,而效果注重的是結果。
效率是工作總量除以工作時間。企業要想提高效率,必須想辦法採用更高的科學技術,或者採用高科技的機械設備,或者是增加員工,對員工們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工作熟練度。
達到學習曲線程度,員工的工作效率與產出率必然會有所提高,再一個就是提高工作速度,縮短工作時間一樣可以提高效率。
而經濟效益是資金佔用、成本支出與有用生產成果之間的比較。所謂經濟效益好,就是資金佔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
⑥ 效益指標包括哪些
經濟效益指標是指由企業按照工效掛鉤辦法規定,與企業工資總額掛鉤的經濟指標。
經濟效益指標的選擇應綜合反映企業經濟效益,以實現利潤為主要掛鉤指標。對實現利潤與實物量復合指標掛鉤的企業,要降低實物量掛鉤指標所佔的比重,並逐步轉為以實現利潤為主要掛鉤指標。當年沒有實現國有資產增值的企業,不得提取新增效益工資。
由於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由多方面的內容和環節構成,所以決定企業經濟效益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任一經濟效益指標只能反映其中的一個側面。因此,為了能夠客觀地反映企業的經濟效益,必須從多角度進行考核,採用一系列相互關聯、相互交叉的指標即指標體系進行全面、准確的衡量與評價。具體指標主要有:
①產品銷售率。它可以反映產品生產已實現銷售的程度。
②資金利稅率。它可以反映企業資金運用的經濟效益。
③成本利潤率。它可以反映單位生產投入所帶來的利潤額,即降低成本的經濟效益。
④凈產值率。它可以反映企業物化勞動消耗的經濟效益。
⑤全員勞動生產率。它可以反映活勞動的使用效益。
⑥流動資金周轉率。它可以反映流動資金的周轉速度和使用效率。
除上述六項主要指標外,衡量企業經濟效益的指標還有單位產品原材料及能源消耗量、單位產品生產設備消耗量、投資回收期等。
⑦ 效益,效果,效用三種指標的主要區別與聯系是什麼
效率、效果和效益向來都是企業追求的目標,三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效率是指以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產出。效率通常指的是正確的做事,即不浪費資源。如,勞動生產效率常用人均產量、人均產值等指標來表示。
但僅僅有效率是不夠的,管理當局還應該關注效果,也就是完成活動以便達到組織的目標。效果是一項活動的成效與結果,是人們通過某種行為、力量、方式或因素而產生出的合乎目的性結果。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確的事情,即所從事的工作和活動有助於組織達到其目標,其主要是由戰略(如經營領域選擇是否得當,生產的產品是否對路?為了擴大企業的規模,應該並購什麼樣的企業?為了擴大產品出口,是應該先打開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市場?)決策所決定的。
效益是指某一特定系統運轉後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和利益。具體地說,它反映了人們的投入與所帶來的利益之間的關系,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那麼組織怎樣才能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呢?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效率是關於做事的方式(實際上是策略的制定),而效果則關繫到所作的事是否正確(實際上是戰略的制定),其涉及到組織的結果及組織的目標。因此,企業管理當局不能只是關注達到和實現組織目標,也就是關注效果(戰略是否正確),還應該盡可能有效率地(正確的策略)完成組織工作。否則,將無法實現企業的高效益。在成功的組織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輔相成的,而不良的管理通常既是低效率的也是低效果的,或者雖然有效果但卻是低效率 的。
效能這個詞的原意是指事物所蘊藏的有利的效用能量,主要從能力、效率、質量、效益這四個方面體現出來。效能、效率、效益是既相互聯系,極容易混淆,又有明顯區別的幾個不同概念。它們的共同點在於都強調一個效字,但所指的側重點又有所不同。
效率的本義是指在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工作量,或者說是某一工作所獲的成果與完成這一工作所花人力、物力的比值。從經濟意義上講,效率指的是投入與產出或成本與收益的對比關系。是不是辦事效率越高就越好呢?不一定正確。因為效率並不能反映人的行為目的和手段是否正確。
效能則強調人的行為目的和手段方面的正確性與效果方面的有利性。例如,甲企業100個生產工人年產彩電產值1億元,由於外觀、質量因素使得產銷率只有60%;乙企業200個生產工人年產彩電產值1.5億元,產銷率高達95%。如果單從效率上講,甲企業的效率明顯高於乙企業。然而,甲企業生產的產品市場銷路不好,顯然甲企業生產的目的沒有達到,它不符合效能的有利原則,乙企業的效能明顯好於甲企業。因此,效能好是保證工作有效的前提。只有效能有了可靠的保證,提高效率才有實際意義。
效率與效能另一個區別是獲取的途徑、方法不同。世界著名管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西蒙對效率與效能的區別作過較全面的剖析,他認為:效率的提高主要靠工作方法、管理技術和一些合理的規范,再加上領導藝術;但是要提高效能必須有政策水平,戰略眼光,卓絕的見識和運籌能力。
效益是人類行為活動追求的目標之一,是管理的永恆主題。經濟效益是指有效產出與其投入之間的比例關系,可以運用若干個經濟指標來計算和考核。
效益高低並不完全等同效能的高低。效益是構成效能的重要因素和有機部分,但效益的高低並不一定反映得出效能的高低。因為效益所體現的是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所取得的效果和利益的現實性,而效能所反映的是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所取得的效果和利益的現實性和潛在性,它不僅體現效果和利益的大小與高低,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取得效果和利益的能力大小與強弱。
衡量效能的因素包括能力、效率、質量、效益四個層面。
⑧ 經濟效益指標的經濟效益指標的主要內容
由於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由多方面的內容和環節構成,所以決定企業經濟效益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任一經濟效益指標只能反映其中的一個側面。因此,為了能夠客觀地反映企業的經濟效益,必須從多角度進行考核,採用一系列相互關聯、相互交叉的指標即指標體系進行全面、准確的衡量與評價。具體指標主要有: ①產品銷售率。它可以反映產品生產已實現銷售的程度。②資金利稅率。它可以反映企業資金運用的經濟效益。③成本利潤率。它可以反映單位生產投入所帶來的利潤額,即降低成本的經濟效益。④凈產值率。它可以反映企業物化勞動消耗的經濟效益。⑤全員勞動生產率。它可以反映活勞動的使用效益。⑥流動資金周轉率。它可以反映流動資金的周轉速度和使用效率。除上述六項主要指標外,衡量企業經濟效益的指標還有單位產品原材料及能源消耗量、單位產品生產設備消耗量、投資回收期等。
⑨ 西方經濟學中效用是什麼意思
效用是指對於消費者通過消費或者享受閑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慾望等得到的滿足的一個度量。經濟學家用它來解釋有理性的消費者如何把他們有限的資源分配在能給他們帶來最大滿足的商品上。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哲學家和經濟學家曾經輕率的將效用當做一個人整個福利指標。效用一度被認為是個人快樂的數學測度。
⑩ 什麼是效用測度
效用(Utility)港譯功用,是經濟學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對於消費者通過消費或者享受閑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慾望等得到的滿足的一個度量。經濟學家用它來解釋有理性的消費者如何把他們有限的資源分配在能給他們帶來最大滿足的商品上。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哲學家和經濟學家曾經輕率的將效用當做一個人整個福利指標。效用一度被認為是個人快樂的數學測度。
效用理論是領導者進行決策方案選擇時採用的一種理論。決策往往受決策領導者主觀意識的影響,領導者在決策時要對所處的環境和未來的發展予以展望,對可能產生的利益和損失作出反應,在決策問題中,把領導人這種對於利益和損失的獨特看法、感覺、反應或興趣,稱為效用。效用實際上反映了領導者對於風險的態度。高風險一般伴隨著高收益。對待數個方案,不同的領導者採取不同的態度和抉擇。
效用理論是研究消費者如何在各種商品和勞務之間分配他們的收入,以達到滿足程度的最大化。這一理論 將要解釋為什麼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考察消費者行為,可以採用兩種分析工具或分析方法:一種是以基數效用論為基礎的邊際效用分析;一種是以序數效用論為基礎的無差異曲線分析。現代西方經濟學界,比較流行的是無差異曲線分析。
商品的需求來源於消費者,他們被假定為以理性經濟行為追求自身利益的當事人。理性消費者的經濟行為表現為,在外在環境既定的條件下,根據自身目標和有限資源做出最優選擇。在這一過程中,消費者會受到兩種相反力量的激勵和制約:一方面,為了自身的滿足,盡可能多地消費或擁有商品;另一方面,消費者的收入或者獲取收入的手段是有限的。因此,消費者的最優選擇就是要把有限的收入合理地用於不同的商品,以便從消費商品中獲取的「利益」最大。所以,對消費者最優行為的理論考察要分析消費者獲取商品的動機、收入約束及實現目標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