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央行宏觀調節工具中 SLF,SLO,MLF,PSL 各有什麼特點
1.SLF
2013年1月份人民銀行創設「常備借貸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 SLF)試點,對金融機構開展操作,提供流動性支持。
金融監管 孫海波點評:其操作特點:
1)期限為最短個月、7天,14天;最長3個月,人民銀行總行及地方省級中心支行向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提供;
2)「多點接入,多點清算」; 意思是地方法人銀行向人民銀行試點的中心支行提出申請,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及五大行則需要向人民銀行總行提交申請。,人行再對自覺執行人民銀行宏觀審慎政策的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由於SLF是為平抑短期利率水平,所以審批流程較快,期限較短的可以做到當天放款。
3)是中央銀行與金融機構「一對一」交易,針對性強。旨在創造短期利率走廊,防止利率巨幅波動。傳統公開市場操作,是央行市場化手段向一級交易商(primary dealer)注入流動性,屬於宏觀調節;而SLF指定交易對象,旨在解決特定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需求,屬於微觀干預;且SLF潛在的交易對手范圍大幅度擴大到試點地區所有金融機構和所有全國性金融機構。
4)SLF需要銀行提供高質量的抵押品主要有國債、中央銀行票據、國家開發銀行及政策性金融債、高等級公司信用債,央行會有一定抵押率控制風險。
SLO
公開市場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SLO),作為公開市場操作的補充, 以7天期以內短期回購為主,採用市場化利率招標方式開展操作。
和SLF對比SLO仍然屬於傳統宏觀調節,採用全面漫灌的流動性注入方式,非「一對一」;但其操作的時間窗口更具靈活性,彌補傳統流動性干預以每周為周期,其操作方向和力度難以及時轉換的缺陷。央行這項政策旨在提高公開市場操作的靈活性和主動性,克服傳統公開市場操作無法有效應對流動性短期波動的問題。
要想理解為何SLO比公開市場操作更加靈活,還得了解公開市場操作模式。每周一央行定調公開市場操作的方向和力度;每周二、周四,央行一般都會進行公開市場操作;SLO根據央行公告實質上就是回購操作,通過逆回購央行向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注入流動性,只是操作期限,方向和選時更加機動。
使用情況:2013年12月底針對年末貨幣市場利率大幅波動,央行連續三天通過SLO累計向市場注入超過3000億元流動性,同時公告稱銀行體系超額備付已逾1.5萬億元,為歷史同期相對較高水平。
PSL
抵押補充貸款(PSL,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的縮寫),PSL作為一種新的儲備政策工具主要是通過商業銀行抵押資產從央行獲得融資的利率,引導中期利率。
抵押補充貸款(PSL)反映了央行希望同時完成保增長和調結構兩項任務。但是,貨幣政策不應該承擔結構調整的任務。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結構調整並不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只要支持了經濟的平穩增長、保持了物價的大體穩定,中央銀行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務。結構調整的任務應該主要由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承擔。
貨幣政策是總量工具。通過各種貨幣政策措施,央行可以控制貨幣供給的閘門,至於貨幣最後流入哪個溝渠,一般情況下是不應由央行控制的。定向再貸款等貨幣政策措施到底能否在適度放鬆貨幣政策的同時達到結構調整的目的,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所以PSL是否應該作為央行貨幣政策選擇工具扔值得商榷,央行是否應該過度干預微觀層面貨幣流向及利率?商業銀行定位在風險定價,資金微觀流向;央行定位在宏觀貨幣政策,通過調節貨幣數量或短期貨幣價格實現其貨幣政策目標。PSL恰恰是混淆商業銀行和央行定位的工具,由央行直接指定便宜資金流向特定領域。
㈡ MLF(中期借貸便利)續作對股價有什麼關系呢
MLF續作越強,股價越穩定。
中期借貸便利利率發揮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通過調專節向金融機構屬中期融資的成本來對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和市場預期產生影響,引導其向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實體經濟部門提供低成本資金,促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為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平穩適度,支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中央銀行需要根據流動性需求的期限、主體和用途不斷豐富和完善工具組合,以進一步提高調控的靈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2)mlf流動性指標在哪擴展閱讀:
市場解讀:
中期借貸便利MLF是一個新的創舉,印證了市場關於中期信貸融資工具的猜測。
與常備借貸便利(SLF)相比,區別並沒有明確,只不過中期流動性管理工具更能穩定大家的預期。創設中期借貸便利既能滿足當前央行穩定利率的要求又不直接向市場投放基礎貨幣,這是個兩全的辦法。
中期借貸便利體現了我們貨幣政策基本方針的調整,即有保有壓,定向調控,調整結構,而且是預調、微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