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趨勢交易技術利特爾

趨勢交易技術利特爾

發布時間:2024-07-14 15:08:24

1. 國家寶藏總 尼古拉斯凱奇 介紹 華爾街的來歷是什麼

還介紹的是百老匯

華爾街的由來

華爾街起源於17世紀,當時那裡隸屬於荷蘭新移民。那塊被稱為新阿姆斯特丹的地方位於曼哈頓島前端,夾在兩條航運方便的河流之間,是易於停靠船舶的天然深水良港。因而,航海業發達的荷蘭看中了這一地點。

十年後,新阿姆斯特丹北部前沿被三角形柵欄「牆」所取代,它延續了910米,為的是防範新的敵人——英國人。

1664年,英國人和荷蘭人展開了一場海上爭奪戰,英國人成功地佔領了新阿姆斯特丹,「牆」沒有起到多大的防禦作用。1685年,英國人把這條街命名為「華爾街」(WallStreet)。英文單詞「Wall」是「牆」的意思。

華爾街臨近港口,地理位置重要,對於紐約商業金融活動具有特殊意義。在英國人統治時期,紐約迅速發展成為港口城市,並逐漸展現出一個國際大都會的雛形。

把華爾街作為市中心,是英國任命的紐約總督托馬斯·唐干做出的決定。他事先偷偷購買了臨近的大片土地,然後分成許多小塊待價而沽。1686年,華爾街開始大規模建設開發,他便順勢出售牟利。一些人也看出了門道,分別趕在華爾街區域地價飆升之前購入大量地產。在17世紀的最後十年裡,華爾街經過擴建改造,面貌煥然一新,原來老的木柵欄被拆除,基石用於建造市政廳,第一所基督教三一教堂也建造起來,從而拉開了華爾街空前但不絕後的序幕。

漢密爾頓計劃

華爾街居民當中,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最為著名。在合眾國早期歷史上,一些設計者們,不僅從無到有創建了美國,而且為未來發展指明了道路,漢密爾頓就是其中之一。漢密爾頓堅信,新誕生的國家不僅應該制定明確的憲法,而且還要相應地建立起制定和實施商業法規的有效運作系統。一位觀察家認為,漢密爾頓把自己看做喬治·華盛頓總統任期的聯邦總理,而不僅僅是一位財政部長。

當時,由於獨立戰爭的影響,美國的內、外債總額高達5400萬美元,其中包括嚴重貶值的面值4000萬美元的大陸幣,以及各州政府未償還的2500萬美元債務等。單債務利息一項就高達400萬美元,聯邦政府的年度稅收根本無力償付。

為擺脫困境,漢密爾頓實施了集資和還債計劃。他認為,應該將資金集中於商人、經紀人階層,並由他們對國家的未來進行風險投資。為贏得這些新生資產階級的信任,國家必須預先投資,而自己的計劃就是其中的一個步驟。

在實施計劃過程中,漢密爾頓首先開始發行新紙幣,用以取代大陸幣。其次,漢密爾頓又發行聯邦債券,募集了8000萬美元資金。債券買賣主要面向沿海商業中心地帶的券商和經紀人。

對於大陸幣面值可能重新恢復,華爾街經紀人早有預料。他們以十分優惠的折扣大量購進,用舊幣換新幣,再用新幣買政府債券。當曼哈頓南區普通投資者猶豫不決時,華爾街的經紀人不僅購入大批國債,還從南方各州買進了大批大陸幣,幾乎相當於美國債務總額的三分之二。

這樣,政府有錢了,經紀人持有了國家債券,不值錢的大陸幣退出了流通領域。可是,對於經紀人可以按極低的價格買進舊幣,然後等額兌換新幣,眾多舊幣持有者一無所知,做夢也想不到會出現這種情況,遭受重大損失。正是這種投機,導致了華爾街第一次金融丑聞的發生。

操縱市場的報應

1789年財政部成立的時候,漢密爾頓任命杜爾為助理部長。但杜爾只在這一職位上幹了七個月就提出辭職。

1790年12月,杜爾委託倫納德·布利克作為代理,去南卡羅來納州購買舊大陸幣。有證據表明,在布利克前往南卡羅來納州之前,杜爾已經開始投機交易了,當時他還在財政部任職。與他關系密切的商業合作夥伴,事先從他口中得知漢密爾頓計劃的消息,大多以很低的價格吃進大量大陸幣進行囤積。

杜爾不滿足於僅投機大陸幣,還與別人聯手在市場上秘密收購紐約銀行的股票,試圖取得控股權。紐約銀行是一家州立商業銀行,在漢密爾頓醞釀的金融大餐里,它是一道重要的基礎原料。因為合眾國銀行不屬於商業銀行,不能夠吸納儲蓄或開展借貸業務,所以漢密爾頓需要將一家信譽良好的商業銀行納入其中,以便保持金融穩定,進行必要的政府資金周轉。

杜爾認為這是一個賺錢的機會,便與華爾街一些著名人物一起,秘密開始股票收購的壟斷操作。杜爾的企圖開創了華爾街歷史上進行市場操縱的先河,其具體運作策略是:當股價低落時,盡可能地全部買進,然後消除壓低股價的負面因素,促使價格回升,再拋售手中的股票。問題在於,隨著壟斷者不斷買進,市場力量自然推動股價上漲,而這恰恰是壟斷者滿倉之前所極力避免的事情。為達到這一目的,杜爾在運作中巧妙地設計圈套,誘騙投資者相信一家新的銀行正在建立,將與紐約銀行展開競爭,致使紐約銀行股票價格大幅滑落。此後,杜爾竭盡所能吃進紐約銀行的股票。當用盡了所有資金和抵押的時候,他開始以2%-4%的月利率從紐約中央大街的廣大民眾中集資借錢。

1791年8月,漢密爾頓開始對杜爾產生了懷疑,提醒他不要進行與身份不符的投機生意,後來得知杜爾計劃拼湊一家新銀行,與紐約銀行展開競爭時,漢密爾頓勃然大怒,為避免其將整個國家建立商業信譽的宏偉計劃置於險境,漢密爾頓和紐約銀行合作,採取拒絕抵押的方式,阻止杜爾及其同謀染指紐約銀行。

紐約銀行不再為杜爾及其同夥提供進一步的貸款,杜爾的集資由於必須支付2%-4%的月利息,現金流一旦受阻,將產生致命的影響。這樣,杜爾的壓力驟然增大,災難發生了。

杜爾不得不被迫宣布無法履約付息。消息一經泄露,他們隨即遭到投資者的圍攻,但為時已晚,有人這樣描述當時的混亂情況:晚上人聲嘈雜、喧鬧紛亂,城市裡出現了暴民,聲討投機之父杜爾掠奪了所有財產,使他們血本無歸。暴怒的民眾試圖將他從監獄里揪出來,但被市長和行政官員制止了。由於令人詛咒的投機,這個城市一半人傾家盪產了。

梧桐樹協議

金融丑聞是導致《梧桐樹協議》簽署的重要事件之一。經紀人希望制定公共管理條例,規範金融市場,以便平息公眾的憤怒,同時將約束機制掌握於自我手中。

據說,在杜爾被捕一星期後,在《梧桐樹協議》簽署大約兩個月之前,一批經紀人於3月21日在克里賓館集會。根據《美國政府公報》報道:「商人和股票經紀人……任命了一個委員會,負責報告與商業交易運作模式有關的法律和法規,並研究他們的意見是否合適。」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樹木大多用來生火,曼哈頓街道上樹木貧乏,因而華爾街68號院這棵尚存的梧桐樹就格外引人注目,樹陰下成了良好的集會場所。1792年5月17日,24個經紀人在樹下召開會議,達成一項協定,協議具有中世紀行業協議的性質,它規定24個簽約者進行債券買賣時,彼此間享有優惠,以統一、固定的比率提取傭金:

我們,簽約者,作為買賣公共證券的經紀人,特此庄嚴承諾並彼此保證:在從今往後的交易中,無論對任何人,無論買賣任何證券,都將以不低於交易額0.25%的比率提取傭金,而我們之間彼此交易時,則相互磋商,給予優惠。

從此,會員專屬和固定最低傭金成為傳統和定製,延續並影響到以後的交易活動,直到 20世紀。《梧桐樹協議》簽約者的行為,也正是所有市場開拓者們夢寐以求的目標:設置壁壘,將自己和其他人隔離開來,以便實現市場壟斷;只有在方便可行的情況下,才允許其他人進入同一市場。

《梧桐樹協議》的簽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阻止政府對於金融市場的干涉。

「莊家」的出現

華爾街作為一個金融中心,在最初形成的兩年裡建章定製,為以後兩個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樣,華爾街培育了早期的券商。他們既是證券交易的受益者,也擔負著責任和義務。

無論如何,早期的華爾街迅速繁榮起來,並且很快出現了許多重要場所,容納商人們從事金融活動。其中第一場所當屬唐提飯店,唐提飯店由唐提投資機構建造,也因此得名,它不僅是一家飯店,更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招商引資載體。對於經紀人來說,集資的方式已經不算新奇。從販運皮毛,到買賣奴隸,他們曾經一度無所不為。經紀人作為中間人,從供貨商手裡購買商品。

在1790-1792年劇烈動盪時期過後,華爾街的證券交易停頓了近20年。 1812年對英戰爭爆發,政府又開始通過大量發行債券募集資金,華爾街隨即迎來新一輪投資熱潮。戰爭結束後發生了三起重大事件,將華爾街繼續推向前進: 1816年美國第二合眾銀行重新開張,注冊資金3500萬美元,其中2800萬美元向公眾出售;為造伊利運河,首批債券開始發行,總額達7000萬美元;成立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

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與《梧桐樹協議》簽約者聯盟一樣,都是會員制,但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成為一個行業協會,可以憑幾個經濟人的實力和影響,為華爾街確定證券價格。普賴姆被選為第一任主席,並且成為現代華爾街的偉大規劃者。

最早,普賴姆以銀行間的票據買賣積累財富,他以頻繁交易成為第一個「莊家」,並通過銀行控股,成為第一個私人銀行家。他放貸的利率,被稱為「普賴姆利率」。當時,由於受杜爾丑聞影響,證券交易行業十分蕭條。普賴姆是個革新家,通過對傳統交易去粗取精,他在自己的交易場所營造了安全、穩妥、賓至如歸的氛圍。

此後十年裡,競爭出現了,一方自詡為「官方」交易者,採取各種限制措施;另一方為外來者,認為證券交易不能包辦代替,不時發起挑戰,並聚集在馬路上開出了「路邊市場」。雙方爭來斗去,在法庭內外打起了官司,最終導致了法律、經濟等領域的新觀念的形成——即在一個自由市場體系中,自由應普遍存在,不應僅由一部分人享有這種特權。
羅斯福宣誓就職後不久,就請求國會支持銀行業立法。首先,禁止商業和儲蓄銀行投資股市證券;其次,建立銀行保險金保護儲戶利益。一家金融機構必須做出選擇:是致力於成為一家投資銀行,還是成為大型的、以客戶為主的商業銀行——銀行業的兩種功能間設置了防火牆。

金融大都會的再生

1835年12月16日是一個平淡無奇的日子,但發生了一場特大火災,夜晚火勢驟起,烈焰兇猛,以致連商業貿易大廈的大理石建築都毀於一旦。當大火終於熄滅的時候,原來的華爾街所剩無幾,一片廢墟。火災發生前,紐約共有26家火災保險公司,火災後,其中23家宣布破產。

盡管如此,華爾街的樂觀精神和無窮活力並沒有被摧垮。火災後僅四天,商業貿易就恢復正常營業。一年後,500幢新建築拔地而起或正在興建,一個更新、更好的華爾街如鳳凰再生般展現出來。

火災發生後的一段時間里,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失去了棲身之地,只好四處游動辦公,直到新商業交易大廈在原址重新建造。新大廈位於華爾街和交易場所、漢諾威街和威廉街之間,占據了整片城區。設計者艾賽亞·羅傑斯採用了當時普遍流行的希臘新古典風格,在面對華爾街一面,豎立了12根巨大的愛奧尼亞式立柱。立柱每根重45噸,來自馬薩諸塞州昆西市的一個採石場,都是由整塊的岩石切割打磨而成,使用特製的木筏通過河流向南漂浮運輸,抵達紐約後,用了40組牛群從港口運抵施工現場。新大廈的圓形大廳,可以同時容納3000個交易員來回走動,從事各式各樣的商業貿易活動。

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辦公地點設在「鮑德廳」,羅傑斯匠心獨具,把它設計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商業中心,採光、供熱、通風設施一應俱全,還帶有一個巨大的地下室作為金庫,擺放著鐵皮保險櫃,儲存各式各樣的股票、債券及商業票據。

「賣空」交易的引入

19世紀末20世紀初,華爾街許多偉大的人物都是從「路邊市場」開始職業生涯、發家致富的。他們在交易方法上革新、創造,發展了許多專業技巧。「不間斷交易」就是從「路邊市場」開始的。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每天只進行兩次交易,刻板不變,而「路邊市場」則不同,隨時可以進行交易。這樣,市場交易得以與瞬息變動的證券價格相適應,更趨活躍,市場交易額遠遠高於證券交易委員會。另外,在 「路邊市場」里,對某些特定企業或行業頗有研究的專家們,每天經常站在同一個地方,逐漸固定成習慣。長此以往,並經過發展演變,就產生了20世紀證券交易中具有顯著特點的「交易席位」和「專家」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最著名的操盤手是雅各布·利特爾,將證券交易中的賣空、買多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賣空意味著以特定價格賣出他並不擁有的股票,約定30天或60天後交割。他賭定屆時市場價格會有所下降,自己可以按照比約定價格低的價格買進,從而保證個人只賺不賠。

利特爾並非完全憑借預感、對市場趨勢的精確分析或者胡亂碰運氣,而是通過壟斷市場、散布虛假消息、利用他人幫助等手段,操縱特定品種的證券價格,使之向著自己的預期價位靠攏,以達到盈利目的。他最著名的一次成功操盤,是在19世紀 30年代中期。他通過囤積「莫里斯運河及銀行公司」的股票,隨即將股價從10美元成功地拉升至185美元,從而賺了個缽滿盆盈。

利特爾一夜暴富,又一貧如洗,一生至少經歷了三起三伏。直到1857年,金融恐慌最終使他傾家盪產,甚至剝奪了他從事金融交易的權利。據一位認識他的經紀人所記錄,利特爾本人結束操盤生涯後,在曾經享受國王般的待遇、備受尊崇的鮑德廳里,像鬼一樣出沒,進行五股這樣小份額的買賣,而恰恰同一隻股票,他曾經一度可以翻雲覆雨。

脆弱的金融體系

國家經濟造就了國家金融體系,信用票據毫無阻隔地從一個大洋流向另一個大洋。在政府和普通民眾的支持下,華爾街成了美國資本和金融市場的管理者。華爾街的股票交易成了國家金融市場平衡所依賴的杠桿。這一金融機構的頂層是華爾街新的代理人——私有投資銀行,它徹底改變了華爾街力量的對比,一躍成為19世紀最後25年中華爾街最重要的力量。

新興投資銀行中最強大的是J·P·摩根,摩根大廈就在華爾街和百老匯大街交匯處,摩根戰略性地把辦公大樓建在財政部大樓及華爾街證券交易所對面,暗示摩根最終掌控的國有及私有經濟領地——正如他既經營華爾街的鐵路債券,又經營賓夕法尼亞大道的政府債券那樣。摩根秉承了維多利亞時代銀行家的風范,他把誠信、聲譽和自律作為推進事業的核心准則。

穿著舊式的套裝和樣式古板的襯衫,摩根在華爾街總部里一張大書桌後面發號施令,管理由自己一手締造的金融帝國,經營鐵路運輸、黃金、石油和鋼鐵,這是美國新工業經濟的核心——這也是摩根的首選。

但是,這個國家忽視了一個警告:「用公眾的錢漫無目的地修路是不合理的。」 1865-1873年,美國鐵路里程增長了一倍;運輸能力的增大導致了價格戰,新興集團公司的運輸優惠也由此產生——鋼鐵業巨頭卡內基和石油業巨頭洛克菲勒都是摩根的客戶。危機的伏筆是托拉斯合並和兼並的過分泛濫,幾年中,有3000家公司因兼並而消失。在頂峰的1899年,資本總額達22.7億美元的 1200家公司被工業托拉斯吞並,這些托拉斯公司的名字在20世紀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標准石油、卡內基鋼鐵公司、聯合水果公司、全國餅乾和聯合碳化物公司。

然而,美國沒有管理流動資本擴張活動的中央銀行,貨幣供應的增長受到限制貨幣供應擴張的金本位制的控制。這種進退兩難的窘境,即經濟擴張繼續而貨幣擴張停滯的局面,在繁榮的遮羞布褪下時最終爆發。

風向標是不斷累積而無法兌付的國債,由此產生的第二輪投機使情況愈發加劇。結果,投資回報如同一個隊列,每一份獲取的收益都在遞減。華爾街大買家最先到達,中央大街的投資者永遠遲到,只揀到內部交易者盛宴後的殘羹剩飯,其收益之低可想而知。這種模式每次都要重復,從1792年第一次危機到最近20世紀末的網路泡沫,概莫能外。

戳破氣泡的事件是聯合銅業公司的垮台,該企業背後有摩根的支持,其領導人是信託公司的查爾斯·巴尼。當摩根拒絕巴尼的援助請求時,他舉槍自殺了,隨之出現其他自殺事件。市場的信心馬上崩潰,暴露出堂皇的金融大廈相當脆弱的根基。在之後很短時間,即1907年10月22日,摩根被迫從他心愛的圖書館出來,主持對美國的金融援救行動。

1907年l0月22日,美國財政部長喬治·科特柳,按摩根的安排投放 2500萬美元以穩定美國金融市場和平息外國投資者中對欠款延付的擔心。兩天後,為了避免迫近的國內金融動亂,紐約股票交易所主席H·托馬斯造訪摩根,告知他,經紀行的大面積破產迫在眉睫,除非摩根拿出2000萬美元堵住華爾街虧損的洪水。接到摩根的通知,一位又一位銀行家步入他的辦公窒,到當天下午,趕在市場閉市的三點鍾之前,他集資2500萬美元向經紀行放貸,這就實現了中央銀行「最後援助貸款方」的功能。

但他們並沒能立刻結束危機,在這期間,儲戶們排隊從銀行取錢,人數之多迫使城裡的警察像今天的麵包店一樣分發編號的紙條以維持秩序。10月28日,紐約市長請求摩根給予3000萬美元的緊急融資並獲得同意,這是摩根財團牽頭進行的四次金援,在僅僅一周之內聚集了總額達8000萬美元的資金,摩根拯救了華爾街、紐約和美國財政部在國際金融市場的信譽。

構築「防火牆」

摩根去世的1913年,美國取得了兩個在金融改革之路上意外而又重要的進展。國會當年建立了聯邦儲備制度,從而解決了關於成立一家合眾國銀行的論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華爾街從1914年負債超過30億美元的凈債務人,變成了1917年向世界各地放貸50億美元的凈債權人。在其後的20年代,牛市吞沒了華爾街,汽車改變了美國人的活動方式,電話在家庭和工廠的普及加速了信息的傳播,美國似乎走上了一條持久繁榮的大路。當氣泡在1929年10月24日這個周四又一次破碎的時候,美利堅銀行倒閉了,這在象徵意義上成為大蕭條的導火索。恐慌第二天就蔓延到了證券交易所,拋售的浪潮打擊了股價,股價暴跌的結果,就是嚴重的通貨緊縮和經濟大蕭條。

富蘭克林·羅斯福的當選,對普通美國人預示了一場新政,而對華爾街則是新一輪監管約束。1933年3月,羅斯福宣誓就職後不久,他就請求國會支持銀行業立法,其法理基礎是「古老的真理」:那些經營銀行、公司和其他管理或使用他人錢財的機構是代表他人利益的託管人。

《格拉斯——斯蒂格爾法》(1933年)為普通銀行儲戶提供了協調保護。首先,禁止商業和儲蓄銀行投資於股市證券;其次,建立銀行保險金保護儲戶利益——聯邦儲蓄保險公司。一家金融機構必須從中做出選擇,是致力於成為一家投資銀行,還是成為大型的、以客戶為主的商業銀行——銀行業的兩種功能間設置了防火牆。

第一部管理華爾街證券市場的法律經國會通過——《1934年證券交易法》,該法的實質是透明度,憑借SEC(證券交易委員會)和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執法權的要求注冊和完全的信息披露,其現有權力擴大到管理新發行的證券。

1934年,羅斯福任命埃克爾斯擔任聯邦儲備銀行主席,他在這個位子上幹了14年。作為一個遠離華爾街地理和意識形態圈子的人,埃克爾斯正是民主主義者夢寐以求的人物:一個來自西北的堅定正直的銀行家,他改革了聯邦儲備銀行,以新的方式控制了貨幣政策。

20世紀30年代形成的監管制度一直執行到20世紀80年代,這半個世紀中美國經濟要比歷史上任何其他可比時期的增長更快,同樣,這也是華爾街惟一一個沒有發生重大或甚至輕微金融危機的50年。

2. 影響中國商務人士的20部著作是那些,誰有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Lessons from America's Best-Run Companies (《追求卓越》) 作者:Thomas Peters (湯姆斯·彼得斯), Robert H. Waterman(羅伯特·沃特曼) 出版商:Harper & Row (哈珀與羅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1982年 圖書類別:管理著作 Liar's Poker(《謊言家的紙牌》) 作者:Michael Lewis(邁克爾·劉易斯) 出版商:W.W. Norton (W.W.諾頓出版社) 出版時間:1989年 圖書類別:小說 Built to Last: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 (《基業常青--百年企業的成功習性》) 作者:James C. Collins(詹姆斯·科林斯), Jerry I. Porras(傑里·波拉斯) 出版商:HarperCollins (哈珀·柯林斯一般圖書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1994年 圖書類別:管理著作 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 (《兩難境地:當新技術使大公司面臨失敗的時候》) 作者:Clayton M. Christensen(克萊頓·科里斯汀生) 出版商: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哈佛商學院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7年 圖書類別:管理著作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 (《再造企業--工商業革命宣言》) 作者:Michael Hammer(邁克爾·漢姆), James A. Champy(詹姆斯·錢皮) 出版商:HarperCollins (哈珀·柯林斯一般圖書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1993年 圖書類別:管理著作 Japan Inc.(《日本公司》) 作者:Shotaro Ishinomori (石森章太郎) 出版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加尼福尼亞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1988年 圖書類別:管理著作 Barbarians at the Gate: The Fall of RJR Nabisco(《門口的野蠻人》) 作者:Bryan Burrough(布萊安·巴洛), John Helyar(約翰·希利亞爾) 出版商:HarperCollins (哈珀·柯林斯一般圖書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1990年 圖書類別:小說 Den of Thieves(《賊窩》) 作者:James B. Stewart(詹姆斯·史都華) 出版商:Simon & Schuster(西蒙和舒斯特公司) 出版時間:1991年 圖書類別:小說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競爭優勢--營造並保持最佳表現》) 作者:Michael E. Porter(邁克爾·波特) 出版商:Free Press (自由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8年 圖書類別:管理著作 The Essential Drucker(《杜拉克精選》) 作者:Peter F. Drucker (彼得·杜拉克) 出版商:HarperBusiness (哈珀·柯林斯一般圖書出版集團商業分社) 出版時間:2001年 圖書類別:管理著作 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引爆趨勢--小處著手成大事》) 作者:Malcolm Gladwell(馬克·格拉維爾) 出版商:Little Brown (利特爾&布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0年 圖書類別:小說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為未來而競爭》) 作者:Gary Hamel(加里·哈默爾), C. K. Prahalad(C.K.普拉哈拉德) 出版商: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哈佛商學院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4年 圖書類別:管理著作 Crossing the Chasm: Marketing and Selling Technology Procts to Mainstream Customers(《跨越鴻溝--向主流客戶兜售科技產品的營銷之道》) 作者:Geoffrey A. Moore(傑弗瑞·摩爾) 出版商:HarperBusiness (哈珀·柯林斯一般圖書出版集團商業分社) 出版時間:1999年 圖書類別:管理著作 The Buffett Way: Investment Strategies of the World's Greatest Investo(《巴菲特之道: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家的投資戰略》) 作者:Robert G. Hagstrom (羅伯特·哈格斯特龍)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 (約翰·威利父子公司) 出版時間:1991年 圖書類別:投資 The House of Morgan(《摩根家族》) 作者:Ron Chernow(朗·查諾) 出版商:Atlantic Monthly Press (亞特蘭大月刊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0年 圖書類別:人物傳記 Jack: Straight from the Gut(《傑克.韋爾奇自傳》) 作者:Jack Welch, John A. Byrne (傑克·韋爾奇,約翰·拜仁) 出版商:Warner (沃納圖書公司) 出版時間:2001年 圖書類別:人物傳記 The Six Sigma Way(《六西格瑪》) 作者:Peter S. Pande et al(彼得·潘蒂), Robert P. Neuman(羅伯特·紐曼), Roland R. Cavanagh(羅蘭·卡法那夫) 出版商:McGraw-Hill (麥格勞·希爾公司) 出版時間:2000年 圖書類別:管理著作 Good to Great: Why Some Companies Make the Leap…… and Others Don't (《從優秀到卓越》) 作者:James Collins (詹姆斯·柯林斯) 出版商:HarperCollins (哈珀·柯林斯一般圖書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01年 圖書類別:管理著作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Powerful Lessons in Personal Change(《高效能人士的七大習慣》) 作者:Stephen R. Covey(斯蒂芬·科維) 出版商:Simon & Schuster(西蒙和舒斯特公司) 出版時間:1990年 圖書類別:管理著作 The New New Thing: A Silicon Valley Story(《新新事物--矽谷故事》) 作者:Michael Lewis (邁克爾·劉易斯) 出版商:W.W. Norton(W.W.諾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0年 圖書類別:小說

3. 股票作手回憶錄的作品目錄

譯者序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華爾街最大的空頭
勞倫斯·利文斯頓掀起的風波
誰是華爾街最大的空頭
利文斯頓的個性
一個單刀直入的問題
華爾街商人
莫須有的罪名
內幕消息
研究輪盤賭
采訪技巧
做出正確判斷
形形色色的交易者
自動報價機意識
投機客的弱點
第二章 少年交易手擊敗投機商號
學會解讀報價紙帶
利文斯頓的第一個內線消息
打敗投機商號
離奇的報價紙帶解讀能力
一件棘手的事
他們是怎麼乾的
在紐約的頭幾個星期
少年賭客破產了
換地方
聖路易斯歷險記
在泰勒公司發生的一切
老邁克戴維特的秘笈
算一筆舊賬
泰勒又被修理了一一回
第三章 我絕對正確――卻賠得身無分文
詹姆斯?基涅的回憶
當三點的鍾聲響起
檢驗正確性
代價不菲的經驗
攤低虧損
有缺陷的交易方法
一位新朋友
地下股票經紀公司
被屠宰的羔羊
遭受欺騙
輕微的懲罰
一次有收獲的中途停留
重返華爾街
第四章 25萬美元的直覺
圖表與報價紙帶
空前的暴跌
阿默憤怒了
老帕特里奇先生的智慧
市場教訓
一種神秘的預感
潛意識的沖動
報價紙帶會撒謊嗎
警世之言
一次便宜的教訓
利文斯頓的交易方法
迪肯·懷特的消息
迪肯採取行動
選擇操作時機
第五章 我的鼎盛時期
為大操作做准備
理論正確,實踐錯誤
操作正確,卻破了產
關鍵的日子
策劃襲擊立鼎公司
可靠的盟友在起作用
對安納康達產生的預感
工作的安慰劑
迎接暴風雨的到來
走上正確的道路
資金調度站
當廠一天的國王!
市場顛覆
突然的轉變
街頭行乞
虧損100萬
第六章 迄今為止無人能與股市匹敵
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商品交易
最小阻力線
推市場一把
一個例證
摸清趨勢
粗心的代價
無法擊敗的游戲
靠策略挽救
內部消息
天才的策略
七月棉花的一次交易
快速行動的時機
純屬運氣
第七章 無意中給別人佔了便宜
單槍匹馬闖盪華爾街
利用錯誤賺錢
在畫點的線上簽字
個性的高昂代價
轉瞬即逝的財富
華爾街瘟神
敗於投機業
回到紐約
一次東山再起的機會
感激的羈縛
虧損的啟示
顆粒無收的5年
第八章 100萬美元的債務,100萬美元的回報
客串內幕人士
少年賭客在拚命
天意不饒人
100萬美元的債務
全新的開始
觀望與等待
伯利恆飛漲
熊市的初現
一次補倉的機會
簿記問題
為瑣事而掏錢
第九章 黑貓吉運與無法抑制的沖動
黑色吉祥物
抓門的聲音
利文斯頓的奇怪行為
實情
將賬面盈利兌現
憑經驗兌現
行情萌兆
汽車板塊中的跛腳鴨
蓋亞那黃金沉浮記
負債100萬
利用行情賺錢
空方打壓熱帶貿易
利文斯頓的策略分析
第十章 咖啡壟斷與定價委員會
昂貴的第八
追隨利文斯頓
迷惘的追隨者
讓人無奈的賴賬者
利文斯頓的咖啡交易
不可預知之事
歸咎於空方的打壓
婆羅洲錫逸事
餐桌上的消息
維森斯坦的失算
定期放縱希望
感激的約翰·蓋茨
再遭虧損
評說阿奇遜
塞姆·斯隆的撙節
第十一章 為什麼公眾老輸錢
恭維之詞
沒有最佳時機
失去士氣的人
拉瑞?利文斯頓的至言
健全的法規
大擴容
未署名的觀點
隱姓埋名的情報販子
吸籌待漲
內幕拋空
紐海文的實例
利文斯頓:替罪羊
第十二章 國王、平民與投機的弊害
經紀商輔佐內幕人士的格套
額外紅利
內幕人士簽名的觀點
報價機奪福
雅各布·利特爾輝煌的事業
多頭頭目交易室里的一幕
悉數償還
英雄末路
摩斯的洛克島集合基金
投機埃里
王者的廢黜
從名聲顯赫到邋遢齷齪

4. 華爾街是在什麼時期命名的,在美國獨立戰爭以前嗎

還介紹的是百老匯

華爾街的由來

華爾街起源於17世紀,當時那裡隸屬於荷蘭新移民。那塊被稱為新阿姆斯特丹的地方位於曼哈頓島前端,夾在兩條航運方便的河流之間,是易於停靠船舶的天然深水良港。因而,航海業發達的荷蘭看中了這一地點。

十年後,新阿姆斯特丹北部前沿被三角形柵欄「牆」所取代,它延續了910米,為的是防範新的敵人——英國人。

1664年,英國人和荷蘭人展開了一場海上爭奪戰,英國人成功地佔領了新阿姆斯特丹,「牆」沒有起到多大的防禦作用。1685年,英國人把這條街命名為「華爾街」(WallStreet)。英文單詞「Wall」是「牆」的意思。

華爾街臨近港口,地理位置重要,對於紐約商業金融活動具有特殊意義。在英國人統治時期,紐約迅速發展成為港口城市,並逐漸展現出一個國際大都會的雛形。

把華爾街作為市中心,是英國任命的紐約總督托馬斯·唐干做出的決定。他事先偷偷購買了臨近的大片土地,然後分成許多小塊待價而沽。1686年,華爾街開始大規模建設開發,他便順勢出售牟利。一些人也看出了門道,分別趕在華爾街區域地價飆升之前購入大量地產。在17世紀的最後十年裡,華爾街經過擴建改造,面貌煥然一新,原來老的木柵欄被拆除,基石用於建造市政廳,第一所基督教三一教堂也建造起來,從而拉開了華爾街空前但不絕後的序幕。

漢密爾頓計劃

華爾街居民當中,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最為著名。在合眾國早期歷史上,一些設計者們,不僅從無到有創建了美國,而且為未來發展指明了道路,漢密爾頓就是其中之一。漢密爾頓堅信,新誕生的國家不僅應該制定明確的憲法,而且還要相應地建立起制定和實施商業法規的有效運作系統。一位觀察家認為,漢密爾頓把自己看做喬治·華盛頓總統任期的聯邦總理,而不僅僅是一位財政部長。

當時,由於獨立戰爭的影響,美國的內、外債總額高達5400萬美元,其中包括嚴重貶值的面值4000萬美元的大陸幣,以及各州政府未償還的2500萬美元債務等。單債務利息一項就高達400萬美元,聯邦政府的年度稅收根本無力償付。

為擺脫困境,漢密爾頓實施了集資和還債計劃。他認為,應該將資金集中於商人、經紀人階層,並由他們對國家的未來進行風險投資。為贏得這些新生資產階級的信任,國家必須預先投資,而自己的計劃就是其中的一個步驟。

在實施計劃過程中,漢密爾頓首先開始發行新紙幣,用以取代大陸幣。其次,漢密爾頓又發行聯邦債券,募集了8000萬美元資金。債券買賣主要面向沿海商業中心地帶的券商和經紀人。

對於大陸幣面值可能重新恢復,華爾街經紀人早有預料。他們以十分優惠的折扣大量購進,用舊幣換新幣,再用新幣買政府債券。當曼哈頓南區普通投資者猶豫不決時,華爾街的經紀人不僅購入大批國債,還從南方各州買進了大批大陸幣,幾乎相當於美國債務總額的三分之二。

這樣,政府有錢了,經紀人持有了國家債券,不值錢的大陸幣退出了流通領域。可是,對於經紀人可以按極低的價格買進舊幣,然後等額兌換新幣,眾多舊幣持有者一無所知,做夢也想不到會出現這種情況,遭受重大損失。正是這種投機,導致了華爾街第一次金融丑聞的發生。

操縱市場的報應

1789年財政部成立的時候,漢密爾頓任命杜爾為助理部長。但杜爾只在這一職位上幹了七個月就提出辭職。

1790年12月,杜爾委託倫納德·布利克作為代理,去南卡羅來納州購買舊大陸幣。有證據表明,在布利克前往南卡羅來納州之前,杜爾已經開始投機交易了,當時他還在財政部任職。與他關系密切的商業合作夥伴,事先從他口中得知漢密爾頓計劃的消息,大多以很低的價格吃進大量大陸幣進行囤積。

杜爾不滿足於僅投機大陸幣,還與別人聯手在市場上秘密收購紐約銀行的股票,試圖取得控股權。紐約銀行是一家州立商業銀行,在漢密爾頓醞釀的金融大餐里,它是一道重要的基礎原料。因為合眾國銀行不屬於商業銀行,不能夠吸納儲蓄或開展借貸業務,所以漢密爾頓需要將一家信譽良好的商業銀行納入其中,以便保持金融穩定,進行必要的政府資金周轉。

杜爾認為這是一個賺錢的機會,便與華爾街一些著名人物一起,秘密開始股票收購的壟斷操作。杜爾的企圖開創了華爾街歷史上進行市場操縱的先河,其具體運作策略是:當股價低落時,盡可能地全部買進,然後消除壓低股價的負面因素,促使價格回升,再拋售手中的股票。問題在於,隨著壟斷者不斷買進,市場力量自然推動股價上漲,而這恰恰是壟斷者滿倉之前所極力避免的事情。為達到這一目的,杜爾在運作中巧妙地設計圈套,誘騙投資者相信一家新的銀行正在建立,將與紐約銀行展開競爭,致使紐約銀行股票價格大幅滑落。此後,杜爾竭盡所能吃進紐約銀行的股票。當用盡了所有資金和抵押的時候,他開始以2%-4%的月利率從紐約中央大街的廣大民眾中集資借錢。

1791年8月,漢密爾頓開始對杜爾產生了懷疑,提醒他不要進行與身份不符的投機生意,後來得知杜爾計劃拼湊一家新銀行,與紐約銀行展開競爭時,漢密爾頓勃然大怒,為避免其將整個國家建立商業信譽的宏偉計劃置於險境,漢密爾頓和紐約銀行合作,採取拒絕抵押的方式,阻止杜爾及其同謀染指紐約銀行。

紐約銀行不再為杜爾及其同夥提供進一步的貸款,杜爾的集資由於必須支付2%-4%的月利息,現金流一旦受阻,將產生致命的影響。這樣,杜爾的壓力驟然增大,災難發生了。

杜爾不得不被迫宣布無法履約付息。消息一經泄露,他們隨即遭到投資者的圍攻,但為時已晚,有人這樣描述當時的混亂情況:晚上人聲嘈雜、喧鬧紛亂,城市裡出現了暴民,聲討投機之父杜爾掠奪了所有財產,使他們血本無歸。暴怒的民眾試圖將他從監獄里揪出來,但被市長和行政官員制止了。由於令人詛咒的投機,這個城市一半人傾家盪產了。

梧桐樹協議

金融丑聞是導致《梧桐樹協議》簽署的重要事件之一。經紀人希望制定公共管理條例,規範金融市場,以便平息公眾的憤怒,同時將約束機制掌握於自我手中。

據說,在杜爾被捕一星期後,在《梧桐樹協議》簽署大約兩個月之前,一批經紀人於3月21日在克里賓館集會。根據《美國政府公報》報道:「商人和股票經紀人……任命了一個委員會,負責報告與商業交易運作模式有關的法律和法規,並研究他們的意見是否合適。」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樹木大多用來生火,曼哈頓街道上樹木貧乏,因而華爾街68號院這棵尚存的梧桐樹就格外引人注目,樹陰下成了良好的集會場所。1792年5月17日,24個經紀人在樹下召開會議,達成一項協定,協議具有中世紀行業協議的性質,它規定24個簽約者進行債券買賣時,彼此間享有優惠,以統一、固定的比率提取傭金:

我們,簽約者,作為買賣公共證券的經紀人,特此庄嚴承諾並彼此保證:在從今往後的交易中,無論對任何人,無論買賣任何證券,都將以不低於交易額0.25%的比率提取傭金,而我們之間彼此交易時,則相互磋商,給予優惠。

從此,會員專屬和固定最低傭金成為傳統和定製,延續並影響到以後的交易活動,直到 20世紀。《梧桐樹協議》簽約者的行為,也正是所有市場開拓者們夢寐以求的目標:設置壁壘,將自己和其他人隔離開來,以便實現市場壟斷;只有在方便可行的情況下,才允許其他人進入同一市場。

《梧桐樹協議》的簽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阻止政府對於金融市場的干涉。

「莊家」的出現

華爾街作為一個金融中心,在最初形成的兩年裡建章定製,為以後兩個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樣,華爾街培育了早期的券商。他們既是證券交易的受益者,也擔負著責任和義務。

無論如何,早期的華爾街迅速繁榮起來,並且很快出現了許多重要場所,容納商人們從事金融活動。其中第一場所當屬唐提飯店,唐提飯店由唐提投資機構建造,也因此得名,它不僅是一家飯店,更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招商引資載體。對於經紀人來說,集資的方式已經不算新奇。從販運皮毛,到買賣奴隸,他們曾經一度無所不為。經紀人作為中間人,從供貨商手裡購買商品。

在1790-1792年劇烈動盪時期過後,華爾街的證券交易停頓了近20年。 1812年對英戰爭爆發,政府又開始通過大量發行債券募集資金,華爾街隨即迎來新一輪投資熱潮。戰爭結束後發生了三起重大事件,將華爾街繼續推向前進: 1816年美國第二合眾銀行重新開張,注冊資金3500萬美元,其中2800萬美元向公眾出售;為造伊利運河,首批債券開始發行,總額達7000萬美元;成立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

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與《梧桐樹協議》簽約者聯盟一樣,都是會員制,但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成為一個行業協會,可以憑幾個經濟人的實力和影響,為華爾街確定證券價格。普賴姆被選為第一任主席,並且成為現代華爾街的偉大規劃者。

最早,普賴姆以銀行間的票據買賣積累財富,他以頻繁交易成為第一個「莊家」,並通過銀行控股,成為第一個私人銀行家。他放貸的利率,被稱為「普賴姆利率」。當時,由於受杜爾丑聞影響,證券交易行業十分蕭條。普賴姆是個革新家,通過對傳統交易去粗取精,他在自己的交易場所營造了安全、穩妥、賓至如歸的氛圍。

此後十年裡,競爭出現了,一方自詡為「官方」交易者,採取各種限制措施;另一方為外來者,認為證券交易不能包辦代替,不時發起挑戰,並聚集在馬路上開出了「路邊市場」。雙方爭來斗去,在法庭內外打起了官司,最終導致了法律、經濟等領域的新觀念的形成——即在一個自由市場體系中,自由應普遍存在,不應僅由一部分人享有這種特權。
羅斯福宣誓就職後不久,就請求國會支持銀行業立法。首先,禁止商業和儲蓄銀行投資股市證券;其次,建立銀行保險金保護儲戶利益。一家金融機構必須做出選擇:是致力於成為一家投資銀行,還是成為大型的、以客戶為主的商業銀行——銀行業的兩種功能間設置了防火牆。

金融大都會的再生

1835年12月16日是一個平淡無奇的日子,但發生了一場特大火災,夜晚火勢驟起,烈焰兇猛,以致連商業貿易大廈的大理石建築都毀於一旦。當大火終於熄滅的時候,原來的華爾街所剩無幾,一片廢墟。火災發生前,紐約共有26家火災保險公司,火災後,其中23家宣布破產。

盡管如此,華爾街的樂觀精神和無窮活力並沒有被摧垮。火災後僅四天,商業貿易就恢復正常營業。一年後,500幢新建築拔地而起或正在興建,一個更新、更好的華爾街如鳳凰再生般展現出來。

火災發生後的一段時間里,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失去了棲身之地,只好四處游動辦公,直到新商業交易大廈在原址重新建造。新大廈位於華爾街和交易場所、漢諾威街和威廉街之間,占據了整片城區。設計者艾賽亞·羅傑斯採用了當時普遍流行的希臘新古典風格,在面對華爾街一面,豎立了12根巨大的愛奧尼亞式立柱。立柱每根重45噸,來自馬薩諸塞州昆西市的一個採石場,都是由整塊的岩石切割打磨而成,使用特製的木筏通過河流向南漂浮運輸,抵達紐約後,用了40組牛群從港口運抵施工現場。新大廈的圓形大廳,可以同時容納3000個交易員來回走動,從事各式各樣的商業貿易活動。

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辦公地點設在「鮑德廳」,羅傑斯匠心獨具,把它設計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商業中心,採光、供熱、通風設施一應俱全,還帶有一個巨大的地下室作為金庫,擺放著鐵皮保險櫃,儲存各式各樣的股票、債券及商業票據。

「賣空」交易的引入

19世紀末20世紀初,華爾街許多偉大的人物都是從「路邊市場」開始職業生涯、發家致富的。他們在交易方法上革新、創造,發展了許多專業技巧。「不間斷交易」就是從「路邊市場」開始的。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每天只進行兩次交易,刻板不變,而「路邊市場」則不同,隨時可以進行交易。這樣,市場交易得以與瞬息變動的證券價格相適應,更趨活躍,市場交易額遠遠高於證券交易委員會。另外,在 「路邊市場」里,對某些特定企業或行業頗有研究的專家們,每天經常站在同一個地方,逐漸固定成習慣。長此以往,並經過發展演變,就產生了20世紀證券交易中具有顯著特點的「交易席位」和「專家」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最著名的操盤手是雅各布·利特爾,將證券交易中的賣空、買多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賣空意味著以特定價格賣出他並不擁有的股票,約定30天或60天後交割。他賭定屆時市場價格會有所下降,自己可以按照比約定價格低的價格買進,從而保證個人只賺不賠。

利特爾並非完全憑借預感、對市場趨勢的精確分析或者胡亂碰運氣,而是通過壟斷市場、散布虛假消息、利用他人幫助等手段,操縱特定品種的證券價格,使之向著自己的預期價位靠攏,以達到盈利目的。他最著名的一次成功操盤,是在19世紀 30年代中期。他通過囤積「莫里斯運河及銀行公司」的股票,隨即將股價從10美元成功地拉升至185美元,從而賺了個缽滿盆盈。

利特爾一夜暴富,又一貧如洗,一生至少經歷了三起三伏。直到1857年,金融恐慌最終使他傾家盪產,甚至剝奪了他從事金融交易的權利。據一位認識他的經紀人所記錄,利特爾本人結束操盤生涯後,在曾經享受國王般的待遇、備受尊崇的鮑德廳里,像鬼一樣出沒,進行五股這樣小份額的買賣,而恰恰同一隻股票,他曾經一度可以翻雲覆雨。

脆弱的金融體系

國家經濟造就了國家金融體系,信用票據毫無阻隔地從一個大洋流向另一個大洋。在政府和普通民眾的支持下,華爾街成了美國資本和金融市場的管理者。華爾街的股票交易成了國家金融市場平衡所依賴的杠桿。這一金融機構的頂層是華爾街新的代理人——私有投資銀行,它徹底改變了華爾街力量的對比,一躍成為19世紀最後25年中華爾街最重要的力量。

新興投資銀行中最強大的是J·P·摩根,摩根大廈就在華爾街和百老匯大街交匯處,摩根戰略性地把辦公大樓建在財政部大樓及華爾街證券交易所對面,暗示摩根最終掌控的國有及私有經濟領地——正如他既經營華爾街的鐵路債券,又經營賓夕法尼亞大道的政府債券那樣。摩根秉承了維多利亞時代銀行家的風范,他把誠信、聲譽和自律作為推進事業的核心准則。

穿著舊式的套裝和樣式古板的襯衫,摩根在華爾街總部里一張大書桌後面發號施令,管理由自己一手締造的金融帝國,經營鐵路運輸、黃金、石油和鋼鐵,這是美國新工業經濟的核心——這也是摩根的首選。

但是,這個國家忽視了一個警告:「用公眾的錢漫無目的地修路是不合理的。」 1865-1873年,美國鐵路里程增長了一倍;運輸能力的增大導致了價格戰,新興集團公司的運輸優惠也由此產生——鋼鐵業巨頭卡內基和石油業巨頭洛克菲勒都是摩根的客戶。危機的伏筆是托拉斯合並和兼並的過分泛濫,幾年中,有3000家公司因兼並而消失。在頂峰的1899年,資本總額達22.7億美元的 1200家公司被工業托拉斯吞並,這些托拉斯公司的名字在20世紀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標准石油、卡內基鋼鐵公司、聯合水果公司、全國餅乾和聯合碳化物公司。

然而,美國沒有管理流動資本擴張活動的中央銀行,貨幣供應的增長受到限制貨幣供應擴張的金本位制的控制。這種進退兩難的窘境,即經濟擴張繼續而貨幣擴張停滯的局面,在繁榮的遮羞布褪下時最終爆發。

風向標是不斷累積而無法兌付的國債,由此產生的第二輪投機使情況愈發加劇。結果,投資回報如同一個隊列,每一份獲取的收益都在遞減。華爾街大買家最先到達,中央大街的投資者永遠遲到,只揀到內部交易者盛宴後的殘羹剩飯,其收益之低可想而知。這種模式每次都要重復,從1792年第一次危機到最近20世紀末的網路泡沫,概莫能外。

戳破氣泡的事件是聯合銅業公司的垮台,該企業背後有摩根的支持,其領導人是信託公司的查爾斯·巴尼。當摩根拒絕巴尼的援助請求時,他舉槍自殺了,隨之出現其他自殺事件。市場的信心馬上崩潰,暴露出堂皇的金融大廈相當脆弱的根基。在之後很短時間,即1907年10月22日,摩根被迫從他心愛的圖書館出來,主持對美國的金融援救行動。

1907年l0月22日,美國財政部長喬治·科特柳,按摩根的安排投放 2500萬美元以穩定美國金融市場和平息外國投資者中對欠款延付的擔心。兩天後,為了避免迫近的國內金融動亂,紐約股票交易所主席H·托馬斯造訪摩根,告知他,經紀行的大面積破產迫在眉睫,除非摩根拿出2000萬美元堵住華爾街虧損的洪水。接到摩根的通知,一位又一位銀行家步入他的辦公窒,到當天下午,趕在市場閉市的三點鍾之前,他集資2500萬美元向經紀行放貸,這就實現了中央銀行「最後援助貸款方」的功能。

但他們並沒能立刻結束危機,在這期間,儲戶們排隊從銀行取錢,人數之多迫使城裡的警察像今天的麵包店一樣分發編號的紙條以維持秩序。10月28日,紐約市長請求摩根給予3000萬美元的緊急融資並獲得同意,這是摩根財團牽頭進行的四次金援,在僅僅一周之內聚集了總額達8000萬美元的資金,摩根拯救了華爾街、紐約和美國財政部在國際金融市場的信譽。

構築「防火牆」

摩根去世的1913年,美國取得了兩個在金融改革之路上意外而又重要的進展。國會當年建立了聯邦儲備制度,從而解決了關於成立一家合眾國銀行的論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華爾街從1914年負債超過30億美元的凈債務人,變成了1917年向世界各地放貸50億美元的凈債權人。在其後的20年代,牛市吞沒了華爾街,汽車改變了美國人的活動方式,電話在家庭和工廠的普及加速了信息的傳播,美國似乎走上了一條持久繁榮的大路。當氣泡在1929年10月24日這個周四又一次破碎的時候,美利堅銀行倒閉了,這在象徵意義上成為大蕭條的導火索。恐慌第二天就蔓延到了證券交易所,拋售的浪潮打擊了股價,股價暴跌的結果,就是嚴重的通貨緊縮和經濟大蕭條。

富蘭克林·羅斯福的當選,對普通美國人預示了一場新政,而對華爾街則是新一輪監管約束。1933年3月,羅斯福宣誓就職後不久,他就請求國會支持銀行業立法,其法理基礎是「古老的真理」:那些經營銀行、公司和其他管理或使用他人錢財的機構是代表他人利益的託管人。

《格拉斯——斯蒂格爾法》(1933年)為普通銀行儲戶提供了協調保護。首先,禁止商業和儲蓄銀行投資於股市證券;其次,建立銀行保險金保護儲戶利益——聯邦儲蓄保險公司。一家金融機構必須從中做出選擇,是致力於成為一家投資銀行,還是成為大型的、以客戶為主的商業銀行——銀行業的兩種功能間設置了防火牆。

第一部管理華爾街證券市場的法律經國會通過——《1934年證券交易法》,該法的實質是透明度,憑借SEC(證券交易委員會)和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執法權的要求注冊和完全的信息披露,其現有權力擴大到管理新發行的證券。

1934年,羅斯福任命埃克爾斯擔任聯邦儲備銀行主席,他在這個位子上幹了14年。作為一個遠離華爾街地理和意識形態圈子的人,埃克爾斯正是民主主義者夢寐以求的人物:一個來自西北的堅定正直的銀行家,他改革了聯邦儲備銀行,以新的方式控制了貨幣政策。

20世紀30年代形成的監管制度一直執行到20世紀80年代,這半個世紀中美國經濟要比歷史上任何其他可比時期的增長更快,同樣,這也是華爾街惟一一個沒有發生重大或甚至輕微金融危機的50年。

閱讀全文

與趨勢交易技術利特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甜品店融資計劃 瀏覽:119
理財年化利率 瀏覽:316
基金a與c的收入 瀏覽:924
美元基金好嗎 瀏覽:432
主力資金流入流出說明什麼意思 瀏覽:211
京順長城新興成長基金 瀏覽:216
150日元匯率對人民幣 瀏覽:448
好口袋理財怎麼樣 瀏覽:607
懂得理財 瀏覽:284
富國精準醫療基金凈值百度 瀏覽:626
嗨花貸款查徵信嗎 瀏覽:771
星辰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691
怎麼定投etf聯接基金 瀏覽:327
51期貨停盤嗎 瀏覽:585
外匯遠期合約結算方式 瀏覽:382
凱撒股票行情 瀏覽:243
信德集團股票 瀏覽:974
投資管理制度 瀏覽:762
小額貸款公司有多少人 瀏覽:502
大連按揭貸款費用 瀏覽:252